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海量资料中精选而出,撰写了这篇“大国崛起观后感”。探讨品名的感受时,从哪里开始写会更好呢?优秀的电影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相信观众都能领悟到不少启迪。最终的感受不能被遗忘,因此在写观后感时,最好描述触动自己最深的情节,请您仔细阅读以下提示!

大国崛起观后感【篇1】

《大国崛起》(英文:the rise of the great nations)是xx年在中国**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首播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看大国崛起观后感,欢迎借鉴。

看大国崛起观后感一: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五百年来,世界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的大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顺,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看完“大国崛起”这部十二集的纪录片,再纵观大国崛起之路,回望中国的近现代史。

的确感慨万千。

也想到了这么几个问题:

大国崛起的奥秘何在?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大国?

中国的gdp是衡量其经济状况的最佳标准吗?新世纪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爱国主义精神。

那么,一个以经济繁荣和人民富裕为标志的大国崛起的奥秘何在?

思想文化的进步,吹响大国崛起的号角。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们情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

正是随着莎士比亚文学、牛顿力学和亚当·斯密经济学的进步,英国才崛起。

纵观各大国之所以能够崛起,都有其理论观念的更新和思想文化的进步,这是吹响大国崛起的进军号角。

社会革命的兴起,推动大国崛起的步伐。

所有大国的崛起都经历了种种痛苦。国内社会变革、政治民主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导致大国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苏联是在“一战”和国内推翻沙皇的战争后崛起;美国是在国内南北战争和“二战”后崛起。可见,社会革命是推动力史发展的火车头。人民要求民主是大国崛起的动历,战争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经济体制的创新,开辟大国崛起的途径。

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美国反托拉斯的政策出台,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等,都是由上至下的经济体制创新,市场经济不是不要计划,计划经济更不能离开市场机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这是开辟大国崛起的重要途径。

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大国崛起的基础。

500年间,从航海技术开始,全球经历了以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为代表的三次工业大革命,这些科技的发明创造及推广运用,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事实可以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大国的崛起。因此,重视科学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美国有4000所大学,足以显示出教育、科技在大国崛起中的显著地位和重要作用。

民族精神的宏扬,掀开大国崛起的篇章。

任何大国的崛起,都要从本国和本国的利益出发,谋求世界霸权地位,调整世界格局。因此,民族精神在大国崛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精神,谱写了大国崛起的新篇章。当然,国家利益和全球利益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距离越近,活力就越强。

正如德国的调查世界是伟大的,酷刑世界以失败告终。所以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离开全球利益的民族利益是没有出路的。

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大国?大国崛起有着共同的特点: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导和加快经济发展,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增强军事实力,以强大的军事实力震慑世界。

那么很明显了,只有有着健康并且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显赫的政治地位的国家才是大国。

现在很多人都在谈论中国的gdp。诚然,中国8%甚至10%的gdp增长率引人注目,但中国经济并不健康、不平衡。1840年以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但结果如何?即使在中日战争之前,它是日本的六倍,但第一次中日战争就是这样的耻辱。

有人可能会问,美国和日本为什么强大?与gdp无关吗?不,这与她们的产业结构有关。让我们看看。

美国的gdp结构是什么?航空航天,造船,钢铁,生物技术,现代农业。日本呢,钢铁,电资产品,汽车。

再看中国,纺织、简单制造,与清朝的茶叶、陶瓷没有区别。什么样的国家强大,什么样的国家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一个国家能否在更短、更快的时间内把经济变成暴力。通俗而讲,就是你的钱能不能换来更多更先进的武装力量。

显然,只有一个拥有先进科技支撑的重工业体系的国家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为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只有永久的利益,没有永久的朋友。在关键时刻,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现在中国仍在用3000万条裤子换另一架飞机。

到了真正的战争时期有谁跟你换,就算能换,那架飞机还是那样的价钱吗?到时候是不是真的要像国歌里唱的那样,用我们的热血铸成新的长城。强大不等于肥大,何况中国的肥大还是用的别人的脂肪呢……

