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大家整合了一些有关“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的内容,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 读后感需要体现出对书中角色的理解和评价,在写作品读后感时我们可以使用哪些方法?请您查看以下必要信息!
读后感之《不管教的勇气》
whynot先生
光听书名就值得让人细咂品味,是让父母学会放手,自由教育吗?不经想到是否和管理者管人的那套操作有几分相似?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在处理任务时重视效率和绩效。
说到管人,只能说是一门艺术。原因也很简单:有可以评估的绩效指标,但人不同,情况也不同。
因此,在管理上,将军对待士兵,教练对待球员的情况并不少见。先确定好原则方针并进行充分操练,到达赛场或者球场,就放手任其发挥。比赛结束后,即是失失败,也要从中吸取教训,继续战斗。
带着这些疑惑,听完了全书。确实和猜想有几分相像,也有些许不同。
笔者提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自立的品质,让他们自主选择,思考不同选择的后果,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也是一直在学习,确实这点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挺重要的。有朋友会问我一些疑惑,以前的我可能会马上给出答案,现在却不是,我会将自己对待问题的视角讲述出来,也许能让别人更加全面的分析不同选择的利弊,随后让别人自己做出选择就好。
这个方法让我受益,也让别人更容易接受。相比之下,美国父母将自立更生的概念植入他们的骨骼中,并充分利用它。我们听说美国的父母和孩子制定规则:
承担家务,会得到相应的报酬。等孩子18岁之后,“踢出家门”让其自食其力。
对于“自己选择,自己负责”的理念,我倒是感悟颇多。如今不少父母喜欢各种“安排”,从读什么高中,读什么大学,到找什么工作都要横加干涉。最后他们的小孩成为自己或者大众觉得最应该的模样。
然而,大多数经历过这种经历的孩子内心总是有一种压抑,就像播下叛逆和逃避的种子,迟早会爆发出来。另有不少父母逼着让孩子学习,道理如出一辙,要知道每个人被迫做一件事是不可能将事情做到完美,极致的。真正的做法莫过于让孩子体验到学***乐,如果你的孩子暂时无法体会知识带来的快乐时,倒不如把先学***情先放放,等到他想学***候,我们再慢慢引导。
恐怕大多数家长疯了,这要是一直不学***办。哈哈,也许你低估了人的生命力,每个人都想做一个更好的人。另外,“生命力”再次让我震撼,我的理解也更为深刻,每个人内心都向往着真善美,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多少浪子回头的佳话。
但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年轻时的坚韧不拔和年老时的得过且过。谁还没有梦想?
本书作者岸见一郎,受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影响,和阿德勒经典作品《自卑与超越》的观点相同: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
对于归属感,自己也是深有体会。总记得有一次很小的时候,不知是父亲**做错了或者是得罪我了,惹得我哇哇大哭。于是,母亲撺掇父亲来向我道歉,我当时心中有个想法就是我得多闹会儿,这样就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
看到我哭得更大声,我的父母非常伤心,他们来哄我。我呢,一股虎劲上来了,变本加厉的哭起来,妈妈乘此机会给我上了一课。大概是索取关爱的手段不够高明,被她看穿了。
她告诉我:我妈妈爱你。当我看到你哭的时候,我妈妈很伤心。但是,你应该学会平静自己的情绪。我们每天也有自己的东西。不可能一直在你身边。
世界不是围绕着你转的。当你出去得时候,你必须学会恢复你的情绪。我一直想知道我为什么哭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现在想来颇有几分好笑,大概那是脑子简单,我一哭父母就心疼我,自然认为哭是管用的,能得到父母更多的爱。后来我才知道,这种做法不是我原来的,你会发现有些孩子青春期叛逆,为什么?因为他很孤独,想得到关心。
于是他们想到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会让他备受瞩目。一旦事情传开,不管是同学,老师,还是家长都会投来关注的目光,那一刻,众人的焦点都在他身上。他觉得自己得到了预期的结果,而这些行动的后果并不是他们最关心的。
说到价值感,我就举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霍思燕对于嗯哼的教育实属行业标杆,对于嗯哼的情绪把控非常细腻,处理的方式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所有的孩子中,哼哼是敢于表达自己感情的人。
选择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不容易,不是很多成年人做不到的。另一点是,她非常善于让孩子们发现价值。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对话。例如,她说,妈妈搬不动这个箱子。小家伙,你能帮妈妈妈?
