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对这个话题仍有疑问可以尝试阅读一下“列宁谈谈辩证法读后感”。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作品这本书的描写风格质朴,为人带来很多感悟。及时将见解整理好,撰写进自己的读后感,是吸收知识最有效的途径。摆渡人之间请务必收藏此文!

列宁谈谈辩证法读后感 篇1

【摘要】:文章是作者在读了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了分析和反思,试图探索”对立统一律”对现实的观照,以更好地用理论指导生活,开启新的人生。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实践;生活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它包含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至否定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而列宁这篇《谈谈辩证法问题》正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第一次完整概括与阐释。

《谈谈辩证法问题》总共谈了四个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当属列宁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下面我将通过简单的文本分析,探求出列宁赋予”对立统一规律”内涵。

辩证法内容的正确性必须经过科学史的检验。对于辩证法的这一方面,通常(例如在普列汉诺夫那里)没有予以足够的注意:对立面的同一被当作实例的总和”例如种子”;”例如原始共产主义”。

恩格斯也这样做过。但这是”为了通俗化”,而不是当作认识的规律(以及客观世界的规律)。在数学中,+和-,微分和积分; 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在物理学中,正电和负电;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

这里列宁通过研究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社会科学指出:”对立”现象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随后他有说道:

对立面的同一(它们的”统一”,也许这样说更正确些?尽管相同和统一术语之间的区别在这里并不是特别重要。在一定意义上二者都是正确的),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

另外,他为了进一步阐明”对立统一律”他还在文本中,以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发展观”作对比:

对发展(进化)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共同的)观点:发展是减少和增加,重复;这种发展是对立统一的(统一分为两个相互排斥的对立及其相互关系)。

列宁谈谈辩证法读后感 篇2

列宁运用唯物辨证法揭示了马克思问题分析的本质。他告诉我们,当人们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时,首先要找到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最普遍、最平凡、数亿次的关系。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找到了商品。

让我们试着按照马克思的方法去找一些其他领域里的“细胞”或“种子”性质的东西。

1、在学校的教育方面

在学校的教育方面,我认为具有这种“细胞”性质的东西就是学校中的“教学活动”。因为从学校教育中,我们发现,最简单、最普遍、最普遍、最平凡,曾经遇到过数亿师生关系的,就是教学活动。没有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学校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

从对师生矛盾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学校教育中所有问题的本质和这些问题的线索。

2、在人生意义方面

在人生意义方面,我认为具有这种“细胞”性质的东西就是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生与死”的关系(“对死亡意义的思考”)。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人们始终会不知不觉地在内心思考和追问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这样的问题,而对这个问题解答迫使人们不断地去思考“死是什么意思?”的问题。

一个人如果把“死”的问题想得透彻了,他才能把人生的意义搞清楚。一个人在搞清楚了死的问题和生的意义后,只要活一天,他都会活的很充实和很明白。所以,像李天命这样聪明的学者才会在步入中年后的学术鼎盛时期,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人的生与死问题的思考研究上面,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所有的思想家都要把生与死的问题作为自己思考对象的原因。

生与死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生命意味着思考死亡,死亡意味着新的生命。任何人的一生都绕不开这个问题。在社会现实中,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究竟是怎样的生活方实中充分看到对死亡意义的理解;同样,当一个人对死亡意义的概念和理解发生变化时,我们也会看到他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我个人认为学习这种方法的最好方法是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使用这种方法。理论的价值在于应用和指导生活实践。使用正确的理论是一种态度问题,但使用好它是一种水平问题。态度决定一切!

[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也应当如此(因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辩证法在马克思看来只是辩证法的局部情况)。从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的等等东西开始;从任何一个命题开始,如树叶是绿的,伊万是人,茹奇卡是狗[303]等等。在这里(正如黑格尔天才地指出过的)就已经有辩证法:

个别就是一般(参

看亚里士多

德《形而上学》,施韦格勒译,第2卷第40页,第3篇第4章第8—9节:“因为当然不能设想:在个别的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房屋。

”)。这就是说,对立面(个别跟一般相对立)是同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

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事物通常都是个体的(部分、方面或本质)。

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人都不能完全纳入一般,等等。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的过渡而与另一类的个别(事物、现象、过程)相联系,如此等等。

