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伊观后感 篇1

当事实变成了传说,那我们就出版传说把·····

这将是一段史诗,如果将它幻化为传说,那么就赋予它一段符合传说的评论把。

是否可以简单的将这首悲歌的启奏交给一个女人呢,名为海伦的美女,由她奏响,演奏了这曲恢弘壮丽的悲歌。一个女人让世界为之疯狂,为之颠覆。这样的世界是如此的浪漫,不免单纯,纯粹的有些可爱。

美女是上帝的创造物,不懂得欣赏的人是要遭到天谴的。即使是因此招来无端祸乱的特洛伊人民,在见到海伦的那一刻,也为她的美貌及高贵的气质而倾倒,将她奉为圣女。海伦,你究竟有多美,我愿一睹你的芳容,即使从此万劫不复。

海伦看到了百花斗艳,蝴蝶双飞;也看到了流莹点点,蝉鸣声声;她看到了黄叶纷纷,落花阵阵;也看到了冻雨连连,霰雪飘飘····你在惊叹四季的美,岂知我在留恋你的美。

试想谁能预料十年征战,死伤无数,一个简单的木马就成功的让特洛伊人民在热情的怂恿下,丧失理智,自己凿开了城墙。

一部恢宏的史诗竟然是这样的结局!英雄丧失斗志,美人孤独恐慌·····不管是胜者还是败者,这段史诗的落幕都太荒凉了。

即使爱让人罪恶滔天,如此万劫不复,仍将爱下去。

特洛伊观后感 篇2

《特洛伊》:爱、恨、神论与人性

影片结尾当paris射死achilles时我矛盾了,我该高兴,该惋惜,该悲伤..我不知道…这一生命的终结不仅仅是我最喜欢的男主角倒下了,因为这一箭蕴含的太多的爱恨情仇,化解的却也更多…改自荷马不朽史诗《伊利亚德》的影片《troy》不仅是男女主人公俊美的外表带来的视觉冲击的快感,它把人类的爱恨情仇表达的淋漓尽致。

之前风流成性的troy小王子paris,对已为人妻的敌国王后helen却投入了忠贞永恒的爱,甚至不惜为了她而引发战争,抛弃生命。貌美如仙的helen同样是一个敢为爱情,不畏权势的烈性女子。她的一段话:

“我并不是怕死,我只怕明天的到来,我怕你将扬帆而去,不再回来”,情到深处,叫人动容。阿基里斯也是。他是我在电影中最喜欢的角色。他不为希腊任何国家而战,只是为了荣誉。他参加攻打特洛伊的战争也是为了名垂千古。

直到遇到爱情的降临。他对特洛伊女祭司布利塞伊斯的爱也是无法阻挡的,当特洛伊沦陷时,achilles不再追求名声的千古流传,而是在战火中寻找年轻的布利塞伊斯,直至最后为爱而死,这是什么?我坚信这是人类最纯洁的爱情。

布利塞斯不仅被阿基里斯强壮的身躯所吸引,也被阿基里斯巨大的人格魅力所感动。她放弃了对神的敬仰,甚至在achilles即将死亡时与之缠绵难以割舍,叫人为之动容。当真爱来临,却面临生死分离,这是平凡的人生无法体会的,我想世上再没有比这更残酷的事情了。

爱情果然有着巨大的力量…

长子hector对其弟弟paris的爱,将其弟弟的风流视而不理,在那样男尊女卑的社会,无非流露出对弟弟的溺爱;还有当弟弟paris 与敌国斯巴达国王米奈劳斯搏斗失败后,paris面对死亡的恐惧,抱这部住哥哥的腿,流露出渴望求助的眼神。hector放弃了男人间决斗必须遵守的规则,只说了一句“he’s my brother”,这是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两句台词之一,他毫不犹豫的拔出剑刺向奈劳斯博的胸膛。这正是兄弟手足之情的体现。

achilles对堂弟手把手的传授作战技巧,并将道理与其,体现了兄弟之爱;当其堂弟被hector误杀后,achilles恼羞成怒,戴盔披甲,杀死了hector,为其弟报了仇。影片至此,因为爱,仇恨也被进一步激化。

特洛伊国王对次子paris犯的严重错误给予的理解,无非体现了对儿子的伟大父爱;他在长子hector被杀后半夜潜至敌国营地,放弃国王的尊严,亲吻杀死自己儿子的敌人的双手,为的就是要回长子hector的尸体,在他眼睛上放两枚硬币,为他超度。是父爱使然。hector对自己尚嗷嗷待哺的儿子更是无限的关爱,当确信自己必死无疑时,他提前指给妻子一条暗道,让其将儿子抚养大,便体现了他对儿子的爱。

这种父子爱不但体现在上层阶级之间,而且在普通士兵中也有所体现,一个很小的镜头——在特洛伊沦陷后,achilles释放的那个普通士兵说“我还有个儿子,放了我吧”,这是我印象最深的另一句台词,试想假如他没有子女,一个有骨气的士兵绝对不会乞求敌人给自己生路,也许因为父爱,他放弃了尊严。这种种皆是体现父亲对孩子的爱。

仇恨亦一直贯穿着整部影片。

当自己的妻子被别人夺走后,尽管helen是心甘情愿的…斯巴达国王米奈劳斯一怒之下,决定吞掉敌国特洛伊,虽然说这种进攻与一个女人关系并不大,可却是对夺爱之人的仇恨激发了战争的爆发。对爱的人的仇恨反映了男人对女人的霸权和统治。一个男人的女人被另一个男人抢走是对他们尊严的极大侮辱。这似乎是自古以来不朽的定理…

