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安静读后感 篇1

安静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它可以让你沉下心来,去做好任何事情,它可以使你浮躁的心变得沉稳起来。

昨天,中段考试刚刚结束,走出考场的我心里想着:完了,这次考砸了,但是为什么会考砸呢?我到底哪里做错了?上课我也认真听讲了,作业我也按时完成了,该背的书我也背了呀,学习方法还是原来的也没改变呀,我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家后,妈妈知道了我的困惑,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让我坐在书桌前静坐一个小时,刚开始,我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又转笔,根本安静不下来,到了半小时以后,我突然发现静不下来就是我与原来的改变,以前写作业或者看书,除了上厕所之外我几乎就不动,可是现在,我就想一只钓鱼的小猫,一刻也不能安静,哦,我明白了,原来,并非知识点不会,而是内心无法安静,考试之前,我根本就坐不住,因为我很浮躁,内心每天都在狂躁不安,所以考试才那么差。妈妈说我太浮躁,我还反驳她说我的“好动”都是生长激素挠的,要是早点听她的意见多好,也不至于现在名落孙山,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安静是一个人无比重要的力量,只有找到了它,只有与它做朋友,一个人才会有进步,才不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做人,要谦虚,不可骄傲自大,因为我的心浮气躁与骄傲自大,所以成绩才会一落千丈。

安静,你我曾为友,可为何如今的我却找不到你?是我抛弃了你吗?我想是的,所以我要重新找到你,做回我那强大的力量!

丰富的安静读后感 篇2

安静就是一种力量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安静能有什么力量,只是一种静态而已。其实不然,安静的环境有利于我们专心思考,安静的人喜欢独立思考,而安静的环境能让人听得到一根针落地的声音。

记得小时候老师常说,教室如果安静的话应该连一根针落地的声音都能听见,大家要保持教室的安静等等,但是教室里通常有很多学生,课间的时候很少有安静的时候,上课的时候也有的同学不够安静,喜欢说点什么。记得那时,老师们总是为教室不够安静而费心。所以,那时的安静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一个没有嘈杂的声音的环境。

还记得读过一个故事,讲一个孩子如何找到了大人丢失的`手表:他安静的坐在丢手表的房间那里,然后让心情平静下来,只听得到手表的滴答声,然后很快就循着声音的方向找到了丢失的手表。这个故事其实就说明了安静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安静的环境,即便大街上非常嘈杂,人来车往,各种声音很多,但是我们的心情若能平静下来,就是拥有了安静。因为心情平静的我们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比如有的人能在嘈杂的火车上读书,在公交车上读书等等,他们其实就是找到了心灵的安静。

再就是我们要学会找到安静的落脚点,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比如个人空间,许多网站上都有,类似博客,可以抒写自己每天的情绪变化和日常琐事,让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的空间。就算这个社会如何复杂,我们的生活琐事很多,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一个安静的个人空间,让我们的生活有个安静的角落来盛放我们的想法和观点。当然,写日记也是为自己创建了一个安静的个人空间,也是一种安静的环境。

就像我们习惯于在家里面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一样,我们的生活也需要有安静的个人空间。当然,有的人或许觉得不需要,因为他喜欢热闹的环境,不喜欢特别幽静的环境。所以这个空间因人而异,有的人的个人空间很丰富,因为记载了他的许多心情变化和生活记录,有的人的个人空间很安静,静静的记录了一些日常感想等。

而安静的力量也正在于此,在于它能帮我们找到心灵的栖息地,找到属于我们的个人空间。有时安静的思考还能帮我们解决一些平时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让我们更好的找到这些问题中所指对象的孰重孰轻。而且一个人专心的时候仿佛周围的世界只剩下了他自己,也是一种安静的环境,是一种忘我的状态,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因为它能帮我们提高工作或学习效率,帮我们找到安静的环境。古语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安静的性格其实也是需要慢慢培养的,我们可以自己找到安静的环境,也可以培养自己安静的性格。因为安静的性格能帮我们把嘈杂的环境变得心静如水,也是对我们有益的。就像生活给了我们生存的机会,也给了我们自我提升的空间一样。

总而言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安静的空间,而安静的力量正在于它能帮我们消去周围的嘈杂,让我们的心情更放松。而且保持安静的方式(或者说安静的环境)有很多,专心是一种,写日记也是一种,培养自己安静的性格也是。

丰富的安静读后感 篇3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的喧嚣与流弊,严华银在这本书中提出让语文安静的观点。他建议从本源问题出发,整合力量,研究这门课程存在的“合法性”。

我对于书中的一些篇章感触颇深,现略加阐述。

课堂该解决什么问题

问题导入、问题引领和问题解决类的课堂已经为广大教师所公认并追求。在课堂中解决问题原本无可厚非,可解决的是些什么问题和解决谁的问题却值得思考。

现在语文课上解决的问题大多是教师预设的,这类问题若符合学情尚好,可大多并不如此。要学生来回答这些不符合他们需求的问题,又怎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课堂上学生自然会觉得索然无味。

