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才是一篇合格的观后感?有空时出去看看电影是令人高兴的事情,我们可以把心里的真实想法写下来,汇聚成一篇观后感。写作品的观后感可以激励我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我们的写作能力,以下是小编精选的有关“智人观后感”的内容供您参考,需要时收藏本页可以帮助您轻松找到所需的信息!

智人观后感(篇1)

这是一本谈未来的书,不只是去畅想未来,以未来的角度去看当下,人多事情有了更清醒的认知与解答。跳脱现在,回望更能全面地认识现在。不错,很喜欢的一本书。不过对于计算机取代人,替代人的观点,我对人类还是保佑信心。至于取代的那一部分,不过是上层的游戏,压低下层成本,以达到自己利益最大化。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生命基于数据处理,但是是一类“有意义”的数据集合,而这个“意义”是人之不同于计算机的:解释这个世界的故事。

2.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何为“价值”,价值取向,计算机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过是人类的欲望作祟而给计算机的算法,让其满足人类的欲望的工具罢了。计算机满足了人类暂时的欲望,还会有这三个完结后新的值得思考担忧的事情发生。

3.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了解基于已发生的基础上,对于新鲜未知,未曾体验,便不会有认知。

智人观后感(篇2)

以下是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断断续续记录下来的点滴想法。不连贯也没有逻辑性。就当存个念想儿。

整本书作者就想说明一句话呀,人类早晚都得被取代,也许是智能算法,也许是其他的高等生物,总之一句话,人类被取代是历史发展的的必然!

那么人类的未来在哪里?!既然所有算法都是基于已知,那么人类的未来也许就是探索未知。

过去,人类向前发展的历史一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人类的进化是靠着自然法则,突然之间,人类不但可以自己掌握进化进程了,而且还可以确定方向,这是非常可怕。

人类创造出了在诸多能力全面超越人类的全新物种

如果算法在所有方面都比人类强好多,那么人类评什么让算法伺候人类,算法难道自己就不能想着干点儿什么吗

未来的新人类会是什么样,怎样与算法合作与分工?现在就是打破脑袋也不会想出百分之一,还是那句老话,未来——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吧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如果人类只经过四五次工业革命就走进神坛,未免有些肤浅,未来还远着呢

智人观后感(篇3)

《后会无期》是我第一部一个人去看的电影,看过简介后曾以为这仅仅是一部讲述分别的文艺片,想一个人体会一下,结果看完之后才发现远不止这些。大家对这部电影议论纷纷,或褒或贬,而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对于像我们这种涉世未深的学生而言显然是有教育意义的。

犀利的语言,出人意外的情节……构成了这部影片的亮点。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出生在东极岛的三个人。其中“大哥”马浩汉在外闯荡多年,认为自己可以应付所有的问题。江河,从未出过岛的中学教师,但却被分配到几千公里外的大西北支教。而“我”名叫胡汉,十分崇拜浩汉哥,以他唯命是从。两人为了送江河到西北,开着浩汉攒钱买的汽车离开了东极岛,开始了一段艰苦卓绝的旅程。在浩汉看来,路上的一切问题都不是阻碍,毕竟自己已经闯荡了多年。但最后却被一句“汽油车不能加柴油”而打碎理想,不仅如此,看到自己多年的笔友竟然是自己的“妹妹”,而且与“妹妹”相比之下,自己却显得如此幼稚……这种种的遭遇,让自以为成熟的浩汉逐渐失去了信心。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呢?认为自己知识渊博,得过奖,有许多的成就……殊不知在他人眼里却是一个幼稚的孩子。许多人离开学校步入社会时,便难以适应这个社会,觉得与自己的想象完全不同,发觉这个社会是如此的残酷,自己是如此的渺小。面对社会上的人情世故,自己无力抵抗,最终也只能随波逐流……但是,在西行的一路上,江河表现出来的却是另一番样子。表面上看,他处处维护“骗子”,为了苏米,差点把三叔的手夹断。为了阿吕,与好兄弟浩汉大打出手……在常人看来这似乎是有点傻,但也正是这点傻气,也感动了苏米,感动了观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需要这种带有傻气的人。越是尔虞我诈,人们越是只能随波逐流,也许只有像江河一样的这种“傻子”才能正自己的本心生存下去。也许故事的最后,江河并没有一个很好的结局但是他所做的事的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此外,作为一个教师,他的这种精神一定还会流传给许许多多的人。

