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们学习了《明珠回归》这篇课文,我读后深受感触。
这篇课文说了,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从秦代到清代,中国一直对香港实施管辖,行使主权。可是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发动了海盗式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永久割让香港岛。从此我们与香港岛分割开了。就算如此英国人民还不罢休,1898年又一次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将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的二百多个岛屿也租借给英国,租期为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读到这里我感到悲愤。可是邓小平同志在和英国政府的谈判中,向全世界表示了中国一定要收回香港的决心。我觉得如果不是邓小平同志的智慧和胆识,可能香港还被英国统领着。
现在我们的国土,澳门和香港都重新跨进祖国的怀抱,还差台湾,但是我相信两岸人民虽然分开着,可是我们心连心总有一天台湾一定也会跨进祖国的家门。
《在回归中前行—甘南现象解读》观后感
汤原县前卫学校教导处王继红
今天下午,学校所有党员及中层以上领导干部集中观看了《在回归中前行—甘南现象解读》的视频。
通过观看这部专题片,我深切感受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群众看到了党的优良传统的回归和重建。专题片通过大家所熟悉的典型事,教育了我们干部时刻要对照“镜子”查找不足,切实转变作风,改变观念,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
通过视频了解到,甘南县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通过解决干部问题,解决了群众问题。他们为每家每户发放小本子《为民手册》,群众的每一项办事内容到哪办、找谁办、怎么办,手册上都有服务指南。百姓家的自来水坏了,打个电话就有人来解决。
全天开通人民导航服务电话,解答群众咨询,帮助沟通解决问题。甘南县通过个人自荐、组织考察选用优秀干部,将329名干部纳入选人视野,放到事关发展、民生、稳定等直接接触群众的一线进行锻炼,把“相马”与“赛马”、“公开透明”和“民主平等”作为认定干部行为的关键词。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干部把群众的心思摸透了,为民服务的事情就有得做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甘南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的优良传统回归,重新拾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甘南现象”是每一位领导干部学习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鲜活教材。
通过认真观看,深刻思考,我认识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有务实为民的作风,要树立坚守信念、担当使命的崇高精神,对人民的教育事业负起责任,始终把教师的事、学生的事和本职工作摆在第一位,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在工作中,要真正关心师生的需要,真正让师生看到他们的重要性,成为解决他们问题的好帮手。
通过学习,以认真落实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在工作中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走进一线,与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朋友,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进一步提高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水平。
在1999年12月20日,对于全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隆重、特别的日子。被侵占了四个多世纪的澳门,终于以和平的方式回到了伟大祖国母亲的怀抱。澳门回归了!
广场上聚集着上千万个的市民。人群中有弯着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有拿着花圈和花束的年轻小伙子。还有一些小女孩手里拿着彩色的气球在摇动。一个小孩子兴奋的不禁把自己头上的红帽子摘下来抛上上空,左手指着飘扬在半空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在这个小男孩的旁边还有一位使人敬佩的军人和几位少先队员。他们肃立在国旗下,眼光凝视着飘动的两面旗帜举起右手敬礼。从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看出他们当时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和兴奋。
不只是他们,就连天上的鸽子也兴奋起来。几十只鸽子在人们头上飞舞。灿烂的阳光撒在它们身上,正像沉静的大海,溅起了点点的浪花。正是这浅细而流畅的线条,让人觉得此时的场面是一种使人难以忘却的,雄伟的美流动起来了。
看!在左边还有一条用三个气球拉上天空的黄色条子,上面写着:庆祝澳门回归。这几个大字在人们的心里不但比一般的显眼,而且还很有气势。远处看有几栋建筑也挂着这样的大字条。把整个澳门都洋溢在回归的欢乐与兴奋的气氛当中。
