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也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也就对葡萄一无所知”
在本书的开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萨斯(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的这句看似与爱情无关的古话,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了解爱。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两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体。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自20__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书的开始,弗洛姆即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
可是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认为爱是不需要学习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通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能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现在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关注被爱,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心对方,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持有“被爱比爱更幸福”这种言论的人,多数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点,强调爱的对象就像在中国强调“缘分”。不少书中的“爱情警句”不断地告诉大家,“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其实不少任性的年轻人不懂得爱,总是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对的人”。
在本书里,弗洛姆也谈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资本主义文明中,人类爱的关系遵循统治商品交换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同规律,以“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估计自己和对方在社会中的价值,力图做一个交易,此交易即称之为爱情。
艺术作品观后感是对一件艺术作品的感悟、思考和感受的总结和表达,是艺术欣赏的重要环节。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创造之笔,是一种表达、传递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形式,通过阅读、观看和聆听等方式,我们可以领略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意义和魅力。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下我在观看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感触和思考。
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应该具备什么特点?我认为它应该让人感到震撼和思考。不论是绘画、雕塑还是音乐、电影,都应该有一种像烙印一样的深刻印象留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对生命、人性、社会等方面产生思考和反思。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听觉享受,更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沟通和思辨。
在艺术作品中,有一种东西叫感觉。感觉是触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的整合,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好的艺术作品应该能够引起人们共鸣,让观众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理念和价值。比如,一部电影能够让观众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角色内心的压抑、彷徨和爱恨情仇,一首音乐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深情和激动,一幅画作能够让人感受到画家对生命、自然、人性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艺术作品所带给观众的感受和反思,往往是那些普通现实中难以获得的体验和感悟,这也是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
观赏艺术作品还需要有一颗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每个人的经历、价值观和背景都不同,因此,对于同一件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各有不同。有些观众可能更看重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感,有些人则更注重作品所传递的思想价值,无论是哪种观点,都应该互相尊重和理解。在艺术作品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和真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开放心态的重要性所在。
总结起来,观赏艺术作品是一种深层次的体验和思辨,需要有一颗敏感和开放的心态。好的艺术作品应该让我们产生思考和反思,从中发现并领悟到生命、人性、社会等方面的真谛。通过观赏艺术作品,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感性和理性认知,拓宽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阅历。
当我们走进一座美术馆或艺术展览时,常常被各种不同的艺术作品深深地吸引和震撼。一件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其精湛的技艺、深刻的内涵、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人们流连忘返,久久难以忘怀。
