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这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能够满足您的需求让您感到满意,怎么整理一篇优秀的范文呢?充实文档的内容有助于展现个人能力和职业素养,网络上的文章资源是我们写作的好帮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篇1)

在这一学年的教学中,本人坚定不移地依照新课程理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着重培养既有底气又有灵气且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现代小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科学确定活动内容

二、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它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这学期,我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3、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要乐于**,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受,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过程,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把学生的**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作为重要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由选择课题,自由结组,自己制定活动计划,自己确定结果的呈现方式,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4、 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1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心理学表明,人的能力只有通过主体的积极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人的能力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班级、比学校生活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通过本学期的活动,学生的胆子大了,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社交能力也增强了,在交往过程中遇到问题也能想办法解决。

2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增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以利用,学生确立主题后,要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多种方式去搜集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通过活动,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

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之路任重道远,但是我们有信心让它成为新课程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经过本次实践活动,考虑到这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进行实践活动,以及他们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纪律特点和我本身的教学能力、教育机智等因素,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过于开放,导致了难以掌控的情形,难以落实知识点、渗透良好的学习态度,所以我删除了部分过于活泼、自主的活动,增加了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以更好的落实知识,渗透学习态度。回顾这次活动,我认为以下几点比较成功:

1、活动过程的层次比较清晰。分类——说特征——拼搭--练习。学生对几个物体的理解可以逐渐从特定物体抽象为数学几何图形。

2、从生活数学出发。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本着这个精神,我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的空间,指导了**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图形的特征,使**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与多种教学活动相结合。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活动的学习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是,本次活动还是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自主性操作明显不够(由于担心课堂纪律),在个别环节的设计上,总因苛求课堂的井然有序而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忽略了其实学生在磕磕绊绊地发现过程中可以对知识加深理解。

另外,在活动中,我深刻意识到,我的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我深刻意识到需要好好加强评价语言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篇2)

3,丰富学生生活,为学生生活增色。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种以体验为核心的活动,它为学生打开了通向现实生活世界的通道。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和自然中,应该使他们生活的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课堂教学却往往在学习经验中剥夺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可以得到的完整的生活体验。综合实践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寻求学习的动力,使学生的学习渠道和空间多样化,学习方式情趣化、生活化。使学生融入完整的社会生活,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

四、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足。总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费时费力,同时也担心小孩子没有教师的辅导、监督活动不能顺利开展,更缺乏足够的耐心帮助。

(2) 在我们的农村小学里,很少有人在家里有电脑;在计算机课上,计算机老师又自己的教学任务,因此很难访问信息。中年级每班有一半以上外来学生,父母文化水平低,布置他们访问的任务完成不够好。

(3) 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我们很难保证外出活动的时间。走出校园实地调查,走入社会进行活动的还较少,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五、努力方向

1转变观念,让师生共同成长。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让教师的教育思想进行一次深刻的革命,要让教师站在未来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关键,教师的作用是有效的指导,要大胆地让学生去闯,失败了也是一种体验、一种收获,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态度和科学规范,体现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乐趣。通过设立新课程论坛、举办学习沙龙、开展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研讨活动,教师可以深入新课程。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重发挥教师群体力量,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智囊团”。根据农村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2-3位教师分别指导,让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一起成长。

2拓展外部环境,营造有利于教学的氛围。

学校将积极与周边单位和相关行业联系,探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加强宣传。综合实践活动既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也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每个人的责任。呼吁全社会关心下一代,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

此外,学校将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工作检查的重点,推动综合实践改革的深化。

3、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办法。

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他学科一样可以用考试来测定,它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不仅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而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更注重学生的过程而不是结论。它是以形成性、发展性的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篇3)

开学以来,学生的工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得到了提高。

例如在三年级的青菜种植活动中,教师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小青菜,大学问”知识问答竞赛; “观察日记大评比活动”; “我笔下的青菜——画青菜活动”; “尝尝农场的味道”活动,“农场征文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得到了提高,孩子们的合作能力提高了,会互相谦让、互相征求意见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从一开始的抗拒挑粪到后来争着抢着去,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别提多开心了,在“尝尝农场的味道”中,每个小组的孩子都合作得很和谐,做出了很好吃的作品;还有的孩子画画、写作能力也提高了很多,从开始憋不不出几个字到现在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区“小学生综合实践研究成果汇报评比活动”中,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在短期的活动中,我们也根据各册教材,开展了贴切学生生活的活动,例如在中秋节我们开展了“中秋团圆贺明月”活动。在活动前,学生搜集资料,制作中秋知识卡片;在活动中,孩子先介绍了中秋的来历,中秋节的一些风俗习惯,教师还组织学生朗诵了中秋节的诗歌、儿歌,集体唱歌曲等,氛围非常好。接着,孩子们都互相品尝带来的月饼,互相分享;最后,每个孩子都写了一句祝福语贴在了心愿树上,寄托了对父母、朋友、老师的祝福之情。