看大国崛起观后感二:这个礼拜,看完了《大国崛起》。

这部长达12集的纪录片,我觉得是央视近年来最好的影片,拍得很大气宏伟,尤其是它的**和动画制作水平,感觉很像美国大片了。

影片中对各国发展分析的也不错,有如一位博大精深的历史老师,让我很好的回顾了一下高中的历史,(哈哈,虽然高中历史学的也还是不错的)更加宽广的开拓了我的视野。

玩过《大航海时代四》的朋友应该对大国崛起的一些国家和城市都不会陌生吧,这也是我对这部影片非常有兴趣的一个支点。在电影中,美丽的画面、壮丽的帆船和感人的**与游戏如出一辙。这的确是一款让人很长见识的游戏。

不想过多的评论,每个人看完《大国崛起》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网上的评论也都是一大把,比我想的有见地多了。影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两个国家:荷兰和美国。

也许是因为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对荷兰的描述很少。把荷兰作为一个强国的历史看得很新鲜。此外,荷兰也是我特别期待的国家:郁金香、风车、航道、港口,当然还有其他文化和历史。

荷兰的发展和其它国家不同,它没有依靠过多的武力掠夺,而是依靠自由**和制度创新不断使自己的工商业得到发展。

小小的荷兰,却诞生了许多第一个出现在世界上的机构。荷兰人口不多,却享有海上马车夫的美誉。荷兰,还成为第一个侵略我们国家的西方大国。这个国家,不可小觑。

美国,正如影片中的标题--新国新梦,很喜欢这种充满梦想,自由开拓的感觉。美国人的历史就是移民的历史,就是各国精英寻梦的历史。还有一点是美国历史上,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总是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让这个国家没有走太多的弯路。

我想,这也是和它的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分不开的。

末了,从大国崛起想到个人崛起,它也有很多借鉴意义的,一个人进行新的尝试、产生新的观念,拥有新的视野,是很容易崛起的。

看大国崛起观后感三:听说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爆流行,有口皆碑,于是借了碟看,末了还不忘刻录下来。

恩里克王子、伊莎贝尔女王、奥登巴恩维尔特、伊丽莎白女王、拿破仑波拿巴、俾斯麦、明治天皇、彼得大帝、乔治华盛顿……

格物致知,我们不难发现,伟大时代的背后总会有一支巨擎、一只伟大的推手。

历史呼唤英雄,英雄也领航着历史前进的风向标。

《大国崛起》显然是命定中国的,那么新世纪中国的这只推手——如果有找到的话——你准备好了吗?

开启海洋时代的大幕之后,崛起的魔棒先后在9个国家中相继传递,粲然全球角落。

当时在东方的泱泱大清帝国并不是没有机会图强,1840年国门破开之时,日本还没有步入明治维新时代,比肩而启的中日两国,在1894年甲午战争后彻底改变格局。

厘清落后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但其中根本之一要归咎于当时所谓大一统的封建文化:

禁海、禁锢人文思想、四书五经等儒学教科书历经百世不更新,世世代代用“之乎者也”的老旧模型造人、造物、造社会,结果导致中国在很长的时期里人文没有进步、科技没有创新、社会没有发展……,被人乐道的康乾盛世说白了也不过是农业盛世,老百姓混得有口饭吃饱而已,好像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中就是以温饱为荣光的。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一个伟大的国家一定会呈现多元的文化,而多元的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这个民族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去接纳新思想,学***化,最终创造新的强势文明。

缪斯女神就这样被错过了。那时时间定格在19世纪。

20世纪,百年沧桑,然而图腾已经复健。

21世纪,新的世纪,第三次信息革命风口浪尖中,谁主沉浮?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中国特色之大国崛起?我们拭目以待。

大国崛起观后感【篇2】

《大国崛起》是中国**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

这部电影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历史和文明资源。全片展示了九国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

它试图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 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 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从国际视角审视国外的发展模式,不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而且从政治、军事、科技发展的角度,点评中国的国情。

随着地理的发现,世界各国开始相互了解、理解和竞争。近代以来,九个国家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西班牙和葡萄牙渴望东方的巨大财富,派出舰队,却意外发现了新大陆。荷兰凭借其在海上的优越地位,后来居上,很快成为世界领头羊。但是,英国和法国经过工业革命,在十八世纪成为世界双雄!

