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道之行的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国外交第一大道之行观后感 篇1

《大道之行也》它是选自《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的是孔子在战乱非常多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这一感情的吧?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但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大道之行也》可谓是当时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也是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

读完本文理解了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文中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大道之行也》的中心观点是:作者通过对自己理想社会的描写介绍,表达出希望建立一个和平,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的政治理想。

文章可分层理解第一层:是(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二层:是(第二至三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大道之行也》中的理想社会不也是现今共产党努力创建追求的最高理想社会吗。真是期待真的有那么一天,有这样的一个社会。

大国外交第一大道之行观后感 篇2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公元一千五百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葡萄牙和西班牙便是第一批崛起的国家,他们凭借强大的航海技术,成为最强大的国家,海洋能使人类得到进步。通过这两个国家的故事,便有人得到这种规律:任何进步与改变,都来源于一次又一次的开拓与创新。历史亦然,企业亦然,人亦然。

从伽利略到爱迪生再到比尔盖茨,只有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瓶颈,敢于探索新的事物,不被世间的言论所迷惑,不应失败而迷茫,只有不断的前行,从努力中获得进步,从思考中得到升华,只有勇于开阔,才能使国家强大。

大国外交第一大道之行观后感 篇3

《礼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一个描述,也是人类的理想社会状态,即大同社会。但大同社会的前提是“大道之行也”。

和大同社会一样,教育也是需要实现大同的。而实现教育大同的前提当然也在于大道,我认为这个大道则掌握在老师的手里。也只有实行了大道,老师才会是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道之于老师应是无限的耐心和爱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几千年来,老师的形象已在人们的思想中定格。拥有一颗爱心是老师的必备素质之一。孩子们的心灵和视野是纯粹的、干净的,所以我们老师必须以爱为出发点去看待学生身上发生的一切事情。就我个人而言,虽然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我一直谨遵《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爱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第一年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一天,我发现我们班的一个小个子男生语文底子特别薄弱,基本的课文都读不下来,而且心理也比较自卑。于是,我找他谈了谈,发现他现在的学习态度很端正,只是由于小学的基础没有打好,跟不上进程心里很是苦闷。

针对他的这一情况,我鼓励他首先要相信自己,对自己要充满信心。其次,针对他的学习情况,我们共同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在学好现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帮助他复习以前落下的知识。就这样,慢慢的,这个男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棒,更重要的,他自己也越来越自信了。在我的身边有很多老师都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爱,他们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所有,几十年如一日,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何以支撑起她们的信念?道之于老师应是不断进步的教学水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桃礼不言,下自成蹊。”当今社会发展之迅速令人咋舌。昨日还是粉笔书写的三尺讲台,转眼已全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设备。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能熟练地掌握电脑技术,并把它应用到教学上来。当然,教学水平不光光体现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上,更重要的还是老师要有渊博的知识以及独特吸引人的教学方式。一堂数学课能上的哄堂大笑,并在笑声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教学的艺术。作为新世纪的老师,想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就必须得学习这种教学艺术,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一套理念和经营方式,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新时代的我们,要向着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前进。

道之于老师应是无与伦比的责任感。

老师的责任感关乎学生,关乎家庭,关乎国家和社会。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提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国家的兴衰在于少年,而少年的兴衰在于教育,教育的支持者则是老师。老师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责任关乎民族。所以责任感对于老师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是超乎任何一项技能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一个老师丧失了责任感,那他就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就不能在教师这一岗位上工作,这种老师是不允许存在的。在我身边的老师们,都是充满强烈的责任感的。有同学生病了,及时帮他们送去治疗;有的学生思想上心理上出现了问题,老师们及时帮他们分析开导,让他们走出困境。生活上出现了问题,老师们也都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们……所有这一切,都是老师充满责任感的一种体现。但是,我们依旧要不断的加强这种责任感,为了我们的少年而努力,争取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道之于老师应是……

21世纪的中国,社会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新中国建立之初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事业也是一样,但离大同社会的梦想还有很远,“大同”社会以及教育大同是一幅宏伟瑰丽的理想社会的蓝图。有梦就是理想,为了我们心中这份美好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那份大同蓝图,去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理想并不能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仍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大国外交第一大道之行观后感 篇4

看完《大国建造》,内心澎湃,思绪万千。作为参与重庆来福士、重庆陆海国际中心项目钢构件生产制作的一员,这次在大荧幕上看到它们,仍然感到无比震撼,脑海里不禁回想起那段与团队并肩作战的日子。

近几年,中国的超级工程一次次刷新世界的认知,也因此有了“基建狂魔”的称号。但这个光鲜的称号绝不是轻易得来,奇迹的背后是无数建设者的辛勤付出。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感到骄傲。未来,我将继续带领团队发扬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建设更多超级工程!

