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特意为你整理“大学读后感”,品味完作者写的作品,大家都会有各自的感受。 在读后感里分享您关于书籍的独特见解,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该由谁去评价呢?希望您喜欢本文的结论!

大学读后感(篇1)

人亦如水一般,欲物则容纳,包容一切,善上若水。

所谓“大学”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尽善尽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持一种宁静以致远的心态看待世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明德,亲民,达到社会的至善。要如何完成呢?则有先有后,而且举出了人们在思考过程中不能先后想混的几个层次。而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方法。

德便是王者的德性,就是美德、俊德,而“克明德”则指能够彰明美德,也就是能够发扬好的德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用;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由小至大,格物而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每一步都息息相关,循序渐进的进入,层层递进,则达到一种社会的至善。

而“明德”是指人天生的美德,即天性、良知,“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不可得而闻也。” 这正好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苟不教,性乃迁;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的观点一致。

《大学》在于告诫世人要“止于至善”、“ 明明德”、“新民”。停止行善,就是要有仁爱之心,善待万物,善待人与物,如水,与世隔绝,包容万物。拥有一颗宽广的心胸,则到达无欲无求,善上若水的境界。

大学就是要博学,其次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新民则是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弘扬道的品质,就是要使人弃旧图新,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燥;镇静不燥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也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则是大学的精髓所在。古有贤能之人,有这样一种善上的心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接济天下”若及戴冠之时,还是一穷二白,就独善其身,不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负担,就好比当今社会上一些生活相对比较困难的人们一样,虽然穷困,也不失尊严,不失嗟来之食,愿意靠自己的双手去自食其力,不愿接受别人的救助,不成为别人的负担。若是富足,则接济天下,如杜甫一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聚欢颜”。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伴随着阳光、阴霾、鲜花、新草的发芽,明天就是新的一天。

昨天是银行卡,明天是信用卡,只有今天是现金。把握当下,善以待人待物,善上若水。就是《大学》教给我的。

大学读后感(篇2)

大学观后感范例

张薇薇盖因近日天气多雨,窃以为正是读书的好时候,故把珍藏的《大学》拿出来又读了一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里的句子。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据说是曾子写的。近代许多学者认为这是秦汉时期的一部儒家著作。本文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道德功能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近日所读的就是常见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然后通过礼乐教育,启迪人们的自我意识,消除物质欲望,不断更新美的,达到完美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心志坚定,不会轻易被外来事物干扰,会追求至死。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古时读书人追求的”修齐治平”了。

横渠先生曾言读书人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体现了儒家理想的追求和实践,代表了中国传统民众的责任和担当。

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

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学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为人处事的标杆,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读书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诫读书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须时时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学习,谨守品行。

之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

”君子必慎乎其独”,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则应当人前人后一个样。独处时最能反应一个人的德行,自古至今,有多少道貌岸然,人前人样、人后鬼样,披着羊皮的狼,祸害世间。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广博的知识、深厚的阅历,更需要有一颗正直无私的心。

只有心态端正,才能摒弃个人的好恶、世俗的偏见,正确判断。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怀如大海,纳万物而波澜不惊;如宇宙,日月星辰运行其间,而静默不语。人有才,惜之、爱之、举荐之、助之。

社会有此伯乐,则中华幸甚。

大学短短的两千字历史,深刻地阐述了大学的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以及大学的最高学识境界。学习不在于具体的技术,不在于坚持平凡的琐碎。学习在于辨别是非,促进社会进步,为世界人民树立榜样。

每每想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我心中总会有难抑的向往与膜拜。每读一遍,总会有新的收获。作为手中握有人民赋予的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心中更应该时刻警醒,”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刻记住自己的权力来自何处,又要用之于何处。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难道我们不如20xx年前的古人吗?

大学读后感(篇3)

上大学后的感想p>

时间的沙漏似乎又快又慢。是大二的学生不经意间上了大学。就是那p>

么不经意的过去了,不去留意的话就真的是虚度的。虽然有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p>