**而德国,通过改革和战争,迅速摆脱落后,成为世界舞台上的决定性力量!美国通过世界大战,在战争中赢得了自己的利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它已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霸主。然而,亚洲的日本,从落后的封建社会,通过对亚洲国家、朝鲜和中国的改革和掠夺,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很快就加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心态和态度来对待那些在近代史上曾经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制度是国家发展的基本。葡萄牙和荷兰崛起为世界霸权,但他们得到的只是**或殖民地获得的金钱,而不是文明。因此,他们的力量经不起时间的洗礼。18世纪,随着英法资本主义革命的完成和资本主义制度理论的最终确立。

很快在全世界攻城略地。接着的**和德国以及日本等国的崛起也完全是伴随着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的基础上的。Jzd365.coM

其次,科技是社会进步的关键。英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是瓦特蒸汽机和大量科技发明的结果。当时,英、法、德三国的高科技水平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而现在美国一直以科技进步保持着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

第三,文化是民族凝心聚力的动力。我们可以看到,中世纪英国保留的议会制度使英国很快完成了资本主义的转型,而同样的转型在法国则花了近百年的时间。

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的繁荣富强将创造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过程将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现代中国的落后,使我们需要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大国崛起观后感【篇3】

两百年前(1806)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当作战利品被来自法兰西的皇帝拿破伦。波拿巴取走带回了法国,这使得德意志的惨痛记忆被唤起。这个民族的到底曾受过怎么样屈辱。

当这片土地上连一个名义上的国家都不复存在时,人们想起了德意志诗人席勒的一声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德意志在哪里?这个历史性的问题,拷问着每一颗德意志的心灵。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奔走游说终于让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呈现出曙光。然而,最后他却已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铁血宰相俾斯麦不得不提,1862年9月30日,刚刚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走进议会,发表了一段强硬的讲演,他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以及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而是不可避免地将通过一场严重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从此俾斯麦被世人称为“铁血宰相”。

由德国发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最黑暗、最惨痛的一页,无数生命和家园在战火的劫难中消亡,这是全世界都不会遗忘也不能遗忘的历史。而如何对待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是这个曾经失去理性的民族必须面对的一次考验。二战中被杀害的600万犹太民族的冤魂在等待,受到伤害的欧洲和世界在等待。

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二战中,波兰有250万犹太人在集中营里饱经痛苦、绝望的折磨,最终无助地死去。在冰凉的风中,勃兰特一步步走到死难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视下,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不已的动作:他跪倒在地。德国人诚恳地接受了自己历史上沉重的一面。他们讨论但是没有激烈争论,没有否定自己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推卸自己应该对犹太人大屠杀所负的责任,没有否认自己经受了12年的纳粹独裁统治。诚恳地回忆自己的错误,帮助德国人大大地减轻了民族复兴的困难。

1990年10月3日,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见证了国家命运,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这一天,被确定为德国的国庆日。

德国再次统一了,凭借的不再是铁与血,而与120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的环境中,德国人再次创造了经济奇迹。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这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重创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而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它也找到了通过振兴欧洲来壮大自己的强国之路。德意志,它在哪里?也许,近两个世纪执著的寻找已经有了答案。在这一漫长的寻找中,所经历的大悲大喜,不仅已成为德意志民族的集体记忆,而且也为已经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大国,书写了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

大国崛起观后感【篇4】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在瑞士日内瓦。10岁时,父亲因受人陷害逃离瑞士。卢梭13岁即开始自谋生计。

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培育了卢梭对于"残暴和不正义"的反抗意识。1762年,卢梭的长篇教育哲理**《爱弥儿》问世。

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他提出了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思想,描绘了培养新人的蓝图。这篇长篇文章一发表,就在法国和西欧引起轰动。

法国**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卢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国。1767年,卢梭回到法国,住在巴黎郊区。

1772年完成了自我评传性的最后一部著作--《忏悔录》。1778年与世长辞。

卢梭的教育方法是他的同胞裴斯塔洛齐继承的。瑞士**首先,他培养不同年龄段儿童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实实施教育。后德、法、英、意、俄、美等国**,也纷纷派遣专家和**前来学习。

