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扶贫日记”我们独家推荐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将观点详细呈现在文档中是理解和交换思想的关键,范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  通过学习优秀范文,我们可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欲知更多细节请持续浏览我们的网站!

扶贫日记 篇1

我们首先到了张光明家走访回访,他家正在请人建盖新房,面积120平米,两层基础先盖一层,第一层基本建成,询问了他家的家庭情况、收入来源和眼前的困难,家庭主要来源与外出昆明务工的大女儿,外出6年了,每年节省1万元给家里补用,茶叶收入0.5万元,核桃收入0.3万元,买黄牛一头0.5万元,但由于建盖新房也还差点欠账,贫困户对目前自己的生活状况很有信心,时间过得最快,一聊一个小时过去了。

接下来,我们去了杨光福家,门没有上锁,主人不在家,经过几番周折打电话,电话联系上了主人在县城打工,他父亲在家采茶去了,请隔壁邻居去找贫困户的年迈80岁的老父亲,等了20多分钟,迎面走来了位瘦高的老人,看上去很精神,身后背着一箩筐新鲜茶叶,他说附近有块近一亩的茶地,他去采茶弥补家用,我们与他说明了来意,并与老人聊聊天,问问家庭生活和贫困情况。他说他家的贫困情况主要是2个孙女在上学,一个在普洱读大学明年毕业,每年费用也要1.5万元;一个在昌宁县读高一,学习很优秀。老人说很高兴与我们在一起聊聊天,由于困难,杨光福也只有外出县里打工,主要是做改木板和房屋漏水的技术活,有活做每天收入也有80-120元。老人自己读过小学,由于当时家庭原因没有继续上学,十分遗憾,现在2个孙女读书很好,他很欣慰,满足了老人家的心愿。老人说:“孙女读书就像是帮我读书一样,家里住房条件差一些,不与别人攀比,暂时没有能力盖新房,再苦再累一家人也要帮助孩子完成学业”。我们了解了他家的困难,心里很感动,我暗自敬佩起这位80岁的老人,明道理重教育懂得感恩。我们鼓励老人,明年大孙女毕业工作了,负担就减轻了,您也可以享福了。我们告诉老人:“如果小孙女在读书上有啥困难告诉我们,我们会尽力帮扶,孩子考上大学一定与我们联系,我们可以长期对孩子继续教育帮扶,今年市水务局已经教育帮扶了村里11个大学生读书长期帮扶,有困难一定打电话告诉我们”。老人激动的说:“你们是我见过的人品最好,素质最高的干部”,说着说着几次落泪,我也忍不住落泪……最后我们陪老人去附近茶叶收购站卖了6公斤鲜茶叶,每公斤2.5元,老人说:“今天的茶叶收购价已经很好了,他采摘的是一牙两叶的,很标准。”看到老人知足的笑容我们也为他高兴,也深知挣钱不容易。

回忆白天与老人的见面,难以入眠,干脆坐起来写这篇日记,我心里十分敬重这位年迈的老人,向他学习一种精神,一种家穷志不穷,在困难面前永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一直在我激励我前行,我会找时间多陪陪这位老人,多关注这个孩子的读书状况,尽心尽力帮扶。我一定会在扶贫的工作中越做越好,务实努力。

扶贫日记 篇2

解释工作要耐心

去年8月24日晚,我和大学生“村官”洪澍一起到漾濞县太平乡杨梅树进村入户,任务之一是让贫困户户主举起一张写着8月18日领到2000元(一般贫困户)或4000元(深度贫困户)产业互助资金的纸,让我们给他们照一张相做证明资料,然后统一发放。大多数农户都高高兴兴地让我们照了。可当我们黑天摸地进到梅光明家要他配合我们照相时,他却不干。小洪反复向他保证不会有什么坏处,只有好处,可他就是犟着不照。

我平时听到过干部群众夸小洪做事认真、苦得,说信得过他。想不到梅光明却这么较劲,小洪也火了,说:“你不照也可以,但以后领不到钱,你不要来怪我们。”梅光明竟然也同意。这样的结果多不好啊,我想再向他保证不骗他也没用了,原因在于我们的做法本身容易引起误解,而我们事先又没有认真解释。现在的关键是要向他解释清楚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于是我对梅光明说:“首先我们承认我们的做法有点不合常理,按理说应该领到钱才照相,而且应该哪天领的,纸上就写哪天。可现在呢,我们8月18日确实没发钱给你,却要叫你照这个相,不合道理。你是个认真的人,你没错。但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因是钱不由我们直接发,要由财政所交信用社统一打到你们的卡、折上,而财政所为了防止弄虚作假套钱,又要我们先交上证明你们可以领到钱的照片才打款。我们为了规范才把纸上的时间统一定在了8月18日。”小洪又接过我的话说:“如果以后你领不到钱,可以直接去找毕老师和我两个。”

