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体现着阅读的成效,相信作品当中的人物为读者带来了很多的内心。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根据您的要求迷你句子网的编辑已经为您挑选出以下相关信息:“邓小平理论读后感”。

邓小平理论读后感【篇1】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1997年2月19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与世长辞。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不要继续坚持下去?5月2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告诫全党同志: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同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为大会的主题。江泽民在向这次大会所做的政治报告中再次强调"我们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他向全党同志发出呼吁:"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这次大会将以邓小平名字命名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列入党章,作为我们党新时期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性质;改革是一场革命;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不可缺少的条件;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三步走发展战略"、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的关系;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一国两制"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完成等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广阔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这是这一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它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又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伟大结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最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为我们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2002年的"5.31"讲话中,江泽民又指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它统一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意志,为继续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向前发展,为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体现中国共产党锐意改革、奋发进取的形象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理论读后感【篇2】

小平理论是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时代发展了,世界的大趋势是和平和发展,不发展是要落后挨打的,而发展就是要靠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而这些都要靠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已经证明是懒人经济.并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垮台,证明苏联模式是行不通的.我们要搞市场经济,又不能丢掉政权,只能说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这也是中国特色家长制的需要.

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不知道他意识到没有,发展生产力的动力不是来自大多数人们的自觉,而是来自金钱的刺激,而人们为什么要靠金钱刺激才有动力呢?因为为了生存和繁殖.这是根本原因,在那个不靠金钱刺激就能达到上述两个目标的年代,人们变的很懒惰,这是有历史经验的.这一点说明,物质世界是多么残酷,光靠精神理想是无法战胜物质世界的.这进一步证明物质决定意识.说到剥削和两级分化,在这个私欲社会里,不知道他老人家如何做到这一点,因为无私很可能就没有生存和繁殖权.

邓小平理论一开始就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可见,任何人都要面对现实,现实是多么残酷,乌托邦的理想在现实中行不通.他还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好像西方社会不是实用主义盛行一样,西方社会还不是一样实用主义盛行.

不知道邓小平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会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教条化,把苏联模式神圣化,因为我们的封建传统的需要,因为我们的家长制的需要.

邓小平所说的”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级分化.”实际是让一部分人快速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而另一部分人沦为被剥削者,反而使两级分化严重.

至于他说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请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经济基础相同是否意味者社会性质也大体相同呢.就是说,他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现今,在国力贫乏、政局动荡之后,中国迎来了新的曙光,邓小平理论观后感。带来这曙光的便是当代伟人邓小平。领导我们前进的中心思想便是共产主义伟大思想基础——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邓小平理论。

国家,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邓小平以一个伟人的眼光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尤其是针对政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与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方针更是指导中国今后经济建设与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

以下便是我对这两项重要方针的理解

政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其意义有两点:

祖国统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二、二十三日针对和平解决香港问题而开创性的政策,观后感《邓小平理论观后感》。这对后来澳门的问题解决以及未来台湾问题的顺利完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保证。祖国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保证,没有统一的国家,便没有和平的生活内部保证,国家的大部分财力会耗费于内战之中,这对饱经内战痛苦的中华人民来说深有感触。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统一认识、增强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并在党章中规定这一理论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指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把这一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写入党章。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现今,在国力贫乏、政局动荡之后,中国迎来了新的曙光。带来这曙光的便是当代伟人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历史的巨人,虽然已溘然长逝,然而他为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和他的理论、思想,都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向前迈进!

邓小平理论在中国被视作一面“伟大的旗帜”。江泽民说:“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建立经济特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一国两制”等一系列新思想,被称作是“理论上的卓越创造”。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争取取得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邓小平理论构筑精神支柱。树立信心,明确责任,确立科技兴国战略,谋求祖国的更大发展。

邓小平理论读后感【篇3】

本人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其基本原则是正确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遵循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后胜利。

在毛泽东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非常重视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挖掘毛泽东的实践意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认真总结他在这方面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对于全党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疑是有帮助的。

一。既要坚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又要重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进程中,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在于他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世界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科学的实界观和方**的指导。因此,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否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业就不会胜利。

毛泽东多次指出:“我们的同志必须明白,我们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为着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只是因为它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①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历史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

