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品名观后感有什么关键的要点呢?写观后感时要把握文章主旨,才能写出真挚的感想,迷你句子网小编专门为你推荐一份值得阅读的文章题目叫“南京观后感”,我们将持续推出相关内容以满足您的需求!

南京观后感(篇1)

今天我参观了南京博物院,在这个古色古香的地方我感受到了文化艺术与大自然的魅力。

穿过一片绿荫向前,来到了艺术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傅抱石先生的画作,它们是那么栩栩如生,让我忍不住驻足观赏,再往里走是文渊广场,那清澈的流水似流逝的时光,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那过去的事。

随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辽代风格的建筑,这便是历史馆。初入历史馆内,远古印象,史前神韵,新时期时代的文化遗存,琳琅满目的展品,出现在我的眼前,距今8000-4000年的陶器,玉器,数量令人震撼,目不暇接??这里陈列着新石器苏州草鞋山,南京北阴阳营,常州圩墩,琢玉通灵,古文化的魅力尽在眼前。

来到博物馆深处,这里陈列着广为国内外游客所称赞文物:盱眙出土的战国金兽,它就像一块磁铁,让我的目光无法从它的身上转移。它曲腰团身,伏在地上,张牙露齿,神态警觉,眼睛炯炯有神。我闭上眼睛,在想象中见她两眼射出寒光,吼声震天,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不仅仅刻画出了它的模样,而且还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它的灵魂;徐州和扬州东汉诸侯王墓出土的银缕玉衣;“广陵王玺”金印;“竹林七贤及荣启期”砖刻壁画;南京祖堂山南唐二陵的陶舞俑等。其中最令我们难忘的是出土于扬州市邗江区甘泉山的“广陵王玺”金印,它别具一格、造型独特,金印方形,印钮为龟形,印文为阴刻“广陵王玺”四字,布局疏密有致,行笔直中有曲,

使全印非常饱满,流畅和谐。龟钮铸造比一般龟钮精工完美,背部雕以蜂窝状回字形图案,边缘及四足饰以圆珠纹,龟四足撑地,龟颈半伸半缩,形象可爱,实为汉印中的精品。

博物馆的地下一楼是非遗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传承人和相关资料都在那里呈现,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看着看着,我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在不知不觉中放慢了脚步,用心去细细地观赏每一件工艺品。时光在飞快地流逝,但我却浑然不觉,当我参观过所有的古物后深吸一口气,不由自主地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在那一刻我的身心远离了城市的喧噪,感受了古文化的宁静和深邃,用一颗平静的心来享受那一切,真的很美好。

南京观后感(篇2)

2014南京青奥,算完美闭目了,但运动员、教练员、志愿者及裁判员都依依不舍这个城市,28日晚,2014年南京结束了青奥之旅,从明天凌晨0:00,江苏南京,成为最最光荣的奥林匹克城市!也将成为我国第二个奥林匹克城市!

大家今晚记住这个城市:中国江苏南京!下面,我要把在闭幕式的精彩瞬间给大家聊聊!

2014南京青奥会,在南京完美落下帷幕,我在看闭幕式的过程中,我的小心脏一直在流泪,也是舍不得青奥离开,首先,**主席、南京市长在舞台上讲话,讲的真是好不胜好,**主席一声令下!闭幕式正式开始!随后开始文艺表演,基本上都是以歌曲为主,在文艺表演方面,展现了中国风,同时把南京的特色都展示出来了,现场观众很振奋,最后的灭火炬环节令人印象深刻,一小女孩拿出一部智能手机,在屏幕上划出了南京青奥的会标,随后,火炬,缓缓地熄灭,现场解说员说:

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奥会正式闭幕。

南京观后感(篇3)

