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教育宣传片观后感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新的学期,学校组织收看了《让师德在教育中闪光》一短片,讲座中李教授用实例讲述了三力合一内化师德的理论,让我深有感触。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师德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也是影响学生的教育手段。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还要不断追求完美的人格素质,纯洁美好的心灵——爱心、诚心、责任心。
把真善美、情操、品德、行为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文明的时代,让公正而和谐的思想,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旋律。
在职业教育中更需要师德。与普通中学学生相比,职业中学学生需要更多的纪律、健康、道德和安全教育。因此,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中职生直接面临就业,德育教育更为迫切。中职生更会表现出自己的不自信,在教育中更需要自信教育,要多表扬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是培养人的专门工作者。学生是从犯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地接受错误。教师应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对一个教师来说,学识渊博当然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和生活中,走进学生们的世界,学会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来接纳你,更多的启发、暗示、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感到有准备的、主动的、自觉的学习,多鼓励他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循循善诱,用爱的教育使我们的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发展。
暑假里,我读了《师德手册》,其中的《爱的一章——师德的源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体会。
纵观全书,提及频率最高的便是“爱”字。于漪老师告诉我们,因为热爱这个民族,她选择了教师职业“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于是她选择挥洒汗水,专注对教育的探索。任维鼎老师告诉我们,因为热爱教育事业,他选择了教师职业,“教育无小事,教育关乎每一个孩子的一生”,于是他甘愿在边远山区任教,一天天在教师这个职业坚守了下来。
吴邵萍老师告诉我们,因为热爱学生,她选择了教师职业,“常怀一颗爱心,爱生活,爱孩子,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引导,培养出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于是爱孩子、爱生活成了融入她骨血的一生习惯。
这爱,是一种无私的、伟大的情感。这爱,是教师教育力量的情感源泉。这爱,更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可以培养的,但这种爱需要教师真挚的经验和深厚的感情。爱的真谛是给予,不问,忘我,而爱的最高境界是无私。这就是榜样告诉我们的。这是我们需要理解的。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做到爱岗敬业。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有所担当。承担那份清贫,也承担那份责任。
教师职业既有痛苦又有快乐。在平凡中,他们看到了伟大。只有热爱自己的岗位,努力工作,才能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在教育中有所收获。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爱每一个学生。学生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性,充满对学生的爱,是我们做老师的根本。
正如于漪所说,教育事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浇灌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和魅力的教育。
为人师表,用品德垂范学生
今秋,在校方领导的大力推广下,我和学校里的老师们一起潜心研读了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师德手册》。在读此书之前,我一直觉得师德作为教师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早是深入人心的观念,可以说是无师自通的常识,并不需要费心费力重新学习。然而,经过对叶小媚同志编撰的这本手册的深入研究,我才意识到以前的认识是多么肤浅。
“师德”二字远远不只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理想,一种指引着教师在自己平凡岗位上执着坚守的精神图腾。同时,它也全然不是笼统的,师德是细则,是规范,是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必须要做到的要求。
教师走在平凡与崇高的边缘,师德徘徊在权利与义务之间。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深远、最具体的教育。老师的一言一行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师德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一直在路上。【1】