梅光明既然较真,自然也就通情达理,听我们这么说,终于答应照相。

感想:其他工作也是一样的,要消除老乡的误解,就必须耐下性子多做解释。(20xx年8月30日)

帮助群众无小事

也是8月24日到杨梅树那天,80岁的梅茂荣顺便向洪澍和我反映了一件事,说他家本来有三个人吃着低保的,可近两年来一直都领不到低保了。到乡上问,管低保的人告诉他们说发了的;到信用社取,人家又总说存折里没有钱。他有时想:怕是人家又不给吃低保了,换给哪家吃去了。而他们自己呢,又不想去争,得吃吃,不得吃就算。

话是这么说,但听得出,不查个水落石出,他们还是心有不甘,甚至还怀疑什么人偷吃了他家的低保款。我们自然不好帮他猜测,但答应为他了解情况。

过了二三天,小洪和我就去问乡上管理低保的干部,人家打开电脑,清清楚楚地指给我们看:梅茂荣家的低保月月照发不误。这么说问题出在信用社?星期六那天,小洪回县城,我单独上梅茂荣家了解他的存折情况。他拿出来给我看,果然近两年都没见打入低保款。但他同时拿给我一个条子,说上面的号码是办理低保的干部写给他的,也就是他这个存折的号了。乍一看,确实是他这个存折的号,可再仔细核对呢,我发觉两个号码的头尾几个数字确实是一样的,可中间的几个数字却不一样。显然,他家应该还有另一个存折。可他说家里再没有第二个低保方面的存折,而且从前他们也一直是使用这个存折的。我让他们等到星期天信用社开门,和我一起到老街子信用社查查看。

星期天,梅茂荣和他二儿子如约而至。当我将乡上办低保的人抄给他家的新账号交给柜台姓苏的营业员时,他输入电脑一看,梅家低保款确实全打在此账号里,都已攒到一万多元了。原来,是乡上统一重新办理了发放低保的存折。我向小苏说明梅家再找不到此存折,希望他能帮办个新的存折。小苏很快办理了挂失,又帮补办了新存折。之后太平无事,皆大欢喜。

感想:好多日子后,我还听到有老乡说起,梅茂荣家很感激我们,夸我们办事认真。我们听了还是欣慰的。因为啊,这件事说小也小,说大也大,如果不是我们帮他家追查,他们不但将长期取不到低保款,还难免会怀疑政府和相关干部的清廉、公正。(20xx年10月10日)

一年贷款时限短

由于从上到下都确定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时间表,每年都必须有一批农户脱贫。而2015年,我们工作队刚从澜沧转过这边来,除了整乡整村推进的一些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外,针对农户的脱贫措施、资金大都未及到位。因而,我们刚到时,已宣布脱贫的`一些农户开玩笑说:“我家么才吃着一袋米、一桶油就脱贫了嗬!”旁边的人更是说:“我家么连一袋米、一桶油都不有得吃就脱贫了嗬!”有的基层干部也点头说:“嗯,这个就叫数字脱贫、表格脱贫!”

今年情况好多了,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各项精准扶贫措施陆续到位。除了全体村民“满天下雨”一起享受的各项补助外,他们特别享受到的实惠还有2000元至4000元产业扶持资金补贴及20000元至35000元的无息产业互助金贷款。从数额上说,产业互助金贷款算是支持力度较大的了。不料,恰恰就是这种贷款,并不受所有建档立卡户欢迎。有的农户不敢贷,有的农户贷了却不敢用。因为按村委会和工作队一起商量组建的产业互助会的规定,这贷款必须一年归还,否则抵押的林权证就被扣下了。村民纷纷反映,一年期限,值钱的经济作物种不出来;养殖吧,养饲料肉猪卖还要防生病,养个老母猪连儿都还下不来。按村产业互助会和工作队的想法,只有这样快点周转,才能贷给更多人家,将来还可贷给非建档立卡户。

