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如何将自己的读后感写的更好吗?翻看手里这本作品,心中泛起惊涛骇浪。当我们对一个好的作品产生认可时,往往可以通过读后感的方式书写下来,想要深入了解“飞向太空读后感”吗下面为你提供了一些相关资料。

飞向太空读后感 篇1

《飞向太空港》主要讲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外国卫星——美国“亚洲一号”的故事,记录了发射卫星的全部过程,也是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大辉煌成就,让我们中国人为之自豪。

一个民族从地球到遨游太空,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有无数困难和艰辛,是无数人用青春与汗水,坚持不懈的奋斗甚至用生命换来的。面对一次西昌发射场上百年一遇的泥石流爆发,房倒了桥梁冲垮了,铁路摧毁了,公路崩溃了,人们死伤无数,但中国的技术人员面对大自然的灾难丝毫没有退缩。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不顾狂风暴雨,他们齐心协力战胜大自然。正是这种顽强不屈,英勇无畏的精神,让他们度过难关,恢复了工程。

发射场虽然不是战场,但同样有着牺性和死亡,技人员和科学家们不管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攻克难关。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中国沿着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不断发展。几代航天人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飞向太空读后感 篇2

自从读了《飞向太空港》这本书,心里有很大的感触。

这本书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二、发射场:原始与现代同构的神话”,在原来我还没有读这本

书时,认为航天员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职业,她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应该是很好的,可当我读了这本书,才发现我国西昌卫星发射场的航天员与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她们的住房简陋、饭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吃…可是,即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她们依然千辛万苦,白天黑夜,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搏斗。她们的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敬佩。

发射场虽不是战场,但是同样有着牺牲和死亡,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不管白天黑夜废寝忘食的攻克难关。有的却因为长时间的工作而重病卧床不起,献出生命,我相信每一次的发射都有航天人员的呕心沥血。他们不管千辛万苦,不管狂风暴雨,齐心协力战胜困难,这种顽强不屈,英勇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飞向太空读后感 篇3

月华如水,星光灿烂。月夜城已是人的海洋,一颗颗壮怀激烈的心随着“长征三号”在宇宙飞行。——题记

本文主要叙述了原本科技衰败的中国建造了西昌卫星发射场,发射几颗卫星后,接踵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打入国际商业市场。经不断沟通交流,万里请缨,准备用中方“长征三号”火箭将美方“亚洲卫星”发射,几经研究,最终成功发射。

一个腾飞的国家,必有一些开辟天地的英勇志士:上官世盘思维缜密,绵里藏针,在谈判桌上力揽狂澜;谢总谢光选当守财奴,当改则改,察纳良言的胸怀与气度令人钦佩;坚忍不拔,学识渊博的胡世祥鞠躬尽瘁,一心一意为中国航天事业。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在李鸣生先生笔下描绘得淋漓尽致。他们建功立业,却不居功自傲;他们甘苦皆尝,却义无反顾;他们间虽有内部争执,却将干戈化为玉帛,他们为了让中国打进国际市场而努力奋斗,砥砺前行。

当听到那一声巨响,熊熊烈火映红了半边天,望见火箭腾空而起,“中国航天”四个大字赫然醒目,成功发射。每每回忆这个画面,心中有自豪,因为我是中国人。而我也有一个小小航天梦,向往那天空中衬托出的清晰白线,像矫健的鹰叱咤翱翔,消融在蔚蓝的天空里。家里的各个角落除了书籍,最多的便是大小不一的飞机模型,还有不径相同的手控航模。作文为了能驾驭各式各样不同机型的航模,我努力学习,用成绩来换取航模。每当我得到一架新机型时,我都爱不释手,小心仔细地研究一番后再动手操作。看着飞机在我的遥控下任意地变换着姿势、以不同的速度起飞降落,聆听着那骄傲的咆哮声,更加坚定了我想与你近距离接触的信念。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小小的梦,并为它努力、为它奋斗,走在追梦路上,或彷徨、或悲伤,但总会朝着那个既定的目标,屡败,屡战。无论是多么广阔的天空,也有一颗星星,散发着微弱的光芒;无论人生的路上有多么黑暗和坎坷不平,也有一盏启明灯,照耀着我们前进的路。它就是梦想。作为学生的我们应努力学习,勤奋刻苦,克服学习中的一个个障碍,朝着心中的目标奋进,用自己的力量与行动,发射心中的“卫星”,让梦想照进现实。

