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斯干》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兄及弟矣,式相好矣,
无相犹矣。
似续妣祖,筑室百堵,
西南其户。
爰居爰处,爰笑爰语。
约之阁阁,椓之橐橐。
风雨攸除,鸟鼠攸去,
君子攸芋。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君子攸跻。
殖殖其庭,有觉其楹。
哙哙其正,哕哕其冥。
君子攸宁。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
乃寝乃兴,乃占我梦。
吉梦维何?
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
男子之祥;
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
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
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
无父母诒罹。
注释:
1、秩秩:涧水清清流淌的样子。斯:语助词,犹之。干:通涧。山间流水。
2、幽幽:深远的样子。南山:指西周镐京南边的终南山。
3、如:倒举之词,犹言有,有。苞:竹木稠密丛生的样子。
4、式:语助词,无实义。好:友好和睦。
5、犹:欺诈。
6、似:同嗣。嗣续,犹言继承。妣祖:先妣、先祖,统指祖先。
7、堵:一面墙为一堵,一堵面积方丈。
8、户:门。
9、爰:于是。
10、约:用绳索捆扎。阁阁:捆扎筑板的声音;一说将筑板捆扎牢固的样子。
11、椓:用杵捣土,犹今之打夯。橐橐:捣土的声音。古代筑墙为板筑法,按照土墙长度和宽度的要求,先在土墙两侧及两端设立木板,并用绳索捆扎牢固。然后再往木板空槽中填土,并用木夯夯实夯牢。筑好一层,木板如法上移,再筑第二层、第三层,至今西北农村仍在沿用。所用之土,必须是湿润而具粘性的土质。
12、攸:乃。
13、芋:鲁作宇,居住。
14、跂:踮起脚跟站立。翼:端庄肃敬的样子。
15、棘:借作翮,此指箭羽翎。
16、革:翅膀。
17、翚:野鸡。
18、跻:登。
19、殖殖:平正的样子。庭:庭院。
20、有:语助词,无实义。觉:高大而直立的样子。楹:殿堂前大厦下的柱子。
21、哙哙:同快快。宽敞明亮的样子。正:向阳的正厅。
22、哕哕:同煟煟,光明的样子。冥:指厅后幽深的地方。
23、莞:蒲草,可用来编席,此指蒲席。簟:竹席。
24、寝:睡觉。
25、兴:起床。
26、我:指殿寝的主人,此为诗人代主人的自称。
27、罴:一种野兽,似熊而大。
28、虺:一种毒蛇,颈细头大,身有花纹。
29、大人:即太卜,周代掌占卜的官员。
30、祥:吉祥的征兆。古人认为熊罴是阳物,故为生男之兆;虺蛇为阴物,故为生女之兆。
31、乃:如果。
32、载:则、就。
33、衣:穿衣。裳:下裙,此指衣服。
34、璋:玉器。
35、喤喤:哭声宏亮的样子。
36、朱芾:用熟治的兽皮所做的红色蔽膝,为诸侯、天子所服。
37、室家:指周室,周家、周王朝。君王:指诸侯、天子。
38、裼:婴儿用的褓衣。
39、瓦:陶制的纺线锤。
40、非:错误。仪:读作俄,邪僻。
41、议:谋虑、操持。古人认为女人主内,只负责办理酒食之事,即所谓主中馈。
42、诒:同贻,给与。罹:忧愁。
译文:
涧水清清流不停,南山深幽多清静。
有那密集的竹丛,有那茂盛的松林。
哥哥弟弟在一起,和睦相处情最亲,
没有诈骗和欺凌。
祖先事业得继承,筑下房舍上百栋,
向西向南开大门。
在此生活与相处,说说笑笑真兴奋。
绳捆筑板声咯咯,大夯夯土响托托。
风风雨雨都挡住,野雀老鼠穿不破,
真是君子好住所。
宫室如跂甚端正,檐角如箭有方棱,
又像大鸟展双翼,又像锦鸡正飞腾,
君子踏阶可上登。
庭院宽广平又平,高大笔直有柱楹。
正殿大厅宽又亮,殿后幽室也光明,
君子住处确安宁。
下铺蒲席上铺簟,这里睡觉真安恬。
早早睡下早早起,来将我梦细解诠。
做的好梦是什么?
