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你总是为写一篇读后感而烦恼?通过品读作者的作品我产生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对于这个作品,我们应该书写感受表达理解,栏目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本色读后感”,我们会持续关注这个领域为您带来最新的信息!

本色读后感 篇1

《无问西东》观后感:听从内心想法,保持自我本色

前些天,父亲带我一起去看电影,但直到打票的机器打印出电影票,我瞄了一眼票上的名称---《无问西东》,我的心中还满是疑惑:这影片听起来并不熟悉,似乎一点都不出名,父亲带我来看这种影片干吗?

直至看完了这部电影,我就更是一头雾水了,里面各个时空和人物不断的穿插,看上去一片混乱,我将心头的疑惑告诉父亲,他便为我理清了影片中这些人物的关系,并解释了这部影片的中心思想。后来,我又在网上进一步了解这部影片,方才算是稍稍明白了这部电影。

我认为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可以浓缩成一句话:倾听内心的想法,保持真实的自我。从一开始听从本意,由理科转为自己更加擅长的文科,并成为了一个老师的吴岭澜,到舍弃富裕生活,投身抗日战争,最后英勇牺牲的沈光耀,再到挺身参与研究原子弹的陈鹏、远赴边疆支边的李想、坚持自己爱情的王敏佳,到最后是发自内心同情四个刚出生婴儿的张果果,这部影片的所有人物都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道理:

在我们努力的途中,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走自己想走的路,这才是最重要的!也许这条路充满了困难,但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勇敢地把那些虚假的东西拆散,去追求他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事实上,还有很多其他的作品和人物都讲了这个道理。比如复旦大学教授陈果便在她的一个讲座中提到:“在不干扰他人的前提下,过你想过的生活,活出真实的自己。

”卡耐基也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强调了“保持自我本色”这一观点。甚至于我的语文老师提出的“原则之下的自由”,我想也是如此。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坚持,这是一份只属于自己的“财宝”。一味地模仿他人,犹如窃取他人的“财宝”,最终只会自然而然地被社会淘汰。只有努力的发掘自身的潜力,勇敢无畏地走上追寻属于自己“财宝”的路途,方能成就大业,以致流芳千古!

本色读后感 篇2

“愿景”究竟是什么? “愿景”是人的一种意愿的表达,它概括了企业的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是一种企业为之奋斗的心愿和远景。这样的愿景是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不变的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甚至是企业的灵魂。

它总是解释企业存在的目的和原因,随时激励着企业中的每一个人。愿景让所有员工知道他们每天忙什么,为什么忙,热情来自**。愿景是理想,让人被认可,觉得在做了不起的事情,而不是只知道每天做细微末节的具体的事。

愿景让他们想归属于一项重要的任务、职业或使命。愿景就像灯塔一样,始终为企业指明前进的方向,指导着企业的经营理念、产品技术、企业文化等所有细节,是企业的灵魂。

愿景是全体员工不断奋斗的内在动力,它像一个指南针,牢牢指向企业的愿景。当企业家把“个人愿景”放大成与员工共享的“共同愿景”,企业就有了灵魂。企业愿景的注解是:

企业成功的真正原因。

如果说“愿景”是“企业成功的真正原因,,也许说的有些绝对。但是,一个具有清晰的愿景描述、核心价值观、使命和目标的“愿景”,如果不能成为成功企业的充分条件,也一定是必要条件。

独特模式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在市场经济中,任何新企业都有成功的机会。成功的关键是你是否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而所谓自己的位置就是企业的独特性,就是看别人看不到的,就去做!独特性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任何一个成功企业的成功之路几乎都是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并把它保持下来的过程。比如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简单、友爱、务实、创新。

愿景:让协同走进每一个组织。

但如何保持独特性呢?应该是不断的学习和好奇心。

对所有渴望成功者来说,仿效他人并不是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独特的发现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才是更加重要的素质。保持开放的、吸收的和灵敏的头脑,并用这种头脑来重新解释你周围的世界,是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做这件是不容易,但这不是你不能通过锻炼得到的。

重要的是你要不停地学习,去认识历史、认识环境,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只要你这样做,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特点,这是你和你的企业成功的第一步和关键一步。

但是,找到自己的特征并不意味着成功。 保留它们更重要。我们还需要把特质变成一种“愿景”!这个“愿景”不仅是独特的,而且是清晰而持久的,并辅以服务精神。

这样的“愿景”是企业发展中的共同目标、不变的理念和核心的价值观,甚至是企业的灵魂。它总是解释企业存在的目的和原因,随时激励着企业中的每一个人。而“愿景”作为一种理念要能真正地存在于企业的意识之中,还需要足够的动力支持。

那就是“激情”。,对工作的激情是保证企业“愿景”存在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心得,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来提醒自己、激励自己,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愿景溶入到工作中,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对企业有用的人。

本色读后感 篇3

《英雄本色2018》观后感:有人真古意海海路好行

《英雄本色2018》观后感:有人真古意海海路好行

老版《英雄本色》是香港背景下的枪战片、警匪片;新版《英雄本色2018》则侧重警匪、枪战、动作下的人情法理,丁晟导演将笔墨重点放在兄弟情谊的冲突处理上。《英雄本色2018》保留老版主要的人物关系和故事基本结构,不过人物身份、故事氛围、环境设定都是全新的,支撑三兄弟人物关系的剧情与老版也截然不同。

所以我们看到的《英雄本色2018》虽借着老版的名头,但整体来看是丁晟导演完全独立再创作的作品,有着极强新时代印迹。比起老版,笔者认为该片与《解救吾先生》有着更多共通之处,剧情打磨得精细,动作、枪战、暴力等元素不喧宾夺主,只为丰富人物性格而服务。

采用三位年轻演员做主演是《英雄本色2018》最大的争议。当然,王凯饰演的周凯无法取代狄龙饰演的宋子豪。王陆饰演的马柯,无法与影响一代人的周润发饰演的小马相比。然而,在新版的故事设置中,三个演员的角色被设置。

王凯饰演的周凯,沉稳冷静儒雅,对外看起来非常强硬,内心却对两个兄弟柔软得一塌糊涂。虽然不经意已经成为欺骗亲弟弟的存在,但整体为人“言之凿凿,行之切切”,十分靠得住。

周凯、马柯都是反面角色,是典型的“观众讨厌不起来的坏人”设定。马天宇线下采访中提到,“所谓的江湖,主要是做事的态度”。这句话用来诠释身在江湖中的周凯非常恰当。

周凯或许应该再痞一些再坏一些,不过他呈现给观众的更多是正气。他的义气主要体现在工作有底线,决心不做贩毒生意,不卖兄弟,不自私。面对日本毒枭,他很强硬;被同党背叛时,他并没有独自逃跑;在狱中,他保持沉默。

王凯则认为江湖就是讲故事的地方,“能回头的才是英雄”。“回头”也是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当下的英雄已经不再也不能继续追求鲜衣怒马仗剑天涯,更应该懂得如何在时势中实现自我。

江湖男儿想要回头有两难,一难是别人不想你回头,不信你回头;一难是,做好人不易,做好人要看各种人的眼色。做小商贩,进货需要和货源套交情,卖货需要和店家打好关系,中间还要受莫名地痞流氓的欺负。如果从未光鲜一直默默生活在底层也就罢了,曾为“大哥”现在受这份儿窝囊气,想要忍下来着实不易。

王大陆饰演的马柯是“挺身而出、拔刀相助”的标签人物。他与周凯的兄弟情谊是老派典型的兄弟情谊。影片中他三次提出结拜,第一次是在船上,“人讲这人生,海海海海路好行”,他们最逍遥的时刻,周凯说已经是兄弟仪式不必要;第二次是周凯出狱,马柯希望两人结拜,再创辉煌;第三次是结局部分,这次他们不再是两兄弟,而是三兄弟,歃血为盟。

