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不然就等于零。
人们呼天抢地,但还没有表现出他们所说的一半悲痛。在喜怒无常的心境中我们在招致灾祸,同时怀着这样一种希望:在这儿我们至少能发现实在,真理的剑锋利刃。但结果表明它只是绘制的一个场景,一个假象。悲伤给我的唯一启迪就是知道了它有多么肤浅。
除了你自己,什么也不能给你带来安宁;除了原理的胜利,什么也不能给你带来安宁。
时间与空间只不过是眼睛造成的生理颜色,而灵魂却是光明;它在哪里出现,哪里就是白昼,它在哪里消失,哪里就是黑夜;而历史是一种无礼的行为,一种伤人的举动,如果它不仅仅是关于我的存在和形成的一种令人愉快的寓言的话。
上帝喜欢每天孤立我们,将过去和未来藏起来不让我们看见。我们总是要四下里寻找,他却彬彬有礼地在我们面前和身后分别拉下一幅穿不透的、最纯的天幕,你不会有记忆你什么希望也没有。
我们往往身不由己地感觉到:除了从我们自然出生的那一年计算的年龄,还有另外一种青春和老年。每个人放弃那种观照时,总觉得它与其属于人生,不如说属于各个时代。在某种程度上,智能的最微小的活动把我们从时间的限制中解救了出来。
如果你高尚,我会爱你;如果你不是这样,我不愿意献假殷勤去伤害你,也伤害我自己。
人并不是相信,而是看见:至善就是真,而且它可以在思想中轻而易举地打消一切特殊的游移和恐惧,静待时间明确的启示。
唉,大多数人已经用一块手绢蒙住了自己的眼睛,把自己栓到某一个通用的观点上。这种顺从使他们不仅在几件事上弄虚作假,不仅仅编造几句谎言,而是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弄虚作假。
罚则面临着他的心灵,他充溢着一种如此普遍的信赖,它把满怀的希望和人间最稳妥的规划都卷入它的洪流中。
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种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妻子是青年时代的情人,中年时代的伴侣,暮年时代的守护。
德行犹如宝石,镶嵌在素净处为佳。
无事忙和包打听往往嫉妒心重。因为了解别人的事情绝不是因为这些麻烦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他肯定在窥探别人的祸福纵横那个得到了一种看戏的乐趣。一个只顾自己事务的人是找不到多少嫉妒的理由的,因为嫉妒是一种好动的情绪,喜欢逛大街,不肯在家待:“好事之徒没有不心怀叵测的。”
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的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一无所长的人总要嫉妒别人的长处,因为人的心灵不是靠自身的善滋养,就是以别人的恶为食。一个人缺此,必然要吞彼;一个人无望达到他人的长处,必然要压制别人的幸运来打个平手。
掩饰是一种荏弱的策略或智谋,因为要知道什么时候该讲真话,什么时候该办实事,都需要强健的心智,因此孱弱的政治家都是掩饰大家。
掩饰的习惯是一种障碍,一种贫弱的表现。
蒙田在探讨谎言为何可耻可恶时说得真好:“仔细想来,说人撒谎就等于说他蔑视上帝,惧怕凡人。因为谎言是直面上帝而逃避凡人的。”有人预言:基督再来时,他在世上将难遇诚信。因而谎言是吁请上帝审判人类的最后钟声。
适时判断什么事应当公开做,什么事应当秘密做,以及什么事应当若明若暗地做,并深刻地了解这一切的分寸和界限;适当暴露事件中真实的某一面,目的却是为了掩盖真相中更重要的那部分。
人的心灵如若不能从自身的优点中取得养料,就必定要找别人的缺点作为养料。由于自己的缺陷无法弥补,因此需要损伤别人来求得心灵的宽慰。
追求真理,是像他求爱求婚;认识真理,是与它相亲相依;相信真理,是用它尽兴尽欢,所以真理才是人性的至富至善。
幸福中并非没有忧虑和烦恼,而逆境中也不乏慰藉与希望。
人心要么从自己的优点中汲取养分,要么从他人缺点中寻找慰藉。缺乏前一种,就得靠后一种过活。而那些无可救药、不可能练就他人那样美德的人,就会诋毁别人的美德,以求得平衡。
