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回延安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延安延安观后感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积累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3、了解民歌信天游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4、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5、理解多种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7、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2、理解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1、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2、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

二、作家作品

1、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信天游: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也叫“顺天游”,它的特点是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信天游”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三、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四、语言积累

1、听读课文。

2、读读写写:注音和抄写

五、课文内容

1、全诗分成五节,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2)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3)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4)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5)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1)整首诗表达的情感:

(2)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

(1)第一节: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

“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

(2)第三节:“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一句中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

(3)第三节:通过场景描写抒发情感:“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写亲人相见的场面,表达了诗人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分析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延安延安观后感 篇2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

二、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自读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

(2)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夸张、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5.齐读三至五部分。

四、总结、扩展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

五、布置作业(略)

延安延安观后感 篇3

一、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

【预习并检查:】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

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

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夸张手法的运用

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归纳总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巩固拓展】

1.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刚回延安怎样的心情?

2. 诗歌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放”“抱”“拥”好不好?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预习并指导】

1. 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熟读《再别康桥》

四、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写作特点:

1.“信天游”

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3.夸张手法的运用

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延安延安观后感 篇4

【基础知识点】

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

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

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

【教学难点】

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拓展环节】

新诗创作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环节〗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

2、感知问题: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学习环节〗

1、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段压一韵。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2、朗读训练

(指导学生读出的亲切、热烈、真挚情感)

3、讨论学习

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4、难点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判断:树梢树枝树根根,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延安延安观后感 篇5

教学重点: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修辞方法的表现力。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3、能说出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要求: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组织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身感受。

2、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3、介绍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二、诵读欣赏,理解意境

1、组织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将诗分成五部分。

2、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3、指名学生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评价。

三、质疑精读,赏析诗歌

1、组织学生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质疑,其他学生答疑,教师从旁点拨。

2、组织学生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料,结合课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赏],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3、师生归纳本诗语言特点:着眼于抒情;学习和借鉴陕北信天游的格式;语言的口语化、适当的地方化。

四、课后学习

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