这部电影除了每个人有每个人各自鲜明的特点之外,犀利的语言也是另一大亮点。也许只是短短的几个字,却道出了人生的许许多多无奈,这或许也是这部电影获得好评的一大原因。“告别一定要用力一点,因为任何多看一眼,都有可能成为最后一眼,多说一句,都可能是最后一句。”这句话道出多少人的心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须感伤离别。正因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才会害怕别离。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唯有在离别时多看一眼,才会在心底有些许安慰。除此之外,“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的确,从小到大,我们听过了无数的道理,却依旧为了生活而忙碌,而奔走……但是在我看来,并不是听过这些道理便会过好生活,要是这样,人人只需读读些许道理,便可衣食无忧,这显然是不大现实的。但是这些道理并不是不无用处。有的可以教会我们待人处事,有的会引导我们怎么去正心诚意……或许道理不能直接对自己产生多大的利益,但是相信在整个人生中一定会占据一个重要作用。整部电影的经典台词还有许许多多,每一句都能发人深省,因为这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这便是这部电影成功的一大原因。

也许在人们的预想中,故事会是一个好的结局,但是韩寒却并没有这么做,他没有真正地公布结局,而是以一种想象为结尾,把真正的结局留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去想象,体会一场后会无期应该是怎么样的。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那声再见竟是他最后一句。毕竟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场后会无期。

智人观后感(篇4)

农业革命,人类确保家畜生存和繁衍的能力,却忽视了家畜的助管需求,给动物带来全新的苦难。农业革命促成了有神论宗教,有神论宗教把宇宙变成人和神的剧本,谈成了一场“农业交易”,根据这项交易,宇宙力量赋予人控制其他动物的权利,条件是人类要对神、自然以及动物本身履行某些义务。有神论宗教把动物从右情感、值得尊重的生命降格为不过是人类的资产。

智人认为自己比动物优越的理由是人类拥有永恒的灵魂,而动物却没有,生命科学无法证实灵魂的存在,进化论也无法解释灵魂的存在;另一种证明人比动物优越的理由是智人拥有意识,而试验证明动物也有意识。那究竟是什么生理或心理能力让人类取得优势?结论是智人可以大规模灵活合作,而智人可以灵活合作的根本原因是智人能编织一个互为主体的意义之网。

第二部分: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这部分论证,逻辑性一般)

在21世纪,智人会创造出比以往更强大的虚构概念以及更极权的宗教(人文主义)。在生物科技和计算机算法的协助下,这些宗教不但会控制我们每分每秒的存在,甚至将塑造我们的身体、大脑和心灵,创造出完整的虚拟世界。真要如此,再区分虚构与真实、宗教与科学将会变得更加困难,但又比以往更加重要。

宗教最在乎的是只需,宗教的目的就是创造和维持社会结构;而科学最在乎的是力量,科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得到力量,以治疗疾病、征伐作战、生产食物。……因此,对现代历史更准确的一种看法,其实是科学与特定宗教(也就是人文主义)达成协议的过程。现代社会相信人文主义教条,而科学的用途不是为了质疑这些教条,而是为了实现它们。

作者对“现代性”契约的定义很精妙——人类同意放弃意义,换取力量。而人文主义则负责为自己、为整个宇宙创造意义。人文主义崇尚人性,期望由“人类”来扮演上帝或各种宗教等角色。人文主义认为必须从自己的内在体验找出意义。当内心的感受成为一切的判定标准时,人,就因着他的感受而成为了万物的尺度。现代女性出轨之后,不再会接受神父和《圣经》的批判,而是仔细审视自己内心的感觉。民主让人们根据内心的感受投票。艺术不再遵循星辰和缪斯的旋律,而是“有人觉得美,就是美”。连教育制度,也不再是要求顺从、背诵经文,而是启发人,要回到内心,要为自己思考。那个原本充满着神鬼故事的外在世界,忽然变得空洞。而现在,我们的内心世界,开始变得具有无限广度和灵敏。

