当细细品完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 写读后感要实事求是,不要与事实相背,我在教育网站上看到一篇关于“瓦尔登湖读后感”的文章内容翔实,此网址所载信息仅供参考请自行判断!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

我没有去过瓦尔登湖,但通过此书,亦可足不出户便一览湖光山色。这也是我喜爱阅读的原因之一。书中有大段大段的优美文字描写瓦尔登湖的迷人,譬如对其颜色的描述,“在你能看到近岸的细砂的地方,水色先是黄澄澄的,然后是淡绿色的了,然后逐渐地加深起来,直到水波一律地呈现了全湖一致的深绿色……在这种时候,泛舟湖上,四处眺望倒影,我发现了一种无可比拟、难以形容的淡蓝色,就像波纹绸或闪光丝绸以及剑身使人联想到的那样,比天空本身更蔚蓝,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来的深绿色交替闪现,后者对比之下颜色更浑浊些。这是一个透明的、蓝色带淡绿的颜色……”细致入微而富有层次感,恰到好处的戛然而止,又能留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比真实的瓦尔登湖更为梦幻。

梭罗崇尚心灵的本真,于是他远离尘嚣,来到了瓦尔登湖畔,在山林中搭起木屋,开荒垦殖,自食其力,以一种近似于隐居的方式生活着。只是他虽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却没有后者消极避世的心态。完全脱离世俗的人同样极为罕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人是不完整的。有人评价说:“梭罗的本质主要的还不在其对‘返归自然’的倡导,而在其对‘人的完整性’的崇尚。”假如人分为两面,在当时疯狂追求物质财富的美国,大多数人都属于世俗的那一面,而他算是一个标新立异的人,硬是将人自然的一面挖掘出来,拂去上面的尘埃,并鼓励别人也去追求这种人性的完整。他没有强迫任何人像他在瓦尔登湖的两年那样生活,仅仅是提醒:还有追逐功利之外的生活方式。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

《瓦尔登湖》是久闻大名的一本书,今日始拜读毕,但觉得并没有传说中的那般好。当我读到它的时候,我很失望:这么一本名著怎么会这样?

读前面的《经济篇》时,也许是我的浅薄,竟觉得似乎是一个精神病人在无意义地自言自语。我安慰自己道:也许好的东西还在后面吧。

耐心读到后面,终于没有找到值得期待的好东西。读完这本书,作者对瓦尔登湖附近的各种鸟类、野兽和风景做了非常详细的描述,如一群红蚁和黑蚁之间的战争。他不禁气愤地想:这位先生是不是闲着没事干?

这个整天无所事事的懒汉到底在干什么?也许有些世界名著就是这样。不是每个读者都认为它是好的。比如《包法利夫人》,我读完之后就觉得它不怎么样。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难道是真如翻译者在《序》中所说的:“《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

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不安静,恐怕你很难进入这本书。我要告诉你的是,当你冷静下来后,你会考虑一些事情。

在你思考一些什么问题时,你才有可能和这位亨利·戴维·梭罗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则。......你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莫名其妙,莫知所云”,“应当指出,这本书是一本健康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作了极其动人的描写。读了它,我们自然会意识到一种向上的精神会不断提高读者。

”我不知道是翻译者故弄玄虚呢,还是我的心没有静下来,没有进入到这本书里去。但是我感到,至少目前,我是不可能像梭罗先生那样,无所事事地进入到一种所谓的极孤独、极寂静的状态中去的。梭罗的那种远离人群、在一种极低的物质生活水平下纯粹地“体验生命”的生活状态,只能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个例而存在。

上面说了许多这本书的坏话,其实作者在书中描写的瓦尔登湖景象还是十分令人向往的,那里有清澈的湖泊、幽静的山林、清新的空气和丰富的物产:水里有鱼、空中有鸟、山上有兽,“无丝竹之乱耳,有案牍之劳形”,悠闲自在的很。从书中的字里行间也可以看出,作者至少是“思无邪”的。

如果梭罗自己愿意,还完全可以勤快一点,捕捕鱼、打打猎、采采野果,将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点。

这本书我唯一想摘抄的一段话是:“至少我是从实验中了解这个的: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想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他将要越过一条看不见的界线,他将要把一些事物抛在后面;新的、更广大的、更自由的规律将要开始围绕着他,并且在他的内心里建立起来;或者旧有的规律将要扩大,并在更自由的意义里得到有利于他的新解释,他将要拿到许可证,生活在事物的更高级的秩序中。他自己的生活越简单,宇宙的法则就越简单。寂寞不是寂寞,贫穷不是贫穷,软弱也不是软弱。”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3