三次结拜需求,伴随着感情的升级。荣辱与共,不离不弃。

马柯是个孤独的人,周凯是他的救命稻草。他给周凯的钱比别人多,渴望得到更多。在周凯的要求下,马天宇的弟弟周超没有被打败。但他更有资格任性,不原谅周凯。

与周凯、马柯相比,周超因为绝对的正义感,显得有些单薄,但他正处在马天宇所能控制的范围内。如果兄弟俩能互相原谅,周超就偷偷地跟踪监视周凯,看他是否真的改过自新,流露出一种温暖的感觉和关怀。周超与马柯之间的冲突是“争宠”的冲突,也是试图将周凯拉向两条截然不同人生路的冲突。

虽然三兄弟谁都无法彻底说服谁,但情义不假,每个人都做了自己认为对的选择。

本色读后感 篇4

在读完贾平凹老师的长篇**《高兴》之后,使我对当今农民的生活状态,及人们迁移至城市的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21世纪初,中国农村土地越来越少,到处都是建设占用的建筑。

当城里人欣然享受在都市生活得优越感之时,却不知有太多处于贫穷与落后边缘的农民们。他们急于进城。他们渴望在这个陌生的城市谋生。也许,成为一名衣着考究的王老五是他们绝大多数人的梦想。

所以城市就像一个巨人的胃,从社会底层吸纳农民。然而,这群没有文化的弱势群体注定是这座繁华城市中最难看的角色。

但他们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有梦想,他们愿意付出艰辛和眼泪去奋斗。就像《高兴》一书的主人公刘高兴,他就是这样有点傲有点骨气的“西安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杂草丛中的‘兰草’的贵气”。

**主叫刘兴利原名刘哈娃,是西北一个叫清风镇的普通农民。他以自己的一直肾卖到了西安城,而把自己归化成“西安人”这一都市群体之中。为了谋生,刘兴利和五位一同进城的富人,来到了在西安多年的同乡韩大宝家。

然而韩大宝对这俩个同根本不屑一顾,很是冷淡。索性就打发刘高兴二人去他的辖区拾破烂儿。从此一辆破三轮车与一直萧,成了刘高兴出行必备的“行头”。

刘高兴津津有味的享受在“西安人”这一殊称的喜悦之下,但他并未清醒的认识这种喜悦之下,却藏了多少人的白眼与嘲讽。在那些所谓的城里人心中,无论野鸡有多特别,都不会有做凤凰的生活。

不过刘高兴倒是活得欣然悦然,他每每以“西安人”自诩。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寻找他熟悉的生活。“如果人生的光景是分节过的,清风镇的一节,那是一堆乱七八糟的的麦草,风一吹就散了,新的一节那就是城市生活。

”贾平凹老师以其敏锐沉着的笔风,深度剖析了像刘高兴这样的城市中的弱势群体的逆反心理。他们来自农村,这是他们家乡和生活的源泉。事实上,无论他们去**,他们的心永远不会放弃他们充满热情的土地。

不过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开始憎恶起来农村了,他们喜欢城市里处处都另他们有新鲜感的**,他们渴望能挣多多的钱,然后可以挺直腰板的在城市里生活。不过他们有恨透了城里人,他们***了城里人的冷漠与自我意识化。所以他们在这两种可憎的事物之间徘徊和斗争。

这样的负反馈过程必然会达到这两个效果。要么成功,在城市里混出个人样来。要么灭亡,依旧卷着来时的行囊,回到了他所憎恶的地方。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活一辈子,将进城的愿望寄托在子孙的身上。

刘高兴的命运,在**的末尾早有预示,他的命运是在两个结果中折中。他选择了在这个明媚的城市中,最阴霾的地方与冷酷的现实做最后扎。他的生活不会被太多的黑暗所侵蚀,而只会因为太多的阳光。

这自认为美丽繁华的城市,容不下像刘高兴这样的“瑕疵”。

如果从进程的那一刻,刘高兴深信自己已经是一个“西安人”了,而不再是一个农民了。那五富的死,为孟夷纯挣不到那一笔钱,也许才会清醒的让他知道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在这个城市里,有太多像他这样的小人物做不到的事情。

就算刘高兴不愿意给自己的身份定义为“农民”,那他也只是个凡人罢了。虽然在这个城市里,有太多凌驾于刘高兴之上“各路神仙”。不过刘高兴却诠释了一个凡人的内涵,起码不论怎样身份渺小的人,为自己的梦想执着的打拼着总是对的,即便那个梦想相对自己来说有多么的遥不可期。

本色读后感 篇5

乐嘉本色读后感终于抽出几周的时间把乐嘉的《本色》一书读完。读到印象最深就是《自尊》《写作》《养儿育女》首先,对乐嘉老师提出的关于自尊其实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是很认同的,过分放大自己的感受,并且用自己的无能引起自己的愤怒,如果这种情况下你的愤怒能给你带来压力,带来动力是好的,但是过分在意影响自己就有点得不偿失。乐嘉老师说当你真正取得成绩并且站在那样的高度的时候,你会觉得那些人是很可怜的,用自己对别人的鄙夷来显示自己的高尚,而自己站在这些人的上面,已经不屑于用任何方式去证明什么,你足以强大到用无言证明的时候你就真的强大了。

所谓你的自尊的存在无非就是你还没有足够强大的证据而已。接下来是写作。我觉得我真的很像乐嘉四年级的学生。我现在的工作是培训师和产品培训师。而我也有一个写作的梦想,我想写一个**,主角或是自己的想象,或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恋爱中成长的过程。

但是自己的这个想法已经两年之久,一直没有去实施,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觉得自己根本就做不到,大体的思路是有了,可是怎么去开头,怎么去部署逻辑关系,一塌糊涂。之前有上查过写书注意事项,又觉得太难,干脆放弃。总之,我没有耐心、勇气和信心去做这件事。

我有空的时候写过一些日记,但是思考和寻找的痛苦真的让人崩溃。乐嘉老师对这种痛苦也有很深的理解,但文章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感动。只要你足够喜欢这件事,快乐地做,努力,你就会有所成就。还有,如果理智和利益不足以趋势你去奋斗,那撩人的浪漫和众人推崇的膜拜会让你为之振奋并付出行动,大体意思就是这样。

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的原因,因为让我找到了我不能实现梦想的原因。一是因为我还不够喜欢写作,嘴里说的很喜欢写作是个美丽的谎言而已,因为我足够热爱我必定会日思夜想,半夜翻身起来写作。可见,我对写作还需要更多的爱。

第二是因为,我找到了我是需要什么激进的人,我不是个理智的人,或者说对金钱的期望不是很大,这点从工作中就可以看出来,对工作没有激情,觉得毫无意义,完全就是为了那一个月几千块钱的工资,这一点也可以说是因为我不思上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人懒的原因吧,总之就会与世无争的样子和态度。但我很兴奋能想象我出名了。我要成为一名作家。我要做一个有内涵的名人,而不是浮夸。想想这样感觉竟然很沉迷,拿着应该就是乐嘉老师所说的撩人的浪漫和别人的崇拜吧。

乐嘉老师文章中写作历程的艰辛也大大鼓励了我,想着一个性格活泼的人整日坐在电脑面前苦思冥想该是多么的无聊,但是,如果你把他当做你的喜欢的事情,能实现自我的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你就不累了。所以我决定,我要为我的梦想付出行动,在努力列出大纲、丰富内容的同时,只要我做到了,就会卓有成效,一步一步。《养儿育女》中我所得到的感慨是,我十五岁和十八岁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人告诉我那些,导致现在的我还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干什么,甚至说,乐嘉老师写给十五岁女儿的信中,我也觉得对我也很受用,我其实都25了,这说起来其实是很悲哀的事情。

我父母是农民。没有人告诉我该读什么样的书,看什么样的电影,培养什么样的兴趣,甚至我喜欢画什么,但从孩提时代就没有人教过我。()我虽然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美术课代表,这仅仅是凭我的对美感的天生的感觉,我从来没有受过有关于美术的教育。后来上大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和专业学生有差距,就慢慢放弃了。后来,我有钱工作,又因为年龄问题没再碰。