勇气总是在第一次付诸行动时效果最好,然后就会很快失效,因为“勇气”二字是最容易虎头蛇尾的。
如果不能得到回爱,就会得到一种深藏于心的轻蔑,这是一条永恒的定律。
如果她对别人的痛苦怀有同情,那就表明她的心脏像那高贵的树一样,她流出治疗或者镇痛用的香树脂的时候,自己也受了伤。
恐惧是粉碎人类个性最可怕的敌人。
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痛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为有利。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
天性好比种子,它既能长成香花,也可能长成毒草。人们应当时时检查,以培养前者而拔除后者。
有经验的老人做事叫人放心,而青年人的干劲则鼓舞人心。如果说,老人的经验是可贵的,那么青年人的纯真则是崇高的。
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病弱的身体是灵魂的监狱。
友谊不但能使人走出暴风骤雨的感情而走向阳光明媚的晴空,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走入光明与理性的思考。
用物质来供奉的爱情,当你停止给予的时候,它就很快消灭了。
荣誉就像河流:轻浮的和空虚的荣誉浮在河面上,沉重的和厚实的荣誉沉在河底里。
爱情原来就是如此的,对方如果不以同样的爱情作报酬,那么就是暗地里在轻蔑你。
爱情无孔不入;它不仅能钻进敞开着的心扉,而且还能钻进戒备森严却偶有疏忽的方寸。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别人不要来管我的事,但我也发现,并非人人都是这么希望的,要是我不去管他们的事,他们反而会认为我冷漠、自私、无情无义。
人不是单一的或好或坏,每个人都是高尚与平凡、善良与邪恶的混合物。
我们从善里面找不到人生的原由,也找不到对人生的解释,但可以找到某种安慰。在这冷漠的世界上,无法躲避的邪恶始终包围着我们,从摇篮直到坟墓,对此,善虽然算不上是一种挑战或者一种回应,但却是我们自身独立性的一种证明。它是幽默感对命运的悲剧性和荒诞性所作的反驳。善和美不同,永远不到达到尽善而使人厌倦。善比爱更伟大,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失去其欢愉。
天才的独特情况:一般说来自我中心虽是每个人在幼儿时期都有的品性,但只有天才到了青春期之后才会保持这种品性,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病态。正因为有这种病态,他们才比普通人更具旺盛的精力,就像用不加水的肥料种出的瓜比普通的瓜更甜,因为那些有毒的成分反而会使瓜的茎叶长得更为茂盛。
做人的目的不是别的,只是为了寻求自身的快乐,即使是舍己为人,那也是出于一种幻想,以为自己所要寻求的快乐就是慷慨大方。
以为出身高贵的人一定要摆出一副高贵的样子,那只是暴发户的理解。
唯我论者只相信他自己和他自己的经验。他所设想的世界,就是他自己的活动范围。他的世界只由他自己以及他的思想和感情组成,此外什么都不存在。任何可知事物,任何经验事实,都只是他心灵中的一种观念,没有他的心灵,它们也就不存在。对他来说,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假设在他自身之外还存在着什么东西。梦和现实,对他来说是一回事。生活是一场梦,梦中所呈现的一切事物都是他自己创造的;这是一场持续而连贯的梦,只要他停止做梦,世界连同它的美,它的痛苦和忧患以及种种不可想象的变化也就不复存在。这是一种完美的理论;它只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可信。