满堂灌或满堂问的课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堂

既然以学生为主体已成为我们的共识,那么课堂上自然就要解决学生的问题。可学生的问题不会凭空而来。只有事先学习了,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师也只有事先收集和整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找出需要在班级授课制这种模式下集中解决的问题,从而确定教学的目标和方法,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从这一点上说,确定“教什么”比选择“怎么教”更重要。

这样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判断能力,还要储备相关知识。这样一来课堂就会存在变数,这也许是很多教师不愿试水的原因。但这样做的确能真的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也能更好地扮演自己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

而要能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独立备课,深入研究教材。这既是尊重学生,也是坚守“自我”。部分教师现在已经习惯了参考教参或人云亦云,唯独缺少自主思考。试想,假如教师自己都无法对教材形成完整并独到的见解,又怎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学懂教材呢?

让学生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学生才有学习的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解疑和生疑的主场,学习才有一定的效果。

丰富的安静读后感 篇4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安静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安静,如冬日的暖阳抚恩泽万物;如春天的小草寂然生长;如仲夏的夜空静谧幽邃;如秋季的晴空白云万里。脱离世俗的喧嚣,以一种淡然的姿势,带给人祥和、自在。

对于如今的社会来说,有一片安静,已是难能可贵了,我们习惯了敷衍和虚伪,谁还能有这样的雅兴:在午后的阳光下,沏一壶茶,听一曲歌,体味生活原本的滋味?或是在假期背着旅行包,关掉手机,放松疲惫的身心,一个人旅行远方?

在我们的内心,或许每个人都渴望一种安静的生活,远离尘世的纷扰,可是梅妻鹤子、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哪里寻求,又怎能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潜的生活历代被人说羡慕,古往今来,似乎没有几人能效仿,为生活忘了什么是憩息,心灵都磨了一层厚厚的茧,我们想要平凡简单的生活,最后却在作茧自缚。

有人说,安静的时候能听见花开的声音,起初我是无论如何不相信的。深夜,一个人躲进花丛中,周遭死一般寂静,可是我的心跳和呼吸还在继续,此刻他们显得是多么多余。我屏住呼吸,压住心跳,可是还是感觉到有声音的存在,当我舒缓一下心跳,轻轻地呼吸,轻的我自己都分不清是什么声音,大抵这就是花开的声音吧!

夜景的妩媚,迎合疲惫的身躯,在这个时候,是心灵休憩的好时间,一天的烦恼和压力都放下了,草坪上,湖旁边,当你听见蝉鸣虫叫都是多余的,这时你就体会到安静的内涵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去计较得失,不去过问纷扰,静守一颗平常心,在夜的庇佑下,感受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我想起了一个场景,那时很早以前了,午后的暖阳下,一个女生拿着一本书,在草地上静静地看着,周围的吵杂并没有影响她丝毫,脸上挂着浅浅的微笑,不抱怨,不张扬。即使没有爱情的滋润,她也触摸到了阳光的温暖,温润地过着自己的生活。自此,我承认,那是我见过最美的女生。

有时候想想一个人的生活同样可以是幸福的,按时吃饭,按时起床,按时工作,不去参与太多的世事。深夜,向流星许许愿,向月儿微微笑,缄言,默许,回味生活,安静就是一种幸福;晴日,看看漂浮的白云,听听绽放的花儿,寡欲,自然,放松身心,幸福也是一种安静!

客居洛阳,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对这里有了不可切割的情感,我认为它是一个古老而祥和的城市,过去的繁华,都在岁月的涤荡下,埋葬在深深的地下,落雨的时节,仿若能听见是它在低声呻吟。它承载了几千年的文明,却始终是一种矜持、低调的面容呈现在世人面前,所以历来文人骚客不惜为它泼墨。

每一座城市都是有灵魂的,而一座城市的灵魂就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生活状况。在洛几年,我始终认为这里比较适合居住,缓慢的生活节奏,休闲的城市居民,能让劳累的身心顿时轻松下来。朋友说这里适合养老,不适合奋斗,我想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其实安静,是心灵与生活的一种默契,不纠缠,不勉强,在无意识下,达成的一种天然的和谐,一种温暖的妥帖,一个人也不会感到孤独。其实安静,也只是一种心灵的感应,0分贝的环境也并不能代表安静,有一种触及到心灵的感觉,像一股暖流缓缓流过心间,像幸福的声音敲打着心窗。

我们的心灵,都需要这种淡然的安静,祥和而自在,无欲无伤。

丰富的安静读后感 篇5

不管是从别人嘴里听见还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谁都不能说了解自己,旁观者的角度是客观的相对比较清晰透彻,那谁又是跟着旁观者眼中的自己去改变?那反过说,谁又一直想着谁谁应该怎样改变然后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看到的结果?角度不同高度不同,想法不同罢了!

