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观后感会收到个人因素的影响。 应当及时写出观影心得,撰写观后感首先要我们看懂影片,要准确懂得影片的基本内容,经过小编的不断调整和修修改进这篇“红色影片观后感”更加含蓄,看完本文您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参考意见!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

周恩来回延安改编自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近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了解,这不仅是本月唯一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更是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巨制。这部电影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与支持,不少头发斑白的观众观影后,还拿着手绢擦拭泪水,久久难以释怀。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好像跟着里面的影像重新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特殊时期,很有共鸣”,“周总理到了晚年还为国家为人民辛苦操劳、不遗余力,他值得所有的中国人永远怀念与感恩!”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从筹备、拍摄到上映,一直受到众多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周恩来总理的侄女、中新社原副社长周秉德女士在观影结束后的采访中对影片给予了充分肯定,她指出:“这个片子特别好,反映了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回延安的短暂22个小时里,他做了那么多与老百姓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就希望百姓生活得更好,这点特别动情!”

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全军军史编审委会首席军史专家,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员,少将肖裕声更是高度赞扬了这部电影:“影片主创团队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他们任劳任怨、一丝不苟,注重对历史和细节的研究,使得这部影片的“真实生动”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此外,他还从影片的立意、细节刻画等方面做出了正面评价:“影片深刻地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以人民为中心,永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目的,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而努力奋斗。片中,周恩来在身患重症的情况下,仍然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的生活,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着失去家人的老大嫂,仍然记得是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的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永葆革命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使命和伟大精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评价:“这是一部用心、用情打造的电影,影片中运用大量感人的细节,将总理那种复杂的心情刻画出来。文艺作品还是要用细节打动人心,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另外,还有不少曾在延安等革命老区插队的知青,在观影结束后纷纷感言,“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生活的影子”、“如今的延安解决了温饱、奔向了小康,一定能让总理放心”。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讲述了晚年的周恩来短暂22小时延安之行的见闻思感。这部电影的上映,使得许多极少出现在电影院的父母辈观众专程买票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偶像”周总理。观影结束后,不少中老年观众还在座位上流连,情绪起伏一时间难以平复。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从小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的电影,影片全都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就是这样反而最感人”。还有一位自己来看电影头发都白了的奶奶说:“这部电影让我忍不住哭了好几次,在我心中,周总理永远是我们新中国的好总理!”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充满年代感的主旋律电影,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当下的年轻人前来观影。他们都对这部电影从多方面给予了很高评价,“这是一部年轻人也会爱看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整部影片情感起伏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刘劲等几位老戏骨的表演炉火纯青,非常震撼”,“这部电影太催泪了,看着总理为延安发展心力交瘁、看着延安民众在当时还面临严重的温饱问题,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太浪费了,完全不知道珍惜现在衣食不愁的生活”,“这部电影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晚年周总理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带领观众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记忆。我想说,其实总理的事迹依旧会鼓励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众多戏骨级演技派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热映中。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已经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为主线,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并通过周恩来总理与革命圣地延安人民同吃同住的22个小时,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烘托了出来。

此番再度饰演伟人周恩来总理,刘劲老师更加形似且神似。尤其是老年妆,将身担重病依旧为国为民日理万机的总理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对延安历史原貌的再现,《周恩来回延安》也做到了极致,足见片方在制作影片时的诚意与走心。

​《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而对这些细节的真实还原,也让周恩来总理的形象更加伟大。

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与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那场戏,让人哭惨了。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已久,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还很少很少能吃得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花。刘劲老师的眼泪也是说来就来,丝毫不用酝酿,将那时那刻周恩来总理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心绪,拿捏的非常精准。几位饰演百姓的老演员,细腻而扎实的表演,也值得鼓掌叫好。

周恩来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小袋小米(原本是家人留给他70岁生日的)装起来送给总理。有一个细节就是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的小米又放回去了,这个细节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的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的感动连连,泣不成声。总理的亲切和蔼,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看到这,笔者心里再次泛起了阵阵感动的涟漪。

周恩来总理袜子上的补丁一层又一层。服务员为周恩来总理洗白衬衫时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周恩爱总理去看望曹大娘时帮曹大娘穿针,还将线头在嘴里抿了一下......如此种.种感人且温馨的生活化细节,在《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里不胜枚举。虽然这些镜头只有几秒有的甚至是不到一秒的一闪而过,却在方方面面都展示出了周恩来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从而让周总理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饱满。真正做到了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

年轻观众更应该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了解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希望影院能多多排片,让这部感人至深的佳作能让更多的观众观看到。

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生动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热情颂扬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心系人民、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该片已定于5月15日在全国公映。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有关方面领导、专家审看了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称赞该片主题鲜明突出、情节感人至深,影片通过再现周恩来回到延安的20多小时真实经历,充分展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大力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始终永葆革命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崇高使命和伟大精神。大家一致认为,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推出该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影片突出展现的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将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不断奋勇前进。

相信通过该片,广大党员干部将从中受到思想教育,汲取精神力量,进一步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

5月11日,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在周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举办点映活动,正式开启全国路演。

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1973年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深情地展现出一幅幅“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电影艺术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通过对周总理回到延安22小时难忘经历的回顾,热情颂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品格风范,从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仰、砥砺奋进,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影片汇集了当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强大阵容,导演吴卫东、刘劲,领衔主演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担纲主演。

点映活动现场播放了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南大学子动情地流下眼泪。大家被周恩来总理不忘初心、坚持信仰、大公无私、热爱人民、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所深深感染。

“电影中身体抱病的周总理,仍然在日夜工作,与时间赛跑,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奔忙做更多的事,这样勤政为民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和敬佩。”南开大学学生罗凡说。

“片中总理眼睛湿润的镜头,没有言语,却展现出总理对人民的深情。回望历史,周总理的精神依旧照耀着我们的前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的今天,每一位南开学子都应把这种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南开大学学生朱培鑫说。

“在总理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当代南开青年我们有责任传承周总理的精神,永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事业中去。”南开大学学生路晨磊说。

演员刘劲表示,自己饰演过总理23岁到73岁这五十年不同阶段的人物形象,此次是第一次做导演,更是让20多年来的演员积蓄得到了喷发。这次努力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老年形象,填补荧屏空白,再现了那段珍贵的历史。许多观众流下了热泪,“是周恩来总理真挚的人民情怀感动了人们!”刘劲说。