是的,我终于去看了。我犹豫了很久很久,倒不是因为这部片的争议,而是因为我怕我承受不了在大屏幕下看到中国人被屠杀强暴的镜头。但是我今天终于鼓起勇气去看了。

我真的说不出太多感想,因为东西太多太多混杂在脑里,但是我狠狠的哭了一场。哭他们被屠杀,哭她们被蹂躏,但是最想哭的是那些勇敢站起来自救的中国人。陆川说他拍这片之前,看了很多南京的史料,但是他说他看到的都是哭诉,哭诉自己怎么被虐待被蹂躏,他觉得很愤怒,他不相信中国人没有起来反抗自救。于是他想拍一部反映中国人自救的南京。其实我同意他的看法,以前如果一提到南京的相关电影,我心里就在想,肯定又是一些残酷血腥的画面,不敢也不忍去看。所以我一直回避看南京的东西,因为那太触目惊心太痛苦。

但我觉得这部电影,真的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同情什么日本人。日本人基本没入我的脑。我看到的是一张张中国人的脸。不管是起来反抗的,起来救人的,或者被成堆扫射的,被活埋的,被烧死的,陆川做到了他所想要的,他给了他们特写,那一张张脸孔就印在脑海里。死去的30万。生死之城。

就比如角川最后自杀了。我的感想就是——自杀就自杀了。很快遗忘了。但是让我记住的,是戴着花的小豆子的笑脸。跟我一起哭了一晚的朋友说,全靠那最后的镜头了,让我觉得有点希望,中国还会好起来的。

是的,中国会好起来的。所以我最后那里哭得最凶。但最后也让我整晚抑郁的心情好起来。

说说难忘的镜头。首先开头,看到陆剑雄和那群士兵挡住大门不让剩下的士兵出去,我就已经含泪了。让我泪阀开放的,就是开始,日本兵刚进入南京,发现了一群百姓的那个地方。然后一群女人挡住了一个门口,不让日本兵靠近,他们开枪了,里面倒下的是几个年轻的姑娘。惊叫声哭声一片。杀人,在这片子里面不是很多见吗?尸体遍野。为啥这里我就特别想哭,我说不出来,我真的说不出来。还有最后一批被屠杀的士兵。日本兵大声喊,起立。没有人站起来。就算有人被直接枪杀了,也没人站起来。日本兵喊了一阵起立又放枪都没用。陆剑雄站起来了,剩下的人也跟着站起来。我反而有点安慰,他们不是被日本兵威吓到顺从的起立,他们跟随的是他们的长官。被扫射前,他们喊起来,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总之,南京太难忘了。我现在干涸了。好像那些感情都被它吸空了。

南京观后感(篇4)

机缘巧合之下读了这本书,也是我读的第一本历史纪实类书籍。我想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这段历史,但真正去了解这段历史时又无不痛心疾首。愤怒于日军的残忍,愤恨于x军队的“撤离”,又因群众的不反抗而不解,看到百姓被骗出安全区的情节又不禁难过——站在上帝视角已经知道了他们的命运。

我敬佩为保护南京同胞做出努力的外国友人,但不知道的却是他们回国后的经历,他们是伟大的人。回到标题——我该怎么走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第一到南京是在雨中渡过的。雨很大,从台阶上流下去,从下水道里涌出来,司机师傅说南京很多遍没下过这种雨了,所以在出行困难的苦恼中生出了一点喜悦,我以为去纪念馆就要配这种天气。因为大雨,进入纪念馆的一切流程都快速而匆忙,排队的人群进入场地内部马上消散了,好像有什么把我推到这里,转身望去又什么都没有。让我意外的是它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展览馆,从广场,雕塑,纪念碑到室内,路边,那时候还没读建筑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空间氛围的营造。

到纪念馆后雨已经很小了,我没打伞,一个一个一个展馆走下来,心情不断沉重,后来我在雨里站在路边,看着路边一个个小小的墓碑,它们每一个都代表几百上千条生命。

……。

这次旅程是我的爱国情怀最被激发的一次,萌生了入党参军的念头,但是当我打算离开的时候,雨又下大了,我又开始忙着打车、买伞、订外卖,离开的时候又是十分匆忙,好像有什么急匆匆的把我拽回正常生活。