这里已经有自然界的必然性、客观联系等概念的因素、胚芽了。这里已经有偶然性和必然性、现象和本质,因为当我们说伊凡是人、祖卡是狗、这是一片叶子等等的时候,我们抛弃了许多偶然性的东西的特征,把本质和现象分开,并加以反对。可见,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很像在一个“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胚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

而自然科学则向我们揭明(这又是要用任何极简单的实例来揭明)客观自然界也具有同样的性质,揭明个别向一般的转变,偶然向必然的转变,对立面的过渡、转化、相互联系。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正是问题的这一“方面”(这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问题的实质)普列汉诺夫没有注意到,至于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更不用说了。

]上面的段落比较长,但这里所阐述的观点却很值得注意。列宁在这里谈到了一般与个人的关系,机会与必然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在形式逻辑中,人们只承认一般只是一般,个别只是个别;偶然是偶然,必然是必然;现象是现象,本质是本质。形式逻辑不承认一般与个别的联系和转换,也不承认偶然与必然的转换,也不承认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和转换。形式逻辑只承认上述概念或范畴的对立,否认它们之间的同一性。

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说明上述概念之间的关系。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有些人说在2001年7月13日晚上22点10分之前是偶然的,之后就是必然的。

这种说法好象是在说选举的时间成为这个事件是偶然和必然的界限了。我认为,关于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国是谁的问题上确实有一个由偶然到必然的转换过程,但决定这个转换的关键因素绝不是2001年7月13日晚上的那个时间,而是由其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认为一个事件的发生是偶然的还是必

然的取决于事物是否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并没有这样看待机会与必然的关系。当人们没有找到事件发生的所有条件时,人们认为这是偶然的;当人们找到事件发生的所有条件时,人们认为这是必然的。

其实,我们说一个事件一旦发生了,它就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当人们找到了某件事情发生的所有条件,事情就不会发生,那么事情就不可避免地不会发生。因此,偶然性与必然性问题实质上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我们再来看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方面。我认为本质必须存在于现象之中,也就是说,离开现象的本质不存在,离开现象的本质不存在,但现象不一定都是本质。因为事物总是在变化和运动,决定事物本质的因素(也是现象的一部分)在运动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一个人的健康因受流感病毒侵袭而患病毒**冒,这时流感病毒就是威胁该人健康的本质因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流感病毒被清除了,但这个人的肾脏又出现了衰竭的情况,这时问题的本质因素就由流感病毒转换成肾衰了,而且这个肾衰可能恰恰是由于**流感的药物所致。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唯物辩证法并不否定和排斥形式逻辑,但形式逻辑也确实存在着它在认识事物本质(运动与普遍联系)方面的局限性,同时我们也看到唯物辨证法实质上是人的思维洞察到了事物自身的运动而进入到思维的高级状态,唯物辩证法绝不是人为的抽象和想象。正是事物自己的运动导致个别向一般的转换,现象向本质的转换以及偶然向必然的转换,只不过人的高级思维能够把握到这种客观事物自身的运动,并且能够正确地反映它罢了。

[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包含着从每个成分发展成整体的哲学体系),——这就是它比起“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来所具有的无比丰富的内容,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 ]

列宁把辨证法看作是一种活的、多方面的理解。因为辩证法是对客观事实和客观真理的正确反映,由于客观事实和客观真理本身就是活生生的,在方面的数目上也是永远增加着的,所以对它们的正确反映当然也必然是活生生的和多方面的。在认识事物的变化及其本质方面,形而上学的方**以及形式逻辑的局限性就非常明显。

所以列宁说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

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

人们在处理日常的一些简单的事情、一些变化较慢以及比较稳定的事情时,形而上学的方**和形式逻辑还是可以接近于事物自身性质的。比如,我们每天的作息时间的安排和日常工作计划和执行等。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复杂的事情、一些变化较快的事情以及一些不稳定的(突发事件的发生等)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形而上学和形式逻辑的方法就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甚至会给人们帮倒忙。比如,人们在处理像去年下半年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这样的事情,就不能按照形而上学的方法和形式逻辑的方法来处理,而必须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处理。

如果人们按照形而上学和形式逻辑的方法来处理这次经济危机,那就会比较简单。首先是要找出造成这次经济危机的表面原因——美国的次级债;其次,给已经出现重大问题的美国参与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注资或核销坏账;第三,让一部分金融机构破产。问题是这样简单的措施能够解决这样复杂和快速演变的问题吗?

