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国学教育观后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请继续阅读。优秀的电影杰作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个精神世界,不同的人观看一部作品之后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体会。观后感是创造性阅读的体现更是个性与审美兼具的肯定,观后感指的是电影内容对自己的启发,可以让自己进步的启发。此内容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如需决策请自行甄别!

国学教育观后感【篇1】

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魅力

—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有感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辉煌的历史。从历史记载的奴隶社会到清朝鸦片战争前的古代历史,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家。他们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这些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是对世界教育思想宝库的巨大贡献。

如今,走进《国学经典与教育》,重温这些思想精华,我再一次被其深刻的思想魅力折服。

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清初的启蒙思想教育家,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探讨了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当代的教育同行探讨并加以利用。

对教育者身份的“师”的描述,最早的论述出现在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爱护学生”等观点中,后来荀子也提出了为师之道要有尊严而令人起敬,做到德高望重。荀子是诸子百家中最为提倡尊师的,在师生间,强调服从,其师道尊严思想超过了孟子的君、师并重,把为师之人比作天地和祖宗。他的思想对后世教师尊严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同时,荀子认为,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媒介参与国家治理。他将国家兴亡与教师的关系作为规律概括,令人深思。堪称世界最早的教育理论论著《学记》也对教师的角色进行的论述。

韩愈应算得上是对教师这一概念作出精确定义的第一人,他专门所著《师说》来论述教师问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同时提出了以道为求师的标准的见解,并指出师无常师、唯道是求,教育不过是先觉觉后觉,先知传后知的过程,教师的产生不过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果。在韩愈的教育思想中,他虽然也主张尊师重道,但对教师的绝对尊严持否定态度。

清朝的黄宗羲则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公其非是于学校”的观点,表达了教师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

综前所述,不难看出中国古代教育家对教师所持的观点:教师是令人尊敬的职业,担负着启蒙学生、传递知识与文化的重任;教师是一项对自身要求很高的职业,从教师自身的内在知识涵养、性情修养、综合素养到外在的形象、气质、谈吐表达等都有较高的要求;教师的工作同时是非常重要的,它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与民族的兴旺。

在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思想观点中,对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及价值也有许多精辟的认识。《学记》记载着孔子等人的观点,提出了爱护学生的观点,对待学生要启发诱导,遵循启发性原则。同时指出学生间存在着差异,要注意因材施教的原则。

宋朝的颜之推、朱熹等教育思想家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认为学习者本身就是学习的主体,能否学好取决于他们自己。基于上述思想,我们可以总结出他们对中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和定位。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已经认识到了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消极的灌输对象,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阶段性的,因而要因材施教,因时施教,按规律施教。

这些观点和认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和改革仍有深刻的启示。

同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对师生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教与学的观点,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促进。这一观点是对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对教师成长仍具有积极意义。

唐代的韩愈更直接表达了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认为师无常师,师生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只要闻道在先,这种关系是可以转化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教育家对师生关系的认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芒。

纵观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高度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高度重视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它渗透的人文教育思想与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目标是一致的,特别是与教学的立体目标是一致的;它渗透的教学态度与今天的师德标准几乎是一致的;它渗透的教学方法将使教育者终身受益。

孔子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作为当代的我们也更是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呀!

国学教育观后感【篇2】

“以德促廉,圣贤教育”第一期公益交流会观后感实验小学四年级(二)何缘竺

2013年4月19日下午13:30到17:00,我和其他九名同学代表四年级(二)班参加了全校的“‘以德促廉,圣贤教育’第一期公益交流会” 这项活动,参加这次的同学都穿着红白相间的校服,佩戴红领巾,把整个会场都染红了。

首先,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讲话和庄严的升旗仪式。**《条例》写的东西有100多件,有5000多年的历史。过了一会儿,主人让我们全体起立,向孔子鞠躬三次。主持人说:

“全体起立,一鞠躬,起!二鞠躬,起!三鞠躬,起!

全体坐下。”我还听了几首歌:《国家》、《烛光里的妈妈》、《母子孝》和《妈妈的爱》等。

还给我们讲了“百善孝为先”,主要讲了5个内容:一是孝之反思,二是孝之感恩,三是孝之原理,四是孝之实践,五是孝之忏悔。孝之原理有天之径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几个主题。

孝之实践包括三孝:孝养、孝敬、孝顺。孝养有:

有养、能养、善养。孝敬有:言语温和、行为合理、态度端正。

孝顺有:不可忤逆、横顺父母、背后圆满。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

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反义词,告诉我们孩子应该孝顺长辈。还有一些**,看了很感动。

最后,主持人要全体师生朗诵“孝亲颂”、“尊师颂”这2篇文章。

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今后我们应该孝顺父母和长辈。首先,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尽可能多地帮助父母做家务,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国学教育观后感【篇3】

仁爱,与我们渐行渐远吗?——《国学教育读本》有感

读完《国学教育读本》后,我惊奇地发现,几千年来,古今人们的思想竟然如此相融相通。

其中,我觉得“仁爱”才是国学精神的精髓,它是历朝历代人们共同的精神需求。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仁爱”的呼唤更加强烈。

《论语》中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意思是: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护他人”,即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而在当今社会上,是不是处处有仁爱呢?