最开始接触《瓦尔登湖》是因为前同事的推荐,每天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阅读,就这样断断续续,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把它读完,对它的印象仍处于懵懵懂懂阶段。阅读时,我能清楚地知道作者经历了什么,展览的内容是什么,仿佛置身于现实世界,像作者一样走进大自然。但是合上书时,脑袋一片空白,可能是因为作者的思想觉悟太高了,太哲学了,而我,只是一介平凡人,太浅薄了,无法达到作者的境界

《瓦尔登湖》这本书的评价很高,很多人都说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这是一般超凡入圣的好书,亲近自然的思想让世界所有的人为之怀念。的确,读了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和心灵的纯洁。最喜欢的是书中的“当农人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他不见得因此而更富,反而会是更穷了,是房子拥有了他”

这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吗?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普及,手机的功能可谓千变万化,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手机依赖症,当我们空闲时,不玩手机会手足无措,没有安全感,总觉得错过了什么,我想我们是被这些电子产品给控制了,是手机拥有了我们,而不是我们拥有了手机。我们应当适度的远离手机,更多的追求朴素的原始生活,就如《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一样,不要为物所困。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4

《瓦尔登湖》一书由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这是作者在瓦尔登湖畔居住两年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的生活,描绘了一个隐士的生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瓦尔登湖读后感欣赏。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是一次回归自然生活的实验,是一次重新认识生命和自我的旅程。

择一片湖泊,觅一处树林,自建原始木制房屋,捕鱼锄豆,听风踏雪。

身处闹市,你内心深处是否也有这样的呼唤?那是我们这一代父母的呼唤,那是童年的记忆。

究竟什么才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呢?衣服提供了什么,房屋又提供了什么?我们只关心房子、村庄、湖泊和动物。我们只感受这里的声音和色彩,这里的春天,这里的冬天。

而这一切的成本,可能不会用在城市一年的租金成本上。

作者在1846年做了这个试验,让我们想起了人类的过去。当时,铁路刚刚发明,灯泡并没有电亮人类的夜晚。世界还是那么大,黑夜还是那么神秘,人类的活动大多还在那一百一十公里之内。

而瓦尔登湖这片土地,在作者来到的百年前这里又还是处于人类蒙昧状态的社会。这样的一个土地,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更能带来返璞归真的震撼。

这样一本书,对于忙碌浮躁的现代人来说,似乎是心灵的良药。对于我们这代人,是否真的是“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呢?是否我们也要有这么一片心灵的净土呢?

最后以陶渊明的一首《归去来兮辞》送给大家共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5

一边读《瓦尔登湖》,会一边在脑海里刻画梭罗的样子:一双深邃的眸子,坚毅的面孔,沧桑的胡子。不禁会好奇,生命中怎样的经历,造就了这样深刻的一个人„„

梭罗的一生是寂寞的,而自己似乎又对这寂寞乐在其中。梭罗曾说:“我喜欢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1847年回到康科德城。他笔下的《瓦尔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似乎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它始终默然地等待了一个世纪,依然不倦怠的孤独的不紧不慢的对每一个读者叙说着一个男人在湖畔寂寞的光阴。 梭罗的一生是恬静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尔登湖春日生机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虫声嘤嘤的小道上,记录下秋日里的落英缤纷、天高气爽,描绘出冬季雪花坠落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他就这样“活过每一个季节;呼吸空气,喝水,品尝水果,让自己感受它们对你的影响”。《瓦尔登湖》记载着他在小木屋中度过的每一个恬淡、安详而简单的日子,文字如美梦中的呼吸一般轻盈,淡淡的味道让人心旷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中的人们:“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6

篇一:瓦尔登湖读后感

梭罗在他的整本书的第一句话里面就提到了孤独:“当我写后面的那些篇页,或者后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时候,我是在孤独地生活着……”他将他的孤独与自然深深的结合在了一起,并从中升华出了一种健全、宁静而满足的感情。

自然,与之的亲近,我认为就是对于精神层次的一种提高,它作为为精神享受提供场所和基本条件的一种必要条件而存在。在“物质篇”中,我曾经用与自然的亲近来说明了一些问题。

梭罗说:“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我倒要问问这孤独的湖有谁做伴?然而在它的蔚蓝的水波上,却有着不是蓝色的魔鬼,而是蓝色的天使呢。太阳是寂寞的,除非乌云满天,有时候就好像有两个太阳,但那一个是假的,上帝是孤独的。――可是魔鬼就决不孤独……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场上的一朵蒲公英寂寞……”

