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您搜集了大量关于“激荡三十年观后感”的资料。随着时间流逝,总有那么一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观看一部影片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观后感是“观”和“感”结合的产物,写观后感要能抓住要点,才能体现出观影时的真实感悟。请将此页收藏方便未来的发现!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 篇1

利用工作之余,我认真地读完了由吴晓波先生编著的《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下部分。

读完之后,最直观的感受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经济成就。同时,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等多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所有的这一切都让人为之震撼和感动。

阅读这段30年的企业史,让我开始从宏观的角度,整体地思索中国企业成长的历程。在这样的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中,让我更加直观地看到了过去30年的辉煌。这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来说,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我更清楚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是多么地准确与英明。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企业30年的发展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企业的发展,更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了小康生活,此外,人们的精神文明有了一定的提升。

由吴晓波先生编著的《激荡三十年》中提到的数据及案例中,我们可以观测到方方面面的改革痕迹。

单从GDP来看,从1978年的3624.1亿元到2008年的 300670亿元,2008年的GDP为30年前的近83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中国于1978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迅速成长起来。

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优秀知识分子,这些中青年知识分子毅然挑起重担,承担起航空航天的开发研究的重任。

是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为神州飞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世界,主动吸收世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推动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的新发展。

是改革开放,从根本上落实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为知识分子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改革开放是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而这一切恰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必定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成长,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做出更大贡献!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现代化的基本方向。

1984年10月,邓小平同志强调“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1987年8月,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的核心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与此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思想相比,它既强调工业化的重要,也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统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导致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失衡现象出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被规范地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表述被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并被固定下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两个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由片面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的转变。使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重新开始起步。起步后,首先抓住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并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而且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人们的思想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追求变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形成潮流。

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是要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这当时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尽管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但仍实现了国内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继续进行。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在“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思想的指导下,不仅使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而且在思想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从此,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加快推进,国内生产总值连年增长。

具有重要意义的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总结了近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克服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全面规划了迈向21世纪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伟大构想。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30多年来,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它既承担着完成传统工业化的任务,又承担着进行新的产业革命的任务。在国际经济和科学技术激烈竞争的形势下,科学技术是尽快改变我国生产力的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是当今中国发展生产力的突破口。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并且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被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实现“ 四个现代化”,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在农业方面,我们要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新兴农业。

工业方面,则必须应用以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用于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走出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

此外,决策的自主化、科学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

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揭示了改革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化本身就是一场革命,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现代化。30年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论断的认识。改革旧的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我国的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路,改革使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完成了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全面改革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也为实现全面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开放,不仅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趋势,也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加强了同世界各国在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高了我国的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扩大了对外贸易,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这一切都是推动现代化的直接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被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持久动力而被继续坚持下去。实践也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

必须把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吸纳和借鉴了世界的和我国的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本人1979生人,作为伴随改革开放出生和成长的一代人,30多年的亲身经历真实的告诉自己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现在已到而立之年,正该是报效祖国的时候了。通过学习发现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让国富民强!我更加迫切的希望能够加入党的怀抱,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

《激荡三十年》这本书叙述了中国的企业家们在1978-2008这三十年中的奋斗历史,它也是一部中国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瓦解,祖国崛起的历史。本书通过一个个企业家的成功或者失败,勾勒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进程。就如作者吴晓波自己所说的:“要完成一次跨度长达30年的宏大叙事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的学术基础、掌握历史的经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论,甚至是我的时间和体力等等,都面临空前的考验。激荡三十年读后感。”他站在民众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

书中记记载了祖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数百位企业家的成长经历,如王石、刘永好、任正非、柳传志、史玉柱等这一代人的发家史和奋斗史以及像丁磊、陈天桥、马云、江南春、求伯君这一代在中国IT界叱咤风云的精英人物,并且记述了年广九、孙大午、褚时健、牟其中、唐万新、禹作敏、张国等经历了命运沉浮的商业。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无论如今他们依旧被鲜花簇拥,或者沦为阶下囚,他们见证了经历激荡三十年里中国企业所有的兴衰荣辱和世事变迁,他们是这个时代的骄子和民族财富。

读完这本书后,我思绪万千。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明白一个道理:永远都不要忽视蕴藏在民间的巨大的、可畏的、令人尊敬的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如易丁磊若干年后讲的那样,“在三十岁之前,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赚到两三个亿,而是有过亏掉两三个亿的经历”。激荡三十年读后感。牟其中和储时健们更应该赢得我们的尊敬和感谢,他们从未输给过市场本身,他们输给的是体制,他们输给了他们无法超越的意识束缚,他们的失败给前进中的改革上了最深刻的一课。改革开放,归根到底就是解放曾经被牢牢束缚的人性,让人性释放出伟大的光芒,为我们指引向一个无法预知的未来。

我始终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勇敢的面对苦难,一切都会解决的。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 篇2

吴晓波的 《激荡三十年》记录了1978年-201x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既是对改革开放的史诗级记录,也是一部企业兴衰发展史。下面整理了激荡三十年读后感,欢迎阅读!