所以我离开纪念馆的姿态是狼狈的,匆忙的,先前的豪言壮志、同仇敌忾都比不上我要快点跑上出租车。纪念馆也好,这本书也好,对我而言都意味着一种仪式感,因为有他们我不会忘记家国仇恨,但又不脱离正常生活,就像防空警报之于生活,这种仪式感是我们身体上不会愈合的小伤疤,碰到会很疼,但不会疼的活不下去。我希望它永远不会愈合。

南京观后感(篇5)

参加第十九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察研讨会的体会

岔路小学赵钰凤

金秋十月,空气中弥漫着成熟的芳香。在这个丰收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教师齐聚古都南京,享受小学语文教育的盛宴。我也很荣幸能有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参加这次盛会。

初次来到南京,不禁沉入那浓厚的历史底蕴中。

我期待着参加第十九届全国小学现代经典语文教学观察研讨会。经过两天半的学习,这次旅行真的很值得,收获也很丰硕。学习的时间虽短,但内容却十分丰富和精彩,在这两天半中,有特级教师王崧舟、管建刚、薛法根、蒋军晶等人的语文观摩课,有特级教师孙双金带来的古诗赏鉴课,有特级教师赵志祥、知名老师李丽带来的经典吟诵韵律课,有全国知名教师何捷、特级教师林莘、张祖庆带来的写话写作课,有青年骨干教师程婧婧带来的汉字的演变,还有特级教师周益民带来的别开生面的图画诗,更有小学语文教育专家薛瑞萍充满感性的演说……下面就三节给我印象最深的课谈谈我的感受。

一、逐层深入,循循善诱的课堂

王崧舟老师的《桃花心木》一课令人耳目一新,原本很严肃呆板的说理课,在王崧舟老师的巧妙引导下,轻松而又深刻地完成了。课一开始,王老师就展示了课前对学生们做的关于《桃花心木》这一课的调查结果,根据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情况,进行本课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针对性强,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接着,王老师紧紧抓住“不确定”这一关键词,模拟课文层层设置悬念的写作方法,巧妙地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王老师的课听来如同与多年老友会谈,令人感到亲切,循循善诱的引导暗含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之下,如丝丝春雨滋润着听者的灵魂。结束时一曲《醒来》,让我仿佛步出了混沌,大脑顿时一片清明。能听到王崧舟老师的课,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啊!

二、笠翁对韵,轻松高效的课堂

初一看赵志祥老师,还以为是一位严肃的“老学究”呢,结果上课不到五分钟,形象有了大反转。开课时,赵老师的幽默笑话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立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语文经典课不好教,赵老师却轻松地完成了。

赵老师的这堂课,以《笠翁对韵》这本国学经典诵读读本为依托,使学生意识到古典文化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厚重、深刻地话题,却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用赵老师的话说就是“大师兄带着一群孩子在玩”。

走进赵老师的课堂,就是进入国学经典的盛会,不仅给感官带来冲击,也给心灵带来冲击。赵老师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课堂上很容易应付,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应付押韵。而南师附小的学生们的表现,也常常令人惊喜,让在座老师不禁为他们的聪明睿智而喝彩。

赵老师如遇知音般,倾囊相授,语重心长地强调:经典就应该吟唱。说到崛起之地,赵老师亲自示范、吟诗,南师大附小的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这种方法,于是孩子们欢快迷人的歌声在大礼堂回荡。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在孩子们的不舍中,赵老师下课了,但国学经典的种子却留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三、说话写话,敢想敢说的课堂

作为一名高级语文教师,恐怕最头疼的是作文课。总有一种无处下手的感觉,所以我很期待在这门课上学习写作。观摩学习了几位专家名师精彩的课堂,令我印象最深的写作课就是何捷老师的《读绘本故事,练习说话写话》。

何老师的课是二年级写的。学生们很小。如果只是简单的解释,就不可能抓住学生。何老师就以绘本故事《我爸爸》为文本,精彩有趣的绘本,加上何老师风趣的引导,孩子们的心被紧紧地牵住了。何老师一边带着孩子们阅读故事,一边让学生用所给句式练习说说、夸夸自己的爸爸,贴近生活的话题,令学生兴趣大增,而孩子们的童言童语,也营造出了轻松愉快的氛围。

令我感动的是,老师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任何一句话,认为孩子们的想象力都是合理的。在何老师的努力和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教室里熠熠生辉。每一张小脸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每一只小手都高举着。他害怕说话和写字!