我很能理解他这种沉浸于自然中的,孤单但是充实的感觉。我常常幻想着,在我工作之后,我应该这样度过我的周末:骑车一辆车,就好像美利达的公爵那样的,当然实际的情形是,什么样的车无所谓,足够好骑以至于我能够达到我所要去的地方并且返回就好;我的背包中装的是相机和书籍,以及简单的食品。每个周末我希望能够有这样的一天,无论我怎么忙,怎么需要在这个世界打拼,尽管我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准备,但是我还是希望我能有这样的一天时间,这样的一天我能够骑车来到一个亲近大自然的,无比宁静的地方,我能够在那里尽情的阅读,尽情的和和欢快的鸟儿,天真的花草们做伴。我是那么想的,我想那个时候我一定惬意得要疯掉。我在属于我的天空下用我自己的方式记录一切,可能的话思考一切,放松一切。

我大约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现了对于这种生活的向往。我认为我即将描述的这些生活的一些细节和梭罗先生所经历的有某种程度的相似,并且如果你也恰好这么认可的话,我会觉得非常的荣幸。

外婆家是在山区的,印象中我大约10岁那年,曾经在那边住过一段时间。那段时间中某些事情我还有着隐约的记忆:我常常一个人跑出去,来到山上,我能够在那里呆很长的时间,以至于家里人找了好几个山头。我沿着山上的小路上去,在山上的石块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仔细的观察那些石块,以及石块上活动的巨大的蚂蚁,看着他们来回的繁忙的奔波,拖动比自己身体大好几倍的树枝或者小果子,在我回想的时候,我仍然觉得那是最迷人的景象。

大约在我十八岁的时候,我又曾到那边住了几天,那个时候我认真的寻找了我当年去过的地方,包括一片竹林,包括一个从山底穿过整座山的地洞,包括旧时地主在山上石头中开出来的居室。还包括那个山坳间巨大的水库,那波光粼粼的水面使我立刻就想起了瓦尔登湖。还有等等的一切,我和我的表哥一起走遍了那边所有的地方。我们没有更多的交谈,我们只是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然后兴奋不已。我们甚至觉得更多的言语完全没有必要,那个时候一个眼神可能就能彼此交流。

后来我又曾独自上上过一次,由于孤身一人,没有任何装备,我被警告千万不要偏离山上的小路而进入到丛林中,然而事实上,我还是那么尝试了。你能想象一只野兔就从你身边越过的情形,那时候我兴奋不已。事实上这里的丛林变得更加危险了,在我还小的时候,由于对于山林的破坏,这里已经没有野生动物了,但是等我这次重新回到那边的时候,这里野猪,狼等动物已经回来了。我为他们的回来而感到兴奋。我曾经一次在暴雨前的水库边上观察过,我看着水面不停闪现的鱼儿起来透气而引起的水晕,他们让我感到宁静而且舒畅,完全没有暴雨前的压抑,我觉得那个时候我能够忘掉一切。

然而这样的生活毕竟不多。这是寂寞的生活,然而充满了宁静之美。我常常认为,自己一旦回归这个社会,便必然能够做到适应自如。事实上如此。尽管梭罗先生的论断是“社交往往廉价。”但是我认为一旦需要,我还是能融入这个社会,不仅是融入,而是很好的融入。我离不开我的朋友们。提到的这一点,是我和这位梭罗先生的不同。我曾经和我的朋友们畅快的环东湖,我们在湖边的长凳边上看夕阳,一起领略这城市喧嚣中的一丝宁静和苍黄之美。

我上面所说到的那种孤独,很多程度上是身体方位上的,因为我有支撑我的信念,我有让我平静的理由,我有和我交心的朋友。于这样的情况下,我的孤独来的那么自然,而且没有掩饰,却能给人惬意的感觉。或许你会说,在那样的情况下,一个人,总想找人亲近一下的吧?那是一定很寂寞的,特别是在下雨的夜晚。梭罗说:“怎样一种空间才能把人和人群隔开而使人感到寂寞呢?我已经发现了,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相接近。”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能孤独了我们的心。感情的付出会使你在这个社会永远不会被人遗忘。让人难受的孤独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在浩浩人群当中,你却找不到自己立足的位置。你找不到说话的人,你在一个无比热闹的地方,却无法有心灵的交流――无论是和人还是和自然,你的心灵都没有交流,那才是让人无法承受的沉重的放荡而遭人鄙弃的孤独。

我打算把这个话题说得更为深入一点。印象中,尼采曾经说过:“孤独,你配吗?”这句话明显在肯定孤独的层次。孤独,好像不是不是任何人都能承受和领会得来的。因此,在这个时候,我想把上述大部分关于孤独的描写,定义为寂寞的意思,至少,那个意思也是介于寂寞和孤独之间的那一部分,而某种程度上不能考虑为孤独。我不愿意自己显得过于形而上。这是我处于自己卑鄙的心理在进行诱导。