现场观众表示,自己出生在九十年代,没有见过总理,但是通过一位好的扮演者,让人们能够看到总理的风采,他特别的幸运。刘劲说:“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和鼓舞特别大,谢谢你们!”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2

观《鸡毛信》有感

五(3)班向小丽

这部电影是一部关于海娃送信的爱国电影。他克服了许多困难,坚持不懈。最后,皇帝愿意帮助别人。鸡毛信来了。

海娃的父亲把鸡毛的信给了他,让他把信寄给八路军。海娃高兴地和父亲道别,赶着羊群踏上了送信的旅程。一路上,他激动地左蹦右跳,心想:

我这个小八路也可以帮八路军送信了,太开心了。羊群似乎也在为他高兴,发出“咩咩”声,好像一曲婉转的歌谣。

突然,一群日本鬼魂军出现在山谷间的小路上,一条狭窄的山路,蜿蜒在森林中。海娃惊慌失措,急忙把羊赶到山谷里。她躺在一块大石头后面,露出半个脑袋和眼睛,注视着敌人的一举一动。

一条条长长的日本军队仿佛是一条长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日本鬼魂不自觉地来到了海娃所在的石头前。他的心都提到了他的声音。我希望日本鬼魂不会找到他和羊。这个人不如上帝。一只羊从山谷里跑出来,被日本鬼魂打死了。羊群听到枪声吓得发出声音,挤来挤去,海娃知道他要大祸临头了。

一个鬼魂找到了海娃,逼他出去带路。他又聪明又机智,把日本军队都扔掉了。他高兴地摇了摇头上写着“鸡毛信”的衣服,把他扔在地上。海娃发现信不见了,吓了一大汗,赶紧回去找。

海娃把鸡毛信塞进羊的屁股里。羊被杀了很多。他很苦恼。最后,海娃逃了出来,把信寄给了八路军。日本鬼魂被打得粉碎,八路军获胜。

因为海娃的机智、勇敢才战胜了日军。因为有了执着,他才坚持把信送到了。俗话说:

有了执着,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执着,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有了执着,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园的鲜花。

我很佩服海娃机智勇敢的精神,他身为一个儿童,也懂得爱国报国,我也要以海娃为学***,热爱祖国,为祖国的昌盛强大贡献力量。

点评:通过**,被宠坏的小作者可以从海娃那里得到一些东西,这让我的心荡漾起来:战争中,小雨来了,小嘎子,小萝卜头

这些小英雄不都是孩子们学***榜样吗?看来,这些老故事的确丢不得,小作者故事叙述完整,跌宕起伏,富有情趣,若能再多些自己的感受,相信会更加出彩。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3

在寒假期间,我观看了红色经典电影《柳堡的故事》,令我受益匪浅。

《柳堡的故事》讲述的是1944年春,宝应县柳堡地区最终解放了,新四军战士纪律严明,作风严谨,很快就解除了当地百姓的疑惧心理,与百姓们打成一片。四班副班长李进在村民田学英家养伤的时候,两个人互生好感,但指挥员劝说他放下儿女私情。部队离开后,恶霸刘胡子欲霸占二妹子,部队接到二妹子的弟弟小牛送来的消息,迅速又和指导员带队回到,及时救出了二妹子,两人感情更加深厚。但为了革命事业,李进放下了这段感情,随部队南下作战。五年后,李进成为连长,二妹子也光荣入党成为革命骨干……故事中主演人物有:“四班副班长李进”、“二妹子田学英”、“二妹子老弟小牛”、“班长”、“指导员”、“连长”等。

战争是可怕的、是危险的,因为它使百姓们遭殃——让百姓们失去儿女,让儿女们失去父母,还有的百姓因为战争而牺牲……战场上流了多少百姓的鲜血!这鲜血流进多少人的心中!虽然我们不以前历过,可是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然而,故事中“副班长李进”、“指导员”、“班长”、“连长”、和众多战士们,他们不怕危险,不怕牺牲,不惜一切代价,打着帝国主义们,打着让我们受苦受难、受欺辱的鬼子们。故事中没打死一个鬼子,我心中都无不振奋!战士们用手雷、枪打得鬼子们落荒而逃,到最终,我们胜利了。我心中为之振奋!看到这个片段,我想到了坚守祖国、保卫祖国的战士们。他们流血流泪,但始终不离开自我的岗位,他们是付出了多少,才换来祖国的安宁和谐;有多少战士在战争中断胳膊、断腿,有多少战士在战争中盲目了、耳聋了、残疾了,想到这些心中有种说不出来的感受。在此,我想对千千万万保卫祖国的战士们说:“多谢你们无私地付出,才有了祖国的安宁和谐。你们辛苦了!感激你们日日夜夜的坚守,我向你们致敬!”

帝国主义对百姓们的欺辱,我们是怎样也不会忘记的,那段悠久的历史,是怎样也洗刷不了的。回想以前,百姓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再想想此刻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故事中的一切,我们都不以前历过,然而,故事中的一切,都曾真实发生过。我们此刻能做的就是每人拿出自我的一份力量,我们要回顾那些经典的红色电影,多去体会,多去感受。每一个经典红色电影讲的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只是我们并不明白。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心中总有一个不变的念头——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柳堡的故事》这部经典的红色电影,会永久留在我的心中。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4

周恩来回延安改编自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根据知名作家曹谷溪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改编, 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总理形象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尽相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主打情感牌。

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坚信祖国必然强大。

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的深情,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

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发展,影片泪点接二连三,深情画面接踵不断,以情感人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陕西本土实力演员演技爆发,与刘劲飙戏抛出颗颗“催泪弹”。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多名实力演员主演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今日全国公映。著名特型演员携手陕西本土演员,一众戏骨贡献精湛演技,深情的画面、饱满的情感、深刻的内涵集中呈现了总理与人民至诚至真的血肉情。