来时带着满腹的迷茫和疑惑,离开时盛着满满的收获和惊叹。享受这两天半短暂而精彩的学习,带着感伤,带着感动,带着震撼,告别这一盛事。期待,下一次的相遇。

南京观后感(篇6)

熬夜看完这本小书,因为是电子版,所以不觉得厚重,可是制作者黑底白字的独具匠心,让我的眼睛持续疼痛着。

作者的文笔实在很一般,连他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来做都没有说清楚,仿佛只是友人的提醒触动了他,于是开始走访,去揭开幸存者的伤疤,用有猎奇意味的笔法展现给后人。文中用得最多的是感叹号,让人觉得感情太多,多得浪费。

想想这本书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的,在前面几章讲国民党军队时,我不得不怀疑作者的立场,但是幸好,他保持了中立的叙述态度,这点是值得赞赏的。作者犹如亲历了国民党军队崩溃的前夕,如这段:

陈颐鼎布置警卫排在山头上放好哨,叮嘱说,“日军往南京去,不要睬他,只监视,不鸣枪,天黑我们往茅山方向去。”

到底是纪实还是小说,读起来十分尴尬。

书中记述了一位日本老先生,每年清明亲自来南京手植花木,称为绿色祭奠,以此向中国人民谢罪,一直持续了6年,他去世之后,夫人代为忏悔。不知现在还在坚持否。也许是我的心太阴暗了,看到这一段,疑心老先生是想谢罪,也是想用绿色掩盖那无主的荒坟,甚而抹去关于屠杀的记忆。然而花木越茂盛,证明泥土中国人的鲜血越多。“9·11”事件中有一架飞机,乘客们与搏斗后,没有撞向五角大楼就坠机了,根据这一真实事件拍摄的《93号航班》结尾处,坠机地点化为一片葱绿的草地。想起梁朝伟的《风沙》,“还会有什么痛,能够比废墟的绿更鲜明?”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相关

南京观后感(篇7)

南京博物院座落于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位于紫金山南麓,中山门内侧,均为仿辽宫殿式建筑。黄瓦红柱,院内草木葱茏、各种石刻文物点缀其间,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南京博物院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也是我心目中最向想参观学习的地方。南京是六朝古都,文物繁多、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人杰地灵之地,南京博物院是有着80多年不平凡历史的博物院,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沧桑,经过扩建改建后如今焕然一新,其中各类藏品42万件,国家级文物和国家一级文物有二千件以上,考古发掘品,少数民族文物,外国文物,宫廷器皿、清代文书及日冠投降仪式的文物、都是全国独有的罕见品,科学价值高。其中还有18件文物是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它蕴涵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博物院“设一院六馆”即(特展馆、江苏古代文明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数字馆)经过扩建改建后的博物院给人一种宏伟壮观,古朴典雅,美轮美奂、很有气派之感,尤如一座历史的宫殿、吸引游人的目光。

走进南京博物院尤如进入一座艺术的殿堂,历史知识的宝库,带给人一种无限暇想,使人目不暇给,眼花缭乱、出土文物之多令人震撼、有金、银、铜、铁、各个历史的展品,有远古时代的恐龙化石,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有历朝历代的文物精品、工艺精湛、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另我印象最深的就数:在南京这个地方,民国时期最为繁盛的地方,如何才能将民国展示在人眼前?很多博物馆只是陈列一些衣物和用品在玻璃橱窗里,而南京博物院,将民国时期的街道完全复原在博物馆内,一踏进民国展馆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整个人都穿越了!!你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的小火车!可以触摸到民国时期的路灯!你可以看到那个时候四处的电线!你可以去民国时期的邮局写信!你甚至可以在民国时期的照相馆留下一张照片!!