清洁工人辛苦地打扫卫生,有些人却视而不见,随手乱丢垃圾。他们是否想过清洁工人的感受呢?他们尊重别人的劳动了吗?

他们做到“仁爱”了吗?在新闻里,老人摔倒无人扶、小孩被撞伤无人管的事件频出,一些人怕帮助他人自己反被诬陷,就选择冷漠、逃避,这样做是“仁爱”吗?难怪有人忧虑:

仁爱,与我们渐行渐远了吗?

不!仁爱不会渐行渐远,因为“仁爱”的思想绵延了两千多年,它是真善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国学精粹,是每个人内心的渴望。仁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永恒的光芒,将为我们这一代人所弘扬。

我班的李鸿同学就是一个富有仁爱之心的人。他背身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刘同宇同学上学,坚持了两年,被同学们称为“最美好同桌”。无独有偶,行知中学9(2)班是一个仁爱的先进集体。

“小胖子”葛飞的成绩很好,然而,他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只能长期坐在轮椅上。三年来,他全靠全班同学的照顾,才得以顺利上学。

可见,仁爱就在我们身边。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家里,我们要关心父母和亲人;在学校中,我们要关心老师和同学;在社会上,我们要关心身边需要帮助的每一个人。

只要每个人都付出一点爱,爱就会生根发芽,爱就会开花结果。

【点评】这篇读后感实际是一篇议**。对于“仁爱”一词,是一个包含深奥的传统文化、传统故事、传统道德的词语。对于这个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层次和角度。

而作者却认为当今社会对“仁爱”的呼唤更加迫切,“我们这一代人将把它发扬光大”,并层层设疑,从现实生活中列举正反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体现了作者的思辨能力与学以致用的精神。中国教育刚刚起步。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这种理解是有价值的。

国学教育观后感【篇4】

主讲:牛开全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也就是说,学习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默默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续五千年不间断的国家,是因为汉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过程中。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但学生为这个志向做了什么?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

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他的心是充实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旷的。

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

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一些教育专家建议,学生可以主动拿起一张纸,这就是爱国主义!

所以我们可以教育我们的学生要有灵感。我们不妨把目光放回现在能付诸行动的事情上,哪怕只是为理想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学习《国学》有以下感悟:

首先,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

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再次,《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

”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孝顺的人和一个有礼貌的人。

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希望你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它在历史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失败!

国学教育观后感【篇5】

国学经典是相关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2014年3月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言文学习理论学习。这次学习分为两种学习方式,一是通过网络听教学**(教授讲座),二是学习教材《三字经》、《**规》、《千字文》、《论语》及优秀的古诗词。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略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深刻地领会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续五千年不间断的国家,是因为汉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过程中。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国学经典源远流长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犹如一道强韧的纽带,把中华文明的各种珠子连接在一起,彰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成为千百年来流传于世界各地的人类共同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二、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

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孝顺的人和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同时,也要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教育他们尊老爱幼,爱护弱者,使中国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播。

四、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

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

孔子还认为,与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与谄媚、虚伪、阴险、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则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话,言简意赅,教人自觉,让人守德或教人摒弃偏执。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人生观为指导,教育学生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成为国家的栋梁。

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因此,教师必须自我修养,勇于面对各种不良现象。

五、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

”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如今的教学,已不能再采用以前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的首选是教于乐。“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

”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不断参与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

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学教育观后感【篇6】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国学教育观后感【篇7】

xx年暑假我校开展了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这门课,它分为四个教学视频。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国学教育观后感【篇8】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强化语文教育内容也是中小学语文改革的一个趋势。什么为“国学”?其含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长达数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文化典籍,所以“国学”就是由文字记载的中华文化典籍的总称,涵盖着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考古等领域。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留给后人的文化书籍不胜枚举。在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旨在提倡中国文化和教育方法,培养学生们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儿童的人格,提高了儿童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要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等等,这些好的传统如果失去了,那我们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乱。汉学基本上是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安顿下来。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只有了解它,才能脱离学生的共同意识。

一个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过了青春期,道德观、世界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时候才开始进行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可操作空间比较大,年龄段合适,考试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因此是国学教育的最佳时间。

我觉得,在当今社会的应试教育中,我们把升学作为教育的目的,只是纯粹的把学习内容局限在课本上,缺乏生存教育、协作教育、自我认识教育和自学意识与创造精神,隔断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狭窄,学生们走出校门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语文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又一次被提出,并付诸实践和有效实施。