感想:这样的初衷固然好,可看来效果不好。我们一直说,群众欢迎的才做,群众不欢迎的就不做,也不做无用功。这个贷款期限当然也应该顺应民意、遵循经济规律改一改。现在的370万元产业互助资金是放在村上自主管理的,不会被收回,既如此,我们完全有时间完善管理章程。按村民的要求,至少改为两年期就会好得多。(20xx年11月30日)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员会驻村工作队队员 毕登程

扶贫日记 篇3

20xx年11月10日 星期三

今天按照入户计划安排,我们来到西庄子村,走访几户精准扶贫户。之前在西庄子村张支书那了解到,西庄子村基础设施以前比较落后、村民多是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现在,通过政府的帮扶,西庄子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我们走访慰问的第一位贫困户是患有脑肿瘤的敏志才。踏着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我们来到了五社的敏志才的家,房子虽然破旧,但家里布置的很整齐,敏志才在炕上半倚着坐着,见我们进来准备起身。我连忙走过去,示意他躺下就好。敏志才很不幸的患上脑肿瘤,为给他治病,家里已经欠了一大笔债务。他看到我们非常激动,招呼我们坐下,眼里饱含着泪水,向我们述说了他的病情和家里的困难,长子敏逸阳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读大二,女儿在回中读初一,小儿子在一校读四年级,今年为了给他看病,耽误了春耕工作。他说面对今后的日子,他们一家都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经过我们的一番开导,敏志才擦干泪水说:“相信政府不会弃我们不顾的,你们今天来看望我,说明政府是关心我们的,现在你们给我们办了低保,我真的很感激。”

我把群众联系卡掏了出来,写上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他以后有困难可以给我打电话,我们会尽力解决。走的时候他有些激动,要起身相送,看他行动不便,我们婉言谢绝。出来的路上,我们几个心中五味杂陈,还好近年来国家帮扶政策较多,也让我们基层干部能为群众出一份力。

扶贫日记 篇4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委关于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根据xx党委、政府的安排和要求,我对xx村村情进行了实际调研。为了掌握村里在组织建设、农民思想状况和文化程度、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及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我采取与村干部座谈会、实地考察、走访农户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村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东部川区,全村共有5社135户540口人,其中贫困户44户,五保户2户,贫困人口168人;耕地面积3685.43亩,其中川地 1528.62亩,山地2156.83亩,人均耕地6.82亩(川地2.83亩、山地3.99亩)。该村地处灵新路沿线,距离街道约2公里,位于达溪河川区,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滞后,生产生活条件极为不便。

1、村组织建设情况

xx村“两委”班子成员共8人,其中村党支部书记一人,村委主任1人,村党支部副书记1人,委员8人,计生专干1人,平均年龄45岁;文化程度:大学文化1人,高中文化1人,初中文化6人。全村党员人数共有43人, 其中流动党员10人,其中困难党员6人。村的党组织及村的行政管理组织基本健全,能够正常开展党组织活动及村务管理工作。

2、劳动力资源状况

全村共有劳动力184人,其中男103人,女81人。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居多。今年外出务工者53人,42人从事建筑行业,11人从事服务业,年人均收入1.8万元。留守劳动力基本从事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养殖业效率下滑。

3、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全村以种植业、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豆类、小麦、玉麦等作物,饲养牛、生猪、家禽等。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落实到位,加之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该村在基础设施上有所改善,全村各社都通有有线电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30%以上,有四社已经通了硬化路面,医疗卫生室1所,村级活动室1所。 2014年底,xx村种植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54%;养殖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19.4%;二三产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26.5%。从产业比重看,xx 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植业。而外出务工人员及从事二、三产业者,养殖业者偏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经济总量偏小,贫困面较大。

种植业:xx村种植业主要以玉米等经济作物为主,年均种植玉米236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83%。另种植少量小麦、豆类、蔬菜约477亩。

草畜产业:目前,全村共有牛存栏112头,户均0.8头;羊存栏240只,户均1.7只;猪存栏30头。

4、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全村5个社133户通电;由于该村自然条件所限,群众用水均在各社建有饮水池,全村于2014年两社接通自来水;通讯设备基本普及,全村现有固定电话 12部,移动手机150部;“村村响”工程覆盖全村;全村尚有纯窖洞住户8户,21人,22孔;有房有窑洞户36户,132人,房屋间数130间,窑洞 37孔;纯土木结构房屋户数34户,130人,194间;纯砖混结构房屋户数15户,72人,104间;楼房户数1户,1人,四间;彩钢房户数2户,6 人,4间。