整个展厅建成了一个楼中楼,每一个展示的复原楼房都是可以上去的,不是只能在外面看而不能触摸的!这大大增加了参观者对民国时期文化历史的直观体验,这是在别的博物馆所没有的。即使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也没有这样别出心裁的设计。走出民国时期展馆,还能看到评弹展示,完全复原了当时的那种茶馆,几个真人在那表演而不是播放评弹的曲子给你听而已!

总的来说,这是我在中国见过最具人性化,最具互动性的,最站在参观者角度思考设计的博物馆!

南京观后感(篇8)

黑白的影片,抖动的镜头,一座沧桑的古城将我带到了那段屈辱的历史,让我的心湖泛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挹江门,南京的城墙,最初的抵抗,一群被抛弃的士兵,用自我仅存的力量与日军抵抗。他们孤立无援,却仍旧誓死抵挡,因为这是他们作为一个士兵,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士兵应有的职责!可是,当“小米加步枪”碰上敌人凶猛的火力时,他们终还是败下阵来。他们成为了待宰的羔羊,等着着死亡的来临。惨无人性的日军,用五花八门的形式来屠杀中国人:关进废弃的仓库用火烧死;赶到大海中用海水淹死;埋在土中活活憋死;赶到荒野中用枪打死……

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人发指,令人痛恨。然而手无寸铁的南京人民又能做什么呢?

也许,他们能做的就是用自我的生命来掩护受伤的士兵;也许,他们能做的就是冒着当场被枪毙的危险,去解救那些被日军拉上刑车的男人;也许,他们能做的就是当死亡来临时,那一句响彻南京上空的“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

当然,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为了自我肩上的职责而奔赴死亡,例如影片中的唐先生。唐先生是拉贝先生的秘书,与拉贝一齐负责难民营的安全,然而当拉贝被迫离开时,他却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而委身于日本人。当他最终和日本人成为正式的“朋友”时,他的妹妹却被日本人拖进了慰安所,他的女儿被日本人活活摔死,他的老婆因为被打晕而幸免遇难。他欲哭无泪,在万念俱灰的情景下,他最终明白了:日军是靠不住的,中国人仅有靠自我!所以在拉贝的努力下,能够带一个助手和一个助手的家人离开时,他毅然将生的权力让给了另一个渴望生存的人。他留下来了,结果当然是被拉到刑场,然而此时的他却没有了一丝的畏惧。他临死前那从容的姿态,连那个执行任务的日本军官都不敢直视!

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在经历了那段惨痛的历史后,中国重新站立了起来!

如今,我们已有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可是我们此刻完美的生活却都是那些爱国英雄用自我的血肉之躯拼下来的。我们要永远铭记那段历史,铭记那些为保护国家而牺牲的伟人们。同时我们也要时时鞭策自我,激励自我,不要让此刻安逸的生活消磨了我们的斗志。我们要奋发图强,让中国在世界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南京观后感(篇9)

影片中,当年的几名幸存者讲述了当年那段“惨绝人寰”的经历。一位幸存者讲述当时自己只有9岁,亲眼看到自己的母亲被日本兵杀死,而他还没有断奶的小弟弟也被日本兵扔到一边,而年幼无知的小弟弟全然不知母亲已经去世,扔爬过遍野横尸,天真地想让母亲为其哺乳;一位有着当年惨痛经历的老人,向我们展示了他腿上被炸弹炸伤的痕迹;更多的幸存者,声泪并下的控诉着日本帝国主义踏着南京人的尸体前进、刺刀随意在人的身体里进进出出,街头不堪凌辱的少女等一系列我们无法想象的灭绝人性的做法……

看到这里,我没有流泪,我心情复杂,哭不出来,好像泪水被愤怒挡住了,郁积在心中。看着那种惨绝人寰的暴行发生在自己同胞的身上,我的心里在流血,我感觉到气愤,也感觉到了屈辱。我堂堂中国,地大物博,却被一个小小的日本凌辱,这更是证明了小学就学到的一个道理:“国家弱小,就会遭到欺负。”

南京观后感(篇10)

南京大屠杀,想必有许多人知道。这是一场灾难般的战争,这是一场毁灭性的战争,这是一场惨烈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三十万中国人死在了坦克、步枪上。三十万!三十万!这人数太多了,太多了!