裴斯塔洛齐所创建的伊佛东学校成了蜚声欧美的“国际学园”。有趣的是,瑞士**首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美国**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卢梭、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想》的运动。前者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富有的国家,后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霸权国家之一。

1789-1794年的法国大革命,是继17是继英国大革命和18是继美国大革命之后,一场更为彻底和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教育方面,资产阶级执政的各派力量都拟订过方案,其中著名者有康多塞、雷佩尔提和拉瓦锡等人所拟的教育方案。尽管这些计划在当时必须在未来实施,但它们对法国教育产生了影响。

尤其是1792年孔多塞向立法会议提出的建议,不仅为法国,也为其他国家讨论19世纪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可以看出,19世纪初在法国出现了拿破仑这样的人物,他产生了巨大的能量,这决非偶然。它是国民素质迅速提高后的一次**性的能量发泄。但在拿破仑时期和之后,法国的教育屈从于宗教势力,变得越来越保守。直到进入20世纪后,宗教思想和教会对教育的影响进一步有所削弱,50多个从事教育等方面活动的教会组织被解散,3000多所教会学校被封闭,1905年法国**明确宣布废止"法卢法案"。

但此时的法国已经丧失了在国民素质上的优势,尤其是与宗教冲突较大的科学被毁于一旦,终于没有能再次平地而起。

功亏一篑,令人惋惜!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toynbee)研究了21种文明,这些文明出现在历史上,然后相继消亡。

其结论是,这些文明的死亡原因无一例外地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时,在费城举办了一次国际博览会,37个国家参加了博览会。当时,清**还派出了一个展览队。世博会上,英国展出最新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制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27套纯银制耳勺和小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需要安全的国家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个!

大国崛起观后感【篇5】

法国国土面积550000平方公里,是欧洲的天然强国;文化艺术之都巴黎,让每一个热爱历史的人都忘记了回归。法国是我最喜欢的国家之一。在三次法国之行中,法国人浪漫、开朗、大方、热情和善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国崛起法国篇重点介绍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社会变革,及此后法国陷入长期社会动荡的情况。1789年后不到100年,法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革命,两个帝国,两个王朝和三个共和国。激烈而反复的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改变了社会,而且消耗了法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动荡的局势使得经济发展缺乏必要和稳定的社会基础,法国大国的道路变得尤为曲折。

编者拿法国与隔海相望的英国作了比较:统一的民族国家开始出现,英国是1485年,法国是1589年;开始进行由专制走向民主的社会变革,英国是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法国是通过1789年的大革命。相对于两个100年的时间差而言,影响两国更大的变革方式的不同:

在法国经历百年动荡之际,和平完成社会变革的老对手英国已经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在这一轮的国家竞争中,法国遗憾地错失了时机,不得不始终居于“第二”的位置。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中国与日本这两个同样是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的明治维新是19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两者也相差了100年,如果中国政府能认真、耐心地学习其他强国的崛起之路,吸引他们的教训,强国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17-18世纪,法国涌现出许多思想家,他们把一部经典留给了全世界。其中有: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沉思》、《哲学原理》等;伏尔泰的《哲学通讯》、《牛顿哲学原理》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即三权分立方式保障公民权利说);狄德罗编撰的《百科全书》。

所以说,一个国家的强盛,不是简单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吸取教训,不断进取!

大国崛起观后感【篇6】

影片还讲述了三位名人的故事。这三个故事是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科学巨人牛顿和经济先驱亚当史密斯。1600年时的伦敦是当时欧洲的第一大城市。在泰晤士河南岸有一个剧院,就是“环球剧院”,它能够保存下来只因为莎士比亚曾是此剧院的股东、演员和剧作人。

在当时,在莎翁的历史剧当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伊丽莎白女王当然知道,但她没有下令禁止莎士比亚的戏剧。 第二个故事是和科学巨人牛顿有关。

1727年,牛顿去世。英国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了盛大的国葬仪式,埋葬了他。它一直是王子和贵族的墓地。牛顿成为第一个在这里休息的科学家。 第三个故事是和经济学先驱亚当斯密有关。

1776年,50多岁的亚当斯密写出了改变世界经济发展的《国富论》,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这些都反映了英国人对思想家、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尊重,英国人对科学思想的尊重,以及英国人对新思想的尊重和宽容。新思想能给一个国家带来新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无穷的。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英国率先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内在原因。