5、公共服务设施

村部建筑面积七间105平方米;目前村级卫生所、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基本齐全。

贫困现状:(2014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3826元的贫困户44户,涉及人口168人,贫困面居全乡偏中水平。全村享受低保政策的农户有32户 116人,社会保障水平远不能达到群众的期望值。全村现有60岁以上老人68名,全部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每人每年可领取养老金660元。)

6、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全村计生人口500人,共有育龄妇女89人,其中无孩6人,一孩40人,独生子女户3户,二孩44人,二女户10户,多孩12人。落实节育措施89人,其中放环31人,结扎58人。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xx村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是该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山地、台地、陡坡地居多,机械化程度低,土壤品质差,水土流失严重,广种薄收的现象比较突出,玉米亩产量约500公斤左右,小麦亩产量不超过220公斤,种植业经济效益微薄。群众养牛多为耕役用,黄牛品质差,黄牛养殖以散养居多,饲养方式比较粗放,年出栏量偏少,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及不明显。

二是由于该村地处偏僻,全村总户数仅为133户,并且人户分离户居多,人口稀少,项目建设很少涉及,致使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因资金短缺、条件太差而长期停滞不前,目前村社道路全为土路,且沟壑纵横,溪流蜿蜒曲折,地形复杂,遇阴雨天气群众出行困难,全村房屋大部分系80年代土坯房,年久失修,抗灾害度较差。

三是由于该村位于偏僻山区,环境封闭,对外交流机会少,信化工程难以落实,群众思想保守,安于现状,脱贫致富的欲望不强,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青壮年小学文化程度者占80%;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低,缺乏致富技术,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村域经济的健康向前发展。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我乡牛产业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少部分农户已通过发展养牛业自力更生,提高了生产生活水平,实现了脱贫致富。但大部分群众目前家庭经济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水自然灾害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障碍,突发性暴雨和洪水给群众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姚家湾社全社有纯山地530亩,全社有5户25口人全住半山腰,饮水、生产、生活、文化教育、政策落实难以发展,水土流失浪费资源,人口素质越来越差,如不移民,难以发展。

(二)发展前景和优势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条件,提升牛产业。根据该村实际,重点应抓好温棚牛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达到户户养牛,乡村道路硬化建设、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从基本面对群众生活生产现状进行加固和提升,从而为脱贫致富打好坚实的基础。一要提倡和推广温棚养牛,真正做到科学养牛,全面提升经济效益。二要加强村内道路建设,俗话说:“要想富先通路”,要全面提升村内道路建设和外界交通连接建设,促使村内有能力,有资源的农户大力发展运输业,拓宽家庭收入来源。三要加强村卫生所、文化书屋建设,通过配备必须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选用德才兼并的村医,配备专业的农业技能书籍、配备全面的信息传播设备,实现小病不出村就能得到有效医治,知识不出村就能得到深入学习,信息不出村就能得到全面收集的效果。通过上述措施的落实,真正达到改善该村农户生存环境,降低生产生活成本的目的。

2.大力发展养牛业,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实现脱贫致富。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牛产业在该村农户经济收入中已经占有较大比重。但目前全村实有5社23户养牛,牛存栏112头,其中基础母牛98头,能繁母牛87头,依然处于“原始”阶段;出售依然单靠上门贩子拉运,农户对周边市场无掌握。因此,要在省、市、县、乡支农惠农政策的引导下,按照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思路,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建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建立完善销售网络。确保产出、销好、收益。同时,要充分利用农闲时机组织村内部分群众外出考察效益养殖学习,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实现规模养殖。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户整体素质,实现小康生活。一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和谐五星”创评活动。将“五星”户逐步将其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进一步壮大村级党员队伍。同时加大对村上干部和农村党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常用的法律法规、致富信息等知识。要持之以恒的把培训农户、提高素质作为治本之策,着力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把简单的“需输血”变为“能造血”。二要通过谈心、交友等方式,向农户讲解知识的重要性和读书学习的必要性,使农户转变观念,重视学校教育,从长远上提高农户家庭整体素质,为全家生活水平的中长期改善打好基础。三要加大种植业、养殖业等各行业实用技术知识的培训,为农户发展多种增收产业、扩大就业渠道提供智力支撑。

