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二次为《歌剧魅影》这部电影写东西了,上一次写的是《歌剧魅影》结局猜想,那次真悲剧,一部好好的电影看了接近结局还有30分钟的时候,突然被老师暂停,说要立刻写一篇文章,文章内容就是《歌剧魅影》的结局猜想,那时候悲剧啊,貌似高考之后,都没有写过中文的课堂限时作文了,没办法,作业还是要交的。于是,只能按照自己的看到的东西把结局猜想了一遍。后来,接下来的课程里,老师把这个结局放给我们看,再一次悲剧了,结局和我猜想的完全是南辕北辙,我猜的是悲剧,但结局竟然是喜剧,那样,理所当然的我也便杯具了。
如果我之前没有写过一篇什么结局猜想的文章,要我写观后感,可能也就很正统的去写一篇观后感了,绝不会有这么多牢骚。但有了一批猜想文章后,难免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为什么这结局就不能是悲剧的呢?为啥一定要喜剧的呢?
其实我一向是反对悲剧的,但我一向有不太喜欢反对自己,所以,尽管是喜剧,还是尽量挑些悲剧来说吧。
其实,剧情从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是悲剧了,当时刚看的不太清楚这一点,等全剧看完了,终于明白了各个出现的人物的身份之后才发现,原来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悲剧。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这是很好听的`一个词语,前些年很多文艺片啊,琼瑶的言情剧都经常出现这类的词语。经过很多文人雅士,小说创作人员,电视编制人员的不断粉刷之下。这词语已经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真爱的其中一种体现了。而电影里面,我们可以知道,克里斯丁是比拉乌尔早死的,这可以在结局拉乌尔在克里斯丁的坟墓前献花可以知道。而且,电影里也没有对那克里斯丁的墓碑进行特写,所以我们不太清楚克里斯丁究竟是活了多少岁就死掉了,(这部分由于我现在手头上没有这部电影,所以这一环节不太好说,保留意见。)我们也可以猜想可能克里斯丁就是在跟拉乌尔结婚后一两年就死掉了(我太狠毒了),你说这样是不是太悲剧了。然后,我觉得电影里面对克里斯丁坟前的一支玫瑰进行特写,这可能是想说魅影其实也是还没有死的,这又是一个悲剧!
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对歌剧并没有多少接触,只记得影视作品中常常这样描绘:穿着高雅考究的先生女士们,有序的坐在歌剧院里,全神贯注充满陶醉的聆听舞台上富于戏剧性、情节性的歌剧作品,演唱者们衣着华丽,妆容生动,举手投足间让人如入境中,一开口,仿佛一幅画抛出来,唱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生。
这门课是每周最期待的课。忙碌的医学生生活中,每个周二的下午能有机会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和精神的放松,是一种难得的幸福。课上,老师带我们欣赏过很多作品,如《木兰诗篇》,《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等等,而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电影作品《歌剧魅影》。
《歌剧魅影》是一部由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作曲的经典百老汇音乐剧,改编自加斯通?勒鲁著《歌剧幽灵》。这部音乐剧的.电影版,描绘了1870年法国巴黎歌剧院的故事:克里斯汀本是歌剧院的一个芭蕾舞演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大家发现了她唱歌剧的才能。而她的歌唱才能得益于“魅影”这个戴着面具的面容丑陋的男人日积月累对她的教导,同时他用他的神秘操控着整个歌剧院并认为克里斯汀是属于他的。而克里斯汀一直喜欢的是戏院的投资人劳尔,她的儿时玩伴。故事围绕三者的感情变化与发展而展开。