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德,对于引导、启发、教育学生成为“四有”新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师德规范还能把教师凝聚成一个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群体,师德规范又对教师的行为举止有着强烈的约束作用。
《中国师德手册》立足于师德建设的核心,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师德建设的细节,并结合名师的经典案例,直观地给出了实施师德培养的具体方法。
本书按照新师德规范,分六大部分对新师德进行了全面的诠释。分别是:
第一章做爱国守法的好公民,好老师 ,主要包括
一、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了解祖国,热爱祖国
三、理性表达情怀,爱国更要守法
四、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
第二章做爱岗敬业的模范 ,主要包括
一、甘于寂寞,乐在爱岗敬业
二、以仁树人,以敬业完善自我
三、廉洁自爱——生命分量有多重,留下的脚印就有多深
四、学会尊重,让无私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
五、勤于家访,让爱岗敬业落在实处
第三章关爱学生,做学生的第二家长 ,主要包括
一、危难时,舍生忘死献大爱
二、用博爱之心铸造师德之魂
三、宽容之爱——宽容是人生最伟大的力量
四、信任之爱——爱学生,就信任他们
五、赏识之爱——催生希望的师爱
六、理解之爱——教育,从理解学生开始
七、把师爱用目光传递出去
八、抓住“犯错”时机——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田
九、让“师爱”成为高尚的“友爱”
第四章不仅教书,更要育人 ,主要包括
一、海纳百川——宽厚的胸怀奏响和谐乐章
二、平等对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成功
三、决不放弃“后进学生”
四、转换观念,思路决定出路
五、遵循教育规律,一切为了学生
六、做个学问高、师德更高的专业化教师
七、因材施教,努力尝试个性化教育
八、把发言权还给学生
九、还课堂给学生——营造师生互动的天堂
第五章做为人师表的典范 ,主要包括
一、用正直的品德垂范学生
二、诚信为本,坚守高尚情操
三、做严于律己的模范
四、勇于认错,为学生做出表率
五、仪表风度——端庄朴素的形象才富有感召力
第六章把终身学习确立为坚定目标 ,主要包括
一、用创新打造特色教育
二.挑战自我,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三.终身学习,博古通今——构建多元知识体系
整本书的语言清晰明了。它举出各地教育实践中的小例子,告诉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学生,对待工作,在教育事业中应该追求什么,应该避免和避免什么样的错误。书中内容全面细致,尤其是那些关于处理课堂中突发事件以及挽救失足少年等的教育机智时时让我赞叹不已,下面我仅就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第五章(做为人师表的典范)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而“身正为范”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处处为学生之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具体说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真诚感化。
教育学生不是作秀,决不能搞“两重人格”。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表里如一的、言行统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感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
其次是人格表率。学生对教师的独特期望和信任,往往使他们在观察教师时产生放大效应。教师的一点仁慈会让他们感到无比幸福;教师的一点缺陷会让他们感到无比失望。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人格修养提出严格的要求。
第三是全面发展。教师应当使自己尽可能的得到全面的发展,努力形成一种健康、美好、完整、和谐的人格,德与才的分离,言与行的相悖,大节谨慎而小节不拘,聪敏过人而举止轻浮等。对于一个想成为好老师的人来说,应该尽量避免。
在当今多元化社会,所有群体都是互利互惠的,教师被赋予了更为详细和全面的定义。“为人师表”早已不是穿戴整洁,言辞文明这么简单的要求了,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所以教师首先就要成为文明、高尚的人,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表率,这就要求我们“言为人师,行为师表”,用正直的人格作保证,去塑造自己的学生和自己本身。
但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教是停留在传统的打骂棍棒教育阶段,教师打骂学生的新闻时有发生。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浙江省一所中学的一位老师因为一个男孩踩在教室门口的草坪上,打了他五个耳光,侮辱了全班同学。尽管学生、家长和学校意见不一,但学校承认老师有打骂学生的行为。
笔者不禁愤怒,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教书育人”的老师执掌了“暴力教育”的教鞭,传道授业解惑变成了“耳光相向”,光荣而神圣的三尺讲台岂能允许暴力教育肆虐?案例中,事情的起因是周同学踩教室门口的草坪,老师大声呵斥未果的情况下打了学生5记耳光。踩草坪破坏公物当然不对,老师也应该及时制止并教育学生,但也不至于让愤怒到打学生5记耳光、辱骂全班学生的地步。
学校本身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和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学生不是发泄情绪的工具。学生踩草坪不听老师的巴掌,绝对是不对的。五个耳光是错误的加上)错误。这是一种缺乏修养的行为,甚至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如何言传身教?