路过红绿灯,她会说,这么多车妈妈有点害怕,你能牵着她的手一起走吗?在下一代,我能感觉到孩子一定感觉到自己是个小男人,能为妈妈分享,保护妈妈对我们有多重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够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是我们价值观的提升。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给周围的人带来价值,这样的人一定要满足。
最后,谈谈这本书给我有感触的一点是:对于教育小孩呢,我们需要告诉他真相,不要试图隐瞒事情的本来的样子。我们不能夸大一件事的好处,也不能恶化它的后果。
比方说吧,有的父母对于小孩小时候能自己穿衣服,刷牙,吃饭,会不停的夸赞他,觉得他很棒。另外不知道你的父母是不是也这么说过:你要考好的大学,考上好大学你就会有好的工作了。
还有,不少父母为了给自家孩子提供备考环境,家里人走路都是蹑手蹑脚,说话轻声细语。邻居电视声音太大,大打出手的大有人在。不妨你这么想想,是告诉他事实真相呢?
或者等他进入社会,当他们发现现实和你说不出正确的数字时,发出责骂?当然,引导他们了解事实真相的做法高明的多。穿衣,刷牙,吃饭本就是自己需要学会的事,你要做的是谢谢他(因为他已经学会了做自己的事了)。
另外,谁说考上大学的人都能找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的人大有人在。学***唯一衡量的标准,能力和素质同样重要。“考上大学,你就不用这么辛苦的学习了”,这当然也是一句误导,学***是终身的修行。
另外,备考期间,过分的紧张一来会给孩子造成压力,二来本身事实也不是真的如此这般谨小慎微。总之,让孩子知道事实,了解真相,他们能真实的评判不同选择带来的后果,会让他们更好的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晚上等儿子上英语课的间隙,边跑步边听樊登讲《不管教的勇气》,本书不仅告诉我们,我们都曾是孩子,但成为父母后,却忘了小时候希望父母怎样对待我们。如何“不管教”孩子,才是更好的管教,同时也启发我们从孩子的视角理解他们,继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中有很多观点有些醍醐灌顶的感觉:
1、教育的目标是自立:能够独立做出选择、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2、父母无法代替孩子去生活,但能够帮助孩子鼓起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
3、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必须平等地对待孩子(不要批评也不要过度表扬,可以感谢获得贡献感)。
4、孩子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5、不能欺骗孩子,要提早告诉他们一些人生的真相。
6、给孩子自信: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这一点是我最近几年自悟出来的很深的感触之一)
结合文字版整理一下读书笔记,平时多加参考,努力做个好父亲:
一、教育的目标是“自立”
1、教育的目标是“自立”
2、一个人实现自立则需要具备三大条件:
(1)能够独立做出选择
(2)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
(3)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二、既不批评也不表扬的育儿方式
1、批评不是育儿的好方法(没人喜欢批评,且会带来负面影响)
关于批评,主要有三种情况:
(1)当孩子规矩做事得不到回应时,就会故意做一些被批评的事,以获得关注。
(2)有些孩子做错事,不是故意,而是不知道自己的行为需要改正。这时,父母要做的不是批评,而是耐心解释。
(3)批评在当下见效快,并非真的有效,而是因为孩子害怕父母。久而久之,这种顺从会使孩子逃避批评,做事消极,变得懦弱。
2、避免孩子依赖表扬
(1)要防止一旦得不到表扬,孩子便不好好做事了。
(2)需要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会对自己好言相向。
(3)想法让孩子从一个行为中获得贡献感。当孩子做出良好行为时,可以用“谢谢”(比如,孩子在公共场所很安静,可以说:“谢谢你这么安静。”)
3、不要对孩子的课题横加干涉,否则孩子无法自己成长。
(1)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却不能代替孩子过一生。当然也不能决定孩子的人生。而挫折和失败也得由孩子自己负责。
(2)横加干涉的不良后果:破坏亲子关系,一旦发生问题孩子会把责任转嫁给父母而无法成长,父母不相信也不尊重孩子。
4、体罚没有任何意义:
(1)体罚并不是教育,而是报复,是为了给自己的愤怒找一个正当理由。
(2)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好好用语言表达诉求
(3)批评即使没动手,某种意义上,也等同于体罚。
三、如何让孩子会学习
1、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喜悦,需要告诉孩子的几个真相:
(1)学习是孩子自己必须解决的问题,没有谁能代替。
(2)人生并不会因为考上一所好学校而一帆风顺(谎言:如果考上一所好学校,就能实现人生的所有)