飞向太空读后感 篇4

《飞向太冷港》是李鸣生写的一本书,作品以亚州一号为织梭,牵引着千经万纬,流贯而出。不刻意于结构,却把一幅长卷的作局处理得自然顺顺畅,从客舒展,疏密相间,张弛有致。

在这本书里,不管是辛勤能干的中国专家,还是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和中国专家一起发射卫星的外国专家,都是平等的,虽然中国不同于外国的一些习惯,但外国来的专家们都想忍受了下来,从来没有提过什么过分的要求。对待工作非常严谨,和中国人民相处得十分融洽,就比如可达先生。

六十岁的可达先生是匈牙利人,这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老头,他和胡世祥一样,喜欢开玩笑,于是在数十名与会者中,他和胡世祥最爱开玩笑,有时还会打赌,这时上官世盘就会来当裁判一类的角色,只可惜,几乎一次都是卡达先生输。

探案宇宙、开拓空间的伟大事业,绝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事,也不是一天,一年或一世纪的问题,而需要世世代代的共同合作与奋斗!

飞向太空读后感 篇5

责任,致敬—《飞向太空港》读后感800字!

这是一本作于19年前的书。当时,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始突飞猛进,国内六颗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场升空,成功率达100%,中国开始迈向世界商业卫星市场,来自美国的“亚星一号”卫星是他们的第一笔订单。

西昌卫星发射场位于横断山脉南段的西缘的一个大山沟中,在当时选址的过程中,谁也没有想到,一颗美国的卫星会从这里升起;更没人想到,这里日后将成为一座举世瞩目的航天港。

然而老天似乎很喜欢和人们开玩笑,1989年9月3日凌晨,一场百年不遇的泥石流沿着山谷倾泻而下,怒吼着,咆哮着,半小时,仅仅半小时,吞没了房屋、铁路、桥梁、公路、通信线路,还有一些基地的官兵。此刻,“亚星一号”的发射工作正在紧张准备中,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原本半年的恢复任务,一个半月就完成了,但我们也要知道,在这么高效的恢复背后,泥石流中的死难者们,只能化作一个数字,甚至连数字都没有,就消逝了。

为了保证“亚星一号”的成功发射,许多奋战在一线的专家没日没夜地研究、攻关,顾不上关心自己的身体,甚至有的人最后查出癌症晚期。发射场不是战场,但也同样有着看不见的付出与牺牲。一位位离开亲人的专家、技术人员,用他们的一生,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出全部的力量。支撑着他们的,我想,是心中不可动摇的责任感。

历史与现实,往往是多么相似。从春节开始,疫情肆虐。医护工作者们毫不犹豫地冲上一线,甚至将自己的安危置之一旁,夜以继日地救人。有的人也不幸感染病毒,他们也无法亲人团聚,疫情中牺牲的医护工作者们,也只能化作疫情数据统计中“死亡”一栏的灰色数字之一。支撑的他们的,亦是心中不可改变的责任感。他们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多一秒,就可能多抢救一个人;多抢救一个人,就等于多救了一个家庭。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在负重前行。”70多年来,一批批科研人员、基层工作者们,用自己的生命,一点点筑造出现在这个强大的中国;在疫情爆发时,一位位医护工作者冲上前线,无怨无悔,正是这些逆行者,让我们得以健康地生活。这些人面对的,是雷电交加,风暴怒吼的世界;而它们的背后,是一方宁静美好的净土。他们顽强的生命,为我们撑起了这个世界。让我们向这些人,送出一句最朴实、最真挚的话语:“谢谢你们!”

