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圣人不患智寡,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原文】

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译文】

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而担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释义】

古时的圣人以品德高尚为人生境界的最高追求。与智谋相比,他们更注重修身养德,这可以说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一大显著特点。在他们看来,做人的最大危险不是智谋不够,而是品德的严重缺失,如果一个人有才无德,他就容易迷失自己,做出种种损人不利己的恶事;如果一个人只强调智谋,忽视品德修养,他势必会失去仁爱之心,于德有亏,把事情做绝。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智谋的追求不能无休无止,也不能失去对自身品德的培养。

【事典】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人才就是财富有才就有一切,是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是在对人才的界定上,人们的认识却有所偏颇,往往只注重了才智方面,却忽视了道德品行方面。

某家公司同时招聘了甲、乙两个市场销售人员,经过三个月的试用,甲先生凭借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交际能力,很快就实现了公司定下的销售目标,为公司赢得了丰厚利润,被老板认为是难得的人才,大会小会都会向公司全体员工夸赞他的聪明能干。

取得一定成就并博得老板赏识和信任的甲先生没过多久就趾高气扬起来,其道德品行上的缺陷逐渐显山露水。为了取得更大的成绩,得到老板更多的赏识,他挑拨离间,无事生非,散布小道消息,使得销售部经理手下的几位销售人员互相拆台,经常吵架闹情绪,怨声载道,就这样把销售部经理以管理不利为由给挤对跑了。同时,还在老板面前说阿谀逢迎的好话,讨老板欢心。他还经过长期的观察,潜心研究出了一套看老板脸色行事的本领,把老板哄得团团转,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地坐上了销售部经理的位置。

甲先生在执掌部门大权后更是甚嚣尘上,凭着自己的威风对手下人员颐指气使,少有人不服,就以训斥的口吻示人:我是你们的衣食父母,没有我的业务订单,你们统统回去喝西北风去。

如此充满嚣张、怒目的管人态度引起了不少老员工的反感,他们因为难以忍受这种恶劣的工作环境不得不选择离开,新招聘的年轻人也忍受不了他颐指气使的样子纷纷跳槽而去,由此造成公司大量人才流失,销售业绩连月下滑,公司效益一度陷入困境。最后,老板终于看穿了他的不良品行,将他辞退。

同时被招聘来的乙先生虽然在业务能力上比甲先生逊色些,但是工作兢兢业业,上进心强,从不争名利,还不玩弄小伎俩,不仅如此,他还乐于助人,同事之间,不管谁遇到困难,他都会毫不吝啬地伸出援助之手,从而在同事中获得了很好的人缘,人们都愿意跟他交往。

经过三个月的试用期,他的业务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虽然销售业绩仍在甲先生之下,但是他却以德才兼备赢得了公司领导层更多的好评,甲先生被辞退后,公司老板很快将他安排在了销售部经理的位置,老板说:无论一个人能力大小,道德品行对做人做事才是最重要的。从此,销售部门在乙先生的带领下,所有成员齐心协力,使得业绩不断攀升,公司经济效益得以扭转。

【事典启悟】

有人将人才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有德有才之人,这是国家的栋梁,应加以重用;第二类是有德无才之人,他们不会危害社会,可以小用或不用;第三类是无德又无才之人,他们不会对社会构成多大危害,可以不管他们;第四类是有才无德之人,此类人既想干坏事又具有干坏事的能力,由于手段高明,干了坏事也不容易被人发现,对社会的危害极大,应引起高度警惕。

具体到一个企业,有才无德之类,本质坏,犹如传染病,不仅会自己烂掉,而且会使周围的人也烂掉。具体表现在:动摇组织、惹是生非,给组织和团队造成不和,破坏良好的团队精神,影响组织目标实现。

因此,与才智相比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更加看重人才的品性,《菜根谭》中说: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可见,古人是把做人必须修身立德当成了成功的基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任用道德不健全的人如同修建高楼大厦事先不打牢地基一样,肯定不会稳固。