我想引用曾经看到过的有人关于此的描述:“无聊、寂寞、孤独是三种不同的心境。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一颗平庸的灵魂,并无值得别人理解的内涵,因而也不会感受到真正的孤独。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我孤独了。’啊,你配吗?孤独者必不合时宜。然而,一切都可以成为时髦,包括孤独。”

因此,无所谓寂寞和孤独了,就我来讲,不必理解得那么深刻。宁静而充实的心,淡漠于权势金钱之外,享受自然给我们心灵的每一次洗礼,那么寂寞也好,孤独也好,都如珍藏在心灵深处的美酒,那一定是清香扑鼻的。

就我有限的阅历来讲,我仍然极力推崇《瓦尔登湖》。我不必再在这里说更多了,因为我从来没有这么认真的写过读后感,因为我已觉得自己说了很多。如果硬要做一个总结的话,那就是:认真的思考自己的'生活并努力知道自己所追求的,然后为之努力;理智的看待物质,放低生活的重心,因为生命还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保持宁静自然的心,亲近自然吧,那里才是人类最终极的家园。

前几年很火的一部书《瓦尔登湖》,是一本书城大肆宣传,书友会极力推荐的一部书。很碰巧的是我们学校有书商经常来卖书,书海中我恰好看见了它就买了下来。虽说支持正版是对一部书作者的尊重,虽说韩寒在文章里一再强调,这年头光靠卖书赚钱的作者可以饿死。再有就是出版业非常不景气,txt下载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中国的盗版业十分发达,书做得都快赶上正版了。一本10元,正版动则25,厚点就更贵。所以,我也顾不得了,一口气每次都能买个七八本。

好了,废话少说,进入正题。这是一本以作者第一人称来描述的小说。目前我看到的 篇章为止宣传了极简主意。他说他自己住到了瓦尔登湖边得一个自制小屋,过了两个月相对脱离城市的极简生活的一些感想。文中非常强调原始,人类的本来状态。说人类的第一需求便是保持身体内的温度。由此,衣物诞生了。他看过相对原始部落的人,光着身子,却箭步如飞的游荡在大自然中。而一些人,穿着衣服,烤着火却依然哆嗦。究竟衣服是文明的诞生物,还是一种人类脱离了原始之后给自己的负担。

当然我并不是说大家不穿衣服就是好的,因为这个人类的文明世界里,衣服不但可以闭体,还是身份的象征。只是,如果我们去过一下比较自然的生活,可能是相对农业化得生活。你就会知道哪些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哪些,是不必要的东西。

所谓不必要的东西。我不得不对自己开始了怀疑。我的衣服,我的护肤品,化妆品。我的数码产品。啊!让我丢弃,让我不追求,简直比把我关在小黑屋子里还难受。

衣服,我曾经想过一个假设,如果我出去旅行,不小心丢失了一箱衣服,特别是夏天的一箱。简直可以让我痛心疾首。原因是,这年头衣服不好挑啊,不是很有钱,就得在平价品里挑出自己所爱。花了我十分多的精力,再有就是我父母对我比较宠爱,我平价牌子几乎被我收入囊中,其中我最爱的就是vero moda,一条牛仔裤也算不便宜了。你叫我丢一箱衣服,真像是丢钱啊。再有,如果叫我去重新买,那我更纠结,我的那些经典款还得挨个挑。就好比你做了一份卷子还得重做一遍。想到我都会觉得让人无比纠结。

护肤品之类的我也不是特别有钱,只能买些平价的。俗话说不求贵,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想来这段时间痘痘也不长了,我的皮肤状况也趋于稳定。所以,不会像以前那样,盲目在网上寻找高口碑产品,然后纠结个几个星期,不断的磨,让自己势必得到。化妆品也是一样的态度。不过,彩妆就好比颜料,人脸就好比画布。多买几个颜色,在杂志上学会更多不同风格的妆容,在“画布”上折腾一番还是让我们这种爱美小女生开心的一件事。切忌,每个人可以是自己最好的彩妆师。了解自己做到扬长避短是很重要的。

最后就是数码产品,我家的两台电脑,我的psp,我的智能手机。我的索尼耳机,高音质音响。让我充分体验了一句话“科技改变生活”。我们又不是原始人,享受一下人类进步的发展物有什么不好。

所以总结出来结论。我不是原始人,中国的国情跟小外国人不一样。非诚勿扰有一期一个小老外家里特别有钱,但短片里放的他家有很多用废弃物做的东西,女嘉宾们就很排斥了。她们不知道这小老外的父母是银行家。这只是国外的生活方式。

