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教案的设计既包括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复习引入、师生交流互动、练习巩固等)、板书、教学反思等传统环节,还包括课件、资料库、友情链接等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新环节。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母鸡》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作者对母鸡的讨厌;后半部分写了对母鸡的尊敬和赞颂。本文的语言直白自然,通俗易懂,京味浓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课文。

综观整组教材,四篇课文是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的,编排意图一是要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动物的可敬、可爱,二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根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我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这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这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读自悟和理解感受方面的.学习能力,本文内容浅显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再加上语言风格上的特魅力,所以我认为学生会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题,只是在揣摩写作特点时会感觉比较难,需要教师加以适当点拨、引导。

教学方法:

全国小理会理事长崔峦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以此为指导思想,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质疑引读法、朗读感悟法、图文对照法、读写结合法、对比发现法等。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按导语要求预习,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分三大板块进行:联系生活,质疑导入读书交流,学语习文读写结合,迁移提升

一、联系生活,质疑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你最讨厌什么?(板书:讨厌)

同学们,生活中你最不敢讨厌什么?(板书:不敢讨厌)

有一种动物,在著名作家老舍的眼中,原本是讨厌的,可后来,他非但不敢讨厌,反而变得十分尊敬、热情赞颂起来了,这是什么动物呢?(学生试猜,之后,教师板书课题:母鸡)

是什么原因让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态度发生了这么个180度的大拐弯呢?让我们静下心来,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这一板块中,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走近作者,带着疑问,走进文本,这是比较可行的开课方式。

二、读书交流,学语习文

1、初读,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理解“如怨如诉”等难点词的意思。

(2)课文哪些段落是写讨厌母鸡的?哪些段落是写不敢讨厌母鸡的?那么,第四自然段是写什么的呢?起什么作用呢?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对文章的结构做到心中有数。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给出一个积极、合理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细读,悟情悟理。

(1)默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讨厌母鸡的理由有哪些?(相机板书:叫、欺、狂。)然后进行趣问读。

我一向讨厌母鸡。(哦,为什么?)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再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哎呀,烦不烦哪!)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嗯,真够讨厌!)

(2)默读5-8自然段,思考:作者不敢讨厌母鸡的理由有哪些?让学生读书、思考并在课文5-8自然段的最后写一句话批注:好一只________的母鸡!之后,让学生汇报交流,相机板书: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然后,欣赏母鸡图片,酝酿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过渡:同学们,其实,刚刚你们说的母鸡的这些优秀品质,文中有一段话作出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那就是第9自然段。

(3)齐读第9自然段,讨论:

你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的什么情感?并说说你是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的。

(相机板书:伟大的鸡母亲,英雄。)

然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练习、展示当堂背诵,并升华主题伟大的母爱。

我认为,语文课一定要让每个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潜心会本文”,只有“潜心”于文本之中,才会有自己的理解,才会有完整的阅读过程,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源自学生生命的阅读交流,才会有切切实实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3、美读,内化语言。

先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然后采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例如范读、表演读等,要读出感情,读出“京味”。

好的语言范本,一旦内化成功,将成为滋养孩子一生的文化母乳。就我个人来说,我很喜欢这种风格的语言,我也希望我的学生喜欢并尽可能多地内化它。

4、比读,感悟表达

要求:比较阅读老舍先生两篇写动物的作品,思考它们在写法上的特点。

提示与启发:

(1)“我一向讨厌母鸡。”“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这两句话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2)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情感,原来是,后来又变得。老舍先生对猫的态度,一直都是。

(3)“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

(这两句话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4)“说他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他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再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

(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何感受?)

这一项训练,我认为是本课的难点,因为这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比如:主题思想的提炼,遣词造句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技巧,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其实,《课程标准》的中段目标中并没有关于此项训练的要求。我认为这是在为达到高年级“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目标打基础。

三、读写结合,迁移提升。

训练内容:将前三自然段任意改写一段,让人读了不再感到母鸡讨厌,而是觉得它很可爱。

范文示例:

母鸡是个乐天派,它一天到晚地唱个不停,从不在乎别人的非议。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再由后院嘎嘎到前院,像一个不断练声的歌手。有时候它像有什么心事,唱的是极富感染力的抒情歌曲,细声细气,颤颤巍巍,如怨如诉,让人忍不住想分担它的忧愁。每当下蛋的时候,它则用摇滚歌曲向主人报告。有母鸡在,你永远不会感到寂寞!多可爱的母鸡啊!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又培养习作表达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板书设计:

(1-3)4过渡(5-10)

〖设计理念这组板书设计,能够清晰地揭示文章的内容、主题和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主题、了解课文写法。

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2页例1~例4,联系而是一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是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莫位有0的小数化简,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加深对小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

教学难点:

指导运用小数的性质进行正确的判断。

教学准备:

商品标价画面、米尺、例2正方形图片两张(可重叠且大小相同)、学生尺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

教师边讲边出示商品手套和毛巾的标价: 手套 单价2.50元 毛巾 单价3.00元

提问:有谁知道这里的2.50元和3.00元各表示多少钱吗?为什么2元5角可以写成2.50元,3元可以写成3.00元?(引出课题: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小数的性质。

1、教学例1。

事先在黑板上画出米尺图。请学生看手中的学生尺,在对照黑板上的z米尺,说说标出的这一段的'长度是多少?(学生可能回答是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都是对的。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都是指这一段的长度(板书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只是所选用的长度单位不同而已。如果要求将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这三个数都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分别该怎样写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分米=0.1米=1个1/10米

10厘米=0.10米=10个1/100米

100毫米=0.100米=100个1/1000米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有什么发现?

汇报自己的发现:通过观察我发现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表示的是同一长度,也就是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而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又分别可以写成0.1米、0.10米、0.100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2、教学例2。

30个1/100 0.30

仔细观察、想一想、说一说:0.30和0.3在正方形里所占的面积大小,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了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出:0.30是30个1/100,10个1/100是1/10,30个1/100也就是3个1/10 ;0.3也是3个1/10 ,所以0.30和0.3这两个小数的大小是相等的,即0.30=0.3。

3、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例1、例2的板书,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⑴ 例1中三个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怎样?

⑵ 例2种两个小数的末尾又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怎样?

⑶ 从这两个例题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自己的话把你发现的规律告诉大家吗?

让学生充分说了以后,在指导学生看看教科书第101页方框中的结语,并指出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4、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三、学生分组学习例3、例4

师:在实际生活中,根据需要,我们有是要把某些小数化简,有时则要把某些小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怎样才能满足这些需要?满足这些需要的根据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教材第92页例3、例4,可以几人互相讨论,然后派代表把自学情况向大家汇报。

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只有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才能不变;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练一练:集体判断,对的打√,做错的用×表示。

⑴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

⑵ 在小数点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⑶ 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独立完成教科书第92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回答:为什么2元5角可以写成2.50元,3元可以写成3.00元呢?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应用小数的性质及生活常识进行说明。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3~6题。

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这个故事。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范读教学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2.设疑引导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的寓意。

诵读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讨论法:针对教师提问展开讨论。

讲述法:通过讲故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这则神话赞美了精卫鸟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正确朗读,并读出韵味。

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精卫与《山海经》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走近《山海经》

1.同学们,你都读了哪些神话故事?生说。

你们知道的神话故事真多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一个个精彩而有趣的故事出自哪部书吗?

2.简介《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民族等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3.联系自己读的神话故事,说说神话的特点。

大家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你觉得它与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有什么不同?生说,教师引导。(出示课件:让我告诉你)

小结: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山海经》,读一读几千年前的神话故事,感受故事语言的韵味。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读准确。

(1)打开课本,借助文中注音自由读一读这段话,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反复多读几遍。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解决生僻字的读音。

(2)同学们,读完了吗?这些文字都是几千年前的语言,那时的语言显然不同于现在,谁来说说你在读这段文字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生硬,难读,生字多)

(3)我们都感到了它的生硬、艰涩,难读,这么难读的古文,谁来试一试?

指名读,引导大家注意倾听并纠正读音。

2.教读难读的句子。

同学们,老师发现读这些句子时我们应该适当停顿,读出节奏。下面,老师读一遍,大家感受一下。

师配乐范读,生注意倾听。教师领读两遍。

3.借助停顿,读出节奏感。

同学们,现在,你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节奏,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古文的韵味。

学生自由练习,评价鼓励。

4.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内容。

对照文中的注释,粗知这段话的大意,再去读的时候,就会能读出古文的意思了。同学们借助注释,默读思考: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时被淹死了,化为精卫鸟,立志要将大海填平)

三、研读课文,理解感悟

1.了解故事的内容,复述故事。

(1)再读课文,借助注释或字典,在小组里逐句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可以适当的加上一些词语使句子更通顺。

(2)分句出示课文,交流句子的意思。

(3)同桌轮流逐句讲译文与古文。指名互讲。

(4)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2.感受精卫坚韧不拔的精神。

(1)出示句子: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指名读,齐读。(板书:溺而不返 堙于东海)

(3)想象说话:大海广阔无垠,无边无际,小小的精卫能把大海填平吗?大海会怎么说?精卫又会怎么回答呢?