《激荡三十年》作者吴晓波,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共365页,全书通过1978—201x这三十年来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翻天覆地变化,以鲜活的人物,以富有时代特色的事件串在一起,描述了期间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我通过最近几天对该书的通读,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完全吸引,里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呼之欲出,们们经历的事情影响着我们,他们的故事对我很有启迪,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但都有以下的共同点,以下是我的一点心得。

不甘于现状,穷则变,变则通

蒙牛集团的创始人牛根生,不知道自已姓什么,因收养他的人是养牛的,所以起名牛根生,牛根生养父去世后,实在被逼无奈,只能到一个奶制品厂当刷瓶工,没想到创办了蒙牛,成了中国最大的奶制品公司。

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1978年睡在工地的竹棚里,但他不愿意改变现状,最终成立了中国最大的房地产集团。1978年,最有名的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事是给我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

由此可见,无论个人还是集体,想要做成一件事,只有逼一把才行,都要勇于打破现状,正所谓变则通。

勇于创新,改变现状

健力宝集团创始人李经纬把一个只有几个喷头的车间建成了中国最大的饮料集团。正是通过1984年奥运会的赞助和广告,它一夜之间在全是借广为人知。

由此可见,只有勇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才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做事专注,坚持到底

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把76台残次品冰箱砸成废铁(一台冰箱相当于一个职工两件的工资,当时普遍的做法是低价处理给员工);中国最大的万向节厂创始人鲁冠球,从一开始做农机、轴承、链条等最后只做万向节,只生产万向节,只把这一件产品做好,最后白手起家,做成享誉世界的万向节厂。

可见,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专注、认真地做一件事、做一件产品,才能成功。

眼光独特,具有前瞻性

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创业初期,敏感的意识到当时中国的计算机市场一定是个人计算机的天下,与他的同伴及公司内部的科学家发生激烈的争吵,日后的事实证明,正是柳传志的准确让联想成为中关村最传大的公司。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从一个小冰淇淋商做起,意识到保健品市场的潜力,最终创立了娃哈哈集团。

由此可见,对未来和行业发展的准确判断和认识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教育和背景并不重要。关键在于集中和持续的学习、变革和创新

很多人都是农民出身、学历低,只有小学、初中文化,但他们做事专注、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不断的学习、改进、创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是他们成功路上的重要保障。如万向集团的鲁冠球、娃哈哈集团的宗庆后等。

与**建立良好的关系

比如华西村的吴仁宝,健力宝的李经纬,他和当地**部门关系很好,得到**的支持,创造了中国第一村的神话。由于与当地**部门的关系处理不善,健力宝的李经纬未能得到三水市**的支持。最后,企业低价**,李经纬很郁闷。

“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春;人们面前有着各种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题记

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所言,一个大时代从来不可能简单的一眼望穿,而是错综复杂令人深思。《激荡三十年》的作者吴晓波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作为拥有岛屿的作者和商人,他不仅从事着出版事业,同时也雷打不动的坚持着每天写作的习惯。既有文人的情怀,又有商人的干练和精明。

纵然外界对自己褒贬不一,却依旧云淡风轻、坦然面对,并用自己的智慧和阅历告诫年轻人“不要着急、不要焦虑”。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 篇3

第一次阅读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还是在研究生期间,当时翻开书即被深深被书中所叙述的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所吸引,所以迫不急待地快速阅读完了全书上下两册。工作以来,利用闲暇时间重读经典,结合自己日益增长的社会阅历,这种感觉自然更深。

作者一改以往同题材书籍的叙述手法,以娴熟的写作技巧、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对中国企业历史的深刻研究,描绘了改革开放30年的动荡岁月。书中所叙述的企业与人物无不是我国这三十年来各个行业,各领域的典型代表,或成功,或失败,或正面,或负面,总之,让我们从其中学***感触到我们在今天依旧适用的为人、经商、治世的哲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中国成功地完成了三大改革,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经历了一个极其动荡的十年,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也错过了**发展的十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思想,正式打开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门。