扶贫日记 篇5

2月20日 晴

天不亮我们几个人就全醒了,比平时在家醒得还早。

按照计划,今天早晨要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学习强卫书记写给县委书记的信,并研究近期宣讲活动的.要点,这是我们驻村后开的第一个会,虽谈不上正规,但要让参加会议的老乡们听得懂,听得明白,大家心中还是有些紧张。

想不到乡亲们的积极性这么高,刚吃了早饭,村委会里已经坐满了人,我们心里热乎乎的。

会议首先从学习省委书记写给县委书记的信开始。读罢两封信的全文,大伙的感受很多,说得最多的是省委书记心里始终记挂着咱们农民。大家还说,要切实按照强卫书记在信中提出的希望和要求,紧密结合上庄村实际,认真规划,营造好科学发展的氛围,抓好乡村党建工作,加快上庄村的发展。

看着乡亲们被激发起来的热情,我们几个也给大伙表了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写出来的,也不是喊出来的,要千方百计加快发展,艰苦奋斗,用干部的辛勤劳动,换来群众幸福指数的不断提高。

会散了,我们每个人心底的压力也更大了,强书记的信不但对我们做好宣讲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全面推动“五送五帮五推”活动注入了精神动力,也对驻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扶贫日记 篇6

8月18日

为了进一步推进扶贫工作,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我们跟随丁部长、刘局长来到三门村调研精准扶贫工作。

在村部,村书记吕献国、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周学良分别汇报了近期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第一批40户贫困户申报了养殖,占总数的20%;9户贫困户申请了家庭光伏电站建设。村级光伏电站已经选好地址,等待施工。

丁部长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突出精准;二是要抓住工作重心,突出扶贫工作重点;三是要落实包保责任,突出帮扶措施。

现在农村的条件改善了,很多人都变得富裕起来,但还是有部分家庭还是处于贫困状态。目前农村的许多家庭,由于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挣了一些钱,家中盖起了楼房,但也只留有老人和孩子守在家中。如果老人身体有病,那家中的情形看上去依然很凄凉。有的偌大的楼房空荡荡的,就只有老人和狗。如果不赶上逢集,街道上也很冷清的,基本上看不到什么人。

扶贫日记 篇7

扶贫日记大全

扶贫日记(一)

春意盎然访农家

岳西县人社局副局长 刘纯东

阳春三月,大别山到处山花烂漫,春意盎然。而地处深山里的岳西县青天乡三槐村却是乍暖还寒,寒气袭人。

3月17日,根据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统一部署,我和局机关10多名职工,新年后又一次来到青天乡三槐村,深入到各自结对贫困户家中开展"二清楚二明确"活动,即弄清楚家庭状况、弄清楚致贫原因,明确脱贫路子、明确脱贫时间。

上午10点,我们一行刚到三槐村部,就和等候在这里的村干部与结对户热情地打招呼,相互问长问短,村部顿时热闹起来,一股暖流流淌在大家的心中。

接着,我们在村会议室召开了简短的见面会,简要地总结与通报了去年来的结对帮扶情况。会上,乡党委书记说,三槐村在县人社局的帮扶下,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都有显著提升;各帮扶干部对贫困户的脱贫、发展一直倾力支持。我代表局党组向结对帮扶贫困户讲述了2015年所做的帮扶工作,并简要地介绍了2016年的计划安排,把我们所做的和准备做的事情,明确告诉大家,让大家清楚明白。这次走访送温暖活动中,我们每个结对干部个人捐资700元,由村两委统一准备了米、油等生活用品,向结对户送上一点心意。

随后,我们在各自结对贫困户的引导下,深入到他们家中走访慰问。虽然山中坡陡路滑、崎岖难行,但大家精神饱满,亲自背着大米、拎着食用油,步行数公里的山路到贫困户家中走访,实地了解致贫情况,商议具体的帮扶措施。