当教师与“低素质”“无能”等字眼挂钩,何谈师德,何谈素质教育?对此,我们应当深刻反思。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
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3】 在教育实践中,当孩子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效果时,我们首先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手段为什么没有效果,而不是让我们的情绪失控,拼命质疑孩子为什么不服从。
棍棒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灵更为脆弱,更为固执。【4】逆反心理在一定层面上对成年人来说都难以避免,更何况是心智发育正处在关键期的儿童。应对逆反的有效措施在于真正的去了解并理解孩子。
如果老师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因素,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孩子把老师当成了导师,这样的老师就师是败的。在不了解孩子内心的情况下,教师单方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无疑是得其反。要知道,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是20年前的孩子,一切都“听老师的话”,在这网络、电视、媒介传播速度高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喜好习性,教师不应当简单得去忽略这些特点,而要耐心倾听,对于孩子正确的思想要加以表扬,对于错误的想法要加以指导,让孩子能对老师说出他自己的想法,他内心世界所需要的东西,这才是成功的。
作为一名刚刚踏入教师队伍的年轻教师,我深感自己是一名教师,任重而道远。在目前的情况下,与其说是我在教这些孩子,不如说是这些孩子教了我。有了《中国师德手册》的指引,我正在逐步规范着自己的言行举止,懂礼、讲义、求智、尚仁、重信,一步步学着做一名“像样”的教师,表里如一,用自己的品德感染学生,垂范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国师德手册》叶小媚
【2论语》孔子及其弟子
【3教育漫话》 英洛克
【4蒙田随笔全集》 英蒙田
兰西五小于洪丽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诚信立教,即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即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良好的师德和高尚的作风是良好教育的灵魂。通过对本次师德师风教育的研究,我有如**会:
一、做好教育工作要有恒心。所谓恒心,就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要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之中,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二、做好教育要有爱心。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作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信任学生,真诚关心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
三、做好教育工作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只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把你当成好老师、好朋友。
四、做好教育工作要注重业务素质的提高。重视专业素质的提高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上有更深的造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大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做到师生互动,把原来传统式的“教”转变为“导”,推动新课改的健康发展。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在教学研究中研究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改进。只有不断丰富和提高我们的专业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责任感,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
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风度、正直、自尊、自爱、自信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活到老学到老”,学生要学习知识,同样的教师也需要学习知识。所以师德的一个重要部分便是不断超越——提升高超业务素质。教师不光要对学生负责,同事也要对自己负责。
教育永远是创业,教师永远是前程。不学无术,不进则退,这些道理人人知道,当代社会知识更新飞快,要对学生负责就得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不能一刻不学习、不更新自我的知识结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否则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师——观念老土、知识过时的“老”师。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是他的智力空虚和精神财富的缺乏。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师德只有理论不行,更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并对学生起到正面教育作用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本质上是品格教育,教师就是这种教育的实行者,她必须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帮助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使其对社会有用。”教师应该努力地通过师德来润泽人心,塑造和谐的人格,构建和谐的社会。
通过学习《中国师德手册》一书,让我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自己更重视了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学生面前的表现。提高了教师道德素质的水平和要求。从中深切地体会到:
教师专业行为的示范性和引导性特征,要求我们以教师的身份去实践和行动。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早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陶行知把师表第一原则解释为,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要躬行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要躬行共学,要学生遵守的规则,教师要躬行共守。
首先,教师要有敬业精神和爱心教育。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
首先,不要抱怨,要“甘于平淡” ,让压力更有价值。俗语说“非淡泊无以致远”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心情调节到最佳的状态来继续这平凡而伟大的工作呢?甘于平淡吧!
最幸福的不是盲目追求平庸,不是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而是甘于平淡。在这种平静的心态下,教师可以更好地工作和学习。那如何让压力更有价值呢?