(3)考试结果是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否则孩子在升学希望不大时,就会放弃学习)
(4)学习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你学习并不是为父母而学习)。它促人成长,不仅为自己,还能为社会作贡献。
2、父母不要开口只谈学习,建议:
(1)不批评,必须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孩子才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见。
(2)帮助孩子学会友好待人。人生不只有竞争,还有朋友。切莫让孩子成为学习很好,却只知道考虑自己的人。
(3)让孩子体会到贡献的价值感。引导孩子乐于助人。具体地对孩子说“谢谢”“你帮了大忙”之类的话。贡献感能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3、不要因为是考生而在家中享受特殊待遇
(1)一个劲学习的孩子,和痴迷于工作、被爱情占据头脑的一些大人一样,都不是健康的状态。
(2)作为家庭一员,孩子在学习的同时,必须学会合作。这样他们会更喜欢自己,更有自信。自信能促使孩子独立地解决各种问题,包括学习。
(3)如果父母说:“只要好好学习就行。”孩子也许就会以学习为理由不去承担其他事。这可能导致孩子连学习这件事也做不好。
4、不要俯视孩子:没人能替代孩子学习,学习的后果都得由孩子负责。
父母需要做的:
(1)提供帮助:孩子不怎么学习时,父母可以认真地问自己有没有能做的事。
(2)对孩子的学习横加干涉。父母可以在征得孩子的同意时,和他们谈谈学习的事。如果孩子不愿意,那就暂时不谈。同时,告知孩子可以随时找自己商量。
(3)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和父母在知识和经验上存在差异,但作为人,两者是平等的。父母如果能平等地对待孩子,就不会任意地批评他们。孩子也会更冷静地接受父母的建议。
四、赋予孩子面对人生的勇气
1、不要认为自己不行
(1)成长的路上,孩子可能因为一次失败,或者学习失利,从而产生认为自己不行的想法。这种想法会伴随人的一生。它让孩子无法喜欢自己,觉得自己没价值。结果不仅使孩子在学习上没自信,也会影响他们解决其他的人生课题。
(2)有时候,孩子不愿投入课题,是不想面对结果。他们害怕付出行动却没有好结果,所以宁愿选择逃避。
(3)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赋予他们勇气,让孩子明白: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
2、学习应该认真,但不必过于沉重
(1)孩子学习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如果这次成绩不好,不用觉得辜负他人,也不必消沉,只需为“下一次”努力就可以了。
(2)父母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形成错误观点,使孩子认为没有好成绩就会遭受冷落。
(3)不要说伤害孩子人格的话。不然,他们会更沮丧、更消极。
(4)父母需要让孩子知道,应该认真学习,但不必让自己的负担过于沉重。
3、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1)父母往往只关注孩子的缺点和问题行为。他们聊起孩子,多数只提孩子这个不好,那个不行。但这并无益于孩子。
(2)孩子的缺点像黑暗,投以光明就会消失。其实,就是要看到孩子好的一面。比如,孩子的思维跳跃,注意力不够集中,但是发散性思维较好,想象力丰富,更有创造性。
(3)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尽管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父母要尝试着、有意识地去关注孩子的长处和行为中好的一面。
4、帮助孩子靠自己的判断决定人生
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学习不理想时,难免会消沉和产生疑问。这时,父母需要做到两点:
(1)接纳孩子的真实面。
孩子也许学习不努力、成绩不好,这和父母的理想会有差距。即使如此,父母也要去关注孩子的真实面,不要拿他们与理想中的孩子作比较。
当孩子体会到父母是无条件地爱自己、接纳自己时,他们会获得一种无可替代的安心感。这种安心感会促使孩子更有力量去努力。
(2)父母别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人生是孩子自己的,也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如果父母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可能让孩子怀疑自己,并产生抵触心理。这些状态,都将使他们无法冷静思考。
作为父母,所能做的、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靠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人生,而不是替他们决定。
这是一本颠覆传统家长育儿观的书。本书依据阿德勒心理学,简单直白地点出问题的实质,重新定义亲子关系,提倡一种不批评也不表扬的方式,赋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气。
1.只有与孩子建立了良好关系,父母才能进行有效指导。这是家庭教育的根基,否则一切免谈,哪怕你说的是真理!