是熊是罴梦中见,有虺有蛇一同现。
卜官前来解我梦,有熊有罴是何意,
预示男婴要降生;
有虺有蛇是何意,产下女婴吉兆呈。
如若生了个儿郎,就要让他睡床上。
给他穿上好衣裳,让他玩弄白玉璋。
他的哭声多宏亮,红色蔽膝真鲜亮,
将来准是诸侯王。
如若生了个姑娘,就要让她睡地上。
把她裹在襁褓中,给她玩弄纺锤棒。
长大端庄又无邪,料理家务你该忙。
莫使父母颜面丧。
赏析:
这是一首祝贺西周奴隶主贵族宫室落成的歌辞。《毛诗序》说:《斯干》,宣王考室也。郑笺说:考,成也。宣王于是筑宫室群寝,既成而衅之,歌《斯干》之诗以落之,此之谓之成室。清陈奂《诗毛氏传疏》说得更清楚。他说:厉王奔彘,周室大坏,宣王即位,复承文武之业,故云考室焉。似乎通过歌颂宫室的落成,也歌颂了宣王的中兴。但是,宫室是否是宣王时所建,此诗是否是歌颂宣王,历来的解诗家又有不同的意见。有谓是武王营镐,有谓是成王营洛。更有不确指何时者,宋朱熹《诗集传》就说:此筑室既成,而燕饮以落之,因歌其事。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也批驳了武王、成王、宣王诸说,而仅说:《斯干》,公族考室也。看来,传、笺宣王成室之说,史无左证,朱、方之说还是比较客观的。
那么,此诗是衅之之辞,还是落之之歌,或燕饮时所唱,各家又争论不休。衅,《说文》云:血祭也。就是郑笺所说的宗庙成则又祭先祖,是以牲血涂抹宫室而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落之,唐人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作乐之。落是落成,乐是欢庆,看来是一首庆祝宫室落成典礼时所奏的歌曲的歌辞。当然,举行落成典礼,内有祭祖、血祀的仪轨也是可能的。因此,说这是一首西周奴隶主贵族在举行宫室落成典礼时所唱的歌辞,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全诗九章,一、六、八、九四章七句,二、三、四、五、七五章五句,句式参差错落,自然活脱,使人没有板滞、臃肿之感,在雅颂篇章中是颇具特色的。
就诗的内容来看,全诗可分两大部分。一至五章,主要就宫室本身加以描画和赞美;六至九章,则主要是对宫室主人的祝愿和歌颂。
第一章先写宫室之形胜和主人兄弟之间的和睦友爱。它面山临水,松竹环抱,形势幽雅,位置优越,再加兄弟们和睦友爱,更是好上加好了。其中,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二句,既赞美了环境的优美,又暗喻了主人的品格高洁,语意双关,内涵深厚,可见作者的艺术用心。接着第二章说明,主人建筑宫室,是由于似续妣祖,亦即继承祖先的功业,因而家人居住此处,就会更加快乐无间。言下之意,他们的创举,也会造福于子孙后代。这是理解此诗旨意的关键和纲领,此后各章的诗意,也是基于这种思想意识而生发出来的。以下三章,皆就建筑宫室一事本身描述,或远写,或近写,皆极状宫室之壮美。三章约之阁阁,椓之橐橐,既写建筑宫室时艰苦而热闹的劳动场面,又写宫室建筑得是那么坚固、严密。捆扎筑板时,绳索阁阁发响;夯实房基时,木杵橐橐作声,可谓绘形绘声,生动形象。正因为宫室建筑得坚固而紧密,所以风雨攸除,鸟鼠攸去,主人居、处自然也就安乐了。四章连用四比喻,极写宫室气势的宏大和形势的壮美,可说是博喻赋形,对宫室外形进行了精雕细刻的描画,表现了作者的丰富想像力。如果说,四章仅写宫室外形,那么第五章就具体描画宫室本身的情状了。殖殖其庭,室前的庭院那么平整;有觉其楹,前厦下的楹柱又那么耸直;哙哙其正,正厅是宽敞明亮的;哕哕其冥,后室也是光明的。这样的宫室,主人居住其中自然十分舒适安宁。
由此可见,作者在描画宫室本身时,是由大略至具体、由远视到近观、由室外到室内,一层深似一层、逐步推进展现的。它先写环境。再写建筑因由,再写建筑情景,再写宫室外形,再写宫室本身,犹如摄影机一样,随着观察点和镜头焦距的推移,而把客观景象有层次、有重点地摄入,使读者对这座宫室有了一个完整而具体的认识。更突出的是,每章都是由物到人,更显示出它人物互映的艺术表现力。
此诗后四章是对宫室主人的赞美和祝愿。六章先说主人入居此室之后将会寝安梦美。所梦维熊维罴,维虺维蛇,既为此章祝祷的中心辞语,又为以下四章铺垫、张本。七章先总写大人所占美梦的吉兆,即预示将有贵男贤女降生。八章专说喜得贵男,九章专说幸有贤女,层次井然有序。当然,这些祝辞未免有些阿谀、有些俗气,但对宫室主人说些恭维的吉利话,也是情理中事。
从第八、九章所述来看,作者男尊女卑的思想是很严重的。生男,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而且预祝他将来为室家君王;生女,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而且只祝愿她将来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男尊女卑,对待方式不同,对他们的期望也不一样。这应该是时代风尚和时代意识的反映,对后人也有认识价值。
总观全诗,以描述宫室建筑为中心,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都能做到具体生动,层次分明,虽然其思想价值不大,但在雅颂诸篇中,它还是比较优秀的作品。
《室思》
作者:徐干
(其一)
沉阴结愁忧,愁忧为谁兴。
念与君生别,各在天一方。
良会未有期,中心摧且伤。
不聊忧湌食,慊慊常饥空。
端坐而无为,髣髴君容光。
(其二)
峩峩高山首,悠悠万里道。
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
每诵昔鸿恩,贱躯焉足保。
(其三)
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辞。
飘飖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其四)
惨惨时节尽,兰华凋复零。
喟然长叹息,君期慰我情。
展转不能寐,长夜何绵绵。
蹑履起出户,仰观三星连。
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涌泉。
(其五)
思君见巾栉,以益我劳勤。
安得鸿鸾羽,觏此心中人。
诚心亮不遂,掻首立悁悁。
何言一不见,复会无因缘。
故如比目鱼,今隔如参辰。
(其六)
人摩不有初,想君能终之。
别来历年岁,旧恩何可期。
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讥。
寄身虽在远,岂忘君须臾。
既厚不为薄,想君时见思。
注释:
1、沉阴:形容忧伤的样子。
2、不聊:不是因为。聊,赖,因。飧(孙):熟食。慊慊(欠):空虚不满的样子。这二句是说,并不是缺少吃的东西,但自己时常感到空虚饥饿。这是用饥饿来比相思之情。
3、髣髴:迷离不清的样子,这里指想象。这二句是说,我坐着干不下别的事,想象着你的仪容。
4、郁结:沉郁纠结,指忧愁痛苦之深。
5、诵:忆念。鸿恩:大恩,厚意。贱躯:妇女自指。这二句是说,每当我想起你对我的深恩厚意,我就觉得自己吃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6、洋洋:舒卷自如的样子。通我辞:为我通辞,传话给远方的人。
7、徒倚:低徊流连的样子。徒:空自,白白地。
8、不治:不修整,这里指不揩拭。明镜不拭,积满尘土,亦犹《诗经伯兮》谁适为容之意。
9、惨惨:伤心的样子。时节:时令季节。兰华:即兰花。华字古义作花。
10、喟然:伤心的样子。期:读如其,恳请的语气。或曰君期慰我情,似应作期君慰我情。期,期待,盼望。
11、蹑履:穿鞋而不提后帮,即俗所谓趿拉。三星:即参星。《诗经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这原是一首描写结婚的诗。这里是说,妇女仰望三星,想到昔日结婚的情景,越发感到自己目前的孤独。
12、巾栉(节):手巾、篦子,泛指洗梳用具。益:增添。这二句是说,见到你昔日用的洗梳用具,更加增添我思念的苦痛。
13、觏(够):遇见。
14、亮:实在,诚然。不遂:不能如愿。悁悁:忧劳的样子。
15、故:从前。比目鱼:指鲽鱼和鲆鱼。鲽负的两眼都长在身体的右面,鲆鱼的两眼都长在身体的左面,两种鱼不合并不能游行。古人常以比目鱼来比喻恩爱夫妻。参辰:二星名,参在西方,辰在东方,两星出没互不相见。
16、人靡不有初二句:《诗经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人们办事情开头往往都不错(有初),但能够善始善终的却很少。这里反用其意说,我想你是能善始善终的。
17、期:期待,希望。以上二句是说,离别已经好几年了,旧日的恩情还能有希望保持吗?