有一种以鉴赏和评价艺术品为其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他们总是自命不凡。他们自己不善于处理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却又瞧不起安分守己地从事平凡工作的人。他们自以为读过许多书或者看过许多画就可以高人一筹。他们借艺术来逃避现实生活,还愚昧无知地鄙夷日常事务,贬低人类的基本活动。
爱开玩笑而又要人不觉得刻薄,天知道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天生善良的人往往是不太有趣的。
即使最没有思想的人也有自己的哲学。不管你对它们知道得多么少,也不管它们多么矛盾、多么褊狭、多么荒谬,它们存在着而且影响着你的行为反应。即使你从未说到过它们,它们却是你的哲学。
真正有知识的人的成长过程,就像麦穗的成长过程:麦穗空的时候,麦子长得很快,麦穗骄傲地高高昂起,但是,麦穗成熟饱满时,它们开始谦虚,垂下麦芒。
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是一个人懂得如何作自己的主人。
人最难做的是始终如一,而最易做的是变幻无常。
我们的欲望蔑视和无视已到手的东西,却去追逐自己没有的东西。
傲慢有两种原因:对自己评价过高,对别人评价过低。
有人说,美满的婚姻要由瞎子女人和聋子男人缔成,我觉得此人对婚姻的了解可谓透彻。
人间总有那么多出其不意的突变,很难说我们怎样才算是到了穷途末路,人只要一息尚存,对什么都可抱有希望。
愤怒时不可恶语伤人,尤其不可用尖酸刻薄切中要害的言词,一个人发怒时切不可揭人的老底。不可一气之下撂挑子,不要干出无法挽回的事情来。
人们通常被对事物的看法,而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困扰。
最美好最合法的事莫过于正正派派作好一个人,最艰难之学识莫过于懂得自自然然过好这一生,人最凶险的病症是轻视个人的存在。
美在人们的交往中占据重要位置,美先声夺人,美以极大的权威和它给人的绝妙的印象引诱我们并影响我们的判断力。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思想,使之变得完善,那就最好把它抛弃,拥有知识,却毫无本事------不知如何使用,还不如什么都没有学。
就象火在遇到寒冷时会烧得更旺一样,我们的意志在遇到阻碍时会磨练得更加坚强。
要正确地判断一个人,首先要观察他平时的一举一动,出其不意地看他每天干些什么。
人只要一息尚存,对什么都可抱有希望。
做事迅速,敏捷是性格所致,而沉着、缓慢则是理性所为。
精神的伟大不表现为心高气盛,而表现为有节制、有分寸。
一年半以来我一直处境不妙,却也不像即刻要走的样子,倒使我学会了安之若素。我已经与这种肠绞痛的生活取得了妥协;也发现一些安慰令人希望的东西。人对自己悲的处境都会习惯的,以至没什么条件严酷的使他无法生存下去。
我热爱生活,上帝赋予我什么样的生命我就开发什么样的生活。
生命的用途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如何使用。
发怒要有分寸,不要不顾一切地乱发泄,免得影响效果和分量,若让不经思考的大声斥责成为家常便饭,人们对此就会如同秋风过耳,听而不闻;发怒时不要漫无目标,对谁抱怨,就要让谁听见。
人一活动就会暴露自己,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展示人,表现人。
我感到,社会和个人最大的谬误的根源,是人对自己的评价过高。
命运对我们的品行无能为力,恰恰相反,我们的品行会影响命运给它打上自己的印记。
健康是珍贵的东西。说实在的唯有健康才值得大家不但用时间,汗水,劳苦,财产并且还用生命去追求。没有健康,生命对我们是艰苦的,不公正的。没有健康,欢乐、智慧、学识和美德都会黯然无光,不见影踪。
我们不能疏于追随大自然,最灵验的格言乃是顺应自然。
万事皆有自己适宜的时机,人类天性之最大弱点莫过于欲望层出无穷。
奇迹的存在是因为我们对大自然所知无几,而不是出于大自然的状态。
人能衡量一切,却不能衡量自己。
赠予的本质包含野心和特权,受赠的本质则包含顺从。
我们的人生是我们言语的一面真实的镜子。