在我工作的地方,书架的一角,一眼就看到与我性格截然相反的一本书——《安静》。说是截然相反,那是从别人客观的评价加上自己本身的性格特点——我并不安静,比较热闹,能说会道,甚至嗓门大!就是这样的情况,我却有这样的习惯——将自己的经历、想法写下,将给自己的孩子看。后我学会安安静静地沏一壶茶,选择一本书,看上一下午,以此提高自己写日记的水平,期望着自己写的这些东西能带给孩子正能量。

云朵经过天空的时候是悄然无声的,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但是看到的人知道,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朵云。也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里面的内容悄无声息地划过我的大脑心房,这个经过很缓慢,最终当云朵消失也只是投进了地球的怀抱。是的,这本书的内容对我多少是有影响的,能够丰富我自己的内心,让我修身养性。而这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着痕迹,可能第一印象已经难以改变,时间久了,就会发现以前的存在只是为了验证你以后的变化,不是没有了消失了,而是有了更深的内涵。

这本书让我最有触动的不是告诉你要如何修身,如何安静,如何放下暴躁的心,而是通过很多例子自然而然的让你平心静气,认真地去思考一些问题。记得里面的第二辑——《灵魂的在场》,在这一辑里面主要都是关于人们面对死亡时的各种例子,看上去有点沉重,其实不然。

各种例子都是告诉我,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因为所有人生下就已经预示了衰弱最后死亡,所有人其实都是残疾的,没有绝对健康的人。身体遇到各种情况的时候,哪怕再恶劣,都应该被尊重,要对自己负责,不光是身体,也是思想!最令我记忆犹新的就是有着很多年治疗癌症末期病人经验得医生。有一天,当他翻开《死亡与死亡过程》时,他的认识很自然地发生了一个转折,用他的话说,他到那时为止所认同的医学常识被轻易地推翻了。他从一开始就用常人的思维思考,觉得应该用瞒着癌症晚期的病人并且和病人的家属不断的安抚病人的方法争取癌症患者每一分每一秒,可是当癌症患者看到自己的病情并非如此时陷入了深度的恐慌,开始怀疑那些虚假的说明和空洞的鼓励。所有人都知道这事和讨论这事,唯有当事人被排除在外。一个问题也随之产生了:那个即将死亡的人究竟是谁?最终这个医生得出结论:病人有权知道与自己的生命有关的重要信息,有权决定怎样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在被告知了真想以后,病人诚然会感到绝望,但这种绝望要比那种因为被欺骗然后又识破欺骗所感到的绝望要好得多,他至少可以由于受到信任而产生出自己面对的尊严感和勇气,并且又可以在坦诚的气氛中与医生和家人进行正面的交流了。有的时候为病人争取每一分每一秒其实也是对病人的折磨,因为病人时刻被病魔折磨着,那想想安乐死有时候或许会让病人更加容易接受,固然亲人痛苦,可是患病的是患者而不是患者得亲人!后面就继续写了作者在其他书籍上看到的类似例子的感想。

我也是通过作者周国平所描写的有感而发,我从这一辑看到的是满满的正能量,正因为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必须要去面对的问题,比如婆媳关系,比如面对自己的另一半,(fsir)比如面对自己的事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自己用怎样的心态和高度去考虑问题,然后化解问题。周国平正是通过不同的例子,告诉我正视问题,找到问题的根,去选择让当事人都能够接受的方法,这个时候就不需要隐瞒,需要的是适当的合理的沟通。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高度在摇摆,是更高了,还是更低了。没人可以准确地说看书就一定是好的,自己观念的变化可能就在一瞬间,可能需要试验过之后才能产生化学变化。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也只是我的理解,学本就没有正确答案,可能有人会说我看到的只是表面的,说我根本不了解这本书要表达的意思,也可能有人会说我的年龄不该这样去理解,一知半解却又理解得过于深奥把自己都绕糊涂了,当然也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我是不是有过一些不一样的阅历才有了这些见解等等。我记得相声界有名人物郭德纲在接受采访时说过,阅历跟你的年龄无关,阅历只跟你经不经历有关,有的人十五岁就经历了一些事,所以他懂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有的人五六十岁了,没有经历过同样的事情,那他就不会真正明白去感同身受,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解读这样的经历。

而我,以后的路还很长,不管以前如何,认可自己的不认可自己的大有人在,这些都像云过天空一样,我都会听,随着我理解能力的提高,突然有一天我经历了发现别人已经经历过才跟那时候的我说些自己的见解,然后会有更深的理解以及觉悟;可能别人也没有经历过,没关系,也听,因为或许有一天真的用上了体会到了,那这种有预见能力的人更值得敬佩!

正因为不对任何事情的过于执着,才有更多的精力去面对去思考该思考的问题。既然没有达到这种高度,那就以白居易"东舟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的心境继续自己未完的阅读,从行为肢体语言去感受灵魂的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