的豪言,但是在人生的百余载,但是却不如细水那样长流。如果匆匆的就去了p>

不能留下证明你存在的足迹,该是多么令人伤感的事啊p>

有时候,在大学,却不知道自己真的要为什么而活。盲目的活着,盲目的学p>

着,如沐春风的谈论已是空中楼阁。那个大师云集的现象已经不是大学的主调p>

浓郁的学术氛围,可以沁人心脾的那股教诲很难得才能遇到了。真的怀念大师辈p>

出的那个时代,学术的自由激发了无限的灵感与创造力,给华夏的文学史写上了p>

一笔光辉的是史诗,是那么令人的怀念p>

假想有那么一天,在一个阳光灿烂的白天,徜徉肆意子在大学校园里,心随p>

意的在这个所谓的神圣大学校园里游荡,去体会下大学的味道,沐浴着阳光,望p>

着稀疏的绿叶,如果在蓊蓊郁郁的树林里拿上一本书的话,那该是多么惬意的生p>

活啊。静谧的树荫下只听见小鸟的叽喳,偶尔落下几片风卷下的树叶,在你的视p>

野里回荡着,徐徐落在你的脚前。翻开书本,捧在手心,细细的品位这书中的韵p>

味,哲理。没有世间的喧嚣和纷扰,有的只是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画卷,诗意p>

的阅读,诗意的生活,诗意的享受那一刻的安静。让那倦怠的心灵得到片刻的休p>

息,紧绷的心弦终于可以松弛会了,在那一瞬间心情舒畅多了,多了份闲适与恬p>

静p>在这迷离的世界,需要给自己的心灵喘口气的时间,留一片空白的天空给心p>

守候那一份空灵。古人有云:“宠辱不惊,望天空云卷云舒;去留无意,看庭前p>

花开花落”。优哉游哉也。就算在这么激烈的社会里有片刻的游弋,那也是好的p>

额,至少还不会为生活所奴役的没法喘息。一日三省,不知道现在又几许人能一p>

省呢,只怕浑浑噩噩的不知所做的太多了。对生活的盲目和无所追求,精神上的p>

安逸没有危机感的现象是个很恐怕的事情,等到清醒过来了,都已是无力回天之p>

时,只有空自嗟叹,怨命运之不公,却为何不去自省焉p>

当机会来临之际,不知道你是否能够接的下来,忍受的了那磨砺之路呢?劳p>

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煎熬你是否有铁一般的毅力去忍受呢?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你p>

的准备,一个充分的准备,一个精心的准备。当时机来敲门之际,直接请进门里p>

而不是拒之门外或者尚未察觉。这就需要我们平时的充实,平时的积累,后积而p>

薄发,一击必中,势不可挡,事半功倍,大善。在这个知识为主导的年代,时代p>

发展和更新的速度实在太快了。令人窒息和压抑。所以积极地充p>

实自己变成了主要的任务,,不然你就会被遗忘,被无情地扔在后面,领跑者不p>

会回来拉你,看着你,因为只有不断进步才能活的更好。所以我们要p>

未雨而绸缪,居安而思危,不断让自己的内在底蕴增厚,增强,基础扎实了,大p>

厦也就接踵而至了,不再岌岌可危的样子了p>

这个时代需要的符合型的人才,时代的改变人才也就要改变来了,对于我们p>

这些还在大学温室里的学生,并不知道社会生存竞争的残酷。安逸的p>

生活容易让人产生惰性,产生享受的思想,待到危机来临之时,则已力不能从心p>

心不能如我们所愿,那时也许五情六欲,无限惆怅。大学,决定我们人生p>

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该何去何从,不得不令我们好好思考啊?该怎么去做才能p>

让自己在这个新世纪的生存空间占的一席立足之地?在大学,我看到很多人积极p>

大学读后感(篇4)

《大学美育》是根据我国高校的特点、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编写的。通过大学美育,可以使读者了解并掌握大学美育的基本理论,懂一点文学艺术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各类文学艺术样式(如**、散文、诗歌以及**、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摄影、戏剧、电影、电视等)的鉴赏能力,扩大知识视野,陶冶思想情操,从而使读者在德、智、体、美的美育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大学美育是一门为了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而设置的新课;与美学原理课、美育原理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教学目的、要求,到教学内容、方法,以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等问题,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开设好这门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全方位地加强大学美育课的课程建设,是摆在我国高校美育工作面前的任务。

自古以来,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止过。无论是自然风光、建筑还是艺术,都属于美的范畴。在人类对美好事物追寻是不分国界、不分种族的,更是其他外界因素无法阻挡的。美存在于生活,在于人们不断去寻找、去发现,一个很细微的画面也许就存在着美。

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面临的压力成倍增加。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对美的追求也降低了。由于时间、地域和经济能力的限制,现代社会的人们很少深入自然,追求原始美。他们对美的追求只能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特技和数字技术越来越成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电影。在电影里,我们不仅可以放松,还可以发现其他的美。我们可以坐在家中、电影院里就可以欣赏的那些人迹罕至却异常秀丽的风景、建筑,甚至不毛之地的别样景致。

下面我就例举自己看过的电影,和大家共同分享那不同的美丽绚烂。

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有了新的开始。借助电影这个平台,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和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美的意境。

如果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让世界沉浸在中华武术的神秘中,那么电影《英雄》则是把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的意境之美呈现给了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

90分钟的电影是短暂的,它所向人们的想象空间却是无限的,影片先后出现了红、蓝、白、绿、黑五种色彩,每种画面色调都有不同的喻意,这不仅对推动故事发展,刻画人物性格都起到了烘托作用,还在丰富画面的同时表现了中国式审美的要求和刻画。”