三槐村掌形组王贻海户是我的结对户,全家3口人,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靠他做建筑砌匠的一点工资和一点茶桑收入,收入微薄。他家致贫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孩子上大学,入不敷出,开支较大,家庭很贫困。我和乡党委王书记步行4里多山路来到他家,看到我们来后,王贻海同志热情地接待我们坐下。我向他详细询问了家里情况,认真听听他们有什么具体要求。我很高兴地听说孩子学习很上进,家里目前虽然较困难,但孩子毕业后,就会负担减轻。看到他家空闲地较多,我建议他们今年多养几头黑猪,多种点土产品,我帮助销售,一起共同渡过眼前的困难。王贻海告诉我,今年他准备搞种养业,养殖3头有机黑猪,利用猪粪养泥鳅;准备开挖一口渔塘。看着他兴奋的样子,我感觉到他家致富很有希望。我当即表示,帮他一起联系项目,让他好好谋划清楚报到村里,叮嘱他保重身体,有什么要求及时和我联系,我会尽力提供帮助的。不知不觉已到中午,老王热情地留我们吃饭,看到他们忙前忙后,不忍多打扰,就告辞返回了村部。回来的路上,踏着新铺的泥土,吃力地爬上山坡,我看到老王家房顶上飘出袅袅炊烟,心里感到暖暖的,心想:春天已经来了,收获硕果的金秋还会远吗?

扶贫日记(二)

2017年4月20日 星期三 天气 晴

一套领导精心安排的办公设备、一副妻子细心准备的生活行囊、两个经验丰富的公益志愿者陪着我带着市委、市政府和部领导对扶贫攻坚工作的殷殷嘱托,我来到聚宝乡黑顶村开始履行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

高高的黑顶山连绵起伏,世代守望着勤劳、淳朴的黑顶山人民;粗壮的大柳树枝繁叶茂,时刻陪伴着热情、奔放的黑顶山儿女。

没有迎来送往的客套寒暄,支部书记调集一切可利用资源配合我们工作的开展;没有乡村市里的生分疏远,村委会主任默默的解决生活的各项困难。

打扫村部卫生、组装办公设备,用最高的效率扫清工作的障碍。

15户贫困户、34口人,拍照片、填调查表、唠家常,我们用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语言拉近了党和人民的距离。

汇总材料、美化照片,建档立卡为扶贫攻坚打下坚实的基础。

扶贫攻坚,累并快乐着!

洮南市委宣传部 闫海义

扶贫日记(三)

2017年12月17日 晴

在做好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的基础上,今天我们水月寺镇白果园村精准扶贫小分队再次出击。

我结对帮扶的1户在村委会附近,交通比较方便,我们步行而去,在路上我听村干部介绍了温成知的家庭情况:家中四口人,妻子在水月寺专心照顾女儿读书没有工作,他留在家照顾老人,闲暇时间出门做电焊工。这样的家庭,在我看来是非常有潜力脱贫的。当我来到一处石头和泥土混合建成的屋子前,村干部告诉我,温成知的家就在这里。

踏进大门,我看到的是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堂屋中大多数摆放的是温成知的劳动工具,唯一的电器是一台早就不能工作的洗衣机。

他的卧室更是简陋,木架床上几床破旧单薄的棉絮、几个多年失修的老木柜,其他的也还是摆放的一些农具。

白果园村老百姓一般都种了很多茶叶,我问他茶叶收入怎样。他说家里的茶园都荒了,一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收也请不到小工,二是茶厂太远,来去成本太高。这时周围的老百姓都围了过来,希望在村委会附近办个茶厂。原来白果园村委会以前有个茶厂,老百姓来送茶叶非常方便。后来茶厂搬到了其他地方,非常远,在采茶的季节,他们要提前一两个小时去送茶叶,这样一天下来,利润太低。我提议能不能成立一个合作社,老百姓又反映茶叶不好卖的问题,我没有回答他们,因为我暂时还没想出一个好的点子使农户和卖家牵手。

在谈话中,温成知透露他自己想发展养猪,我便向他们宣传养种猪的政策,温成知听了后非常开心,说自己有一块地方可以盖个小型养猪场,我问他周围农户多不多,对别人有什么影响,会不会污染水源。大家都说那个地方挺适合建养猪场。听到这,我松了一口气。

他妻子可以做些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一对正值盛年的夫妻,不应该沦落成为贫困户。在路上,我看到有农户在秀鞋垫,非常精致好看。他妻子能不能在照顾小孩之余做些手工活?水月寺镇集镇上那么多的专职照顾学生的妈妈们能不能联合起来秀鞋垫搞产业?

困扰我的问题好多好多。今年我24岁,参加工作一年多,知识太少,阅历太少,但想着老百姓还是那么信任我,我有些力不从心。压力大,任务重,但是我充满信心。向上吧,少年!