艺术作品观后感让我感悟到艺术的伟大之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已经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科技成果和物质财富。但是,这些物质财富并不一定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上的富足。而艺术作品却能够在情感和思想上满足我们的需求,并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艺术作品中,我看到的是不同的思想和世界观的碰撞和融合。无论是绘画作品、摄影作品、雕塑作品还是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都蕴含着作者对于人性和存在的探索和思考。艺术作品通过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让观众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实与情感,引发共鸣。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作品本身,而在于观众对作品的体会和文化经验的积累。jZd365.cOM
例如,当我看到高远南的《山水诗意》,我被他的创作思想和对于自然美的独特表现方式所吸引。在这幅画中,悬崖峭壁和奇形怪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雄奇壮阔的山水画。画中的色彩调和、取舍得当,给人以深远的感悟。这幅画所表达的山水意境,让我想起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有别于现代人的那份淡泊清逸、无拘无束,在喧嚣纷扰的城市中也能享受到一份恬静。
当我看到王羲之的《兰亭序》,我被他精湛的书法岂止是那种美的文化气息所打动。这是一份感人至深的质朴感慨的书画结合之作。文以载道,字里藏真谛,作者对人生与自然的感悟跃然纸上,间接地诉说了他对人生的价值追求。这份极致的追求令人感动,此谓文化遗产之魅力,以及古文化精华体现的代表作之一。
当我看到任泉铁的雕塑作品《家园》,我被它独特的构思和技艺所折服。这个作品虽然是由钢铁制成的,但它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灵感,表达了一个关于“家”的概念,它无论在外观还是内涵上,都体现着艺术家对自我、对生命、对社会和家庭的关注之情;更是在当下,对人们家庭观念的一个启迪。作品的视觉效果和内在情感,令人产生了强烈的想象力、启示力、情感体验力及文化启示力。
总之,艺术作品观后感是一种以体验和感悟为主的文字表达方式,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感性的理解和赏析,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提升我们对于艺术家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的准确把握。艺术作品盛放时,艺术家、艺术品和观众三者相互交融。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表现方式,因此而相得益彰,成熟而完美,涌现出自己的艺术内涵。亿万朵艺术之花,在此相聚,交相辉映,共同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添砖加瓦,塑造文化高峰,展现人类文明与进步的精神风貌。
弗洛姆认为,以上提到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马克思曾强调过知识和成熟在爱情里的重要性,也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你应该考虑在结婚以前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弗洛姆的观点类似,成熟的人格是获得真正爱情的基础,而成熟人格包括有冒险的能力、有勇气,甚至准备迎接厄运和挫折。成熟的爱情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成熟的爱情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最重要的是,有成熟人格的人,拥有创造性的爱,具备爱的能力,愿意为被爱者的成长和幸福做积极的奋斗,愿意为赢得他所爱的东西而劳作,真诚地爱一个人,就是关心他的生活,尊重他的潜力和他自身。这样的爱,是一种“给予”,分享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丰富了他人。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双方都因此而充满快乐。弗洛姆认将“给”认为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通过“给”,个人才能体验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富裕”,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
而与之最为相反的是,极端的自私主义。极端的自私主义者,他们不是真诚地爱对方,而是为了爱自我才爱他人,找到爱的对象是为了满足自我的“幸福”。这种爱,在对象能满足他们需要时,还可以维持平静的生活,而一旦对象无法满足,或者他们自己产生怀疑、动摇,或是自我空虚,他们的爱就会碎裂,熄灭。所以,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部分,主要强调了爱需要具备耐心、专心、勇气、信仰,这些词看似简单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只有身体力行,付出行动,才能收获爱。在实践部分,弗洛姆特意写到,在开始爱别人之前,个人应具备“独立的能力”,学会与自己相处。这倒是跟我们当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学观点相符,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爱他人。
写到这里,谈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及如何获得爱后,那我们为什么需要爱?为什么爱情是人生永远的话题?因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人最深切的需求即克服分离,从孤独中抽身。而爱情是人类克服孤独的唯一方法,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分享彼此的秘密,人与人结合,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也切记爱情与生活并不是脱离的,爱情依附于生活。鲁迅曾谆谆告诫:“不要只为了爱而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意义全盘疏忽了。人生的第一意义便是生活,人必须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一如既往的关注此与存在,思考存在的意义,着重**了关于存在、艺术作品、真理以及艺术作品的本源等等问题。特别是艺术的本质,艺术是什么,并通向世界和地球,是一个非常基本和重要的概念。其中,海德格尔对梵高画的一双农家鞋的诠释成为艺术批评的经典。
但是,说实在的,在读《艺术作品作品的本源》时,我是一头雾水,在读完之后更是不知所以,乃至我读了几遍之后,更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原因有三:其一,也许是本能的和大师的距离感,对于大师的作品有着天然的接受困难感,就像对于我心目中的女神,永远也不相信她的一切甚至些许能被我所了解;其二,《艺术作品的本源》作为一篇标题还有开篇都直接表明主题的文章,看似很容易把握,但是一直到最后,我都只是被海德格尔的逻辑分析的迷雾中迷失了方向,导致最终还是不明白艺术作品的本源到底是什么;其三,海德格尔极力想解释“艺术”,以至于引出来很多的问题和新概念的名词,但是对于有些问题,我从海德格尔的回答中却又找不到答案。
下面我将逐一列出所有我的疑惑:
1.海德格尔为什么要追问艺术的本质呢?这个问题,海德格尔在文末做出了明确回答:
“做这样的追问,目的是为了能够更本真地追问:艺术在我们的历史此在中是不是一个本源,是否并且在何种条件下,艺术能够是而且必须是一个本源。”但是,我却没有在他那里找到艺术作品本质的回答,那他的下一个追问又怎样继续追问?