他指出:“反映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实践斗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在它同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候,就成为中国人民百战百胜的**。”②正是这个原因,毛泽东反复强调要努力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并把这个工作看作是中国革命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

建国以后,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也一直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因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③。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毛泽东能够把握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能够提出许多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当然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与他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指导是完全分不开的。

但是,马克思主义没有也不可能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同时中国的国情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欧洲相比又有着很大的特殊性,因此,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既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指导,又特别强调只有实践才是我们认识的基础。他坚决反对那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割裂开来的做法,多次强调指出:“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④ 在这里,他既肯定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肯定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十分重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他不止一次地指出:

“事非经过不知难,每每一件小事却有丰富的内容,要从实际生活经验中才会知道。”⑤正是这个原因,毛泽东反复强调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他说:“人们必须在自己的实践中,精心地去寻找客观事物的固有的而不是自己主观地臆造出来的规律,并利用这种由客观反映到主观的规律,亦即客观真理转化为主观真理,就可以改造客观世界,实现人们的理想。

否则是不可能的。”⑥ 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实践在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是比理论更为基础的东西,他经常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⑦在他看来,理论的作用就体现在它能够为实践提供世界观和方**的指导,因此,“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⑧ 正是这个原因,毛泽东学了理论以后,他并不像党内的教条主义者一样用“本本”来套中国革命和建设无限丰富的实践,相反,他以自己所学的理论为指导去分析中国革命和建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

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自觉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在这一过程中成功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反对盲从心理,坚持从实际出发去分析和认识问题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复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⑨。不幸的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长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化的错误倾向。恩格斯曾经多次批评了这种错误的做法,指出:

“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⑩ 由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特殊性和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特点,这种错误思想倾向在中国共产党内表现得尤为明显。自从十月革命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通过苏俄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就具有了权威性。

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分支。它有义务执行共产国际的有关决议。毫无疑问,中国的国情与十月革命前的中国共产党十分相似,两国又是邻国,所以苏联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对中国共产党人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正是这个原因,“走**人的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曾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的响亮口号。

但是,由于苏联共产党长期垄断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同时也由于共产国际奉行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这种情况使得中国共产党内形成了一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的蔓延在中国共产党内形成了一种对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盲目跟从的心理。这是中国革命遭受许多重大挫折的重要原因,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障碍。毛泽东坚决反对这种盲目服从的心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共产国际的决议和苏联的经验神圣化的做法。他强调,要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分析和认识问题。

即使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也主张要经过自己头脑的思考,指出:“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 在他看来,只有采取这种独立思考的态度,才能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极为突出的特点,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他从不放松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并且努力按照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行动方针,十分注意通过实践的检验来修正或充实原有的想法。他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时候反复强调:“政策必须在人民实践中,也就是经验中,才能证明其正确与否,才能确定其正确和错误的程度。

”这些是他能够不断地提出创见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大革命失败后,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思维品质更加重要。正因为毛泽东坚持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分析和认识中国革命问题,他才能够认识到农民和农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从而顶住共产国际和党内教条主义者的强大压力,在实践中开辟出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正是因为毛泽东始终强调要从实际出发,所以不能受这些旧思想的束缚,不能对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大胆的概括,不能不断地提出新思想。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正确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著作,充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分析和认识问题的思维特点。

对于这个问题,学者赵福亭做了分析,指出:“他搞革命,同有些革命领袖人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不是从大量地研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开始,去找出在中国进行革命的理论、路线和道路,而是在实际斗争中,像他说的老老实实地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去学习、去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成为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日益地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中国革命的一些问题上,他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观点,提出的思想、方法和政策,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尽管他所讨论的问题,在这本马列主义的书中可能没有具体描述过。

”三、科学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种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许多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联系的独特的经验,其中既有正面的成功的经验,也有反面的失败的教训。因此,能否科学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丰富实践经验,不仅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顺利发展,而且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顺利推进。对此,毛泽东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他始终高度重视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

他认为,没有经验的积累,就不可能制定出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需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指出:“什么事都需要经验,什么好的政策都是经验之总结。

”毛泽东还把缺乏经验看作是我们党在历史上犯各种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指出:“过去发生‘左’的偏向,是因为大家没有经验。没有经验,就难免要犯错误。