四年级教师根据教材,开展了“寻找校园的绿”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找校园的植物,研究各种植物的特性、色彩、生长规律等等,提高了孩子们的研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年级教师根据教材,开展了“冬天的魅力”活动,学生们记录了冬天的天气情况、植物的变化状况、雪花的观察、小报的制作等等。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

(二)教师方面

1、继续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熟悉、了解教材特点,认识学科特点及地位,灵活处理教材,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加强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开展好教学活动。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等有关指导性文件,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通过学习,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活动质量。

自我反省,通过反思,你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发现工作中的错误,并提出解决办法。注重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自我修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研组长组织综合实践教师**“教学新时空”教学**,组织教师参加区公开课的**。

认真落实常规教学各项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教研组根据学校教育工作安排和学校本期工作计划为指导,继续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理论。以教育科研为手段,确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攻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的教学管理观念,进一步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常规教学和学科活动中全面贯彻新课标。以“务实、创新”为指导方针,各学科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教研组在各学科组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本组的工作计划。

并努力使教研内容与学校的工作安排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脚踏实地作好各项工作。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工作相当复杂和琐碎,指导的空间也相当广阔,参与的教师和其他志愿者也不少。仅局限于核定一定的工作量并不能体现这一门新课程的意义,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强调这是一次挑战与机遇,鼓励教师主动应对,发扬奉献精神与探索精神。除对专任教师核定每周三课时的工作量外,我们采取期中、期末工作考核的办法对指导教师实施单项考核,考核指标等同于学科考核。

主要内容为:1、学生评议(40%),包括帮助人次、指导效果、受欢迎程度、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喜爱程度等;2、教师自评(40%),包括参加活动以来的认识、指导心得、案例积累等;3、其他评价(20%)(包括课程开发情况、参加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合作情况、协调组织能力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促进学科整合。本学期开展的活动充分融合体育、科学、信息技术、语文、美术等学科,教师们共同合作,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长期的、各种形式的培训以及切身的课程开发实践,教师们从教材、教科书的视野中解放出来,不仅对课程、教学等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一些思考:

1学生活动的社会环境有待改善。在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理解、不支持的现象。家长总始终是孩子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活动的开展。

由于安全等因素,学生外出调查的条件有限。

2学生活动的评价方法有待探索。

3、教师指导的方式还需研究。教师的指导方式是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教师指导的程度决定了教师的指导是有效还是放任自流,而影响它的因素很多,如学生能力的差异、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学生活动的难易等。

4教师自主开发课程和案例写作能力有待提高。

5、从活动过程来看,学生的表现确实很不错,从活动结果来看,学生的收获更是大家有目共睹,有一点不是很好的现象就是,学生在制定各个活动主题时还是比较被动,老师有点包办的现象。

6、来自于老师自身方面的问题:实验老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时时遇到困惑,老师还要继续努力,力求提高自身对于这一科的理论知识、业务水平。

回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以来的工作,我们感到欣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了锻炼,广大教师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信心和兴趣日益浓厚,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将有更多的教师加入进来,将有更多的学生受益。

我校的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起步晚,还处在探索期,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扎实的工作,饱满的精神参与这一课程,将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推向新的高度。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篇4)

我觉得这门课的开展是非常好的,因为它能让我们这些未来的老师意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让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有选题,制定活动方案,组织实施以及组织汇报几个环节,而我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接触过综合实践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许多学习型综合实践活动尚未开展。目前,大多数教师害怕上综合实践课,甚至把它们占去上别的课。

由于自己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在城东小学开展关于《网络的利与弊》的综合实践活动时,虽然有提前准备与设计方案,但是在实践起来还是非常吃力。因为小学课堂复杂多变,他们的表现难以预料,而且他们的适应能力一般,面对自己的表现时有点措手不及。因为对自己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及表现不是特别的满意,我觉得应该只能评“良”。

因为我自己的缺点,我意识到我还有很大得提升空间。现在我必须提高我的综合素质。现在的各所小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先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只有教师意识到综合实践的重要性,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让他们自主的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态度和科学规范,体现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乐趣。如果教师、学校和家长能够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相信活动会顺利开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篇5)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以语文整合课程为中心,有助于加强语文与实际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从而全面推进学生的整体语文修养。综合性学习重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操作,来培养他们观察、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和体验生活,培养自身独特的气质。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合作性。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全体学生都要能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在集体参与中学会合作与交流,从而使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能得到提升。