从狭隘的红色、蓝色忧郁、绿色激荡到最后的白色,一脉相承,一点点中国人特有的含蓄、静谧、静谧、典雅之美融入其中。中国人崇尚侠义,因为侠义在中国文化中是无私、伟大和不羁的象征,这是全世界都能解释的。

整个影片里包含了三个故事,每一个故事中导演所用的颜色也各不相同,这不仅起到烘托剧情与起到暗示主角心理反映的作用,还能使影片各个阶段表现的意境和审美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影片中应对故事情节也只有三种主色调。

第一种颜色:红色,给人以热情、兴奋、嫉妒、愤怒等多种感觉。这是一个无名氏为秦王编造的剑飞雪的故事,因为它是编造的。红色的色调反映了无名之心的基荡,如月心的愤怒和嫉妒,以及赵国破城的悲剧。

这一段开头部分是秦军攻打邯郸,土黄色的大背景中,穿着红衫的赵人在孤城中显得那般壮烈,宁死不屈、不降的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章子怡饰演的如月是侍仆身份,使她对主人残剑之情了无着落,然而残剑心中只有飞雪,这正是如月人生之陷,最后只有以身殉情殉义。飞雪如月在胡杨林中搏斗,剑风刀浪,卷起黄叶满天。

我们听到了古筝的声音,鼓手的声音,女高音的抒情咏叹调。这三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流出了爱的柔情、怨恨的委婉和怨恨的悲伤。那低沉的钢琴声把人们带入了历史的梦幻,对国家、大地、民族的怀旧,诉说着英雄读天地的无尽心声!

第二种色调:蓝色,蓝色一直是忧郁的同义词。在影片中,梁朝伟的断剑正是这种情感最深刻的表达。

以翠绿色的山峦作底衬,乳白色的淡淡薄雾随风飘荡,在淡蓝色的湖面之上,无名与残剑决斗,两人以轻功踏水而行飘飘欲仙,剑光纵横激斗不休,湖面波纹轻荡,如同轻灵的蝴蝶在巨大宝石之上翩翩起舞。打斗正酣时,一滴飞射的水珠落到了残剑死去爱人的尸体上,正在决斗的残剑立即转身去擦,对身后利剑来袭毫不在意。而将要得胜的无名看到此处更是强转其剑也不伤人。

这正显示了,中国人所崇尚的爱情与道义。让观众用蓝色理解中国人民的和平、爱情、牺牲和英雄对英雄的珍视的无私品质。

第三种色调的色彩:绿,这种色彩给人以生机、博爱、超脱、浪漫之感。在影片中,导演用这种颜色来诠释对中国风格的热爱。

残剑与飞雪冲破三千铁甲围困杀入秦宫,二人怀着对秦国破赵的国恨家仇刺杀秦王,以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残剑却在即将手刃仇人时放弃了。我们在此时可以看出他眼中的那份挣扎,因为在他心中,国破家亡的仇恨比不上天下的归一与百姓的安生。

这是一个侠客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宁愿自己去独自承担那份失败和质疑。一袭绿衣的残剑与秦王在绿幔间仗剑飞翔,生死相搏,天下的命运,国家的恨仇,都在这绿色迷宫中团团转转,纠缠不清。秦宫无尽的绿纱缓缓落下,残剑收剑而立,剑上还带着一丝亲王的鲜血,在这一刻残剑心态已经返朴归真,柔和的绿色更为他这一刻的放弃添上一些祥和,与宁静。

但白色和黑色呢,这分明也出现在影片里。其实,这是最大的故事,也是张艺谋给我们讲的故事:整部电影。

黑色从影片的开始、秦宫的面对、无名长空的决战一直到无名的结局几乎贯穿影片。而秦军百万雄师的盔甲也是黑色,这有什么寓意呢?我认为张艺谋这样设定是将黑色当成了一种历史进步的必然,黑甲的秦军很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虽然在这过程之中充满了血腥的战争与可歌可泣的无数英雄,但我们并不能否认秦的统一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的机遇。

而白色出现在无名真实的叙述中和残剑飞雪的结局上,我想这是片中无名、残剑、飞雪三个赵国刺客心中矛盾的写照。国恨家仇不共戴天,但天下分离致使百姓流离失所,中国需要统一,需要一个贤主治理破碎的山河,所以三人选择了以死的方式报效祖国,并给予天下苍生一个脱离苦难的机会。这是一种放弃,一种信任,一种责任,是中国侠客以天下为先道义的抒发,更是中华对侠客正义行为审美意境的最深诠释。

记得《英雄》首映式上,台下记者问影片主演们一个问题:“《英雄》之中谁才是真的英雄?”主演们回答的各不相同。

最后导演张艺谋说:“ 我所导演的这部电影之中没有固定的“英雄”,需要观众自己去寻找,我所认为的英雄不是一个人,而是片中所展现的精神。”

我认为张艺谋导演说的对,因为中华民族千年间所崇尚的:“仁、和、孝、宁静、高远、谦逊、平和”等意境才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以一种唯美的风格把一部《英雄》的传奇演绎得绚丽缤纷,揭示出侠之大义、侠之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将中国审美之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的佳作。

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美,电影中的美只是其中一部分,只要用心去寻找,你就能找到。影片中的美,它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觉享受,带给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无穷的,对美的追求也是无穷的,而这也就成为了我们从电影中寻找美的动力。

享受电影,享受生活,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丽,也需要在电影中需找生活的调剂。

大学读后感(篇5)

—zxm

大学之大,在于胸襟之博大;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伟大。如此美好的大学时光,我们该如何度过那?