在这部电影中,舒缓、紧迫、狂躁、激情的音乐不断交替,其中虽有些许恐怖惊险的气氛,但导演所追求是在调动一切音乐和舞台的表现手段,充分发挥了声乐和舞美这些音乐剧的综合舞台优势。而不同角色演唱的歌曲也充分显示了人物性格特点:克里斯汀的声音就像是峡谷里的一道狂野的瀑布,又像山间一条潺潺的小溪,是不经过任何修饰的纯天然的美。她在第一次上台演出时的歌声美得让人感觉好像呼吸到清晨清新的空气,见到朝阳缓缓升起。魅影的歌声厚重,五味陈杂,就像他的人生一样,听他的声音,仿佛可以听出他人生的沧桑世故。劳尔的声音也非常美的,但他的声音既不像克里斯汀的那么清纯,也不像魅影的那样深沉,相比起来,劳尔的声音非常活泼非常有朝气。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曲子是《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在克里斯汀和魅影第一次共同去地下宫殿时合唱了这首歌,各种乐器的声音完美的交织在一起,节奏感与抒情感深深感染了我,不禁给人一种奔放开阔的感觉。歌曲采用男女对唱的方式,旋律较诡异,节奏适中,女主角刚进入地下宫殿时,音乐显得高亢,激昂,神秘又略带紧迫,给听者一种莫名的紧张感。结束时魅影强有力的念白和克里斯汀的高音部分,使得歌曲的情绪得到了最激烈的释放和张扬,音乐的戏剧色彩也被渲染到极致,更是将听者的心提到极致,而后又无限的惆怅。
从各个角度来讲,这部作品都让我得到了很深的震撼,也让我浅显的体会到歌剧的魅力。几周的学习或许不能使我在歌剧方面有多大的造诣,但每一次都能感受到角色的感受,跟着剧情享受故事的发展,这也是一种令人难忘又难以抗拒的体验。
匆匆忙忙赶回来,但是因为这破电脑,还是错过了开头的联合国进行曲,有点遗憾,等重播的时候再看一次。
每一年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心情都是很澎湃的,我不想点评一些譬如“演奏水平很高”“大师诠释很到位”之类的废话。我最想说的是上半场的维也纳少女圆舞曲,老扬真的处理得很棒,在里面加入了口哨元素,我看着乐手们吹着口哨,真的很震惊,吹口哨竟然出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当中,因为毕竟在这如此严谨高规格的音乐会上,吹口哨这些没有什么音准音高可言的表演,一般来讲真的是很不搭调的。不过,他们吹口哨的音色真的非常的好,音准也吹得很准,然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有许多奇奇怪怪的风俗,每年除了正常演奏之外,还会有一些额外的风趣演出,今年的风趣演出加上吹口哨,令我想到一句话“不会吹口哨的演员不是好乐手”,用在今年的新年音乐会上真的很恰当。
每一个人喜欢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理由都不一样,有的人喜欢圆舞曲,有的人喜欢每年的芭蕾演出,而我最喜欢的是波尔卡和童声合唱。在2007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观后感上我就已经写过,先不说演奏水平,我觉得国内的乐团和维也纳爱乐或者柏林爱乐或者捷克国家广播等等的世界著名乐团的.差别,我看国内的乐团演出,每个乐手只会把演出当做一份工作,我并不认为他们是真正的音乐家,我喜欢维也纳爱乐,我喜欢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每次看到他们演出的时候,他们都是很享受音乐的,每个乐手都是在一边演出一边微笑的,我很少看国内乐团演出有这种发现,他们都是机械的演出着,没有任何特色,没有任何的风格。老扬真的是一个严谨、滴水不漏的音乐家,他所诠释的音乐我没有感到有什么惊喜,不过听完他的诠释却又会觉得非常满足。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我已经看了16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从2007年开始,也是每年写一篇观后感。每一年欣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我全年之中最幸福的瞬间,没有之一,因为听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真的是很有安全感,你完全不用操心它会搞砸,不用担心音乐的质量,一种稳稳的幸福。每人所追求的幸福都不一样,对我而言,美好的音乐,就是幸福。
