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日记(篇1)


今天是我第一次写数学小日记,我要用文字来记录下我追逐数学的点点滴滴,让这个学科更加鲜活起来。


早上,我准备好了我的数学书和作业本。坐在桌前,我静下心来,开始扑进数学的世界。我第一个目标是解一元一次方程,上课时老师教了我们几个例子,我印象深刻,觉得解方程好像是在玩一个谜题。


我打开书,仔细阅读了解方程的方法。我发现,解方程也是需要一些技巧的。通过运用逆运算,我可以逐步地去消去未知数的系数,最终得到答案。这样,神秘的方程就像被揭开了面纱,变得清晰起来。


我跟着书上的例题,一步一步地解答。起初,我还有些手忙脚乱,常常弄错符号,或是忘记了某一步解题的关键。但是,我不灰心,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不断纠正错误。渐渐地,我越来越熟悉了解方程的步骤,答案也越来越准确。


午饭后,我继续我的数学学习。这一次,我要学习的是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性质。我打开书,看到了一副图片,上面画着几根线段。我发现,平行线是永远不会相交的,而垂直线则是相互垂直的。我不禁想起了电视上的建筑工人,他们常常使用垂直线来确保建筑物的稳固。


我拿起尺子,在作业本上画下了一条直线。然后,我用尺子在旁边画了一条平行线。通过观察,我发现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永不会改变。我又用尺子画了两条相互垂直的线,发现它们形成了一个90度的角度。这些图像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性质。


下午,我和我的小伙伴一起做数学游戏。我们玩的是一个有趣的数学益智游戏,目标是通过运用各种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获得最高分。游戏中有各种各样的数学题目,有的需要计算,有的需要推理,有的需要分析。我们一边互相竞争,一边增加了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在游戏中,我收获了很多。通过与小伙伴的对话,我学到了新的解题思路和技巧。有时候,别人的思路可以拓宽我的思维,让我想到了以前没有想过的解法。这种合作和交流让我对数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晚饭后,我坐在电脑前,打开了一本数学绘本。绘本里有许多有趣的数学故事,用图画和文字生动地展现了数学的魅力。有的故事讲述了几何图形的特点,有的故事讲述了数列的规律,有的故事讲述了数学家的发现和探索。这些故事让我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的广阔和深奥。


数学小日记就要结束了,我回顾着今天的学习和探索。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我体会到了数学的谜题般的魅力;通过学习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性质,我看到了数学在建筑中的应用;通过与小伙伴一起玩数学游戏,我提高了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通过阅读数学绘本,我发现了数学的广阔和深奥。


数学小日记,记录了我一天的数学学习和探索。数学就像一道色彩斑斓的彩虹,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对数学充满了热爱和激情,我相信,只要我继续努力,数学的世界将会更加精彩!

数学小日记(篇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为别人讲题则是很有效的复习方式。这不,为了推荐一人进入学校数学科目讲课比赛,我们班举办了一次数学小讲师比赛。

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报名小讲师。这可又是一次展现自我的机会,而且还可以锻炼自己,真可谓一举多得,干嘛不参加呢?万一一不小心去学校参赛了,岂不是更好?所以,报名活动一开始,我就踊跃报上了名。

周末,认真寻找要讲的题目。我选的是“线三垂直”模形,这个题型简单,有手就会,根本不用担心在台上万一卡壳怎么办。而且,每个人都能听懂,不会出现你讲完了台下还一脸蒙的情况。于是乎,我一直在练习讲,把每一次都当成评选现场。

即使躺在床上,脑中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把题讲得生动有趣。总之,我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讲题这件事。

到了周二,即将要评选了。尽管练习了无数次,但比赛前我的内心还是无比紧张,可谓是度日如年,度秒如日。我是第五个讲题人,算是靠前的了,但总感觉时间仿佛不够用。

第一个是张盛涵同学,他讲的是一道自创题,三言两语就讲完了,而且还带起了全班的积极性,时不时与同学互动,将气势推向了高潮。我觉得压力大了许多。

轮到我了,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缓步走上讲台,平心静气开始讲,按我练习了一遍又一遍的流程顺利进行。下台时,听到了雷鸣般的掌声,顿时我放下了肩上的担子,颇具成就感。

最终,我以48票获得第二名,继续晋级。明天的决赛,我来了!

数学小日记(篇3)

数学小论文《算算有多重》

暑假里,我去外婆家玩,正好外公他们在忙着卖丝瓜。我问外公一筐有多少?外公告诉我说50斤一筐。我想:斤是什么?是多少克呢?我带着疑问去问外婆。外婆告诉我说:1斤=500克,你去算算一筐有多少千克?我回屋拿出一个本子开始算起来:1斤=500克,50*500=25000(克)=25(千克)。我蹦跳着找到外婆,告诉她我做出来了,并把本子给她看。外婆说:嗯,全对。真棒!这时外婆正在烧毛豆炒芋艿,我便问:那毛豆多重一筐呢?外婆笑着说:毛豆是袋装的,一袋60斤。我又在本子上算起来:1斤=500克,60*500=30000(克)=30(千克)。我把结果告诉外婆,外婆直点头说我算的好!