也要调整心态,在沉重的压力下,化压力为动力,更加注重身心健康。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没了健康的身体,什么也谈不上。这是正确的工作态度。教师要努力工作,但不能没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最好和学生一起健康成长。
其次,爱学生,以己度人,将心比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师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没有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教育就将成为不施肥的苗圃,不浇水的花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情绪和情感、选择和判断,让学生主动学习,让自己的心和学生的心融为一体。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对学生的终身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是教育民主、尊师爱生、教育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再次,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就应该有一桶水。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要求教师知识渊博。
人不学不如物。经常学习可以理清是非,理顺关系,提高素质,增强耐力。古人云:
教育者当先受教育。教育永远是创业,教师永远是前程。不学无术,不进则退,这些道理人人知道,当代社会知识更新飞快,要对学生负责就得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不能一刻不学习、不更新自我的知识结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否则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老” 师——观念老土、知识过时的“老” 师。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是他的智力空虚和精神财富的缺乏。
最后,将“师德” 进行到底。只有理论不行。师德要体现在实践中,在学生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教育本身是很有人性化的、充满感情的神圣的活动,教师对“师德” 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方面的学习,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时间、“空洞化、形式化、口号化” ,而应该更从关注人的显示生命的需要出发,采用适合现代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的教育方式,去施与“德” 并影响学生的生命,使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按照自己的选择健康地成长。
教师是一种职业,一种责任,她是学习的人,长期而不断地走进人复杂的精神世界。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是品格教育,教师就是这种教育的实行者,她必须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帮助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使其对社会有用。请记住,糟糕的教育是我们未来的痛苦和痛苦,是我们对他人和整个国家的罪恶。
教师要努力滋润人心,塑造和谐人格,构建和谐社会。
暑假培训时,学校发了几本书,闲来翻开一本--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申继亮主编《师德心语——教师发展之魂》。使我继“师德演讲”后又加深了对师德的理解。
首先,从道德、公德和法律三个维度论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其次,论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心理基础和自我修养;最后,对当前学校教育现实中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思考。
通读了整本书后,我对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中的第三节“自我调节,维护心理健康”感慨颇深。 当今社会,中小学教师承受着来自考试、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家庭、职业期望等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压力是提高和改善生活和工作质量的动力,另一方面,长期的、过度的压力不仅影响着教师自身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目前,我们正处学校的起步阶段,很多规章制度还有待完善,老师们都有一种乱、累、易对学生发火等感受,为防止这些压力产生负面影响,《师德心语》中也给出了一些些解决措施。
一。正确对待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一个教师只有对工作充满热爱,全身心地投入才有可能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会给自己带来成功后的喜悦感,会肯定自己,信任自己。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遭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乐观的教师总是把挫折看作是锻炼意志、提高人格的好机会,是成功的原动力;而悲观的教师面对挫折或自暴自弃或自认倒霉,没有意识到挫折也会给人带来积极的力量。
教师要学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对挫折微笑,使其始终以健康乐观的态度积极地工作和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变得越来越成熟,才能坚持不懈地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才能使生活永远充满希望和心理健康。
2。正确对待自己,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如果一个教师能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就能提高自己的心理成熟度。教师对压力有心理准备,要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不和谐的情绪,切不可借题发挥,把学生当作发泄个人不良心境的“出气筒”。否则,极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抵触和抵触,从而大大降低教育效果。
确定合理的期望值,设定切合实际的个人和班级目标;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忧伤时能适度释放、学会倾诉;敢于面对,减少压力,避免和掩饰只能是压力;此外,合理有效的时间分配也时间压的好办法。学会运用理性的自我调节来控制不良情绪,保持稳定的心态,积极稳妥地处理各种矛盾,从而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
三。发展人际关系,保持心理健康。
工作繁忙后,老师与朋友交谈,参加健身活动。这样,你不仅可以放松自己,还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在活动中增进了解、调整心态,不要自我封闭和压抑,要善于发泄内心的愤怒、委屈和不满,使自己紧张的心情得到调节和释放,也密切了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用灵魂塑造灵魂的职业。只有心理健康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师是健康教育。因此,我们要善于自我调节,树立自信,保持心理健康,做一名快乐的人民教师。