18、尤讥:谴责,讥刺。尤,责怪。
19、须臾:片刻。
20、最后二句的意思是,当初既然那么感情深厚,现在想来也就不会淡薄了,估计你还是会时常想念我的。
赏析:
《室思》组诗共六章,写的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各章之间并无贯串的故事情节。这里详析第三章和第六章。一则因为以这两章为主,连及其余,也就大致反映了全诗的面貌;二则因为这两章比较精采,也流传较广,在六章之中是具有代表性的。
先讲诗的第三章,前面两章已经写过:念与君相别,各在天一方;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深沉的思念早已使她陷入难解难销的境地。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辞。此刻,这位思妇望着那悠然自得的浮云,便想托它给远方的丈夫捎去几句心中的话儿,可是那浮云瞬息万变、飘渺幻化,不可能叫人放心寄语。她徘徊彷徨,坐立不安,只有徒然相思而已。这无法摆脱的悲哀,激起了她对生活不公的感慨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后一句是写实,前一句不无夸张,现实中当然未必是人离皆复会。但是这么一纵一擒,就更能反衬出感情上的痛苦。人们在极度悲痛时往往难免有这种过激的感情和语言,比如民莫不谷,我独不卒(《诗蓼莪》);又如《论语》中: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这一章十句,人离两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因为无返期,才想到托云寄辞;因为无返期,所以思无尽时。妙在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之前,又插入一个回顾的细节:自你离家之后,我从不梳妆,那明亮的镜子虽然满是灰尘,也无心事去擦它。这个倒叙,造成回环往复的效果,也是她纷繁杂乱心绪的写照。如果单就自君之出矣四句而言,则前一句为因,后三句为果,简洁明快,而又包孕丰富。明镜暗不治,虽是写事、写物,却可见其貌;思君二句,又可察其情。此情,此貌,正传神地刻画出思妇的生活和心态。所以从南北朝到隋唐,仿作者甚多,且皆以自君之出矣为题作五言四句的小诗。它之所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除了上面讲的晓畅隽永之外,大概更主要的是因为它有清新自然之趣。正如钟嵘所说:吟咏性情,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诗品》)。朱弁也说过:诗人胜语,感得于自然,非资博古。若思君如流水之类,皆一时所见,发于言词,不必出于经史。拘挛补缀而露斧凿痕迹者,不可与论自然之妙也(《风月堂诗话》)。这些都是在称赞它的不假雕饰的自然之美。
再讲诗的第六章。诗的第四章写夜不能寐,触景生情,泪如泉涌;第五章写睹物怀人,更增思念之苦;意在将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得以具体充分地发挥。但是,思念无穷,诗终有结,第六章便是全诗的结尾。君无返期,音信不通,思亦无用,盼也是空,最后只剩下一个心愿:愿君莫忘旧情。这就很像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孟郊《古别离》)的意思,只是这位温柔细心的女子说得更为曲折委婉。《诗大雅荡》中有句诗叫做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里稍加改变,意思是说:人们做事情往往是有头无尾,不过我想你是能始终如一的。可是,想想分别多年,情况不明,世事难料,旧日的恩情还有保持的希望吗?但那种喜新厌旧,重新忘故的行为,毕竟是仁人君子所谴责、所讥刺的。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讥,不着己,不着彼,语意盘空,笔势突兀,它的分量在于提出了一个理想的、正直的生活准则和为人之道,下面四句正是就此生发,所以前人曾评曰:以名义厚道束缚人,而语气特低婉(《古诗归》)。其低婉之处,首先表现在她先说自己,再说对方:你虽然寄身远方,我可没有片刻忘了你;既然过去那么恩爱情深,现在该不会变得情淡意薄,想你也是时时思念我的。先自处于厚,次则言君不薄,以己之情动彼之情,婉曲动人。其次,表现在虽不无怨艾之情,不安之意,却绝不露圭角,一再地说:想君能终之,想君时见思,总以忠厚诚挚之心,构想君之所为、所思,其良苦之用心,全在盼美好之未来。这,便是千思万念之归宿,也是通篇之结穴。这一章时而写己,时而写彼;时而泛言,时而切指;时而忧惧,时而自慰;局势变换,一步一折,终落在凭空设想之处,似尽不尽,真是一片真心,无限深情,这大概就是钟惺说它宛笃有十九首风骨(《古诗归》)的原因。
《长干行》
作者: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注释:
1、床:这里指坐具。
2、抱柱信:《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3、不道远:不会嫌远。
4、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安庆市东的长江边上。地极湍险。
译文:
记得我刘海初盖前额的时候,
常常折一枝花朵在门前嬉戏。
郎君总是跨着竹竿当马骑来,
手持青梅绕着交椅争夺紧追。
长期来我俩一起住在长干里,
咱俩天真无邪相互从不猜疑。
十四岁那年作了你结发妻子,
成婚时羞得我不敢把脸抬起。
自己低头面向昏暗的墙角落,
任你千呼万唤我也不把头回。
十五岁才高兴地笑开了双眉,
誓与你白头偕老到化为尘灰。
你常存尾生抱柱般坚守信约,
我就怎么也不会登上望夫台。
十六岁那年你离我出外远去,
要经过瞿塘峡可怕的滟堆。
五月水涨滟难辨担心触礁,
猿猴在两岸山头嘶鸣更悲凄。
门前那些你缓步离去的足印,
日子久了一个个都长满青苔。
苔藓长得太厚怎么也扫不了,
秋风早到落叶纷纷把它覆盖。
八月秋高粉黄蝴蝶多么轻狂,
双双飞过西园在草丛中戏爱。
此情此景怎不叫我伤心痛绝,
终日忧愁太甚红颜自然早衰。
迟早有一天你若离开了三巴,
应该写封信报告我寄到家来。
为了迎接你我不说路途遥远,
哪怕赶到长风沙要走七百里!