我羡慕那些家庭背景好、父母受过教育的人,他们比我成熟得早,走的弯路也少很多。我别无选择,只能后天努力工作。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阅读更多书籍的好方法,但是读什么书也是一个问题。况且实际交往中书中的知识的如何让应用也是个学问,说了那么多,其实是在给自己找借口了,小时候家境不好成功的人比比皆是。

不多说了,说多了全是泪啊。总之,我会按照乐嘉老师给我女儿的建议,找到一定的方向,让自己早日进入正常状态。自己的一点心得和体会以及感慨,记录下来,人生其实没有那么多可以想的,确定目标去做就好了。

剩下的就是拼命努力,这样比想什么都充实。

本色读后感 篇6

《警钟声声》一书是一部触及灵魂、发人深省的反腐力作,该书揭露腐败分子谭艾幸、赵湖滨、刘加宇、曲启星、吴庆康等人****、挪用**、违法违纪、私设小金库、以权谋私,最终坠入违法犯罪的“危亡之地”,一幕幕**现形记,演绎了一段段自毁人生的悲剧,如声声惊雷,震撼人心,催人警醒。读完这部书,我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敢于直面拒腐防变的严峻挑战,不断提高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做到严于律已、廉洁从政、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切实担当起时代和历史赋予党员领导干部的重任。 第

一、居位思廉,坚定正确理想信念,永葆先进。 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和人生的方向,理想信念统率人的灵魂,正确的信念如同人生的航标,有了正确的信念,就不会迷失人生方向,而一旦失去信念,就可能成为欲海的“无舵之舟”,随波逐流,滑向深渊,甚至走向犯罪。无论是对一个普通人还是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只有具备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明辨是非的政治眼光,在权惑面前不花眼,在名惑面前不失志,在利惑面前不乱意,拒腐防变,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二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腐朽信条的影响下,谭艾幸、赵湖滨之流利用工作、职务之便,恣意行使手中的权力,而权力一旦姓“私”,地狱之门也随之开启。《警钟声声》再次告诫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分权力,十分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在行使权力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倍加珍惜。

依法用权,不使用违反党纪国法的权力;廉洁用权,不行使徇私谋私的权力;因公用权,不得超出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范围;以德治国不超过权力行使的道德标准。惟有如此,才能避免走上邪路,才能避免发生从公仆沦为罪人,由领导沦为罪犯的危险。

第三,居位思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到慎欲修德,省己律身。

《警钟声声》中反面典型的失足沉沦、腐化堕落,无一不是从生活作风上打开缺口的。书中的案例生动真实地警示我们,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慎之又慎,慎之又慎。慎始,就要做到谨防“第一次”,在“不义之财”面前慎重对待“第一次”,果断拒绝“第一次”。

慎微,就要做到谨防小恶积大恶,切莫放松自我约束、滋长放任心理,谨记小节并非无害,而是一切大害的开始。慎欲,就是要做到谨防纵欲无度。要以理导欲、以理制欲,通过理性把欲求控制在“无过无不及”的程度。

正确处理好民欲与己欲的关系,不仅要坚持与民同欲,同甘共苦,而且要把“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作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热心地为群众排忧解难,谋利造福,把个人的欲求置于群众欲求之下,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是加强制约,建立健全权力监督机制,规范和廉洁用权。

权力缺乏有效制约、监督不力,是谭艾幸、赵湖滨在违纪违法道路上越走越远的重要原因。从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中,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不受限制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正确处理手中的权力,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

掌权者一旦成为“脱缰野马”,结果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走向毁灭。由此可见,党员领导干部一方面要自觉接受各级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下属部门权力的监督制约,真正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荣辱。《警钟声声》以无声的力量告诉我们:腐败之路是死亡之路,要防止滑入这条死路,必须把握自己,管好自己。

世界上最可靠、最有效、最困难的事情就是把握和管理自己。管好自己,安全无虞;放纵自己,危险在即。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学习意识,严于律己,思想上要诚实,始终保持清正本色。

xx年9月6日

本色读后感 篇7

本想下午骑着电车去逛几个地方,拍几组照片拼成一组组回忆,可是欲望不是很大,于是打开了电脑,看起了乐嘉老师的《本色》,因为上午跟蒜头聊了一上午,发现真的该了解一下自己!

从头读到一半时,特别困,就睡了一觉,醒来继续读,把耳机带在脑袋上,没有开音乐,怕音乐打搅了我的思考,很享受乐嘉带给的思考,里面有很多的我影子,从来没发现自己的一切行为和想法原来在书上可以发现,真的很感慨!只有这样自己才能了解自己。

近一个月来,也许感性完全占据了思考的空间,变成样子也许我是功不可没的,一个“证明者”就是这样诞生的,总想着我们会用事实说明我们能做的好多,可能是太久没有尝到成功带来的自信,然后就活在自己带给自己的自信中,不在用理性思考来思考问题啦!最主要的是没有了太大的热情去做,也许卞老板说的对,因为你出发点就不太对。

有些东西太急于求成反倒自食其果,这样做想想太傻了。因为年轻有些事情我们可能不会在乎,可是成长让我们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感觉。接下来还是多读读书吧,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不是我们本来性格就是给大家的感觉,因为我们可能本来就没有投入自己的热情,所以慢慢的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它,投入热情!只要做一件事做久了,石头也会化的,也许是风化啦。

向小伙伴们推荐这本书,乐嘉老师真的很,相信你们看见后会更加的清楚的认识自己啦!

本色读后感 篇8

一周前,友人向我推荐《本色》,由于他没有时间阅读,所以希望我能够给他一些读书建议。原本他希望购买该书的纸质版本,但是被我阻拦了,据我个人的经验,明星出书,无不外乎乘热打铁,自产自销。没有什么真正实用价值。能够从网路找电子档,阅读完就罢了,实在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研究。他听从了我的建议,放弃购买该书的念想,但是抵挡不住乐嘉的名人气质,看他忙于工作,无暇看书的可怜样儿,我答应他,此书我去阅读,读罢后,我会写一篇读后感给他,满足他的速食需求。

睡了一个饱足的午觉,醒来,天都黑了。挨不过饥肠辘辘的不舒坦,预出门觅食。找了一家西式餐馆,点了一杯畅饮,外加一份披萨,番茄烩面。吃饱喝足后,花了一段时间,继续阅读。翻翻目录,此书,我已经快看完了,顿感无趣。想起读后感的许诺,还是理理思绪准备晚上动笔。

《本色》这本书不值花时间研究阅读,这本书纯粹是讲乐嘉的人生经历回顾。和励志书属同一类型,但是,和励志书类比起来,乐嘉的文笔略显单薄,该书个人感情色彩太强了,不够旁观专业。阅读过后得不到太多的启发和运作功效,当然如果你是乐嘉的粉丝,你可以看看,通过《本色》乐嘉又推荐了另外几本他早期写过的自传,有打广告嫌疑,但就本人感触,可以纯粹当做训练阅读速度看过,就罢了,不推荐。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你对性格色彩,心理学有做研究的需要,你可以去看看。但是就心理学之类的专业书籍,我个人推荐胡茵梦的翻译类书籍,他在翻译的外国著作方面,很有水准。胡茵梦翻译的《当生命陷落时》很出色,我推荐!