《师德启示录》观后感:师德缘何如此沉重
邓小平同志曾经谈道:“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的失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教育失误”主要是指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抓得不够,同时也包括着教师思想道德的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不够。
近年来,我们确实听到和目睹了许多违反师德规范的事件。如殴打、体罚学生、污辱、伤害学生、利用教育权谋取私利等。以致不少人士惊呼: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怎么样了?老师怎么了?师德已成为人们不可忽师德沉重话题。
为什么教师职业道德严重滑坡?作者的经历有几个方面。
教师教育观念在传统中停滞不前,不能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能适应现代教育观念。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一直注重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一直强调的是“师道尊严”,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略了教育对象的人格与尊严,缺乏了平等的理念和起码的尊重。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稍有叛逆和不顺从,都被教师视为大逆不道和对教师权威的挑战,从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上不能适应新时代对教育理念的转换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变革的要求,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学生对教育的渴望与要求。
因此,我们的教师将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来规范和对待学生。“气从心头起,怒向胆边生”,打骂、体罚、污辱、伤害学生事件就遂之而发生,诸如“一耳光打出神经病”、“逼学生吃屎喝尿”、“刻贼字”等事件。[纯教育系统xx-/]
教师奉献精神滑坡,不能安贫乐教,不求无私奉献,“清水衙门”滋生了腐败与谋私。改革开放、市场繁荣、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各行各业的空间舞台越来越大,产业差距和产业利益分化越来越明显。
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新的学期,学校组织收看了《让师德在教育中闪光》一短片,讲座中李教授用实例讲述了三力合一内化师德的理论,让我深有感触。
一、认同的观点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还要不断追求完美的人格素质,纯洁美好的心灵——爱心、诚心、责任心。把真善美、情操、品德、行为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文明的时代,让公正而和谐的思想,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旋律。
二、联系实际
在职业教育中更需要师德。职业中学的学生相对普通中学的学生,对纪律、卫生、道德、安全的.教育更加的需要。因而就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的人生观、社会观。中职生直接面临就业,德育教育更为迫切。中职生更会表现出自己的不自信,在教育中更需要自信教育,要多表扬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三、反思重构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是培养人的专门劳动者。学生是从犯错——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中成长的,因此,我们要学会宽容的接纳他们。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在教学和生活中,走进学生们的世界,学会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来接纳你,更多的启发、暗示、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感到有准备的、主动的、自觉的学习,多鼓励他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循循善诱,用爱的教育使我们的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发展。
延伸阅读:师德教育读后感
暑期我阅读了师德手册这本书,其中书中的爱——师德的源泉这一章节,使我的印象颇深,也深有体会。
纵观全书,提及频率最高的便是“爱”字。于漪老师告诉我们,因为热爱这个民族,她选择了教师职业“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于是她选择挥洒汗水,专注对教育的探索。任维鼎老师告诉我们,因为热爱教育事业,他选择了教师职业,“教育无小事,教育关乎每一个孩子的一生”,于是他甘愿在边远山区任教,一天天在教师这个职业坚守了下来。吴邵萍老师告诉我们,因为热爱学生,她选择了教师职业,“常怀一颗爱心,爱生活,爱孩子,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引导,培养出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于是爱孩子、爱生活成了融入她骨血的一生习惯。
这爱,是一种无私的、伟大的情感。这爱,是教师教育力量的情感源泉。这爱,更是师德的核心。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以培养,但这爱,却要教师的真心体会、深切感受。爱的真谛是给予,是无求,是忘我,而爱的最高境界是无私。这是楷模们告诉我们的,这是我们需要明白的。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做到爱岗敬业。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有所担当。承担那份清贫,也承担那份责任。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才能不断实现自我完善,才能在教育中有所收获。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爱每一个学生。学生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对学生充满爱,是我们身为人师的根本所在。
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爱浇灌的教育才是饱含人情味的教育,才是饱含魅力的教育。
学习师德楷模,争做师德标兵
在2012学年的暑假,我认真学习了《身边的师德楷模》一书,老师们的先进事迹让我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平凡之中见伟大,简朴之中见真情”,这些老师们,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不平凡的行动践行崇高的师德,告诉了我们身教胜于言传的道理,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未来教育的希望。学习中,震撼和感动之余,同样身为乡村教师的我,也在反思,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学习这些先进典型呢?