2.之所以怎么批评都不彻底悔改,是因为孩子希望通过批评获取父母的关注。即使因害怕父母而照做了,也会形成为逃避批评而不积极做事的消极习惯。
3.孩子再怎么失落,父母也不要主动去管,如果过度关切,孩子会以为没有别人的安慰和支持,自己就无法独立渡过难关。除非孩子向你求助。
4.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课题横加干涉,就会破坏彼此间的关系,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了问题,孩子往往会把责任推给父母。
5.父母常常会说“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但很多情况下,这不过是借着爱的名义来支配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6.父母总是想要孩子避免失败、少犯错误,其实等于转移本应由孩子去面对的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对孩子的骄纵。
7.体罚往往伴随着愤怒,根本无任何意义,不过是为了报复。(是你把我气成这样的)
8.表扬是把自己置于孩子之上的评价,会诱导孩子为了表扬而做事,没有表扬就不好好表现。
9.正确的模式是“感谢”,肯定孩子的价值和贡献,这才是平等的、终生有效的。
10.接纳孩子真实的一面,如果还有什么不满,想想孩子高烧不退的样子,平安无事活着已经很可贵了。
11.对于孩子来说,体会到父母无论如何都会接纳自己之后,就会获得一种无可替代的安心感。正是有了这种安心感,才能下定决心去努力。
不管教≠不陪伴,不管教≠不负责,不管教≠不闻不问,根本目的还是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作者说,世上没有坏父母,只有笨父母。育儿不得法,辛苦一辈子!
《不管教的勇气》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讲述了一位母亲与她的孩子之间的亲情故事,以及母亲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心得。这些故事让我感动不已,也让我意识到了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叫做安妮的母亲,她在儿子出世后发现孩子天生聪明,但却特立独行,不愿受限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安妮迅速意识到,传统的管教方法并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反而可能扼杀孩子自身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
于是,她决定采用“不管教”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安妮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和独特的价值观,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她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自由的成长环境,鼓励他自己探索和学习。
在书中,安妮和她的孩子一起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刻。孩子在安妮的鼓励下,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和诗歌创作。安妮并没有通过强制或者限制来要求孩子学习某种技能或者提高成绩,而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帮助他培养自我认知和自制力。
通过“不管教”的方法,孩子逐渐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华和潜能。他在绘画领域获得一些奖项,他的音乐创作也开始有了起色。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让安妮感到无比自豪和满足。
安妮并不是一味放任孩子发展,而是在背后默默地提供支持和引导。她在书中提到,作为一个母亲,她时刻关注孩子的需求和成长轨迹,随时准备给予帮助和建议。她认为,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而不是越俎代庖。
“不管教”的方法虽然听起来有些激进和不符合常规,但是在故事中,我看到了安妮的勇气和爱心。她敢于冒险尝试新的教育方式,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她不希望孩子仅仅成为一个机器般地按部就班的学生,而是希望他们能够自信、独立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了教育中的普遍问题。传统的管教方法往往过于注重结果和标准化的要求,忽视了每个孩子的个性和需求。相比之下, “不管教”的方法注重培养孩子的内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主性。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需求。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自由和尊重的成长环境,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兴趣。我们应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而不是强加于他们。