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要有一个过程。”事实上,即使有了经验,如果不善于总结,也不可能制定出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认为善于总结实践经验是领导的责任,并指出:

“善于总结经验,就是领导者的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历史证明,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毛泽东之所以能够领导我们党制定出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利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高度重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但不可否认,毛泽东晚年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错误。

这些失误的出现,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我们党缺乏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毛泽东晚年不重视甚至完全地否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毛泽东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方法,为他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创造了良好条件。首先,毛泽东特别注重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典型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有这些典型经验才能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正是这个原因,毛泽东多次指出:“各**局、**分局及前委的领导同志们,在对自己领导的各项重要工作发出决议或指示之后,应当注意收集和传播经过选择的典型性的经验,使自己领导的群众运动按照正确的路线向前发展。”在他看来,由于典型的经验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因此,必须着重地总结那些典型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为制定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其次,毛泽东非常重视从反面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毛泽东多次指出,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因此,共产党人不应怕犯错误,而应积极探索和实践。同时,他又指出,由于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因此犯错误也不完全是坏事,“错误一方面损害党,损害人民;另一方面是好教员,很好地教育了党,教育了人民,对革命有好处”。

正是这个原因,毛泽东不仅强调要重视吸收正面的成功的经验,而且他还强调要重视吸收反面的失败的教训,指出:“失败的教训同样值得研究,它可以使人少走弯路。” 在他看来,由于党和人民在错误中受到了教育,吸取了教训,因此“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吸收反面的经验也为形成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了条件,因为“正确路线是在同错误路线作斗争中形成的”。

最后,毛泽东还非常注意吸收借鉴他人的经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定群体的实践范围总是有限的。相应地,实践经验的积累也有限。因此,有必要吸收和学习他人的经验。对此,毛泽东是有着深刻的认识的。

他指出:“虚心接受别人的经验也属必需,如果样样要待自己经验,否则固执己见拒不接受,这就是十足的‘狭隘经验论’。” 正是这个原因,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他不仅高度重视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而且还非常重视吸收和借鉴他人的经验。

事实上,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许多思想理论观点,都吸收和借鉴了苏联等国家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比如说,他在民主革命时期反复强调要进行两条路线的斗争,这既是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果,也吸收借鉴了列宁等领导**革命的经验。再比如说,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所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既是对建国以来中国自己建设的初步经验的总结,也吸收借鉴了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教训。

实践证明,正是因为毛泽东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来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才能够顺利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

在长期领导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非常重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升华。正是经过毛泽东的总结和加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许多独特经验才上升成为具有普遍性的科学理论原则,毛泽东也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理论创新。

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在实践上最先率领队伍向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进军。在领导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的认识得到升华,他把农村根据地的斗争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联系起来,指出:“中国的特点是:

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这样,经过毛泽东的总结和加工,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斗争的经验就带上了强烈的理论色彩,上升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这一理论既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结果,也反映了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而农民又占据人口多数的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毛泽东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的过程中,不仅认识到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是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而且他还找到了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途径。

他指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主要的不是对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而是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我们要把农民、小资产阶级从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的影响下解放出来,放在我们的领导之下。

” 为了实现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权,毛泽东强调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这样,经过毛泽东的总结和加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斗争的经验就上升成为完整的工农联盟的理论原则。

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这不仅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特点,也反映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则。也是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毛泽东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动力、对象及其性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认识到“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为了向国内外阐述新中国政权的性质,毛泽东明确地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这样,经过毛泽东的总结和加工,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经验就升华成为人民民主**的理论原则,这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按照中国共产党人所制定的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方针,新中国成立之后,怎样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呈现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毛泽东总结建国初期我们党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实践经验,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样,经过毛泽东的总结和加工,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就上升成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个科学的理论原则。这条总路线的提出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反映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一般规律,即无产阶级在过渡时期不仅要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而且还要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为了减少社会主义改造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毛泽东还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这样,经过毛泽东的总结和加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也上升成为科学的理论原则。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也非常重视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成为科学的理论原则。1956年党的八大前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要求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毛泽东还对社会主义社会自身矛盾的状况作了分析,确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作了分析。