侵略国人民恨侵略者是必然的,这是战争的必然。人们不希望战争,任何弱小且无野心的国王都希望自己子民安居乐业,特洛伊虽然并不算小国,但是其国王亦是如此,但这种仇恨积累的一定程度后就会爆发出不可抵挡的力量,有促成“以弱胜强”的可能,特洛伊与敌国的第二战敌国被击败的情况大概就如此,虽然敌国战略有所失误。而且,当特洛伊即将沦陷时,特洛伊国王率领一小部分剩余士兵与敌人作战,这也是仇恨的表现。

亵渎亲情的仇恨带来的后果必定是严重的。achilles为堂弟复仇,就是对杀兄弟者的仇恨。其后果就是hector的死亡。

当然,阿基里斯和赫克托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还有paris在特洛伊沦陷后不顾堂妹布利塞伊斯的阻拦仍然将箭射向了阿基斯里,这也是对杀兄弟者的仇恨,对小王子paris来说更是对杀死自己一直依赖者的人的极大仇恨。

这三种爱和三种恨交织在一起。爱削弱恨。例如,布利塞斯的爱改变了阿基斯里,减少了他的仇恨很多,增加了他的爱很多。典型当特洛伊士兵说他因为有儿子求饶时,achilles说“那赶快逃出城去”。

一种所谓的神的保佑,最终毁灭了特洛伊王国:长子hector不赞同乘胜追击,而祭祀却说“神有好的征兆,可以乘胜追击”,结果损失惨重;木马在城外时,次子建议烧毁它,而祭祀却说“这是神的赏赐,应该将其迎接到城内”。无知是我极度鄙视的地方,所以我不喜欢特洛伊国王的角色,尽管他充满了爱。

殊不知,特洛伊能够在很多国家都被吞并后仍能独立,是因为他的子民的勇敢和坚固的城墙,而非神的保佑。

人性:achilles虽为杀手,可他有自己的主张,虽然他对王子hector恨之入骨,可当特洛伊国王来乞求要回儿子的尸体时,在特洛伊国王的真情表白下,他还是归还了hector的尸体;当特洛伊沦陷时,如他对敌国一个男子士兵的饶恕也体现了这一点。残忍不失人性。对于一个凶猛的杀手来说,人性是男女之间神圣爱情的结果?

抑或是深深埋在心底的共同人性?我感到茫然…

珍惜生命,珍惜那些爱我和我爱的人的生命。珍惜属于自己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名与利皆是身外之物,有爱人与自己来分享,名与利才显有意义的。

看完影片我受益匪浅。因为爱,人活在这个世上才觉得温暖。

特洛伊战争中的欲望世界

——观电影《特洛伊》有感

三千两百年前,希腊和特洛伊之间的战争是不朽的。它的伟大不仅在于它空前的规模,还在于它的英雄。

电影《特洛伊》所演绎的这场不朽的战争,却可以看出一个真真切切的神与人的欲望

世界。隐性的神欲

神,在这部影片中没有直接的出现,但在战争的起因和发展中,也不难看出神的欲望,并因为他们的欲望,对这场战争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集威猛、超凡、英俊、傲慢、狂妄、**、专横于一身的英雄阿喀琉斯,在战争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阿基里斯,就没有特洛伊战争。即使有,也不会如此的惨烈和血腥。

正是阿基里斯的愿望鼓舞了希腊抗击特洛伊的决心和勇气。另一方面,上帝的欲望鼓励了上帝之子阿喀琉斯的欲望。

神的旨意,对阿喀琉斯最终决定帮助他极不情愿帮助的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出战特洛伊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神的典型代表是阿基里斯的母亲,阿基里斯是众神之一,海神特提斯。作为一个母亲,面对对是否出战犹豫不决的儿子,她淡然地给儿子指明两条路:

一条是平淡却幸福安详的一生,却死后便很快被人遗忘;一条“荣耀将归属于你,你的伟大事迹将流传千古,世人将永远记得你的名字。”但所付出的代价是“你的荣耀将为你带来灭亡。”忒提斯从淡定到情绪激动,无疑的,她是赞成甚至是怂恿阿喀琉斯出战的。

她不会不知道自己儿子英勇刚烈的性格,对令人激情澎湃的后者无疑会动心的。出战特洛伊,若是为了仅仅捍卫希腊的尊严,便也无可厚非,但是,神(海洋女神忒提斯)仅仅为了死后的虚名而不顾两国交战将死伤无数,将两国百姓会遭祸害完全置之度外,不可不说是为了满足一己对名利的欲望。

特洛伊战争的双方都得到了神的支持。希腊智慧女神雅典娜和太阳神阿波罗站在特洛伊一边。太阳神阿波罗受特洛伊人顶礼膜拜祭奉,按照祭司所参悟到的神的旨意,坚信特洛伊之战将获得神助,于是特洛伊便十分坚定不移地迎接着战争的到来。然而,观众期待已久的太阳神阿波罗却从未出现。

而特洛伊也没有像大祭司所预言的那样,得到神助。大王子赫克托死于阿喀琉斯的剑下,木马被看成是希腊祭奉海神的祭礼被拖入特洛伊城却使全城被灭。上帝,当然,享受特洛伊人的牺牲,但没有帮助特洛伊人从头到尾摆脱战争的伤害。

