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再看苏菲.玛索的《心火》,依然是欣赏和感动。其实,故事情节很简单,可以说是一个现实生活中会发生又可以理解的事情。但是《心火》通过导演和编剧的智慧,再加上苏菲.玛索优秀的表演,使这部电影非常的成功,可以说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非常的感动。
第一次看《心火》,大概是在七年前。最清楚的记忆是苏菲.玛索在教育自己亲生女儿时说过的那段话,其实那时女儿并不知道站在她面前的这个女人就是她日思夜想的妈妈。没错,你是有钱,但我们是平等的。你结婚后会成为男人的财产,因为你是女人。但他们无法禁锢你的思想,他们夺不走你的思想,那是你作为女人唯一的自由,所以我要你学习知识。当时,我非常触动的就是他们夺不走你的思想这句话。一个人拥有自由的思想是多么重要,又会是多么幸福。拥有了自由的思想,就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浸润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受任何人的干扰。而这自由的思想,可以让你拥有足够的力量,去隐忍生活中的艰难与苦痛、去寄托内心的欢乐与忧愁,甚至拥有无比强大的信念,执着无限美好的希望,做快乐的人。
其实,也是说一个女人,应该拥有强大的心灵世界,而这强大不是别人能够给予的,只能是自己通过学习一点点地积累,一步步地成熟,然后拥有平和快乐的内心世界。
第二次看《心火》,除了感动于苏菲.玛索精湛的演技、高雅的气质、清秀的容颜,也为电影画面的光与美,情节的起承转合而心动。同时,也在思考人性的本质、信念的伟大、母爱的力量这些精神上的元素。《心火》中的男主角,他的妻子因为一次意外事故,变成了长眠不醒的植物人,所以他才会找一个代孕妈妈,为自己留下一个后代。女儿生下来之后,只有爸爸的疼爱,缺少母爱,让女儿长到七岁之后,依然是娇宠有加,任性、撒野,不愿意受束缚,不愿意学习识字,会赶走所有的家庭教师。一直沉浸在自己幼小的世界里,但是会日夜思念自己的妈妈,看不到妈妈,却总觉得妈妈和自己在一起,把妈妈装在自己的心里。
苏菲因为要替自己的父亲治病,急需一大笔钱,应征做了代孕妈妈。她是瑞士人,会说法语,会讲英语,会弹钢琴,以做家庭教师为生。生下女儿之后,就再也没有见到她。可是一年一年过去了,苏菲思念女儿的心越来越重,于是她来到英国做家庭教师,寻找自己的女儿。
母爱的力量是强大的。苏菲在生下自己的女儿之后,女儿的那声啼哭就一直萦绕在她生活的每分每秒里。她思念着女儿,每年为女儿过生日,记录着女儿的年龄。找到女儿之后,她用坚定的信念驯服女儿,让女儿学会服从自己,学会认字,学会读书。她对娇惯女儿的父亲说,你只让她爱你一个人,我要让别人去爱她。这才是真正的大爱。父亲最终认可了苏菲对女儿的管教,支持她教育女儿,女儿终于开始学习认字,学习去爱。
电影中有一段镜头很唯美也很感人:当身穿白色睡袍的女儿看到爸爸与家庭老师拥在一起时,而她并不知道苏菲就是自己的亲生妈妈,仿佛一下子失去了生活中最亲近最可依赖的父亲,倔强的女儿选择了置生命于不顾,踏着冰湖去找自己心中的妈妈。同样是一袭白衣、长长发辫的苏菲看到女儿踏入冰湖,一点点地沉入湖水中,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安危,拼命地深入湖水中去抢救自己心爱的女儿。当一对白衣母女相抱的那一刻,母爱的力量真是感天动地。孩子幼小的心灵还是纯真而美好的。当女儿看到妈妈为自己画的画册,明白了站在自己面前的家庭教师就是自己思念已久的妈妈时,她寻问妈妈为什么生下了她又会卖掉她?妈妈解释是为了给她自己的爸爸治病。女儿天真地展开笑颜,对妈妈说,真庆幸我卖了一个大价钱,能够帮助妈妈。令人心酸又感动的对话。
信念的力量也是无穷的。象苏菲最后自己说的,一直想要寻找自己的女儿,没有想到信念的力量是如此强大,最终她找到了女儿,也找到了她的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所以,她会认为,男主人公亲手送走了自己的妻子,不仅仅是他一个人做的,也有她的责任,她的信念也在送走那个植物人妻子。而男主角在寻找代孕妇妈妈之时,就已经有着很高的要求,会弹钢琴,会说法语,健康、美丽,好象是在寻找自己妻子的替身。所以后来有着顺其自然的情感发生,也不足为奇。