赏析:
这是一首写商妇的爱情和离别的诗。诗以商妇的自白,用缠绵婉转的笔调,抒写了她对远出经商丈夫的真挚的爱和深深的思念。
诗的开头六句是回忆与丈夫孩提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景,为读者塑了一对少年儿童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形象。十四为君妇四句,是细腻地刻划初婚的羞涩,重现了新婚的甜蜜醉人。十五始展眉四句,写婚后的热恋和恩爱,山盟海誓,如胶似漆。十六君远行四句,写遥思丈夫远行经商,并为之担心受怕,缠绵悱恻,深沉无限。门前迟行迹八句,写触景生情,忧思不断,颜容憔悴。最后四句,写寄语亲人,望其早归。把思念之情更推进一步。
全诗形象完整明丽,活泼动人。感情细腻,缠绵婉转;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是诗歌艺术上品。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已成描摹幼男幼女天真无邪情谊的佳语。
诗经式微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
1、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微:幽暗不明。
2、胡:为什么。
3、微:非,不是。故:为了某事。
4、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译文:
暮色昏暗天将黑,为何不能把家回?
不是为了官家事,怎会顶风又饮露!
暮色昏暗天将黑,为何不能把家回?
不是为了老爷们,怎会污泥沾满身!
赏析:
这首小人物不堪苦役而发牢骚的小诗,让人想起卡夫卡的一个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广大民众得到命令去修筑长城,据说这是来自遥远京城中皇帝的圣旨。京城遥远得难以想象,皇帝是谁也不知道,更不明白何以要修筑长城,反正不得不修。
这篇寓言式的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处境,大概适合于所有的小人物的生存将况。小人物没有大多的奢望,没有无止境的野心,只求食饱穿暖居安。他们的纯朴忠厚与愚昧无知并存,如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划船便划船,椿米便椿米,即使叫坐下也只敢站着。他们只管埋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所以鲁迅说他之所以写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现在来看,身为小人物而敢于发牢骚,并且牢骚之辞竟可录入书中,成为经典,来教育后代,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它让人想到,千方百计要维护自己统治的人,把不满自己统治的言论记录下来传给后世,究竟是愚昧还是一种权谋?
《诗经:武》
于皇武王!无竞维烈。
允文文王,克开厥后。
嗣武受之,胜殷遏刘,
耆定尔功。
注释:
1、於:叹词。皇:光耀。
2、竞:争,比。烈:功业。
3、允:信然。文:文德。
4、克:能。厥:其,指周文王。
5、嗣:后嗣。武:指周武王。
6、遏:制止。刘:杀戮。
7、耆:致,做到。尔:指武王。
译文:
光耀啊,周武王,
他的功业举世无双。
确实有文德啊,周文王,
能把后代的基业开创。
继承者是武王,
止住残杀战胜殷商,
完成大业功绩辉煌。
赏析:
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武王克商,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又据《礼记-乐记》记载,孔子曾说《大武》再成而灭商,可知《武》是《大武》乐舞二成的歌。《武》之乐舞,表现的正是武王牧野克商的历史事实。史载武王十一年二月,周武王率兵伐商,进至商国都城朝歌南郊之牧野,纣王发大军相抗。周师大将军吕尚领先锋武士挑战,殷军前部倒戈而自攻其后,武王大军乘机掩杀过去。纣王大败逃回朝歌,登鹿台自焚,殷商灭亡,周武王成为天下最高君主。毫无疑问,这一战争的胜利成功是周代最大的业绩,周武王为周代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最高的功勋。所以《武》诗一开头,就以最高亢最雄浑的歌喉对周武王做出了赞颂:於皇武王!无竞维烈。殷商末年,纣王荒淫暴虐,厚赋税以盘剥国人,造炮烙酷刑以镇压异己,嬖爱妇人妲己,宠信佞臣费中、恶来,醢九侯,脯鄂侯,囚西伯(即周文王),微子数谏不听而亡去,比干强谏而被剖心,箕子佯狂为奴亦遭囚。纣王的倒行逆施,令百姓怨愤,令诸侯寒心。因此,周武王伐商,是一场反抗暴政的正义战争,是符合民意、顺应历史潮流的壮举,它必然得到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的普遍拥护与欢迎、响应。此篇《颂》诗对周武王完成克商大业的赞美,尽管是站在周王朝统治者立场上的,但也是同时代民众心声的反映,令人感到真实可信,不像后世郊庙歌词虚应故事的陈词滥调那么惹人厌烦。
在唱出开头两句颂歌后,诗人笔调一转,饮水思源,怀念起为克商大业打下坚实基础的周文王来。文王(即西伯)被纣王囚禁羑里,因其臣闳夭等人献宝物给纣王而得赦免,他出来后献洛西之地请求纣王废除炮烙之刑,伐崇戡黎,建立丰邑,修德行善,礼贤下士,深得人心,诸侯多叛纣而往归之。他为武王的成功铺平了道路,使灭商立周成为水到渠成之事,其功德不能令人忘怀。允文云云,真是情见乎词。
诗的最后三句,直陈武王继承文王遗志伐商除暴的功绩,将第二句无竞维烈留下的悬念揭出,在诗歌的语言运用上深有一波三折之效,使原本呆板的《颂》诗因此显得吞吐从容,涌动着一种高远宏大的气势。可以说,此诗是歌功颂德之作中的上品。