人们盼望澳门回归的愿望已经实现了,可是还有中国台湾没收复。所以现在,我们要学好文化专业知识,掌握时代需要的各种能力,将来为祖国的台湾回归和建设尽一分力。
1999年12月20日零点,你们知道是一个怎样的特殊日子吗?它是澳门回归祖国的纪念日。就在当日凌晨,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历经磨难之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这一天,是开辟中国新纪元的一天。也就是这一天,
激情澎湃的宣言声牵动着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13亿中国人的心跳连成同样的律动。让我们穿越历史的云烟,回到公元1553年。那一年,葡萄牙人用残酷冰冷的枪炮抢占了中国南海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澳门。从那以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都在热烈期盼着,都在努力奋斗着,希望澳门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希望美丽的莲花盛开在祖国的百花园中。回归载,莲花盛放。虽然面积不到30平方公里,但这座土地有限、资源有限、人力有限的城市,却在祖国的支持下发挥出惊人能量,成为珠三角地区一朵令人瞩目的“盛世莲花”。今天的澳门,经济繁荣、民生改善、民主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白色的莲花尽情绽放!今天我们再次祝福澳门,祝贺你迎来了回归祖国的24周年纪念。同学们,让我们牢记历史、不负先辈的教诲,勤奋学习,努力拼搏,使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强国之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祝福祖国繁荣昌盛,我相信
澳门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汤姆索亚给我的映像是一个手里老是拿着弹弓,口袋里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工具”的天真少年,他也是我们这一代孩子的缩影。
读完小汤姆的故事后,我突然有种失落感。羡慕小汤姆,因为他正过着快乐的童年。事实上,我小时候和汤姆很像,所以当我读到它的时候,我不自觉地认为自己是故事的主人公。
在书里,我与和我年龄相仿的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享受只有儿童才有的特权,脑子里装满了小小的智慧,小小的幼稚,小小的天真。
但现在我们有太多的顾虑,太多的不能,只因为我们长大了。长大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得体,举止是否恰当,我们要竭力维护自己在大人眼里的“光辉”形象。这样,我们就有了隐私,谎言和掩饰,尽管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有时候我想,如果不把这些考虑进去,让生活回归生活得本质,那我们就不必活得那么累了。我可以一口气看我最喜欢的动漫,对我不想做的事说不。但我也知道,要实现是很难的。
类似汤姆索亚式的童年已成为我们人生历史中的一页,湮没在时间的长河里,无论我多么努力地想要握住自己的童年,哪怕是碎片也好,但是一次次的抓空,让我意识到我失去了一些东西,一些很重要的东西。
它们有颜色,洁白,不受玷污;它们有味道,甜,像巧克力蛋糕;它们给人入口优雅,回味无穷的感觉。它就是天真。
也许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更多的时候,人们忽略甚至嘲笑天真,以为自己是那么的没用,那么的天真,那么的愚蠢,那么的愚蠢,以至于可以和毛毛虫聊天,和娃娃窃窃私语。但是当我们融入社会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如果每个人都有点天真,社会就不会那么复杂,人性就不会那么难以捉摸,就不会有那么多阴谋。
可是不得不承认,或许人的一生里只有在小汤姆的那个年纪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轻松和快乐,因为只有在那时,天真是无罪的。
但我还是希望有一天,每个人都能回归生命的本质,抱着一颗纯真的心,多相信别人一点,少怀疑一点;多真诚一点,少撒谎一点;多关心一点,少计算一点
然后,我想我们的世界会像汤姆·索耶的童年一样美丽。
嘉善高级中学高一:碎叶
《回归人心》读后感
《回归人心》是作者李开复的一本著作,通过对科技与人性的深入思考,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下人与科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技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依赖科技,但同时也产生了各种问题。李开复认为,我们既要迎接科技发展的机遇,又要面对科技带来的挑战。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回归人心,重新思考科技的发展方向,发挥科技的优势,同时避免科技对人类的恶劣影响。