本色读后感 篇9

写在前面:

现在提起乐嘉老师,可能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红黄蓝绿”,但是在几年前,可能就只是想到一个电视节目。

6年前有一档非常火爆、并且现在依旧热门的综艺节目《非诚勿扰》,伴随着这么节目火起来的有两个光头,一个是主持人孟非、一个是评点老师乐嘉。他们一个专业有见地、一个睿智洞人性,节目中一站一坐,一唱一和,一举一动默契十足,煞是精彩。

当时我也很爱看这个节目,除了能够体验所谓电视相亲的新奇感,还有一点,就是尤其喜欢两个光头的二人转,当时只觉得乐嘉很能洞察人性、见解独特直指人心,颇有意思。

以非典型路径跨入电视界,爆发惊人能量,然而在节目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乐嘉突然离开《非诚勿扰》,当时我并不能理解他为什么突然离开这个让他名利双收的节目,然而因为没有深入了解,我的不理解也不了了之。

终于他在从《本色》中的自剖,解开了我的疑问:离开最初这个让他名利双收的节目,只是因为这个节目局限了他真正的欲望,他在后来尝试了很多其他节目,也只是希望尝试通过电视这条很难深但可以广的通道,让更多人了解他真正的初衷——传播性格色彩。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好一个真性情的乐嘉。

【本色】

话说人性本就有窥私的欲望,我们的耳朵敏锐于社会八卦,津津乐道地说着明星偶像最近的私生活,也通过蛛丝马迹推敲别人的内心的真实想法,深知如此,这本书用真实的案例作为素材,大大满足我们的窥私欲,但必须告知,如果你想要窥探那个的事物与你无法交汇,那你永远只能够通过观赏别人的人生来意淫自己得到满足。

用乐嘉的话说,除非他的经验对我们有所借鉴,除非能从窥探中得到有滋养的力量,那才是有意义的。

基于此,我们的交汇便是:他借回忆之名,启人性之笔,从各个角度发掘,全书围绕“梦想”“自卑”“自尊”“情爱”“证明”等真实案例,传授于读者那些人生哲理,共20章节,鉴于此,我便记录其中二三。

1

“欲望”章节中,他给我们讲述了两个例子。1994年的上海地铁站,乐嘉一眼瞥见一个长腿女子,貌若天仙,心跳差点没了。多少次蠢蠢欲动想上前搭讪,两腿沉重,始终没有勇气。20年来他阅过无数的长腿,但也只有那个地铁长腿让他魂牵梦萦。

虽说很遗憾,但那时的他,因为刚入社会不久,对温饱的欲望是最大的,地铁长腿固然心动,但不能管饱,因而多年以后他才悟到,对地铁长腿的渴望不是真正的欲望。地铁长腿和温饱问题,是有“想要”和“一定要”的本质区别。

胖胖同学因为体重的问题被暗恋多年的女子拒绝,伤心欲绝,庄严地许下减肥的承诺,这句承诺用了三天,三天之后继续吞咽着渗油的红烧肉。本以为没有什么能够改变他的体重了,但没想到后来一次见面,他清瘦4圈,焕然一新,大惑。

胖胖说,这一切从一个医生的魔咒开始:太胖、血脂异常,心肺功能衰竭,命不久矣。胖胖极其惊恐,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作息朝五晚十,主食青瓜萝卜,附带运动减肥,最后成功脱离魔咒。原来,就针对瘦下来这一个问题,被暗恋对象接受和活下去的动力,是“想要”和“一定要”的本质区别。

02

关于“自尊”,乐嘉讲述了与豪门女友的一段过往——刚学会开车的他,有一个六年驾龄开着奔驰的女友,由于好面子,他主动要求开女友的车送她回单位,但是因为技术太菜,又不肯让女友来开,耽误了女友的时间,女友因为太着急,出于本能抱怨了几句。

哪知道这时候的他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侮辱,破车门而出,然后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一开始是觉得被嘲讽不会开车,后来上升到人家嫌弃她没钱买车、高攀女友,自己无限放大了自己的感受,自怜自艾,最后也因此失去女友。

很多年之后,他因为类似的事情,被别人误会,才恍然大悟自己有多狭隘。

很多人价值感低的人,是具备有“高级感受”的,也就是容易从别人的言语之间产生误解,错误放大自己被伤害的自尊感受,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进而得出被伤害的结论。过分的自尊既有可能伤害自己,也容易误伤他人,所以有时候千万别把自己想象的太重要了。

03

谈及“崇拜”,他从仰慕别人到被别人仰慕,从享受追捧到恐惧疯狂追星行为,发现现在大多数人都有偶像情节,剖析了现在大多数人追星的心理,发现很多人爱的是自己想象中的偶像,所以才会疯狂追捧。

多年以前,我也曾是一个追星的人,对偶像的崇拜让我热衷于搜藏各种他的海报和贴纸,一遍一遍单曲循环他的歌,生活中无不充斥着他的所有,还执着地跟别人说起他的种种优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激烈的崇拜感慢慢淡化了,现在就算是有崇拜的偶像,也只是安静地欣赏,不八卦他生活。想起那段追星的时间除了带给我一点深刻的印象外,好像也没有什么了,我也不会因为他变得更好。

做一个聪明的粉丝,就一定要让自己有所赚到,从崇拜对象中得到你要的营养和启迪,因而乐嘉希望别人喜欢自己的作品远过于喜欢他本人,用钱钟书的话来说,“既然你吃了蛋,觉得蛋不错,没必要认识那个下单的鸡。”

04

在关于“人性”一章节中的描写,也是我感受尤为深刻的,它刻画了当下互联网时代的网民“乌合之众”心理,那些键盘侠不分青红皂白,向着舆论倒,盲目地批判的行为。

其实,君子和而不同,因为每个人的想法和表达方式不同,对于一段话传达出来的信息,未必严丝合缝对上,是很正常的。有人因此理性反对,提出自己的见解,也有人断章取义,人身攻击。

我有一篇是关于“期望值”的文章,是由自己的见解思考而出相对客观的主观看法,在某个读书软件上发表,短短几天评论数不少,这其中不乏有支持认可,也有不全盘认可但是理性见解的,但其中比较极端的是那些盲目反对进而上升到人身攻击的人,虽说不与傻瓜论短长,但着实感觉不是很爽,果断拉黑。

认真你就输了。其实很多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压抑了情绪和表达的欲望,就把这种感受带到网络中来,看到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念,就猛烈抨击,其实他们也未必是很想要追求真理,可能仅仅只是刷见识和存在感,又或者是互联网时代太浮躁,信息鱼龙混杂难以辨识,所以好像要说点什么才能证明自己不随波逐流,我深知如此,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END

乐嘉说,《本色》是他的第九本书,用了8年时间思考,书中的故事虽说是他自己的,但同时也是我们的,本色之道,说不完,道不尽,建议亲自翻阅感悟,花时间咀嚼思考,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才能更好洞见自我,成就本色。

最后,以乐嘉的自序结束这篇文章——站在本色面前,撕开自己,打碎自己,重塑自己,这是我的故事,更是你的故事。

本色读后感 篇10

读乐嘉《本色》有感

--蒋忠仁

不惑之年乐嘉的作品,《本色》读完,受益匪浅。

对乐嘉的最初印象**于《非诚勿扰》中一期一个男嘉宾空手劈木板,运气尝试多次未果,乐嘉挽起袖子,右手高高举起,力劈华山,摧枯拉朽,木板应声而断。深感震撼。

再次了解乐嘉源于几张**,吃惊,健硕的身材,充满力量,像一个刀客,像极了一个雇佣兵。

买真正的颜色来自于在当当闲逛,偶然看到这本书。被封面给吸引,写的是我,说的是你。

自剖越深,活得越真。读完之后,幡然自醒,方知有英雄本色。

有梦想,设定目标,定义欲望,大胆行动,讲自己的故事,过自己的生活。

这本书最感兴趣的是关门和在江湖上自驾的乐趣。

曾今我就盼想着,30岁时能够自驾去一趟**。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有两台车,带着地图,背着照相机,一路跋山涉水一路向西,不是西天取经,简简单单的领略一下沿途的风景,最后到达目的地,实现一个小小的理想。

如今的生活,每天起来都是日上三竿,每天工作都是对着电脑,听着**,不工作之时大部分时间握着手机,难得心灵颤动,翻开随处可见的书籍。我是个挺爱读书的人,可是太没有定力。没有好习惯,没有好阅读,没有理解。

没有咬文嚼字,细细斟酌的喜好。甚至时间长了,简简单单的把读书这么件事情给忘记掉了。为了不时提醒自己,我坚持买书,把我想看的书列一张单子,贴在床头,把一些我想看的书放在枕头边。

以期,静下心来,读他一读。于是乎,我就不断买书,一次买他个5-6本,总会有那么1-2本被我看完,也总会有一些喜欢的被我保留。心里安慰极了。

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知道努力工作的乐趣在**?因为工作就是赚钱,然后省钱,省钱,养家。我只能说我还在痛苦的边缘挣扎。

忘记理想,忘记为什么要开始。忘记了,该如何去享受生活。今天,当我周游全国的时候,我总是喜欢看当地的美景,吃当地的食物,了解当地的风俗。

完事之后,好像就没动静了。我是不是该把他们写下来,要不然,如今已经不能在贪吃了,接下去能干点什么呢?