为欲望驱使,享受着祭礼和膜拜,却背信弃义,因为对立诸神的压力而却步,甚至面对全城被**的百姓无动于衷,不做任何救助。

而众神为何划为两派支持一个国家的战争呢?因为想借助所支持的国家以发泄对对立诸神的不满,助长自己在众神中的威望,享受所支持国家的祭奉,这一切,都出于虽是神的身躯、身份、地位,却实质与凡人有相同的对于名利的欲望,物质的欲望。而这些欲望,恰恰导致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

特洛伊之战,就是其中之一。英雄阿喀琉斯,赫克托,特洛伊国王普里尔蒙,阿喀琉斯的表弟帕卓克斯等等,无论他们多么的勇敢无畏,沉着智慧,都不过是诸神欲望下的牺牲品。

显性的人欲

《特洛伊》中所表现出的,除了神的欲望,还有人的欲望。人的欲望,无疑是更直接的导致了特洛伊之战的发生。而人欲对战争的影响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战争的导火索——帕里斯和海伦对爱情的追求和不顾一切。特洛伊二王子帕里斯爱上了米奈劳斯的皇后海伦,并私自将海伦带回国。因为一己的爱欲,不顾特洛伊向往已久的和平以及整个国家人民的生命,帕里斯无疑是自私和不理智的。

对一个人的爱情的成全比起要用一个国家的人的生命作为代价,无疑是浅薄而不值得一提的。而作为一个国家的王子,竟然会这样选择,是被个人欲望冲昏了头脑。

其次,是希腊国王,阿珈门农,因为不满足于眼前统一的希腊国土,为了满足扩张和征服的欲望,劳师动众,率领士兵横渡大海去攻打特洛伊。为弟弟抢回弟媳报仇雪耻的借口终究不能隐藏他作为一国暴君的贪婪和野心。而他的野心和贪婪,却造成了特洛伊的毁灭。

再次,便是为“千古留名,永垂不朽”的名利欲望所驱使的英雄阿喀琉斯。对名利的欲望,让他前往特洛伊作战。而因为对布里塞伊斯的爱情的欲望,最终让这个呼风唤雨的大英雄最终丧生在爱人的面前。

在这里,不是对爱情这种人之常欲的否定,只是,当英雄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将抛弃儿女私情。

还有,便是阿喀琉斯的表弟帕卓克斯。一个英武的少年,受阿喀琉斯一手栽培,却因阿喀琉斯过分的在意和保护,生出叛逆之心,并最终因为他的鲁莽和任性葬送了自己。他在伪装成阿喀琉斯出战前,口口声声是为了希腊出战,但在我看来,无疑是一个年幼又缺乏实战经验的少年对名利的欲望。

他想立一次战功,使他在军队中享有声誉,甚至最好能超越专横狂妄的表哥阿喀琉斯。

《特洛伊》的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耐人寻味的世界。它的**,电脑特级,拍摄角度,情节安排等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做深入的**和分析。这篇评论是我对本影片就某一点所产生的看法,权当是一个引子,好让更多的观众都参与到对电影《特洛伊》的**中。

特洛伊观后感 篇3

赫克托注定要走出大门去面对愤怒的阿基里斯。死亡就在外面。他的敲门声清晰可辨。你能开门吗?宿命难道是一种力量而不可抗拒?

英雄要在最光彩的时候殉难,唯有此才有震撼力。谁愿意看到一个漂亮的男人死在床上?也许,战争给了他们最好的舞台,他们在幕布的尽头死去。

阿喀琉斯,一个天生的勇士,在希腊享有“不死战士”之称,从未打过败仗,从不屈从于任何人,只为自己的心而战,为自己的名誉而战。

荣誉,这就是桀骜不驯的阿喀琉斯为之而战的理由。

“你若不去打这场仗,你会娶到一个好女人,之后儿孙满堂,他们敬重你,喜欢你。但是当你的儿孙死了,没有人记得你。如果你去打这场仗,你会死,但是你的名字将会流芳百世” 阿喀琉斯的母亲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说的一番话。

阿喀琉斯要的就是这份简单的荣誉感,战胜了,他不会在乎名,在乎利。他只想要自己的名字能流传下去。

他在特洛伊战争中表现出智慧和勇敢,对勇敢的女性献祭忠心耿耿,对表妹的关爱和保护,对侍从的体贴。特别是最后他因赫克托尔杀死了表弟而与其决斗,将赫克托尔杀死,并将赫克托尔绑在战车后面拖回军营,后又因特洛伊老国王的请求归还赫克托尔的尸体,同时承诺,在赫克托尔大葬期间,12日不进攻特洛伊。这一切的一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旷世勇士,一个盖世的大英雄形象。

生活、信仰和祖国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最必要的部分,它们能激发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力量。珍惜属于自己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名与利皆是身外之物,有爱人与自己来分享,名与利才显有意义的。

因为爱,人活在这个世上才觉得温暖。

古老的特洛伊从未被攻破的城墙倒下了,熊熊火光映照着爱琴海。无名士兵的士骨留在其他地方,而历史只写给国王。爱琴海依然清澈,海边的沙滩又静了下来,特洛伊故城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烽火台上,英雄的身影会出现在**?