至少有一点是被大家所公认的,那就是不能虚度。但不虚度就够了吗?我们应该注意时间利用的效率。好的钢应该用在刀刃上。我们必须把时间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重要的事情有很多,那什么又是更重的事情那?仁者见仁,不过,就总体而言还是有较多共同之处的。《大学时期要做的50件事》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参考。

《大学时期要做的50件事》里面从职业、学习、交际、课外、实践五个方面给大家列举了50件事,很有参考价值。

只有充分而持续地奋斗,我们的大学生活才会更有意义!以下是我在读此书的过程中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现记录如下:

1 专业加特长,求职不慌张

2 做一份和专业有关的兼职

职业规划就是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的专长,把兴趣和自己的专长结合起来,匹配人和职位,准确定位自己

3 了解自己的学校和家乡

4 一周聊一个朋友

5 选择朋友,就是选择命运

处处洞明皆学问,多经历,多交流

6 把宿舍当成你的家

7 学会彼此分享,无论快乐痛苦

8 学会用弦外之音传词达意

9 给别人打电话时,先问对方是否方便

沟通的艺术

10 学会独处,给自己找一片净土

11 恋爱,随缘吧

12 理财

很简单,一张纸,一支笔,去哪儿,写哪儿,写完之后,就很容易了

多尝试,多经历

14 读万卷书,同时,行万里路

多体验,多经历

作为一个大三的学生,在这个时候读这本书,我感觉很多,收获很多!

如果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我对读这本书的理解,毫无疑问必须是:多尝试,多交流,多体验,多体验。这四多着实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内容,需要我们好好去体会,去践行。

与此同时,我认为还有以下习惯需要去养成:1、了解自己的学校和家乡,2、一周聊一个朋友,3、学会用弦外之音传词达意,4、给别人打电话时,先问对方是否方便5、学会独处,给自己找一片净土,6 读万卷书,同时,行万里路。

我坚信改变是可能的。什么时候开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在它开始后就停下来!

准备好了,行动吧!

大学读后感(篇6)

篇一:纪念白求恩》读后感

最近,我认真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文章,对白求恩精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白求恩大夫是一位崇高的医生,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种共产主义的精神,是值得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学习的。毛泽东同志在文章指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泽东同志深刻分析、高度概括和评价了白求恩医生的精神品质,号召全党以白求恩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学习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我认为,作为一名从事专业技能鉴定的共产党员和管理者,他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评估机构是学校和工业中心外面的一扇窗户。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鉴定所的工作具有开拓性、严肃性、广泛性和必须牺牲休息时间等特点,管理者只有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才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才能扎实地作好日常的各项工作,使鉴定工作保质保量;才能做到鉴定工作公平、公正,科学规范,对考生服务热情周到;才能更好地做到“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才能为我校的教学评估工作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们应该向白求恩博士学习,对我们的工作高度负责。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就业能力,是放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大事,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课题。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专业技能。

使自己的知识理论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能跟上飞速发展的教育教学形势,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服务于教育,服务于我们的学生,加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读后感(篇7)

四书五经读后感

提起四书五经,我会想起《范进中举》,我会想起《孔乙己》,想起那些八股文下的文人,但我最终发现我错了,我走了一个极端,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走了极端。既然中国人不读四书五经,难道就没有这样的人吗?照常有。

我观察着周围的人,除了学中文的在四年大学时间里读四书五经外,就是学英文专业的了,他们在修外国文学史的同时要修自己的文学史,其他专业的根本就接触不到。我们离我们古老的文化越来越远了。

随着读书的进行发现读书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思索,分析书中的人和事,经常问一些我意料不到的问题。《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曾参作。

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了《大学》这本书之后,并没有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刚刚读的时候,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再读的时候,感觉其将治国、齐家、修身之道全部包含了进去;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

如果我们都这么做,会有多好。世界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

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四书五经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是国学入门必读之书,也是加强个人文化修养的不二之选,它所提到有关的做人做事学习的观点是非常先进的,“知之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即是说寻找并定下目标,有了一个大方向后才可以静下心去学习工作,才能深思安稳地思考,做到集思广益,有所收益。我们不能没有方向。没有舵手的船在没有方向的海面上飘浮是非常危险的。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事实是一样的。解决目标、方向等重大问题,就可以解决其他问题。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培养素质,修养品德。“修养品德在于端正心思,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齐其正 。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于正其心。”心中有了气愤,产生了惊慌恐惧,沉湎于玩乐,有所忧虑,思想就难以做到端正。