飞向太空读后感 篇6

上世纪,在一片大山环绕的地方,有一群人在做一件事。那个地方叫西昌,那件事叫发射卫星。

西昌,是同步卫星的故乡。当时,中国航天还未被世界所承认。《飞向太空港》就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运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大灾年”。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大力神—34D”火箭,“德尔塔”火箭,法国“阿丽亚娜”火箭都未发射成功。而世界上又有许多卫星等待发射。这就形成了一个火箭发射的真空期。所以当时有人说,中国火箭走向世界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但是,抓住这个契机又何谈容易呢?为了抓住这个契机,中国外交部艰苦奋斗多年。在许多国家之间来回,参加了一场场谈判。西昌的火箭发射人员日夜不停的工作,为了让卫星发射成功,政府不远万里运来了升降平台。在书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乌可力,任新明,谢光选,吴传竹……他们不眠不休,废寝忘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将卫星发射进了太空。

尽管航天工作者废寝忘食的努力,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困难。外国人的猜忌,外国政府的限制,恶劣的环境……其中最让人气愤的,是美国人认为我国的发射架是啤酒瓶,火箭是小孩子玩的鞭炮,不保险。就是顶着这样的困难,我国的火箭将士们以惊人的毅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发射的那一天,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中国,随着“点火”的命令响起,“长征三号”火箭腾空而起,标志着中国航天从此走向了世界,中国人民从此挺直了脊梁。

望从前,在群山环绕的西昌,火箭一瞬飞天;看今朝,在山河秀丽的中国,人们展望星辰。为航天事业奉献一生的先烈们,你们是艰苦而伟大的。捍卫领空,发展航空,飞向太空,一起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努力前行!

飞向太空读后感 篇7

《飞向太空港》是我读的第二本纪实性文学作品,同样的,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录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成功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一段辉煌历史。这一段历史中,我既读到了一代中国航天人无私奉献、精忠报国的热忱,又深深地被中美两国科研专家深厚的友谊所打动,从葱茏的大凉山腹地到西昌卫星发射场,从洛杉矶的谈判桌再到西昌宾馆楼里的会议室,从溶溶月色下的中国箭、美国星最后到浩瀚无垠宇宙中的星辰大海。“亚洲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预示着中国航天光明璀璨的未来!

“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与中国航天的未来紧密相连,虽然这是一颗由美国制造的卫星,但它们同样命途多舛。自1986年起中国对外开放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便有意承揽国际卫星发射任务,适逢美、法卫星事业上的连续惨败,本以为这是一个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大好机会,但始终天不遂人愿,以乌可力为首的中国商业卫星国际服务代表团在美国吃了多家卫星公司的“闭门羹”和遭到一连番质疑、打击之后,开始为这项没有半点儿眉目的合作犯愁了。中华民族是一个遭受磨难的民族,在多次奔走世界各地,经过长期协调谈判之后,终于与美国休斯公司签订了合同,达成了合作共识,万里长征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这本书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又一个重要见证。通过这本书,我又一次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面对挫败永不言弃的精神。作文当我看到西昌人民为护送升降平台而放弃了过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赶集并自愿为运送队伍修路,送干粮的时候我竟然激动地热泪盈眶,从洛杉矶到北京,再从北京到成都,最后从成都再到目的地西昌,各个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全国人民紧密合作,大家的愿望十分一致,就是为了能让我们的火箭打入国际市场。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突然顿悟了,什么是真正的信仰,那就是把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要做新时代青年,扎根这片热土,锤炼品格,增长才干,回报国家。

在卫星发射成功的背后,是每一个航天人的日日夜夜。他们或是埋头苦干的指挥员,或是辛苦工作的翻译小姐,他们的名字或许被刻在人类的史册上,或许不被人们所熟知,无论如何他,她都是英雄。他们在发射场上挥洒青春,在穷山沟里研究最尖端的航天科技,他们是真正的“开天辟地”者,开启了人类对茫茫宇宙的探索,是真正的共和国脊梁!