而这所有的一切,又或许不过仅仅是荷马吟唱的歌谣。

在残酷的战争中,我们看到的是生命的价值。战场是勇士们争夺荣誉,轰轰烈烈的战斗和死亡正是一种拔高了的人格,人对于自我生命悲剧般的牺牲。从神性到人性的沉降,不得不说是一种人类对生命及个体情感的深层思索。

英雄伟大,贵乎坚韧不屈,勇往直前。但是可贵是对生命的珍爱和对爱人,家人的深沉的爱。真正能推翻这座城市的不是军队,不是阴谋,而是温柔而悲剧性的爱情。

特洛伊观后感 篇4

爱有很多种,有一种爱可以是“全盘奉献”,但有一种爱却是想要“全盘奉献”又充满了无奈,比如赫克托尔之爱。

在影片中,赫克托面对被敌人杀害的弟弟,毅然选择投降,违背诺言,从而拯救了他深爱的弟弟。在今天看来,这些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在古希腊时代,人们认为尊严和荣誉比生命更重要。在英雄主义的指引下,赫克托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令人震惊。原因不仅是对自己兄弟的无保留的爱,还有什么可以解释的?

他愿意舍弃自己的荣誉、尊严甚至生命去爱自己的亲人,哪一个是光荣的,哪一个不是?很明显,赫克托在作出决定之前进行了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这从他的眼睛可以看出。他明知自己那样做会带来的后果,但在他内心深深的慈爱下,纵有再多的无奈,他也选择一肩独挑。

于是,我恍然大悟:这世上有一种果敢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论英雄,他,该当魁首!

由此及彼,再看帕里斯和海伦之爱。为了他们的爱,他们给赫克托和他们的国家带来了致命的损失。追求爱情是值得歌颂的,但为追求一己之爱使家国蒙难,这种不顾一切的爱未免太过狭隘和自私。

阿基里斯是公认的英雄,但他的英雄只限于武术和正义。他不是为国家而战,而是向世界展示他无与伦比的勇敢。说白了,他爱的只是“英雄”的头衔而已,于是他把杀戮当做自己卫冕英雄的垫脚石。

由此可见其“英雄”的狭隘性。在杀死对手赫克托后,他侮辱了自己的身体,这不是真正的英雄行为,甚至有点卑鄙——尽管后来后悔了。因此,他的“英雄”不及赫克托尔“英雄”的深刻和伟大。

赫克托尔之爱,前所未有,“伟大”之词,绝非溢美!

特洛伊观后感 篇5

《特洛伊之木马屠城》之

我的战神——阿基里斯

数一数从古至今的战争,为什么?也许为了权力,也许为了荣誉,也许为了爱情。那么特洛伊之战也难逃宿命。

特洛伊之战是一个具有历史烙印的传奇神话,既宏伟又壮丽。这是一部值得后人赞颂和诵读的杰作。傲慢,高贵,傲慢,自负,傲慢,几乎所有的贬义词似乎都用在他身上。但是他也有为了不惜牺牲自己生命而维护国家利益,他也有为了保护国民安全而奋不顾身的站出来独当一面,他也会为了名誉而战,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

他的影响气概足以掩盖他的种种缺陷,如此铮铮铁血男子汉也有柔情的一面,他也会为了给自己表弟报仇而找赫克托决一死战,他也会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而揭下伪装的面具,他也会为了一个真正的对手的失去而痛苦流涕。

在数百万人的战斗中,阿喀琉斯用一把剑杀死的敌人是自己的两倍,扭转了整个战争局面,避免了血腥**,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之后他便隐居了,但是神又怎么会让如此英勇神威的英雄销声匿迹呢,又让他创造了只身带领队伍攻占特洛伊的传奇 ,终于让他成为雅典人民的依靠,尊奉他为战神,不死的神话。

在这场战争中,阿基里斯俘虏了他心爱的女人布里塞斯。他尊重他所爱的人,没有强迫她。他不仅处处保护她的人身安全,还保证了她的人格尊严。他会为了国王的刀剑而遇见她,他会被他所爱的女人诅咒,甚至放下比他生命更重要的**。他爱她为和平而无畏的精神,爱她为尊严和自由而不断抵抗的顽强性格,爱她的纯洁和勇敢。

阿基里斯由于不甘心赫克托误杀自己表弟而愤怒不已,全然不顾任何的反对和奉劝,执意同赫克托决一死战。只身一人在特洛伊城下歇斯底里的向赫克托宣战。两个英雄的交锋,且不说在城楼上**的赫克托的家人和和他的臣民是多么的撕心裂肺,连在战场之外,隔着几百年之后旁观的我都如此的心力焦悴。

最后,阿基里斯打败了干利的赫克托,两位英雄英勇地决定了一场战争。

当晚,赫克托耳的父亲特洛伊国王普利安冒着生命危险,独自走进阿基里斯的兵营,恳求阿基里斯归还儿子的尸体,让他好好死去。也许他对普利安国王对儿子的爱感到震惊,不管宏碁的精神如何。也许他一开始并不打算这样结束英雄的命运。他放弃了赫克托灵魂的所有权,并与国王达成协议,将赫克托埋葬在一个英勇的仪式上。

在送走赫克托的那一刻,阿基里斯落泪了。这是英雄哀悼英雄的最好方式。对一个英雄来说,珍惜彼此是最权威的诠释。

他是神,也是人。

特洛伊观后感 篇6

学院:化学化工

看了《特洛伊》之后,我不禁沉思。英雄?何谓英雄?

才能勇武过人的人?不怕困难。一个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令人钦佩的人?