心不在自己的身上,望着东西却没有看见,听着讲话却像没有听见,吃了食物却不知道它的味道。所以说修养品德在于端正心思。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评定时德才兼备。

如果自己的品德不好,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所以端正自己的心态,冷静下来,培养自己的道的品质,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读《大学》我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 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只有学会做人,才能管好自己的家庭,才有能力治理一个国家,使世界和平,人民安居乐业。

如果一个人不学会做人,不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和家庭的事情,那么他就不具备当官治国的资格,否则,就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损害。所以,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做人,不管他有多富有,有多富有,他的生活最终都会是失败的生活。正如古人所说的:

“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相反,那些懂得做人、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人,总是会被人怀念和学习的。所以,古人说:

“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它深刻地阐述了大学的生活问题、社会问题和学习的最高境界。学习不在于具体的技术,不在于坚持平凡的琐碎。

学习在于辨别是非,促进社会进步,为世界人民树立榜样。在当今社会,物欲横行,金钱几乎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人们变得急躁不安,无法冥想,那么如何培养自己呢?人要使自己有所追求,静下去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去思考,去取得。

转子车间:张晋硕

大学读后感(篇8)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非常喜欢教学生文言诗词,每每读到古人的诗词歌赋,都不禁惊叹。古人如此聪慧,虽没有手机、摄像机等电子设备。却能把所见之景用七言诗词写到极致,读罢有如身临其境。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尽了人间四时之美,怎能不令人神往。

同时我自己也非常喜欢读文言文的书籍。因为文言文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文言文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古人能用很少的文字传达出很深的思想内容。这也非常符合我的性格特点。因此我非常喜欢文言文,尤其喜欢蕴含深刻哲理的这部《大学》。

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我在大学的图书馆,当时我还不明白“大学”的含义。只看摆放在文言文类别中,就随手翻来读一读。边读边被古人的智慧深深折服。

《大学》作为四书之一的古人必修科目,是古代的每名学子都必须要学的书籍。千百年后,我再读大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思想,可以说它影响着千万古人,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具有中国色彩的思维方式与做人原则,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们的思维方式仍深受其影响。有些句子,你仔细琢磨也蕴含着非常深厚的道理。大学中提出三纲八目。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大学中“修齐治平”的顺序与此并不相同。文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顺序不一样,境界也就迥异。“”修齐治平”是当代社会四有新人的践行标准。“平治齐修”则是古代君王的基本国策。不过这些都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

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这一段:“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意志才有定向。意志有了定向。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随处而安,能够所处而安,才能处事精详,能够处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要这样。心不妄动,才能所处而安。这句话非常好。现代社会快节奏,就是缺少静下心来想一想,你到底想要什么。如果做任何事都不静下心来,是做不成的。只要心静,有专一的目标。这件事才能做好。这样至善就离我们不远了。不要以为至善只有伟大的人才能做到。其实,我们每个人只要做到以上的事情。至善就离我们不远了。

一群善良的人,同一个步调。心中有光,祖国未来才有希望。有人这样总结说,一个团队的生命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资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团结一致的步调。这让我想到了,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这样说到,要像白求恩一样,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不敢奢望,做一个如此高尚的人,只要做到无愧于心,足矣。

大学读后感(篇9)

古语云: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朱子曾在《大学》中谈道:

大学,**的学问,也是学者的品德。都知道,《大学》的三纲领,无非“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能获得大学问。

在如今的社会中,任何一个机关、单位、企业,都是一个盛百态的“大缸”,做“大人”,并不是指“为官者”,也不是“年纪大、资历老”,而是做“圣人”、“贤人”。南怀瑾认为,“凡是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为大人”,引申开来,心胸博大的人,能不断自律,提高道德修养,不断学习,提高知识水平,才是“大人”。

作为一名记者,首先是一名学者,他不能欺骗别人,首先,他不能欺骗自己。正确对待你的心,用你的心衡量对错。正人也,君子也。

正如古人推崇的学习方法“六证”与“八目”,这是不能脱离关系的。六证,指止、定、安、虑、得;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学问研究和做人是一个道理,能做到对事,对人都有全面的了解,再谈思考,就能将自我修养不断提升,同时也可以往复这些程序,对事,对人进行多层次的了解,有思想高度的理解。

不欺人,不自欺,也从止字谈起。“止于至善”和六证中首居的“止”,在古语中都有“终止、停止”的意思。凭着自己的良心,看待事物和人的时候,要往终点去的方向看,方向决定一切,结果决定一切,而不是一味的扭曲事实,猜测和妄下定论。

重要的问题不是试卷,而是生活。人生是一道考题。如何把这份答卷交好,需要用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实践和示范。