哈,又长了一个新知识,好开心呐!

以后我遇事一定要多问,才会有大发现,长大知识!

数学小日记(篇4)

今天早晨,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奥数课。“叮叮叮……”老师满面春风的走进教室。教室里瞬时安静下来。老师对我们说:“我先考你们一道题:两个整数相除得商是12,余数是26,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和等于454,除数是多少?我在读一遍,两个……”。我拿到题目后,心想:这道题被除数是多少都没有怎么求除数呢?但是回忆起老师常说画线段图是解应用题的法宝。我为何不试一试呢?于是,我便开始画图:先把除数做为倍数,被除数是除数的几倍多26,再画商和余数。哦,原来是和倍问题。算式是:(454—12—26—26)÷(12+1)=390÷13=30。

我想:我们学过了用x计算的方法。我先把文字的算式写出来。除数×商+余数+除数+商+余数=454,然后再把除数设成X,算式为:X×12+26+X+12+26=454。我先把12和26先减掉后就剩下被除数和除数,然后因为被除数里有个余数。我就再减掉26,这样被除数÷除数就等于12。除数是30。用算式表示,就是:X×12+26+X+26+12=454

X=(454—12—26—26)÷(12+1)

X=390÷30

X=30…………除数

我把两种方法一口气说完。大家都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

我心里乐滋滋的。这堂课真有趣。

数学小日记(篇5)

星期六上午,我与妈妈、姐姐去亮山公园玩,一棵大树映入我的眼帘。妈妈问:“欢欢,你能量出这棵树的高度吗?”“行,用一根跟它一样高的竹竿,再量那根竹竿的长度。”妈妈反驳道:“哪来那么长的竹竿?”“我……我……”我挠了挠头。忽然瞥见地上树的影子,一个念头从我的脑子里闪过:对了,老师不是刚教过比例知识吗?我兴奋地说:“姐姐!借你一用!”姐姐满脸疑惑:“怎么求?”“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影子的长度与物体的长度成正比例。先量出你的身高,再量出你影子的长度,算出你的`身高与你影子的比,再量出这棵大树的影子长度,就能算出这棵大树的高度了。”我得意地说。

因为我平时喜欢制作小制作,所以身上总是带着一卷皮尺。我先量出姐姐的身高是1·56米,再量出她影子的长度是0·52米,他们的比是:1·56:0·52=3:1,量出这棵大树的影子长度是1。1米,再算出高度:1·1×3=3·3(米),这便是大树的高度了。妈妈与姐姐看着我,直竖大拇指。我乐呵呵地想:数学真有用!

数学小日记(篇6)

20XX年10月19日 晴

我在学校里学习了四边形的有关知识。

先学习四边形的特征,四边形就是有四条直的边,四个角。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因为它两祝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正方形和长方形以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为它们的角都是直角。今天我主要学的是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周长指的就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我对今天的学习感到很有趣。

数学小日记(篇7)

今天,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新奇的计算方法单位的乘法。老师介绍说,在数学上,不仅数字之间可以进行运算,单位名称之间也是可以进行运算的。比如在计算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时可以用公式面积=边长边长来计算。边长的单位都是厘米,所以列出来的单位的算式就是厘米厘米,得到的结果就是厘米的平方,也就是我们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再比如要计算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可以利用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宽高的单位都是米的话,那么这个式子对应的单位乘法就可以写成米米米,得到的结果就是米的立方也就是体积单位立方米。用字母来表示单位的话,就更好理解了。前面这个体积公式对应的乘法算式就是mmm=m3。单位的乘法就和我们字母的乘法计算非常相似。听了老师的这一番话,我恍然大悟。以前总觉得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着一定的对应的关系,原来这种对应的关系是由这样的单位乘法计算而来的啊!数学世界简直太奇妙了。老师在最后还介绍到:单位之间不仅可以计算乘法,还可以计算除法,大家兴趣可以自己课后去研究。通过这节课,我对单位的计算来了兴趣。回到家,我立刻开始了自己的研究。

老师课上介绍的单位乘法用体积公式来举例子,体积的计算除了长宽高以外,还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啊。要是这样来计算的话,对应的单位乘法应该就可以是平方米米。这可该怎么计算呀?我不禁犯起了嘀咕。对了!单位的乘法就和字母的方法差不多,把它们都改成字母来试试!这样的话平方米米就可以写成m2m得到的结果应该是m3。哇!真的又变成了之前的体积单位立方米了!这种乘法简直太神奇了!