而那些已取得骄人成绩、做出一番事业的人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既没有金钱,也没有学历,更没有什么特殊的家世背景,但却能够在社会上顺利打开局面,并且人气越来越旺,事业步步走高,在很大程度上,凭借的是自身的道德功夫,这就是一个人的品德比其才智更重要的原因所在。

jzd365.coM更多名人名言小编推荐

圣人无常师——韩愈


唐代韩愈曾说过:圣人无常师。这句话的含义是,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老师。比喻无论是谁,只要有长处,就向他学习。人的认知总是有限的,通过拜师获取知识是个有效的途径。
我们都知道,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朋友,最大的任务莫过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这并不代表你们应该把所有精力都放到书本知识的学习中,相反,你不应该限制自己的眼界,而应该重视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知识的渠道。我们尊重的很多先贤们都是这样做的。
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等的农夫求教。一些人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贾思勰的这种学习精神,值得所有青少年朋友学习。除了在学校的学习外,社会实践中有更多你不曾了解的知识;除了教你书本知识的人民教师外,每一个社会成员,无论是你的父母、邻居还是陌生人,他们都是值得你学习的老师。
要想成为一个有众多老师的人,你首先必须要做到主动学习。萧伯纳有一句名言: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白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适应自己。人都是在这种主动的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的过程中成长的。那些被动学习和工作的人,总是郁郁不得志。相反,那些积极上进勇于创新者,也许常有一时的困顿,但最终都能拥有一个比较辉煌的前景。(本文选自)
另外,你还应该善于从他人身上汲取知识和经验。像牛顿这样的科学家,在概括自己的科学理论成果时都说,他是站在巨人肩上的矮子。牛顿当然不是矮子,而是巨人,但他确实是站在前人的肩上的。没有牛顿对前人知识的学习、吸收和批判,就不可能有牛顿的科学理论创新。每个青少年朋友都需要多看书和参加社会实践,多了解一些生活规律,用前人的经验来充实自己。
作者链接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朝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朝的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中唐古文革新运动的主将,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韩柳。

成也智计,败也智计


【原文】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

【译文】

只知谋划的人成功在其智计上,也会失败在其智计上。

【释义】

为什么历史上许多智商很高的大臣良将最终会受到迫害?为什么有些人在对外战争中百战百胜,可谓智勇双全,但在朝廷内部却经常败北,总是发生政治悲剧?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人都把心思放在做事上,自恃聪明,又爱卖弄,却忽略了身边的矛盾,愚蠢得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结果,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绝路。

【事典】

杰出的军事天才韩信不能不说是一个笨拙的政治家,其笨拙不仅表现在功高震主上,还表现在居功自傲上,我们从《淮阴侯列传》等文章的记载中,可以看出韩信居功自傲的性格心理,就是在刘邦面前他也不懂得收敛,觉得自己与刘邦是关系很铁的哥们儿,说起话来就毫无顾忌了。

刘邦在取得霸业后,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军事才能,韩信一一做了点评,并总结说那些将军无论在沙场征战,还是出谋划策,都有很大欠缺,实际上是想表明哪个人在他韩信眼中都算不上有才能的人。

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这样的人能带多少人马?

您最多只能带十万人。韩信回答。

刘邦又问:那么你呢?

对我来说,当然是越多越好了!

这一下刘邦受不了了,强作笑颜地说:既然你带兵多多益善,你为什么始终在我的手下呢?

韩信通过对刘邦神态的观察得知自己无意中说错了话,连忙掩饰说:陛下虽然不能带很多的兵,但您却善于统帅和指挥将领,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这就是我始终在您手下做事的原因了。

这就是成语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由来。

韩信这样说并不是想表达什么君权神授的思想,而是说,你能登上王位,不是因为你本身有什么本事,而是天意,只是你的运气好罢了。

刘邦见韩信被降为淮阴侯后仍这么狂傲放肆,心里自然很不高兴了。作为臣子,本应该自觉服从刘邦的领导,但是韩信在与刘邦的上行协调上没有摆正好自己的位置,有才却恃才傲物,有智而不能审时度势,有能力但目空一切,难免会引起主子的不满。