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阔别26年的延安为中心,讲述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影片主题涉及重大历史,主创团队从始至终都将“真实”作为重要的创作红线,注重历史和细节的研究。为准确、完整的还原这段重要历史,主创团队一是搜集、查阅了大量与周恩来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影像史料,二是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亲属、陪同总理回到延安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多方面了解历史细节,三是数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对影片涉及的史实、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大量的、细致的前期工作得以使这部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22小时,为全国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角度宏观、事件重大、内容厚重以及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以小角度、窄切入点的手法,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为主线,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小角度切入但终于宏大题材,以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用历史闪回、时空交叉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血肉相连以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始终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主打情感牌。一方面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另一方面,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桥段,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影片史实基础扎实,视角新颖独特,表演细腻感人,催人泪下,为观众献上了一部特别的献礼之作。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于近日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悉,这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巨制,在如今好莱坞大片扎堆的火热影市中受到了人民院线等众多院线的鼎力支持,得到每日六千余场排片体量,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残酷市场下,真正呼应了影片的主题“不忘初心,此心如金”。

五月中国影市在进口大片的猛烈冲击之下,国产片生存空间严重压缩。如此市场环境,在《周恩来回延安》上映时仍旧给出了六千余场的每日排片,并有相当数量的黄金场次。据了解,人民院线在此次的《周恩来回延安》上映中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人民院线即为进一步深挖放映资源、提高综合上座率,做好优秀主旋律影片发行放映工作所特意组建,对特定优秀主旋律影片和重要时间节点的重要影片实行“专厅专用”,采取组织观看、优惠票价、给予政策、资金扶持或奖励等方式,保证优秀主旋律影片的放映阵地。

除人民院线外,万达、大地、横店、橙天嘉禾、耀莱、金逸等商业院线和影院也持续给予影片排片支持,每日六千余场的排片从上映首日起便稳定如此,力图将晚年周总理的一段珍贵回忆带到更多观众面前。社会各界力量,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教育单位等纷纷包场响应,并深深地为影片中呈现的周总理所感动。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着力还原真实的历史现状,将周总理在延安22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细腻还原,感动了老中青不同年龄层面的观众。他们对影片有着不同方面的关注与收获,有初中生说“总理给自己当年的大嫂,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曹奶奶戴眼镜的场景,让我一下就哭了,就是这种日常的举动最真实、最动情。”不少中年男性观众则表示,“影片通过回忆那段战争岁月,对陕北人民以及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士进行了全面回顾。当看到周总理为了与红军战士们一起饿肚子、讨饭吃的经历,确实被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震撼到了。”而老年观众则告诉记者:“真是一边看电影,一边流泪。感谢刘劲导演,他演得好,导得也好,每一个画面都拍得精彩!”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还进行了一系列路演活动,当影片在周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放映结束后,引起在场观众强烈反响,众多南开学子流下热泪,第一时间对这部电影表达了他们的观感。“在总理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当代南开青年,我们有责任传承周总理的精神,永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事业中去”,“电影中身体抱病的总理,仍然夙夜不休地工作,竭尽全力与时间赛跑,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奔忙做更多的事,这样勤政为民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和敬佩”,“影片中,总理几番眼睛湿润的镜头,不需任何言语却全然表现出他对人民的深情。回望历史,周总理的精神依旧照耀着我们的前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的今天,我们每一位南开学子都应把这种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而在西安站路演中,西安交通大学的同学也在观影后强调:“饰演周总理的刘劲老师又演又导,他是成功的。影片以周恩来总理晚年回延安所见所闻为主线,将现实与回忆交错,展现了他为国家解放、人民幸福鞠躬尽瘁的一生。我希望更多的大学生以及年轻的90后、00后观众走进影院,认真看一看电影《周恩来回延安》!”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多名实力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已于5月15日全国公映。上映首日,影片在北京举行党员专场活动,受到观众的高度认可。

该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光辉历程,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

多次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著名特型演员携手陕西本土演员,一众戏骨贡献精湛演技,深情的画面、饱满的情感、深刻的内涵集中呈现了总理与人民至诚至真的血肉情。许多观众动情地流下眼泪,“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来推动情节,深情呈现了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催人泪下。”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角度宏观、事件重大、内容厚重以及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以小角度、窄切入点的手法,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为主线,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影片《周恩来回延安》根据知名作家曹谷溪文学作品改编,历经四年精心筹备,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摄制。

5月10日,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首映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宣布影片将于5月15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周恩来总理亲属、曾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40余位延安知青与电影主创共同出席。

《周恩来回延安》历经四年筹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总理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四个时空交错讲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刻画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现场,主创团队透露,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史实,他们在近四年的时间里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的众多亲属、总理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还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详细了解相关史实,收集整理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十余次修改剧本,精益求精。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周恩来回延安》在重现历史的同时还主打“情感牌”。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主创们纷纷表示,一定会戳中观众泪点。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5

时间过得真快。自从1921年7月1日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已经__年了。电影《建党伟业》主要讲述了从1911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主要集中在第一批中国共产党成员,如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周恩来、Cai Hesen,经历了1911年革命,袁世凯的皇帝,张勋复辟,法律保护战争、巴黎和平会议,第五个五年计划第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重要的历史时期,讲述了他们的血和国家在动荡时期的血的故事。

通过观看党的创立的伟大事业,我们可以再次清楚地意识到,在旧中国,无论封建王朝的北洋政府,无论国民党或其他民主党派,无论议会制度,总统系统或君主立宪制度,不能拯救世界上的贫困和弱势旧中国,包围的权力。在那个辉煌的时代,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最终发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

通过观看党的伟大事业建设,回顾党的光荣年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的崇高信仰的祖先,感觉和他们的不懈努力争取他们的崇高信仰,我再次深深地感动了他们的革命精神,自己的想法和信念受洗,和他们的意识形态领域进一步升华。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__年的风风雨雨,从建党之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近8000万名党员。这__年是不平凡的、值得赞扬的、伟大的成就。 转载请注明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6

今天,终于看了红色经典,结束后仍是意犹未尽之感,心中很有触动!虽然我们只看了几个电影片段,但每次高潮我们都很担心。

电影开始了。伴随着悲伤的音乐,一张黑白照片再现了当时被杀害和蹂躏的中国人。我的心一阵阵的刺痛起来。。。

此后画面转向一个激烈的枪战,这就是广州起义。战士们英勇向前,层层打破阻挠。尽管起义失败,革命党在起义、无畏的革命精神中英勇作战,给清**沉重打击,为当年10月10日推翻武昌起义的昌起封建统治奠定了基础。

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林觉民。虽然在提督衙门内审讯,林觉民毫无惧色,在大堂上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道理。又在堂上发表演说,谈到时局险恶的地方,捶胸顿足,愤激之情,不可扼抑。

他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建立共和。最后,当我看到徐宗汉在河边寻找林觉敏的尸体时,我能感受到巨大的悲痛。是啊!

