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馆观后感 篇1

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却是一个特殊的地方。话剧《茶馆》例几乎浓郁了当年的社会迹象,并跟着社会的变化演出了一幕幕真真实实的人间活剧。从人们那些朴素的语言中,更加体现出当年不论是农民、社会人士对现在中国的一些不同的观点。

比如,让名厨落得去包办监狱的伙食,用顺口说出这些念头监狱里的人多;让说书先生抱怨生意不好,又顺口说出这年真玩意要失传……大家各说各的,各种职业的人抱怨着,虽然杂乱不堪,但是又反应了旧社会的兴隆盛衰,并且更有一番不同的味道,更加觉得十分贴切那时的背景。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很多,比如穷得出卖女儿的乡富、吃洋的小恶霸、卖报纸的报童、老是无所事事的巡警……其实,从身份来看,也觉得当时的社会是在太杂乱,中国那是是多么的腐败。老舍紧紧抓住了那时的场景特写,将半个世纪,缩小成一个茶馆,在缩小成三部分,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明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代、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历史命运。

《茶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我舞台上总有赢得掌声。《茶馆》是一曲旧时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它的艺术价值不仅仅通过一个茶馆反应了一段又一段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的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人的脑海中永远是那么的清楚,因为,那是中国曾经真实的历史……

老舍茶馆观后感 篇2

这是一部话剧作品,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最高成就。老舍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笔下的茶馆更是如此。

小小的茶馆中,我们看到了茶馆掌柜王利发青、壮、老、三个年龄阶段的生活;看到了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看到了社会的更替也看到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对立。不管是面对清朝的灭亡前那些封建制度的压迫,还是民国初年社会的动荡不安,还有解放初期的内战,精明世故的王利发为了生存,不断对茶馆进行改量,但面对社会如此局面,如此精明,他还是被逼无奈,最终选择了自杀。我们常发现,无论是《骆驼祥子》,还是这本《茶馆》,老舍笔下的人物最后结局总是悲惨的。而那却暗示了那个时代的`悲剧。

书中的常四爷也令人敬佩。他是满族旗人,在清朝时有份“铁杆儿庄稼”,不用干活就有钱拿。后来清国灭亡了,常四爷并没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爷一样挨饿,而是自己去种菜卖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难低头。他就像黑暗世界里的微小光芒,孤独却有毅力的闪烁。也许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微小光芒,才能把黑暗的世界照亮。也许我们需要这样更多正义的人,才能把黑暗腐败的社会带向光明。

这部作品对底层社会人民的生活的描写让我十分感触。社会高层的争斗,变革,影响最大的还是底层人民。馆中的纸条“莫谈国事”,爱国的旗人常四爷和一心要实业救国的松二爷,最后却都被事实击败。鲜明刻画了百姓们为国分忧却无能为力的悲烈事实。

历史代表着过往,现在的我们无法亲身体验到那段已经过往的历史,正是有了这样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保留历史,重现历史,让我们担当起时代的使命,为了悲惨的历史不再重现而努力。

老舍茶馆观后感 篇3

几乎所有人都说《茶馆》是一位成熟的剧作家的成功之作。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由一个茶馆,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越,许多人物都被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分别展示了清末、民初、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结束前这三个年代的旧中国生活。

曹禺先生曾说,《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因这剧本构思纵横开阔,既是大气魄大手笔,又有细部的白描,是老舍先生的独创。《茶馆》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时间,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多少大变动,可是剧中只通过一个茶馆的小人物来反映,并没有正面叙述那些大事。这就是说,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茶馆》的成功在于语言的成功和他戏剧结构的巧妙,严密。语言:话剧全凭台词塑造人物,台词到为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剧也就成功了。被誉为“语言大师”的老舍的的确确将语言功力发挥到及至。《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都设计的非常生动传神、赋予个性,同时有简洁凝练,意味深长。戏剧结构:全剧人物多,时间跨越大,没有中心故事,老舍采用了四种手法结构该剧:其一是主要人物,从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主要人物有了连贯与交代,故事虽松散却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其二是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其三是每个人物都扮演他们自己的故事,同时又与各自所处时代密切关联,其四是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绝无赘笔。