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工作赚钱,赚到钱才能继续学音乐听音乐,也希望以后可以有机会去维也纳,亲身感受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这是我人生最大的愿望之一。
《歌舞青春》里,身为篮球天才的男孩Troy并没有排斥众人的期望,也没有放下追求的梦想,成为一个快乐自信的人。Gabriella的智力超群,她将学习和兴趣很好地兼顾,为她有别人给予的鼓励和信赖。Troy有了朋友的支持和父亲的理解,从一个除篮球之外闭口不谈的男孩变成一个热情合群的人。他们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健康,最准确表现青少年精神面貌
《歌舞青春》里,虽然也有矛盾和烦恼,但多数时候是充满活力、单纯、欢乐的,而用歌舞形式刚好最准确将这种青春期旺盛的精力散发出来,并能强烈感染周围每个人,一同为青春疯狂。从这种好处来说,我认为《歌舞青春》系列是最健康,最准确表现出青少年应有的`精神面貌的,个性适合给孩子们正面教育的老师、家长们推荐。那里的高中生不仅仅多才多艺,学习成绩也十分优异,心地善良作风正派,几乎无可挑剔,看不到有人喝醉,有人吸烟,有人逃学,有人作弊……早恋最多只是接一下吻嘛,何况在美国高中生谈恋爱并非有伤大雅,相反纯洁健康的感情一向是儿童影片中的主题之一,而且这种感情还必须会向公主与王子那般完美和永久。《歌舞青春》系列始终都持续着迪士尼的童话色彩和作风,本集中体现更明显,男女主人公之前在歌舞、体育等课外活动上表现已经很突出了,始终是舞台上的焦点,如今还双双被知名大学录取,比翼飞向阳光加州继续他们的感情和完美未来……我就纳闷,课外活动这么多,还得谈恋爱,怎样还有时间学习考高分呢必须有很多观众看后会和俺一样产生心理阴影,检讨是不是自己的基因不好。而爸爸妈妈们则会在出影院后嘀咕:“怎样我就生不出这么优秀的娃呢!”
理想化的青春
是的,迪士尼的童话虽然完美,但往往太理想化,《歌舞青春》系列一向都在为年轻人塑造过于完美的主人公和只有童话里才会发生的故事。影片中我们很少看到这些孩子努力的过程,却只看到他们呈现出的精彩成果,那万一我没生成Troy那么完美,要怎样做自己童话里的主角呢在高中里,有多少男生能够像Troy那样优秀有多少能够像Gabriella那么幸运有多少能够像Sharpay那样有钱又有多少高中生能够有如此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相反,俺的高中生活与之相差千里,没有篮球比赛上的帅哥,也没有精彩的歌舞秀表演,更没有令人兴奋的毕业舞会,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考试,男女生们都背着大书包带着大眼镜穿着大校服,眼中只有两个字“高考”。而毕业时,似乎也没有让每个人都开心得欢呼雀跃。也许美国的学生们看本片会因为接近生活而更有亲近感,但是对于俺这类完全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来说,这跟看发生在童话仙境里的故事没啥区别,只有流口水加嫉妒的份。正因此,看多了此类理想化的青春片后,长大后发现现实满不是如此的人们开始憎恨此种类型的作品,反倒是更推崇那些表现不优秀、不显眼、不成功、不合群普通或另类孩子的故事。
对于美国孩子们,舞会是极其重要的人生经历,能不能找到舞伴前往,穿什么衣服,做什么车子去,是否能成为舞王舞后等都是让人“烦恼”的青春大事件。舞会情节也是呈现小青年感情故事的最好方式。《歌舞青春》也因为增加了毕业舞会情节,显得比前两集更有吸引力。只但是,我很喜欢本片对舞会的处理方式,一反舞会作为结尾或传统舞会上男女主角被评为舞王舞后的老路,本片让舞会变成了舞台演出资料,而真正的舞会却被“跳过”,作为男女主人公之间“曲折”感情的关键挑战,最终男主人公Troy的明智做法定能让各位女观众再次为之倾倒。舞会对于真正相爱的人来说只是一个形式,最重要不是穿什么,在哪里举办,重要的是与谁共舞。同时,这部分场景也告诉男生们,女孩子有时候“说分手”或表态拒绝,并不必须是她们的本意,言外之意其实是要考验你是否愿意进一步证明你的爱有多强烈和坚强。所以作为男生,至少能够从此处学习到一点,当女方转过身要放下时,你要做的不是也放下转身,而是追上去。很多感情都因为你的“不识相”放下而终止,很多感情也因为你的“没有放下”而开始。