曾国藩说,我们不应该懒惰和骄傲。可能我把这些都给忘记了。

自己的体形越来越不像话了,我每每下定决定的时候,连个像样的开始都没有,剧情就结束了。

眼睛也老是不明亮,估计是被电脑/手机给祸害了,明明知道是祸害,还天天吸毒一样的趴着。

脑袋也每天不知道想些什么东西,美女是不去奢望了,美食,也没有多大的兴趣,亦不喜欢打扮自己,总归要让自己把这多余的时间过得充实起来吧。

看完后,最大的感觉就是真的要解剖自己,怎么能抽出这么多时间。总是要计划/规划/调整的,总归是要让自己充实一点,要不然,生命越过越短,越来越没了滋味。

收拾收拾自己,重新上路。我不是一个有毅力的人。我得经常鞭打自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吧。明天的黎明是我救赎的黎明。

本色读后感 篇11

思想是导向,是灵魂,在思想清醒、认识到位的情况下,清正廉洁已成为一种良好的工作作风。这种良好的工作作风是:理想、党性、诚信、真理、纠错、原则、公平、无名无利、无私奉献。

因此,我们要坚持清廉的工作作风,时刻坚守住这条底线,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用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知足常乐,不浮飘,不攀比,不抱侥幸心理,顶得住歪风,抗得住**,管得住小节;正确行使权力,把权力看成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尽职尽责,圆满完成各项xx工作。

认真学习《清廉,本色与坚守》一书,学***领导干部处置腐败现象的技巧与方法,明确自己的职责,坚持清廉的工作作风,对于正在开展的“正风纪、树形象、为民众”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国家xx队伍中的一员,就是要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大力弘扬真实可信、科学严谨、创新进取、服务人民的xx核心价值观,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尽职尽责,坚守清廉,追求真实,反对xx腐败,严格按照国家xx制度和xx方案要求开展xx工作,确保国家xx数据的真实、准确。

本色读后感 篇12

见书生本色

--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

新**工作室青年文法

又是一年国庆,在寝室里闲来无事翻开了蔡元培先生的《中国人的修养》。早听闻先生任北大校长时着力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于是更为听说先生是本校校董之一而与有荣焉。

翻开书本,读着久违的文言文句子,像是与丈夫直接对话,亲切而熟悉。初见目录,《中学修身教科书》《智育十篇》等章节,更是让人直接地感知到本书的分量,这些文字不仅浮于纸上,更是跨越时空将先生的谆谆教诲带给后世众人。于是一边读书,一边听先生关乎做人和生活的礼教,真切感知着成长的力量。

我想我会从宏观的角度来谈年轻人的修养。读过之后,我才知道我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俗话说,细节处见人品。也正是细节处的点滴才最能打动人心。

先生在《修己》里表达了自己对中学的青年在体育、习惯、勤勉方面的期待,用正反论证生动地阐释了“精神一到,何事不成?”的道理,让读者心悦诚服。

他在强调个人修养的同时,鼓励年轻人关注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每一章的大论下都有五到六个具体的小节,这些小节涵盖方方面面,对青年人的整个人生都做出了颇有远见的指导。先生自己秉持思想文化拯救中国的观念,身体力行,书中中西方相结合的文化观念让人耳目一新,读来为之称快。

每次我读这本特别的教科书,我总是非常小心。因为作者的思想决定了书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而《中国人的修养》当真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这本书的真诚之处在于每一字句都是先生真正想给青年人讲述的,而不是空谈理想主义。

长篇大论或许可以博得广识的赞美,但本书字句精炼,毫无累赘之词,书生本色,令人肃然起敬。

在自述中,他总是说自己有些缺点,谦虚优雅的气质也体现在其中。《美育与人生》结尾中“而于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与感情的调和”一句,刻画出我心目里最最理想,也最最惬意、安适的生活,若是世间人人皆得此法,就会开辟出更为广阔的精神家园。

浅读《中国人的修养》,不仅更理解先生说的“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更是看到先生在混沌的乱世中为理想点灯的执着与勇气,食物断然可以饱腹,而唯有理想才能做到自救与救世。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实现它。我们的后代应该继承陈先生的风气,认清世界,秉持初衷。

书到此就快读完了,做人的日子依然很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先生的教导与理想,每走一步,都是安稳而有力的。

一代青年以理想的号角传奏当今时代,振聋发聩,余音绕梁。

读卓文君爱情故事心得体会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卓文君,一个有才的女人,总是有悲情的人生经历,到最后,靠一首《白头吟》还得外附带一曲《诀别书》才挽回自己的爱情。我们都佩服她依靠自己的智慧来经营婚姻,我们也会称赞她工作努力。只是,爱恨交织,又岂是我们这些局外人,尤其是历史后人所知道的呢?

我想,卓文君看到司马相如的信,会不会怪自己一辈子聪明,看透了丈夫的信思?那是一封十三字的信:

”一二三四五六七**十百千万。”唯独无”亿”。”。君心淡漠,没有意了。他要纳妾。心凉如水。于是提笔回一首:

”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意弹奏,八行剧本无路可传,九首曲子断了,十里亭准备看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红,偏遭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情急之下,3月桃花随水转;飞零,2月风筝线断。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她才华横溢。可还不是嗟叹一句,你为女来我做男。

关于他们的爱情故事,很多的版本。许多人都知道的《白头吟》版,可我却不觉得深刻。这首数字诗,倒是锥心之至。

这样一段为人所诵的爱情,也是这番的寒酸。我不敢质疑,也没有资格质疑,但我觉得,即是经历了更多的苦难和更多的厄运,人们的心也不稳定。想他司马相如,一朝繁华就可以说一句:

我和你之间没有了回忆。草草结局。

我可以只和你共糟糠,但不能只和你共锦帛。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

半夜延长结局。语不息,声声啼在我的心上。

哪一位精算家,可以计算相信感情的代价?”对家庭互动关系的思考——《回家》读后感

李亚丽今天呢,给大家推荐一本关于家庭**的书——米纽秦的《回家》。附上我的读后感一篇,文笔不好,看看就好哈,关键是书真的很不错哟!图是随意配的,不要介意啦??

家庭是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因为它是一个团体,所以必须有个人或家庭成员组成。成员之间有更多的面对面交流和直接的互动与合作。一个家庭是否和谐,取决于家庭成员之间互动的协调与和谐。

一旦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不平衡、不协调,家庭中的摩擦、火花、冲突甚至战争就会接踵而至,随之而来的是疲劳、无助和相互抱怨

家庭管理和稳定不是一个或几个成员的工作,而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努力。有关家庭成员的互动关系,米纽钦在书中多次提到家庭成员互动关系要具有“弹性”,那么,到底什么是“弹性”呢?他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夫妻感受到彼此的需要,愿意放弃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能够认识到争执其实没有必要而一笑置之,愿意把对对方的忠诚放在比个人需求更重要的位置,享受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而且喜欢一起讨论一些中性、与别人有关的话题”。

虽然这个解释是针对夫妻之间的互动,但我认为它适用于家庭的所有成员。要知道,几乎所有的家庭战争都是由于成员之间各执己见,谁也不让谁,以关心、爱等各种名义为自己辩解并绝不退缩而造成的,这样的情况,无疑是失去了米纽钦所说的‘弹性’。正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灵活互动,使整个家庭团结在一起,和谐持久。

夫妻互动关系

夫妻之间和谐稳定的互动关系是家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它关系到家庭的方方面面,影响到家庭的每一个成员。社会心理学家把夫妻关系分为了爱情型、功利性、平等合作与分工型、建设型、惰性型、失望型以及一体型八中,在其中最和谐和最令人向往的毫无疑问的当属平等合作与分工型以及一体型了。我的家庭属于前者。母亲和父亲有明确的分工。一个负责家庭的所有经济任务,另一个负责家庭的所有内部事务。