讲到这里我也不由得想到我们的小学课本打多讲述的是各种具有美好品格的人的赞颂,而很少涉及科学家等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贡献的人,但是现在我们的课本却经常提到各种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比如:两弹元勋邓稼先、水稻之父袁隆平、航天英雄杨利伟等等,这都是体现了国家对于人才的尊重,国家对于科学的尊重,这是我认为一个很好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值得大大的鼓励的。

英国的统治者给了我们的共产党一个启示,作为统治者不应该看不惯不同的声音,而应该积极去面对不同的声音,正确的去处理不同的声音,英国为什么可以成功,因为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明的政治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所以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打压。如果瓦特研究通用蒸气机的实验被狂热的宗教界视为挑战上帝的行为,如果伽里略的悲剧落在瓦特身上,那么英国有没有工业革命?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忍气吞声

二、三百年的中国,如何看待这些年已经成功崛起的国家?是临渊羡鱼,还是退而结网?这不仅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每个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的人都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中国正在复兴,中国的复兴是不可阻挡的,但是我们的复兴,近代中国没有把握住时机,从而遭受了落后挨打的局面,过去我们遭受苦难,但是现在我们通过努力而站起来了,我们不在落后,我们要继续去顺应历史的潮流,顺流而动,我们的中国必将继续我们曾经的辉煌。

大国崛起观后感【篇7】

通过观看《大国崛起》,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发达国家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意识到了一个民族为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应该具有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也清醒地发现了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缺点和历史经验的不足。为了比较清楚,我选择了对中国历史进程有着深刻影响的日本为例。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日本**开始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参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以失败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了日本毁灭性的打击,但战后,日本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我认为主要包含以下主要原因:

首先,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这应该是日本崛起的根源。

其次,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日本人真正的强项是追求最好和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

这种精神的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他们愿意成为欧美学生,坚持交学费,学习商业惯例,引进新技术。在日本,人们总是追求效率的提高。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仔细的考虑和研究。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在过去,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中国人的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高。只有一个需要安全的国家才有崛起的潜力,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

大国崛起观后感【篇8】

作为一个中国人,因为曾经那段被日本欺压**不堪回首的悲惨历史,我不是很喜欢日本。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强大的民族。日本科技发达,人才一流,国民素质高。

但是我不明白为何只有弹丸之地、曾经蒙昧落后的日本是如何跻身到世界强国的行列中的。看完《大国崛起》后,我找到了答案。

首先他们敢于尝试,善于学习,勇于创新。1853年日本跻身强国之列,然而它经过200多年的闭关锁国只通过长崎一道通商口岸与外界联系,最终被美国的佩里用武力打开了大门。若是中国或许会因民族气节抵抗到底,但出人意料的是日本国民并没有对此深恶痛绝,反而是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佩里的登陆并虚心学***的先进技术。

还有就是在视屏中谈到两个年轻的日本青年,他们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有多发达,于是偷偷潜入了佩里的黑船,这种行为在当时封闭落后的日本按律是要杀头的,但是他们还是这样做了,虽然最后被送下来船,但是他们的勇气、对知识的渴求实在让我敬佩。日本人的学习精神使我吃惊,但这是合理的。1871年,以岩苍为首的日本高级别代表团从横滨前往冈里,沿途访问了12个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样板。

其实日本从建国以来就是一个善于学***族,从唐朝开始,日本就来到中国学习,吸收了中国大量的文化成果,从而走上了以中国为师,仿效中国的道路。而今日本已然是一个强国,但它学***新的精神却从未停止过,它的国民支柱企业三菱公司,丰田公司,松下公司等都是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学***的管理理念,然后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现在都成为享誉世界的跨国公司。

其次就是注重教育,培养人才。二战失败后,日本几近毁灭,但短短20年,日本经济恢复了生机和活力,这得益于日本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

“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颁布《学法令》时,就提出全国要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1886年,明治**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纠夫讲到:“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

”我想这应该是日本崛起的根源。

此外,日本继承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弘扬了民族精神。日本人想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文化,但他们没有照搬。他们在学习中国共产党文化的同时,保留了自己文化的精华,弘扬了民族精神。日本人有武士道精神,民族凝聚力强。