看了这部影片,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不要被局部影响而导致自己无法在竞争中真正快乐,只有勇于应对,才能得到自己期望的结果。
暑假中,我看了一部美国电影,名叫《歌舞青春》,感受较深。从中,我学到了许多在课本中没学到的东西。
电影主要讲了这么一个故事,男主角特洛伊是一名篮球运动员,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歌喉极美的碧沙。他还发现他和碧沙一起合唱特别和谐。一次,学校组织表演音乐剧,特洛伊邀请碧沙参加演出,但碧沙十分胆小,对上台表演没信心。于是特洛伊想方设法治鼓励她,他们终于在音乐剧演出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欢快的结束曲中,我的心也欢快起来。
每个人在生活中,难免会经历困难和挫折。有一首歌中唱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是呀,只要你勇敢地面对狂风和暴雨,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和挫折,你也会战胜它们的。
影片中,特洛伊和碧沙之所以取得那么大的成功,与他们的勤奋离不开。如果他们不是夜以继日马不停蹄的练习,就不可能合作得那么好,唱得那么感人。这让我明白,只要你用功了,刻苦了,那一定会得到回报。这回报哪怕是一丁点儿的,也是你的一个收获,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在特洛伊勇敢的鼓励下,碧沙终于可以放开喉咙大声唱歌了。从此,碧沙变了,做什么事更有信心了。这让我懂得,要会鼓励别人,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我还知道要懂得信任别人,不能总把别人往坏处想,不能瞧不起他人,更不能“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在特洛伊和碧沙面对各自的比赛时,为了唱歌,他们落下了一大堆功课,是他们的同伴挤出时间来帮助他们。这让我知道了团结就是力量,这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呀!。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都应该团结,应该合作,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是啊!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若想让青春变得更加光彩夺目,为何不去拼搏呢?人生能有几回搏!要想让青春变得更加美丽,为何不像特洛伊和他们的同伴们那样,去鼓励别人,团结他人呢?来,歌舞青春吧!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让这世界更加美好吧!
实话实说,在这次上海之前,我是不知道 Pedrito Martinez的,看了几期小川的推送,算是有点了解。作为一个从来没有追过星的人,小川追明星的热情让我羡慕。不跳Salsa的时候,我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虽然有人评价跳舞的时候好像变了一个人的样子,但是自我感觉,也还是很放不开的。做事情总觉得不够投入,干什么都有点游离感。
平淡的人会容易被热情的.人感染,这次小川对 Pedrito Martinez持续的刷屏,让我决定来上海要去现场感受一下。本来打算只看一场的,又阴差阳错定了两场。7:30开始的现场,7点左右开始有工作的事情进行沟通,并且一直持续到第二场结束。
本来就没有太多音乐素养,读书时代算是疯狂喜欢摇滚,回想起来,跟风的因素不少,真正发自内心喜欢的乐队,好像不是很多。虽然那时候对摇滚乐队的名字,曲风,音乐类型如数家珍,但是好像也是一个理工男的纯技术角度,而不是真的了解那些艺术的东西。工作之后年级渐长,摇滚慢慢淡出生活,开始越来越多的听爵士。爵士的流派,歌手,好像也能说上一些,但是爵士最核心的就是即兴,我一直觉得如果没有学过一些乐理,或者说接触过一些乐器,或者对音乐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是很难真正理解什么是即兴的。所以自己所谓的喜欢爵士,或许只是简单的喜欢那种音乐的调调而已。