当然,《颂》诗的本质决定了它必定具有一定的夸饰成分。武王伐商,诗中声称是为了遏刘,即代表天意制止暴君的残杀,拯民于水火。但战争是残酷的,所谓圣人号兵者为凶器(《六韬》)是也,牧野之战,《尚书-武成》有流血飘杵的记载,《逸周书-世俘》亦有馘魔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的说法。所以崇尚仁义的孔子不免对之感到有些遗憾,说:《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他老先生的话也不能说没有启发。
《诗经:丰年》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
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
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注释:
1、黍:小米。稌:稻。
2、廪:粮仓。
3、亿:周代以十万为亿。秭:数词,十亿。
4、醴:甜酒。
5、烝:献。畀:给予。祖妣:男女祖先。
6、洽:配合。百礼:各种礼仪。
7、孔:很。皆:普遍。
译文:
丰收年谷物车载斗量,
谷场边有高耸的粮仓,
亿万斛粮食好好储藏。
酿成美酒千杯万觞,
在祖先的灵前献上。
各种祭典一一隆重举行,
齐天洪福在万户普降。
赏析:
我国古代称国家为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可见当时农业的重要地位。人民的生存依赖农业生产,政权的稳固也要以农业生产为保障。上古的西周,绝对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农业的收成在当时必然是朝野上下最为关注的头等大事。由于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当时农业基本上还是靠天收,《小雅-大田》所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喜悦以及《甫田》描写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的迫切心情,便是最好不过的证明。并非每年都能获得丰收,因此,遇上好年成,自然要大肆庆祝歌颂。《丰年》应当是遇上好年成举行庆祝祭祀的颂歌。
序云:《丰年》,秋冬报也。报,据郑玄的笺释,就是尝(秋祭)和烝(冬祭)。丰收在秋天,秋后至冬天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以洽百礼),是很自然的。不过,这种活动(庆祝祭祀)恐怕不会是定于每年秋冬举行的,前面已经说过,当时不可能每年都获丰收,而此诗题为《丰年》,若在歉收乃至灾荒之年大唱颂歌,则成了滑稽的自我嘲弄。
诗的开头很有特色。它描写丰收,纯以静态:许许多多的粮食谷物(黍、稌),贮藏粮食的高大仓廪,再加上抽象的难以计算的数字(万、亿、秭)。这些静态汇成一片壮观的丰收景象,自然是为显示西周王朝国势的强盛,而透过静态,读者不难想像静观后面亿万农夫长年辛劳的动态。寓动于静之中,写来笔墨十分经济,又给读者留下思想驰骋的广阔天地。不过,在周王室看来,来之不易的丰收既是人事,更是天意,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丰收归根结底是上天的恩赐,所以诗的后半部分就是感谢上天。
因丰收而致谢,以丰收的果实祭祀最为恰当,故而诗中写道:为酒为醴(用丰收的粮食制成),烝畀祖妣。祭享祖妣,是通过先祖之灵实现天人之沟通。也由于丰收,祭品丰盛,能够以洽百礼,面面俱到。降福孔皆既是对神灵已赐恩泽的赞颂,也是对神灵进一步普遍赐福的祈求。身处难以驾驭大自然、难以主宰自己命运的时代,人们祈求神灵保佑的愿望尤其强烈,《丰年》既着眼于现在,更着眼于未来,与其说是周人善于深谋远虑,不如说是他们深感缺乏主宰自己命运能力的无奈。
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四句,在周颂的另一篇作品《载芟》中也一字不易地出现,其情况与颂诗中某些重复出现的套话有所不同。在《丰年》中,前两句是实写丰收与祭品(用丰收果实制成),后两句则是祭祀的实写;《载芟》中用此四句,却是对于丰年的祈求和向往。看来,《载芟》是把《丰年》中所写的现实移植为理想,这恰恰可以反映当时丰年的难逢。
《诗经:敬之》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
命不易哉。
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
日监在兹。
维予小子,不聪敬止。
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注释:
1、敬:通儆,警戒。
2、显:明白。思:语气助词。
3、命:天命。易:变更。此句谓天命不是一成不变的。
4、陟降:升降。《尔雅》:陟,升也。士:庶士,指群臣。一说士,通事。
5、日:每天。监:察,监视。兹:此,下土。
6、小子:年轻人,周成王自称
7、不、止:皆为语词。聪:听。马瑞辰《毛传笺通释》:谓听而警戒也。承上敬之敬之而言。
8、就:久。将:长。
9、缉熙:积累光亮,喻掌握知识渐广渐深。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文》:缉,绩也。绩之言积。缉熙,当谓渐积广大以至于光明。
10、佛:通弼,辅助。一说指大。时:通是,这。仔肩:责任。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尔雅》:肩,克也。《说文》:仔,克也。二字同义。克,胜也,胜亦任也。郑笺:仔肩,任也。
11、显:美好。
译文:
小心谨慎莫忘记,上天监察最明显。
保持天命真困难。
莫说高高在上面,事物由它定升降,
每日监视这下边。
想我这个年轻人,敢不听从不恭敬?