小编认为,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示。我希望将来能够运用“不管教”的理念,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其他学生时,给予他们更多自由和尊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我相信,通过“不管教”的方法,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加自信、独立和有创造力的下一代。
关于孩子的教育,作者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自立”,自立的三大条件:
1)能够独立做出选择
2)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
3)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学习是每个家庭不可回避的问题,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往往是因为关于家长都关心的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作者提出,如果孩子不爱学习,无法取得好成绩,也只能是孩子自己的痛苦,只能由孩子来承担不好好学习的后果。父母不要干涉。父母过多干涉孩子学习,会破坏亲子关系,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本书特色是告诉了父母,孩子学习方面他们应该做些什么。
如果能够在学习之外的地方做出某些贡献,找到自我价值认同感,就会随之树立起直面学习的勇气。父母绝不可以说一些挫伤孩子勇气或者羞辱孩子的话,也不能胡乱训斥孩子。批评可以令孩子发奋努力这是错误的观点,如果孩子经常被批评就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不再想去挑战学习这一课题。
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避开空洞的说教,将深奥而难懂的心理学原理分解为生活中时常遇到的问题,并一一给出详细易懂的解析和切实可行的建议。本书或许能够为整日因孩子的教育问题而烦恼不已的父母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理念,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
“不管教的勇气“我理解的是有所管教,才有所不管教。“管教”不是不管不问,不是放弃;“不管教”就是不控制。
父母为什么要控制?因为控制能暂时消除他们内心的焦虑,却没有意识到让孩子错过了自己尝试的机会。
孩子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他们的人生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我们多么想帮把过往的经验告诉他们,但他们成长的方式依然是自己去尝试。
那父母能做些什么?
父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唯有以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基础,”孩子才不会抵触来自父母的帮助,父母的帮助才是有效的。“纠正之前联结“,”亲其师,信其道“,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父母还能给孩子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自身的贡献感。阿德勒早就说过,“幸福即贡献感!“有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幸福?“这种贡献感不仅仅局限于孩子的实际行动,还包括孩子本身的存在。”“孩子平安无事的活着,这本身就很可贵”,“这个孩子是我无可替代的重要的人,……终有一天他会独立并离开我,……在这一天到来之前,一定要努力的友好相处。“
“父母注意以上几点,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地陪在孩子身边,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说到心平气和地陪伴孩子,真的是蛮不容易的。做不到也没有关系,那就暂时跟孩子保持距离。信赖孩子,照顾好自己,是送给彼此的最好礼物!共勉吧!