一国的经济是由一国数以万计的企业组成,企业的发展才能带动经济的腾飞,也正是在国家提出新的经济政策的同时,在社会各个层面也涌现出了各为对国家经济政策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有着先知先觉的弄潮儿,为我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那些动荡的岁月里,人们兴高采烈,准备在充满机遇的市场面前行动起来。但最终,经济周期的循环,经济政策的重复,市场气候的变化,淘汰了一批企业和企业家。

面对充满机会的市场,我们的企业家如果保持有限的理性,看到机遇中存在的危机,及时地采取规避措施,促使企业在寒冬来临之前做好过冬的一切准备,而在面对危机四伏的市场,我们的企业家如果保持奋斗的欲望,在危机中看到机遇,及时带领企业走出危机,迎来新生,在现如今也是值得我们企业家好好沉思的问题。

只有在激荡中保持理性,在危机中奋斗,才能不断超越自我,迎来自我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 篇4

1974年12月,顾准去世,吴敬琏亲自将他推入冰冷的太平间。这位日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回忆说:“我在回家的路上就是觉得特别冷,觉得那是一个冰冷的世界,顾准就像是一点点温暖的光亮,但是他走了,然而我想,他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光亮……”这是本书最后一章“2008正在展开的未来”中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话。

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经济陷入混乱时期。我们意识到这不能继续下去,但我们找不到指引的光。顾准是第一个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人。然而,他却没有亲眼目睹改革开放的开始就去世了。

他拆下肋骨,当作火把,照亮黑暗,惠及了整个神州大地,他坚信着的“中国的神武景气终将到来”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

三十年的变迁

这最近的三十余年,是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三十年。很难想象没有这段时间的改变我们会经历什么样的生活。然而史料繁杂、众说风云,只是想略微了解的话,《激荡三十年》不妨为至上之选。

它可以在你的脑海中自动构建一部关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纪录片。叙述是这本书的正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星星之火燎原。科教两条腿还没有开十迸发,通向世界的大门重新打开。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革之初尚还有我们现在难以理解的法律政策:在1983年之前,一个今天已经消失的经济犯罪名词——“投机倒把”在当时是一个很严重的罪名,要被抓去批斗,甚至坐牢。

直到深圳特区建立时,仍有**批评说:“特区除了国旗是红色的以外,已经没有社会主义的味道了”。甚至有某省一位**在参观完深圳后回家伏床痛哭,说: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这些被过去观念束缚的**并未意识到,市场经济能迸发出多么大的能量,并且这种能量是在刺激经济快速发展,而非影响体制稳定。

上世纪90年代,经过十多年的国家努力,打破了顽固的计划思维,人们拥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亏损的国有企业被民营企业逼死。这些民营企业自称是国企,发起了一场反对外资企业复兴的斗争,中国经济进一步繁荣。

国企则靠**上市和“抓大放小”,在民企的围堵中喘了口气。商业战争的硝烟与杀气,在20世纪末的中国大陆愈演愈浓。

企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国家强。随着政策的开放和企业家的自力更生,过去拒绝商品流通的中国,现在与世界其他国家分不开了。我们有走出去的意识和信心,也有强烈的抵御金融风暴冲击的能力。

西方发达国家也终于意识到曾经被自己欺压的“东亚病夫”如今茁壮成长到可以与他们一战甚至胜利,开始以反倾销的手段企图阻挡中国伸进世界各个角落的触手。战争很艰难。国内企业和共产党都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对方也遭受了失败。“勤劳的中国人”不一定赢,但一定会赢下去。

至少现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表现颠覆了全世界对我们的看法。

对我的变化

作为一个95岁的人,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没有改革开放的概念,也没有感受到什么是改革开放。但改革开放确实在影响着我的生活,从衣食住行各方面来看,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就从吃的来说,小时候期待着过年,不止是因为可以穿新衣服,还因为年夜饭都是一年都吃不到一两次的好菜,各种大鱼大肉。

现在,鱼已经成为我们桌上家常菜了。我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食粮,而不是基本的温饱。

这一切离不开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加快了这一进程,让我们提前享受到一切。希望在今后10年、20年、30年的改革开放中,看到改革的春风一直吹来,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空前繁荣的伟大国家。

(陈依洁)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 篇5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20xx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