2、经验性。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注重经验性的教学方式。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生自身的经验同样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知识。综合性学习基本上是以“活动、探究”和“问题、解决”为载体的,这种方式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体验和参与,以及增加学生的学习经验和阅历,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整合以及新知识的产生。

3、个性化。综合性学习和以往模式化和标准化的学习方式不同,它是一种极具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会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都有所不同,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选择想要探究和学习的内容。

4、生活化。综合性学习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从呆板的课堂教学中走了出来,走进了社会和自然,走进了家庭和生活,从而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每次的学习结果、过程和目标都是开放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

5、综合性。综合性学习加强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听说读写有效地结合了起来,也使课本和具体实践能够有机结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综合性的语文知识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以及整体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必须依靠掌握许多准确的信息来整理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思路,设计新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学生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中,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必须要借助多种方式和渠道来获取相关的信息,并且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加工和处理,最后结合自己的语文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当今世界是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时代,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是每一个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意识从小就能得到培养。由于合作学习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经常运用并且十分有效的一种学习模式,学生经常会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聚集在一起进行探索和研究,他们在与同龄伙伴的互助合作中,会慢慢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并且会主动学习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技巧。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敢于质疑的精神。一切创新都离不开质疑,没有质疑就谈不上发明创造。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兴趣为基点,以自主生活相关的问题为基本内容,以探究、合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提出生活化的问题,然后以学生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和分析,最后结合自身已经具备的语文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1、强调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所拥有的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困难,所以应该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会找到很多信息和资料,可又不知道如何去运用。但是,有效选择、整理、运用信息是学生在学习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指导者的作用,发表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和意见,来指导学生正确制定步骤,促进学生的知识的有效整合。

2、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小学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学习资源与生活、实践三者紧密相连。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应借助社区、家庭、学校等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开展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拓展学习空间和范围。除此之外,也可指导学生开展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等实践活动;假期鼓励家长带领学生外出旅游、参观访问等,通过让学生接触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综合计划,提前安排。教师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必须要让他们运用语文知识进行练习,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实现这个目标和学习语文课本会有截然不同的学习感受。小学生普遍好动、活泼,所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能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4、循序渐进,重视总结。尽管有些学生参与了实践活动,但是似乎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认识到这一点,学生的学习毕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不能脱离实际,否则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就会沦为一纸空文。在每个学习实践活动完成之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做好总结。教师的总结应该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以积极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的亮点,同时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要进行委婉引导,以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四、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解放。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去感受神秘悠久的汉字文化,体验绚烂多姿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去体验语文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寿宗。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xx。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篇6)

1、转变观念,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让教师的教育思想进行一次深刻的革命,要让教师站在未来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关键,教师的作用是有效的指导,要大胆地让学生去闯,失败了也是一种体验、一种收获,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态度和科学规范,体现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乐趣。

通过设立新课程论坛,举办学习沙龙,开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研讨活动,让教师深入新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重发挥教师群体力量,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智囊团”。根据农村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2—3位教师分别指导,让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一起成长。

2、拓展外部环境,营造有利于教学的氛围。

学校积极主动与周边单位及相关行业进行联系,探求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利氛围。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而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全社会人人有责,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另外,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工作检查的重点,以此推动综合实践的改革的不断深入。

3、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办法。

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他学科一样可以用考试来测定,它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不仅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而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视学生的过程而不在于结论。它是以形成性、发展性的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具体评价的操作中,我校采用以下方法:

(1)、“档案袋评定”: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设计的方案、提出的问题、搜集到的资料、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以资料卡的形式存入档案袋。

(2)、“多元化评定”: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及时给予他们鼓励,促使他们更积极、更主动的实践。此外,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小组互评甚至邀请家长一同参与评价,建立这种开放式的多元评价体系,将使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真实。

随着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存在的问题也渐渐凸现:教师怕上综合实践课,甚至干脆占用,上其他课。原因主要有

(1)教师对该课程从理念上还未真正把握,感觉还是有些虚幻。没有现成的教材体系和指导体系,学习不够。

(2)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该课程实施还未匹配,该课程实施需要全方位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觉得无从着手,业务素质不够;

(3)现有的对教师评价体系仍强调学科教学质量,该课程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窘境,重视不够,付出多回报少;

(4)由于是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活动的真正开展需要相配套的物力、财力,而这方面学校有时很难提供,教师个人很少能独立解决,保障不够;