在这次的广州起义中牺牲了许多像林觉民的优秀人士。看着他们的的背影,真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难道他们不渴望真情,难道他们舍得抛弃妻子,难道他们不需要温暖,难道他们不珍爱生命?不,这是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杀敌救国,他们放弃了一切,坚信自己会胜利。

正因为他们渴望温暖,热爱生命,才明白这些对于人的重要性,只是有的人为了苟全而宁过残生,而有思想觉悟的他们将这爱化成了博爱,心系天下,忧国忧民!他们解放祖国和人民的革命精神神深地打动了我,感染了我。我认为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有多少爱国者为此鲜血。

我又一次感觉到作为党员的使命感,责任感。

此后的画面转向孙中山的演讲。孙中山先生久久开口悲痛地说出了广州起义失败。讲到许多英勇战士牺牲时,阳光朝气的他们在沙滩边玩耍的画面感动了我们,是啊,年轻的他们已离我们而去,我们心里默念走好。。。

作为中国的新一代**,我们会努力工作,不会让你失望。此后孙中山先生的关于革命是什么的一段感染了我们。他提到秋瑾的“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是啊!

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什么是革命,让我们知道什么是革命。

图为湖南长沙。是年轻的毛泽东向学生们讲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大概讲到:你们知道工人的工为什么那么写吗?

那是因为工人头顶着天,脚踏着地,意思是作天下的主人!毛泽东的讲话鼓舞人心。在热烈的掌声中,我感受到了这段话的准确性。工人阶级领导的共产党领导我们解放祖国,解放人民,最终成为世界的主人。

图为周恩来在天津的领导。周恩来和其他许多爱国青年在监狱里**。他们三天不吃不喝就反抗。同样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备受感动。《建党伟业》,再现了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重温了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挽救人民与水火之中,为了拯救危难中的中国,历经千难万险,经过不懈斗争,终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程,对我们这些出生在新社会、沐浴在党恩下的年轻人,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它符合历史的要求和国家的要求。它的诞生给中国带来了希望,给人民带来了光明,也为中国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道路。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奋斗,终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劳动人民翻身当家作主。

另一个故事开始了。它讲的是抗日战争的英勇善战,讲的是中国共产党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顽强斗争。枪战,炮战,非常激烈。虽然敌人不多,但我们的士兵从不放弃,而是在越南更加勇敢地战斗。当画面上显示“一个死人比活人多的一天”的题目时我感受到了一阵阵凄凉与哀伤。

在这影片片段中,许多画面打动了我。帮死去的同志穿上鞋子;为了捡半筐红薯,他们的背被炸飞了;虽然他们中枪了,但他们仍然在雨中顽强地轰炸敌人的飞机;机智的主人用刀修剪子弹,使他们飞出了射程,用扩音器把他们引向敌人的喉咙。是啊!

我们的战士们是英勇的,是顽强的!那个年龄最小的战士的:“我流的是独立团的血!

”更是将我的感动推向了高潮。毛主席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诚然,没有这些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党员,我们怎能过上不愁衣食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有时候我在想,要是我出生在那个年代,我会怎么做?我舍得抛弃吗?我能坚持到底吗?

我能在敌人的毒鞭下仍高呼出“中国共产党万岁”吗?共产党的伟大无畏精神是宝贵的,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漫长的人生道路,向他们学习,学会奉献,学会付出,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现在,我们有幸在党校学习和学习党的先进思想。我认为,我们不仅要了解它的历史、指导思想和决策方针,而且要在生活中积极实践。虽然现在社会不需要我们做出很大的牺牲,但我们应该积极实践。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为学生服务,为身边的人服务,做到力所能及。这样,我们也会充实快乐![工作总结之家 M.Dg15.COm]

电影还没有结束,我们已经来接受历史的接力棒,继续我们党和人民的使命,继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我相信,我们行!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7

5月10日,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首映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宣布影片将于5月15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周恩来总理亲属、曾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40余位延安知青与电影主创共同出席。

《周恩来回延安》历经四年筹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总理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四个时空交错讲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刻画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现场,主创团队透露,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史实,他们在近四年的时间里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的众多亲属、总理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还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详细了解相关史实,收集整理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十余次修改剧本,精益求精。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周恩来回延安》在重现历史的同时还主打“情感牌”。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主创们纷纷表示,一定会戳中观众泪点。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定档5月15日。影片历经四年精心筹备,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总理形象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尽相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主打情感牌。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坚信祖国必然强大。

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的深情,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发展,以情感人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8

观礼红色影片有感

5 月9日至13日公司团委带领我们学习了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为我们青年员工组织了“红色影片放映周”活动,在党的生日来临之际给我们青年员工举办了一堂主题鲜明的教育课。作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我深有感触。

红色的影片,红色的道路。前仆后继的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引领着中国人民走向光明。《风声》是生命的思索,是利益的取舍,在这条鲜为人知的革命战线上,多少无名英雄经历了非人的痛苦。然而在另一个战场,浴血奋战的异国军人却演绎了一段如泣如诉的《黄河绝恋》。抗美援朝中,一个王成倒下了,千万个王成站立了起来;上甘岭上志愿军没有了给养,但他们依然有“党委会”,依然有打败美国兵的勇气和精神。纵观《建国伟业》,它是党的历史,更是祖国的血泪史。是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谨记的。

在这个全新的年代,革命精神不仅没有丢失,它依然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抗冰保电中的巨人修复铁塔传送光明与温暖;也是因为如此,奥运保电、汶川救灾中到处都有电力人的身影,他们不顾炎热酷暑,不顾余震频繁,向前再向前;正因为如此,无数个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他们依然坚守在电力岗位上,为你我的幸福护航。我想,“诚信,责任,奉献,创新”就是我们国家电网人的革命信念,“努力超越,追求卓越”是我们国家电

网人的革命精神。是精神与信念支撑你我,联系你我,呼唤着我们国家电网人为努力实现四个服务的宗旨而不懈努力,为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建设国际一流企业奉献青春与力量。

同时,每一个年轻人都要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向杨善洲老同志学习十年如一日的植树精神。在生活中勤俭节约,乐于助人,善于助人。在工作中不怕吃苦,不畏惧困难,做好每一份工作,同时不断学习,勇于进步,做生活和工作的有心人。青年员工是公司的重要的力量,在人生的这个特殊时期,我们更要学会思考,思考怎样才能做一个优秀的团员,思考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员工。