出示: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XXX。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XXX。

(4)教师小结:不管春夏秋冬,酷夏严寒,刮风下雨,精卫鸟每天都衔西山的小树枝、小石块,丢到大海里。一只小鸟想用这种办法填平大海。真是谈何容易!不过它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却是难能可贵的。它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敬佩。(板书:坚韧不拔)

(5)感情朗读句子。

3.齐读全文。

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精卫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可敬可叹。中国的神话故事富有浓浓的人情味,表达了古代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2.中国神话传说浩如烟海,除了《精卫填海》,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交流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

3.除了中国古代神话,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有神话故事,如希腊神话,北欧神话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阅读有关的书籍。

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课件 篇4

第一部分:说教材

《母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对比的手法,首先写作者对母鸡的讨厌,然后在对母鸡保护照料小鸡雏的细致传神的描写中,情感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赞美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新课标》指出:教学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让学生会学、让学生乐学,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结合新课标、教材内容、学情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说教学三维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颤颤巍巍”“如怨如诉”“警戒”“尖锐”“凄惨”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通过品味对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对比的写法,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并积累优美词句。

第三部分:说教学重难点

1、品味对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表现。

2、理解“不敢讨厌母鸡了”和“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

第四部分:说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并背诵一、两句;

2、课前习作《勇敢的妈妈》;

3、多媒体课件。

第五部分:说教法学法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自主实践的乐园,使学生能够主动、充分、有效、并富有创意地学习。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1、课前预习法。

让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解决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用自主合作探究法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立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赏析词句法。

因为这篇课文既有真挚的感情,又有优美的文笔,所以适宜学生通过赏析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4、朗读品味法。

这篇课文是借物喻人的散文,根据文章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方法,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批注,在读中发现、在想中理解、在读想中感悟。

5、联系实际法。

把对母爱的理解感悟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孩子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六、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法。

以母爱为话题导入。先问:在家里,你最喜欢谁?谁最爱你?简单对母爱进行阐述,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讲了作者对母鸡哪两种不同的情感态度。

2、文章的哪些段落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些段落表现出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三)自主探究。

1、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

2、是什么改变了作者对母鸡的讨厌心思呢?

(出示全文的.中心句: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3、那么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体现在哪里呢?细读5-8自然段。

(小组合作探究:默读——勾画——批注——交流)

4、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理解。《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实质就是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把自学放在核心地位,以学为中心,为目的,为主线,教师围绕学而教,课堂以学来组织。让学生在多元对话中进行思维碰撞,获得超越自我、超越文本的情感体验。

(四)展示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首先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和讨论中感悟了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教师只做适当的评价、小结。在学生情感得到感触时齐读第九自然段,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之情读,带着对妈妈的浓浓爱意读,学生的语调越来越激昂,赞美和敬佩的语气越来越深,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作者的感情变化,领悟母爱的伟大、无私。

在交流汇报之中,我还注重了阅读方法的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如:学生汇报讨厌母鸡叫声时,我追问: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当你听到这种叫声时你什么心情?当时你怎么说?怎么做?从而让学生掌握抓住关键词句和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再如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四段时,我启发学生利用抓住一连串的动词、想象画面或做动作等方法来感受母鸡的负责、勇敢。

(五)梳理反馈。

正是因为母鸡成为母亲后对小鸡的母爱改变了它的性格,由以前的无病呻吟、拼命炫耀,变得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从而也改变了它在作者心中的印象和地位!作者对母鸡的心思由讨厌变得不敢再讨厌了!爱能改变一切,爱能超越一切。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对整体内容有所把握,反馈学习的基本信息。

(六)拓展延伸。

1、自读《麻雀》,感受麻雀的母爱。

2、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前作文《勇敢的妈妈》谈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3、结合母爱的名言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语文源于生活,还应回归生活,这一课引发着学生对生命的深入思考,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教材。现在有部分学生对父母的爱视若不见,更谈不上孝顺。结合课文的主题设计这两道题,让学生深刻感悟母爱、回报母爱,学会做人。

结尾小结:

有一种爱,我们一生一世不会忘怀,那就是“母爱”;有一个人,时时刻刻值得尊敬,那就是“母亲”后,我播放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孩子们自然而然的跟着唱了起来,即深化了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和感悟,又使教学结构流畅完整。