Pedrito Martinez的现场,好像让我稍微感觉到了点什么是即兴,有那么几次好像感觉到了鼓手之间的对话。也或许从前年开始认识小川、晓荣这帮人之后,慢慢的开始尝试去了解更多Salsa音乐后面的东西,虽然两年时间的积累有限,这次听 Perito Martinez的现场,虽然也是在跟风,但是好像比之前的现场感受更多了一点。
除了隐隐约约的音乐感觉,现场感受最深的还是 Pedrito Martinez对音乐的投入与疯魔。每次开场都是清清爽爽的出场,一曲之后就开始汗如雨下,每次Solo之后,整个人都像是水里捞出来一样。全情投入的表情动作,那样的感染力是无以言表的。只有这样 极度痴迷、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成就一个艺术大师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像我这样对什么事情都留有余地,不愿意全力投入的人,是很难在做什么事情上真正有大成就。
虽然身边也都是一些普通人,不过Fido在跳舞的时候也是能全情投入,达到疯魔的境界;小川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全心追求;Coco放下一切,去古巴逐梦;金昀十几年如一日的专注古巴Salsa和音乐;他们都在自己爱好的事情上疯魔着,也影响着身边的朋友,一起追逐属于我们的古巴Sals的梦……
魅影是一个集音乐、建筑、魔术等才艺于一身的天才,却无奈天生有一张丑陋的让人惊恐的面容,只有一个人藏身于剧院下那深深地地宫,他把它建造的富丽堂皇,神秘绮丽,以掩盖那内心的卑怯与孤独,这里成了他一个人的皇宫,一个人的游乐场,他是这里的主宰,似乎有点可笑的是,他却并不能真的主宰自己的命运,他戴着面具,他都无法面对自我又如何强求别人面对,他唯有逃避外面的世界,逃避自己的内心似乎才能找到自我。地宫里的一面面镜子,营造了虚假的繁华与热闹,穿梭往来,人影交织,但现实是残酷的,那只不过是一个个他自己的'影像,镜子更多的是照出了他的孤单与凄凉。 魅影的底蕴就是孤独,或者说是孤独弥漫了他的整个青春。
魅影的嫉妒让他深深地刻骨铭心的爱恋变了形,占有欲、控制欲使他不可自拔的在爱恋的路上越走越远。纠缠,无休无止;痛苦,无边无际。似乎一切都需要一个了断,了断定在演出唐璜那出戏的舞台上。当听到魅影唱到这一段时,我泪水奔涌而出。真的很美好,很感人,可惜他们之间还隔了张面具。
人的出生便是一次被选择。无法选择自己的容貌,美丽也好,丑陋也好,一切都是早已被注定了的。魅影的丑陋并不是他应该遭受抛弃的理由,但现实却让他的心冷到了底。他从小都没有得到过爱,于是也就注定了要用其一生来寻找爱。但是一个没有得到过别人爱的人,是无法真正地去爱别人的。他是爱克里斯蒂娜的,是的。但他不知道他更多的不是爱,他极度缺乏安全感,而这种对安全感的追求促使他有的只是占有。而一切的一切让他最终注定得不到爱,一个人孤独地离开。当克丽斯汀吻向魅影时,魅影领悟到也许爱应该是成全,而不是占有。他成全了克丽斯汀与子爵的爱恋,自己从此消失在他们的视线之外。他一直没能获得真正的爱情,于是那朵由黑白变为彩色的玫瑰就成为了他爱情的祭品。
End:Learn to be lonely,Learn to find your way in the darkne,Who will be there for you, comfort and care for you...
歌剧魅影是一部安德鲁·洛伊·韦伯作曲的百老汇音乐剧。又译做歌声魅影、剧院魅影或歌剧院的幽灵。1986年首演,于1988年获得七项托尼奖,是音乐剧四大名剧之一。《歌剧魅影》的音乐带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无论是幽灵、克里斯汀还是拉乌尔都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音乐感受,他们用自我的声音去诠释了对各自的爱。这无疑对观众来说是一种音乐美的享受。
这是个典型而感人的感情故事,关于一个出没歌剧院里,用一副面具遮掩自我丑陋面孔的神秘幽灵,爱上一个女高音歌唱演员的故事。那里面有错综复杂的人物感情,充满张力的戏剧化冲突,以及19世纪社交界特有的那份自严谨中爆发出来的神秘恐惧和性格压抑。舞台上展现出气势恢宏的大剧院,阴森恐怖的地下世界,敏感多情的贵族青年,楚楚可怜的红伶少女。还有那张脸,那隐藏在木然恐怖的.假面背后的自卑嫉恨,狂暴而又脆弱的心灵,几乎所有能够调动观众情绪的要素都浓缩在卡斯顿-勒胡德原著中,并在韦伯的手中为它拂去浮尘,再绽芳华。