大国外交第一大道之行观后感 篇5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近期推出五集大型纪录片《大国建造》第二季,以“探寻工程奇迹”为主线,选择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和工程,探秘更绿色、更科技、更智慧的建造,展现大国建造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并通过超级工程背后的凡人故事,礼赞新时代大国工匠在聚光成芒中所展现的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奋斗精神。

作为近年来工业题材纪录片的精品之作,《大国建造》第一季一经播出,便创造海内外收视热潮,全网视频播放总量突破1亿次,收获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的1.06亿观众的火热关注,实现了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大国建造》第二季全片五集,每集45分钟,分别是《因势赋形》《地下之弦》《民生之基》《铸冶荣耀》《聚能追光》,集中展现中国建造努力迈向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磅礴之力,以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大国建造》第二季摄制团队跨越10万公里,历时5个月,拍摄工程达39个,深度直击建造一线现场,震撼呈现“中国建造”的澎湃脉动。该片延续第一季的拍摄风格,采用4K超高清拍摄,以航拍、高速摄影、水下摄影、360度全景、穿越机拍摄等技术手段,炫目呈现一座座超级工程的视觉奇观,通过镜头带领观众游走天南海北、万里山河之间,沉浸式体验建筑的宏伟和结构的精妙。

百年工程终玉成,千秋重器耀古今。全球最大球体建筑——太阳酒店,拥有迄今世界最大实验洞室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抽水蓄能领域占三项世界第一的句容抽水蓄能电站,世界海拔最高、运距最远、最具建设挑战性的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阿里藏中联网,由白鹤滩等6座巨型梯级水电站共同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这一系列代表性工程既是中国建造业转型发展成果的浓缩和展现,也是大国建造享誉世界的靓丽名片。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大国建造》第二季全景式立体展现中国建造现代化转型发展成果,揭秘中国速度、中国密度、中国精度等非凡维度,在案例的选取和表达上,聚焦特殊建造的新、奇、特,选取主题公园、会展中心、冬奥场馆、中微子实验站等特殊建筑,通过其背后的建造智慧彰显创新、巧思和匠心;窥探地下空间的资源潜力,选取地下管廊、地下垃圾处理中心、地下洞石群掘进等地下空间工程,见证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专注惠及偏远地区“最后一公里”水、电、路等建造的攻坚时刻,助力乡村振兴,展现中国建造的责任与担当;畅想绿色生态、智慧驱动的未来时代,选取智慧钢厂、绿色电力、智慧建造等创新案例,凸显中国建造背后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与未来趋势。

长虹跨越山海,琼楼耸入云霄,默默奉献的建设者是平凡的英雄。该片通过建设者的视角生动展现他们如何在坚守奉献中,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克服前所未有的施工作业难题,完成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创造令人惊叹不已的“世界之最”。如要在地下700米,开挖一个跨度50米的地下洞室,不能有一根柱子支撑;为保护母亲河和二级饮用水源地,必须按照环保要求,修建一座无桥墩支撑的跨黄河大桥;如何将工业处理设施隐藏于美丽的公园之中;以及如何实现传统能源的绿色革新,建造最高效、清洁的燃煤电厂等……《大国建造》第二季用鲜活、真实的记录,致敬新时代数以亿计的建设者,让大国工匠精神在钢筋水泥间熠熠生辉。

《大国建造》第二季凭借超高的制作水准和极致的视听体验,生动展示了新时代十年众多标志性工程与创新成果,抒写了无数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所“筑”就的建造强国梦,从不同维度见证了中国从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的转变,用无比震撼的视听之美向世界传递出“大国建造”的实力与自信。

大国外交第一大道之行观后感 篇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道路问题、方向问题日渐成为一团笼罩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头的疑云,挥之不去、驱散不尽,而且这种疑惑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越发浓重,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大厦就在这种不断加深的疑惑中日益风化破损,濒临倒塌。如何力挽狂澜于既倒,如何让“三个自信”在人民的脑海里扎根?除了党的理论工作者在试图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注解当前中国的发展道路外,很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着这个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大问题,而且,相较于纯粹官方背景的口径化解读,这种思考往往更务实,更具建设性。由五位青年学者共同完成的《大道之行》无疑就具有这种特质。