(七)作业菜单。

把今天你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出一封信或做出一张小卡片送给你的妈妈。作业设计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巩固,把这一次爱的教育落到实处。

(八)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

16母鸡

一向讨厌: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

不敢再讨厌: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好的板书能够起到提纲携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是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桥梁,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宏伟蓝图。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朗读为主线,自主探究为主法,将朗读训练、口语训练、思维训练、情感熏陶和习作指导有机结合起来,认认真真地诠释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具及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习菜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不同角度的“泸定桥”风貌,播放歌曲,教师画外音: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泸定桥,也就是诗中写到的铁索桥。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在泸定桥受到国民党军队的拦截,为了争取时间,他们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大渡河会战,谱写了中国历“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丽篇章。多年后,诗人顾工来到这里,心潮起伏,激动地写下了《我站在铁索桥上》这首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地体味诗人的情感。

二、问题生存预设:

1、师:课前,同学们都仔细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告诉老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自读诗歌、完成学习菜单

1、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几个问题,把诗中描写看到的句子用“……”划下来;把诗中描写想到的句子用“~~~~~”划下来;把诗中描写心情的句子用“ ”划下来。然后完成学习菜单。

(二)学习第一节诗

1、师:刚才同学们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在请大家来汇报一下: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

2、师:课件出示句子:“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你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到什么呢?谁愿意读读这句话?(引导学生读出过铁索桥的惊险。)

3、师: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桥身在轻轻地摇晃,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谁愿意把第一小节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导读,师生齐读。)

(三)学习第二节诗

1、师: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看到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这时诗人想到了什么呢?(想到英雄的红军,曾在这里强渡。)理解“强渡”。

2、师:那我们的红军在强渡泸定桥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的第2小节,划出相关的语句。(遇到的困难:一根根铁索密密的弹雨敌人的火网)从这些词语中你又能体会到了什么呢?

3、师:遇到这么多的困难,红军战士为什么还要强渡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当时的情形吧!(课件播放示意图播放时代背景介绍。)

4、师:同学们,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敌人的先进武器,我们的红军必须强行渡过泸定桥,才能顺利北上抗日。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强渡的呢?(攀着、冒着、冲破等)从这些词语当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具有英雄顽强,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师:多么危险的情形呀!英雄的红军战士毫不畏惧、不怕牺牲,奋勇强渡,请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练习读这一句话。指名读。

5、师:英雄的红军战士毫不畏惧、不怕牺牲,奋勇强渡,你们想亲眼去目睹他们强渡泸定桥时的激战场面吗?(看视频),看完视频短片,相信大家对我们英雄的红军战士更加敬佩,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节诗呢?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齐读第2小节。

(四)学习第三节诗

1、师:在这次强渡中,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这场战役真可谓是“大渡桥横铁索寒”,铁索桥上显威风。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不仅想到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情景,他还想到了什么呢?

2、师: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的第3节。你们从这里能体会到什么?指名读、齐读这句话。

3、师:除了诗中写到的这些,诗人还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美好的景象呢?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感激之情来读一读这句话。

4、师:勇士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祖国的安宁、祥和;勇士们的浴血奋战换来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勇士们用生命换来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祖国也不会忘记他们。人民是怎么做呢?(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着英雄的土地上。)指名读这句话。相机问,你为什么读得这么轻?全班带着敬意之情来读这一句。英雄的红军用生命换来了祖国的安宁祥和、繁荣昌盛,也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现在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感激、缅怀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一节诗。小组读、齐读第3节。

(五)学习第四节诗

1、师:站在铁索桥上,诗人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遥想红军当年在这里英勇无畏的战斗情景,又想到现在人民在这里幸福生活,诗人的心情怎样呢?谁能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回答?(汹涌激荡)“汹涌激荡”是什么意思?当年在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们曾浴血奋战过,追忆这些,诗人心情汹涌激荡;想到现在人民在这里安居乐业,想到祖国的和平盛世!诗人的心潮更加的汹涌激荡!让我怀着汹涌激荡的心情来读一读诗的二、三两节。指名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齐读。

2、师:站在铁索桥上追忆过去,诗人心潮汹涌激荡,看到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诗人心潮更加汹涌激荡!这时再放眼看看眼前的二郎山、脚下的大渡河,所看到的景色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男女生分角色读、小组对比读这两句话,再次体会诗人汹涌激荡的心情。