朋友们,让你我在心中栽下一颗永恒的树,为你我导向,催你我奋进。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9

在中国共产党95年的发展历程中,延安时期是党的力量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党员人数由4万余人发展到_1万人,中国共产党逐渐成长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具有广大群众基础的政党。这其中, 曾担任了七年中组部部长的陈云同志做了大量工作,壮大党员队伍,强化党性教育,抢夺知识分子,倡导干部学习,关心爱护干部,严明组织纪律,对党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有重大建树,有力、有效地支持和维护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和领导地位。影片中有一个场景让观众们捧腹大笑,实诚的陈云同志在与于若木同志的新婚夜上给于若木讲述了他的革命经历,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故事,这堂意义特殊的“党课”让志同道合的心靠得更近了。

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大本营,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前往。电影《难忘的岁月》塑造了高士其、陈学昭、何穆、汪精英等人为了理想和信念投奔延安、建设延安的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形象,还原了革命圣地的火红年代以及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程。

走出影厅的人们还在津津有味的讨论着影片中的精彩故事,而我,也感动于老一辈人的革命精神。七年的峥嵘岁月里,毛泽东赏识倚重陈云,陈云崇敬信服毛泽东。两位历史伟人,为党的事业发展壮大,坚守信仰,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建立了惺惺相惜的深情厚谊。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0

在20世纪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史上,瞿秋白作为著名的革命家和知识分子,肩负救亡与启蒙的历史使命。

他拥有诸多第一:第一个翻译《国际歌》歌词,第一个系统译介马克思文艺理论和苏俄作品,第一个把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介绍到中国,第一个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研究中国革命;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多余的人”、一个所谓的“叛徒”。他在临刑前一个月,于福建汀州狱中写了遗文《多余的话》,其中透露出来的个人际遇感受,与时代洪流,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冲突。

回观瞿秋白的道路,研读其著作,不难发现,知识分子,是瞿秋白自己认可的身份,也是他骨子里散发的内在气质和文化品格的体现。身处巨变时代,革命是瞿秋白奋斗的目标,也是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近代以来,革命大抵都与知识分子有关,他们开风气之先,首先在思想文化转变、重建过程中倡导、鼓吹和实践革命的理想。而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他具有双重的身份和任务:面对现实政治、国家与社会关系必须承担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任务,而知识分子天生就具有的内省、反叛精神,却时刻促使他们观照自身的灵魂,关注心灵的苦闷、彷徨、追求。在中国现当代历史上,知识分子的形象书写通常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完美的英雄,坚定的革命者。还有一种就是更多关注个人独立的精神空间,充满矛盾、犹疑和挣扎,在这里知识分子是追求与彷徨的混合体。鲁迅、茅盾、巴金等都书写了这一类知识分子。而瞿秋白,正是以自己的言和行为这个传统作出了个性化的注解。

浪漫与革命,两者都是激情的象征,在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在知识分子的想象和预期中,它们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于是,骨子里充满浪漫精神的瞿秋白义无反顾投入了革命,参与了革命实践,获得了革命家的身份认同,文化的构建与革命的行动获得了某种统一。但矛盾恰恰存在于此:浪漫的内核以个性、自由、反抗为本质,而革命却常常不需要、甚至完全排斥这些特性。他不可避免陷入了某种困境:一方面坚持革命信仰改造自我,另一方面又无法完全抑制和背叛浪漫文人天然的个性需求。对此,鲁迅在《文化偏至论》给出了最为精辟的剖析:“他们天生地有着追求群体人类 平等的人道主义倾向,又本能地对个体精神自由、个性发展持有特殊的热情与敏感。”

《多余的话》是瞿秋白被俘后在狱中所写的,是他离世前最后的文字。死亡是人生最后一块也是最重要的试金石,那一刹那流露的定是真实的性情。《多余的话》呈现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灵魂,瞿秋白解剖自己,审视自己,用这种方式拒绝无谓的崇敬和瞻仰。他说:“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瞿秋白将自己当作了一个客观的存在,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剖析自己,表现出“走在希望的途中”的知识分子在艰难的跋涉中对自我信仰的坚执。正如他自己所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1

红色影片是为了让我们能够铭记历史,那么关于红色影片读后感应当要怎样写呢一齐来看看了解一下吧。

10月30日,我观看了电影《地道战》,它主要是讲:1942年到1944年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大策略:"杀光、抢光、烧光".冀中人发由于军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创立地道战以后,敌人就往里面攻击,想方设法地破坏。可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敌人没有得逞,他们既怕又恨,但又对我们没办法。在地道里作战时,民兵队长高传宝利用人群来传播消息,使队长的意思能传播给人群。人们有了地道战,敌人的"扫荡"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胜利。

观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一向在想,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民如此聪明,而此刻的中国人却如此地脆弱无能,就拿诺贝乐奖这个事例来说吧,在外国已经有很多人得了诺贝乐奖,但我们中国却仅有几个人获得了诺贝乐奖,真是天壤之别啊!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别人笨,为什么会这样告诉你吧,因为我们中国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为自我争权谋利。我们回想一下《地道战》吧,如果他们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吗如果他们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吗所以我呼吁大家不要再争取权谋利了,你倒不如把争取谋利的时间来为国家作奉献,这样也许对你会更好。

同时,我也期望我们小学生好好学习,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长大为国家做奉献。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二。《地道战》全片的剧情是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日本鬼子从炮楼出来不断袭击邻村老百姓,进村后,他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多口地道,并且一向挖到敌人的炮楼底下。某夜,小鬼子山田队长率日军在天黑之际偷袭高家庄,这事被老钟叔发现了,高老钟意识到鬼子进村将是老百姓的一场灾难。应对凶恶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来到村中的老槐树下,解开绳索,拉响了那口报警的大钟,就在钟声回荡在高家庄的上空时,山田的枪声也响了,这位忠诚的老钟叔倒在了山田的枪口下……高家庄人民被激怒了,他们望着老钟叔的遗体,立下了铮铮誓言,他们要为老钟叔报仇!