在书中,李开复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他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三重挑战:失业、不平等和道德观念的颠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使很多传统职业岌岌可危,很多人将面临失业的风险。而在人工智能时代,财富将更加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这将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加剧。李开复还讨论了道德观念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性,他指出人工智能虽然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很多问题,但它也可能滋生出一些道德上的问题,例如隐私窃取、歧视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回归人心,审慎对待科技的应用,避免出现不可逆转的后果。
另外,李开复还提出了解决科技挑战的方法和思路。他强调“人类优势”,认为虽然人工智能能够完成许多复杂的任务,但人类的情感、创造力和思考能力是无法取代的。因此,我们应该利用人工智能来增强人类的能力,而不是取代人类。尽管科技发展很快,但我们不能忽视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李开复提出应该建立起一套明确的道德准则来指导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确保科技对人类的利益最大化。
《回归人心》还对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李开复认为,教育是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最重要发展途径。他鼓励年轻人注重自我教育,提升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才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抓住机遇。
我深受《回归人心》这本书的启发,它让我重新思考科技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不能盲目追求科技的发展,而是要审慎对待,保持人性的关怀和情感。通过回归人心,我们能够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找到平衡,使科技为人类带来更多福祉。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思考科技与人性的关系,审视科技的发展对我们社会、个人的影响。《回归人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让我们重新认识到科技的本质和价值。我们要保持对科技的理性思考,回归人心,让科技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更多正面影响。这本书是我们思考科技发展的重要参考,希望更多人能够读到它并从中受益。
当我去选书的时候,我一眼看中了“回归真教育”这一本书,其实第一眼吸引我的就一个字“真”,什么是“真”教育,我的教育是“真”的吗,我究竟在做什么样的教育?心中不免有种种疑惑,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马上签字领下这本书,这个假期就读它了。
回到家,就急迫的想知道,到底什么是“真”教育?马上翻开书看起来,看着看着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到半夜一点多,已经一半了,第二天起来就爱不释手的接着一口气读完,读后收获颇多,感触很深。
感悟一:静待种子发芽
在书中,作者梁好一直反复强调虽然不同的学生家庭条件不一样,个体素质能力不一样,性格爱好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体,拥有着不可轻视的人格尊严,我们绝不能用同一标准要求他们,而要允许他们的差距,允许他们的不同,在我们为其种下的种子没有在他们的心中及时生根发芽之时,我们不用着急,我们需要等待,也许他们的芽发的慢一些,发的晚一些吧。“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真的是这样,并且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或早或晚,这是自然规律。作为一名教师我愿意等,我不着急,但是,但是,但是,我却得不尽所有能力让一个不会发芽的种子和所有不在一个花期的种子种一起发芽,相互难为着,为难着。我们应当反思自己:我们种下的这颗种子是否适合这块土地?我们如何找到适合他们的种子?正如作者提到,每一个苹果里面都隐藏着一颗美丽的五角星,然而,教师常常关注“苹果”的形状,却很少能走进“苹果”的内心,去欣赏那美丽缤纷的“五角星”。正如,很多老师看似与学生很亲近,从早到晚,一直与孩子们在一起,似乎跟孩子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但熟悉不等于了解,只有心灵的沟通,才能彼此相融,达到美好的境界。
感悟二:学习为了什么
在书中,作者反思了如今教育当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学校中“个个争第一”的口号,让学生陷入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应试”教育模式,让教师与学生都为教育所累。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学习到底为了什么?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学习源于内心的渴望,源于对知识的崇拜,源于个人修炼的需要,学习的目的是:增长智慧,历练自我,修生养性,仅此而已,唉,我这么多年毁了多少李嘉诚。左右不了的就别去左右,但是作为教师却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尽管前路艰难。而指向高考的学习,指向功利的学习,只会让学生身累、心累,而这样的学习终究是学生内心排斥的。那么,如何回归真教育呢?