经过近一年的时间,由次级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但没有消除,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在解决这次金融危机问题上,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采用的方法过于简单和基于表象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像他们这样采用的头疼医疼、脚疼医脚的办法,如果处理简单的经济问题或许能够奏效,但处理像这样一次经过多年积累所造成的复杂的经济问题就完全无能为力了。

最近,由于欧盟组织没有用正确的方法预计到危机对他们的影响,也遭受到沉重的打击,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如果人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办?首先,要用唯物辨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详细分析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个种因素,并最终找到其最根本的原因,包括形成这次危机的初始原因以及演化的方式(这个原因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并且这些方面的因素还在继续增加着);其次,要在上述原因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对这次危机的未来演化方向和发展趋势有一个非常清晰和正确的判断(影响这个趋势的方面仍然是多方面的和多层次的);第三,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要及时制订出解决这次危机的措施和执行这些措施的方法和步骤;第四,要认真总结这次危机的历史教训,为人们以后的经济行为提供警示。

目前全世界都在关注这次金融危机的

发展趋势问题,世界各国领导人也开始集体研究和重视这个问题,并在全球的发展角度和国家

利益的多个角度上开始思考这个复杂的、世界性的问题,并开始采取前所未有的一致的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次危机可以使人们再一次看到解决问题的方**的重要性,我们将拭目以待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

列宁谈谈辩证法读后感 篇3

]读书笔记

列宁认为,对于客观事物分为矛盾对立和联系统一的两部分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

这一科学命题可以用科学经验事实加以证明。他引用了客观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典型例子,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列宁指出,所谓对立统一,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倾向,都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和谐的特点。客观事物的内外都具有对立统一的特点。

列宁从哲学界对发展(进化)的两种不同理解出发,阐述了他的理解。他指出,人们认识到,发展只是数量的积累和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另一种观点认为,发展(进化)是由客观矛盾运动、对立运动和统一运动驱动的。

旧事物的消亡和新事物的诞生,充分表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增减,而且表现为质的规定。

客观事物的统一需要先决条件、短暂性和特殊性,客观事物的对立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普遍的。也就是说,客观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客观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最一般现象,即商品交换现象。商品交换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萌芽。

科学辩证法应该从马克思这样最简单、最普遍、最原始的东西出发。因为最简单、最本源的个别会折射出一般,即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的具体不一的个别叠加抽象的结果就是一般;一般具体反映在每一个个别之中。个别和个别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个体始终是整体的一部分,不能完全反应整体。可见,现象(个体)与本质(一般)是相互联系、对立的。

所以,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都普遍存在着辩证法。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一运动的、联系的、全面的辩证法规律并没有被包括普列汉诺夫在内的(列宁以前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发现。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停留在自然中,看不到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本身也具有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认识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观察客观存在、不断接近客观存在、不断接近主客观的过程。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者夸大了知识的一个方面,使之脱离物质现实,绝对地神话话了事物特征的一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主义者是僧尼。因为他们都无一例外地相信客观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特点,但是他们看不到另一个相反的方面或特点。

列宁同时指出,哲学唯心主义的历史作用也必须得到承认。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活动,使唯物主义者认识到辨证认识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正确途径。

因为总的来说,人们的认知活动是曲折和螺旋的。可是具体到每一微观的细小方面,却又是直线可分的。认识活动的这种总体是曲线,具体是直线的特征很容易诱导人们走上僧侣式的绝对、片面、静止之歧路。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起源是思维的刚性和片面性。比如列宁说,如果理想主义是一朵无果之花,那么它也生长在人类理解之树上。这句话反映了列宁的唯物史观。

哲学唯心主义作为人类认识史上的一种现象,具有一定的存在必然性,为唯物辩证认识论的产生铺平了道路。唯物主义是在扬弃形而上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发现科学认识论的马克思辨证法。

在形式逻辑中,人们只承认一般只是一般,个别只是个别;偶然是偶然,必然是必然;现象是现象,本质是本质。形式逻辑不承认一般与个别的联系和转换,也不承认偶然与必然的转换,也不承认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和转换。形式逻辑只承认上述概念或范畴的对立,否认它们之间的同一性。