在书中,笔者认为,互补作用是夫妻平等合作、分工模式的前提,使夫妻共同努力、相互支持、相互充实。米努钦在书中提到的典型的平等合作和分工的夫妻关系是莎拉和山姆,一个坚强,一个软弱;一个付出,一个接收;一个雄心勃勃,一个满足;一个喜欢现实,一个热爱梦想。这种两极的搭配组合,却显得异常的和谐。

与这对夫妇相比,我父母的互补方式似乎恰恰相反。你为什么这么说?于莎拉和山姆相比,我母亲似乎更有野心和梦想,而我父亲则更知足。

细细想来,米纽钦的原生家庭中,他父亲和母亲的关系也是一种明显的分工与合作,与之相比,在如今追求男女平等的时代,在我的家庭里,父亲并不具有绝对的权威,反倒是母亲似乎更强势一点。我母亲是个残疾人,但这并不影响她照顾两个女儿。这并不影响她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地处理家里所有的大事小事,她的生活虽然贫穷,但很精致!父亲更多的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家庭情感、生活、子女教育等。他很少参加。比如,他找不到自己的鞋子和衣服,经常不知道米粉是放在**里的。

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会询问母亲,请求母亲帮助,母亲多是边唠叨边告诉他东西的准确位置。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夫妻关系模式,在我们家也达到了一种平衡与和谐,当然,在母亲过于强势,父亲也选择强势的时候,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这种失衡状态便是书中所提到的“弹性”问题,失去了这种“弹性”,变会引发摩擦和冲突。

父母和子女

人们总说“世界上只有狠心的儿女,没有狠心的父母”,但是却忘记了,孩子的行为是整个家庭中每个成员所共同影响的,而父母往往意识不到。每当他们的孩子出现问题,他们总是把眼光和精力完完全全的放在孩子身上,想要探索解读孩子的行为,却忽略他们自己对孩子行为的影响力。面对这样的父母,孩子其实是很无奈的,正如米纽钦所说“一个令人无法忍受、攻击性强且有破坏力的青少年可能是他能力差、心力疲惫和受虐母亲的唯一保护者”。

遗憾的是,**往往意识不到。

(一)母女关系

古往今来,我们对母亲都有着深厚的特殊的情感连结,母亲孕育了孩子,是生命的开始,是情感的归宿。可以说母亲在一个家庭中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的,换句话说,一个家庭的和谐与否,取决于母亲如何看待和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于我的家里是两个女儿,所以我们只讨论一下母女互动关系。

都说慈母严父,我母亲却恰恰相反,她是一个强势的女士,这种性格让她成为我们家庭里一个有着绝对话语权的存在。之前也提到过,我的母亲做事井井有条,生活的精细而雅致。一个精致的人对生活自然是十分严谨,甚至苛刻的。

我母亲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她对子女的学***严格,在生活上,对生活质量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当然,我说的质量高并非是多么富裕充足的生活,而是十分精细的生活。怎么说呢?举个例子,母亲总是觉得我衣服洗的不干净,做饭会洗不干净菜,打扫卫生整理家务会很困难。

你能想象到一个二十多岁的成年人真的基本家务都不会,都做不好么?但我母亲就是这么认为的,她对生活的细致导致了她总是自己去处理家里的大小事务,却不断的埋怨女儿和丈夫不帮助她,不懂她的辛苦。但是奇怪的是,她总是抱怨自己很辛苦,没人帮她,她却总是觉得别人处理不好家里的事情,这种矛盾让她感到十分的疲惫和不解。

很多时候,母亲在我眼里是万能的,有关我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由她来进行处理,我很依赖她,异常的依赖。我想正是这种依赖吸引了她想要处处控制我的生活,在我年龄稍小,思想不成熟,或者说想要独立的思想不成熟的时候,这种控制与被控制的互动关系显得十分和谐,但是一旦我有了自主的思想,冲突便一触即发。二十岁的我越来越想要摆脱母亲的控制,想要自己独立,而母亲这时候似乎觉得她的地位似乎受到了威胁,她开始埋怨孩子长大了,不要娘了。

我告诉母亲我想要自己的生活,我会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无论学***生活。而在母亲眼里,她感受到我越来越不听话了,她从小为我付出了那么多,不曾让我做过任何家务,说我不懂体谅她的辛苦。而我在母亲的唠叨埋怨中愧疚万分,无奈之中,只好压制心中的不满听从母亲的吩咐,一次,两次,三次…不满累积,母女之间再次爆发冲突,周而复始,我们似乎都陷入了一种怪圈。

本色读后感 篇13

回归匠人本色

——《深度工作》读后感

曹莉随时随地收发电子邮件、一个接一个地参加大小会议、在即时通讯软件的呼叫中手忙脚乱、在繁杂的多线程工作中不断地切换注意力……你看起来非常忙碌,甚至在不自觉地享受这种忙碌,但你的忙碌真的能转化为生产能力吗?

《深度工作》作者、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尖锐地道破了信息经济时代的惊人真相——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处理此类浮浅事务上,而这些工作不仅产出的价值有限,还会永久性地损害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被频繁打扰的情况下高效使用脑力?答案是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含义为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些努力可以创造新的价值,提高技能,而且很难复制。而正因为当前社会深度工作能力的日益稀缺,其与经济成功的关系也变得日渐紧密起来。

深度工作不是一项过时的技能,而是将人们从技术垄断导致的精神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的良药。在当前以网络为中心的浮浅信息时代,提倡深耕于呼唤一种工匠精神的回归并无区别。

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大部分都在纽约库阿里农场的一间小屋里完成。吐温的书房离主要住宅区太远了,他的家人不得不吹喇叭吸引他的注意,并叫他吃饭。

比尔·盖茨每年都要进行两次”思考周”.在这段时间里,他远离世事(通常是在湖边小屋),只读书,思考大局。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忘记了这项深入的工作。网络工具的盛行,包括电子邮箱、短信、微信、微博、**、京东等,将我们的注意力割裂得支离破碎。麦肯锡的一项调查显示,我们平均每周60%以上的工作是电子通信和**搜索。

这种状态,卡尔·纽波特将其定义为”浮浅工作”.所谓”浮浅工作”是指,对认知要求不高、事务性的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的。这样的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的价值,而且很容易复制。

我们该如何”深度工作”,卡尔·纽波特提供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供大家参考:

一是让定期的深度工作成为习惯。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消耗。如果我们在一个阴暗的下午浏览网页,突然想把注意力转移到一个需要高度识别的任务上,我们就需要强行把注意力从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上转移开。

这样的转移往往很难。但是,如果我们每天下午都能安排一个特定的时间或安静的地方进行深入的工作,我们就可以开始工作,并用很少的意志力来维持它。

二是闲散时也不要分心。有些人会认为在深入工作时保持专注是可以的,而在空闲时分散注意力也是可以的。千万不要这样想,也不要这样做。

如果剩下的时间你有点无聊,你就开始刷手机打发时间,你的大脑可能已经被重新安排好了,即使你经常训练自己的专注能力,你的大脑也很难胜任深入的工作。

三是要善于对浮浅工作说”不”.对琐碎的工作拒绝时,要明确的拒绝。如果你是个很容易就能联系上、好说话、老好人、总是竭尽所能帮人的人,那不找你找谁呢。

新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即使达不到工匠的水平,也要回归工匠的本性,深入工作,刻意向他人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执行力,为新的征程贡献力量!