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教育好孩子,是每个家庭都头疼的问题。从我身边的人看出来,孩子自从一出生,就成了父母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出去吃的玩的用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而考虑,朋友圈全是孩子的**,家里到处都是孩子们的玩具。那么我们跟孩子之间是否能愉快的相处,便成了决定我们这一生是否能幸福的关键要素,如果孩子误入歧途,做出危害社会及他人的事情,做父母的除了痛心、遗憾和自责,还有就是体现了自己教育水平的失败。
虽然我还没有步入做母亲的阶段,但养育孩子是一个总有一天需要面对的问题。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给孩子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帮助孩子学会自立,教会他们用自己的力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树立面对生活的信心,找到自我价值认同感。自立的三大条件:
第一必须自己来决定的事情可以独立做出选择。第二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第三能够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在生活中树立自信,找到自我价值认同感。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太多,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第一件事做不到,第二件事也造成了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恶化。父母应该平等对待孩子,用恰当的方式说话,感谢他们,而不是表扬或批评。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有能力的人自上而下的评价。
批评不是改变孩子行为的好方法。首先,没有人喜欢批评,其次,批评会带来负面影响。
至于批评,学习和学习是一样的。我们从小灌输的是,你需要努力学习才能进入一所好大学。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有好工作、好生活。然而,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教育观念。我认为学习只是为了生活或生存在这个社会。如果你为别人努力学习,你就会迷失自我,轻易放弃。我觉得应该培养孩子学***物的乐趣,不要对他们过多的干涉,父母不要总是替孩子操心,先把精力用在自己的课题上,给孩子做好榜样,如果父母在学***的地方帮助孩子形成自我价值认同感,那么孩子会有直面自己课题的勇气,当孩子做对了事情时,你不表扬,但是可以感谢,通过感谢孩子就很容易找到在家里或者社会上的认同感。
给孩子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不能陪伴孩子的一生。他们总有一天要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从小给他们足够多的鼓励树立自信心。学***的孩子也会有失败的时候,考试失利很正常,以后生活中还有很多失利的事情,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建立独立解决课题的自信,赋予他勇气。
不要因为一次成绩的滑铁卢就否定他们。
我们都是从一个孩子长大的,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但作为父母,我们都忘记了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希望父母如何和我们相处。如何使其成为一门更好的学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而这本书会给你答案。只有平等友好的关系才能创造幸福的家庭!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
《不管教的勇气》是一本深入探索教育与成长的书籍,作者以生动的故事和独到的见解阐述了不传统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反思,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的一位母亲艾莉森对教育有着独特的见解。她并不追求孩子们在学校取得一等奖或者高分,她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艾莉森相信,当孩子们能够自主选择并负责自己的学习时,他们的成长将会更全面且有意义。
艾莉森的教育理念对我有着巨大的触动。从小到大,我们总是被告知只有通过成绩才能获得成功。在这种传统教育体系下,我们总是面对着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单一的评价标准。艾莉森的方式让我意识到,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追求高分。
书中还介绍了一位叫亚历克斯的孩子,他的故事让我深受鼓舞。亚历克斯在艾莉森的引导下,开始自主学习和探索。他不再受限于传统学校教育的束缚,而是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比如阅读、实践和探索。亚历克斯并不那么关注成绩,他更加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他喜欢尝试各种新事物,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亚历克斯在一次科学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而这只是他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亚历克斯的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当孩子们真正热爱学习时,他们的潜力是无限的。