(5)学生与家长由于受社会传统教育和学校教育宣传上的影响,仍觉得考分最重要,活动开展意识不强,应该完成的任务不主动,不及时,质量不高,准备不够。

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之路任重道远,但是我们有信心让它成为新课程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篇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合理选择和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是搞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事实上,缺少教师的有效指导,再好的课程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上,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教师的指导对落实本课程,提高活动课质量,以及课程的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仍相对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更精细的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活动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更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和阶段性的评价者。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实施探究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提供相应的指导。不同学段甚至是同一学段的不同班级之间,指导的力度、方向、要求都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年级越低,学生知识能力差距越大,指导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相应会越大。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怎样发挥指导作用,如何进行指导,指导哪些方面,成了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第一线教师的一大困惑。指导得多了,成了包办代替,指导得少了,学生的研究和探讨又不到位,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指导的困惑分析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指导的难点主要指教师队伍素质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领域宽泛,教学内容趋于开放的特点,其内容之丰富是其他任何课程所不能比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并有效地将这些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机的整合。这对长期以来习惯于分科教学的教师来说,其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都难以适应。再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载体,形成师生的多边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机会。这种教学的策略和方式,对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也是一时难以适应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没有制订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大多没有针对学生的活动主题制订具体的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缺乏预先的设想及解决方案。

2、教师在对学生活动全过程的指导中,缺乏必要的专题讲座和“过程与方法”的指引,“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没能实现。我有意识地对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教师要求学生在活动主题实施过程中大多进行“调查”、“搜集资料”,但究竟如何进行“调查”,怎样进行“搜集资料”,指导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基本方法的讲座,如怎样制定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怎样进行有效访谈?如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怎样撰写活动报告?如何规范地作注释?等等。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虽经历了多次调查活动,但仍不知道如何设计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

3、教师的指导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缺乏具体的指导行为和指导规范。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不明确自己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的具体指导任务有哪些方面?从而感到“无从下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呈现出形式化的趋势,学生在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深度实践和实质性的体验、感受。

二、科学认识课程与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

1、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有准确的定位。

(1)对活动性质有准确定位。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它是自主的,以学生为主体。它是开放的,时间开放,空间开放,它是生成的,从准备阶段计划的制订到展示交流阶段成果的生成,不断地在变化,在调整。它必须学生亲身实践,这是它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实践?以马克思哲学的观点阐述“实践,就是按学习的方法去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它的基本特征就“做”,实践性是综合实践学科区别其他学科的分水岭。

(2)对培养学生能力要有准确的定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说,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如问题意识、规划和设计能力、总结和交流的能力、调查和访问的能力、实验和观察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我们要有准确的定位。例如:我们在六年级以“难忘的小学生活”为主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在准备阶段让学生制订活动计划这一安排,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在实施阶段,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章”、“采访同学、最难忘的小学生活一幕”和“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总结和交流的能力、访问的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培养学生规划能力,“小组合作制作纪念册”、“为母校做一件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培养的是学生感恩情怀,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能力的培养,使具体活动中的培养,使经验得以提升,使情感得以升华,能力得以提高。

2、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中教师自身角色的正确定位

教师的角色定位影响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本质上是学生自主性教育行为,但活动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也指出:“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正如湖南师范大学的张传燧教授所说:“教师既不能‘教’活动,又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相结合起来,促进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我们应当认识到以下方面。

(1)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经验性课程,因而,必须突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如果离开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沦为认知性的课程了。同时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经验性课程,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即使目前开发了一些资源包,但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资源包进行综合、延伸、拓展,使其真正做到校本化实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学校社区环境特点等方面进行课程的整合与开发。这样,就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课程意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只要善于发现,身边的课程资源就是很多的。指导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问题。教师要特别留心观察学生生活,捕捉学生生活中可挖掘的活动主题。在确定活动主题这样一个重要环节中,指导教师要把握住主题太大,学生活动难以落实到实处;主题太小,学生活动形式容易受到限制等问题,做到对学生及时加以引导、注重尊重学生兴趣。

(2)教师是方法的指导者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全过程,包括活动主题确定、活动策划、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交流各阶段。在实践中,教师的指导常常存在许多误区,最常见的是指导教师不能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积极的援助。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它表现在帮助学生把握活动的目标,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结果,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的援助是举足轻重的。例如:学生在“生物入侵”这一主题活动中,各小组按照设计的方案开展下去。由于手头资料太多,五年级同学还不完全具备对资料的筛选、整合能力,而整理资料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是承上启下的一环。所以在主题活动开展中,笔者要求并指导学生同时对资料及时进行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门别类地整理。在主题活动进行的每个过程中,笔者都引导学生及时将资料进行阶段性整理。这样,学生在这一主题活动中,初步掌握并学会了运用整理信息资料的方法。更可喜的是学生在自主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资料进行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和审视,通过对资料的判读、分类、整合与提炼,体验到了研究的喜悦与乐趣。教师有效地援助,大大提高了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完成活动任务。