重要的是不但要看到事物,而且要有看待事物的方法。
大自然规定生命的入口只有一个,生命的出口却有成千上万。
美好的心灵从不是天生而成的。
各式各样的倒霉事先后接踵而至,如果它们同时簇拥过来,我可能忍受时能些。我已经在考虑朋友中间,谁是我老来过苦日子可以托付的人。我环顾四周,发现自己孑然一身。从那么高处垂直往下坠,必须有两条坚实有力的臂膀才能接住,还要有爱心和家境富裕。这样的人纵然有也很少。最后我怕认识的最可靠的办法还是自己照顾自己,自己解决自己的需要。若遇到命运的冷遇,更要依靠自己的眷注,与自己相依为命、悉心呵护。在一切事上,人都要依赖别人的帮助,而不是寻求自己的帮助,谁善于自我防范,这才是唯一强大可靠的保护。尤其因为没有人想到走向自己,人人都前往别处投奔未来。我认为这些不得已得的做法还是有用的。
应该用精神的健康来促进身体的健康,心灵应让安详和快乐显露外部,用自己的模子来塑造身体的举止,使之雍容尔雅,轻捷活泼,自信淳朴,精神健康的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永远快快乐乐。
我们知道的东西再多,也是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中极小的一部分。这就是说,我们以为有的知识,跟我们的无知相比,仅是沧海一粟。
财富与其说来自收入,不如说全凭井井有序的管理,人人都是自己财富的创造者。
即使没有大事,也有千百桩偶然事件把完美破坏。
我只是看看那堆灰烬,想在没有区别的微尘中认识各个字的死骸,找出那一点是春字的灰,那一点是蚕字的灰。又想像它明天朝晨被此地的仆人扫除出去,不知结果如何:倘然散入风中,不知它将分飞何处?春字的灰飞入谁家,蚕字的灰飞入谁家?。倘然混入泥土中,不知它将滋养那几株植物?。都是渺茫不可知的千古的大疑问了。
我的生活全部沉浸在时间的急流中,跟了它流下去,没有抬起头来望望这急流的前后的光景的能力。
儿童对图画富有兴味,而拙于技术。因此儿童描绘物象,往往不真实,甚至错误。西方的教育论认为这是符合生物进化论的,因该听他们按照本能而作画,不可加以干涉。这是错误的图画教育论
今天,个人写作的危机乃发轫于母语本身深刻的危机。它将给诗人以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无情地分开死者与生者的行列:要么卑颜屈膝,以通俗的流利和出口成章的雄辩继续为官为话语添油加醋;要么醉生梦死,以弱智的想象力为一个小气、昏庸、虚无、躁动的时代留下可怜的注脚;要么自命为新形式的馈赠者,却呼啸成群地彼此派生、舞弊、喂养,甘心做种族萎靡不振的创造性的殉葬品。但真正的诗人必须活下去。他荷载独往,举步维艰,是一个结结巴巴的追问者,颠覆者,是黑暗中的演讲者(北岛语);他必须越过空白,走出零度,寻找母语,寻找那母语中的母语,在那里人类诗篇般栖居于大地(荷尔德林)。
"自然本身说到底就是沉默的,喧嚣和噪音最后还得归还于沉默;喧嚣打扰了事物的本质,而沉默使人回归进自己。只有在沉默之中人才可以跟自己交谈,才能思考自身存在、世界以及创造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断裂,它虽是一个文化与精神的地平线,在我看来都没有根。所谓根就是爱,它表现为历史、传统和未来。在这儿我想起了叶赛宁的一句话:诗并不难,难的是度过完整的一生。人得学会跟别的人生活在一起,彼此了解彼此的不幸,忧愁,人得与大自然生活在一起。一棵树受难我们也受难。总之,人得生活他的生活,并给予他的生活一定的意义。生活绝不是后现代主义者所理解的那样短促和片面,生活是天长地久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写作不仅是可能,而且是一种必需。
枯坐是难以描绘的,既不是焦虑的坐,又不是松弛的坐,既若有所思,又意绪飘渺;它有点走神,了无意愿,也没有俗人坐禅时那种虚中有实的企图。反正就是枯坐,坐而不自知,坐着无端端的严肃,表情纯粹,仿佛是有意无意地要向虚无讨个说法似的。
许多作家终生会爱许多女人,爱上了爱情;而有的作家有一个致命的女人,这个女人成了他一辈子致命的东西,他一辈子都在写她,我们把这种女人叫致命女神。