凡客总裁前段时间做了个采访,他说:凡客的原料,做工的严谨跟在中国的LV工厂的东西是一样的。为什么LV那么贵,而且还那么畅销。我想着就是个虚荣的问题。不是说虚荣是什么不好的东西。我总觉得某些贵的东西,他是有价值存在的。也许一件衣服的料子普通,但做工,剪裁好的话就可以让人看起来更有精神。可是凡客的做工跟LV是一样的,设计在我看来也不错。

这就的出了一个结论,奢侈品可以少买,日本哪些看以来卡哇伊而无用的可以少买。生活,只要足够便行,量力而为。这不仅可以对大自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也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个纯简的人。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7

“那件袍子上没有积下任何灰尘;自从那神明被揭示以来,也没有任何岁月的流逝。”

最古老的典籍,宛如神谕。他们在人类精神的星空永远熠熠闪光,穿透时光和苍穹,这种光芒,不会有丝毫的衰减和暗淡。

“年轻时花上一些日子和宝贵的时间去学习一种古代的语言,哪怕只是一些单词,也是值得的,因为他们是从老百姓平凡的语言中提炼出来的,成了永恒的激发和激励。农夫记住并重复他听到的几个拉丁词语,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乐乐听到我读庄子的一词半句,也是大有好处的。这个暑假,和孩子一起读庄,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再开启。他和我读过秋水,熟知河伯与北海若。他问我,如果河伯没有顺流而东行,会遇到北海若(这样的老师吗)?会意识到自己的(小)吗?一个太好的问题了。可能会遇到,一定会遇到。就像妈妈关注了那么久的渡渡鸟,终于成了知行生,涓涓细流汇入妈妈哲学的大海。就像妈妈早已知道庄子穿越时代的力量,即使一直未掀开篇章,终将在知行生的课堂中,日读一段,坚持打桩。就像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一直被推荐,从未被阅读;但妈妈已经开始翻起它,因为它的文字口齿生香。口齿生香的文字摘录不完,先把那些启示和心中的对话留下。

“古典作品不就是人类最崇高的思想记录吗?他们是唯一不朽的神谕,为最现代的探询提供了答案”

老师让我们打桩,也源于此吧。

“好好读书,以真正的精神读真正的书,是一项崇高的活动,会比被它同时代的习俗所推崇的任何一项活动都更需要读者竭尽心力。读书需要的训练是运动员经受的那种训练,几乎毕生要向着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读书不能随意,读书是需要训练的。训练的是专注投入与持续。

“文字是最珍贵的纪念物。”

“当目不识丁的也许还是鄙视一切的商人,通过魄力和勤奋,争得了垂涎已久的闲暇和与世无忧的生活,进入了财富和时尚的圈子以后,作文最终不可避免的会转向那更高的然而却难以企及的知识和才赋的圈子,这时他才会意识到自己文化的残缺以及他一切财富的空虚无用;于是他不遗余力的要使子女获得知识文化,他深刻的感到自己这方面的不足,从而证明了他的明智;就这样他成了一个家族的缔造者。”

进入了妈妈哲学的知行生体系,我们无需财富与商人相当,已提前感受了知识与才赋的欠缺,何以解匮,唯有学习,这是家学之源。

“阅读作为一种高尚的智力活动,他们只是略知一二或者根本一无所知,然而从高级意义上说,只有这才是阅读,而不是那种像奢侈品一样使我们宁静,允许我们较为高尚的官能处于休眠状态的阅读;是我们必须踮起脚尖,将我们最机敏最清醒的时光贡献给他们的,才是阅读。”

“我认为在识字以后,我们应该阅读最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不是永远重复最基本的东西和单音节词,毕生停留在四五年级,坐在最低年级最靠前的座位上。”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8

记得在学校的时候,外国文学老师在讲到美国文学时非常欣赏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亨利・梭罗以及他的那本《瓦尔登湖》。梭罗在一八四五年春天,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他想以此来证明,人可以生活的更简朴、更从容,不必为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放弃人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梭罗在湖边完成了他对自身深度的“衡量”,这本书便是对自己闲云野鹤般离群索居的生活的写实描写。

当时,我对梭罗的行为不能理解,对他书里的思想更不能去认同。而在多年之后的一次初夏的夜里,我在给麦田浇灌的时候,我却突然地体验到了自然田园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并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了梭罗以及他的《瓦尔登湖》所包容的的丰富而伟大的田园意蕴。