还有一次,他在平齐之后派人向刘邦请求当代理齐王,并且始终自以为功高,刘邦不会加害他。殊不知,居功自傲自以为是的心态正是将这位智勇双全的奇才引向黄泉路的重要原因所在。

不仅在皇上面前如此,在与他一起打天下的其他功臣们面前,韩信也表现出一副聪明得意的样子。

樊哙是与韩信一样的著名军事统帅,楚汉时期仅次于项羽的第二猛将,又是吕后的妹夫,刘邦的第一心腹,曾被封为大将军,左丞相,为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樊哙是一个懂得谦卑礼让的名将,对韩信也是礼遇有加。有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像你这样有封王地位的大人物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

而韩信对樊哙却不屑一顾,不愿与之同伍,出门后自嘲说: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这般人同列了!在韩信看来与樊哙为伍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韩信连樊哙这样的功臣都看不上,也羞与绛侯周勃、将军灌婴同等地位,更别提别人了,这种自恃功高、自恃聪明的处世态度难免招致他人反感。

昔日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辉煌和过人的军事才能,似乎永远是他居功自傲的资本,但这也恰恰成为了他自己惨遭横祸的元凶。假如韩信懂得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那他对汉家的功勋,真可以上比周公、召公、姜太公等对周朝的贡献,子子孙孙都可以一直享受殊荣,获得祭祀。

【事典启悟】

韩信一生的成败荣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聪明智慧、杰出才能可以成就一个人的辉煌,但也会毁掉一个人的一切。有许多智商高人一等的天才,做出了一番事业之后,便开始居功自傲,目空一切,其下场往往比无所作为的低能者更惨。所以,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知道居功之害,不要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


【原文】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译文】

富有大智慧的人懂得适可而止,而小聪明的人只知道不停地谋划,一个人的智计会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释义】

所有高明的赌徒都懂得退得妙恰如进得巧这一道理。一个人一旦获得足够的成功即使尚有更多的成功也要见好就收。因为好运连串的情形总是可疑的,当运气来得太猛、太快时,如果不知审慎,很可能会被撞得七零八落。

【事典】

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实现德意志的统一,于1866年宣布对奥地利开战。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俾斯麦便借口奥地利对荷而施泰因管理不善,对奥地利横加指责。奥地利当然不能容忍,终于导致1866年6月14日战争的爆发。

7月3日,普奥两军决战于萨多瓦,由于普鲁士作了充分的战前准备,战场上势如破竹,奥军全线崩溃,普军大获全胜。

普军的胜利完全改变了国王威廉一世和参谋部将领们的战前保守态度,普军将士士气高昂,一致主张以胜利者的姿态乘胜追击,占领南部各邦,直逼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强迫奥地利割地赔款,以示惩罚。这时的俾斯麦力排众议,反倒表现出了高度的战略节制。

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这样做也是有他的理性分析在里面的。他清醒地认识到,彻底击败奥地利并不是战争的最终目标,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由于法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绝不希望身边出现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意志对它的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它会强烈阻挠德意志统一。俾斯麦据此得出,普鲁士和法国的一仗是不可避免的,对法战争是关系到普鲁士能否统一全德的关键性步骤。

如果过分凌辱奥地利和南部各邦,使战争拖延下去,有可能招致法国出兵干涉,这样就正中了拿破仑三世的计策,使普鲁士陷于困境,将普鲁士已经取得的胜利果实全部夺走。而现在见好就收,给奥地利留有一定的余地,奥地利就会慑于普鲁士的威力,不敢轻举妄动,在下一场普鲁士和法国的战争中保持中立。

然而当时的众多将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坚决反对俾斯麦的停战决定,要求捣毁维也纳,趁机消灭奥地利。这样有利的大好机会绝对不可以错过。

俾斯麦力排众议,仍然坚持适可而止的战略,并在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面前反复劝说,以至于老泪纵横,最后言辞恳切地告诉国王说,如果国王不下令停战,他就提出辞呈,解甲归田。