日有成就月有进,学问积渐向光明。
群臣辅我担大任,示我治国好德行。
赏析:
《毛诗序》、《诗集传》都把《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看成组诗。小序认为依次表达嗣王朝于庙、嗣王谋于庙、群臣进戒嗣王、嗣王求助,似乎是按预定写作计划一气呵成;《诗集传》则认为此(《闵予小子》)成王除丧朝庙所作,疑后世遂以为嗣王朝庙之乐。后三篇放此;均说此四篇完成于一时。这四篇确为内容乃至人物都相关的一组诗,但并非作于一时:前两篇当作于武王去世、成王即位之初;《小毖》作于周公归政之后;《敬之》则应作于二者之间的某一个时期,此时成王已有了在周公辅佐下执政的一段经历,正处于自冲动走向成熟的过渡途中。
《毛诗序》说《敬之》是群臣进戒嗣王之作,不仅与诗中维予小子的成王自称不合,也与全诗文意相悖。无论从字面还是从诗意看,《敬之》的主动者都不是群臣,而是嗣王即成王。诗序之所以说群臣进戒嗣王,或许是出于成王在周公辅佐下平定叛乱、克绍基业而又有所巩固发展的考虑,其善意用心无可厚非,却并不合乎实情。
前面已经说过,此时的成王,已逐步走向成熟,他在《敬之》中要表达的有两层意思:对群臣的告戒和严格的自律。
首六句为第一层。成王利用天命告戒群臣,由于他的天子身份,因而很自然地具有居高临下的威势。天维显、命不易,形式上为纯客观的叙说,目的则在于强调周王室是顺承天命的正统,群臣必须牢记这点并对之拥戴服从。对群臣的告戒在无曰以下三句中表达得更为明显,其中陟降只能是由周王室施加于群臣的举措,而日监在兹与其说是苍天的明察秋毫(上面此诗的原文翻译如此,是出于文从字顺的考虑),不如说是强调周王室对群臣不轨行为的了如指掌,其震慑的意旨不言而喻。
后六句为第二层。年幼的成王,面对年龄较长的群臣,往往采取一种谦恭的姿态,这里表达严于律己的意愿更是如此。成王自称小子,承认自己还很缺乏能力、经验,表示要好好学习,日积月累,以达到政治上的成熟,负起承继大业的重任。但是,群臣却不能因此而对成王这位年幼的君主轻略忽视,甚至可以玩之于股掌,成王并没有放弃对群臣陟降(此处偏重于降)的权力,也没有丝毫减弱国家机器日监在兹功能的打算,更重要的是,成王的律己,是在以坚强的决心加速自己的成熟即政治上的老练,进而加强对群臣的控制。年幼而不谙朝政的成王,群臣对之或许有私心可逞(但还会存有对摄政周公的顾忌);而逐渐成熟的成王,决心掌握治国本领而努力学习的成王,群臣对之便只能恭顺和服从,并随时存有伴君如伴虎的恐惧。诗中的律己也就产生了精心设计的震慑。
《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这一组诗,诗中由闵予小子、维予小子、维予小子到予述及的成王自称,可以体现成王执政的阶段性,也可看出成王政治上的成长和执政信心的逐步确立。这一组内容相关而连贯的诗,虽然不是有预先确定的创作计划,但其连续的编排则应是由删诗的孔子确定的。《尚书》中自《金滕》以下诸篇,叙及周公、成王,与这一组诗具有相同的时代背景,对照阅读,可增进理解;《史记》中的《周本纪》与《鲁周公世家》有关部分,也可参照阅读。如果只读《诗经》的注解,虽然也能读懂原文,但恐怕难以得到深刻的、立体化的印象。
《诗经:巧言》
悠悠昊天,曰父母且。
无罪无辜,乱如此幠。
昊天已威,予慎无罪。
昊天大幠,予慎无辜。
乱之初生,僭始既涵。
乱之又生,君子信谗。
君子如怒,乱庶遄沮。
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君子屡盟,乱是用长。
君子信盗,乱是用暴。
盗言孔甘,乱是用餤。
匪其止共,维王之邛。
奕奕寝庙,君子作之。
秩秩大猷,圣人莫之。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跃跃毚兔,遇犬获之。
荏染柔木,君子树之。
往来行言,心焉数之。
蛇蛇硕言,出自口矣。
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
无拳无勇,职为乱阶。
既微且尰,尔勇伊何?
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
注释:
1、昊天:老天,苍天。
2、且:语尾助词。
3、幠:大。
4、威:暴虐、威怒。
5、慎:确实。
6、泰幠:太糊涂。泰,通太;幠,怠慢,疏忽。
7、僭:通谮,谗言。涵:容纳。
8、怒:怒责谗人。
9、庶:几乎。遄沮:迅速终止。
10、祉:福,此指任用贤人以致福。
11、盟:与谗人结盟。
12、盗:盗贼,借指谗人。
13、孔甘:很好听,很甜。
14、餤:原意为进食,引伸为增多。
15、止共:尽职尽责。止,做到。共,通恭,忠于职责。
16、邛:病。
17、奕奕:高大貌。寝:宫室。庙:宗庙。
18、秩秩大猷:多而有条理的典章制度。
19、莫:制定。
20、他人有心:谗人有心破坏。
21、跃跃:跳跃的样子。毚:狡猾。
22、荏染:柔弱貌。马瑞辰《毛传笺通释》谓柔即善也,非泛言柔弱之木。
23、行言:流言,谣言。
24、蛇蛇硕言:夸夸其谈的大话。蛇蛇,訑訑之假借;訑,欺。
25、巧言如簧:说话像奏乐一样好听。簧,笙类乐器的簧片。
26、麋:通湄,水边。
27、拳:勇。
28、职:主要。乱阶:逐渐引出祸乱的一连串事件。阶,阶梯,此为比喻义。
29、微:通癓,小腿生疮。尰:借为瘇,脚肿。
30、犹:通猷,指诡计。
31、居:语助词。徒:党徒。
译文:
高高远远那苍天,如同人之父与母。
没有罪也没有过,竟遇大祸难免除。
苍天已经大发威,但我确实没错处。
苍天不察太疏忽,但我确实是无辜。
祸乱当初刚生时,谗言已经受宽容。
祸乱再次发生时,君子居然也听从。
君子闻谗如怒责,祸乱速止不严重;
君子如能任贤明,祸乱难成早已终。
君子屡次立新盟,祸乱因此便增长。
君子相信那盗贼,祸乱因此势暴狂。
盗贼谗人话甜蜜,祸乱因此得滋养。
谗人哪能尽职守,只能为王酿灾殃。
巍然宫室与宗庙,君子将它来建起。
典章制度有条理,圣人将它来订立。
他人有心想谗毁,我能揣测能料及。
蹦跳窜行那狡兔,遇上猎狗被击毙。
娇柔袅娜好树木,君子自己所栽培。
往来流传那谣言,心中辨别识真伪。
夸夸其谈说大话,口中吐出力不费。
巧言动听如鼓簧,厚颜无耻行为卑。
究竟那是何等人?居住河岸水草边。
没有勇力与勇气,只为祸乱造机缘。
腿上生疮脚浮肿,你的勇气哪里见?