以前在校学习,老师、父母,包括我们自己,都会说“考试”,面对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那一段人生体验,我们无可厚非必须去面对它,这是被动的。踏入社会,生活,是一门高层次的学科,这个答案,你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不是试卷。它是一本只有后代才能评价和阅读的参考书。

人生的学习过程,需要不断增加自己的学养,即学识和修养,这是让自己能真正立足于社会的资本,包括怎样做事,怎样接人待物,《大学》也是这样教我们的,要我们做到“意诚”。曾子这样告诉我们“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所以从这一点,又引申到了“不欺人,不自欺。

”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就是要我们知行合一,正确、客观地看待事物情况。

目标不是要赢,而是要学会做人、做好人、做对人。有的人,辛苦一辈子,终究得不到一官半职,终究得不到荣华富贵,这不代表这样的人就全是没用的失败者。他们中间,是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求胜利,不与人争,只求事事做到心中无愧,做人做得正大光明。

《大学》里讲到要对学习对象有整体性的认识,需要有进一步明确的学习目标,是要让我们知道,最终的学习目标,是学会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求功名,求胜利。曾子教我们“知止”,便是这一层意思。“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于国人交,止于信”。

生活中,不可能只有一种身份,一个角色,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目标和方向。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阶段,但我们的目标应该非常明确。所谓“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个目标,就是学会做人,做好人,做正人。

做学问,要持之以恒,不骄不躁。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乏味之处,特别在一些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内容上,长时间的学习,有不能马上见到成效,这就很容易让人心烦、浮躁,也许就会中断学习。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发生。当我们遇到它时,我们该如何面对它?

其实,曾子也教给了我们。一方面,他积极的鼓励我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大的方面告诉我们:无论何种身份,何种职业,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才是根本,才是最重要的。

接下来,又从反面来论述,如果把最根本的“学习”抛开了,去谈其它,那么就是本末倒置,是行不通的。接着,便是怎样坚持下去,把学习坚持下去需要什么方法呢?事实上,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已经讨论过了,但是现在我们需要把它放在以起。

既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又要有明确的目标。当明确了学习的必要性之后又提出具体的目标时便能够做到“身无忿懥,无所恐惧,无所好乐,无所忧患”。就能够做到“慎独”,就能够不骄不躁,换句话说,做到了“诚意”“正心”,也就自然能够持之以恒。

做任何事情,我们都需要集中精神和深入思考。不仅是对某种学问的学习研究,对学问本身也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怎样才能让学识有所进展,学习程度进一步加深。

这又要回过头去,从六证、八目谈起了。愚认为,这是一个从对象到自我修养的不断重复的过程。当在一个层面上的认识趋于完全之后,认识水平自然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而此时又要在这一新的层面重复在前一层面的研究程序,只是内容变得更深奥了。

格物的第一层面是对事物的初步、整体认识,而在更高的层次,格物就代表了对事物的精细探索和深入研究,深入研究也就是深入思考。对停、定、静、安、思、德的理解,也应该是内容的不断进步和深入,同时是程序和方法的不断重复和循环。当我们找到了方向、做到了“止”,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应该把目标以外的事情暂时放下,使自身安定(这就做到了定),而后便是递进一层,使内心平静(做到了静),内心平静之后,又重新开始思绪,而这些思绪已经是经过了“静”的洗礼,变得遇事不惊,看待事物变得平常、旷达(做到了发自内心的安),内心平静、旷达,这时的思想就抛开了世俗与偏见,变得客观、质朴(这时便达到了虑),此时的思想往往能获得最大的收获,就叫做“得”。

这一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做任何学习研究都必须的,而反观这“六证”,其实就是教人专心致志、深入思考,最后得到收获。不仅是做学问,做任何事,都应如此。试想之,如果我们真能够做到格物致知,止定静安,做到专心致志、深入思考,那么,又有什么学问是我们**不了的呢?

我很喜欢一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它指的不仅仅是事业,说学习,说人生,也是如此。曾子就一直在倡导要有广博的心胸,其文曰“大学”,也可见起作文是想给胸怀博大的人读的。

这一点,读他开篇三四句即可知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其中每一条每一点都是那么大气磅礴。《大学》是教人“大学之道”,“大学”是“大人之学”,心胸的博大便是“大人”的标准。这就产生了一个逻辑关系:

想做大学问就必先你是一个“大人”,你欲作一个“大人”就必先心胸博大。简言之,想做大的学问必先有博大的心胸。而《大学》一文在教导人的过程中,也相当注重将人的心胸打开。

“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如此这般,不就是将一个人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唤醒?是不是把人从平方米的办公桌拉到整个社会?难道不是个人的愿景从桥,水,孩子的娇娘拉到了社会状态吗?