本书在分析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得失的基础上,诚挚指出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形态下如何改善党的建设如何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正如该书作者们坦承的那样,“作为共产党员,我们不屑于隐瞒自己的立场与观点;作为学者,我们不惮于尖锐的批判与颠覆性创新。像开垦过的大地裸露自己灵魂一般,我们捧出我们的心灵”,本书的立场观点与他们的良知同样掷地有声。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为我们如何通向那个我们一直都说不清道不明的“圣地”——社会主义——设计了明确的方案,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巨大的理论勇气将一个“空中楼阁”的抽象概念描绘成了一幅生动的施工蓝图,这可以说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我们的信仰终于从不可望不可及的远处,翩翩走来了。

本“方案”从文明、政治、社会、基层、经济五个领域分析得失,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的方法和路径,这些植根于中国发展现状基础上的思索无疑是客观、理性和深刻的。其逻辑起点,是必须对当前已呈脱缰之势的“资本逻辑”进行制约,给它戴上“笼头”,防止其“获得支配其他领域的最高优先性”。资本这个“必要的恶”,放出制度的牢笼后,“已经渗入中国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等到它“对政治权力的驯化和对于人民民主的阉X割”时,社会主义的“南辕”就可能行进在它所希望的“北辙”上了。只有将“资本逻辑”纳入到“政治逻辑”的统摄之下,同时不断加强政治主体性、国家自主性、人民主体性和资本社会化建设,天下为公的“大道之行”将在我们坚实的脚步中昂首向前。

政治主体性。就是要通过有效的建设,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与政治觉悟的政治主体,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始终不能遗忘、偏离、背弃革命的理想与信念,“确保资本的逐利性不会冲击、动摇、瓦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与共识”。要在重建“自我经典体系”的基础上,以“类宗教”组织为目标,通过“实修”来动员广大党员践行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国家自主性。由于政治的主体性,决定中国政府有着不被资本轻易“俘获”的自主性,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为人民服务”。然而官员个体与市场主体间的利益纠缠,“可能扭曲政策的方向”,从而给国家的自主性带来隐性的侵害,同时损害执政党自身的先进性、代表性、纯洁性。官员个体的变异,特别是普遍存在的“一家两制”问题是植入国家自主性肌体上的一只“特洛伊木马”。要通过建立“看得见”的授权机制和问责机制,在干部选拔和考核中嵌入更多更有效的民主“防火墙”,防止“木马”作乱的可能。

人民主体性。社会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一个崇尚集体生活的天然的“人民社会”。然而,作为持续30年的大变局的结果之一,基层从“团结”走向“松散”,基层的去组织化、自治不足、民主失序、群众失语等等乱象,让“人民”这个整体逐渐“原子化”。要重新粘合这个分散、分裂的社会,必须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再组织,必须通过落实基层的实质民主,通过鼓励和引导人民“以志愿和非赢利方式组织起来”,将业已分化的群体重新整合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伦理共同体和文明共同体”。

资本社会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资料公有”的设想,是对我们的现实道路构成质疑的主要因素。文字游戏式的理论创新,往往缺乏说服力,更没有在人民群众中达成必要的共识。然而,“资本社会化”理论的祭出,终于让人们看到了“从根本上打破资本的私人垄断,打破资本对知识的雇佣,打破资本对劳动的雇佣”的希望,看到了“资本服务于人民”的希望,看到了“劳动者主体性解放”的希望。到那时,“通过社会制度的有效安排”,“即使不出卖劳动,也可以维持基本的生存”,“许多人真正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事业”……

虽然,这并不是我们原来所渴望的那种理想化的社会,但是,无疑这不再是一个“乌托邦”式的臆想,而是可望又可及的存在。其实,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共产主义,所追求的本不应该是生活上的无止境的享受与物质资料的无节制的索取,而应当是基本生活条件满足基础上的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与提升。这使我想起了梭罗的《瓦尔登湖》,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多的极简生活,通常被看作是一次超验主义的实验,他以满足极低生活标准的劳动换取充足的自由时间“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当时康科德人眼中的游手好闲,在今天看来难道不是对自己“主体解放”的一次勇敢尝试吗?