(3)教师是活动的组织参与者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等过程中起着组织者的作用。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开放性实践活动,进行很好的组织管理。而这包括保持活动进行、帮助所遇问题困难、联系活动场地和相关单位等诸多方面。而同时,教师也是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指导学生更好地开展活动,就必须对学生的活动有清晰了解,有必要时还要参与到活动中去。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是积极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一般来说,体现为下列几个步骤。

①营造活动环境,激发探索欲望,这是把学生引进这门课程的第一步。

②组织合作学习,引导研究方向,这是顺利开展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

③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这是这门课程深入人心的法宝。

④推动积极评价,发展学生智能,这是这门课程继续深入的前提。

教师要发挥自身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地进入角色,扮演好角色,使这门课程开展得更顺利、更深入、更有效。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指导原则的定位

1、设计主题活动方案

主题活动设计方案是针对一个具体的主题进行的开发工作,它对整个主题活动进行了分阶段的预设,明确了一个主题活动目标及各阶段学生活动的主要内容及方式、教师的指导重点、实施的要点,以及评价的建议等,也可以称作教师指导方案。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基本呈现形式,设计与制订主题活动设计方案可以增强教师指导的计划性。一般来说,一个主题设计方案中包含这样几个基本要素,即活动主题(主题名称、背景分析)、活动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活动适用对象、活动设计与指导者、活动准备、活动时长、活动实施过程(分阶段的学生主要活动、时长、教师指导重点等,根据活动形式的不同而异)、活动实施建议、活动评价建议等。在制订活动方案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向学生进行方法教学,如,撰写计划的基本格式要提供给学生,并且要具体细致。制订活动整体方案时,要力求具体细致,如活动时间的安排,组织形式,人员的分工合作,活动内容,活动总目标和分期目标等,都要一一细化,便于在活动中有的放矢。

(2)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小组的计划是否确实可行。有时学生确定的活动方案只是为了达到活动目的,而缺乏对主、客观因素的充分估计与分析,这样制订出来的方案不具有可操作性,无法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作为指导者的教师要对活动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多各方面进行审视,并适时给予相应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网络式的,它要求指导教师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能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这样,在制订活动方案时,学生有可能会邀请一些与活动有关的其他学科教师、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等做活动的指导者来参与活动。那么,这些人士在时间、精力上能否保证,对活动的指导能否落到实处,这都需要考虑。制订活动方案时,要考虑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制订活动方案。要关注小组成员的特点,根据他们的优势、特长分配任务。

2、指导学生确立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立,不是先决定教师能够做些什么和先决定学生应该学些什么,而是研究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主题确立要重视那些来自学生的问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主题确立应遵循以下几个源于生活的原则:可行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和立足学校特色的原则。确定主题的方法和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学校办学特色,与学校各项活动整合设计主题确定主题;

(2)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特点、能力来确定主题;

(3)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确立活动主题;

(4)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启发确定主题;

(5)重组其他学科知识,拓展确定主题;

(6)发掘社区资源和家长资源,设计与生活和文化相关的主题。

3、指导学生制订小组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题活动方案是学生开展活动前的必要准备,体现出活动的预设性,保障了活动有序地进行。让学生学会自主制订主题活动方案是学生自主规划活动的第一步,它能让学生逐步成为一个活动的主动策划者,从而实现学生从规划活动逐渐走向规划人生的目标。主题活动方案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本组的课题、本组承担的问题、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教师、活动时间、活动的目标、活动的主要内容及步骤、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及应对的策略等。

4、加强对实践活动的过程性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指导一方面要明确活动过程中基本的规范和常规,如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和总结交流阶段教师指导行为;认知基础与方法论指导;校内室内活动指导行为、校外活动指导行为等。另一方面,要围绕就如何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搜集与处理资料,如何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表达与交流,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进行访谈,怎样进行实验,怎样进行手工设计与制作,怎样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活动等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5、指导学生成果展示与交流和总结

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作为整个综合实践活动最后一个实践活动环节,成果展示起着以下重要作用:

(1)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

(2)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自信心。

(4)交流有利于为评价提供依据。

指导选择成果表现形式,有文字类,如课题作业、小报设计、研究论文、调查报告等;有实物类,如模型、音像制品、多媒体制品、网页、广告等。在这个总结交流阶段中,教师的指导应当定位于以下方面。

(1)成果的交流与展示

这个阶段,教师要指导和协助学生整理资料,形成结论。共同商量将活动得出的结果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教师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以建议,让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展示方式,在展示方式的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研究成果可以是学生写的日记、拍的照片、收集的实物,也可以是报纸、绘画、文章及演说、答辩、讨论会等形式。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和展示活动,在展示与交流中,学生也能学习他人的探究成果,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展示结束后,教师应该尽量把优秀的'活动成果在更大范围进行展示和推广,这也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参与到下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来。

(2)指导学生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档案袋

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会有许多的原始资料,有文本材料(各种读书笔记、调查问卷、实验数据、活动日记等),有音像制品(录音带、光盘、软盘等),有实物(标本、模型等)。这些原始资料,是活动过程的真实记录,也为活动总结阶段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撰写各种报告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这些资料本身是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这些资料的积累保存工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把这些平时的过程性材料都保存下来,规范、整理并保管好,这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反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个性表现。不但要关心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更要关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变化,关心学生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提高,关心学生社会化的发展。活动的评价应贯穿活动的全过程,因此综合实践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学生富于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为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信心,学会在与人相处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提高自我意识、自我调控的水平。可以让学生在每次活动中撰写活动日记,记录活动的过程,包括成功时的快乐、失败时的教训等。

②指导学生收集评价资料

过程性评价十分重视对评价资料的收集,通过收集活动中的过程性资料,培养学生的整理能力,也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学生在活动前的研究计划、活动中的记录、活动日记等都属于过程性资料,不仅包括学生最后形成的满意的作品,而且包括学生修改过的、不满意的作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有意识地收集这些资料,从而全面反映学生的探究过程,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

③指导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学生在小组中活动,既要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又要接受小组成员对自己的评价。教师在指导小组开展探究性活动的同时,要指导小组进行评价活动。通过小组评价显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为小组做的贡献,以及贡献的大小。对小组评价的指导要求使评价体现良好的评价秩序、有序的评价过程和尽量客观的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过程的分享者。教师必须对课程与自身角色有准确的定位,教师指导要随时随地,细致入微,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在学生疑惑时给予点拨,在学生退缩时给予鼓励。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实践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体验探究的快乐,激发创新的兴趣和欲望,成为关注和仰望天空的人。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与示例。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xx。

[3]万应发。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03)。

[4]王芳。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学生之友(小学版)(上半月),20xx(08)。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篇8)

这次教研活动,按广州市教研员邹立波老师的原话来说:“非常成功!”

可惜的是,参加的老师不多。他们是:长湴小学赖素梅、岑村6人、渔沙坦张惠珍,戴薇、柯木塱杨海平、新塘小学李艺,杨历秀、沐陂小学陈学凌、珠村小学曾伟雄、前进小学钟心欢、五山小学3人、棠下小学吴建林、华景3人、龙口西小学陈晓丹,汤少梅、东圃小学3人、棠德南小学廖雯莉、侨乐小学3人、泰安小学1人、骏景小学方丽丽。

(有些名字读不清,打不出来)有36个人签到了,但真正来的只有30人左右。

本次活动有以下环节:

1、由四年级的石喻老师上了一节《水》的开题课。

2、由三年级的周志霞老师上了一节《我眼中的秋天》的汇报课。

3、由三年级的王瑜老师介绍了他们是如何开展《我眼中的秋天》主题活动的。

4邹立波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点评。

5最后,我将对本学期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作一个简短的总结。

邹老师点评:

优势:1.可以看出,课程的开发是有计划的和标准化的。保障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严肃性。

2、体现出三年级以《我眼中的秋天》为主干课题,方案是明确的、规范的,保障了时间的延续和方案的实施。

三。从这两个教训来看,程序非常清楚。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能操作的不外乎有“主题确立”“方案设计”“成果展示”“手工制作”,第一节主题确立课,老师作了充分的知识、信息的铺垫,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确**的重要性,觉得选择这种主题有价值。第二节课学生的主题性表现得比较充分,学生对资料能筛选处理,能自然地表达出来,成果的展示多样化。

值得商榷的是:

教师引导的度;主题为学生提供的空间和自己动手的可能性;各班**的子课题有个性化。

我的小结:

1、感谢陶育路小学为我们提供了这么有研究价值的教研活动,不管怎么样,给大家带来借鉴、听完这两节课你们一定有所收获。

2感谢邹先生的精彩演讲。从他的演讲中,我有所收获。学到了不少东西。

3、关于评估课须注意,希望都上汇报课,因为已经是期末了。

4、关于中心组成员的问题。

5建议老师们积极写案例和**交给我参加明年4月中旬**省市年会。

6、发03、04年交上来的案例和**的评奖奖状。

7.给老师一份继续教育证书。

8据悉,本次活动是本学期最后一次教研活动。下学期,我将开展网络教研,希望大家能积极参与。在今后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无论老师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可以随时来找我,我会尽我所能帮助你。

我的反思: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一点线索,也有不少阻力。不过,我相信自己,天河区教研室,更相信学校和老师。当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实施的意义时,就会自觉、认真地开展课程。

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我在龙口西小学对老师们进行《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后,如海珊、王燕玲、徐彦等老师多次对我说对该学科很感兴趣,希望能参与进来。我是多么的感到欣慰、看到了曙光。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不管有多辛苦,我都会继续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而努力。

另外,要尽快提高理论水平,向李伟成先生学习,缩小知识距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口头语言倒自己肚里的“墨水”,让他人容易接受自己的理念。

这学期,锻炼我,让我快速成长。其实,我真的很感谢领导和老师给我锻炼的机会。谢谢你们!谢谢!

天河区综合实践活动专校教研员杨玲源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篇9)

在这一学期中,我校认真贯彻教育局教研室以及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计划的有关精神,坚定不移地依照新课程理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向深入,努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着重培养既有底气又有灵气且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现代小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根据学校实际,科学确定活动内容

自主化为了使综合实践课程有效的推行,学校建立了一套健全的课程实施组织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校长室负责课程实施的全盘领导,教导处负责活动研究、指导培训、鉴定、资料管理等活动,教导处、大队部协助活动,各年级研究组负责确定、协调活动计划,班主任及其他指导教师是具体实施者。在计划制定方面,我们注重全员参与,自主制定。即校领导、教师、学生都参加到学校计划制定的活动中来,它经过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两个轮次。由上而下,即由学校领导、教导处将确定的我校综合实践的课程理念、目标向下传达,组织教师学习领悟,让每一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充分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本校的活动特色等;由下而上是指内容的制定全员参与,由学生到指导教师最后再汇总到主管的教导处。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思考

1、综合实践活动要逐步推行

实践中我们发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切不可有一蹴而就的想法。

为了有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坚持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在活动开展的初期,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教师培训上,在建立一支骨干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期望产生“裂变”效应。对于重点教师的培养,学校在财力、物力、政策等方面予以了大力的扶持。

2、对课程资源的再认识

第一学期,由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理解不深,总是为课程资源的匮乏而苦恼。随着活动的深入,我们逐步认识到:不必抱怨学校历史文化底蕴的不足、学校所在地的人文环境不足,如果我们放眼整个辽宁,我们该利用的资源真可谓源源不断。

3、探索优秀的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否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随着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了解,很多老师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存在着多种可行的形式,能否从中提炼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探索一些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今后阶段的研究重点。

4、课题的选择

对于课题的选择,一开始我们显得比较茫然,有些课题离学生太远,很难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实践中我们发现,我们应从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角度选择恰当的课题。某种意义上讲,选择恰当的课题是综合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虽然理论上讲,课题的选择权在于学生手中,但实际上,初期这项工作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三、取得的成绩

自综合实践活动开题以来,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财富,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区教研员的指导下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实施步骤,建立领导小组,成立课题组。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我校涌现了一批骨干教师,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回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以来的工作,我们感到欣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了锻炼,广大教师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信心和兴趣日益浓厚,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将有更多的教师加入进来,将有更多的学生受益。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扎实的工作,培训更多的老师参与这一课程,将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推向新的高度。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篇10)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开设了综合实践课,旨在解决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小学数学主要针对的是基础的自然数运算和简单几何图形的探索与研究,如果以滔滔不绝的理论灌输式教学,学生肯定感到枯燥无味,无法激活探索兴趣不说,更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小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理论解说不感兴趣。这样,既生动、形象,又能充分体验数学过程的数学综合实践课堂就具备了客观、主观双方面的支持。鉴于此,笔者联系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综合课堂的实践因素及实施策略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三个基本性质

1、生活化

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学习的自然数运算、情境问题解决及简单几何图形的.性质等都在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不乏应用土壤,而综合实践课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让大家通过体验内化知识,迁移能力。

2、实践性

实践出真知。教学过程不仅要有理论讲解,更重要的要有实践运用,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新教材中的综合实践课强调的就是实践,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只有动手实践才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才能有效理解并生成运用技能。