致敬,中国航天人!

飞向太空读后感 篇8

太空“这个名字就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大家早就盼望飞向太空,去探索太空的奥妙,了解太空的神奇,研究太空的秘密,朝思慕想,期待有朝一日飞向太空变成太空人,在太空中生活,那将是多么美妙的啊,也许是想得太疯狂了吧!有一天夜里!我梦见自己长出了一对翅膀,不一会儿就飞到了月球上,嫦娥姐姐带着玉兔来欢迎。我兴奋得跟她们抱在一起,嫦娥姐姐告诉我!当初被迫无奈服了仙丹,就常常想念后弈,她们太孤独,也太冷了,我连忙播下了太阳的种子。希望她们在这里也能像地球一样温暖,告别了广寒宫。我又飘飘然飞入了太空,身边到处是五颜六色的星球,各种各样的飞船,上面坐满了来自各星球的旅客,一个飞碟向我飞来,一位外星人探出窗来向我打招呼,你是从地球来的吗,欢迎你到太空作客“我领你参观我们太空?我愉快地接受了他的邀请,这里的空气真新鲜”小鸟的歌声是这般欢快……我沉浸在这天堂美景中,我还惊奇地发现,这里的房子都没有上锁。这里的人们不知道什么叫忧愁和战争,互相谦让……看着这一切,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地球上的污染越来越多,我打个电话让大家来这儿定居不是很好吗:

飞向太空读后感 篇9

《飞向太空港》这本书,我读了以后受益匪浅,许多感受从我的心底油然而生。

说实话,我一开始看到《飞向太空港》时,并没有对它产生太大的兴趣,我以为它就是一本,科普宇宙的书,但我发现我大错特错。

当“长征三号”运载着“亚星”成功发射时,我和书中那些观看的人一起,感受到了血脉偾张。心中早就感动不已。

本书刻画的就是两个字“困难”。改革困难,谈判困难,拥有发射订单困难,建造发射场困难,送卫星困难,发射卫星困难,而且,当时的中国被许多国家并不看好,再加上还有多年的屈辱没有洗刷,民心低沉。

图片

书中的专家们,都怀揣着一个中国飞天梦。而为了实现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每个人都为此无私地奉献了许多。当他们克服了诸多困难,成功实现了飞天梦后,每个人的情感都是那么真实,这并非只是一个让国家有质的飞跃的存在,而是在那一刻开始,国家就已经洗刷了曾经的耻辱。

当遇到困难时,不要想着如何躲避,如何退缩,而是应当直面它,而书中的人恰恰很好地表达了出来。

飞向太空读后感 篇10

不忘初心,飞向未来

起初看《飞向太空港》的目的仅是因为它是必读书目中的一项,并且始于对它的兴趣罢了。从头到尾大致翻阅一遍,既枯燥又乏味,甚至还有许多关于航天的专业术语频繁出现。我很是不解,为什么没有文化功底,全文都是简洁明了的叙述或是对话的作品会选到必读课外读物里呢?这样的书不是人人都能写的吗?

但直到我细品了这书中的内容与文字底蕴时,才发现这不仅仅是本跟航天有关的书籍,更是记录了中国航天由落后到崛起的一步步艰辛历程,耐人细看!比如,文章开篇序言中说:“因为天空和天空下到处乱窜的人,孤独的地球才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幽默十足,一下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共鸣。再比如:“人类飞天的梦想一定是注视天空的结果。因为人区别于猪的地方在于,总会时不时仰望天空。”这样简洁有趣的文字,这样有深度的作品,怎能不吸引人继续探寻人类航天历史呢?