扶贫日记(四)

瓢泼雨中情,帮扶一家亲

屈云兰

今年3月,在精准扶贫结对帮扶活动,我与花坪镇落水坪村5组的一户人家结成了"亲戚",记得我第一次去到村里时,村书记就说:那是全村贫困户中最远的一户啊,公路都没通到屋,怎么让你一个年轻小姑娘去那么远。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想到帮扶的艰难、责任的重大,真是万般情绪涌上心头。

也许是因为有了这么一种先入为主的畏难情绪,我第一次去帮扶户家中时,总感觉路很难走,还记得当天下着毛毛雨,因为路程太远,所以我们单位的精准扶贫工作小组组长陪我一起,我们顺着一条并不宽敞的土公路走了很久,蜿蜒的公路一直延伸到了大山深处,感觉怎么都走不到尽头。而当我们终于到达他们家后,映入我眼帘的是很有年代感的土木建造的房子和旁边低矮的茅草房,据后来的了解,家中的房子还是74年以前修建的。当时家中只有一个年纪超过70岁且听力有障碍的老奶奶,我瞬间就蒙了,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因为听不到,第一次的交流显得特别费劲,我凑到她的耳边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问了一些家里的情况,聊过之后我很迷茫,因为总是我问东她说西,我知道不是老人家故意如此,确实是听不到,所以只得草草的结束了我们的第一次交谈。后来,我前后5次去到了他们家中,通过与她的儿子交谈,知道奶奶的老伴儿已于一个月前过世,家中还有奶奶的儿子和上初中的孙女儿。我向他们详细的解释了很多扶贫相关的政策,了解了他们家的一些需求和具体的扶贫发展计划。可能是去的多了,我和奶奶之前有了一些小小的默契,开始懂得彼此要说的一些话。在我第四次去到他们家时,奶奶请我给她拍一张寿像,因为腿脚不便,且距离乡镇较远,奶奶担心自己的身体不好,想要置办一个寿像。老人这么一个小小的要求,我自然是欣然应允,当时就向她保证,等下次带着相机去给她拍照。回城后,我去到单位对面的照相馆,请教老师傅怎么照寿像,老师傅说怎么不带着老人过来照,一定会拍的很好。我给他讲了这个情况,师傅当即给我竖起了大拇指,说你们这个扶贫工作真是做的很到位,放心,我一定好好教你,到时候你把拍好的照片带回来,底色我来给你调,包老人家满意。我按照老师傅给我说的一些注意事项,在第四次去到奶奶家时,借了单位的相机给奶奶拍好了照片,还记得当时奶奶高兴的像个孩子,来来回回换了几套衣服让我帮她选,一边拍还一边问我照的怎么样,我说您放心,我一定给您拍的特好看。

7月12号这天,单位有同事说趁着这几天业务工作不是太忙,去帮扶户家里看看吧,我想着得把给奶奶洗完裱好的照片送过去,顺便还得看看他们异地搬迁的房子建得怎么样了,于是一拍即合,决定第二天出发。13日一早,我们一行人踏上了行程,到达村里时已经快到中午,经过商议,我们根据路线分了两班,我和另外两个同事一起,去到落水坪村5组帮扶户家中。

经过了一段长途跋涉,到达扶贫户所在的组时,已经是下午两点了。因为我们的帮扶对象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同事想了想说:"我们一起先去山上吧,这会儿天阴沉沉的,看来是要下大雨了,等会儿从山上下来的时候再去你那家".达成一致后,我们通过山间小路上了山,去到了同事的帮扶户家中。刚刚坐下,大暴雨就来了,外面大雨如注,而我们坐的地方,一直飘着小雨,我第一次真实的见到了书中所说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情景。与此同时,这户人家的贫困情况也出乎我的意料,房子很老旧,目光所及之处,看不到一点现代化的东西,但是看得出来主人家很勤劳,无论是家中喂养的猪和鸡,还是一路走来看到的玉米地,无不告诉我们,这是当今中国千千万万农村妇女的代表,淳厚朴实,勤俭持家。我就在这种意境里,伴随着雨声,听同事和主人家亲切的拉着家常。

坐了一个多小时,眼看着雨小些了,我们决定下山,走的时候,同事给主人家塞了两百块钱,我看到她瞬间就红了眼眶,一直说不能要不能要,自己一个残疾人,还不了恩情,能有人这么关心一下她就很好了。同事一直说,我们能够通过精准扶贫认识,也是一种缘分,帮扶一家亲,你就收下吧,自己留着买点小东西,以后我有时间,就会来看你,我们也从旁帮着劝她,推了很久她才收下。