3、创造性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对数学能力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对知识和技能的最高要求。数学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工具,所以我们要从小学抓起,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造性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实施探索

归纳总结了综合实践课的基本性质,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实施策略设定。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1、设置生活情境,牵引学生探究

既然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综合实践课引进生活化情境来牵引学生探究兴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粉刷围墙”时,笔者就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来激发孩子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1)就近让学生观察教室墙壁,看一看哪部分需要粉刷,然后根据这部分的图形设置相应的简洁的粉刷方案。(2)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遴选出最优化的粉刷方案。如此设置从学生最熟悉的、最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入手,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彰显数学课堂的灵动性和生活实用性。

2、巡回指导实践,完善自主探索

综合实践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探索,但这不等于放任不管、信马由缰,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定要适时巡回指导,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协助指导解决,消除探索实践的拦路虎。这里以五年级的“铺一铺”教学为例,学生根据认知和能力搭配成三五个人的学习小组共同对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腰梯形等图形进行密铺实验。这个过程中,笔者一直巡视每一组的进度,保障合作纪律不紊乱,同时也针对学生的棘手问题参与讨论,比如许多学生找不出密铺的巧妙方法,笔者就加以指导和示范,避免探索中出现的逡巡不前现象。当然,教师指导要把握好“度”,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压制了学习自主探索和实践的积极性,要以鼓励和适当地启发为主。

3、及时归纳总结,形成创新能力

及时的归纳总结是对实践活动知识体会、迁移的有效手段,不能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可能只是一堂热闹的动手游戏,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归纳总结,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以及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以五年级下册“打电话”教学为例,学生通过实践操作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心得,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笔者抓住重点设计4个问题来牵引大家归纳总结,反思升华:

①同学们是怎样分组的?

②这样分组的优势是什么?

③分组越多越好吗?

④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四个问题形成主线对课程进行了全程回顾和总结,牵引大家内化知识,生成能力。

以上是笔者从小学认知规律出发,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从一线教学的角度对怎样落实和实践数学综合实践课进行的分析讨论和实践总结。总之,数学实践课是孩子们探索知识生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有重要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分析和探究更优化的方案来践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重视对教学过程的适当调整和课前准备,确保课后的认识升华教学指导,全面保证教学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张正玮。浅谈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xx(08)。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篇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方面,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都最少涉及到两个以上的知识领域。能力方面,它需要发现问题、课题设计、社会调查、数据处理、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能力。这些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的教师,大都是师范专业培养出来的,对专业以外的知识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再加上我们的教师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对于学科教学十分在行,而对于课题研究,就不那么得心应手。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使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教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另外,在综合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应当加强教师的合作。综合学习课题,都具有跨学科的特征,以学科为划分依据的教研活动难以适应综合学习开展的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间的合作和交流也都突破了学科界限,这样的交流形式,应当制度化,定时间、定地点,让教师交流体会和策略,商讨疑难问题,分享做法与经验,在促进课题实施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可以将考虑分层、分模块培训,使各层次的教师都得到逐步地提高。

二、以综合实践教材为扶手,通过课题研究驱动综合实践课开展

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研究,教师们对照课标,对综合实践课程的作用明确了认识,意识到上好综合实践课能推动课改实验的健康发展,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较为突出表现在:以综合实践教材为扶手,通过把课本上一个个主题,确定为研究课题,明确了实践主题,同时注重课内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让学生们通过调查、收集文字图片资料、走访等活动,做足了“实践功夫”;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参观游览式、娱乐竞赛式、主体对话式、信息点击式等各具特色;引导实施新的教学评价,注重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我们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作用不容忽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领导者,而且还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实践的过程。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各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四、综合实践要重过程,而非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要关注实践的结果,但不要很在乎学生最后“作品”、“成果”的质量的高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我们的学生实践了没有,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往往很多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这是我们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最要注意的一点。

五、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办法。

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他学科一样可以用考试来测定,它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不仅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而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视学生的过程而不在于结论。它是以形成性、发展性的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具体评价的操作中,我校将采用以下方法:1、“档案袋评定”: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设计的方案、提出的问题、搜集到的资料、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以资料卡的形式存入档案袋。2、“多元化评定”: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及时给予他们鼓励,促使他们更积极、更主动的实践。此外,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小组互评甚至邀请家长一同参与评价,建立这种开放式的多元评价体系,将使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真实。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给我们师生提供了共同成长的平台,让我们在新的教与学中一展身手。我们今后将不断探讨,不断发现;我们也将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为新课程改革,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