我在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1、成人与孩子的对话,需要走进孩子的世界,采用孩子的方式。正如书中的故事:对“雷声”的解释,爸爸用科学方式的解释不如奶奶用童话的形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2、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而要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正如书中的故事:葫芦要留下一定的空间,才能让盐巴更迅速的吸收。
3、学生需要更快乐,更有探索性的作业。因为,对孩子的人生而言,留在孩子记忆中的不是枯燥乏味的书面作业,而是诸如找叶子似的快乐探索。
4、教育要给学生努力去够的机会,正如书中的故事:养育河马,食物总在他够不到的地方,它十分懂得珍惜,每天拼命的够着吃,才能长大。教师只有给予学生努力去够的机会,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才是鲜活的、生动的、印象深刻的。
感悟三: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书中,作者针对一名教师如何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如何认识自我的价值,体验到职业的尊严,收获到教育的幸福,为我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我的体会有:
1、专业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教师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努力钻研,踏踏实实的打牢自己的根基。
2、每位教师都要学会“见缝插针”,充分把握生活中的一分一秒,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3、发现自己的优势,找自己的特长,让优势更优,特长更长,在优势特长上狠下功夫,达到一定的深度,自己便会比别人高出很多。
4、固步自封、墨守陈规、抱残守缺,只能让自己被时代抛弃,而具备发展的意识,敏锐的眼光,主动反思的能力,顺应时代发展,紧跟时代的潮流,才能成为一名立于不败之地的教师。
5、别人的成功经验,不是不能借鉴学习,而是要辩证的学习,客观的对待,深刻的研究,而不能盲目追求形式上的雷同。
6、专家的引导对教师专业成长十分重要,专家站得高看得远,专家的引领可以让教师少走一些弯路,尽快的成长起来。然而,教师应当清楚专业成长是自己的事,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需要在自主的阅读中构建,自己的教育模式需要在自己的实践中探索,自己的教育思想需要在自己的思考中凝结,
7、走出“毛毛虫”效应,走出“跟随着”的怪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坐起,从突破自我做起,不走老路,不盲从大众。唯此,才能让我们的教育大步向前,而非原地踏步。
8、一条小鱼,虽然不能选择鱼缸的大小,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成长,只要自己不断的成长,当鱼缸容不下自己之时,自然会有新的鱼缸等着你,即使没有人替你更换新的鱼缸,自己也可以打碎鱼缸,冲向更广阔的大海。
(2014-5-26)(M.277433.cOm 正能量句子)
张忠三**《在回归中前行—甘南现象解读》记录片后,认真思考,我感触很深。这部专题片即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又教育了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使我对群众是党的血脉和根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只有把实情办好,把好事办好,深入群众的心,党才能不丧失依靠的力量,才有生命力。
做为一名质量监督工作者和一名共产党员,我要深入学习,努力工作,做好群众和质量监督工作。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一心为民的职责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为民工程的核心所在,领导干部虽身处高位,但在群众面前,不能有丝毫优越感,不能摆架子,不能搞特殊化。领导干部不仅要“独善其身”,更要服务人民。民意不可侵犯,人心不可失,个人名气微不足道,民生安康才是根本。
领导干部要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常怀亲民之心,常念为民之责,常思富民之策,常兴利民之举,做到凡是群众不受益的决策不出台,群众不支持的措施不实施,群众不满意的事情不能干。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舒心满意的日子,才是为民工程的目的。
二、党员领导干部要保持一身清正
对我们党来说,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古人云:“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
干部当到一定时候,大家的能力与水平可能都在一个层次上,真正能分出高下的是责任、公心和廉洁。干部能为老百姓办好事,又能保证自己清正廉洁,这既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又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为官不廉必须一票否决,既使再有能力、再有“政绩”,都不能宽容迁就。
领导干部既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报复,又要有“在位一天,赶考一天”的意识。要明晰法律与纪律的“高压线”,明晰公与私的“警戒线”,明晰个人与家庭的“情感线”,以平和之心对“名”,以淡泊之心对“位”,