论“一言偾事,一人定国”何其大哉!曾子在后半篇以大量的篇幅来论述“平天下在治其国者”,其中已将自己置身于天下与国家,这也是在引人打开心胸。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我认为,此一段文字突显了曾子对个人胸怀的重视。前文大谈“新”,谈“新”的才是有发展前景的,鼓励人创新,而最后一句所说却为“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这一“极”字若如往常学究所言为“极尽”的意义,那着句话的意义应该是“所以君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到极点”。

看起来与前问就互无关系了。而“极”字在古汉语中有“遥远”的意思。“极”字若作“遥远”解,那么,该句的意义就是“君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长远考虑”,其那文大谈“新”,创新的目的是适应时代向未来发展,这与“作长远考虑”正好契合,所以,“极”字应该解作“遥远”,才能帖合文意。

考虑到未来需要长远的眼光,长远的眼光取决于宽光的胸怀。

人们的胸怀宽广,视野开阔,学习研究,生活工作不会受到限制,不会局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才能有更高深的领悟。如:

一个整天只想吃喝玩乐学习经济学的人,他所看到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吗?答案是否定的。

这篇文章是献给我正在学习的朋友们的。祝他们有一份满意的生活答卷。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加油。不管人生的舞台有多大,我们都会过自己美好的生活。

大学读后感(篇10)

这两天一直在反复看一个电影--《大学新生》,好久没有这样让我感到轻松的电影了,第一次看的时候也就是匆匆而过,但感觉不错,所以就静下心来看第二遍,突然发现,片中有那么多我熟悉的英语,那么多我喜欢的音乐,也突然间发现这个故事是那么的特别……

也许有人会问我,这种电影还值得你去这么深的理解它么,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对这部电影有我自己的感受,是别人无法理解的感受,也许有人会说这部电影无聊,平庸,我不会去反驳的,因为我不是他们,我无权干涉他们的言论,我只想说我太爱这部片子了!Sydney White 的坚韧不拔精神,直爽的性格,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可能她没有美丽的外表,但她有美丽的灵魂,我敬佩她,她超越自己,帮助别人,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容易,但她做到了,给我的感觉好像这不是一部电影,他们就好像真的存在。

有时候我就是紧张时会语无伦次,但这又有何妨,我们好好的生活,何必在意,也许这些会在不经意间消失,也许就是在我们成长的时候吧!

要说说两位演员,扮演 Sydney White 的 Amanda Bynes 曾演过《足球尤物(she‘s man )》,《what a girl wants》,反响都不错,男主角是由 Matt Long 扮演的,他还演过《Jack & Bobby》扮演Jack McCallister ,《鬼面骑士/恶灵战警/恶灵骑士/幽灵骑士 Ghost Rider 》,《 Deceit 》等电影,特别想说的是,Matt Long 我感觉是 汤姆克鲁兹 和 布拉德彼特 的结合体,还用我说吗,这两位是超级巨星呀,大家还不赶快一看?

我感觉片中有很多感人的细节,比如说Sydney White 被kappa社团羞辱后,他没有抱怨,而是选择自己承受,并且勇敢的面对;她和 Tyler 那种纯纯的相恋,他和七个朋友的融洽相处,时时刻刻都在感动着我,尤其是当她每次提到她的母亲时的怀念,以及后来不断超越自己……

这个故事就像很多人所说,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现代版,但它套用得很好,编剧真的独具匠心,能想到一这样的框架构造一个完美的故事。片中最有意思的就是 Tyler 向 Sydney White 请求约会,以及他们二人的`浪漫约会,那种让你感到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不做作。

零零散散说了这么多,就是喜欢这部片子,太喜欢了!!!如果国内有这部电影的原声碟,一定要买一张!!

希望大家和我一样,能从这部电影中体会到快乐! 太阳

大学读后感(篇11)

暑期炎热,在家读书不失为让人心静的选择。于是,买来学校暑期读书推荐书目之中的《大学之理念》细细品读。

《大学之理念》的作者是金耀基,他是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国内外大学、知识等方面均有深刻理解,在此方面的建树甚高。这本书中,对大学的性格、大学的世界精神、剑桥书院制、大学之功能与大学生的责任观、以及大学教育的定性这些方面阐述了大学的理念。有幸读到此书,也是感想颇多,使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一、大学的本质

金教授在书中提到,“大学越变得重要,就越需要对大学之理念与功能作反思。不夸大地说,大学之发展方向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文明之性格。”在目前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在大学里学到什么也正是大学的本质所在。

“一个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一基本的欣赏与把握,同时,他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一种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执着的心态。”大学的本质,一直以来都被不断的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大学应该是一处清净之地,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储备能量,建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场所。

二、剑桥的书院制

书中提到剑桥的书院制,“书院是剑桥的灵魂,老少居其一堂,朝夕切磋,不仅有利于校园学术气氛的培养,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剑桥给予学生的是时时刻刻都能实现师生相互切磋、交流、学习的场所。

在这一点上,暑期刚刚开始时,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中,谢守成教授介绍到华师大的“三个午餐会”,学生可以直接与校领导、教授、青年教师面对面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式活泼,倍受学生欢迎,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建立一个自由的沟通平台。