本色读后感 篇14

通过在学习强国平台对张福清老英雄先进事迹的学习,他的不惧牺牲、英勇善战,淡泊名利、深藏功名,勤俭节约、初心不渝的精神深深地触动着我,激励着我。

张富清参军以来,他担任的是最危险的突击任务,参加过无数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为解放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革命军人,他永远听党的话,党指到哪里他就坚决打到哪里,从未讲过条件提过要求。现如今我们各自坚守的岗位,最缺乏的就是向张富清老英雄这种不惧牺牲、英勇善战、不畏艰难险阻、攻坚克难的战斗精神。

当记者采访他时,他埂咽着说:“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一句实实在在,再平凡不过的话语,深深地打动着我,鼓舞着我。在革命的年代,正是拥有众多像张富清这样不怕牺牲的英雄们前赴后继,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在建设和改革的时代,张富清同志再次以自己平凡而伟大的工作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扎根山区,尘封功绩,不讲条件、不求回报、不怕代价,以纯粹朴实、默默奉献的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精神底色。现如今,很多人急功近利,追求物质享受,吃水忘记打井人,不忆和平幸福的来之不易,贪图享受,误入歧途,严重败坏家风、国风。我们要以张富清同志为镜子,时常照照自己,看清自己,明白究竟要干什么?怎么干?为谁干?干到什么程度?见到什么成效?

张福清老英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始终不渝地发扬勤俭节约、勤奋好学的精神,在朴实简单的环境中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党和人民。虽然只剩一条右腿,他忍受疼痛依然坚持独自站立行走,自信自强,热爱自己的生活,关爱自己的家庭;鼓励子女刻苦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从未向党和政府为家人提过任何要求,寻求过任何帮助,永远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纯洁,让我们铭记这种勇于担当奉献的精神,我们要不忘初心和使命,将老英雄的精神接力棒传递下去。

本色读后感 篇15

说是读后感,其实又可以说跟原书没有直接关联。因为即便没读过《本色》的人,也可以看明白我下面要讲的东西。首先旧事重提,可能是出版的小纰漏,第一次到手的书,从18页开始,缺了30页,其后乐嘉先生命人专程送了一本签名新书给我。这里,再次对乐嘉先生、工作室以及出版社的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谢。

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里有一段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拳的对话:“还记得吗?”“全都记得。”“现在呢?”“已经忘却了一小半。”“啊,已经忘了一大半。”“不坏不坏,忘得真快,那么现在呢?”“已经全都忘了,忘得干干净净。”正由于前述原因加之目下工作、生活环境嘈杂的因素,本书是间断跳跃着读的,所以如同张无忌一样,文中内容具象非常之不明晰,以致这些文字,也无法一蹴而就写成,我只能从脑海所存中挖掘一些遗留的痕迹来浅谈辄止。

如果有人问我:“你有什么不想做的?”我会很坚定地回答。早在我对职业这东西,仅有一点点概念的时候,便真切地认定,在这个活着已是艰辛的年代,绝不可从政,亦不欲做传统的学校里的老师。这第一,自身的性格占据了主导原因。我自恃没有海瑞同志那么高尚的节操和“冥顽不宁”的精神,也不想做个狗腿子祸国殃民;至于老师一职,我本身是充满敬意的,心里一直很感激多年来教导过我的师长们,但我这样会为他人之风光心生不甘的人,要去做中小学教师的话,实非我的本意。当然了,不想做什么,就好比我有个朋友他不喜欢吃香菜一样,如果没了那股味,也许便不会不喜欢了。

至于梦想,对还有几天恰好满22岁,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我而言,要说去回顾往日的什么完成、未完成,未免有点扯淡。明确地说,往日所谓的想法都很局限于当时的生活,并不能称之为“梦想”。那时候只是我想做什么、我要做什么,于是有的做到了,更多的则没做到。时至今日,我以为,做到一件事情最猛也有效的动力,即是欲望,我没做到的,只能说是达成那件事的欲望及我能得到的还不够、或者是我不能发觉体会到它的好处。

众所周知,现在大学校园里的大多数学生,都养成了一个熬夜的“好习惯”,常常在周末的时候,或者一个人对着某个游戏、或者集结几个人对着一桌扑克牌干到深夜(当然,少数时候也会对着第二天要交的作业),然后第二天便和枕头、被子长相厮守,直到中午起床去吃饭的时候依旧昏昏沉沉。我虽没这么彪悍,但也时常晚睡,有时候是因为写点东西,有时候是因为玩手机、看电视。时间长了,出于内心深处的自责以及对第二天白天精神不佳、到半夜忽然精神抖擞这种违背常理的现象感到的不安,我一次次告诫自己:小子,你不能这样了,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结果却往往无济于事。直到有一天,我和一位心爱多年的姑娘在一起了。姑娘和我不在一所大学,平常只能用短信或者电话来互诉衷肠,又因姑娘是“早睡早起型”的、且白天她要忙着准备考研,所以我只能在她早上去图书馆之前仅存的这段时间,给她道一声早安。于是乎,我一直想改变的陋习,终于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为什么说一定程度呢?因为早起是早起了,但依旧晚睡。

举此例子,不再是来回忆那一段过往,表达自己有多么的心爱,事实上,姑娘对我付出的心力则更多。我想说的是,动力的形成除了“欲望”之外,还有一种“热爱”,出于人性本能的热爱,喜欢你没道理。然而单纯的“热爱”,只能是引子,仅仅单纯的热爱,未必会付诸行动。我曾经喜欢玩一个游戏——流星蝴蝶剑,因为这个游戏还结识了不少好朋友。这是一个热血江湖的搏击格斗类游戏,所以和朋友们一边在打打杀杀的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友谊,一边又互相竞争,将对方视为对手,今天你打败我、明天我KO你。这种竞争的本源,我称之为“良性的攀比”。这种不服输的性格,往往正是“你行,我也行”“我要证明我行”等思维在捣鬼。所以我,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证明者”,给毁我的人证明:你是错的,给鼓励我的人证明:Youareright,给强我的人证明:我不比你差。

大学有过“挂科”经历的朋友都应该有感受,很揪心,特别是一群同学围在一块查成绩的时候。只听坐在电脑前的同学就像“主刀手”似的,一个一个报著名字:张三,过;李四,过;王五,杀咯。。。生怕下一个会轮到自己。而当王五被砍了之后,一种矛盾的心理便会从心里生起,一方面希望其他同学都过了、一方面又隐约“期待”着还有人来和自己作伴。这种区别于害人之心的邪念,撕裂着我们的内心,妄想再抓一个或几个人到自己的阵营中,然后大家一起携手,步入补考之路,风萧萧兮易水寒。

对于一个不明白我在深层挖掘内心的人来说,必定会以为上面种种阐述,都与功利、势利挂钩。实则不然。前些天曾给乐嘉先生写信求收留,却如石沉大海。不过,这也是我起先的预见。诚然,我的欲望不是被“收留”而是“实现自我”,若相信,我便肝脑涂地,若此路不通,我便另寻他途。平日里,诸多方面,我都容易迁就别人,具有的另一部分性格里,很想寻一个如花美眷,过自由自在、平静安逸的生活。然必须一提的是,我愿意像张无忌与赵敏那样遁世,却不想同“天梯老人”这样隐居。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和一位大朋友聊天时我说的话:自由往往伴随着寂寞,寂寞便想要有归属,有了归属又往往有了牵绊,那又转而想要自由。人生,哪有绝对的自由,人生哪能真成风一样去追逐。当沧海化作桑田,当时光轮转、当岁月沉淀,当一切一切看似尘埃落定,最后的追逐,不还只是反反复复吗?一人一世,造化在作祟,走一步、做好一步,看一场风华烟雨、寄一份心事情怀。有激情自有落幕。我只愿有一份功成,能让我身退,如此便好。

所以在梦想之外或说之上,我隐约觉察到有另一种人性的渴望,暂且将其命名为——追求。之所以不同,我认为,梦想是你要完成的东西:趁着年轻,去做几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追求,也许是一辈子都在做的事情,一辈子的情操。正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不是我的梦想,而是我的追求。同时,在我看来,任何一个追求个人成长、精神喜悦,有梦想有抱负的人,都必须正视诸如欲望、攀比、自私、证明等此类的情绪,并将其化为动力,最后终于绝顶及至升华。在你终于证明了自己之后,要做的,不是炫耀、不是报复、不是嘲讽,而是回报与感恩,指导更多想要证明自己的年轻人,怎样合理使用、超度内心的魔障!