此外,海德格尔在文中也曾提到:“艺术拥有外在意义上的历史,它在时代的变迁中与其他许多事物一起出现,同时变化、消失,给历史学提供变化多端的景象。真正地说,艺术是历史的基础,艺术是历史的基本意义。
”是不是海德格尔已经相信并且确认了艺术作为历史的本源?如果是的话,他没必要问。既然没有必要再追问,海德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追问就没有了原初意义。
2.本文回答了“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吗。回答了,又没有回答。
说回答了,是因为海德格尔用“艺术是……”的句式表达了许许多多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深刻的有关艺术的思想;说没有回答,是因为“艺术是什么”的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被把握。艺术和艺术作品都是一种生成之物,而非已经完成的现成之物。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各种艺术之间只存在“家族类似”,而不存在“共同本质”,因此,“艺术”乃是一个“开放性概念”。
只要我们要求无限,它的意义就是无限的,永远无法定义。艺术作为一个谜,也许海德格尔有自己的理解,但不可能为我们解开这个谜,因为他只能让我们知道这个谜。
3.“世界”和“大地”作为最基本也非常重要的概念,海德格尔在使用他们时,将它们的比喻义和现实义同时使用,似乎造成了含混不清的后果。海德格尔在文中说:
“作品回归之处,作品在这种自身回归中让其出现的东西,我们曾称之为大地。大地是涌现着一庇护着的东西。大地是无所迫促的无碍无累、不屈不挠的东西。
立于大地之上并在大地之中,历史性的人类建立了他们在世界之中的栖居。由于建立一个世界,作品制造大地。”这段话其中的世界和大地都同时包含有现实和比喻义。
艺术作品所建构的世界,使地球回归现实,即人类生存的世界。
4.本文中一个关键地方,是对梵高《鞋》一画的分析。海德格尔充满诗人激情和想象力的精彩描述和阐释,是基于一个不可靠的假设:
梵高所画是一双“农鞋”,而且是一双“农妇鞋”。为什么就能断定是一双“农妇鞋”,而不可以是一双别的什么鞋呢?换句话说,那段漂亮的描述和阐释是“存在者之真理”的呈现呢,还是想当然的“自由联想”?
当然,这所有的疑问,海德格尔本身是清楚的,而且他对于艺术的热情和积极的追求是不容任何人质疑的。他留给我们的,与其说是一个确切的结论,不如说是一种探索艺术的冲动,一种真理和智慧的哲学方式,以及我们对自己、存在和世界的思考。
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起源的论述,也有助于我们对艺术作品的评论。人们都说王维的诗: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是王维宁静淡远、清闲恬静的心境成就了其诗的风骨,然而也是王维的诗的浪漫、空灵成就了他的清新淡远、淡泊名利。
正是诗反应着诗人所处的历史时代、客观景象,而不是诗人主观臆想的显现,也就是超脱了艺术物性的界限,这个存在者进入它的存在之无蔽之中。
所谓的“诗中有画”在海德格尔那里,应该就是通过诗这一艺术形式建构了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使诗中所显现的物品、氛围变得活灵活现、感同身受。当作品回归时,大地出现了,历史上的人们在大地上建造了他们在世界上的居所。王维构建了一个层次丰富、张扬近远、甚至动静兼备、声色俱佳的艺术世界,这样的世界才会真正出现在历史的某个时刻。
大概,艺术家的作品得以在现实中起到不为我们感知的作用,是海德格尔对现实的审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