通过阅读《不管教的勇气》,我明白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教育中,我们总是被限制于给定的知识体系中,没有机会去发现和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当我们摆脱这种束缚,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时,他们将能够获得更多的成长和乐趣。
这本书还给了我一种全新的家庭教育观念。传统教育常常是一种单向的授课和灌输,而艾莉森的方式强调了亲子之间的互动和平等对话。艾莉森经常和孩子们讨论各种话题,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并尊重孩子们的意愿和兴趣。这种方式使家庭成为了一个更开放和富有创造力的环境,让孩子们更加自由地发展和成长。
我想通过这本书呼吁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要放开对孩子的控制,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不要过分强调成绩和竞争,而是应该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激发孩子们内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自由地探索和学习,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读完《不管教的勇气》,我对教育有了不一样的看法。这本书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追求成绩和奖项。我相信,只有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主权,才能让他们真正发展和成长。这本书是一本具有启示性的读物,值得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读《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2000字:
光听书名就值得让人细咂品味,是让父母学会放手,自由教育吗?不经想到是否和管理者管人的那套操作有几分相似?在企业管理中,对待任务我们看重效率,绩效。说到管人,只能说是一门艺术。原因也很简单:绩效有指标,可以评估,人却是各不相同,所遇情况也是五花八门。于是管理学上,借鉴将军对待士兵,教练对待球员模式的不在少数。先确定好原则方针并进行充分操练,到达赛场或者球场,就放手任其发挥。比赛结束,就算是失败,总结教训,继续征战。
带着这些疑惑,听完了全书。确实和猜想有几分相像,也有些许不同。
作者提出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自立的品质,让其独立的做出选择,思考不同选择带来的后果,并对自己的选择进行负责?我也是一直在学习,确实这点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挺重要的。有朋友会问我一些疑惑,以前的我可能会马上给出答案,现在却不是,我会将自己对待问题的视角讲述出来,也许能让别人更加全面的分析不同选择的利弊,随后让别人自己做出选择就好。这个方法让我受益,也让别人更容易接受。相较之下,美国父母算是将自立的概念植入骨子里,并发挥到极致。我们没少听说美国家庭父母会和小孩立下规定:承担家务,会得到相应的报酬。等孩子18岁之后,“踢出家门”让其自食其力。
对于“自己选择,自己负责”的理念,我倒是感悟颇多。如今不少父母喜欢各种“安排”,从读什么高中,读什么大学,到找什么工作都要横加干涉。最后他们的小孩成为自己或者大众觉得最应该的模样。但是,多数有过这种经历的孩子,内心总有一股压迫,如同种下一颗反叛,逃离的种子,迟早会迸发。另有不少父母逼着让孩子学习,道理如出一辙,要知道每个人被迫做一件事是不可能将事情做到完美,极致的。真正的做法莫过于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你的孩子暂时无法体会知识带来的快乐时,倒不如把先学习的事情先放放,等到他想学习的时候,我们再慢慢引导。恐怕大多数家长疯了,这要是一直不学习怎么办。哈哈,可能你低估了人的生命力,每个人都想成为更好的人。另外,“生命力”再次让我震撼,我的理解也更为深刻,每个人内心都向往着真善美,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多少浪子回头的佳话。只不过,我们看到的多半是年轻时的坚守,老了时的得过且过,谁还没个梦想呢?
本书作者岸见一郎,受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影响,和阿德勒经典作品《自卑与超越》的观点相同: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
对于归属感,自己也是深有体会。总记得有一次很小的时候,不知是父亲哪里做错了或者是得罪我了,惹得我哇哇大哭。于是,母亲撺掇父亲来向我道歉,我当时心中有个想法就是我得多闹会儿,这样就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见着我哭得更大声了,父母心疼坏了,又跑过来哄我。我呢,一股虎劲上来了,变本加厉的哭起来,妈妈乘此机会给我上了一课。大概是索取关爱的手段不够高明,被她看穿了。她告诉我:妈妈是爱你的,看到你哭,妈妈很心疼。但是,你要学会平复自己的心情,我们每天也有自己的事,不可能时刻在你身边。世界不是围绕你转的,以后出去得自己学会恢复情绪。我一直困惑:为什么会通过哭来引起父母的关注。现在想来颇有几分好笑,大概那是脑子简单,我一哭父母就心疼我,自然认为哭是管用的,能得到父母更多的爱。后来才知道这个做法并不是我原创,你会发现有的小孩青春期叛逆,为啥呢?因为他很孤独,想得到关心。于是他们想到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会让他备受瞩目。一旦事情传开,不管是同学,老师,还是家长都会投来关注的目光,那一刻,众人的焦点都在他身上。他觉得得到了想要的结果,至于这些行为带来的后果并不是他们最关心的。