从考察老舍个体生命的历史的角度看,《茶馆》是一个生活阅历与个体经验丰富的作家在新的历史情景中回望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旧中国而写下的一部沉思之作,他沉淀着历史的教训,揭示了历史前行的趋势。

《茶馆》用的是一种典型的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他揭示了社会一角,展览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茶馆》从题材到文化内涵又回到了老舍所轻车熟路的老北京故事,是一部有往昔岁月和市井生活画面组合起来的社会风情大戏,这是老舍先生最擅长的。话剧《茶馆》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雷雨》就是一个典型的遵守“三一律的作品,而老舍先生的《茶馆》却打破了这规范。但这两个剧作同样取得了成功。有人评论说《茶馆》是一曲旧时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不过现在我还不知其缘,待我细读。

老舍茶馆观后感 篇4

泡一杯茶,紧跟着老舍,就走进了那些波涛汹涌的年代……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爱国者遭逮捕。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以独特的角度在上演着整个社会的戏。

一切还在继续,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这种场景容易想象,令人难忘、发指。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安然了结他的一生。这种安静的凄景,比轰轰烈烈的流血牺牲还要令人心酸!

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间活剧。

《茶馆》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难以忘记那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令人压抑的气氛。

在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难忘那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

一转眼,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 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难忘世态的炎凉、冷漠刻骨铭心……

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段,简洁、干净,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这便是这本剧的最大优点。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

读者在感叹,老舍在感叹,茶馆在感叹,历史在感叹,中国在感叹。我们——所有中国人,都一定不会忘却这一位作家,这一部《茶馆》,这一段历史的影子!

老舍茶馆观后感 篇5

这本书是殷健灵女士写的,她是中国第五代儿童文学代表之一,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影响就是非常棒。

文中主人公是天米,在偶然的一天,天米遇到了她童年时最要好的朋友麦穗,两人坐在灯下回忆起往事,“金钩钩,银钩钩,你的东西给我吃,我的东西给你吃,要好好到老,不好就拉到…”

天米和麦穗是两个可爱的'小女孩,都住在宝野,成绩也都是名列前茅,两人曾经是同桌但由于种种原因,麦穗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离开天米。从小到大天米和麦穗发生过很多有趣而有悲伤的事情,但是使我记的最清楚的却只有一件。那就是天米,麦穗和南南发生的一件悲惨的事情。厉寒冰是天米和麦穗的老师,她有个女儿叫南南,因为南南一生下来就得了先天性心脏病所以是不可以剧烈运动的。但是噩运才刚刚开始。

宝野的学校前面就是一家工厂,每天都会把“宝物(水晶碎片)”堆积在门口,而小孩子们就会兴高采烈的跑去捡,天米和麦穗也不例外,一放学就去。有一次,天米和麦穗路过公寓,两人举起手中的“宝物”,被南南正好看见,南南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天米和麦穗手中的“宝物”。天米和麦穗看着南南就与南南聊了起来,了解南南的情况后,两人很同情,便决定带南南去工厂那里捡“宝物”。

有一天,天米,麦穗,带着南南走了很长的一段路去了工厂,终于他们捡到了最美的“宝物”,他们三个的心情仿佛中了六和彩,便兴高采烈的回家了。但是这件事情很快就被厉寒冰知道了,她再也不许天米,麦穗带南南出去做任何事情。从此南南又过上了寂寞的生活。有一次,南南又看见了其他孩子手中拿的“宝物”就决定自己一个人去工厂。她凭借着记忆走完了去工厂的路,可是意外却发生了,在回来的路上,一辆卡车却……可怜的南南就这样离开了人世,离开最要好的朋友天米和麦穗……

《月亮茶馆里的童年》这本书,它使我坠入一种熟悉的场景,熟悉的感受。直觉告诉我,这本书是好书,绝对是。它以哪种直击心灵,连通记忆的力量牵引我进行阅读。

老舍茶馆观后感 篇6

可以说《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一部传世经典之作,我们从这个小小茶馆的兴衰也可以侧面看出中国半个世纪的兴衰。小说里面每一个人物都各具特色充满了个性,简单的一个茶馆我们看到了朝代的更替,看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