我们怎么能成为像他们这样优秀的教师呢?我决定从以下几点做起:第
一、做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教师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吐尽青丝的春蚕”、“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这些美称与教师的敬业精神是离不开的。职业奉献作为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之一,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质,从事教师职业,肩负起教师的使命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爱岗敬业是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特别是我们青年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平凡而伟大的事业中来,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第二、做一个爱生如子的“妈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所以,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
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我们应该热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爱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培养出的只是一连串的教育成果。
第三,做孩子心中的榜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
自己要不断学习,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一有桶水,“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因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
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孔子书过:“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视孩子的行为习惯,教授做人的道理,“要立业,先树人。”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符合他们的精神
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模范作用,为学生树起前进的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使他们健康成长。
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说过教师是最认真的工作。这颗良心就叫师德。经过这次讨论,我受益匪浅。
教师要真正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格和健康成长。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教育情境,把微笑、爱心、温暖、幸福带进课堂,让每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也不是出于个人需要的功利性的爱,而是一种具有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持久而深刻的爱。
这种爱要求教师不要浮躁、虚荣、功利、体贴学生、对学生负责。
其次,师爱应该是一种平等的爱,是无私的、广泛的、不流血的。师爱的最高境界不是母爱或父爱,而是友爱、同志爱,而爱的基础是平等:用感情赢得感情,用心灵感受心灵。
爱学生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感受学生的感受。然而在现实中,也许是由于太忙太累,也许是因为“师道尊严”,老师们并非都能做到平等地对待儿童、尊重儿童。走过一些学校,不难见到这样的情景:
上午,值班的学生干部秩序井然地站在学校门口。当他们看到老师时,他们鞠躬打招呼:你好,老师!老师好!
而老师呢?有的视而不见,昂首挺胸走了过去;有的礼节性地点点头,却不曾仔细看看是谁在向他问好;只有少数的老师会充满真诚地回应:同学好!
小朋友好!看似平常的画面,从中折射出的却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缺失,理解缺失,没有把学生当一个“大人”来平等看待。如果教师心中有“平等”,就应该懂得孩子们同样渴望被爱被尊重,向教师问好并非学生的义务。
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良好师德的基础,这是教师应该做的最起码的事情。
在现实的教育中,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有一颗平等而真诚的心。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甚至是“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在某些课堂上,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氛围;在某些老师那里,学生就是学生,就得听老师的,“我讲你听”、“我管你从”。
在教师的潜意识中往往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存在着唯师是从的**色彩。如何培养中国未来的主人翁和21世纪呼唤的新人?
再次,师爱应是一种公正的爱,是惠及全体没有差异的爱。在现实的教育中,确实存在师爱不公的现象。有的老师更关心成绩好的学生,但对成绩差的学生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老师在与其他班的孩子发生冲突时,总是偏爱自己班的学生;有的老师也根据家庭的差异来关心学生。
如此缺乏公正的爱,不仅滋润了少数学生,也伤害了更多的心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生命既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极易损伤的珍品,有时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
”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如果教师的语言、行为稍不考虑,就很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致影响他们的一生。不论出生贵贱,不论学习好差,不论是否本班学生,我们当老师的都应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在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窥视之下,学生喜欢评论老师,常常把教师平时的言行与教师在课堂上讲的道理加以对照,并对教师是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等作出反应和评价。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中,检查自己、审视自己,寻找自己在思想、工作和行为上的不足,并努力加以改进。同时,在学生身上有许多可贵的品德,也值得教师学习。学生年龄虽小,在道德理论和文化知识方面远不如老师,但他们朴实、善良,有一颗纯洁的童心。与他们接触,会发现许多道德品行上的闪光点,如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热爱劳动,见义勇为等等,教师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从教育对象中汲取营养。首先,教师对学生要有正确的态度,要诚恳、主动、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注意听取学生的建议,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次,教师要主动到学生中去,利用课余时间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娱乐,一起谈心,做到多听、多看、多观察,从各种渠道中了解学生的心声和对自己品行的评价,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反省和检查自身,进一步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