上下唇一错开就呼之而出的“英雄”二字让多少热追寻,敬仰,如久旱大地上迎来的甘露给皮鞭下苟且偷生的人们以生命的滋润。可,“英雄”二字有沾上多少血腥和阳谋、阴谋,本是一股正气的英雄又有多少无奈与哀伤。英雄远不如言语光荣。英雄是广场上的雕塑——不再对敌人恐吓,而是对亲属造成永久性伤害。

英雄气短,一如怒放的昙花,极盛之时却是凋零之时。《特洛伊》中阿喀琉斯乃希腊神话英雄之列的翘楚,他是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唯一半人半神,除却脚踵,周身刀枪不入,在特洛伊战争中杀死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使希腊军转败为胜,英勇神武可见一斑。然而,上天嫉妒他的才能,阿波罗伤了脚,死了。

阿喀琉斯之死虽然是命日所为,但肯定不充满阴谋和政治色彩。 他和赫克托耳一样,是一场血腥政治的祭品,他的人生是一曲激昂尔又悲戚的英雄之歌,谱写在希腊统治者的征途上。 从古至今,人们就不停的发动战争。

有的代表权利,有的代表荣誉,有的代表荣耀,有的代表爱。特洛伊战争起因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对斯巴达王后海伦钟情,二者私奔,却无意挑战了墨捏拉尔斯和阿伽门侬的尊严和荣誉,因而,夺妻之恨激起了所谓的大好男儿的怒火,一场毁灭文明的战争势不可挡。

我们不能指责帕里斯轻薄无能,我们也不能咒骂海伦水性杨花,他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仅仅是战争的一个导火索,喷薄的鲜血和飘逝的灵魂让他们在罪孽中挣扎,在苦海中沉沦,而谁有可曾想或许阿伽门侬手舞足蹈地窃喜自己对权利的渴望终于有了突破口----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便可以挥师特洛伊,土地,财富,女人,权力,荣誉, 接踵而至,思及此,他心里又何曾不暗自拜谢帕里斯呢!可悲啊,世人在指责这场灾难的始作佣者时却又往往忽视了那幕后操纵的**。但凭统治者的一句话,千百个家庭妻离子散, 千百个男儿血洒疆场,千百里大地白骨掩道,鸡犬匿迹。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一旦贪婪和权利占据了理智,特别是那些处于高位的人,付出的代价并不像一个人变成魔鬼那么简单。回望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军国主义思想极度膨胀,妄想大振德威,独霸世界,他疯了,世界也疯了, 一片疯狂之中,血染江河,硝烟滚滚,断壁残垣,伏尸百里,多少英雄白头,多少将军断首。

凌云对**王国的野心已经成为统治者满足贪婪的工具。谁会在历史的浪潮中崇拜纳粹刽子手? 本以为一腔热血必将铸就丹书铁卷,却不曾想总成历史罪人,其间的政治阴谋和机缘巧合谁又能道的清呢! 阿喀琉斯无疑是个英雄,但他却也是个悲剧。

他在无法选择的命运和内心的自我之间挣扎。

他是众人宠爱甚至崇拜的战神,血气方刚,是力量的化身。但他注定要当兵。他唯一的目的是为了战争中的荣誉而活着。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不是为某个人而战,我是为希腊而战,我是为希腊士兵及其妻儿而战。他说他不属于任何国王,只是为了荣誉。他痛恨战争,希望和平幸福的生活,但他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为战争而生和死。

他怀里抱着美女,手里拿着酒,没能得到安宁,却得到了帕特洛克罗斯去世的噩耗。命运再次把他推到战争的浪尖,振臂一呼,特洛伊十二名战士瞬间丧命,而他化作地狱罗刹,在战争中兴奋若狂,践踏生灵,涂炭无辜,他用鲜血染红胜利的荣光,他用死亡点燃复仇的篝火。他一面向世界展示他的百战百胜,赫赫战功,一面告诫世人他有多么残忍和血腥。

此刻的阿喀琉斯顿时化身阿伽门侬手里阴寒的利剑,披荆斩棘,摘取那血与泪浇灌而成的胜利果实…… 死在阿波罗的箭下未尝不是他最好的归宿。功高必震主,走狗烹,良弓藏,与其在阴谋勾当中长眠,不如在战争沐血中永生。阿基里斯的死不仅是政治权力的结果,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悲剧。

当时正处在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言行更多的服从与时代**,接受当时的道德规范,以氏族和部落的利益为最高。因此,当希腊盟军频频失败时,他不得不继续战斗。想象一下,一旦希腊不复存在,阿基里斯将如何生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阿喀琉斯的敌对站营中赫克托耳同样有着高贵而悲戚的命运,他承担了弟弟帕里斯的责任,他立志维护荣誉,爱护妻儿,保卫家园,却又不得不勇敢坦然的走向死亡。这样的战争阴云,掠夺**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惺惺相惜,厌恶战争,憎恶死亡,却又是被万人景仰的勇士;他们向往着安宁和平的生活,不仅是满足个人,更是希望这个世界有着美好光荣的时刻,可他们又总是被责任和命运鞭策驱使着扑向战场。