智人观后感(篇5)

刚开始的时候看,作者每一章都在强调着匮乏。这两字也在文中重复不断出现,在那时候看来,总觉得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有点像我们小时候老师教我们写作文,不管你内容写的怎样,先把主旨点出来,五分就拿到手了。可明显,读者相较于阅卷老师,是要苛刻得多的。我是一直带着质疑的眼光一路看下来。但后面随着内容的不断补充,就慢慢得显得比较自然。虽然有些涉及其他领域知识的地方引用的不太严谨,但瑕不掩瑜,很多地方确实写的特别出彩,能够引起读者思考。

如果说精神文明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随着科技爆炸,人类可获得的物质越来越充裕,精神面貌,道德文明也随着不断提高。但文中提到,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文明可能是最先崩塌的。"吃人肉""过继婚",在现代文明看来,是极度违反道德伦理的。但如果真正的匮乏来临时,坚守道德文明的这些人会不会最先被环境淘汰。让人不得不怀疑"文明"的意义。在某些方面来讲,人类有时候是否过于自大。我们体内自我标榜的"神性"会不会也仅仅是自然选择的一部分。以前总是有些不理解,为什么在一些社会文化里,把一个人有没有"心计"当成衡量他成不成熟的一个指标。但是看完这本书多少有点解答了我内心的疑问吧。或许,我们现在的物质并没有以前那么匮乏,但有些东西是存在于我们基因当中。谁也不知道灾难会在何时来临,对于生存本能的追求也让我们不敢完全放松警惕。

智人观后感(篇6)

读的纸质,标记一下。。

观念之倾覆,视角之宏大,前所未有。典型的知识分子的焦虑。

以下是个人的简单总结体会:

开篇作者就从史实、人类学的角度以及某些合理的猜测加以预言,人类新的重要的议题已经是:人类努力做到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这些预言尽管听起来略显夸张,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于它们的固有的偏见和错误观念,有些凭字面含义曲解了更为本质的内涵,作者对三大预言帮我们做了更为清晰的理解之后,我们还是不得不表示出一定的认同感。但作者仍然多次强调,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然后作者把人放进动物世界,分析人的独特,或者说人其实没有什么独特,尽管征服了世界,但我们不过是生物界的幸运儿,我们独特的文化、意识、宗教和情感等其实经不起更为细致的分析,我们自有其独特性,但“猪”、“猴子”、“蝙蝠”也都有它们我们难以企及和想象的独特境遇,并提出了一个全书中最重要的概念,或许我们还不愿意承认——生物就是算法。

我们的宗教与文化或许就是虚构,因为人类的协作需要意义,虚构的世界使得一切都被赋予意义。而人类空前地改变了地球面貌,这正是我们团体高效协作的结果——机构之间,国家之间,陌生人之间——有了虚构的文字、货币等一切人类赋予的意义或虚假或实体的事物之后,这些东西使得人类在其他即使比人类强大得多的动物想实现这种独霸与协作的不可能中实现了可能,尽管这个过程是无比漫长和艰辛的,但质变以后这种类似的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正不断加速。

当然,在实现人类目前空前繁荣的世界前,作者指出了“人文主义革命”在这一人类繁荣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但是人文主义经历着动荡,也存在着分支,并因为这些不同的意见尤其在政治领悟造成了深远影响,比如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二战就可以认为是“进化人文主义”(源于达尔文进化论)极端化的结果。当然人文主义在很多方面都形成了重大影响,不必细提。但是在21世纪,尤其是未来,随着科技发展——尤其是生物科技和计算机算法的力量,人文主义及其带给我们的文化意识等都会面临着崩塌,这绝没有夸大,作者的很多论据让人信服,想想这些:在益智抢答节目《危险边缘》中IBM沃森击败人类对手,“深蓝”击败卡斯帕罗夫和AlphaGo击败李世石,这些我们听过太多了,但其实我们并没有深刻意识到我们因此潜在面临的种种危机:科技发展可能将我们分为无用阶级的普通人和经过不平等升级的超人类,我们曾经的体系自然很可能崩溃和面目全非。而日益被重视、看好和认同的“数据主义”无疑更加佐证了“生物是算法”这种大胆的定义,这些都实在有深远的实际影响。