当时已近子夜,孤云独去,月澄无影,麦草青青,流水灵动。初夏的凉风携着泥土的芳香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道路两旁的白杨熟睡一般地静默着,仿佛是多情的少年陷入了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与沉思,使让我自然联想到几千年前的《诗经》所描绘的“月出皎兮,杨柳依依”的情景。脚下的流水潺潺,间或还有不知名的昆虫的吟唱。天空中偶尔留下的几声鸟鸣告诉我已有几只鸟儿飞过,在苍凉的月色下却有几分秋雁的味道。这样的天籁和弦之音连同不远处宛如浮在海面上一般的村庄里的几点灯火,与无边的夜色融合在一起,一切仿佛充满了无穷的哲理,不由得使人神与物游、身境两忘,甚至连带来小睡的衣物被雾气打湿也浑然不觉。而这些不也同样具有“微风吹解带,山月听弹琴”“天凉月又满,城阙夜千重”的古典韵味吗?也许缺少的只是几声远寺的钟声,否则不也就构成了一幅“一枕清霜、两行秋雁、半江灯火、几杵疏钟”的写意山水画吗?当时它让我突然感觉到自己的灵魂得到了提升,自己的心境得到了开拓。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片自然的田园简直就是曹雪芹笔下的“红尘中一二等的富贵风流之地”?而此情此景只能存在于这样的月色下的麦田,决非喧嚣的紫陌红尘所能具有。当时,更深深地理解了何以能有魏晋时遗世独立的竹林七贤与北宋时梅妻鹤子的梅尧臣,为什么甚至连曾国藩也会用“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的联句来劝勉自己的子孙,更深深理解了远在异国的亨利・梭罗以及他的那本被称为“寂寞的、一个人的书”――《瓦尔登湖》。我也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杀时带着四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奥地利学者弗洛伊德说过:人类在潜意识里有一种被放逐的欲望,有一种去远方流浪的冲动。我想这后面还应再补充一句:那流浪的去处,必定是找一个有着宁静湖泊的田园,停下来,作为最后的归宿,在那里做一名樵夫舟子、山野农人,然后,就这样,慢慢地老去……

朋友,当我们的心灵版图因喧嚣的尘世而变的越来越小时,请让我选择一个静静的田园,坐下来,然后问自己一声:找到了吗,那在清冷的月光下平静、自在、坦然、简单的湖泊。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9

梭罗是现实的,瓦尔登不是一个理想的国家。看完这本书,或许这个总结最能反映我的感受。梭罗追求自己的生活。 “每条路都是命运的路,你的不是。如果是,请继续走自己的路。”他来来去去的原因,用他的话说,“或许是因为我觉得有好几种生活等着我去体验,我无法为那种生活腾出更多的时间。”梭罗有信仰,信仰应该为每个人所拥有,正如电影《等风》中的那句:“要活着,就得相信一些东西。”但不幸的是,我们中的许多人现在不知道我们有什么信仰。终于明白梭罗为什么要把这位“总是荣耀上帝,贬低讨厌,反正他脑子里只有这些崇高思想”的哲学家当客人了。

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表现力的面孔。它是大地之眼,看它的人也能衡量自己本性的深度。在梭罗眼中,瓦尔登湖不仅仅是一个湖,而是一个充满气质的湖,一个心灵的家。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拥有一个真正属于我们的地方。这个地方可能不是我们现在正在爬行的地方,但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去寻找它。它不仅是我们身体的栖息地,更是我们灵魂的故乡,精神的故乡;它给我们活力、灵感、和平和信仰。我们可能死在这里,也可能离开它。即使我们离开,我们也会像安泰需要地球一样。不时需要它。

文字自由奔放,没有一点迂腐和胭脂,表达什么意见是必要的,只传达一种温暖的气氛。梭罗用朴实的声音和欢快自信的语气提醒我们,亿分之一的人可以过上诗意而神圣的生活。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0

大自然能适应我们的长处和短处

我认为梭罗在这本书中写下了他对瓦尔登湖的理解和他对生活的思考。梭罗写了湖边的森林的浓郁、苍翠;写了湖上的鸟叫声的甜美、高亢;写了潜水鸟的活泼与调皮,写了松鼠以及各种动物种种可爱的动作。

我认为梭罗写道,人们的贫穷不是别人不给或不给,也不是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不努力,而是他们不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伟大的人用简单而富裕的方式生活着,并给自己留下闲暇时间,以用来做伟大的事和培养自己伟大的品格。“我没有看到过更使人振奋的事实了,人类无疑是有能力来使自己有意识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

作者用自己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证明了人类可以生活得富裕而有闲暇,人类可以和自然、和动物和平相处,可以生活得简单却同样快乐。

梭罗是崇尚自由的。当他从瓦尔登湖到乡村和城镇修鞋时,他发现他渴往的是美国的和平与自由。“什么也

不能正当地迫使单纯而勇敢的人产生庸俗的伤感”。梭罗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勇敢地面对生活和他必须面对的一切。还能保持自己单纯、自然、美丽的伟大心灵。

并且他有着同样并且他有着同样生活简单,在世人看来卑微而粗俗的人作为访客,这些访客在梭罗看来是渊博的、谨慎而智慧的。

梭罗探索了自然的美、历史和人类的历史。梭罗意识到自然对人的过错的宽容和自然的无限生长。突然之间,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变得如此渺小!