谈到人性的问题,在电影的最后,男主人公自己亲手送走了植物人的妻子。他有二种人生选择,一种是做别人眼中的好丈夫,一生去照顾无任何知觉的植物人妻子;一种是做回真正的自己,有勇气去呵护真爱,享受天伦之乐。无论是她的妻妹,还是苏菲,其实都默认了他的选择,理解了他的选择。最终,他的妻子离开了人世,他又重新开辟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故事的结局很圆满。电影的画面很唯美。
《心火》会让人思考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信念的伟大力量,母爱的深沉辽远。
这部电影已经拍了很长一段时间了,情节甚至有点传统,但看完之后,让人觉得感动,获得了淡淡的温暖。
瑞士籍家庭教师伊利莎白为替父还债与英国贵族查理达成交易,她为这素未谋面的男人诞下女儿,从此不再见面。七年后,伊利莎白偶然来到查理家做家教,遇到了她七年来一直无法忘记的女儿。
她的女孩叫路易莎,倔强叛逆。和这个不听话的孩子相处不容易,但这是她的女儿。她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女孩的挑衅她毫不退让。
她把女儿锁在房间里,与她对峙。她女儿不肯吃饭。她拒绝吃东西。她带着智慧和深沉的母爱,认真对待自己与女儿的自杀计划,她慢慢走近女儿。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总是凭借细腻的情节来打动人心。那个任性的小女孩掉进了结冰的湖里。她惊惶失措地拍打冰块,跳进湖底。救了女儿后,她拼命地把女儿抱在怀里。
影片的结尾小女孩睁着大大的眸子,在知道伊利莎白是她的母亲后问道:“你当初为什么要抛弃我?”而伊利莎白望着女儿坦然的回答:
“不是抛弃,是我把你卖了。“卖了多少钱?”“500英镑。
”“是很大一笔财富吗?”“是的。”“是财富就好。
”这时小女孩说完就向妈妈跑去。正如路易莎所说,这是一笔财富,七年后,这个女孩接受了她的母亲。看完这里,总是会让人由衷一笑,幸福在这一刻悄悄蔓延。
而影片的男主角查理,情感与道德让查理陷入无比愁闷之中。思索再三,他熄灭炉火打开窗子,掀掉妻子身上的毛毯,跪在妻子床边痛哭失声。他亲眼目睹了妻子生命的消失,这似乎是一种无情的罪过,但对于卧床十年的植物人来说,让妻子静静地离开,并不是一种解脱。
同时也成全了自己的对幸福的追寻。
故事的结尾是一个三口之家乘坐马车离开了空旷的城堡。马车越开越远,雪花一直在飘落。背景就像童话故事。
也许这部电影没有什么实际的教育意义。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女主人公对女儿的无能,女主人公对妻子的深情,总是感人的。有时看这样的电影会让人感到温暖。人性是宝贵的。这些美丽的情感总是让我们的心颤动。
《心火》让我想起《简爱》,同样有一个阁楼上或疯或瘫的女人,男人总回味着青春的甘甜,而他情欲的心火一经点燃便难再熄灭。这两个故事的套路几乎一致,但质地却不同。我不喜简?爱那种潜藏在心的拯救欲,当罗切斯特几近废人时,她的爱是基于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给出的。但是伊丽莎白不一样,她从三夜的肌肤之亲到七年间全身心的想望,直至查理破产被扫地出门,这种情感并未因为两人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偏移,她始终是隐忍的坚定的那一个。
电影《心火》的核心要素是火,七年前,她只是一个为父还债选择为人代孕的年轻女孩,而查理是一个需要继承人的贵族。两人在火光中温存三夜,初夜的僵硬与陌生,第二夜的情绪流转,最后一夜的爱抚与欢愉。他们原本不为欢愉而交合,却在交合中引燃了各自心中情欲的火。伊丽莎白多次喃喃自语:灯熄灭了,时光停滞了,在壁炉的火光中,你能为所欲为,说出你的愿望,实现你的愿望;当灯再点亮,时间又开始了,但所说的所做的都不记得了,简直就像是从未发生一样。可是,情欲之火一旦点燃,却再难熄灭,这三夜即便想忘却也不能忘了。
查理前后两次在壁炉火堆边提到太亮了,第一次是因为与伊丽莎白的初夜,他感到羞涩和尴尬;第二次是他得知伊丽莎白拒绝了自己的生意伙伴的求婚的晚上,他说完这句话,两人相视一笑,彼此都懂了内心的情爱所系。其实房间根本就不亮,当查理的小姨下楼到这房间时问了一句房间怎么这么暗,这句太亮了其实是一个隐喻,暗示着两人内心的心火又熊熊燃烧了起来。