他们敢于战斗,敢于创新,敢于坚持,敢于学习。片中曾有这样一段话:西服流行的时候,和服被当做最华丽的礼服;酒吧多起来的时候,茶室依然是人们精神的净地;西洋歌剧唱响时,能剧和歌舞伎在走向极致;当油画开始绚丽夺目时,日本的浮世绘也成为世界绘画的一大流派。

我觉得日本能达到这种兼容并蓄的程度和国民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正是其国民的国民意识强,所以在表面上如火如荼光明一片的威信改革之时能保持清醒头脑,有自己的想法,而敢于把这种想法反馈到国家领导那里去。这一点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丘吉尔说过:

我宁愿失去伦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可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象征。因此,我们不应该抛弃自己的文化,盲目提倡西方文化。

最后就是日本人那种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他走上强国之列。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富盛名的首相,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否则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根植于日本民族之血液中,此乃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这种精神的背后是极为谦虚的学习,总是坚持不懈地吸收别人开放思想的长处。

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说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愿以以欧美学生为本,坚持缴费、学习方法、吸收新技术。

”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的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在我看来,日本人民谦虚求教、勇于改革的精神,促成了他们的崛起。向发达国家敞开学习之门,无疑是后发国家强盛的重要环节。我不禁想起中国几百年来的闭关锁国政策,真是悲哀!

今天,我们国家果断的选择了改国开放的强国之路,打开国门、对外开放的政策,虚心学***的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学***上一切先进国家的优秀经验。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会加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回首列强,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征程。五百年来大国兴衰的故事,留下了鲜明的发展道路和教训,启迪了今天,影响了未来。

我们既要牢记历史,又要总结历史,展望未来。

大国崛起观后感【篇9】

大国崛起观后感_高中观后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本来西方大国还应该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可能这些国家的历史还不够典型;而像荷兰那样的小国,却被列入大国行列,显然该片对大国的定义,并没有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

那么这部电影中定义的大国有什么共同点呢?

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现行;

二、曾经或正在称霸世界、或进行殖民统治;

3、 曾经经历过推翻封建帝制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4、 他在工业、技术、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五、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包括正反两方面)。

纪录片中介绍的9个国家基本符合上述要求。相比之下,我们中国虽然是个东方大国,但却不能“入围”,大国之列,连日本都不如。什么道理呢?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我们几乎没有任何上述大国的标准,只有大国和大国的目标和殖民地。那么,中国为什么不能像日本一样,学习、追赶和超越西方呢?

有人说我们的制度不好,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没有中断,国家也没有****,这证明历代的制度在维护主权和国家统一方面仍然发挥着作用。说我们的人才和技术不好,但四大发明是中国的。没有火药,就没有热火朝天的**和火箭,就没有指南针,就没有新大陆,就没有纸和活字印刷,就没有信息产业,这说明中国古代文明是辉煌的。

那么,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教育有问题吗?我同意从这两个方面来寻找落后的原因。首先,我国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这是不争的事实。

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还是德国和日本的迅速复苏,都是德益于教育的坚实基础。但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大的差距。一是教育普及率低,二是教育效果不好。其次是,再教育水平低。

可以说,九大国的崛起充满了鲜血,主要是建立在掠夺和侵略别国的基础上的。今天,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这是由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决定的。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有着爱好和平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温和的民族;近代倍受列强的侵略,中国不会再去伤害别的世族;中国目前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大国非和平崛起及其衰落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从时代需要看,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我们只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我们可以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逐步增强综合国力。

一台12集的电视给了我很多灵感。如何理解中国?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也许只有片段不能给出完整的答案,至少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大国的兴衰风云变换,也让人感慨万千。但真正感动我的却是一些细节。荷兰载物船出海,遇大风暴被困,在生命垂危之际也坚决不动用客户的商品,拼死把客户的商品安全送到了指定地点,树立了良好的信誉,铸就了荷兰大国的崛起,也告诉了我们什么叫“人无信不立”。

还有那德国总理的一跪,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国领导人风范,更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大国的责任感,从那一跪开始,德国得到了全世界的谅解,也开始再一次踏上了统一和强国之路。德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正视错误,敢于承认错误,才能不断增强自己,赢得对手的尊重。