但是尽管所有这些显得夸大的言论非常具有说服力,但都只是可能性,世界以没有人熟悉的复杂方式演变,由不得我们去逆转,这种变化也使得我们事实上无法真正预测未来,科技并不会带来确定的结果,但是意识到这些问题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重要的议题真正意义上关系到人类这个物种的未来——生存还是毁灭,毕竟都是可能的,历史存在,现在存在,不代表未来会继续存在,人类存在可以说是最高价值问题,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努力,而且,我们追求永远不会满足的幸福存在。

智人观后感(篇7)

花了15个小时读完本书,留下了168个笔记,足以证明本书信息含量之大。它预言未来,数据主义兴起,人类自由意志终结,理由是:数据算法将比人类更了解任何事,在数据算法的辅助下,人类将挑战生命、幸福度、个人超能力。正如历史上人类战胜了饥荒、瘟疫、战争一样。书中列举的很多论据都非常精彩。

而且,作者是历史学家出生,他看待历史的态度很值得借鉴:历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历史学家研究过去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我们每个人都出生在某个特定的历史现实中,受特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制约,也由独特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来管理。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所处的现实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一切纯属自然、不可避免、无法改变。但我们忘了世界是由一连串的意外事件所创造的,历史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科技、政治和社会,也塑造了我们的思想、恐惧和梦想。“过去”从祖先的坟墓里伸出冰冷的手,掐住我们的脖子,让我们只能看向某个未来的方向。我们从出生那一刻就能感受到这股力量,于是以为这就是自然,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很少试着挣脱并想象自己的未来还有其他可能性。

智人观后感(篇8)

刚开始读这本书不以为意,但是越往后读越能发现它的迷人之处。一直到最后,就像是吃好吃的东西一样本来吃的很快突然慢了下来,生怕美好的东西就这样没了,再也享受不了它的美味。

河森堡书中的核心关键词是匮乏。匮乏塑造了人类的模样,匮乏塑造了人类的历史。食物的匮乏让直立人走向草原,性资源的匮乏让男人们彼此搏斗,而饥荒中蛋白质的匮乏让人们不得不吞噬彼此的血肉。

以匮乏为主线,河森堡在极为宏大的视野下,回顾了300万年的早期人类历史和8000年以来的农耕文明史。从刚开始匮乏不会直立行走的远古人,因为匮乏慢慢到最后建立人类的帝国。作者一直描写到因吸食鸦片而国力殆尽的清朝,看到这个地方真的触目惊心,就是因为没有粮食吃真的可以做出人吃人的事!

在我看来,匮乏更像是一种压力、一种激励,如果从刚开始我们的祖先从不缺少必备的资源,也就没有了后来的直立行走、褪去毛发语言交流、组建团体…因为匮乏,大自然为我们筛选出了更适合人类生存的基因,我们变成了更好的自己,不是吗?我们一边搏斗,一边前行。好日子还是来了,好日子终会来的。

智人观后感(篇9)

除了偶尔被朋友拉去影院看看电影外,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独自一人静静观看过电影了。前晚意外点开了后会无期,奇迹般的让我一口气看完了。早就耳闻是由韩寒抄刀的作品,相对来说应该是不错的,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我是很想写影评的,不过没有耐心,因关于这部影片想说的话太多太多,只好浅谈几句。我并不是想表达自己对电影的领悟有多高,确实它让我感触颇深。网上我也有大概翻翻了他人的影评,对情节的分析我也不太赞同,毕竟一千个人就有一个哈姆雷特。