鬼子一出炮楼就会被藏在地道里的民兵发现,他们连忙告诉村里的老百姓,赶快下地道,敌人进村后,什么也发现不了,可是,民兵连长高传宝和他的所有民兵早已做好战斗准备,一声令下,四面开火,敌明我暗,战术自如,打得鬼子措手不及,乱窜乱跳。敌人在逃往炮楼的途中,被我埋伏在田野外的民兵从地下向神兵一样杀出,打得鬼子溃不成军。最终,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队长。高传宝揪着小鬼子的衣领说:"你抬起头来看一看,这是什么这是人民!仅有人民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六十几年后的今日,回望六十几年前的峥嵘岁月里,高家庄的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而我说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们才是奇迹!他们发挥自我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胜了的困难,用自我的生命捍卫了自我的家园和祖国!他们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自从看了电影《地道战》以后,我的心境一向不能平静,因为英雄的形象总是浮此刻我的脑海里。

地道战发生在冀中平原上的故事,一次,日本鬼子要侵略冀中的人民,人民为了赶日本鬼子出中国,在每户人家里挖了一条通道,这做了陷井,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冀中人民最终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可是,高老忠为敲钟报警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觉得冀中人民很聪明,会用各种手段去对付他们,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冀中人发会想到挖地道,家家户户连在一齐,逃得容易,打仗也容易。

那已成为历史,我们此刻很少存在战争,因为人们不想打仗,他们想有一个温馨的家,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而我们小学生,应当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出贡献,所以全世界的人民要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2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众多戏骨级演技派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热映中。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已经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为主线,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并通过周恩来总理与革命圣地延安人民同吃同住的22个小时,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烘托了出来。

此番再度饰演伟人周恩来总理,刘劲老师更加形似且神似。尤其是老年妆,将身担重病依旧为国为民日理万机的总理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对延安历史原貌的再现,《周恩来回延安》也做到了极致,足见片方在制作影片时的诚意与走心。

​《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而对这些细节的真实还原,也让周恩来总理的形象更加伟大。

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与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那场戏,让人哭惨了。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已久,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还很少很少能吃得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花。刘劲老师的眼泪也是说来就来,丝毫不用酝酿,将那时那刻周恩来总理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心绪,拿捏的非常精准。几位饰演百姓的老演员,细腻而扎实的表演,也值得鼓掌叫好。

周恩来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小袋小米(原本是家人留给他70岁生日的)装起来送给总理。有一个细节就是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的小米又放回去了,这个细节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的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的感动连连,泣不成声。总理的亲切和蔼,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看到这,笔者心里再次泛起了阵阵感动的涟漪。

周恩来总理袜子上的补丁一层又一层。服务员为周恩来总理洗白衬衫时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周恩爱总理去看望曹大娘时帮曹大娘穿针,还将线头在嘴里抿了一下......如此种.种感人且温馨的生活化细节,在《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里不胜枚举。虽然这些镜头只有几秒有的甚至是不到一秒的一闪而过,却在方方面面都展示出了周恩来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从而让周总理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饱满。真正做到了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

年轻观众更应该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了解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希望影院能多多排片,让这部感人至深的佳作能让更多的观众观看到。

近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了解,这不仅是本月唯一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更是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巨制。这部电影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与支持,不少头发斑白的观众观影后,还拿着手绢擦拭泪水,久久难以释怀。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好像跟着里面的影像重新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特殊时期,很有共鸣”,“周总理到了晚年还为国家为人民辛苦操劳、不遗余力,他值得所有的中国人永远怀念与感恩!”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讲述了晚年的周恩来短暂22小时延安之行的见闻思感。这部电影的上映,使得许多极少出现在电影院的父母辈观众专程买票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偶像”周总理。观影结束后,不少中老年观众还在座位上流连,情绪起伏一时间难以平复。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从小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的电影,影片全都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就是这样反而最感人”。还有一位自己来看电影头发都白了的奶奶说:“这部电影让我忍不住哭了好几次,在我心中,周总理永远是我们新中国的好总理!”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从筹备、拍摄到上映,一直受到众多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周恩来总理的侄女、中新社原副社长周秉德女士在观影结束后的采访中对影片给予了充分肯定,她指出:“这个片子特别好,反映了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回延安的短暂22个小时里,他做了那么多与老百姓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就希望百姓生活得更好,这点特别动情!”

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全军军史编审委会首席军史专家,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员,少将肖裕声更是高度赞扬了这部电影:“影片主创团队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他们任劳任怨、一丝不苟,注重对历史和细节的研究,使得这部影片的“真实生动”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此外,他还从影片的立意、细节刻画等方面做出了正面评价:“影片深刻地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以人民为中心,永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目的,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而努力奋斗。片中,周恩来在身患重症的情况下,仍然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的生活,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着失去家人的老大嫂,仍然记得是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的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永葆革命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使命和伟大精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评价:“这是一部用心、用情打造的电影,影片中运用大量感人的细节,将总理那种复杂的心情刻画出来。文艺作品还是要用细节打动人心,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另外,还有不少曾在延安等革命老区插队的知青,在观影结束后纷纷感言,“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生活的影子”、“如今的延安解决了温饱、奔向了小康,一定能让总理放心”。

历经4年精心筹备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着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重回延安这一历史事件为核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13年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4个时空交错叙事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这部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日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礼,并于5月15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影片的导演、主演刘劲与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主演共同出席,分享了各自的艺术感悟与创作心得。青年歌唱家王二妮也来到现场,深情献唱了电影插曲《延安窑洞住上北京娃》。此外,影片还引发了众多书画界艺术家的共鸣,张世刚、李学伟、邹德忠、龙开胜、杨明臣、范存刚、张维忠、李呈修8位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周恩来回延安》 10米长卷主题书法作品也在首映礼现场进行了展示。

“我们希望打造一部使观众更加全面深入了解伟人、了解我党奋斗历史和优良作风、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内涵的精品力作。”刘劲如是说。《周恩来回延安》根据知名作家曹谷溪的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改编,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著名演员刘劲自导自演,深情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展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刘劲介绍,影片出品、摄制方以及主创团队在近4年的时间里为《周恩来回延安》进行了大量准备:深入采访周秉德等周恩来总理亲属,以及总理秘书赵炜、警卫员高振普等工作人员,从多方面了解当时的历史,进一步了解周总理的工作、生活及个人思想等细节;深入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机构的专家,详细了解相关史实;收集整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与“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影像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史料等;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等主题会议,对影片的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讨论。影片仅剧本就进行了十余次修改,力求精益求精。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周恩来回延安》创新性地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脉落为情节推动力,通过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回顾和展现了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新中国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部回顾历史、着眼当下、展望未来的电影,体现了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是怎样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的。 ”刘劲表示。