我认为全剧最精彩的唱段莫过于第一幕中幽灵和女主角克里斯汀在古老的巴黎歌剧院下头,深不可测的地底两人的深情二重唱“歌声魅影”,演唱多有美声成分,音乐动机在不一样的调上一次次再现,把当时那种亦真亦幻般睡半醒的戏剧情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及将充满爱与幻想的情感交融表现得及其凄婉、完美而动人;旋律节奏中多采用的附点音型,有一种强烈的推动感和紧张感,制造出全剧中第一个情感高潮,克里斯汀与幽灵声情并茂的歌唱,使观众完全沉浸在这个美妙、真诚而又略带感伤的浪漫感情故事当中,同时也期待着幽灵、克里斯汀、拉乌尔这两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的感情接下来将会如何发展下去。
当拉乌尔对克里斯丁的感情给予肯定时会响起一首Thepointofnoreturn,我看到了克里斯汀对魅影的迷恋和依靠,我几度误认为她是爱魅影的,但事实上只是对魅影的一种深深的依靠罢了。其中还有一段《AllIAskofYou》,是全剧中反复出现的一段旋律,在不一样的场次因不一样的主角有不一样的唱词。能够说,这是全剧的主题旋律,不一样主角、不一样唱词的不一样演绎,表达了两位男主人公对克里斯汀不一样的感情。
《歌剧魅影》不仅仅在音乐和艺术方面取得惊人的成果,在情节的资料上更是更了观众很深的震撼!在影片的结尾,影片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克里斯汀墓地旁边小小的角落里,一朵红玫瑰配着幽灵以往送给她的戒指,静静躺在那里,任凭岁月逝去如潮。这样静寂的结局却让人觉得无言的真情萦绕于心。剧院已破败,青年已成老叟,他得到幽灵的小猴音乐盒,并将其供奉在亡妻墓前,心愿已了般轻叹一口气,这是他的心愿,还是她的遗言有一点能够肯定,她从未忘记过她的天使,当丈夫看到墓边居然停放着一朵绑着黑丝带的红玫瑰——那是幽灵感情的信物,只是多套了枚幽灵曾打算送她的结婚钻戒,丈夫并不感到异常吃惊,观众看到了他的成熟和对爱妻真正的理解。时光已老,玫瑰依然红。
总之,这是一部很值得推荐一看的音乐剧影片,感激教师给我们播放了《歌剧魅影》!
大学快要毕业了,号称老宅男也已经有一年了,基本上在论坛或者各个群里晃荡时也都是以老男人自居了。
于是把王家卫翻来覆去地看,还研究杜琪峰和韦家辉聚首以后的神探保留了怎样的风骨又出了什么突破,看完罗曼史、双食记以及大丈夫之后还装模作样地想要反思一下男女的所谓情感。
白天出去晒骨头的话,估计能蒸出纯正的酸腐味道,做出地道的酱豆腐。
二十二岁是人生的第一次衰老。
衰老的原因不是你的身体在向你抗议,而是未来扑面而来使你忘记了一直年轻着。
我一直很诋毁好莱坞的那些青春喜剧的存在意义,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局,男女主角长得够不够你的审美观成了能否支撑看完一部的唯一理由,尤其是里面的夸张做作又全无技巧,对于一个生理年龄20+观影年龄10+的人折算做羞辱。
上星期去一个哥们屋里玩,他给放了一部美国的'青春性喜剧superbad,他放的时候如是说:“看的时候,想一想,可以重温高中时候的心情和那种青涩的年月,真是感慨万千。”且不管他如何文青上身,至少他没说错。
我们在衰老,心里。有时候看一看那种欢腾激越为了开心而开心的电影,才会忽然想起来自己离某一个岁月其实还不是那么远。
美国的高中生活和中国终究是不同的,然而好像并没太大影响,大家都在做着一样的事情,努力成为焦点又期望拥有自己空间,喜欢漂亮的姑娘却又不明白什么叫做相处。
一部终篇连一次正式的接吻都没有的青春剧,简单全无技巧,青涩朦胧,但莫名其妙能勾出记忆。
记忆里的那个年月,不会被抹去,只是没人会想要时时记起。
看这部电影,想起怎么在学校上课时努力写好一封给喜欢的人的信,想起怎么帮朋友做前哨让他们顺利逃出学校约会而不被老师发现,想起翻过一面墙去打篮球喊着传球传球时奔跑甩出的汗水,想起要和一群人一起努力做好一件事情,把大家聚在一起笑呵呵地问我们现在要有一个行动有没有兴趣?
还记得初吻么?还记得第一次牵手么?还记得第一次对视时会羞怯是的心情么?或者不要那么具体,还记得第一次忽然有一种少了什么又多了什么的情绪么?