人生的由出生到死亡的状态就像影片里一样开着车从起点最终到达目的地,中途会遇到各种人和很多事。

胡生在一开始就与江河还有浩汉走失了,这个角色代表的是童真。在步入社会的旅途上,童真是会在不经意间被丢弃的,我们甚至没有察觉到它的遗失。就像这个角色被设定的那样。

苏米,这个意外怀了孩子假扮成妓女串通想骗点钱出国的女人,却意外的碰见了一个真心喜欢她的江河。江河不知情一心想帮助她逃离苦海,最后知道真相的他痛苦万分。殊不知苏米也是爱她的,情节设定是苏米用哑语告诉了她的哥哥,而江河就在旁边。就好比在爱情里你以为自己很受伤,你爱的人并不爱你。可是她是爱你的的只是迫于无奈暂时不会让你知道,所以你们因此错过了。

浩汉,一个有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勇于冒险。本来生性乐观的他在遇到一个他起初信任的背包客时,对世界的看法开始改变了。钟汉良饰演的背包客把他唯一拥有的财富,一辆车偷掉了,让浩汉和江河只好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不毛之地徒步前行。浩汉开始否定一切,不愿意再相信任何人。这段情节象征着我们从一开始对别人都是没有戒备心的,真心对待别人。到后来,总会因为自己轻信别人而让自己吃了大亏,所以对他人变得不再愿意坦诚相待。也因为这个偷车贼他们意外的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一件事看似是灾难,有时候反而会有意外的收获。而后他们还好暂时找到一个破旧的废弃房屋让自己住宿一晚。试想当我们身处窘境的时候,已经几乎绝望时候老天或许会给你找到另一个出路。这就是所谓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阿吕,突然出现蹭车的旅行客,他说他是骑摩托环游的骑士,在旅途中被别人偷了摩托车。最后自己却偷了浩汉的车扬长而去。这个角色象征着一部分人因为上当受骗而将这种伎俩转嫁他们来弥补自己的损失,是很卑劣的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或许没有偷车这么严重,但是或多或少的都想从别人那里捞回损失。阿吕从一开始应该是憎恶偷车这种行为的,但是被现实逼于无奈,最终将自己变成了自己曾经憎恶的那类人。

周沫,浩汉青梅竹马的邻家女孩,到大城市去打拼,相信在大城市更有公平竞争的机会,踏实奋斗的一个女孩子。她代表的是千千万万在大城市里打拼,希望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人。她的设定我觉得是传达了一种整能量,虽然前途渺茫,但依旧怀揣梦想。

刘莺莺,她是浩瀚从儿时就结识的笔友,也是他一直认为在远方的女朋友。当浩汉终于千里迢迢来到她面前,她却把残酷的现实告诉给浩汉,她是浩汉父亲的继女,保持通信只是他父亲想要了解浩汉的情况而已。一下子打破了浩汉的爱情幻想。起初的我们也是这样,对爱情抱有最纯真的念头,现实终究会教会我们认清它的本来面目。你以为你们是相爱的,事实上只是自己一厢情愿而已。而浩汉对父亲的认知也从此发生了改变。小时候我们总是把父亲当做英雄,没有他不能够办成的事。后来长大了,会逐渐明白他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江河是我在这部影片里面最喜欢的角色,同时我也认为是导演想通过他表达对世界的看法。他是个善良、纯净,遵守社会规则的人。即使阿吕偷车已成事实,但江河固执的认为他也是个可以局部信任的人。江河同时也吸收了阿吕身上他认为良好的品质。对待人的相处办法应该是即使一个看似坏透了的人,其实也有值得让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江河是一个有自己一套信念的人,并不随波逐流。并不喜好外界的热闹喧嚣,有自己内心的一块宁静地。他最终也通过自己的方式获得了成功,也许这也并不是他从一开始就预料到的。每个人都应该是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不焦不躁,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收获。故事最后江河也收获了和苏米的爱情。当时机都成熟的时候,爱情自然会来到你的身边。

这篇就算个粗略的观后感吧。这部的确是我认为近年来少有的良心之作。艺术就该真实的反应生活,并传达一种精神

智人观后感(篇10)

然而,21世纪的科学,正在破坏自由主义秩序的基础。因为,根据生命科学的最新发现,“人类有自由意志”这个说法,已经被推翻了。从目前最先进的科学来看,人的选择不是生物预设,就是随机。两者像蛋糕一分为二,没有哪一小块属于“自由意志”。到头来,我们奉为神圣的“自由”就像“灵魂””一样,只是一个空虚的'词语,只要使用药物、基因工程或者直接对大脑做出刺激,就能操纵甚至控制人的欲望。