刀起剑落,热血喷溅,而厮杀的胜利和战争的荣誉中却早已不见了他们的音容。奥登在《阿喀琉斯之盾》中这样写道:她从他肩上看过去/寻找葡萄和橄榄/大理石、秩序井然的城市/深红色大海上的船帆/但是,在闪闪发光的金属上/像铅块一样的天空/和人造的荒凉的空地/毫无特色的平原,发黑、光秃/没一片草叶, 没有邻居的足迹/没东西进餐,没地方就坐/然而在那空寂的荒地/难以理解的众人却在聚集/百万只眼睛,百万双靴子/没有表情,列队等待着一个标记/没人露面的声音从空中飘出/统计资料表明,有些原因/说出来像这块地方一样干燥、平板/不愉悦任何人物, 不讨论任何事情/一队接着一队,迎着云雾般的灰尘/他们齐步走开,忍受着一个信仰/他们结果必然会在某处遭难/她从他肩上看过去/寻找宗教仪式上的虔诚/、戴上了花环的白衣姑娘/奠酒以及别的祭品/但是,在闪闪发光的金属上/本来应该是祭坛/可是在他那摇曳的炉火下/她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有刺的铁丝困住了专横的地方/烦躁的**们躺在那儿(说着趣闻)/天气炎热,哨兵们汗流浃背/一群正派的普通百姓/从外面**,既不移步也不出声/就像三个暗淡的图像/笔直地绑在钉于地上的木桩/这个世上的群众和帝王/都有着分量,而且分量始终一样/但都躺在别人的手上;他们很渺小/不能指望帮助,也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们的敌人想做的事已经完成/他们的羞耻是无与伦比的;失去自尊/在肉体死亡之前,灵魂就不再生存……胸膛闪闪发光的忒提斯——灰心丧气地大声哭/责怪上帝迁就她的儿子——力大无比的阿喀琉斯/他铁石心肠,残忍地杀人/但他已经无法永生……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战争的真正原因在于三位女神的斗争。众神之母赫拉,智慧之神雅典娜,爱神阿弗洛忒特,为了得到一个献给最美的女神的金苹果争执不下,大家最后挑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做评判。三位女神分别向帕里斯王子“行贿”,允诺赐予他权力或智慧等好东西,可由于阿弗洛忒特允诺帕里斯王子可以得到天下最美的女人的爱情,所以,爱神获得了金苹果,而做为奖赏,帕里斯得到了斯巴达王后海伦的爱情,也为特洛伊屠城埋下了祸根。

在神话中,众神之母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海神波赛冬、消息之神赫耳墨斯等支持希腊联军人,而特洛伊的守护神则是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月神阿耳忒弥斯等等,他们分为互相敌对的两派,当然是因为宙斯的许可,因为自己的喜好,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神祗们参加作战,阿喀琉斯必然会违反命运女神的规定而征服特洛伊城”(《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斯威布)。

不必多举例,我们便可以知道,这一场特洛伊战争,从来与神话共存,我们所知道的,是一个由命运与众神共同操纵的战争,神和人,都必须服从命运的安排和指示。可是电影《特洛伊》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却做了一个决定,他不会让任何神出现在电影之中——唯一出现在影片中的神祗,阿喀琉斯的母亲海洋女神忒提斯,也只是一个年华老去慈爱的母亲形象。

既然导演不想让神的力量影响这场特洛伊之战,那么,他便必须为这场战争的始末,找到合乎事物发展的矛盾的必然因素,设计出还原人性真实的情节冲突来。因此,影片首先肯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至感情。

如海伦和帕里斯,他们真挚的爱情与爱神的贿赂无关,他们相爱是因为海伦与墨涅拉俄斯的婚姻早已感情破烈,粗俗而好战的墨涅拉俄斯根本不懂爱惜美丽而且感情丰富的妻子。为了爱,帕里斯带走了海伦,愿意和她一起死去。而为了骨肉亲情,赫克托耳王子与普里阿摩斯王明知和平条约被毁之后必然是残酷的战争,也没有把海伦交回给斯巴达国王。

相对于至真的爱情,至善的亲情,影片也没有忽略人性中由来已久的野心与欲望。以希腊联军的统帅——野心勃勃的阿伽门农为首的希腊人,想扩张势力范围,企图控制整个爱琴海,掠夺更多的财富和奴隶。因此,战争一旦开始,你的死或死只能是一场掠夺和反掠夺的战争。

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或许真有其事,可是,能够持续十年之久而作战,除了扩张权力,除了实现野心,除了掠夺财富,我想,没有更合理更有力的解释。可以说,《特洛伊》在战争的源头这里努力还原了人性中善与恶的真实(但绝非历史真实,因为,这毕竟是二十一世纪的人去诠释公元前十三世纪的一场神话般的战争)。

虽然《特洛伊》在宏大的战争场面和开阔险恶的自然背景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我想导演关注得更多的是影片对“人”该如何肯定,影片中的“人”该如何在舍弃了神的因素之后,继续这场壮烈的战争。

影片中,阿喀琉斯在自己的帐幕里,对被俘的特洛伊女祭司帕里塞伊斯说(大意如此):“其实神羡慕人,因为人的生命有终结的一天,所以人们努力在今天争取自己想要东西,于是,现在的每一天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不错,正因为清楚知道生命的短暂,所以要将自己的生命的每一刻都焕发出耀眼的光彩。古希腊神话里,歌颂了无数与自然,与天神,与怪物,与命运斗争的英雄,因为,他们显示了“人”的能力,无时无刻不在克服着种种不可能战胜的困难,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人”的极限。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希腊人会如此崇拜英雄,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阿喀琉斯出现在战场上的时候,希腊人竟会如此欢声雷动,士气竟会如此受鼓舞。