以知足之心对“利”,以敬畏之心对“权”,始终坚持台上台下一个样、上班下班一个样、进家离家一个样、本地外地一个样,自觉做到条件变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不丢,环境变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减,时代变了甘于奉献的传统不变,切实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努力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3、 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教育实践,带头示范
我们改进了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班子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形象,制定了八项具体措施,以实际行动引领党的前进方向。在教育实践中,各级领导干部既是组织者、监督者、推动者,又是参与者,责任重大。我们务必要警醒起来、行动起来,当好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带头人、领头雁。
一是要在学习上带头,认认真真学好《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选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论述选编》等规定文件,全面准确掌握**精神,以此指导活动的开展。二是要在查找“四风”表现上带头,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找准自己在作风上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用严格的尺子衡量自己,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深挖根源,分清是非,总结经验教训。三是要在发扬民主、听取群众意见上带头,敢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让党员和群众向我们聚焦,帮我们查找问题、揭短亮丑,用群众的评判照镜子,找准作风之弊、行为之垢的靶子。
四是在明确整改方向、边学边改、解决问题上带头,正视查摆出来的问题,正视自己身上的毛病,不回避矛盾,真正拿出改的诚意和决心,以改进作风的实际行动和成效提高自己,带动和取信于群众。
读《回归道德智慧》一书有感
最近,利用暑假的时间读了吴安春写的《回归道德智慧》一书,感到收获颇丰。
《回归道德智慧》一书共有六章:第一章道德智慧的文化探究;第二章道德智慧的内涵、形态及精神实质;第三章道德智慧的境界、功能及特征;第四章道德智慧教育;第五章教师的道德智慧发展研究;第六章教师道德智慧发展的支持性条件。这本书从道德哲学、道德教育学、道德心理学视阈融合的角度,通过“厘清道德智慧的基本内涵、对道德智慧进行学理解析、关注向道德智慧回归的道德教育和教师问题”三个方面层层递进,揭示了向道德智慧回归的道德教育问题。
它针对以往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中人文精神失落的现象,呼唤以人为本、重新回归人性的道德教育理论研究,重视中国传统道德智慧的继承和国外道德智慧的吸纳,建构了具有人文气质和理性精神的道德智慧心理和道德智慧教育理论,为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同时也对在德育中始终处于一个规范引领者姿态的教师的道德智慧的培育与发展,做了重点剖析。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具有道德性的实践活动。它要关心人、帮助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每一个有着感性生命的个体,都成长为一个通过人类教育活动传承和创新文化的人,成为一个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
教育的方向性、目的性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誓言。作为教育活动的人格承担者,教师应以关心下一代的幸福为己任,为下一代的幸福规划和贡献力量。教师的特殊角色及其工作是教育道德的体现。
教师职业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教师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将蕴涵在优秀文化中的伦理价值汲取与提升出来,以此来影响、启迪新一代的心智,提升他们的道德人格境界。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和一个有道德的人。只有敬畏、谦让、认同、接纳和发扬,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甚或是西方的道德智慧和道德传统,德育的内涵及功效才可以历久弥新,教师才可以有资格以满溢之水渗润、启迪学生的心灵,进而使芸芸众生彰显其向善之心、向美之愿。
在师生德性对话的流程中,或许会舒展流畅、或许会层峦跌宕、也或许会峰回路转,但是不论何种方式的德育交流,其中双方都会有探险的兴奋与欣慰,都会有碰撞摩擦产生的火花与灵光。而这些也正是我们教育者在德育中所预期的、渴望的。教师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着最广泛、最持久、最深刻的影响。
由此可见,教师的道德智慧是教育的关键问题。
如何激发教师的道德智慧不断成长,应该是每个学校都应该关注的问题。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四种教师意识