除叙事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周总理形象外,《周恩来回延安》在重现历史的同时,还主打“情感牌”。“一是表现了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他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作出贡献,更坚信祖国必然强大;二是彰显了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人的深情,他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刘劲表示。

《周恩来回延安》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摄制,《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电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出品。

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在周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举办点映活动,正式开启全国路演。

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1973年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深情地展现出一幅幅“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电影艺术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通过对周总理回到延安22小时难忘经历的回顾,热情颂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品格风范,从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仰、砥砺奋进,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影片汇集了当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强大阵容,导演吴卫东、刘劲,领衔主演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担纲主演。

点映活动现场播放了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南大学子动情地流下眼泪。大家被周恩来总理不忘初心、坚持信仰、大公无私、热爱人民、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所深深感染。

“电影中身体抱病的周总理,仍然在日夜工作,与时间赛跑,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奔忙做更多的事,这样勤政为民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和敬佩。”南开大学学生罗凡说。

“片中总理眼睛湿润的镜头,没有言语,却展现出总理对人民的深情。回望历史,周总理的精神依旧照耀着我们的前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的今天,每一位南开学子都应把这种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南开大学学生朱培鑫说。

“在总理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当代南开青年我们有责任传承周总理的精神,永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事业中去。”南开大学学生路晨磊说。

在互动环节,主创团队分享了影片特别的创作体验和细节刻画。演员刘劲表示,自己饰演过总理23岁到73岁这五十年不同阶段的人物形象,此次是第一次做导演,更是让20多年来的演员积蓄得到了喷发。这次努力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老年形象,填补荧屏空白,再现了那段珍贵的历史。许多观众流下了热泪,“是周恩来总理真挚的人民情怀感动了人们!”刘劲说。

现场观众表示,自己出生在九十年代,没有见过总理,但是通过一位好的扮演者,让人们能够看到总理的风采,他特别的幸运。刘劲说:“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和鼓舞特别大,谢谢你们!”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3

谁不曾有过美丽的梦?谁不曾有过欢乐的童年?当你在明亮的教室里,你不觉得是一种幸福吗?当我怀着好奇的心境看完了《《小兵张嘎》》这部电影后,我的心就像大海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主人公嘎子哥那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我对他充满了敬佩。

一提起小兵张嘎,想必大家都熟悉吧!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倍受人们敬仰。他小时候生活很苦,但为了改变人们艰苦的生活,他少时就参加了红军,他给红军战士带来了欢乐。嘎子多次完成艰巨的任务,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敌人一枪,但他仍不顾伤痛毅然追击。他有聪明的脑袋瓜,用一只假枪就把敌人的首领捉了回去,为红军立了大功。我真佩服他的勇气。嘎子的爱国热情、机敏、滑稽、幽默、可爱、坚强不屈、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我。

看完电影,我思绪万千也想到自我,嘎子的形象总在我脑海中浮现。嘎子与我虽然是同龄人,拿自我和他一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显得是那么渺小,真是惭愧之极。

此刻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生活在这科技发达的今日,能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教师、父母对我们关怀备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向上呢?哪又怎样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困难和挫折不仅仅在艰苦残酷的战争年代,同样也会出此刻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仅有像嘎子哥一样,勇于挑战困难和挫折,不断努力,才能使逆境变为顺境,从而到达梦想的彼岸。

今日,我国已经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景、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仅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礼貌与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顾过去,我们雄心激扬;盛世年华,我们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沧桑的岁月已留痕,繁荣的祖国正兴盛。这片热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龙腾虎跃今胜昔了。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职责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4

《理想照耀中国》刻画了李大钊、王尽美、蔡和森、向警予、恽代英、瞿秋白、刘伯坚、叶挺、时传祥、雷锋、王进喜、邓稼先、钱学森、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沈浩等一批共产党人的形象,通过这些依理想而活、靠理想而行的一群人的故事,彰显了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他人,求解放”的精神和理想。探讨理想在当下是否仍具有意义。《理想照耀中国》以人带史,采用历史资料加人物访谈、实景拍摄加真实再现的纪录片语言,力求对耳熟能详的人物和故事,找到独特的解读视角。蔡和森与向警予的爱情,瞿秋白与鲁迅的友情,刘伯坚要子孙后代“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遗嘱等故事,通过“有温度的历史片段”,再现了共产党人敢想敢为的力量。“为信仰奔走,为信仰奋斗,为信仰牺牲一切”的人物,串起建党90年来的风雨历程,刻画了从李大钊、瞿秋白到雷锋、钱学森再到孔繁森、任长霞等共产党人的鲜活形象,讲述这些人的生动故事。 转载请注明

《理想照耀中国》以人带史,采用历史资料加人物访谈、实景拍摄加真实再现的纪录片语言,力求对耳熟能详的人物和故事,找到独特的解读视角。蔡和森与向警予的爱情,瞿秋白与鲁迅的友情,刘伯坚要子孙后代“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遗嘱等故事,通过“有温度的历史片段”,再现了共产党人敢想敢为的力量。

昨天观看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很认真,都被李大钊,王尽美等伟大的第一批共产党员的事迹。他们是让中国能像如今一样蓬勃发展,从闭塞落后的中国到如今的青春中国的奠基人。他们呼吁全中国的人民要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脱离封建,引入马克思主义思想,建设中国的第一批共产党,使全中国都投入到为维护自己国家尊严的战斗中。

这部片子中介绍的这一批伟大的共产党员先驱们,他们为信仰奔走,为信仰奋斗,为信仰牺牲一切,不在乎自己个人的性命安慰,投身到中国抗战的战斗中去。他们是中国近代的思想领袖。是他们,从思想上,从根本真正的让中国活了起来,为古老陈旧而腐朽的中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我十分的敬佩他们。在短短了2个多小时中,我几乎无时不在感动,敬佩中。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已经不再是动荡不堪了,我们的生活也比以前好了很多。而他们在作为共产党员先驱,作为中国人的精神领袖的时候,也就和我们差不多大,都是时代的青年。我们现在的青年们,大多都还没有投入到中华的建设中去,都没有忧患意识。我觉得,我们现在也是应该为自己的祖国做些什么事的时候了。不应该再像现在这样没有目标的生活。