文中茶馆的老板王利发,其实算是一个处事比较圆滑的人,他要求的不多只要他的小茶馆可以好好地经营,但是在故事的结尾他也是落得一个悲剧收尾。

其实这是关于一个时代的`悲剧,不管是面对清朝的灭亡前那些封建制度的压迫,还是民国初年社会的动荡不安,还有解放初期的内战,茶馆都是坚强的存在着经营着,可是终究还是敌不过现实的残酷打击,悲剧是注定的结局。

关于茶馆最大的感触就是社会最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无论怎么说受伤害最大的还是这些底层的人民群众们,里面也有冲有爱国的旗人常四爷和一心想着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可是他们都被悲剧的打压了,就是大多数人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才导致了清朝的灭亡,让当时的中国被列强欺辱。

还有文章中的各种小人物的各种性格的描写也是十分的传神,可以反映出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状况。没有充满民族正义感的国民的话中国这个泱泱大国是不能真正的站起来,老舍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悲哀,只有记住那个时代的痛苦才可以走好现在的发展之路

老舍茶馆观后感 篇7

茶馆是老北京随处可见,在那里彼此唠唠家常,谈天说地,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地方了。但谁能想到就是茶馆竟能折射一个大的社会问题。老舍让一个平庸无奇的地方有了更深的意义。

老舍的写作手法与写作角度都是对一无二的。我认为《茶馆》虽一共只有三幕,但令人难忘,一幕一段,小而精,干练、简洁。剧情从清末一直到民国初年,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期。在《茶馆》中我们所能感到的不仅仅是时代的变迁,更是一种历史的变迁。《茶馆》中巧妙地表现出了年代变迁与人物的突出性格。尽管书中的“茶馆人”呆,三教九流不少,但正是这些小人物在文章中起到核心作用。《茶馆》中那些小人物如:茶馆老板王利发,心不坏但胆小的松二爷,爱国情怀高的常四爷。在茶馆中没有几个人是掏心掏肺的人,听听!说得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我不懂,不懂老舍为何塑造这些人物,但不能不说从那些小人物的那些有“人情味”有“良心”的话中能让人感到世态炎凉呀!

在这本剧中“子承父业”,这是一句颇有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向前走,那人们的装束也前卫起来了。西装革履,看那些黄皮肤黑眼睛的.“西装同胞”们更让我看到中国的境况不容乐观。

从老舍那略带讽刺意味的话语中让人们了解到他的真情实感。读了《茶馆》这个剧本便了解了老舍处于那个年代的真实感觉,总体而论,《茶馆》无论从场景布置,人物性格塑造,语言的精炼程度,都可称之为一部不可不读的作品。《茶馆》可以作为现在许多剧本的榜样,老舍可以成为现在剧作家的楷模。

老舍茶馆观后感 篇8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剧的剧本。《茶馆》讲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馆几十年间的跌宕起伏,历经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统治时期这三个年代。《茶馆》非常现实,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恶人不一定有恶报,充分体现了解放前社会的黑暗、官员的无能。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这也是这个剧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唐铁嘴、宋恩子、吴祥子等人物的个性特点都跃然纸上。只需读过一次,不必像上语文课那样细细品读,也能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他为人正直、不做坏事,但有些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茶馆的老主顾常四爷,他跟王掌柜一样,正直、不做亏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样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气,怎么也不肯低头,不肯让步。

读完《茶馆》,我体会到我们现在是多么幸福,那时候的很多孩子连一碗热汤面都很难吃上,而我们现在汉堡牛扒可以随便吃。那时的人们真是生不逢时,生活在那样一个黑暗的年代。

在《茶馆》里,我最敬佩的人还是常四爷,特别是他那种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常四爷是满族旗人,在清朝时有份“铁杆儿庄稼”,不用干活就有钱拿。后来清国灭亡了,常四爷并没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爷一样挨饿,而是自己去种菜卖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难低头。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现在缺少的,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我们遇到困难就退缩,假如生活在那个年代,没有常四爷这种精神恐怕也很难在社会中生存。

《茶馆》里的道理可真多呀!