下山的时候,原来走的那条路已经不能走了,我们决定从另外一条路走到公路边。雨还在下,这时,我的这位同事把自己带着的.雨伞让给了同行的另一位同事,他说,起码我年轻些,淋一下没事。我们一行三人顺着被茅草遮盖着的很窄的小路慢慢的下山,说是路,其实宽度仅够一个人穿行,左边是一个高坎,右边是长长的茅草,间或还有许多带刺的树枝,长这么大我是第一次走这么险的路,感觉双腿都在抖,鞋子一直打滑,有些地方甚至一踩就陷下去了。走在我前面的同事,不时提醒我哪些地方需要注意,遇到下不去的地方,会伸手拉我一把。走到公路边时,他说了一句:这种天气的话,她根本出不了门。我慢了一拍才明白过来他说的是那个帮扶户。我的这位同事,在单位多年从事着劳动仲裁工作,也许是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平时显得有点不苟言笑。因为工作中的交集不多,仅仅是在上下班的时候见到了问个好,然而这次下乡,我却看到了不同于工作中的另一个他,关心他人,敢于担当,既能耐心的陪着帮扶户拉家常,又能在险境时照顾身边的人,给予我们足够的安全感。

一路磕磕绊绊,我们终于在二十分钟后下了山,虽然带着雨伞,可我们的裤子和鞋子已经完全像是在水里泡过一样。同事已经全身湿透,决定在公路边等我们。我和另一位同事一起到我的帮扶户家里,因着前面的山路,我突然觉得现在走的这条路很平坦,连着步伐都轻快许多。在又一轮大雨中,我们终于走到了我的帮扶户家里。奶奶看见我很是高兴,一直说这么大的雨怎么过来了,看看衣服都打湿了,这时的我们因为经过了那条茅草齐腰深的羊肠小道,浑身已经湿透,裤子都能拧出水来,我和同事站在大门口,决定不进去了。奶奶说什么都不肯,喊来她的孙女儿,要她给我们找替换的衣服。同行的同事说,她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一眼就认出你了,看得出来很高兴。因为奶奶听不见,我只好跟小妹妹说,上面还有人在等我们,而且我们浑身湿透,还是不进来坐了。我拿出用塑料口袋包好的照片拿给奶奶看,问她满意不满意,奶奶看了照片脸上笑开了花,说是照的很好,比她自己好看多了。看着老人家开心的笑脸,我的心里也很开心,连带着被雨水淋湿后的不适感都消退了许多。

告别了热情的奶奶一家人,我们踏上了回城的路,在离奶奶家不远的地方,我去看了下他们家房子的建设情况,房子已经基本建好,相信不久后他们就可以搬进新房子里了。

从组到村的主公路上,连着几处都因为下午的暴雨发生了滑坡和塌方,我们一路惊险的走到主公路后,不禁为住在山里的人家担忧,如果这样连日的暴雨,村民出行势必有安全问题。

坐在回城的车上,我不禁想到了前段时间在报纸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有位扶贫干部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在祖国欣欣向荣的今天,怎么还有这么多贫困的老百姓"?我想,成为贫困户的原因有很多,也许有的人是因为不思上进,但通过这几个月我自己实地的与他们接触,看到更多的,都是一群辛苦劳作、自力更生的可爱的人们。自然环境的恶劣、交通的不便、技术的落后、思想的守旧、甚至疾病等等,都是掣肘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作为一名扶贫工作者,我和我的同事们,也许在一开始的时候迷茫过、恐惧过,但我们从没退缩过。我们有面对艰难和困苦的决心,也有改变和被改变的勇气。

在我看来,党中央自上而下开展的扶贫工作,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引导我们的干部职工真正的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中。这样一来,他们的日常生活在我们眼里变得鲜活、变得动态,不再是从书中或电视里面看到的那样,冰冷而不真实。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明白他们的所需所想。在繁重的农活之余,在每一个琐碎的日常之后,他们也需要倾诉、需要表达、需要有人给他们讲一讲外面的世界,也许只是亲切的与之拉拉家常,都能增进彼此的感情,拉近彼此的距离。从他们最需要的小事做起,这样才能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乘着精准扶贫的快车,与他们一起早日实现脱贫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