从电视上我看见了那时的南京。那是什么样的南京啊:乌黑的房屋废墟,全身是血的尸体遍地都是,令人不敢往下看。是啊,难道看下去会快乐、开心?不,继续看下去只有无尽的悲痛、满心的愤怒!

日本,你为何要打破世界的安宁,发起战争?难道杀人放火会使你们开心?难道血、泪水、惨叫声会使你们快乐吗!

南京大屠杀,你为何如此无情?因为你,因为你这场残酷的战争,你知道有多少生活在幸福美满中的人死去吗!整整三十万!

我曾天真地幻想:长大后发明时光机,回到那个时代,阻止这场灾难发生。可是,长大了的我知道,阻止那场战争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可以阻止那场战争,我宁愿不惜一切!

可是,为什么,为什么!我阻止不了南京大屠杀?后来,我放弃了阻止它,因为我知道:想阻止南京大屠杀是不可能的了,只有好好学习,保卫好祖国,绝不能让南京大屠杀这类事情再次发生才是最好的办法。

毕竟,这场战争已刻在我心里,使我永远也忘不了它。 

南京观后感(篇11)

本来放在一起读的还有《拉贝日记》和《东史郎日记》但是这样的内容实在令人很低沉,还是隔断时间再看吧。自我调节一下吧。

作者从三个方面解读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一是听取了当年亲历事件的日本人的证言;二是记录作为大屠杀受害者和幸存者的中国人的回忆;三是挖掘出当时置身“国际安全区”的外国人的记录。张纯如首次发现的《拉贝日记》,已成为记述“南京大屠杀”的著名历史档案。

纯如走了,但她发现的《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与《南京暴行》一道,成为向世界人民昭示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铁证。

张纯如在1997年以英文写成《南京大屠杀》,20XX年,在她去世后半年中文版出版,10年后其日文版终于出版,这是一个“对纯如在天之灵的安慰”。

纯如最喜欢的座右铭是美国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的名言:忘记历史的人将重蹈历史覆辙。“只有吸取历史教训,才能有未来的和平,”

南京观后感(篇12)

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已过去84年了。历史记载下了这永远的一页。可是我们对这些又了解多少,知道多少呢?今天我看到了,看到了过去被欺凌的中国,看到了日本的残酷!我为日本在中国所犯的种种惨不忍睹的杀戮感到愤怒,为血染南京的场面而感到沉痛,让我永远记住了这件历史惨案——南京大屠杀。

夜深了,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望着夜色中的天花板,我的耳畔似乎回荡着30多万冤魂的声声怨怒,这本书给予我的感触实在是数不清......

“今日中国的悲催,是大多数年轻人选择性的忘却了那段坎坷岁月,遗忘了曾经所遭受的苦难,盲目而又自私的心系自己!”——这段义愤填膺的文字,便是我对张纯如认知的开始。

黑白照片中的女孩朴素至极,正值花儿一般的风华正茂,脸上却有着与同龄人格格不入的敬畏严肃之意,乌丝似远山般泻下,却又似丁香般的惆怅忧郁。一个成长于美国的华裔女作家,竟然以如此贴切而又负责任的立场,以如此公正而又清晰的逻辑,向世界真实而又裸露的揭示19世纪中华民族所遭受到的种种不公!以自己宝贵而又短暂的36年光阴作基垫,书撰出这一部以森森白骨为路,以殷红血水承注,痛不欲生的屈辱岁月 ——《南京大屠杀》。这本书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全面严谨地论述并分析,是一本极有史料价值的著作,对提醒世人勿忘这次亘古未闻的空前惨剧,起到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作用。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南京大屠杀!”是啊,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们不仅要铭记前人创造的骄傲文化,更应铭记南京曾经的屈辱与不幸。“少年强则国强”,我希望中国千千万万的青少年能铭记过往的峥嵘岁月,品尝其中的血泪相融,将和平的橄榄枝头撒向世界,时怀报国之志,胸装发展蓝图。此之谓“以史为鉴,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