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地提出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指出:“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 他以此为依据,明确地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样,经过毛泽东的总结和加工,。在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进行总结的时候,毛泽东也把对我国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的认识上升为科学的理论原则,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分作两个阶段的思想,提出我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强调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可能比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需要更长的时间。

总之,经过毛泽东的总结和加工,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就升华成为科学的理论原则,基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重大理论原则问题。

邓小平理论读后感【篇4】

邓小平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就必须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永远要坚持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它贯穿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是这一理论活的灵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阶段看,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比较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究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模式也不行,必须解放思想,究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样,也只有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才能纠正超越革全发展阶段的“左的思想”,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鲎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主要矛盾,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基本路线的正确认识,无一不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号召全党学习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基本任务。”可见邓小平理论已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邓小平理论读后感【篇5】

邓小平不仅创立了深刻丰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创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语言表达风格,他把博大精深的思想蕴含于简洁明快的讲话、谈话中,使理论以最快捷、最方便的途径传播开去,为亿万人民所接受。

在这里,我们选取邓小平几个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著名观点,请省委党校教授、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张星炜加以点评,让我们再次领悟邓小平理论给我们提供的智慧之源。

“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出处1962年7月7日,邓小平在接见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提出的著名观点。最早见诸文献的是《邓小平文选》第一卷《怎样恢复农业生产》一文中。

背景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困难、广大农民群众遭受饥荒之苦。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一些农村放松了对农业生产的控制,实行包产到户。然而,包产到户很快受到批判,认为其必然导致两极分化,是走资本主义道路。1962年7月7日,邓小平在接见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提出:“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农民能够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多搞点粮食,把经济作物恢复起来。”邓小平认为,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他还借用一句四川谚语说明自己的观点:“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点评在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挫折以后,邓小平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引导中国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思路,即: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的方面和环节。哪种生产形式能够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就采用哪种生产形式,并且要使这种生产形式在理论上、制度上合理合法起来。二三十年后,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也是用这一基本思路来指导中国改革和发展生产力的。

“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出处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作了讲话后,又即席讲话的要点之一。收录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一文中。

背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消除了人们的“恐富”和怕“冒尖”心理,有力地促进了城乡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投资热情的高涨,激发了各阶层人们勤劳致富的热情和市场经济的竞争与效率意识,大大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进程。

点评这一导向性的大政策,克服了过去在分配政策上主张“大体平均”所导致的共同贫穷的消极后果,推动了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共同富裕的基础。邓小平在大力倡导“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个大政策的同时,也强调指出,要始终不忘共同富裕的目标。邓小平这一思想,既强调了在政策上承认个人收入分配差别存在的合理性,又强调了要防止个人收入分配差别过分悬殊而引起两极分化、分配不公,强调了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的有机统一。

“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

出处1985年3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的谈话中所讲。最初的谈话,在“走一步,看一步”之后有“摸着石头过河”一句。

背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一个经济落后、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要进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的经济转向全面开放的经济,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点评“摸着石头过河”,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就是“实践论”。为了搞好改革开放这个大试验,既要胆子大,又要步子稳。所谓胆子大,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搞下去,不丧失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所谓步子稳,就是要走一步看一步,及时总结经验,犯了错误及时发现,及时改正,继续前进。按照小平同志的这个思想办事,我们就一定能够大胆而又稳妥地将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

“发展才是硬道理”

出处1992年初,邓小平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简称“南方讲话”)中提出的著名论断。

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严峻考验。许多同志思想上产生了混乱,纠缠于诸如姓“社”姓“资”的问题争论中。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了判断政策恰当与否的一个关键性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这个论断拨云见日,把人们的思想认识引上了正确轨道。

点评发展,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条红线。“发展才是硬道理”有两层含义:一是少做无谓的争论,要多做实事;二是告诉我们只有发展了才能解决一切问题。邓小平对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有许多重要的论述,这些光辉思想和科学论断,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理论读后感【篇6】

读邓小平理论有感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奠基人,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是对中国共产党不同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并且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继承前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突破陈规定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三是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广阔视野观察世界,正确分析时代特征和国际大局,正确分析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正确分析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并对发达国家的发展形势和矛盾作出新的科学判断。四是邓小平理论总体上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把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联系起来,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各各方面。这也是一个需要从各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