经过俾斯麦的一再施压,威廉一世被迫做出让步,在俾斯麦的奏折上批到:在维也纳的大门前,我不得不痛心地在军队取得如此辉煌胜利之后逆来顺受,接受一个耻辱的和平。

俾斯麦终于取得了这一回合的胜利,于7月20日在布拉格与奥地利签订停战协定。普鲁士除要求奥地利缴纳少量赔偿外,没有割取奥地利一寸领土。

俾斯麦战略上的这种恢弘气势和高度节制,为他下一步发动普法战争解除了后顾之忧。

1867年,普鲁士取得了普法战争的胜利,成立了北德意志联邦,为全德的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德国统一初步完成。

俾斯麦适可而止,趁好就收,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富有远见的谋略。当时欧洲的国际局势是非常复杂微妙的,各列强经常相互拉拢,俾斯麦能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对局势做出如此透彻的认识,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事典启悟】

在人与人较量中,即使你有胜出的实力,也要注意力量不要一下用竭,优势不要完全用尽,就像橡皮筋不能无限拉长一样,虽然它有很强的弹性,但一旦超出了一定的限度橡皮筋就会被拉断。与人相争也是一样,要知道适可而止,如果非要紧追不放,将对方逼急了,就有可能导致他做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奋力抗击,这样的力量一旦被激发出来,恐怕自己很难是他的对手,到时你已经取得的一切成果都将会付诸东流。

韩非子经典名言智


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朋友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都接触过名人格言吧,优秀的名人格言能够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那么你都知道有哪些必读的名人格言句子?我们的我们特意搜集并整理了韩非子经典名言智,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韩非子经典名言智【篇1】

1、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恶。

2、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3、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4、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5、欲成方面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

6、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7、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

8、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

9、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

10、自见之谓明。

11、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12、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

13、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

14、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15、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於法之外,不为惠於法之内,动无非法。

16、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17、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

18、欲速则不达。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19、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20、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21、行成于思,毁于隋。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非子经典名言智【篇2】

22、慈母有败子

23、自胜谓之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24、自见之谓明。(能够认清自己的人才是明智的)

25、举世有道,计入有计出(做事情要有一定的原则,既要算计得道的,也要算计失去的)

26、欲成其事,先败其事。(事情有时候要做成他却往往要先败坏它)

27、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28、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29、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30、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31、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32、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33、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34、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35、欲成其事,先败其事。

36、举世有道,计入有计出。

37、不吹毛而求小疵。

38、千里之马时一,其利缓;驽马日售,其利。

39、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

40、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41、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42、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不吹毛而求小疵。

韩非子经典名言智【篇3】

43、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44、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

45、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

46、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47、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48、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49、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50、因可势,求易道。

51、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

52、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

53、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54、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55、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56、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

57、散其党,收其余,闭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

58、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59、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60、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

61、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62、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韩非子经典名言智73句


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大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都接触过名人格言吧,名人格言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自己的见识,什么样的名人警句可以更好的为我们服务呢?以下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韩非子经典名言智”, 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韩非子经典名言智(1--18条)

1、皇帝和大臣的利益是不同的,前大臣不忠诚,所以大臣李立和大臣的主要利益被破坏了。

2、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3、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4、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5、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强,先战者胜。

6、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7、圣人的方法是明智和聪明。去是不明智的。

8、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为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9、探索自己的内心,抓住权力。上帝使用它,如果电,如果雷。

10、欲成方面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

11、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

12、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13、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14、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

15、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16、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17、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18、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韩非子经典名言智(19--36条)

19、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盲者处平而不遇深溪,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

20、饕贪而无餍,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

21、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22、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23、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24、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25、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26、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27、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28、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不吹毛而求小疵。

29、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30、非知之难也,处之则难也。

31、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32、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

33、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

34、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

35、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

36、蚂蚁吃得越多,苍蝇吃得越多。

韩非子经典名言智(37--54条)

37、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38、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39、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40、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对于复杂的世事来说,个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个人的渺小智慧难以处理繁杂事务,所以应该利用工具来处理事务)(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员的设置等)

41、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

42、千里之马时一,其利缓;驽马日售,其利。

43、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

44、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45、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