大国崛起观后感【篇10】

对中国来说,读懂这九个大国的兴衰,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个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国家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西班牙与葡萄牙告诉我们:

要有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才能使我们拥有别人不会拥有的东西;荷兰告诉我们,无穷无尽的资本力量可以创造奇迹;英格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还得需要科学与文化思想的支持;法兰西告诉我们:以武力征服世界不能使征服者长时间地站在王者的位置上;德意志则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更加深刻地证实了法兰西的教训;德意志还告诉我们只有统一完整的国家才能走上强国之路;日本告诉了我们:

前苏联的兴衰告诉我们,伟大的社会变革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美利坚合众国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找到最合适的前进道路。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去吸取教训,带着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让中国的大国之路稳步向前!

大国崛起观后感【篇11】

大国崛起的德国篇

大国崛起的德国篇,再一次为这个民族跌宕起伏、悲喜交加的历史所震撼、感染。对德国来说,也许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德国是欧洲冉冉升起的新星,但它却是世界历史上最浓墨重彩德国家。

从**走到统一,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走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它所经历的风霜雪雨,最终成就了这个民族的挺拔个性,也为世界上所有正在崛起的国家做着警醒。

无庸置疑,德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国家。当然这是有理由的。

**这种痛苦一直困扰着德国。它位于欧洲大陆的中心。每一个欧洲大国都不愿看到自己的崛起,各种障碍和麻烦接踵而至。拿破仑的进攻加剧了这种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我们如今熟知的人物诞生了——歌德用诗句描述**之苦,贝多芬用音符抒发国败之痛,黑格尔等一些哲学家更是用理论寻找强国之路。这条路最终经历近70年的时间被德国人走出来了,李斯得、俾斯曼都是使德意志走向统一之路的功臣,在俾斯曼的率领下,新起的德国很快就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经济发展迅速超过法国,而德国发展如此之快的前提正是统一的领土,动力则来自教育。

即使在德国最贫穷的时期,他也从未放弃过教育。**想把宫殿改造成一所大学并不奇怪。在大学教授中,有29位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包括著名的爱因斯坦。科技的腾飞给德国的经济带来希望,**为研究人员无私的投入,也使科学家们无私的为德国服务,他们以“德意志的科学家”身份勤劳的工作,为德国不断创造着无尽的财富,这样的德国是凝聚的团结的。曾经分为300多个小城邦国家,终于统一了,它已经成为军事和经济强国的基础!

统一对于一个国家是如此的重要,犹如现今的中国!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这一切。德国,一个空前强大的大使,失去了理智。两次世界大战爆发,伤害了世界和自己,书写了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二战结束后,德意志又**为两部分,这种结果又把德国人心中最大痛楚揭开,到底**才是德国?历史又回到了这个问题。

德国如何面对二战是全世界对德国的拷问。德意志是懂得自我反省的民族,承认自己所有战争是犯的错误,赔偿所有应付的补偿。对于一直在修改教科书以消灭侵略历史的日本来说,毫无疑问,德国在世界大战中书写了大量的历史真相,这一点可疑德到世界民族更多的承认。

1970年,德国联邦总理布兰特来到勃兰华沙的犹太人纪念碑,纪念为二战付出沉重代价的犹太人。那天,布兰特作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他面对死者的墓碑,跪倒在地。德国对二战的态度与日本大不相同。他们不但没有回避,反而有勇气承认自己的罪行,这让世界很快再次接受德国,更加尊重德国。这种态度也使德国的复兴更容易。

1990年10月3日,和平女神登上的国登博之门,再次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幕,41年后的德国统一。统一后,德国在经济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经历这许多年的风霜磨练,德意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找到了他们民族的民族精神,那就是自强不息,敢于面对,坚韧的个性。

除了我的祖国,德国是我喜欢的第二个国家。因为他的历史,他的性格,他的智慧和他的历量。统一的场景很让我感动,给我的感染性很强,我看着画面上一个个兴奋的脸庞,再想到德国重新走向统一的艰难及德意志历史的全过程,就能感受到他们的人民再次看到国家统一的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