诡计总有那么多,你的同伙剩几员?
赏析:
此诗主题在于忧谗忧谤,同时揭露了谗言惑国的卑鄙行径。《毛诗序》云:《巧言》,刺幽王也。大夫伤于谗,故作是诗也。
作者应是饱受谗言之苦,全诗写得情感异常激愤,通篇直抒胸臆,毫无遮拦。起调便是令人痛彻心肺的呼喊: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此幠。随即又是苍白而带有绝望的申辩: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泰幠,予慎无辜!情急愤急之下,作者竟无法用实情加以洗刷,只是面对苍天,反覆地空喊,这正是蒙受奇冤而又无处伸雪者的典型表现。
二、三两章,情感稍缓,作者痛定思痛后对谗言所起,乱之所生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揭露。在作者看来,进谗者固然可怕、可恶,但谗言乱政的根源不在进谗者而在信谗者,因为谗言总要通过信谗者起作用。谗言如同鸦片,人人皆知其毒性,但它又总能给人带来眼前的虚幻的快感。因此,如果不防患于未然,一旦沾染,便渐渐使人产生依赖感,最终为其所害,到时悔之晚矣。作者在第四章中的描述实际上说明了一个启发:天子的独特处境、地位使其天生地缺乏这种免疫力。故与其说刺小人,毋宁说在刺君子。可谓深刻至极。此二章句句如刀,刀刀见血,将君子信谗的过程及结局解剖得丝丝入扣,筋骨毕现。盗言孔甘,乱是用餤是送给后世当政者的一付清醒剂。吴师道云:前三章刺听谗者,后三章刺谗人。见《传说汇纂》、盖因听谗者比之进谗者责任更大,故先刺之。看来,愤激的情感并未使作者丧失理智。
四、五两章,形同漫画,又活画出进谗者阴险、虚伪的丑陋面目。他们总是为一己之利,而置社稷、民众于不顾,处心积虑,暗使阴谋,欲置贤良之士于死地而后快。但险恶的内心表现出来的却是花言巧语、卑琐温顺,在天子面前,或蛇蛇硕言,或巧言如簧。作者的描画入木三分,揭下了进谗者那张赖以立身的画皮,令人有颜之厚矣终不敌笔锋之利矣的快感。
末章具体指明进谗者为何人。因指刺对象的明晰而使诗人的情感再次走向剧烈,以至于按捺不住,直咒其既微且尰,可见作者对进谗者的恨之入骨。那居河之麋的交待,使读者极易联想起躲在水边含沙射影的鬼蜮。然而,无论小人如何猖獗,就如上章所言跃跃毚兔,最终会遇犬获之。因为小人的鼠目寸光,使他们在获得个人利益的同时,往往也将自己送上了绝路。从这个角度看,作者不仅深刻地揭露了进谗者的丑恶,也清醒地看到了进谗者的可耻下场。
此诗虽是从个人遭谗人手,但并未落入狭窄的个人恩怨之争,而是上升到谗言误国、谗言惑政的高度加以批判,因此,不仅感情充沛,而且带有了普遍的历史意义与价值,这正是此诗能引起后人共鸣的关键之处。
《诗经: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注释:
1、蓼蓼:长又大的样子。莪:一种草,即莪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
2、匪:同非。伊:是。
3、劬劳:与下章劳瘁皆劳累之意。
4、蔚:一种草,即牡蒿。
5、瓶:汲水器具。罄:尽。
6、罍:盛水器具。
7、鲜:指寡、孤。民:人。
8、怙:依靠。
9、衔恤:含忧。
10、鞠:养。
11、拊:通抚。畜:通慉,喜爱。
12、顾:顾念。复:返回,指不忍离去。
13、腹:指怀抱。
14、昊天:广大的天。罔:无。极:准则。
15、烈烈:通颲颲,山风大的样子。
16、飘风:同飙风。发发:读如拨拨,风声。
17、谷:善。
18、律律:同烈烈。
19、弗弗:同发发。
20、卒:终,指养老送终。
译文:
看那莪蒿长得高,却非莪蒿是散蒿。
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辛劳!
看那莪蒿相依偎,却非莪蒿只是蔚。
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劳累!
汲水瓶儿空了底,装水坛子真羞耻。
孤独活着没意思,不如早点就去死。
没有亲爹何所靠?没有亲妈何所恃?
出门行走心含悲,入门茫然不知止。
爹爹呀你生下我,妈妈呀你喂养我。
你们护我疼爱我,养我长大培育我,
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入家门怀抱我。
想报爹妈大恩德,老天降祸难预测!
南山高峻难逾越,飙风凄厉令人怯。
大家没有不幸事,独我为何遭此劫?
南山高峻难迈过,飙风凄厉人哆嗦。
大家没有不幸事,不能终养独是我!