46、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47、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恬静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则,平稳安闲之后才能察知祸福的端倪)(说明∶拒斥外界的诱惑)

48、欲成其事,先败其事。(事情有时候要做成他却往往要先败坏它)

49、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

50、欲速则不达。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51、涵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

52、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53、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

54、明军一事无成,群臣恐惧之下。

韩非子经典名言智(55--72条)

55、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56、私企赢了,公共事业就少了。

57、夫妻,没有血肉之躯的恩宠,爱是亲密的,不爱是稀疏的。

58、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59、臣得树人,则主失党。

60、爱,不是为了恨;Jambres恨的是人,而不是爱。

61、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62、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於法之外,不为惠於法之内,动无非法。

63、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

64、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65、人的麻烦在于相信他。如果你相信人,你就是由人组成的。

66、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67、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68、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69、欲成其事,先败其事。

70、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71、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故发劝极力而乐尽情,此之谓上下相得。

72、它在四风中,但在中心。圣人的教导来自四面八方。

73、远听而近视以审内外之失,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

每有患急,先人后己——陈寿


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说:每有患急,先人后己,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他人遇到紧急事件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懂得礼让,与人方便。的确,先人后己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利他主义的表现。哲学家弗洛姆认为,利己主义与孤独是同义语,而人不可能在与外界毫无关系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目的。人只有和他的同胞休戚相关、团结一致,才能求得满足与幸福。爱邻人并不是一种超越于人之上的现象,而是某些存在于人之中,并且从人心中迸发出来的东西,它是自己的力量。凭借这种力量,人使自己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并使世界真正成为他的世界。
因此,每个青少年朋友,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都应该学会为他人着想,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愿意为他人付出的人,从来都被认为是正直的、善良的。当我们怀着一颗真诚之心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时,我们收获的也是真诚与善良,当然,还会有浓浓的爱!
东汉时,光武帝有名心腹大将叫冯异,他是东汉的开国功臣,官至征西大将军,封阳夏侯。他为人非常谦让,从不居功自傲。
冯异在路上遇到其他的将领,总是驱车让路。军队每到一处安营扎寨完毕,将领们都会聚在一起互相夸耀自己的战功,只有冯异总是一人背靠在大树下沉默不语,因此军中都称他为大树将军。军队攻破邯郸时,刘秀重整军队,很多军士都说愿意被分配到冯异的军中,希望听从大树将军的指挥。刘秀从此对他也更加重视。
建武二年,冯异被派往三辅地区,征讨那里的赤眉军和延岑。冯异领军西行过程中,所到之处,施恩于民,取信于民。弘农地区原有十几个自立为将军的,但由于冯异威行信成,都率众归降。(本文选自)
建武六年夏,隗嚣叛汉,光武帝所派的平叛诸将屡次战败。冯异被光武帝下诏率军前往,结果隗嚣的军队被冯异打得惨败,北地的豪长耿定等人相继降汉。冯异上书向皇帝奏明军中情况,他谦恭礼让,一点也没有显扬自己的功劳。
每个青少年朋友都应该以冯异为榜样,不管在重大事件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牢记,助人乃快乐之本!助人为乐要有一种忘我的奉献精神,并要把它贯穿在自己的生活中,作为为人处世的一种原则。一个人,在助人为乐的道德实践中,会自然的使思想得到升华,正如托尔斯泰所言:一个人给予别人的东西越少,而自己要求得越多,它就越坏。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校,青少年间因不会谦让或不肯谦让而发生的矛盾十分常见,其实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礼让在品质形成中的重要性。要改正这一点,必须从现在起学会关心他人,可以从关心身边的人开始,比如你的父母、你的亲人、你的朋友等。一个人,如果连自己周围的人都不关心,又怎么可能关心其他人呢?因此,如果你的朋友需要你的帮助,千万不要袖手旁观,给予他实在的帮助并加以安慰。在这种举动中,你将会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作者链接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逢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48岁,开始撰写《三国志》。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录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励志名言:藏才隐智,任重道远