我们知道,张扬个性与自我的现代人类不可能对英雄有着古希腊人一样的情结,可是,这部影片在这个人类不断地丧失对自身信心的时代,在整个世界迷漫着一股悲观主义情绪仿佛又要重新寻求宗教弼护的时代,又一次肯定了人类存在的积极意义,也许在导演看来,并非不合时宜吧。

为了充分肯定“人”,影片不但没有让神参与这场战争,而且在许多细节在刻意地否定了“神”。

影片中有两个细节值得深思。特洛伊国王普里亚姆听了两遍这个比喻,结果不幸身亡。第一次,他没有理会赫克托耳王子的暂时休战建议,听从神官的神喻主张偷袭,结果导致原本已打算离开战场的阿喀琉斯重回战场复仇,而后特洛伊痛失勇士赫克托耳;第二次,他又没有理会帕里斯王子焚烧木马的建议,听从神官的神喻,把木马运进了特洛伊城,最终导致了希腊人残酷地大肆屠城。城毁了,回想老国王,总是念叨的那句:

“如果这是神的旨意……”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喻。从头到尾,他们的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吗?如果不听从那愚蠢无比的所谓神喻,他们何至于遭到这样残酷的失败?

战争与政治往往相辅相成。战争是血腥的战争,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为荣誉而战的英雄便成了被政治操纵、被生活操纵的傀儡。

对不朽功业的渴望让阿喀琉斯成为阿伽门侬政治权术下的一枚棋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让赫克托耳成为政治网络下的一名木偶,双双亡于战争,为政治流血,杀生成仁,为他人做嫁衣裳。为了权利和荣誉,两国处于战争状态;为了荣誉,千万人赴汤蹈火;为了爱,一个国家被彻底摧毁。这就是特洛伊之战,这场为爱而起为爱而终的战争,这场最打动人心的战争, 这场历史上最名不正言不顺的战争,这场成就一代英雄的战争。

但英雄是对的,错误的是这场战争,这场政治阴谋。

特洛伊观后感 篇7

阿基里斯与布里塞伊丝原本是两类对立的人,一个勇猛,所向披靡,喜欢想要战争追求自己渴望的荣誉,一个纯净,平和,善良,渴望和平,及其痛恨战争,但是战争让他们两个之间产生了爱情,他们两个的爱情故事比帕里斯和海伦的爱情更能吸引人。有些人认为阿基里斯为布里塞丝的爱而死是荒谬的。而在我眼里,阿基里斯这样做,并非毫无来由。

首先,阿基里斯喜欢布里塞斯是因为她有他所没有的纯洁和虔诚。当阿喀琉斯遇见布里塞斯时,它就像一头血腥的野兽站在一个出生的婴儿面前。我个人非常喜欢阿基里斯临死时对布里塞伊丝说的一句话:“you gave me peace.

”(“你让我的心平静”)。最后,阿基里斯在一个相信阿波罗的女孩身上找到了他想要的和平,这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神生的暗示。因此,与其说阿基里斯爱上了布里塞斯,不如说他爱上了布里塞斯的平静,抛弃了所有的爱和恨,回到了原来的平静生活。

阿基里斯最后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去拯救布里塞伊丝,也是在拯救他内心深处所向往的纯净,他不愿看到这样的纯净毁灭在战火中的特洛伊。同理,布里塞伊丝之所以会爱上阿基里斯,也是因为他拥有自己所没有的的野性,不羁,他对神所表露的不敬······这些都是她从未见识过的,她很快就明白了阿基里斯并非自己想象中的杀人机器,而是看到了他冷酷野蛮的外表下迷茫而痛苦的心。这一段感情绝非是有些人所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希腊滥情版”,这是两种极端的人生观的碰撞,这种相遇 ,已经超过了爱情本身。

在这场战争中,英雄们最终牺牲了。不管是为了爱,为了荣誉,还是为了保卫国家,他们的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这三段爱情故事没有一个有圆满的结果,都只留给人们凄惨的结局。

特洛伊观后感 篇8

女人和爱情不是这部影片的重点。《特洛伊》着墨最多的,是双方的两个英雄的个性刻划,他们间的牵扯,以及芸芸众生在这场悲剧战争中的所得所失。

但女人和爱情在战争中起了作用,至少在电影中是这样。战争因海伦而起,随着阿基里斯(achilles)为救briseis付出生命而结束,屠城时,特洛伊的老幼残病,在andromache的带领下通过密道逃离了纷乱中的特洛伊。女人和死亡成了这个故事所有矛盾的出口。

爱情,在片中也只是铺垫。帕里斯与helen的爱情让这位“泡遍整个爱琴海美女的****”有了一个质的改变,尽管他是整个悲剧的掘墓人,却也未让观众那么的痛恨他,也许大家都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复杂的人性。

在影片的后半部,帕里斯这个人物有了明显的成长,尤其在他的兄长赫克托战死之后,他担起了巡卫特洛伊城的责任。首先,当他发现那匹著名的特洛伊木马时,他是唯一一个建议不要带它进城,而是把它烧掉的人。而当希腊人里应外合,半夜里木马屠城之时,他做了一回真正的王子--他将所有王亲,包括他最爱的海伦送进密道,将象征特洛伊这个国家的宝剑交给走入密道的年轻人,然后,拿起了弓箭,捍卫起自己的王城。