现在的中国环境已经比以前好了许多,但是我们也遇到许多的问题。中国未来的发展就是靠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了。我们已经成为了中国的脊梁柱了。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投入的祖国的建设中去,让中国更好的发展起来。

理想照耀中国是我们不变的思想,我们要贯彻“为信仰奔走,为信仰奋斗,为信仰牺牲一切”的思想,用我们的理想去照耀中国!!!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5

董存瑞观后感(一)

我看了一部 50 年代的电影——《董存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教育。

故事是 1945 年年春时,董存瑞在重重困难之下,终于当上了抗日队,在队伍中董存瑞和他的伙伴虽然不满二十岁,但是他们却有惊人的魄力和胆识,在战场中,屡次立功,让连长刮目相看。

故事主要发生在1948年5月25日,他们袭击隆化县并进行战斗。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队友们一个个倒下,董存瑞再次要求作战。此时,他的左腿被敌人的机枪打断。

突然,冲锋号吹响了,董存瑞用身体做架支,左手托炸药包,右手燃起导火索,随着天崩地裂的一阵巨响,敌人的暗堡被炸毁。董存瑞用生命为军队开辟了胜利之路。他才19岁。

看完时,我感慨万千。一个19岁的年轻人,不惜一切生命保卫国家。当他炸毁碉堡时,不怕敌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顽强精神深深震撼了我。

现在,董存瑞比我大9岁,但比我强几百倍甚至几千倍。他的优点是我所不敌的。

从这部电影中,我深深体会到无私爱国奉献的精神。董存瑞和那些革命战士,难道不是他们为我们奉献现在这美好安宁的社会吗?每个人都想和家人在一起,不是吗?

他们想,当然想!还不是为我们吗?没有他们会有我们吗?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二)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每当这动人的旋律在我耳边响起,我就会想起一位中华少年儿童。他手里总是捧着一颗闪亮的红星,他的精神代代相传。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潘冬子。

潘冬子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主人公,他一心想参加红军,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革命家庭,他的爸爸是一名红军战士,是一位坚强的共产党员。他的母亲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在一次大敌战役中保护大规模的转移,她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爸爸因部队转移,要离开家乡,临走时交给潘冬子一颗红星。

这颗红星就像冬子心中的亮光。他一直为他所珍视,并一直激励着他。终于,冬子带着它参加了红军。

潘冬子机智、勇敢、坚强。他母亲的牺牲并没有使他沮丧。为了给母亲报仇,他巧妙地换了一个字,致使胡汉山损失了几万斤大米。胡汉三次封山,帮助红军战士送饭送信。

寒冷的冬天,为了欺骗敌人,他把盐融入水中,倒在棉袄上,成功地避开了敌人的搜索。如此聪明的小英雄怎不令人敬佩呢?

潘冬子生活在这样一个艰苦卓绝的革命时代,但他有着为国家和人民努力奋斗的远大志向。经过多次考验,他终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现在想想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却不知如何珍惜。如果你遇到一点困难,你会退缩,如果你遇到一点挫折,你会气馁,你的生活会更加自私。潘冬子像一面镜子,反映了我的缺点。

我要向他学习,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学习,为祖国未来的建设作出贡献。

潘冬子——我心中的红星,你永远指引我前进!

狼牙山五壮士观后感(三)

昨天,我刚看了琅琊山五侠的电影。但是直到现在我依然还是难以忘记。耳旁依然还回荡着“打到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豪迈而坚定的口号。

电影主要讲的是:有一天,日本鬼子要横扫琅琊山一带,红军要保护村民。五壮士为了保护乡亲们,一路上战功赫赫,战场上冲锋陷阵,不顾生死,最后为了让主力部队转移,被逼上狼牙山顶,最后跳下悬崖,以身殉国。

看到这里,我不禁咬紧嘴唇,饱含热泪。他们在村里很难保护自己,但他们仍然处处为村民着想,坚决保护老百姓。令我深深地感动。

因为为了转移,我们不得不留下人来抓魔鬼,所以我们离开了六个班。但是六班只有五个人。我们怎样才能阻止日本侵略者的三千人呢?我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心里也提到了嗓子眼,不知道他们能不能活下来?

五壮士为了保护主力军,不惜生命危险将鬼子引到棋盘山决一死战。他们边打边往山上移动,丝毫不敢松懈。在魔鬼一次又一次的无情攻击下;在飞机和大炮的轰炸下;在关键时刻!

他们没有恐惧和害怕,更没有退缩和放弃!相反,我看到的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保卫祖国、热爱和平、永不放弃的决心!当弹药和粮食耗尽时,他们像敌人一样扔石头,把鬼魂和汉奸打得粉碎。

每一扔,都注入了全部的力量。他们不仅投只是块,而且还投掷我们中国人民的愤怒和仇恨。最终,他们被逼上了顶峰,在跳下悬崖的同时还高呼“打到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大地似乎都为之震动!

天空也为之怒吼!在抗日战争中又添了鲜红而悲壮的一幕!

想一想,我们现在既幸福太平又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多少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呀!他们毫不犹豫地抛头颅流血,以换取今天的和平。相比之下,我不禁惭愧:

平时劳动时偷懒,做作业拖拉,做体育运动时的害怕胆小等等。这些小事不能坚持。他们怎么能与革命烈士抗衡?从那时起,我将以他们为榜样,不断进步。

五壮士们那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和宁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定要刻苦学习,以后报效祖国,这样,才不辜负先烈们的付出与牺牲!

鸡毛信观后感(四)

昨天,我看了鸡毛信。讲的是放羊娃给八路军送信,在路上看见了鬼子,为了不让鬼子发现信,他把信放在了羊尾巴里。趁着夜里去送信,天亮才送到。

最后,八路军知道了消息,打败了鬼子。人们过上了快乐的生活。

今天,我看到我爱灰太狼2。据说灰太狼在路上遇到了寻找狼王石英的各种困难,但仍然找到了狼王石英并克服了困难。以后我也要学***狼的优点。

雷锋做过很多好事,我知道其中三件。第一件是雷锋为战友的妈妈捐出了自己省吃俭用的 20 元钱。第二件是大雨送娃娃回家。第三件是拆下备用胎安到爆胎的大巴车上去。

雷锋永远是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