3、师: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潮汹涌激荡!他情不自禁地要高声歌唱。齐读课文的最后两句话。诗人要高声歌唱什么呢?让我们满怀激情地和诗人一起高声歌唱吧!齐读第4节。

(六)背诵指导

1、师:在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这里的人们格外珍惜。这些情景令诗人心情汹涌激荡,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怀念之情来背背这首诗吧。先在小组内试着相互背一背,然后指名背,最后会背诵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背。

四、拓展:

1、师:长征胜利以后,许多作家、诗人等写下了一篇篇壮丽的长征诗篇。你知道有哪些呢?毛泽东同志也写了一篇的诗词《长征》来歌颂长征中英勇奋战的勇士们,你们想读一读这首诗吗?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怀着对红军战士的歌颂、赞美之情齐读这首诗。

2、师:学习本文后,你想对先烈说些什么呢?请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

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有韵味地朗读、背诵课文1-5行。

2、看柱石,说出每一行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历届古代人的思想和事理,能结合实际说出对我们的启发意义。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孟母三迁图、相关事例录像、图片、重点处文字文稿等)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三字经》的有关资料;了解课本中《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等古人教子事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知出处解题意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了解《三字经》的相关知识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18课《三字经》板书:18《三字经》 (齐读)师: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三字经》有哪些了解呢?(指明说) 《三字经》:我国旧时的启蒙教材,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全书1140个字,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均用三个字为一节的韵文写成,读来琅琅上口,教材选取了开头的120个字,分成10行。板书:(节选)

2、情景导入。

师:《三字经》既是古时候的启蒙教材,就让我们想象一下那时候的私塾老先生是怎样教学生读的呢?

投影:图片(老先生教学生图)文字(人之处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指名读——带全班演示一下想一想:老先生这样读有什么好处?

小结:

1、让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味美。

2、有利于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师:结合你刚才悟到的特点,再来读读前两行文字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范读-齐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古文,三字为一韵,读来琅琅上口,但离学生生活实际甚远,与现代文读法差别很大,初次接触,学生不免有些茫然,不知道该怎样朗读,为拉近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先让学生了解《三字经》的相关知识,认识这是古时候的启蒙教材,在边观察私塾先生图片,便想象老先生一手捻胡须,一手拿书教学生诵读的情景,既激趣,又能引发学生联系生活中已有的经验想象、体会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情景,达到参与学习的目的。)

二、读诗文晓诗意感悟语言

1、读准字音

师:这篇文章的多音字较多,为让大家读得更准确,我们先来读读这些文字投影:窦燕山择邻处教知道教五子弟于长非所宜跟老师一起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导诵读全文

师:把这些文字送入课文,便体会读法,便练习学生展示:每人一行―老师纠错―学生跟读(设计意图:文中多音字、易读错字很多,学生除度,会手足无措,设计老师范读的目的是给学生正确的导向,降低朗读的难度,使学生有兴趣探究学习,并为规范朗读打下基础)

3、逐字、句,翻译理解

师:针对古文,要想知道他讲述的道理和文章的内容,就要把他翻译过来,请同学们想一想,翻译古文有哪些方法?板书:看注释查字典问老师同学交流上网查找师:请你们运用、选择其中的一些方法,自己翻译1-5行文字自译后,合同桌交流,互相说一说每一行文字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划上?号。全班汇报交流要求:先读-再译-其他同学认真听,提出不懂问题-同学、老师解答。一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指名翻译-同学提问-解答-相机出示

投影:习相远

A、学习、伏羲、练习

B、受环境影响

C、习惯、习性

D、姓习礼仪

师:这是老师在古汉语词典中查到的解释,请你判断一下,在“习相远“中应该选哪一种解释,为什么?在“习礼仪“中应该选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小结:

古文中,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不同,我们就该象这样“刨根问底”,逐字去理解。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知道古文翻译应先看注释,初知大意,再根据大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别其中某一个字的意思,明确相同的字,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促学生思考。)二行:苟不教性乃迁教知道贵以专指名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相机理解苟:如果乃:就迁:变化道:方法、规律贵:可贵以:认为、以为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三行:西孟母择邻处字不学断机杼理解“择邻处”相机投影:《孟母三迁》图片音乐(学生或老师讲故事)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 (教育孟子专心学习)理解“断机杼”

师:想象,织机上的梭子断了,就不能再继续织布了,这块不就成了一块废材料,孟母又问什么要这样做?(教育孟子做事情要持之以恒。) 小结:“孟母择邻、断机杼”这两个事例,验证了上一行文字中的那三个字所蕴含的道理呢?板书:贵以专请你把2、3两行文字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一读四行、窦燕山有一方教五子名俱扬相机理解:燕山是人的名字吗?(地名)义方:教子中好的方法。扬:传播