由于时间有限,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上。下面我将自己感触较深的几点邓小平理论与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邓小平理论,我觉得最深刻的理论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要走自己的路,不要把书本当作教条,不要照搬外国的模式,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尊重群众的开拓精神,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面对当时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客观地看待了形势。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重大问题,足以看出一代领导人有多聪明、有多**远瞩。这也坚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路线,提高了社会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

谈到建设中国经济社会,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无论黑猫还是白猫,捉老鼠都是好猫。带头解放思想,为我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优劣,归根结底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并以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标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邓小平同志**远瞩地看到,知识分子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客观的批判了“*****”,为知识分子拨乱反正,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批人才p>

第3、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长期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不变。按照这一原则,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这样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些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在排除万难的情况下进行实践的。他的行为标明了他对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信心和创新精神。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创造性的解决了我国的祖国统一大业的问题,为完成澳门、台湾的回归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阅读邓小平理论,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用邓小平理论丰富党员精神,用邓小平理论看问题,用邓小平理论指导行动,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点感悟。当然,邓小平理论还有许多其他内容,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的过程中,都应该加以丰富、改进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读后感【篇7】

二是弘扬民族特色,形成了公正、积极协调的辩证和谐思想。对中国人来说,“和”是古典哲学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是君子人格与哲理思想的最高境界。在自然与社会中,万事万物组成一个个不同的系统,按一定的秩序运行,所有的事物又在一个大的系统内保持着复杂而微妙的平衡,并最终产生质的飞跃。

“和”的理念,就是要在系统内寻求合作、协同、保持多元性整合、多样性统一。他提出的“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制理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前提下承认文化的多样性,等等都说明了在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必须选择辩证和谐思维来处理国内国际事务,必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这种理论思考,让我时刻思考中国现有的艺术现状。今天是艺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艺术发展和崛起的时代。我国传统艺术虽有悠久历史及其博大之处,但自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就在世界掀起现代艺术的浪潮时,我国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也正因此,我国的现代艺术相对于世界先进艺术还是比较落的。

然而,在近百年的现代艺术落后状态下,我们的中国艺术大师仍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同样地,我们在开拓中国艺术之路时,也应时刻保持着中国固有的民族特色,而不是照搬西方的艺术,我们应批判的去看待比我们先发展的世界现代艺术。我们在吸取别人的优秀艺术的同时,我们也应时刻联系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而创新出一条真正属于中国的艺术。

中国有56个民族,这就要求我们把握整个中国的艺术特点,从综合思维到中性思维进行艺术创新。只有这样,中国艺术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走向特色。

第三,他把握时运机缘,形成了因应灵活、融通无碍的通变思维。“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的“猫论”生动而形象地反映出他的思维特质。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非常典型的通变思维的成果。

最灵活的人最能掌握大局,在邓小平诸多谈话和决策中,我们都能看到这种洞烛物情、因应咸宜的灵活态度与适应能力。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他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变化了的实际情况里重塑具体的时空观念,提出以改革助推中国发展的新思路。这种抓住时机,应变原因的改革思想,时机上是一种极好的创新发展智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材料的使用将会丰富多样。从英国第一次水晶宫展览可以看出,现代建筑艺术的材料正在走向多样化和简单化。然而当玻璃第一次运用在建筑上时,有多少艺术家为艺术发展而担忧,然而正因为如此,艺术家们才开始了讨论并进行不断改革,最后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进而设计出更多的属于现代世界的艺术建筑与各类生活家具产品。

这就要求我们在艺术道路上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技术和材料更加发达和方便。我们在创作艺术时,要始终把握现有的科技手段。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高端的艺术修养,同时还要有理性的科技思维,只有如此,中国艺术才会更现代、更具有特色。如今是一个计算机时代,我们在艺术设计时,也应更好的运用计算机软件来为我们的创作服务、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完善与精确。

综上而论,邓小平的理论思维不仅让我们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引,而且他也指引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方向。他的理论思想不仅指导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而且对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无论在生活的任何方面,都值得学习。

这就要求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要始终贯彻邓小平的理论思想,要始终聪明、创新地遵循邓小平的理论思想。

邓小平理论读后感【篇8】

回到讨论的话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将把这个词分为三个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理论。三个词倒着讲,因为第一是我重点讲的。理论是说了它的本质,社会主义是说了它的性质。