“一剑在手,天下我有!可我却不要天下。”

现在我要扮演一个“几年前的我”,并把所谓自尊自卑,发挥至极致。声明一下,以免误伤朋友。

“假使未来你无法达成目标,我也不在乎,我们可以去流浪。”——这话若是出自我女朋友之口,可能要分情况。若心情好时听到,会是一种浪漫和莫大的温馨;可要是在遭受挫折、失败、在苦闷感非常强烈的时候,这话在实现自我之性格极其强烈的人听来,似乎就会变成一种可怜的安慰,可怜的。因为我们是这样一类生物,宁愿一个人孤寂、落魄萧条死,也不愿自己最心爱的人跟着自己过如此卑微的生活。因为心爱,也因为性格使然。所以这个时候,再多的话不如一句“你还有我”、不如一个深情的拥抱。

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绝对“自我”的人。这种“自我”是指主见,而非自以为是、任性妄为,旨在大事大非、内心深度、精神喜悦,而非今天吃什么、明天穿什么。我自觉在眼下所能触及到的各色人物、事务当中,大体能够明辨是非、看清本质,却往往又发现结果还是无法掌控。有时候觉得做对了的比做错了的还要难受,那便打算什么都不做,可又容易招来质疑。平日里谁都嫌弃“拿着鸡毛当令箭”装腔作势的人,自己做班委的时候,却发觉很多同学在接到班级任务时候的不作为,是多么令人恼火的一件事。因为你觉得你在对大家负责,你觉得你有使命感,别人却可能认为你太较真。

这些天,我跟乐嘉工作室的“主页君”沟通时,留下过自己的QQ,可“主页君”比较忙,婉拒了我的“好意”。于是乎,“我”就想:你这是看不起我么?你以为你是谁呀?你有你的骄傲,我有我的高贵,我的空间,从未转过一条说说,我的微博没有关注任何人,我加的朋友,更要经过我的审视和认可。。。同样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且自命清高的“我”,却又无法真像那些桀骜孤高的世外高人一样可以藐视一切活着的生灵,以百姓为刍狗。这样的“我”,最在乎别人的认可,也是最累的。这种累,源于责任,源于自己,源于对自身成长的苛求也源于过份在意外来的目光。其实“主页君”什么都没有做,人家本来就忙,人家可能见得多了像你这样自以为了不起或者这样来套近乎的芸芸大众。所以说,理解万岁。

一个读者同仁说自己“低自尊”,“走在街上觉得众人都在看我,议论我。”想起一段旧日的文字:说来也奇怪。每逢阴雨天气,我独自一人,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好似不属于这个人群。觉得所有人的动作、神态,都在自己眼中;而自己却不存在于任何人的瞳孔中,甚至于任何一个角落。就这样,每当与他人擦肩而过的时候,我都会怀疑那是一种错觉,一种喧闹与宁静的交替。恍如隔世的我,静静地听着今时人的话语;又像是时空与时空之间的摩擦,然后我便能看见那缝隙中迸射出的一道光芒,在灰暗色调中的一抹亮丽的洁白。然后我依旧前行,没有思想,或者思想早已飘远,身体慢慢变得有点不像是自己的,就像是背了一个人一样,有点负累,有点沉重,仅靠一点意识维持着在前行,直到抵达归处。

看似两种极端,一个是“被关注感”,一个是“不被关注感”。然而细想一下才发现,其实都一样,而且这两种情况很容易转变。一个像只刚从草丛中探头的老鼠,畏首畏脚,迅速而胆怯的钻入墙洞;一个像是头跟错队伍的小羊,怯生生、无力地呼喊。无一不是内心深处掩藏的空洞和深深的自卑。暴露在阳光下的过街老鼠,只有带着惶恐不安,终于爬进自己的小洞才能感觉到一丝安全,放下维系持久的警惕;跟错队伍、误入他群的小羊,也只有带着担忧煎熬,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大部队,才能平息纷乱的内心,绽放应有的光彩。

不知从哪天开始,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晨出门前除了洗漱外,都要洗下头。提这件小事,是因为我好像从中窥探到了一些东西。我认为这个习惯的原因,除了爱干净之外,或许还有其他。有时,前一天晚上洗了澡,第二天早上同样会洗头,仅仅是因为头发睡得有点像“超级赛亚人”。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作了深刻地反省和严峻地分析,于是又想起了另外一件事。其时正值初二,由于皮肤干燥或者其他原因,很容易有头皮屑。有一天在教室,一位名为佳的女同学,突然指着我的头顶,我有点茫然,问她怎么了,只见她仍旧指着我头顶,然后用那种带着“咦——”的眼神对着我说:海洛因。说实话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海洛因是什么东西,末了回家我才明白她是说我头上有头皮屑,为此我还特地翻字典查证了一下海洛因和头皮屑这两东西。后来,我用过一段时间药用去屑洗发水,加上经常洗头,这个毛病似乎没再出现,这件事情,对我也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但当我用心回忆,却发现初中的.事情忘了很多,有些却一直记得,包括这件。也许我不得不承认,当时这位女同学一句很随意的话,误伤了我幼小的心灵。

对自身形象的重视,某种程度上来说,源于对他人于自己看法的在乎。所以我很佩服那些不修边幅之人的勇气,不过也许这种勇气说得有些盲目,因为像我这样的人,做如此的事,需要勇气,而很多其他的人,却会觉得每天早上都洗头多么有耐心、有毅力。于是乎,猛然发觉,乐嘉先生弄个“光头”,是多么有先见之明!

是的,生命中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行为准则,你要做的是你自己,不懈进取的自己。将你的内心,化作力量的源泉,把自尊的容器填满、把自卑的泥淖风干。用最好的方式,接纳最美的自己!

等待一个英雄的到来,或看着这个英雄拯救世界、或加入到英雄的队伍当中!

上诉两个分节,是在看完本书的一半内容后写就的,本拟看完全书,再如法炮制,借乐嘉先生之刀,行自身之事。然而当我真正看完之后,却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部分,只记录一下我在读完书中后半一些章节时候的真实感受,《崇拜》《人性》两章,具象来说,讲偶像、粉丝以及微博中的嬉笑怒骂、众生百态,我觉得先生还是碍于一些话不好说,有些话又说得太多。

于我看来,所有所谓“粉丝”对“偶像”无非就是盲从,当然,这要看你怎么定义这两个词。人世间最美好的家庭、婚姻,莫过于父母是你的榜样、伴侣是你的知音。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种想法太过理想和天真,事实上,任何你觉得的理想和天真,都是你希望获得或者已经失去但却难能可贵的东西。其实我是一个现实的人,永远无法在虚幻中意淫。假如我是一名士兵,要我去崇拜素未谋面的“老总”,我更愿意崇拜带领我冲锋陷阵、铁血豪情的班长。每当我开始欣赏一个人、尊敬一个人、爱一个人,其必要不充分条件是必须和我有过真实的交流。也许这是一种看重自我的表现,但我理解为这是不盲从。

在这么一个纷纷扰扰的年代,在大众刚刚获得开口却还不会合理、健康地使用这个权力的时候,还是保持缄默为好。作为渺小草民,公众人物所能给我们看到的一面极其有限,可能他很好却被误会、可能他很锉却被包装。保持距离,感谢你看到的好,同情你看到的不好。有幸得到一个你喜欢的他的签名、一起合了个影,作为一份珍贵的回忆珍藏、或作为一份可以镌刻历史、融入成长的礼物来增进你和家人彼此的感情、朋友彼此的友谊,远比拿出来炫耀来的有意义。

历史长河无止,生命之水有终。很多人拒绝谈“命运”或者大谈“命运”,我以为都不应该。命运这东西,真实存在。上天所能赐予你的东西有很多,比如家庭背景、天赋才能、际遇机会等等,这些都无法否认。人力能做的,实际上是选择。选择你从事的行业、选择你交友的对象、选择你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与否。待明白这些,才会明白“尽人事、听天命”,才会活出潇洒、活出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