书中描写了许多为航天事业付出一生的航天英雄。原中国卫星测控中心副司令员上官世盘,思维缜密,绵里藏针,善于辞令,在谈判桌上力挽狂澜。身材高大,腰板粗壮的乌可力,推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所知、无私奉献的航天英雄们,将中国航天技术不断走向国际化,也让人类走进宇宙母亲的怀抱。

读了这本书后,我也深深地被航天工作的艰辛所震撼。他们要在一个荒凉而孤寂的大山沟里闷近半年,没有信号,跟家人更是大半年才能见一次。从现代的'大都市到原始般的荒山沟,各个方面都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不便。但是他们心怀中国航天争雄世界的志向,才能克服重重困难,临危不惧,终使中国航天发展辉煌起来。

“火箭起旋,星箭分离!”“这次发射,完全成功!中外专家们紧紧抱在一起,滚烫的热泪,让一切话都显得多余。”这一幕,是中国航天技术第一次真正的国际合作,更是通往国际大门的邀请函。

本书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震撼读者内心的民族魂,让中华民族儿女为之骄傲。正如作者所说:“那时,太阳将不再是红色,月宫将不再清寒。经地球数十亿年进化过的人类,大踏步走进的,必将是一个远比地球更加美好的大同世界!”

飞向太空读后感 篇11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这是选自《吊古战场文》的一段话,这黯兮惨悴、风悲日曛的环境像极了李鸣生的第二故乡——西昌,但就在那个地方发生了一件轰动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传奇!

跟着李鸣生的七步曲之章——《飞向太空港》, 我仿佛来到了1990年4月7日那天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那就是个穷山沟沟,但在那天,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把美国的“亚洲一号”卫星成功送人外太空!就在那个荒凉的土地上,经历了许多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又可歌可泣的事情,有许多许多值得我们去歌颂的传奇人物,现在的中国是远近闻名的航天大国,但在几十年前是那么的渺小。那段时间,那些航天人是多么的废寝忘食、呕心沥血。读了《飞向太空港》,让我知道,不是只要一个火箭和一句“点火,发射”就能实现飞天梦想的,在那中间是多少人挥洒着汗水,用尽了青春,多少人满怀希望走进发射场?直到年过花甲,还在发射场艰苦付出。有不注重穿着打扮的总总师任新民、有只要知识不要命的火箭女专家……在那工作的还有很多,犹如天上的星星,有些会渐渐隐去,但也会有些渐渐出现,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那就是留着平头已到中年的“长征三号”火箭总设计师谢光选,年轻时的他还‘命令’过陈赓大将灭掉烟头呢!在西昌的谢总已67岁了,年轻时的那股劲减弱了,他平易近人,十分开朗,是个名副其实的老顽童。

发射场虽然不是你死我活的战场,但也是一个有牺牲的地方,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随时都会要了这里正在坚守的工作人员的性命,但是他们却不惜一切代价,在不停的努力,岁月已让他们弯下腰、驼起了背、白了发、长起了皱纹。可他们却在4月7日那天,在那个山沟里……笑了……笑得十分的轻松,十分的甜。他们是值得的,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没有白费,那时所有人都笑了,像一个个温暖的小太阳,凝聚成的光,就是祖国走向航天路的光明!

看完这本书,我热血澎湃,心里十分的激动!我们中国在航天事业的阻碍已被清除,中国已满怀憧憬和自信在外太空尽情遨游,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些可敬可爱的航天人,是他们的坚持不懈,他们的汗水、他们的年华让中国成为航天大国。作为21世纪好少年,得到优越生活和优质教育的我,会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让祖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像那些航天人一样,飞向属于我的太空港!

飞向太空读后感 篇12

不忘初心,飞向未来

起初看《飞向太空港》的目的仅是因为它是必读书目中的一项,并且始于对它的兴趣罢了。从头到尾大致翻阅一遍,既枯燥又乏味,甚至还有许多关于航天的专业术语频繁出现。我很是不解,为什么没有文化功底,全文都是简洁明了的叙述或是对话的作品会选到必读课外读物里呢?这样的书不是人人都能写的吗?