励志名言:藏才隐智,任重道远
原文: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译文:老鹰站立好像打盹,老虎走路好像有病,这正是它们捉人吃人的手段。一个具有才德的君子,要做到不炫耀聪明,不显露才华,如此才能培养肩负重任的毅力。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这就是藏巧于拙,用晦而明。一般情况下,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有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技巧权变是绝对不行的。因此,既要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识破,所防范,所厌恶,就应该有鹰立虎行、如睡如病、善于隐匿的出世应变方法。
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裴尔爵士,曾对他的儿子作过样这的教导: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更是在雅典一再地告诫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就是你一无所知。正所谓大智若愚,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守拙,是一种掩饰自己、保护自己、积蓄力量、等候时机的人生韬略,经常在敌对斗争中使用。如邓小平在抗日战争中就做了这样的指示:要使敌人看不起我们,要善于采取一切手段麻痹敌人。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这种策略仍然实用。
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这种韬略还可用来维持与改善同他人的关系,特别是当你发现了他人的错误而又不能不指出时,使用这一策略尤其重要。因为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因为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法,我比你更聪明。这等于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要进行反击,这时,即使搬出所有的权威理论和所有铁的事实也无济于事。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
因此,在指出别人错了的时候,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例如,你可以用若无其事的方式或者也许是你自己错了的方式提醒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提醒他忘记了的,或者提醒他错了好像是他没说清楚似的。这将会收到神奇的效果,无论什么场合,谁都会反对你说他不对。
永远不要说这样的话。看着吧!你会知道谁是谁非的。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法,我比你更聪明。这实际上是一种挑战,在你还没有开始证明对方的错误之前,他已经准备迎战了。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
有一位年轻的纽约律师。他最近参加一个重要案子的辩论;这个案子牵涉到一大笔钱和一项重要的法律问题。在辩论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对年轻的律师说:海事法追诉期限是6年,对吗?律师愣了一下,看看法官,然后率直地说:不。庭长,海事法没有追诉期限。当时,法庭内立刻静默下来。似乎连气温也降到了冰点。虽然年轻的律师是对的,法官是错了;年轻律师也如实实地指了出来。但法官却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脸色铁青,令人望而生畏。尽管法律站在他这边,但年轻律师却铸成了一个大错,居然当众指出一位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人的错误。
这位律师确实犯了一个错误。在指出别人错了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做得更高明一些呢?为什么要让他人觉得你更聪明呢?(励志名言)
深水不响,响水不深。表面看起来这句话很简单,事实上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动物生存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善于伪装自己,既是防止不被其它动物所伤害,又是麻痹其它动物,寻找最佳的进攻机会。在人类文明社会,保护自己也同样重要。只有大智若愚,含而不露,谦虚谨慎,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人生就是这样。所以,即使你有非常出众的才智,但也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该收敛时就收敛,夹起尾巴好做人,切勿光芒晃人眼。

世界最具启迪性的名言格言之德智


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的教育是使任何活动成功所必需的。

西塞罗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陶行知

形象地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它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必须立足于道德和智慧,道德是为了支持美德,智慧是为了防止自己遭到不道德的侵凌。

尚福尔

读书而不加以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

叔本华

智慧要靠智慧来培植,良心要靠良心来熏陶,对袓国的忠诚要靠忠诚地为祖国服务来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

道德是习惯的结果,而理智的德行的诞生和成长,则基本上应归功于教育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

智力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像短距离竞赛一样,有的人从起跑就冲刺,有的人最后冲刺,也有的人分步冲刺。因此每个人的成就有先有后。

张焕庭

智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在掌握科学基本知识的过程中,思维、记忆和想象的能力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概念的体系形成起来,儿童、少年、青年人的整个内部精神世界丰富起来。

凯洛夫

教育者的最重大任务在帮助塑造人的品格。

布内尔

名人名言频道为大家提供最新最全的名言,帮助大家时刻提醒自己和奋斗未来,《圣人不患智寡》相关名言希望在你的生活中能帮到你,助你学习和工作一切顺利,同时更多精彩名言请访问我们的特色专题:智勋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