而中国特色,则是它的精髓所在。何谓中国特色?中国有号称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文化从未断层。

在当代中国,任何政治理论问题的讨论都离不开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之前我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就是中国的有些通俗道理或是警世恒言里边,包括国外的一些,道理很正确,但所教导的意义却是完全相反。比如既要人们持之以恒又说要随机应变、识时务为俊杰,再比如说既有“男人膝下有黄金”又有“大丈夫能屈能伸”。

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你可以说,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多精髓。但是,本土生的道家文化却不能忽略。看太极八卦图。黑白共存,可以清晰地分割,也可以相互转化、融合。

仔细考虑可以得到很多启示。这个世界,即不完全是黑也不完全是白,黑白共存,又不能说哪个正确哪个错误。我从中得到一个什么道理呢,归纳起来只有一个字,就是“变”。

有人说,变化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可改变的变化。看来这个人也有道教文化的精髓。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谚语和格言,似乎完全相反,但一直流传。

这种变化可以从许多方面或几个方面加以解释。适合,变化,随机应变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实事事求是、与时俱进。可以说是用马克思的话给了最精确最简练的概括。什么叫实事求是?

以我的见解就是对待不同的问题要有不同的方法。什么叫与时俱进?就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最适合当前情况的决定。

这从根本上正是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精要。所以,在社会主义理论之前冠上“中国特色”四个字,实在是再恰当不过。这就是读书之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

邓小平理论读后感【篇9】

翻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不再仅仅是高中生的佩服和欣赏,更多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领悟和理解。

阅读时总有一种日益强烈的感受:文风非常地朴实,然而于朴实之中的却是深刻思想。在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之后,我对邓小平理论有了新的认识。

一、对社会主义重新作出科学的阐述。长期以来,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普遍认识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的,它消灭了一切对人的剥削,实现了按劳分配的社会经济制度。而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邓小平同志不仅肯定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而且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统一起来加以考虑,把生产力作为首要的根本的因素,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科学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同志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作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回答,他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我们需要几代人,几十代人,甚至几十代人不懈努力,决不掉以轻心。

”这本书启迪我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观点审视世界和未来。比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著名讲话,强调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就要亡国亡党”。

通过这本书,我变得善于理论思考,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唯物主义,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这样使我被表象所迷惑从而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我们生活在现实中,而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在面对五光十色的具体事物,是看得见,体会得到的真实存在,所以我们只能从现实的客观对象出发,对其判定和认定,并在这个过程中排出主观臆断,非理性的因素,从而对现实事物的发展做出科学地认识,制定合乎实际的决策事实证明,没有实事求是不可能有中国的大发展。这正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对历史上人正确处理主客体关系的精髓的准确把握。

通过这些,我确立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式,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价值取向。

读过《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感到自己重任在肩,光荣的使命召唤着当代大学生,党和人民寄厚望于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本着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把自己锻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人。

除了学习理论,我们还应该学习其他知识,特别是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各种新知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领导干部如果胸无点墨,知识面过窄,那要么不会讲新话、出思路,要么乱发言、瞎指挥,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此学习科技、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也是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现代性思维所要求的。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首要任务是了解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用邓小平理论构筑精神支柱。树立信心,明确责任,确立科技兴国战略,努力实现祖国更大发展。

邓小平理论读后感【篇10】

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时代发展了,世界的大趋势是和平和发展,不发展是要落后挨打的,而发展就是要靠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而这些都要靠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已经证明是懒人经济。并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垮台,证明苏联模式是行不通的。我们要搞市场经济,又不能丢掉政权,只能说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这也是中国特色家长制的需要。

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不明白他意识到没有,发展生产力的动力不是来自大多数人们的自觉,而是来自金钱的刺激,而人们为什么要靠金钱刺激才有动力呢?因为为了生存和繁殖。这是根本原因,在那个不靠金钱刺激就能到达上述两个目标的年代,人们变的很懒惰,这是有历史经验的。这一点说明,物质世界是多么残酷,光靠精神理想是无法战胜物质世界的。这进一步证明物质决定意识。说到剥削和两级分化,在这个私欲社会里,不明白他老人家如何做到这一点,因为无私很可能就没有生存和繁殖权。