但直到我细品了这书中的内容与文字底蕴时,才发现这不仅仅是本跟航天有关的书籍,更是记录了中国航天由落后到崛起的一步步艰辛历程,耐人细看!比如,文章开篇序言中说:“因为天空和天空下到处乱窜的人,孤独的地球才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幽默十足,一下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共鸣。再比如:“人类飞天的梦想一定是注视天空的结果。因为人区别于猪的地方在于,总会时不时仰望天空。”这样简洁有趣的文字,这样有深度的作品,怎能不吸引人继续探寻人类航天历史呢?

书中描写了许多为航天事业付出一生的航天英雄。原中国卫星测控中心副司令员上官世盘,思维缜密,绵里藏针,善于辞令,在谈判桌上力挽狂澜。身材高大,腰板粗壮的乌可力,推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所知、无私奉献的航天英雄们,将中国航天技术不断走向国际化,也让人类走进宇宙母亲的怀抱。

读了这本书后,我也深深地被航天工作的艰辛所震撼。他们要在一个荒凉而孤寂的大山沟里闷近半年,没有信号,跟家人更是大半年才能见一次。从现代的大都市到原始般的荒山沟,各个方面都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不便。但是他们心怀中国航天争雄世界的志向,才能克服重重困难,临危不惧,终使中国航天发展辉煌起来。

“火箭起旋,星箭分离!”“这次发射,完全成功!中外专家们紧紧抱在一起,滚烫的热泪,让一切话都显得多余。”这一幕,是中国航天技术第一次真正的国际合作,更是通往国际大门的邀请函。

本书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震撼读者内心的民族魂,让中华民族儿女为之骄傲。正如作者所说:“那时,太阳将不再是红色,月宫将不再清寒。经地球数十亿年进化过的人类,大踏步走进的,必将是一个远比地球更加美好的大同世界!”

飞向太空读后感 篇13

最近我读了《飞向太空港》这本书,体会到了中国航天发展之不易,感触颇多。

从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到神十二发射,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中国迈向了太空深处,实现突破;从东方红一号到北斗卫星覆盖全球,中国航天人员再一次向不可能说“不”,让中国卫星服务千家万户。

可是,中国航天实现九天揽月梦想的背后,是种种不易。

最初,中国——这个“火箭的故乡”想把自己研制的长征三号火箭打入市场,引起全球短暂的“中国火箭热”。但这股热潮的背后,是美国与法国的商业竞争,这两个航天大国在背后争抢商机。中国原有计划被打乱,陷入两难。

终于,在中国航天人四处游说下,美国同意签订,将“亚星”卖给中国发射。不过,美国的要求同样刁钻,要求西昌发射中心建设国际标准的卫星测试厂房,级别要达到十万级!国内没有先例,也没有现成资料,时间紧迫,风险很大,种种压力像一座座大山一样压在航天人的肩头。怎么办?自己设计!在外界的质疑声中,卫星测试厂房开始建设。50天设计,快速建造,其洁净程度大大优于十万级标准,温度控制精确程度远远超过了协议规定!中国速度,中国力量,让国外航天专家无不为之惊叹!

“亚星”成功入驻厂房后,美国专家不断向中方提出新一轮的要求:24小时厂房不得断电;电话时时刻刻保持畅通;骑车旅行西昌;爬山强身健体……面对美方的种种“考验”,中国航天员合理应对:脱下军装,穿上西装,打上领带,说话简洁,不拖泥带水……至此,美国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对中国航天人更加敬佩!

从“亚星”入住到发射成功,航天人无时无刻不在克服着困难:与自然斗争,与天气斗争,与突发情况斗争……他们以超强的能力、过硬的本领、冷静的头脑战胜天灾、战胜外界质疑,书写航天史实。

时代在发展,中国航天事业也在发展,中国科技走向太空深处。相信,在未来,中国航天会成为中国的太空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