最后,梭罗提到“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因为,在梭罗看来,生活从来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糟糕。

想了半天,仍未得出合适的名字。小可斗胆向才高八斗的诸位高人求助。xx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1

拥有阳光

—读《瓦尔登湖》有感

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的享受时刻。所以,趁这个有着繁盛绿叶的假期尚未结束,我决定去寻一本好书,细细读来,好不负夏日骄阳。翻译家徐迟说:《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脾,动人衷肠,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我觉得这话说的恳切,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能让他不禁神往,动了衷肠?于是,我翻开了《瓦尔登湖》,走进了梭罗的世界……。

这是坐落于美国康科德小镇的瓦尔登湖畔,因为人迹稀少,而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这里没有都市的繁弦急管,却有着静谧的空灵鸟语;这里没有都市的红灯绿酒,却有着迷人的柔美月光;这里没有都市的人声鼎沸,却有着数不尽的动物伙伴……一天,一个作家来到了这儿。他用斧头伐了些白松,建了个极其简陋的木屋。他住了下来。他似乎是个极简的人。他的木屋只有十几平方,屋子里也只有些简单的家具,平日生活几乎不做开销。但他又是一个神奇的人。以天为盖地为庐,他也能活的别有滋味。他倒也不是“与外人间隔”,偶有客人会来造访他的小木屋。客人中有位伐木工,梭罗喜欢与这位伐木工交谈。伐木工心胸豁达,对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梭罗正是通过这位伐木工发现:在社会底层,目不识丁的人中,也存在着天才,他们有着自己的见解,从不假装什么都知道。在木屋的不远处,便是瓦尔登湖。当鲜活的绿色蔓延到了康科德小镇,梭罗静静地听着湖水破冰,听它述说春天的喜悦;气温上升,夏蝉开始鸣叫,梭罗便在湖边钓鱼,丝毫不受暑气干扰;丰收女神敲开了梭罗的门,来提醒他豆子熟了,浆果也熟了;当银色统治了世界,梭罗便在门前洒满稻子,供来往的动物食用……。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是多么的丰盈美好,静谧且独特。他是个了不起的人,他眼中的世界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原谅我的笔无法准确描绘梭罗的瓦尔登湖世界所给我带来的震撼,以及美。确确实实如徐迟说的——动人衷肠!瓦尔登湖畔的生活,多么令人神往,梭罗用行动证明,物质对生活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即使是用极少的物质,同样也能活得精彩。可偏偏世人不知这个道理——世人崇尚金钱带来的快乐。于是为了这一丁点儿的快乐,人们开始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人们以自己“对金钱锲而不舍的行为”称之“争取自由”。可是,当鸟儿的翅膀挂上了金链条,它还能飞起来吗?还能去追求自由吗?有太多太多的人,陷入金钱的沼泽,沉迷于身外之物无法自拔。大抵是名誉与金钱的诱惑太大,才让人们迷失方向,陷入沼泽。时间长了,人就分不清到底是欲望还是自由。拼尽全力得到的一切,只是为了满足欲望,而并非是生活真正的需求。

在瓦尔登湖,伴着梭罗的脚步,我们能找到真正的生活。没有广厦,没有玉盘珍馐,有的只是质朴,有的只是恬静。我们不应该把时间过多地放在追求身外之物上,应该静下心去思考生活,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而不是随波逐流的渴求别墅、豪车,成为房奴,车奴。活生生地把自己困在金笼子里,逃不出去。生活该是极简的模样,而灵魂应是丰满美好的。《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放弃所拥有的别人口中的美满生活,只身前往巴黎追梦,哪怕住在阁楼,身着破衣,他也没有感到一丝后悔。当你的精神得到了一定的滋养,所食所用就会变得都不重要。看啊!物质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不能左右生活,只要精神上得到了满足,即使身在陋室,又有何妨?

在这里生活了两年又两个月后,梭罗离开了木屋,与瓦尔登湖生活说了再见。有人笑道:他终究是受不了贫苦与孤独的。殊不知,这种在他人看来贫苦的生活与孤独,恰恰是他所钟爱的。梭罗若是真觉得木屋生活贫苦,便不会来了,更不会在那里生活了长达两年之久。梭罗是享受孤独的。他说,只有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你才能成为你人生的主人,我没有碰到比孤独更好的同伴了。可见,那人说的是浑话呓语。梭罗之所以离开这儿,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也许还有好几个生命可过,不必把时间再放在这一种生命了。