听上去很可怕,想要拒绝,对吗?但想想全世界数千万的抑郁症患者,都想为此而鼓掌。这意味着只要按下一个按钮,他们脑中灰暗抑郁几乎要杀掉他们的情绪,就瞬间无影无踪了,毫无副作用的,生活显得如此美好,一切发光。而再想一想,当你满脑子都是自我批评、走神、负面评价时,再按下一个按钮,接通电流,你忽然进入了一种极为专注强大的心流状态,思路无比清晰,效率极高,成就感和积极的心流浸满了你的整个身体。你还会觉得,这样的事情,可怕吗?

的确,当人类透过算法,透过生物科技,控制我们的头脑和欲望,甚至战胜死亡的时候,当自由意志烟消云散的时候,我们最终必须审视的问题是,人,到底有什么价值?作者在最后一部分提到“智人失去控制”——科学可以操纵我们的欲望和感受,也许借由一点点电流,大多数人什么也不用做就能一直活在极端的喜乐中。而这,是数千年来苦行僧们透过各种修行而苦苦追求的状态,现在也许只是一个按钮,就能完成。大数据的汇聚,各种算法,手环比我们自己更清楚自己的健康状况,比我们自己更能选择今天该吃什么,数据最终会为我们做出生命中一切需要做出的选择,而且,十分明智。这些“智能”不需要有“意识”,却具备比我们更加智能的算法,那么,所谓“意识”还有什么意义吗?

作者在本书结尾处,这样写道:”这个世界的变化速度比以往更快,而我们又已被海量的数据、想法、承诺和威胁淹没。人类正在逐渐将手中的权力移交给自由市场、群众智能和外部算法,部分原因就是在于人类无法处理大量的数据。过去阻挡思想言论的做法,是阻挡信息流通。但到了21世纪,想阻挡思想言论,反而靠的是用不相关的信息把人淹没。我们已经不知道该注意什么,常常浪费时间辩论无关紧要的议题。在古代,力量来自有权获得资料。而到今天,力量却来自于该忽略什么。所以,面对这个混沌世界的一切,我们究竟该注意什么?

智人观后感(篇11)

我们尚未完全了解自己,就谈不上完全预测未来,但是尤瓦尔给了我们最好的启发。他像《咕咚来了》里面的最后一个小动物,带着大家奔向了一个又一个木瓜落下的地方。

关于他的最后三点思考建议,我诚惶诚恐的给出了现阶段的想法。也许未来的自己看过后会发笑,但是写下来,作为礼物写给明天的自己。

1.生物包含算法,但是算法不包含生物。生命的过程可以用数据处理来模拟和理解,但是数据处理过程不能代替生命。

2.智能是工具,意识是历史的反馈,就如历史无法改写一样,我们也无法改写意识。而意识一如历史一样,我们也将无法控制它的走向,只能通过无限认识自我来接近未来。

3.荀子在劝学篇中有云: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假于物是我们人类的取得飞跃性进步的关键智慧。相信随着算法演进,物种变迁,人类也必将成为新的人类。即使退出主场,也将以新的姿态,参与到历史的书写中。

岁月静好是一种由我们人类自我叙事的方式带来的使然,那么真正的静好便只存在于和周边变化速度相一致地奋力前行中。

智人观后感(篇12)

我们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后几代活着的智人了,且活且珍惜。。。浅谈这本《未来简史》:这本书确实比较枯燥,读起来有一些地方也不好理解,很难一口气看完,我也是看看停停,停停看看,就这样拜读完毕。

此书读完之后,有所感想,遂写下此段书评,与书友们共享: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预测,智人这个物种最终会消失,可能是几十年,最多也就两三百年的事儿。换句话说,我们可能是最后几代智人了。