说到价值感,我就举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霍思燕对于嗯哼的教育实属行业标杆,对于嗯哼的情绪把控非常细腻,处理的方式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所有孩子中,嗯哼是最敢于表达自己感受的的孩子。选择真实的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实属不易,不多成年人都不能做到。另外一点就是她很善于让孩子找到价值感,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对话。比如她说,妈妈拿不动这个箱子,小男子汉,你能帮妈妈忙吗?路过红绿灯路口,她会说,这么多车子妈妈有点害怕,你能拉着妈妈的手一块走吗?代入一下,我都能感觉孩子肯定觉得自己是小小男子汉,能为妈妈分担,保护妈妈对小小的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啊,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当然,我们的年龄随之增长,能给别人,能给社会做出贡献是价值感的升级。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身边的人带来价值,这样的人内心一定是满足的。
最后,谈谈这本书给我有感触的一点是:对于教育小孩呢,我们需要告诉他真相,不要试图隐瞒事情的本来的样子。我们不能夸大一件事的好处,也不能恶化一件事的后果。比方说吧,有的父母对于小孩小时候能自己穿衣服,刷牙,吃饭,会不停的夸赞他,觉得他很棒。另外不知道你的父母是不是也这么说过:你要考好的大学,考上好大学你就会有好的工作了。还有,不少父母为了给自家孩子提供备考环境,家里人走路都是蹑手蹑脚,说话轻声细语。邻居电视声音太大,大打出手的大有人在。不妨你这么想想,是告诉他事实真相呢?还是等他走上社会,当他们发现现实和你们说得对不上号时,发出责骂呢?当然,引导他们了解事实真相的做法高明的多。穿衣,刷牙,吃饭本就是自己需要学会的事,你要做的是谢谢他(因为他已经学会了做自己的事了)。
另外,谁说考上大学的人都能找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的人大有人在。学习不是唯一衡量的标准,能力和素质同样重要。“考上大学,你就不用这么辛苦的学习了”,这当然也是一句误导,学习本就是终身的修行。另外,备考期间,过分的紧张一来会给孩子造成压力,二来本身事实也不是真的如此这般谨小慎微。总之,让孩子知道事实,了解真相,他们能真实的评判不同选择带来的后果,会让他们更好的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教育出一个好孩子,是每一个家庭比较头痛的事情。从我身边的人看出来,孩子自从一出生,就成了父母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出去吃的玩的用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而考虑,朋友圈全是孩子的照片,家里到处都是孩子们的玩具。那么我们跟孩子之间是否能愉快的相处,便成了决定我们这一生是否能幸福的关键要素,如果孩子误入歧途,做出危害社会及他人的事情,做父母的除了痛心、遗憾和自责,还有就是体现了自己教育水平的失败。虽然我还并未踏入为人母亲的阶段,但是育儿终究是有一天需要面临的问题。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最应该做的是赋予孩子勇敢面对人生中诸多课题的勇气。具体来讲就是帮助孩子学会自立,教他们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人生中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树立面对生活的自信,找到自我价值认同感。自立的三大条件:第一必须自己来决定的事情可以独立做出选择。第二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第三能够摆脱自我中心主义。树立面对生活的自信,找到自我价值认同感。过多的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第一事情也做不成,第二还造成了亲子之间的关系恶化。父母对待儿女要平等,说话要有分寸,多感谢,而不是表扬或者批评,表扬是一种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做的自上而下的评价。批评不是改变孩子行为的好方法批评不是育儿的好方法。一来没有人喜欢批评,二来批评会带来负面影响。
关于批评,学习也是一样,从小我们所灌输的就是你要努力学习,才能考上一个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才会有好工作,有了好工作才会有好生活。然而这是一句完全不正确的教育理念,我认为学习并不只是为了生活或者是为了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为他人而努力学习的人,往往会失去自己,轻易放弃。我觉得应该培养孩子学习新事物的乐趣,不要对他们过多的干涉,父母不要总是替孩子操心,先把精力用在自己的课题上,给孩子做好榜样,如果父母在学习之外的地方帮助孩子形成自我价值认同感,那么孩子会有直面自己课题的勇气,当孩子做对了事情时,你不表扬,但是可以感谢,通过感谢孩子就很容易找到在家里或者社会上的认同感。
赋予孩子勇敢面对人生的勇气,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不可能陪伴孩子的一世,他们终有一天需要自己去面对人生的难题。从小给他们足够多的鼓励树立自信心。学习再好的孩子也会有失败的时候,考试失利很正常,以后生活中还有很多失利的事情,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建立独立解决课题的自信,赋予他勇气。不要因为一次成绩的滑铁卢就否定他们。
我们都是从一个孩子渐渐长大,组建家庭并拥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成为父母后,我们都忘了自己作为孩子的时候希望父母如何和我们相处。如何让不管教成为更好的管教,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这本书会给你答案。唯有平等友好的关系,才会创造一个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