国学教育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我们更应该学习古人善于变通的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依据现在的学生个性张扬、爱表现的特点,增设教材中没有的国学诵读模块。我们可以在每个学期开学初,分阶段有计划地给学生开列国学书目。第一阶段要求学生诵读简单一些的国文经典,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名贤集》、《神童诗》、《**规》等。

第二阶段要求学生诵读难度大一些的国学名著,如:明朝洪应明写的《菜根谭》,清朝梁启超写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和清朝蘅塘退士整理的《唐诗三百首》等。每节语文课上诵读一段国学经典, 然后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背诵,领略其中的文化精髓, 陶冶学生的个人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最终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黄济先生在《在中小学如何开展国学教育》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就其如何教授国学,也提出了他的看法。首先,这是确立正确方向的关键。国学教育”绝不是简单的复古腐朽教育,有人会深切地担忧国学教育会培养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书呆子”来,或者会束缚孩子的思想,形成僵化的思维模式。

一方面,我们必须明确国学教育绝不是抱残守缺,而是要运用鲁迅的“拿来主义”原则学习国学;另一方面,在解读和品味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创造性地学习,与时代素质紧密结合,谱写出更多优秀文化。中国教育是要自主发展,不是追随他国,在综合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学教育的兴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及心态的积极调整。其次,解读日常教学中包含的国学思想的精髓,国学是一个综合各家各个学术流派思想的文化体系, 其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其基本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和礼治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各个环节都包含着这种精神,只要我们去深刻解读,就能够让学生豁然开朗,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全新的客观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加强语文教师的培养,中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教师。语文教育的成功与教师有很大关系。开展以语文教育为主题的校本研究,教师应先行一步。只有教师比学生先学一步,多读一点、多背一点,懂鉴赏方法,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也才能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学校应该用科研促教研的方式不断的探索出科学化、专业化的国学研究道路,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国学教育的水平。全体而言,可从教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上引路课——全员教师推进课——教师的集体研讨等环节入手,反复实验,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授课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的国学教育不断地注入底蕴,争取使国学教育在可持续性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前行,真正的达到枝繁叶茂。

就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通过自学,熟读古诗,并且了解古诗的大概含义,这样还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其次,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小组讨论,教师的疑难解答等等,要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背后的深层含义,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全诗的经典之处。在这首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者”的角色。让学生深刻的了解到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这只是一小部分,反映了汉学的主要特点。

日前已经是21世纪,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要想吸引孩子的兴趣,国学教育须注入现代元素,如何摆脱枯燥、晦涩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领略国学的精华?必须给国学教育注入现代元素。如借助多**辅助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伴有古乐,并辅以动画片演绎,既有古代寓言,也有外国故事,让孩子们在逼真的环境里追思古人,陶冶性情。

总之,在中小学时代向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不仅对学生的人生哲学的培养有益,而且对学生日后的做人和管理自己的生活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古代教育在注入新鲜血液后,一定会焕发出光彩。

国学教育观后感【篇9】

看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和读本,使我受益匪浅,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此书具有针对性的挑选出了国学经典书丛里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其中选自《论语·阳货》中的“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居!

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告诉我们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容易受人愚弄;爱玩弄小聪明而不爱好学习,其行为放荡而无基础;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反而容易被人利用,害了自己;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就是一个说话尖酸刻薄人;而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这种人就只会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那就代表他只是一个胆大妄为的人。

这些词汇恰恰反应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影响着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一切。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的素质行为各方面都时时刻刻影响着我的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一个作为教师应有的职业追求,我们面对的不只是一群孩子,在这群孩子的背后承载着父母的希望,社会的责任和祖国的未来。这就要求教师要专业精炼、知识面广、学识渊博,具有高潮期的教学和教育能力。

“身正为范”是说教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启蒙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一生。“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为了体现这一教育理念,我必须多学习多实践,这样才能促使自己成为一口源源不断的泉眼,将孩子们碗中倒满水。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是很久以前上学时期老师就教过的,以前只是粗浅的懂的了字面意思。而如今的我看到这一句却有着和以前不一样的体会。这句话教育我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事,不要碍于面子不肯虚心向身边的人求教,“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应该以宽容,好学的心态去看待自己身边的人,从她们身上找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工作中我还需要有团队意识,我不是诸葛亮,但是我只要和我身边的人共同努力,共同协作,团结一心,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就一定能胜过那些聪明智慧的人,因为我相信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这也正是我目前急需改变的自身毛病,希望自己能在工作团体里,和同事们多沟通,多交流,多学习,虚心求教。

国学教育观后感【篇10】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xx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在线学习,这次学习分为四个教学视频,我用半个月的时间好几遍教学视屏,总计用时20多个小时。另看完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