一是科研意识。要把科研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途径,从科研的角度看待德育、课堂教育、学校管理等问题,树立科研意识。
二是问题意识。在学校教育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和界定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课题意识。即形成以项目带动教师发展的意识,注重学校项目与教师个人项目的交叉功能;同时注重研究项目的规范化、科学化,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建立研究小组和研究社区。
四是理论意识。教师要对所从事的工作和研究进行一定的理论思考,从而得到不断提高。
读《回归信念》有感
陈润秋
拿到《回归信念》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很快开始打开阅读,而是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去思索"信念"是什么。"当初为什么选择做社工?"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我,我也问过很多人,得到了很多不同的答案,例如说有双休日、假期多、工作时间稳定、工作氛围好……当然,如果只是这些理由的话,很多工作都有这些条件,所以也延伸出了下一个反思"是什么让你坚持还在做社工?"我相信,每个社工入行的理由各不相同,但能坚持下来一直做社工,内心一定都有某种相同的信念。
《回归信念》一书是由香港城市大学甘炳光老师编著的。这本书告诉我们,坚守信念,面对挑战,是成为社工的必备条件。然而工作在前线的社工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应如何践行社工信念却又成为另一个课题。
该书以不同的社工信念为题,让20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工,围绕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细说他们在不同工作岗位和服务范畴中遇到的挑战和挫折,以及他们自身对社会工作的反思,分享他们在现时香港的工作环境中坚守信念的方法,表达他们对作为社工的真诚,对坚守并向全社会推广社工信念的执着。
坦白来说,我并不是特别喜欢看满满黑白文字,全本除了封面一点颜色、插图都没有,特别还是专业类的书,但因为需要写读书报告,不得不以壮士断腕的悲壮心情,打开了这本书,然后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回归信念》不是枯燥的专业书,也不是一味猛灌鸡汤的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对话,投身社会工作事业并为之奋斗的20位前行者通过这本书与读者的"对话",分享他们在实践社会工作观念过程中的挣扎、失落、欣慰、顿悟等等。
甘炳光老师在书中写到"社工的信念,较诸社工价值观更重要".看完《回归信念》这本书后,我回忆了自己当初选择做社工的原因。时至今日依然清楚记得2014年11月,当我停驻在人生分叉的路口,徘徊犹豫看不清前行方向,我姐对我说:"既然不知道要做什么,你要不要试试看做社工?我觉得你的个性挺适合做社工的。"’但当时我选择做社工,却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是被姐姐说起社工时眼里闪现的光吸引。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姐姐眼里的光是什么,只是觉得莫名被吸引,现在想想,那种光应该就是甘炳光老师一直在书中强调的信念了吧。姐姐说:"社工并不是单纯向钱看的工作,而是深入社会的基层,了解并收集基层群众的需求,去推动社会相应政策的实施或者修订,从制度上去改变社会的不公现象。"
在《回归信念》这本书中,甘炳光老师对于"信念"这个词作出的解释是"信念是指我们真正相信的事,跨越了认知的层面,以致个人投入的信心层面,成为个人所信靠的东西。我其实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信念的第二个重点是‘念’这个字,除了‘相信’之外,信念更要求我们要‘时刻思念’这些我们是好的及有价值的东西,既要‘念念不忘’这些信念。"对于书中提及的[拾海星]这则有关信念的故事,我是通过看书后,在网上搜索了故事的内容,也让我想起了我的第一任也是拉拔、陪伴着我们成长为一名合格社工的陈绍勤老督导,给我们讲过的那些关于社工信念的小故事。除了专业知识,他传递给我们的更多是社工的信念。时至今日,对于学过的专业知识有的已经遗忘或者模糊了,但那些关于信念的故事依然记忆清晰,也成为我最喜欢和别的同行或者实习生分享的内容。
怎么定义一本好书?我认为值得反复阅读,并能引发思考的就是好书,而《回归信念》符合我对好书的定义。由于时间关系,目前为止我仅仅完成了全书的第一次阅读,以谦恭的态度,仔细阅读了每个故事、每个分享,带给我很大的触动。从这20个资深社会工作者分享的故事中,除了工作技巧,他们遇过某些经历和曾经遇到的困难和迷惑,如何面对,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最终希望传达的还是他们的信念。从事社会工作4年多时间,我试过迷茫,试过失落,挣扎过,想过放弃,但现在依然还是一名社工。书中说有信念才不会迷失,有信念梦想才会更坚固。从前没有细想过信念是什么,也从未刻意去修炼过自己的信念,而是听他人的信念,学习他人的信念,但信念不是学习得来的,而是需要修炼出来的信念是从个人不断反思,透过亲身经验和验证,慢慢培养出来的,我希望有一天,我能传达给别人的,不再是照搬学习得来的信念,而是修炼出自己的信念。我认为《回归信念》这本书值得让每个从事社会工作的人阅读,特别是在迷茫彷徨的社会工作者,要知道坚持做社工不易,但有信念的社工不会怕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