赏析:
《毛序》说此诗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只有最后一句是中的之言,至于刺幽王,民人劳苦云云,正如欧阳修所说非诗人本意(《诗本义》),诗人所抒发的只是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
此诗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层意思:首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头两句以比引出,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朱熹于此指出:言昔谓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为美材,可赖以终其身,而今乃不得其养以死。于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劳而重自哀伤也。(《诗集传》)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句中设喻是取瓶罍相资之意,非取大小之义。鲜民以下六句诉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与感情折磨。汉乐府诗《孤儿行》说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从地下黄泉,那是受到兄嫂虐待产生的想法,而此诗悲叹孤苦伶仃,无所依傍,痛不欲生,完全是出于对父母的亲情。诗人与父母相依为命,失去父母,没有了家庭的温暖,以至于有家好像无家。曹粹中说:以无怙恃,故谓之鲜民。孝子出必告,反必面,今出而无所告,故衔恤。上堂人室而不见,故靡至也。(转引自戴震《毛诗补传》)理解颇有参考价值。第四章前六句一一叙说父母对我的养育抚爱,这是把首两章说的劬劳、劳瘁具体化。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如果借现代京剧唱词声声泪,字字血来形容,那是最恰切不过了。姚际恒说:勾人眼泪全在此无数我字。(《诗经通论》)这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后两章第三层正承此而来,抒写遭遇不幸。头两句诗人以眼见的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飙风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外化。四个入声字重叠:烈烈、发发、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读来如呜咽一般。后两句是无可奈何的怨嗟,方玉润说:以众衬己,见己之抱恨独深。(《诗经原始》)
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此诗写作一大特色,丰坊《诗说》云:是诗前三章皆先比而后赋也;四章赋也;五、六章皆兴也。后两章也应该说是先兴后赋。三种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运转自如,艺术感染力强烈。《晋书-孝友传》载王裒因痛父无罪处死,隐居教授,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又《齐书-高逸传》载顾欢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类似记载尚有,不必枚举。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实际也应该是人类社会的道德义务,而此诗则是以充沛情感表现这一美德最早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不仅在诗文赋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诏书中也屡屡言及。《诗经》这部典籍对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诗经: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
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
谁从穆公?子车针虎。
维此针虎,百夫之御。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注释:
1、交交:鸟鸣声。马瑞辰《毛传笺通释》:交交,通作咬咬,鸟声也。黄鸟:即黄雀。
2、棘:酸枣树。一种落叶乔木。枝上多剌,果小味酸。棘之言急,双关语。
3、从:从死,即殉葬。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姓嬴,名任好。
4、子车:复姓。奄息:人名。下文子车仲行、子车针(zhēn)虎同此。
5、特:杰出的人材。
6、临其穴二句:郑笺:谓秦人哀伤其死,临视其圹,皆为之悼栗。
7、彼苍者天:悲哀至极的呼号之语,犹今语老天爷哪。
8、良人:好人。
9、人百其身:犹言用一百人赎其一命。
10、桑:桑树。桑之言丧,双关语。
11、防:抵当。郑笺:防,犹当也。言此一人当百夫。
12、楚:荆树。楚之言痛楚。亦为双关。
译文:
交交黄鸟鸣声哀,枣树枝上停下来。
是谁殉葬从穆公?子车奄息命运乖。
谁不赞许好奄息,百夫之中一俊才。
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
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
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赴泉台。
交交黄鸟鸣声哀,桑树枝上歇下来。
是谁殉葬伴穆公?子车仲行遭祸灾。
谁不称美好仲行,百夫之中一干才。
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
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
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化尘埃。
交交黄鸟鸣声哀,荆树枝上落下来。
是谁殉葬陪穆公?子车针虎遭残害。
谁不夸奖好针虎,百夫之中辅弼才。
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
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
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葬蒿莱。
赏析:
《左传-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卒(卒于公元前621年,即周襄王三十一年),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据此,不仅诗的本事有信史可征,作诗年代亦有据可考。《史记-秦本纪》亦载其事:缪(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恶习,被殉的不仅是奴隶,还有统治者生前最亲近的人,秦穆公以三良从死,就是一例。《黄鸟》一诗只哀悼三良之死而不及其余,由此可知,那174人均为奴隶。
诗分三章。第一章悼惜奄息,分为三层来写。首二句用交交黄鸟,止于棘起兴,以黄鸟的悲鸣兴起子车奄息被殉之事。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的解释,棘之言急,是语音相谐的双关语,给此诗渲染出一种紧迫、悲哀、凄苦的氛围,为全诗的主旨定下了哀伤的基调。中间四句,点明要以子车奄息殉葬穆公之事,并指出当权者所殉的是一位才智超群的百夫之特,从而表现秦人对奄息遭殉的无比悼惜。诗的后六句为第三层,写秦人为奄息临穴送殉的悲惨惶恐的情状。惴惴其栗一语,就充分描写了秦人目睹活埋惨象的惶恐情景。这惨绝人寰的景象,灭绝人性的行为,使目睹者发出愤怒的呼号,质问苍天为什么要歼我良人。这是对当权者的谴责,也是对时代的质询。如果可以赎回奄息的性命,即使用百人相代也是甘心情愿的啊!由此可见,秦人对百夫之特的奄息的悼惜之情了。第二章悼惜仲行,第三章悼惜针虎,重章叠句,结构与首章一样,只是更改数字而已。
秦穆公用殉177人,而作者只痛悼三良,那174个奴隶之死却只字未提,则此诗作者的身分地位不言而喻。殉葬的恶习,春秋时代各国都有,相沿成习,不以为非。《墨子-节葬》篇即云: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不过到了秦穆公的时代,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人殉制度是一种极不人道的残暴行为,《黄鸟》一诗,就是一个证据。尽管此诗作者仅为三良遭遇大鸣不平,但仍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喜欢《诗经:干旄》一文吗?“迷你句子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诗句,同时,jzd3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诗经短句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