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平台真的很有必要,不论是剑桥的书院制,还是华师大的午餐会,都是保持大学的本质,帮助大学增强办学质量的好办法。而且不是任由浮躁的社会风气横行于大学校园内。现在我们的老师,很多都是上完课就走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除了上课之外,很少有与老师交流沟通的机会,你讲、我听,效果真是令人堪忧。

加之,现在大学生的生理或者心理上都别具特点,遇到的问题更多,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他们也更加希望老师能给予更多生活、学业、创业发展、人生价值实现等等方面的帮助。哪怕是引导学生读那些书、读这些书有什么收获等等都会显得有价值,也都是加强师生沟通的好方法。这也是我们学校在升本转型后着力考虑的地方,不进则退,故步自封,那如何做好转型,办好本科院校。

三、即产即用的知识工厂

金教授指出,大学已经不是象牙塔了,而是“即产即用的知识工厂”,像一个服务站一样。市场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这样社会化、市场化的大学,实在不利于大学保持独立的学术之地。同时,教学也像流水线一样,上课,下课,考试,毕业,而成品的质量呢?学生不是产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有个性,有思想,有主见,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氛围里学生实在无法潜心学习,也更不会感觉到自己是被精心培养的。

“大学应该紧守住她的大门,她应该有力地保护一个‘不真世界’的存在。只有在一个‘不真世界’里,青年才能有梦,学人才能有梦,大学是孕育伟大之梦的地方。”我认为,针对目前我校转型期的重要阶段,在学生求学的四年内,应该给学生创造纯粹、安静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习得知识,增长智慧。而不是过早的让学生走出教室、图书馆或者是实验室,为了那点眼前的所谓利益,而放弃遨游书海的机会。远离浮躁,踏实学习,建构自己强大的智慧宫殿。这对于学生一辈子漫长的人生来说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大学读后感(篇12)

《大学》是一部以德治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哲学。它的书名含义,就是在大学(又称太学,古代全国最高学府)里所讲授的博大精深的圣王之学,亦称之为“大人之学”。朱子认为《大学》是“为学纲目”,是“修身治人底规模”,如同盖房子,得先有框架,有主心骨,而后可以通过阅览他书来建筑其墙。

可以说说《大学》为人们修身学习治人指明了道路。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它可以作为“入德之门”。

都知道《大学》的三纲领无非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儒家认为人生来就有善德,即明德。但因为后天容易受到私欲的蒙蔽,明德则会受到压制,所以需要通过大学之道的教育来重新发扬明德,之后新民,在止于至善。

而教育亦需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以摒除被利欲所引诱而染生的恶习,从而恢复期人性所固有的明德。而“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项是修身的前提,后三项是修身的目的。

要想修身,首先得做到格物致知。之前第一次看到格物致知是在历史书上有关北宋两程兄弟思想的描写中得知的,那时却不知格物致知原来《大学》才是它的主。格物致知,意思简单点说推究事理达到明确的认识。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可以理解为通过不断的实践获得真相。得出对引起恶习缘由深层认识,并促使自己去除恶习而恢复明德。然后以真诚的信念,端正自己的信态,得到修身养性的境界。

只有内心的真诚,表现才能正确,只有中间的真诚,才能在外面形成。虽然这些看似很深刻,有时甚至觉得不可能,其实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都需要这种态度和方法。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通过不断地**,不断尝试后全面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哪一种生活方式,哪一种学习方法才适合自己。

然后用一颗真诚热情的心,正确的态度去迎接最真实的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去遵循教条,一味地追随,失去自我。

物的知识属于知识修养的范畴,诚信属于道德修养的范畴。可见《大学》对于修身强调的是知识与道德修养并进,这还真的值得现在社会某些一味追求技能,却丢了品德的人思考呀。只有德才兼备,才能进一步从事家庭治理、治国安邦的事业。

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颠倒过来扰乱和平。如果你隐藏了不符合愤怒道德的岁月,你怎么能告诉别人忠于愤怒之道。如果你连自己的家庭都不能教育,你怎么能教好别人。

没有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又可以凭什么实力一统天下,使天下太平。一国之君只有首先严格要求自己明明德,并能以身作则推及天下人与之更新,然后普天下才能和谐安康。其实对于每一位居庙堂者来说,要想做到为人名服务,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先修其身,德才兼备之人为人民办事才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就大学而言,它要求人人能正心、诚意,个个能修身、齐家。齐家是每个人的职责,治国、平天下是普天下人之共同愿望,而它的基础是建立在每个人正心与修身之上。可见,《大学》不仅仅只属于大人之学,而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常人之学。

不要为它穿上一套高调的衣服,要明白这不仅是一些人的权利,也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假如每个人都学好它,熟悉它的精妙之处,并不断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中,久而久之,孰能生巧,不成为知识渊博人才怪。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