确实,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要是在束缚中度过,着实可惜了。不要让生活束缚自己,应该积极面对生活,热爱生活。不辜负每一次日出,也不怅望每一次月落。我们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能从一个圆心画出多少条半径,便有多少种生活之道。所以,勇敢点,不要局限自己,局限生活,更没有必要躲避生活,贬损生活。用怎样的目光,就能看到怎样的世界!正如梭罗所说:我虽不富甲天下,但我拥有每个夏天的阳光!空中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微风揉碎了太阳,将碎片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白松依旧高挺,守护着这方土地。我踩着满地的松针,踏入了树林,渴望找到属于我的瓦尔登湖,渴望拥有使瓦尔登湖闪耀的那缕阳光……。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2

寻找内心的富足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亨利.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三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湖边生活、渔猎、耕耘、思考、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作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鸟类交谈,在森林中观察动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船舱里记录观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在简单生活中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文笔宁静恬淡,引人深思,具有一种使人沉静的力量。

梭罗看待生活简单明晰。他要一种简朴、独立、宽宏而真挚的生活。他嘲弄所谓的成功,他冷眼看待慈善,他“虚掷大把的光阴”。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总是追求高效率、快速成功、赚钱,等我们老了,就会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留下足迹。可是,到那个时候,早就垂垂老矣了。即使腿脚还算灵便,当初蓬勃的激情和欲望也无处可寻了吧。

让我欣慰的是,梭罗不但尖锐地指出了我们不幸的源泉,还给了我们温暖炽热的希望。他说每棵树都有它相应的果实与季节。他要我们不管生活多么卑微,都要勇敢坚强。

他希望我们去探索内心的河流和海洋,去探索内心更高的纬度。他要我们坚守朴素平凡的信仰,跟随我们听到的鼓声,到不同的地方去。他要我们勇往直前,无论冬夏,日日夜夜,日出日落,敢于追逐梦想。

梭罗说人们不需要汗水来支撑自己。简单而明智的生活使它成为一种娱乐。我希望我能过一种简单而明智的生活,为此我到处寻找答案。然而,现在我发现,简单而明智的生活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困难。

如果你怀着喜悦之心来迎接白天和黑夜,你的生活就会散发出花草的芬芳,而且更有活力,更加璀璨和不朽。于是我开始尝试并努力坚持早睡早起,因为睡眠可以洗去过去的一天中所有的疲倦,而早起恰好能给我这样的一种喜悦之心,无论是在闲暇时光,还是业务繁重的某天,都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积极的能量存在。

清醒就是生活。生活中最大的满足是内心的富足。任何对人的追求都应该以内心的丰富为目标。而一个安心的人可以与自己为友,在**都可以生活得心满意足而富有愉快的思想。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追求物质财富,但任何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只有回到精神财富的层面才有意义。

当我们有了足够的衣食住行的风雨,如果我们感觉不到更高层次的意义,那么任何追求最终都会变得枯燥甚至空虚。

英国十九世纪的著名作家萨克雷说:金钱:可以买“床铺”,但不能买“睡眠”;可以买“珠宝”,但不能买“美丽”;可以买“纸笔”,但不能买“文思”;可以买“房屋”,但不能买“家庭”;可以买“食物”,但不能买“食欲”;可以买“娱乐”,但不能买“快乐”;可以买“谄媚”,但不能买“忠诚”;可以买“伴侣”,但不能买“朋友”;可以买“服从”,但不能买“尊敬”;可以买”权势”,但不能买“智慧”;可以买“肉体”,但不能买“爱情”;可以买“**”,但不能买“和平”。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方面是金钱所不能达到的,但是那些富有精神的人可以拥有这些,爱,正直,友谊,智慧和和谐。

所以我们说,一个真正的富人,不仅在于他有多少钱和财富,而且在于他有多少精神财富。一个心灵贫乏的人,即使拥有亿万财产,也远远比不上一个虽然没有多少财产,却懂得用心生活的人来得富有,因为,只有懂得用心生活、懂得让自己活在当下的人,才是真正精神富有的人。可以说,人生最大的满足是灵魂的丰富。任何对人的追求都应该以追求灵魂的丰富为最终目标。

读《瓦尔登湖》给我最美好的启示,是带我看见事物的本质,活得专注而清醒。当沃尔登西北角的通勤列车从我眼前飞过时,我突然意识到真正的旅程是我们心中的火车。即使走遍再多的风景,我们终极的目的地,都不过是为了到内心去冒险、去体验,而不再纠缠于表面的、短暂的恐惧或欢喜。

如果某一日你也造访了瓦尔登湖,看到瓦尔登的山林、石头和澄澈的湖水,会不会想起那个活得极致又灵性的thoreau?更或许,你未必要来到这里,却早已用你的方式找到了属于你的那片宁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瓦尔登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