那个完美的幻想,把这个声音发出来的那个妄想,就是一个浪费自己的妄想。...他(古尔德)追求的那种声音就是一种浪费的声音。...我的心里最早的诗意就是对这种声音的妄想。
我们在规则里不知疲倦地练啊练,销魂在练习中。时光流逝,全不察觉,竟接近了回忆的年龄。我们曾好像是在竞赛者什么,凭虚指点,彼此能指哪到哪,不甘落步,经一番心灵的遨游,最终又能落实和复原到生命实在的事理中。落实和复原到事理,我坚信诗的最终意义;而给人一种貌似脱离事理的虚无的翱翔之激荡,乃诗意也。
太初有言。母语第一次逼视并喊出山,水,鸟,人,神的时候,古致翩翩,令人神往。词与物欣然交融,呼声中彼此相忘。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通过这一短促、自信、精确并且余音袅袅的口吻,我们那些早已失传的诸神在阳光朗朗的匿名的自叙中同时向我们昭示了我们诞生的秘密我直觉地相信就是那被人为历史阻隔的神话闪电般的命名唤醒了我们的显现换言之,词即物,即人,即神,即词本身。
对人类的认识,是对人类书写的认识,而不是那个事实本身。
首先,母语是什么?对我们而言,她是汉语。她是那个我们赖以生存和写作,捧托起我们的内心独白和灵魂交谈的母语。她也就是那个在历史上从未摆脱过政治暴力的重压,倍受意识形态的欺凌,怀旧、撒谎,孤立无援却又美丽无比的汉语。
呼啸山庄》是一部比《简爱》更为难懂的书,因为艾米莉乃是一个比夏洛蒂更加伟大的诗人。夏洛蒂写作的时候,总是带着雄辩,光彩和激情说道:我爱 我恨 我受苦。她的感受虽是非常强烈,却和我们的感受处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里既没有”我“,也没有家庭女教师,又没有雇主。那里面有的是爱,但不是男女之间的那种爱。 艾米莉的灵感来自某种更为广阔的构思。促使她创作的动力并不是她自己所受到的痛苦,也不是她自己所受到的伤害。她放眼身外,但见世界四分五裂,陷入极大的混乱,自觉有力量在一部书里将它团在一起。
因为作者分为两类:一类是神甫,拉着你的手径直走向谜底;一类是普通人,把教义原则都寄遇在血肉之躯里,造就一个完整的世界的模型,并不剔除坏的,也不突出好的方面。
当我们厌倦了含糊,厌倦了混乱,厌倦了基督教和它的种种慰藉,厌倦了我们自己的时代
小说中一些最情绪化的场景其实也是最寂寞的场景。
我们可以说:任何女人都不会像她们那样感受,那样行动的。但她们仍然是英国小说中最可爱的女人。作者似乎把我们所知道的人们的特征都撕个粉碎,然后再对这些无法辨认的碎片注入一阵强劲的生命之风,于是这些人物就飞越在现实之上。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本领。她能把生命从其依托的事实中解脱出来;寥寥几笔,就点出一副面貌的精魂,而身体倒成了多余之物;一提起荒原,飒飒风声、轰轰雷鸣便自笔底而生。
在凯瑟琳恩萧那只说出一半的话里所透露出来的便是这种心情:”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只要他还存在,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还存在,而他却被毁灭了,那么,这个世界对于我来说就变得完全陌生,我似乎也就不再是它的一部分了。“……还要把在外界独立存在的男人女人的谈话记录下来。
……我们可以问一问:既然这些男男女女跟我们自己看见的人如此不同,那么,真实性,洞察力,或者说细微的感情色彩又在哪里呢?
这样一来,一种非常奇怪的复合人就出现了。在想象中,她最为重要,而实际上,她则完全无足轻重。从始至终她都遍布在诗歌之中,但她又几乎完全缺席于历史。在虚构的作品中,她主宰了国王和征服者的生活,而实际上,只要父母把戒指硬戴在她手上,她就是任何一个男孩的奴隶。在文学中,某些最有灵感、某些最为深刻的思想从她的唇间吐出,而在实际生活中,她却几乎不识字,几乎不会拼写,而且是她丈夫的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