当阿基里斯死在帕里斯的飞箭下时,对帕里斯而言,这是他成熟的标志。最终,当特洛伊木马杀戮这座城时时,巴黎派出了所有王室亲属(包括海伦)前往秘密通道,但留下来保卫特洛伊。海伦不肯走,帕里斯看着她的眼睛说:

“我们会再相见的,我们会在一起,如果不是此生,就是来世。”到这里才刚刚看出一点旷世奇情的真谛。

安德洛马和赫赫克托是一对恩爱的夫妇,他们的深厚感情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经过多年的洗礼,它已不再是单纯的爱情,它掺杂着信任、优雅、极其深厚的感情。因此当我看到赫克托每一次走上战场前,与andromache对望的眼神,我是被揪动的,夫妻做到这个份上,彼此都已经成了对方的一部分,andromache当然也很清楚每次丈夫出征,都可能有去无回,她担心,害怕,却无法阻止他。

andromache与赫克托夫妻多年,恩爱如初,赫克托在城外与阿基里斯决斗战死时,有一幕是坐在城楼顶观望的andromache见到丈夫摔倒在地而倒下哭泣。这对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是电影三段爱情里最经得起推敲的一段。

最后,阿基里斯和布里塞斯。这是一种原本就不存在的爱,但在电影中却比海伦和帕里斯更有吸引力。有人认为片中阿基里斯为了与briseis的爱情而死是“可笑”的。

而在我眼里,阿基里斯这样做,并非毫无来由。首先,阿基里斯之所以喜欢布里塞斯,是因为她有他所没有的纯洁和虔诚。当阿喀琉斯遇到布里塞斯时,它就像一只血兽站在新生婴儿面前。我个人喜欢阿基里斯死后对布里塞斯说的话:

“you gave me peace.”(“你让我的心平静”)。最后,阿基里斯在一个相信阿波罗的女孩身上找到了他想要的和平,这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神生的暗示。

因此,与其说阿基里斯爱上了布里塞斯,不如说他爱上了布里塞斯的平静,抛弃了所有的爱和恨,回到了生命中最原始的平静。阿基里斯最后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去拯救briseis,也是在拯救他内心深处所向往的纯净,他不愿看到这样的纯净毁灭在战火中的特洛伊。同理,briseis之所以会爱上阿基里斯,也是因为他拥有自己所没有的野性,不羁,他对神所表露的不敬……这些都是她从未见识过的,她很快就明白了阿基里斯并非自己想像中的杀人机器,而是看到他冷酷野蛮的外表下迷茫而痛苦的心。

这一段感情绝非有些影评人所说的“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希腊滥情版”,这是两种极端的人生观的碰撞,这种相遇,已经超过了爱情本身,而到达了一个更抽象的意念境界……

这是一场没有胜者的战争。英雄们死了,不管他们参战的初衷是什么——为了爱情,为了荣誉,还是为了保卫国家——他们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幸存下来的,或者生死未卜的,并未因此得到幸福。

在这场逆转众生的战争中,没有收获,只有损失。

特洛伊观后感 篇9

爱情与责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古以来,爱情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经》开篇即言爱情。

遍观古今中外,无论诗词曲赋,还是神话传说都少不了爱情的影子。或暗恋不得,或幸福相守,或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无论结局是好是坏,爱情都作为一种美而存在着。

《特洛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不仅是一部历史史诗,更是一部神话故事和爱情悲剧。当帕里斯和海伦相遇,或者更早以前,当帕里斯选择用“最美丽的新娘”换走“不和的金苹果”,命运的齿轮就已经转动。

家国天下,爱情与责任,国家与个人都在这命运的齿轮中纠缠在一起,若想运行下去就必须舍弃一个,是爱情,还是责任?

海伦与帕丽斯的爱情虽然是凄美的,但他们的相识、相知、相许直至“死亡”,都是因责任而起。因为墨涅拉俄斯的不负责任,导致海伦的“出轨”。自始至终墨涅拉俄斯都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责任他没有把海伦真正的当作妻子,给与她一个妻子应有的尊严与宠爱,因此海伦爱上帕丽斯无可厚非。

海伦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女王。在爱与国家之间,她选择了爱,选择了抛弃祖国的人民和巴黎。因为她不负责任的决定,希腊有理由与特洛伊抗争,这导致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家园和亲人,她的爱付出了太多。至于帕里斯,更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他风流多情,任性妄为,他招惹海伦,勾起海伦内心深处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却忘了海伦不止是个有夫之妇,更是一个国家的王后,是一个不允许自己的尊严被挑战的人的妻子。他不负责任地把海伦带走,却把两国人民卷入战争。而他自以为是的将自己的国家与未来托付于一场与墨涅拉俄斯的必输的战争之中,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也许有人认为他为爱奋斗勇气可嘉,但建立在一个错误立场上的英勇却代表的是莽撞与失败。

有人说,帕里斯与海伦之间那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那么谁来承担他们的爱的代价呢?是那些无辜的人民吗?

在中国历史上,涉及爱情和责任的故事数不胜数,如周妲己、周幽王、褒姒、唐明皇、杨贵妃等。他们之间也可能有爱,但他们失去了责任。人们记住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爱,还有那份爱带来的灾难。当一个人背负更多人的命运时,他的爱就不纯洁了。在大爱和小爱之间,他们必须做出选择,这也关系到两个人以上的命运。

爱情并没有错,错的是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海伦就错在爱上帕里斯。一场错误的爱恋,造成一个历史的悲剧,是命运的捉弄,还是上天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