《激荡三十年》这本书叙述了中国的企业家们在1978-20xx这三十年中的奋斗历史,它也是一部中国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瓦解,祖国崛起的历史。本书通过一个个企业家的成功或者失败,勾勒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进程。就如作者吴晓波自己所说的:“要完成一次跨度长达30年的宏大叙事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的学术基础、掌握历史的经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论,甚至是我的时间和体力等等,都面临空前的考验。”他站在民众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

书中记记载了祖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数百位企业家的成长经历,如王石、刘永好、任正非、柳传志、史玉柱等这一代人的发家史和奋斗史以及像丁磊、陈天桥、马云、江南春、求伯君这一代在中国IT界叱咤风云的精英人物,并且记述了年广九、孙大午、褚时健、牟其中、唐万新、禹作敏、张国等经历了命运沉浮的商业。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无论如今他们依旧被鲜花簇拥,或者沦为阶下囚,他们见证了经历激荡三十年里中国企业所有的兴衰荣辱和世事变迁,他们是这个时代的骄子和民族财富。

读完这本书后,我思绪万千。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明白一个道理:永远都不要忽视蕴藏在民间的巨大的、可畏的、令人尊敬的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如网易丁磊若干年后讲的那样,“在三十岁之前,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赚到两三个亿,而是有过亏掉两三个亿的经历”。牟其中和储时健们更应该赢得我们的尊敬和感谢,他们从未输给过市场本身,他们输给的是体制,他们输给了他们无法超越的意识束缚,他们的失败给前进中的改革上了最深刻的一课。改革开放,归根到底就是解放曾经被牢牢束缚的人性,让人性释放出伟大的光芒,为我们指引向一个无法预知的未来。

我始终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勇敢的面对苦难,一切都会解决的。

生命的真相读书笔记朱自清《春》读书笔记《会玩才有翅膀》读书笔记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 篇6

这学期老师给我们推荐了《激荡.1978-2008》,该剧为我们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带我们重温了那段另人难以忘怀的经典岁月。虽然之前有看过一点有点印象,借此机会自己又重新看了一遍,还是会觉得震撼。

《激荡·1978-2008》是由第一财经制作的大型财经电视纪录片,它以历史编年体的形式,重述了中国改革开放1978年到2008年的重大经济事件:其中包括1979年袁庚如何种好蛇口这块改革开放的试验田;1984年王石们如何踏准步点,跨入中国的“公司元年”等事件。为了更好地表达口述历史的节目价值观,精准还原中国经济史的细节,纪录片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等改革开放30年历史的“见证者”。

三十年,太多变化万千,太多历史事迹让我们铭记,从邓小平访日之旅,开眼看世界,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袁庚拓荒,傻子出题,争议个体户,乡土奇葩鲁冠球办厂,寒流陡降八大王遭殃,王石创业经商成主流,物价闯关改革遇挫折……到中国制造,大国崛起。

从**中感受这三十年的变迁,不止看到了人们物质变化的渐为丰富,而且精神生活更加多彩;感受到时代下的人物缩影和时代规则,不止有喜,也有痛,有梦想,有付出,有成功,有失败,在疼痛中感受惊喜,于悲情中看到希望,这才是真正能激荡人心的地方。

在**中着重了解了企业的发展,希望对自己以后找工作有所帮助。《激荡·1978-2008》如一幅中国企业成长发展的的画卷,主要从经济角度描绘了一群企业家的创业史,奋斗史,通过一个个企业家的成功或失败,勾绘出一幅中国经济30 年来的改革开放发展历程,在这三十年的起伏跌宕中,在这三十年中的千辛万苦中。有的企业通过点滴积累成为“名牌”,有的企业得意忘形成为遗憾,有的企业韬光养晦成为今日之星,有的企业输给形势、潮流成为过去...

太多太多的个体在这改革大潮中曾经激起过或大或小的浪花,而每一朵浪花或大或小地在改革进程中提供了教训或经验,他们在改革开放这个大舞台上尽情的施展拳脚,不管“昙花一现”,还是“百年老店”,他们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共同抒写了改革开放的豪言壮语,共同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凯旋之音。牟中、年广九、马胜利、任正非、史玉柱、***、俞敏洪、王石在他们耀眼的光芒背后,他们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如何翻滚的经历更是弥足珍贵。

最后要说一下这部片的插曲,《花开在眼前》这首歌,由于看了《激荡三十年》后,这首歌就在耳边环绕,它的确有如一首情歌,用朴实通晓的情感诉说了一代人对曾经走过的辉煌岁月的多情与眷恋。这首歌因为有《激荡三十年》的背景而尤显得意味深长。

鲜花在我们面前,已经等了多年,如果生命中还有永远,那就是你绽放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