大国外交第一大道之行观后感 篇7

因为工作的缘故,不得已,才又看了一遍央视十年前的大手笔——《大国崛起》。以前看这部片子,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消磨时间,或是纯粹为了找点乐子。现在再看这部片子,则是希望能从更专业的角度来解读它,更希望对大国的崛起之路有一个更好的总结。

作为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大国崛起》在整部片子的谋篇布局上可谓匠心独运。细心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这部片子从第一集开始到第十二集结束,数不清的疑问贯穿在每一集片子中。比如第一集海洋时代里在描写葡萄牙人对于海洋世界的遐想时曾这样写道:世界真的是托勒密描绘的这个样子吗?大西洋真的无法航行吗?巨大的问号折磨着欧洲大陆,也燃烧着痴迷于地理学和航海战略的恩里克王子。

这种描述方式或者说阐述方法,我们在每一集里都可以看到,正是通过这样层层设扣哦方式,观众的胃口被有效地调动起来,故事的推进也显得更有逻辑性。事实上,层层设扣,是纪录片一种非常重要的讲故事的方式,它不仅应用于纪录片,在电影里中也是屡见不鲜。究其原因,自然是由于人类对于未知的渴望,这似乎是人的一种本能。

“层层设扣”帮助纪录片更好的推进节奏,但严密的逻辑只能保证一部片子不出现硬伤,并不能确保它一定会好看。对观众而言,一部纪录片首先要好看,其次才能关注其逻辑性等其他方面。因此,如何选择一种适合观众的,能让观众感同身受的讲述方法,就变得尤为重要。

“油画上这位用巨型裙箍、僵硬皱领、宽大衣袖、绣金披纱来装饰的女性,就是当时英国的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在重叠繁复的服装下,妇女的形体不见了,人们记住的是一个庄严高傲的王权偶像。”这是大国崛起第三集:走向现代的一个段落篇章。这里,片子以伊丽莎白女王,这个英国走向现代的关键性人物为核心来展开故事。通过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来传奇一系列轰动一时的大事件,我们姑且可以称作“以小见大”,实际上,对观众而言,历史无论多么的波澜壮阔,波涛汹涌,它终究只是过去发生的事,或者说终究算是一个故事。对很多现代人而言,我们很难想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革命的困难,生存的危机等一系列在今天已经被轻而易举解决的难题。因此,人,只有人的故事,才能更容易引发人的同感,引发观众的感同身受。

在大国崛起的故事中,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幕幕冷冰冰的油画,相反,他方佛是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一桩桩正在发生的故事。这就是通过小人物,地点这种星星之火,最终引发的燎原之势。

当然,大国举起的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央视自身的平台具有无可比拟性,国家级的资源调动能力也不是一般的机构能够制作单位能够想象的,但所幸,他它是一部好片子。

说完了纪录片讲故事的方法,接下来也许我们可以谈谈片子本身的内容。大国,崛起。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相信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别有一番滋味。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大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曾为人类历史的进程做出的巨大贡献。然而,近代以来,辉煌一时的封建主义却成了中国前进的绊脚石,中国的发展一度陷入停滞,被西方各国远远的甩在身后。战争以来,中国就开始不断遭到西方列强的蹂躏,羞辱,甚至差点走上被肢解的命运,很多历史学家都把中国的近代史形容成一部屈辱史,正是在那个时期“东亚病夫”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中国人的地位自然也一落千丈。

进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逐步完成了国家独立,民族统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运动更是让中国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发展奇迹。今天的中国早已摆脱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随着国力的增强,埋藏在中国人心里的那颗大国之心也随之显露。从中国的最高领导层到地方的普通百姓,没有一个人会怀疑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能力,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心态。在这个时间点,大国崛起的播出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片子中的九个世界大国,崛起的路径不尽相同。葡萄牙、西班牙靠的是最到完成国家统一的先发优势而称霸海洋;荷兰凭借发达的工商业而享誉全球;英国最早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法兰西以深邃的思想解放人性,号召人们解放思想,追逐自由;德意志从分裂走向统一,确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为经济的腾飞打下基础;沙俄则靠着强大的君主专制开启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沙皇改革;日本始终坚持与强者为伍,终于走在世界前列;美利坚甩开历史包袱,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那么,中国,中国的崛起靠什么?我们不得已而知,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单纯借鉴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就可以吗?显然,历史的无数经验告诉我们,no。那么,人才、技术、体制、机制、市场潜力、国民素质、人文精神,中国又有哪些能够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