小结:

无论孟母还是窦禹均,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选择了很好、很适合、很有效的教子方法,这又是在讲那三个字的含义?板书:有义方五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生译-师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引导体会:家长的过错(实际上是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教育子女,还要选择好的方法。)老师的怠惰:(实际上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偷懒、漫不经心、不负责任。)

小节:这句话讲了为人父母、老师的一种责任板书:师长的责任教育严格指名串讲前五行的意思。 (设计意图:针对2-5行文字,采用了以学生译-提问-师生互答-讲故事助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课堂是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过程,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方法,学会质疑,学会解疑,深入文字,获悉答案。)

三、诵诗文悟诗情拓展提升

1、引导诵、背前五行文字出示投影:前五行文字指名带着你的体会诵读背诵:自由练习三个字中去掉其中两个,同桌练习背诵每行各剩开头一个字,指名背一起配乐背诵。

2、积累、应用师:这节课,我们不但领会了古人的思想和事理,还做到了背诵,但在生活中,我们的父母毕竟不是孟母、窦禹均,老师也不同于孔子那样的大教育家,对于他们责任重的“贵以专、有义方”教育严格中的“度”把我不一定很好,于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学生不理解的事例,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边看边思考:站在同龄人、朋友的位置上,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放录像:事例

A、教师严格要求,让我学会了游泳

B、我迷恋电脑,妈妈严加控制

C、考试成绩不理想,爸爸严厉批评学生在音乐声中思考指名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要求,用上今天学到的事例和道理)

师:我替他们谢谢你们!

3、总结学法

师:愉快的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顾一下,我们是则养学习这几行文字的

归纳板书:读译解诵背用

作业:

请同学们用今天这种学习古文的方法,课下自己学习课文的6-10行文字,准备下节课交流。

(设计意图: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又一次感悟,对语言文字韵味的深层品味。背诵意在积累,两环节同时又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再次回顾,结合录像)

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发现,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掌握观察、思考、归纳的数学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对称美,陶冶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形成乐于探索的态度,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能补全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复习旧知

出示课件:(二年级课本图片)

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形吗?它们都是什么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这就是我们二年级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关于轴对称图形,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汇报,并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深入研究轴对称图形。

探究与解决

探究一: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出示例1图片

它是轴对称图形码?你能画出它的对称轴吗?

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对称轴两边的图形会……(重合)

图形上的线段会……(重合),线段上的点呢?……(也会重合)。如果这里有一个点A,会与哪个点重合?(生上台指)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点A和点A’互为对称点。

问题1:仔细观察点A、点A’和对称轴,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组对称点,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并且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那么,你还能找到点B的对称点吗?

你还能找出更多组的对称点吗?(拿出学习单,试一下)

谁还找到了不同的对称点?

小结:这无数组对称点中的每一组对称点,都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并且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连接你找到的每组对称点。

问题2:仔细观察,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你们找到的每组对称点的连线,都与对称轴垂直吗?

垂直表示的是两条直线的关系,可以说它们是互相垂直。看来,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都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小结: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每组对称点都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

每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

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探究二: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出示例2

这是一个不完整的轴对称图形,你能补全吗?补全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轴对称图形?这是同学们的猜想?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

请拿出学习单,打开第二页。

1、请补全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

2、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完成这个轴对称图形的?

生汇报

同学们,都用了这两种方法完成的吗?

这两种方法都能很好的完成这幅图形,哪种方法才是最快的呢?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的想法和数学家的想法一样。他们也是这样想的。

看来,要想画的又好又快,需要这几个步骤:

先找到这几个点

(课件出示1、找:端点)

找到端点之后,我们要……

生:找对称点(课件出示2、标:对称点)

然后呢?

生:连线(课件出示:3、连:顺次连接)

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通过动手动脑、自主探索,(课件出示)不仅发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而且还找到了补全轴对称图形又好又快的`方法……想不想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训练与应用

1、你能补全这个图形码?

(拿出作业纸的第三页,看谁画的又好又快)生汇报。怎样完成的?

2、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你是怎样想的?

像下面这样把一张纸连续对折3次,剪出的是什么图形?对折四次呢?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试一下。

四、小结与提升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哪些收获?

轴对称现象不止在我们数学上有,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轴对称现象。

欣赏图片

美不美?(美)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会发现看似枯燥的数学王国也充满了乐趣,充满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