记忆开始由彩色变成黑白,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失去了一同回忆的人,好比我为其掩护使之能够避开老师眼目离校约会的人,现在也许在跟另一个毫不相干的人恋爱,以前的那个已经是以前了,我便不能指望与其一同回忆。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也许当初大家的生活都是一起的,那么多交集和共同的时间,但是有一天,记忆变成了每个人自己的,而不再是大家的,大家这个词出现的时候,伴随的永远是老男人骨子里的伤春悲秋。
在这样的时候,在某一个半夜,一个老男人,看到一部讲述年轻的电影,恍惚将片中各色角色的脸换成曾经记忆分明的那些面孔,在再也没有人跟他一起回忆曾经美好的时候,跟着一部其实与己毫无关系的电影,回到了过去,开启了回忆。
今天老天爷的脸虽然还在哭丧着,但是我的心情还是非常激动,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杭州网小记者的活动。3月3日下午在杭州大剧院观看了一场《杭州爱乐乐团音乐会》。
在去的路上我特别兴奋,因为我从来没有近距离看过这种高雅艺术,真是太期待了!
音乐会开始了,首先演奏的是歌剧《威廉·退尔》。先是优雅宁静的小提琴,再是二胡独奏,声音十分轻柔,像一股清泉流入我的心田。突然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声音如雷鸣般响起,震撼了我的心田。过了一会儿,又慢慢变轻了,我们都陶醉在优美的乐曲中。
其中我最熟悉的是《掀起你的盖头来》。这首歌是新疆名歌。这时,我慢慢地闭上眼睛,仿佛看见了一片辽阔的草原,男生和女生手拉手跳着迷人的.舞。演奏结束了,他们的精彩表演,博得了观众们雷鸣般的掌声。
然后演奏的是巴西泽昆哈·阿布鲁的《雀鸟》。这首歌旋律非常活泼有趣。顿时,我感到天上无数的小鸟在为我唱歌,那歌声既婉转,又动听。我沉浸在了想象的世界中……九首乐曲演奏完了,但是台下的小记者和家长们的掌声不断,让演奏者们不好意思扫大家的兴,就又来了两首曲子,观众们跟着旋律拍起手来,这可把指挥的叔叔忙累坏了,他不仅要指挥台上的演奏者,还要指挥观众。
音乐会结束了,我从心底里佩服演奏家们,他们把自己心中所想的,都能通过音乐表达出来。希望下次我还能有幸聆听这种艺术。
暑假,我的二胡刘老师送给了我两张民族管弦音乐会的门票,他也会登台演奏二胡。
拿到门票后,我非常期待,因为我从来没有到现场听过音乐会。
三天后,我兴奋地来到了大剧院,哇!剧院非常宽广,里面摆设非常雅致。坐下不久,剧院内那明亮的灯光突然暗了下来,原本空黑的舞台亮起了强烈的灯光,犹如道道瀑布射向舞台。
主持人走上舞台,用悦耳的声音介绍演出人员和曲目。古筝名曲《梁祝》将音乐会拉开序幕,舞台中央指挥家身着笔挺的黑色中式服,有节奏的地挥舞着指挥棒,音乐随着指挥棒起起落落,时而急,时而缓,犹如万马在草原驰聘,又犹如老家水田里的小蜻蜓在水面上轻轻点了一下水,平静的水面上荡起点点小小的水波。在场的观众深深的地沉醉在这音乐世界里,让人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下一个节目是二胡演奏,有二胡,扬琴,提琴……我期待已久的二胡音乐终于来了,二胡乐队整齐地走上舞台,庄严的坐下,拉起了著名的《二泉映月》。我的二胡刘老师也看见了我,用他那宽广有稳重的目光向我点了点头。我以前从未听过刘老师演奏过一支完整的曲子,这次,我终于听到了!二胡音乐声婉转悠扬,只见弓在他的`手上轻快地挥舞着,犹如在空中画着泉水,一股股清泉随着弦缓缓而下,犹如道道金光随着舞台注入整个大厅,流进每个观众心田。以前刘老师给讲过《二泉映月》故事,伴随着他的演奏,我仿佛看到了江南名山――惠泉山的那个清泉,看到了创作者阿炳虽失明了,但他对故乡山水充满着深情,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平,但人间不平的现实。