我们来看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方面。我认为本质必须存在于现象之中,也就是说,离开现象的本质不存在,离开现象的本质不存在,但现象不一定都是本质。由于事物总是处于变化和运动中的,所以在一个事物的运动过程中决定事物本质(同时也是现象的一个部分)的因素也是会变化的

[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包含着从每个成分发展成整体的哲学体系),——这就是它比起“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来所具有的无比丰富的内容,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 ]

列宁把辨证法看作是一种活的、多方面的理解。因为辩证法是对客观事实和客观真理的正确反映,由于客观事实和客观真理本身就是活生生的,在方面的数目上也是永远增加着的,所以对它们的正确反映当然也必然是活生生的和多方面的。在认识事物的变化及其本质方面,形而上学的方**以及形式逻辑的局限性就非常明显。

所以列宁说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

人们在处理日常的一些简单的事情、一些变化较慢以及比较稳定的事情时,形而上学的方**和形式逻辑还是可以接近于事物自身性质的。比如,我们每天的作息时间的安排和日常工作计划和执行等。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复杂的事情、一些变化较快的事情以及一些不稳定的(突发事件的发生等)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形而上学和形式逻辑的方法就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甚至会给人们帮倒忙。比如,人们在处理像去年下半年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这样的事情,就不能按照形而上学的方法和形式逻辑的方法来处理,而必须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处理。

如果人们按照形而上学和形式逻辑的方法来处理这次经济危机,那就会比较简单。首先是要找出造成这次经济危机的表面原因——美国的次级债;其次,给已经出现重大问题的美国参与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注资或核销坏账;第三,让一部分金融机构破产。问题是这样简单的措施能够解决这样复杂和快速演变的问题吗?

经过近一年的时间,由次级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但没有消除,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在解决这次金融危机问题上,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采用的方法过于简单和基于表象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像他们这样采用的头疼医疼、脚疼医脚的办法,如果处理简单的经济问题或许能够奏效,但处理像这样一次经过多年积累所造成的复杂的经济问题就完全无能为力了。

最近,由于欧盟组织没有用正确的方法预计到危机对他们的影响,也遭受到沉重的打击,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如果人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办?首先,要用唯物辨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详细分析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个种因素,并最终找到其最根本的原因,包括形成这次危机的初始原因以及演化的方式(这个原因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并且这些方面的因素还在继续增加着);其次,要在上述原因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对这次危机的未来演化方向和发展趋势有一个非常清晰和正确的判断(影响这个趋势的方面仍然是多方面的和多层次的);第三,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要及时制订出解决这次危机的措施和执行这些措施的方法和步骤;第四,要认真总结这次危机的历史教训,为人们以后的经济行为提供警示。

目前全世界都在关注这次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问题,世界各国领导人也开始集体研究和重视这个问题,并在全球的发展角度和国家利益的多个角度上开始思考这个复杂的、世界性的问题,并开始采取前所未有的一致的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次危机可以使人们再一次看到解决问题的方**的重要性,我们将拭目以待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

[从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不过是胡说。相反地,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地、überschwengliches(狄慈根)[305]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唯心主义就是僧侣主义。

这是对的。但(“更确切些”和“除此而外”)哲学唯心主义是经过人的无限复杂的(辩证的)认识的一个成分而通向僧侣主义的道路。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而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对于我们理解什么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什么是哲学唯心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话是相当具有启发性的。

列宁的话使我深刻地领悟到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来源与辨证唯物主义的来源是一样的,即被列宁形象地描述为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之树。但哲学唯心主义却犯了一个大的错误,这个错误的实质就是它把来自于正确认识源泉的部分性质主观地认定为全部,它把来自于正确认识源泉的某一属性主观片面地夸大了,从而使自己的认识偏离了客观事物自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犯的错误则在于它只看到了事物的静止的一面或只承认事物的简单机械运动,完全没有看到或否认事物的复杂变化、转换和普遍联系的一面,从而使自己也远离了客观事实。

唯物辩证法之所以成为人类惟一正确认识事物、事物运动及其规律的方法,就是因为它始终要求与客观事物、事物运动及其规律保持一致性,它要求人们主观的反映永远要服从于客观事实。虽然这样做会使人们认识的路线曲折一些和需要一个过程(有时可能需要反复多次或需要很长的时间),即使这些正确的认识甚至会暂时不符合人们的主观想象和主观愿望和短期的利益,也要按照事物自身的性质来如实地反映它,辨证唯物主义的革命性也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