说实话,这也是我对《未来简史》最大的好奇。————我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来地,我就想知道我是怎么没地。(小小的调侃一下)

~~~~~~华丽的分割线~~~~~~

尤瓦尔·赫拉利给出的答案是——十有八九,是我们自己把自己整没的。不是说我们会毁于核武器或环境灾难,而是人类在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升升升,把自己给变成了另一个物种,以“人”就不存在了。

生物工程。半机械人。无机生命。这些看似离我们还有些遥远的东西并不是天方夜谭,在不久的将来,它们都会成为我们不得不正面的问题。

我们还能蹦哒多久?100年?500年?几个世纪?

但从7万年的智人进化史来看,两三百年的确不算个事儿,但我们已经快走到了智人的结尾……

不知此刻的你会作何感想。。。但我只想说:用出世心态对待世俗的当下生活,也许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所在吧!!

智人观后感(篇13)

1.以当下人类对脑部的研究现状下,甚至还未全面了解右脑以及开发右脑潜能的现实条件下,说欲望和行为选择只是源于生物电流亦或算法未免还太站不住脚,本书中,算法对人脑的控制案例几乎没有提到太多,在这样的一个假设中,我们撇开务虚的东西不谈,光是心理学就会被这个假设打入冷宫,研究生物或生命,光研究脑是远远不够的,在人类对自己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去创造生命算法,无异于在三维的时间里构造四维的建筑。更别提数据只属于二维。我抱有极大怀疑。

2.其实意识和智能是无法剥离去看待,人类和科技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人用意识创造智能,智能帮助人类意识进化。沃森、柯普、阿尔法狗或类似的智能机器,是在人类规则的框架之下诞生的,这些智能会帮助人类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谈不上控制人类。至于何为更有意义?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人类在找寻意义的过程中,完成意识的进化。谁更有价值?当然是创造力的主宰者。

3.变化就是进化,当然,会走入优胜劣汰,优者不被机器所控,有反抗才有突破;劣者意识被机器所统治,丧失进化的条件。人类基因会转变,会适应智能社会。所有的意识形态存在即合理。

在我看来,聪明的人类,本就是大自然的杰作,谁能用算法创造一个真实的大自然出来呢?谁又能用算法改变人类的进化史呢?谁创造了人类,谁才有资格改写人类。

智人观后感(篇14)

——张杰

最近**短片《进击的智人》,主要是讲解:石器时代的人类起源并加以生动的演讲,让**耳目一新,了解人类发展史。主要讲解有以下几点:

北京猿人跟我们现在人有什么关系?之前老师都说那是当今人类的祖先。可梁硕告诉我们,观点错了。

北京猿人与现代人无关,因为猿人是简单的直立人,而我们是智人,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种族。什么叫不同人种?就是彼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生育健康的后代,简而言之,我们与北京猿人之间的关系,有点像驴和马的关系,就算驴和马能繁殖出骡子来,但骡子绝不能生出小骡子来,大概是这个意思。

然而,北京猿人确实属于人类。他们可以直立行走,使用明火,这是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

《进击的智人》用**、语言讲解智人,从走出非洲开始,智人在踏上食物链顶端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所向无敌,不光灭绝了很多猛兽,还灭绝了同属人类的其他人种,走出非洲的智人开始向地球各大洲进击,他们所到之处,其他物种或者人种都会遭到疯狂血洗。例如,45000年前,当智人登陆澳大利亚时,这片土地上有许多奇怪的物种。它们很高,比智人强壮十倍,但它们根本不是智人的对手。智人有多强壮?澳大利亚有25种大型有袋动物。智人把他们杀了给袋鼠。即使是几米长的蜥蜴也无法生存。

许多人认为物种灭绝是工业化的开始,但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许多物种在旧石器时代被我们的智人祖先灭绝了。可以说智人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动物。它对其他物种和人类是无情的。据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灭绝同类。他们是人类和黑猩猩!

幸运的石,经过320万年的漫长石器时代,人类终于进入了文明时代,发明了科学、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法律、伦理等,使我们的世界逐渐不那么可怕。很庆幸,我们没有出生在血腥残忍的上古石器时代。

梁硕说:我们要做的是用文明社会的东西来压制内心阴暗可怕的一面,这当然是我们聪明人最后的尊严。我希望人类能够在未来建设一个更加文明、科学、法制和伦理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