奏完了所有的曲子,观众一齐站起来鼓掌,掌声传遍了整个艺术大厅,久久都没有停止,拍得我的手掌又红又疼。
我以前一直觉得民族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很老土,还不如动画片里的音乐好听,这次音乐会改变了对民族乐器的看法。现在我学二胡快两年了,从中也领悟到了乐器带给我快乐,它让我在烦恼时平静,在痛苦时卸下包袱。我下决心一定要学好二胡,拉得像我的老师那样棒。
《船歌》和《地狱中的奥菲欧序曲》几乎是雅克奥芬巴赫典型的代表作。雅克奥芬巴赫是德裔法国人,如果在早年法国演奏《船歌》此曲目,尚不妥,有歌颂德国占领法国之意。
在《船歌》中我听出了恰是蓝色多瑙河和圆舞曲感觉,很多电影里会常用此曲。笛子和大提琴组起序,给人一种混厚、沉稳悠扬回荡的感觉;打击乐器及竖琴偶尔轻跳,调皮可爱,浪漫而多情。仿若塞纳河上五彩绚丽的灯光,他们欢活地跳在河面欢悦、轻影的嬉戏……静谧的塞那河……美丽的夜晚降临,心中荡漾迷魅、洋溢着浪漫的波光粼粼、潋滟在湖面上。塞那河——你那光彩的倩影,我只能在今夜的音符里,轻柔地触摸你……
圣桑是大师级的'作曲家,很容量听他的曲目,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 作品22号,堪称气势磅礴,今夜,圣桑人钢琴曲,在奥利维。德。斯皮耶格勒尔指间里,在第一部分:持续的行板Andante sostenuto中感觉到他的威风凛凛、能左右乾坤、挥风摘雨、那种简洁利落,在第二、三部分,圣桑采用了精巧回旋表述方式,钢琴的音阶在中音(小字二组、小三组)回旋,偶尔高音(小字四组中)跳动 ……羡慕他有那双展示灵魂的双手,我犹然想起了远在加拿大的多年的闺蜜,我和她天隔一方,唯有在那钢琴键盘,那按下的音符时,发出的声音,让我牵盼于她……我不会弹钢琴,定成为我终身的遗憾!
最后的压轴曲中,在奥利维。德。斯皮耶格勒尔演奏轻柔的钢琴曲中,我的眼眶湿润了,那音符让我越发思念远方的她……几十年的友情……我们早已失去的青春……何时复西归……
拉威尔的音乐给我感觉轻,跳,没有圣桑那么雄伟气势,有些纤巧,小家碧玉的样子,有点像洛可可时期的感觉,在睡美人的帕凡舞曲(Pavane de la Belle au Bois Dormant)中,双簧管、大提琴起序,三角铁等打击乐器,穿梭在其间……总感觉自己被送进了美妙的童话糖果屋舞台上,整个屋子暖暖的,五彩的糖果像彩虹似的,小孩子穿着芭蕾舞鞋独自跳跳停停,独舞也是美妙无限的……这童话屋一定是银粉蓝和银粉红色的装饰,天空有很多很多银色的云朵……
小拇指Petit poucet这曲:我本以为《小拇指》会给人一种轻影的感觉,谁知道开场白是巴松管沉稳的述说。在大提琴的声音中畅洋那乐观的欢悦……
仙女花园带给我的是一种心胸宽广和博爱……自己能拯救万物众生似的……
《地狱中的奥菲欧序曲》因为听的次数太多,听前一旋律就想到下一音符,太没有新的感受,就只字“好听。”此曲目经常在新年音乐会上演奏,感觉就是热闹喜庆。是适合作为结束语,在热闹欢呼雀跃中划上句号。
《行走塞纳河畔(上下)》音乐会分二次演奏已结束了,总的感觉给我的印象,我听着太熟悉曲目,会使我听不出太多感触。反而更喜欢听,从未听过的曲目,他们反而更吸引,让我心仪万千……有时,我在听曲目前,故意不先了解历史背景、作曲家想表述什么思想。我想用心去感悟、跟着感觉悄行……它会丝语我,作曲家想对我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