邓小平理论一开始就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可见,任何人都要应对现实,现实是多么残酷,乌托邦的理想在现实中行不通。他还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好像西方社会不是实用主义盛行一样,西方社会还不是一样实用主义盛行。

不明白邓小平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会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教条化,把苏联模式神圣化,因为我们的封建传统的需要,因为我们的家长制的需要。

邓小平所说的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到达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级分化。实际是让一部分人快速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而另一部分人沦为被剥削者,反而使两级分化严重。

至于他说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请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经济基础相同是否意味者社会性质也大体相同呢。就是说,他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邓小平理论读后感【篇11】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和革命一样,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常常是从这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二是根据旧制度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

“全方位”的全面改革”,所以它“是天翻地覆的事业,是伟大的实践,是一场革命”。三是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转换上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界限”“这次会议确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和政策。”(157页)“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269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革命性的转折。

这本书还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发展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它是指定各种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领导者、领导者和理论家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正确地指导各种社会实践。

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准确把握了参照世界发展方式发展中国的问题。他对发展问题的世界眼光是普通政治家无法比拟的。早在1985年3月4日,他就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南巡时再度发出警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这样一种远见卓识已经、正在、也即将在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得到回应。

因此,在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我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贯穿这一理论,克服和压制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对主观主义、形而上学、极端个人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强化了觉醒观念,坚定了理想信念,提高了理论素质和政治水平,加快了成熟,尽快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本书启发我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审视世界和未来

比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著名讲话,强调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就要亡国亡党”.通过这本书,我变得善于理论思维,不是唯心的而是唯物的,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

这本书还启迪我们要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实际,结合当前的形式和任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历,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澄清模糊认识,以增强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理论同改造世界观、增强党性结合起来,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并要联系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

邓小平理论读后感【篇12】

今天我很荣幸地成为齐大经济管理学院的一名新生。在近期的大学生活中,我有机会更广泛地学习有关邓小平理论方面的知识。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总结和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的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二、做为时代的代言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我们是新世纪的大学生,是最富有朝气的一代,要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们的历史责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展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成就,把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学习邓小平理论更要学习其中的哲学道理与人生态度。我觉得学习邓小平理论不光是研究理论内容本身,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要真正以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导,不断入理解理论内容,学习其中的哲学道理及人生观态度,健康成长,不怕出错,敢于纠错。

但更坚决地试,若对了,放开;错了,纠正”此外,邓小平作为国家领导人也多次毫不避讳地指出并承认自己的失误,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

邓小平理论的精华之一“不争论“,同时也是邓小平的发明之一,我想这也是对我的学习最有指导意义的关键所在。在寝室里我们早已习惯说些什么,发发牢骚,对某些问题辩论一番或是怨天尤人,这难道能改变现状吗?与其天天对不好的现象大加评论还不如我们都从自己做起,遵守秩序,爱护环境。

我们也会不自觉地纸上谈兵,这时就应该想想“不争论”,赶快拿出实际行动来,光说不能解决问题,光说不会有所作为,要大胆尝试,大胆地闯。我想这就是邓小平理论融入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方式,时刻用正确的人生观规范自己的活动和思想。

邓小平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时刻能感受到那股朴实而执着的爱。或许我们从小就被以往的爱国主义教育封闭在革命烈士为国捐躯的小圈里,以至与在今天和平、安定、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环境中淡薄了爱国主义的主题。我觉得爱国并不是在大使馆被炸之后上街游行示威就可以了,而是要我们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比方说,珍惜淡水,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也许有人觉得这和爱国不搭边,但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祖国的一草一木都不爱护,他怎么会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呢?如今,大学生的热点依然是出国,依然有很多的人向往那看起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可是当我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了解了共和国艰辛的成长历史之后,我越发热爱我的祖国,我越发了解到她和别人相比不足的地方,而正是这些不足之处,应当成为我们年轻人奋发的动力。立志建设她成为我最崇高的理想。

总之,在入学以后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深刻地体会到时代赋予青年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这是邓小平将历史的重任放在了我们新一代青年身上,因此,珍惜优越的条件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全面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新世纪带来的新挑战,新一代的青年更要以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在先辈的精神鼓舞下不断前进。我们是中国明天的希望,让我们携起手来,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