我喜欢伊丽莎白,不卑不亢,她不仅有文化,同时也明白自己的处境,并有决心用行动改变它。代孕的中介问她为何不找人嫁了,这样也能得到一笔可观的礼金,但是她说这样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给卖了,而她不会甘心做一个那样的女人。她和查理原本只是为了各自的责任而走到一起,却又为各自的责任而分开。但是,因为他们有了一个女儿,也因为他们自身的美善的品质,使得他们的关系开始发生了从责任到情欲再到情感的转变。电影的最后,查理熄灭了已经成为植物人多年的妻子房间的炉火,一是家道中落他无力承担一个病人的开销,但更是这一息尚存的旧情之火、责任之火已全然被他心中的情欲之火、情感之火击溃。
电影《心火》有一个完满的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我最后却有一丝丝遗憾,当然不是为了这电影里的人和事遗憾,遗憾的是这个故事终究还是落了俗,没有那么一点悲剧性的震撼。即使我说不喜简?爱,却始终为《简?爱》所着迷,因为它有一种更原始更纯粹的欲望和一种更为尖锐的对立矛盾,因此它也有更多畅想空间,而这正是《心火》这样的温馨小品所不具有的。
苏菲玛索在电影里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此时的她拥有着娇美的身材,和令人神往的容颜。她演出了伊丽莎白的自尊和自持,天使般的容颜又让心中情欲之火旺盛的伊丽莎白看上去圣洁自然。男主角是斯蒂芬?迪兰,就是现在大热美剧《权力的游戏》中史坦尼斯?拜拉席恩的扮演者。或许选他出演查理和史坦尼斯这样的角色,是因为这个演员很能把握这种情绪不外露的形象吧。他将查理的矜持、骄傲和责任感,以及情欲与道德间的矛盾表现得真实和恰当。
凌晨看完了苏菲玛索主演的《心火》,一直误以为这是一部和情色有关的片子,但看完之后才发现,虽然一开始就出现了情色的镜头,但是看到后面已经完全把前面的这些镜头抛在脑后了,因为电影的主题远比情色要深远得多。
苏菲玛索饰演的女人总是那么有个性,那么让人印象深刻,《心火》中的罗伊尔就是这样一个角色。这个人物会让人不自觉地联想起简爱,除了女性的自尊、坚忍和温柔外,她还多了一重身份母亲,这使得她比简爱多了一重个性,那就是母性。
七年之前为了替父还债,她为一名英国贵族代孕生下了一个女儿,女儿一出生就不属于她了,七年了,女儿出生时的那声啼哭仿佛还在耳边,除此之外,她对女儿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对女儿的思念犹如心中的一团火焰,从来不曾熄灭,她试图忘却但是做不到,于是她回到了七年前那个改变她一生命运的地方,以家庭女教师的名义接近女儿,由于母爱的缺失和父亲的溺爱,女儿路易莎养成了孤僻的性格,除了父亲之外不和其他人亲近,之前的四个家庭女教师都被她气走了。罗伊尔决定迎难而上,出于对女儿的责任和爱,她决定改变她,她不能允许女儿继续这样任性和娇惯下去,否则长大后她将无法适应这个残酷的社会。
她开始了和路易莎之间艰难的磨合过程,尽管路易莎极其不配合,满是反抗情绪,但她始终镇定地坐在那儿,一笔一笔地画出一张张精美的卡片,终于,在几次歇斯底里的反抗后,路易莎兴许是累了,对这些卡片有了兴趣,她于是抓住机会教她认字,两人一点一点地磨合着。有一幕是在冰天雪地里,路易莎向湖中走去,看见这一情景的罗伊尔大惊失色,大喊了一声不要离开我,路易莎,冰面突然破裂,路易莎掉了下去,罗伊尔奋不顾身跳下湖去救起了路易莎,经过了这一场生死考验,路易莎的心终于融化了,她开始接纳罗伊尔,这时她还不知道罗伊尔就是自己的母亲,她不知道罗伊尔在生死关头的勇敢举动完全是出自母亲的本能。直到她无意闯入罗伊尔的房间,看见了罗伊尔这七年间每年为自己生日写下的祝福语和画的画儿,终于明白了真相,投入了罗伊尔的怀抱,这一幕让人欣慰而感动,孩子毕竟是孩子,一切的任性和乖张都会在母亲的怀抱里融化,也许她的叛逆只是因为母爱的缺失,罗伊尔的及时出现填补了她心灵的空缺。
收获了女儿的理解和爱的同时,罗伊尔也得到了属于她的爱情,那个相处只有三个晚上的男人,那个点燃了她心火达七年之久的男人,原来是她命中注定的男人,而他也明白了这个女人给予他的不只是一个孩子,抛开了道义的枷锁,他终于敢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影片最后一家三口团聚在一起的场景让人欣慰,没有了房子,没有了财产,但是有爱,有幸福,这不是最重要的吗?
一个温柔中带着坚韧的女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女人,一个不向命运妥协、敢于追求幸福的女人,她理应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