老舍茶馆观后感 篇9

春有凉风夏有雨,秋有落叶冬有雪,一年四季,年复一年,不变的是这所叫裕泰的茶馆里莫谈国事的字句,变的是环境、是时代。《茶馆》通过话剧的形式,用三幕还原了清朝、民国和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三个大时代背景下,符合那个时代的各形各色的人物形象。《茶馆》见证了社会变迁的三个重要时期,它是无声的,发声的是在茶馆的屋檐下,慢慢长大亦或是慢慢变老的人,借助这所作为文化交流媒介的茶馆,真情地演绎了人情冷暖,无情岁月。

《茶馆》的前期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大小人物聚集于此,人们饮茶遛鸟、说媒拉纤、拍板低唱和畅谈着各种荒唐奇怪的新闻…看似平淡祥和的生活,却把人们心中是圣人之怀还是蝼蚁之辈展现得淋漓尽致,就像刘麻子所言:“咱们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迂腐的思想不会让一个国家进步,只会蒙蔽能认清前进方向的'双眼。而可悲的是,刘麻子是多数人的代表,对于当时的手握钱权财势的人来说,宁愿相信这样愚昧的认知去及时享乐,也不愿像秦仲义那样,拿出自己的钱财去坚信“只有办工厂抵制外货,国家才能富强”。茶馆平淡的背后是洋货市场的充斥;是农村破产,不得不卖女儿才得以继续的生活;是教员遭到逮捕,爱国者流亡逃窜,和被生活折磨至自杀的人…当人们活成了麻木不仁的木偶人,哀河淌血何日可终呢?

《茶馆》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恶人不一定有恶报”,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能说成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化世界,现实生活中却难以达到这份平衡。苦囚的岁月终会变成鲜活的枝丫,时代的悲哀终会成为历史之鉴。文章用朴实简单的对话道出了一个国家的悲哀,不仅是为了让我们看见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更是为了让我们明白不能再重蹈覆辙,不要再出现官僚腐败和欺压百姓的行为。我们需要的是像秦仲义一样一心为国的人,像王利发那随着时代进步不断改造创新的精神。现在强大的中国,是先辈们用鲜血用泪水铺开的,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老舍茶馆观后感 篇10

我们经常会说“坐茶馆儿”,在不同的时代这个词汇已经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现在的茶馆儿几乎成为了打牌和赌博的代名词,但是在老舍生活过的时代,茶馆是正规意义上的消遣和喝茶的地方,当然了这样的场所不论在什么时代,似乎都是极其复杂的,因此在老舍先生的《茶馆》中,我们可以看到众生相,通过这些人物来揭示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和人物命运。

这部话剧中讲述的人物很多,大多数都是裕泰茶馆的顾客,其中有吃皇粮的旗人,开办实业的资本家,有太监、教士、农民、警察、流氓等等,众多人物和不同职业的人都常常在这个茶馆里聚集。话剧描写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割据、解放前夕三个时期斤50年的社会风云,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的腐败滋生的种种罪恶和光怪陆离的众生相,读之感慨不已!

茶馆老板王利发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他对茶馆的惨淡经营,可以说用尽了心力,但因为受到压榨和剥削,始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他的人生始终被有权势的人左右,做不了自己的主,这就是封建社会的罪恶和混乱的中国的现状。

在话剧中,老舍写道“现在想起来,大清国不见得好,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这句话反应出了内心的'无奈,在大清朝的时候遭受剥削和欺压,本以为经历了革命之后,推到了5000年的封建帝国,日子会过的好一些,能够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和福祉,却没想到生活更加艰难了。

作者用人物的人生历程和众生相来揭露封建社会对人民的毒害,而军阀割据的时代,最悲惨的依然是底层老百姓,只有明主社会的到来,人民才会看到希望,才能享受到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