老师说过,单位之间还可以算除法呢,这会是怎么计算的呢?我赶紧从书中找来一道除法的应用题。甲乙两地之间距离300千米,一辆汽车用了5小时走完,这辆汽车的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根据题目,我列出了算式3005=60(千米)。按照老师讲的方法,对应的单位除法就是千米小时=千米。很明显,千米小时不可能还是千米啊!哪里出了问题呢?我陷入了沉思之中。最终,我不得不来寻求爸爸的帮助。听了我的疑惑,爸爸微微一笑,提醒道:这里路程时间=速度,一般我们把速度说成是每小时多少千米。其实速度的单位应该写成千米/小时。还记得这个单位吗?看到这个单位,我眼前一亮!对,以前学过这样的复合单位!这样一来,原来的算式就有结果了。千米小时=千米/小时。和这个单位类似的还有元/千克、米/分钟它们都是由元千克或者米分钟计算得到的。

第二天,来到学校,我迫不及待的和数学老师分享起我研究的成果。老师看到我的成果,十分满意。不过,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却又把我问愣住了。老师问,你知道千米/小时中这个/是什么意思吗?看着我一脸的疑惑,老师给了我提示:分数在生活中又可以被我们写成的形式,中间的/其实就是分数线的另一种写法。我明白了!千米小时如果写成分数就是,然后写成像那样的形式就变成了千米/小时了!原来这个/就是表示分数线!原来这个单位还是由分数演变而来的啊!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数学的世界奥妙无穷,我觉得数学就是一条四通八达的路,有的知识之间看似没有什么关系,但其实背后藏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要去发现更多的数学奥秘!

数学小日记(篇8)

今天爸爸检查我做的计算练习题的时候,说做错了一道题。我连忙去看,原来题目是189=?,我写的答案是182。爸爸让我重新算了一遍,得到了另外一个答案162。这次终于算对了!但是爸爸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快速地检查计算题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首先,对乘数是9的乘法结果,有什么规律呢?比如29=18、39=27、49=36再难一点的,129=108、229=198它们的乘积结果在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都是9或者9的倍数。用这个方法来验算,我一开始算的182的结果,数字和是11,不是9的倍数,所以算错了;后来算的结果162,数字和是9,所以这次才算对了。

然后,爸爸问,对乘数是其他数字的情况,有什么规律呢?我们一起想了想,得到了一些方法:

乘数是2:乘积的尾数必然是偶数,也就是2、4、6、8、0当中的一个;

乘数是3:乘积的数字和必然是3或者3的倍数;

乘数是4:乘积的尾数必然是偶数,而且它的后面两位数必然能被4整除(比如积是35276,我们不用看352这三个数字,只需要看76是否能被4整除能)

乘数是5:乘积的尾数必然是0或5;

乘数是6:乘积必然能同时整除2(看尾数是否是偶数)和整除3(看数字和是否是3的倍数);比如,3762,尾数是2能被2整除,数字和是18是3的倍数能被3整除,因此这个数就能被6整除;

乘数是7:好像没有很好的验算方法;

乘数是8:乘积的尾数必然是偶数,而且它的后面三位数必然能被8整除(比如积是35276,我们不用看35这两个数字,只需要看276是否能被8整除不能);

乘数是10:直接在另一个乘数后面加0;

我们从一个个具体的例子中,总结出了普遍适用的规律;爸爸说,这种方法就叫数学归纳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自己慢慢体会和应用。

数学小日记(篇9)

当小主人,管一个月全家的生活,你现在肯定做不好,全家人一致这么认为,个个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我则气得像个要吹爆的气球似的,太小看人了,还没做,就说我不行。眼看我的金豆豆就要掉下来了,妈妈开口了:你先把我们家这月计划要花多少钱,列个清单,清单列得合理,然后每天如果能坚持倒垃圾、洗一次碗,就考虑真正让你当回小主人。 我破涕为笑,欢呼着太好了!于是我开始列了起来。列的清单如下:

买菜:四百五

水电费:六百

出去玩:五百

其他:五百

共计:两千零五十

然后,我就兴冲冲地给家人看。他们看了直摇头,你一句我一句议论开来:一天十五元,买菜怎么够?眼看我的金豆豆又要掉下来了。还是妈妈出来解围,让我重新列。可我犯愁了,那怎样才能合理安排呢?为了保险,我去问我们家的生活大管家爷爷。爷爷说:买菜的费用可不止四百五喔。那应该是多少?我疑惑地问。一天三十,爷爷说,算一算是多少?欧﹗于是我马上又重新写了一张:

买菜:九百

水电费:六百

出去玩:四百

其他:三百

共计:两千两百

最后,我又拿给家人看。他们只是说勉强通过,但你要保证每天洗碗、倒垃圾,我连连点头。妈妈又接着说,你可以试着当当小主人了。yes﹗我终于可以当小主人了﹗只听见家里一片欢呼。

数学小日记(篇10)

20XX年10月12日 星期天 天气:阴

这一周我们学习了除法算式的竖式。

怎么列呢?是先写一个“厂”字,再把被除数写在“厂”字的里面,把除数写在“厂”左面。计算出来的得数叫“商”,写在“厂”字的上面,还要对齐个位。计算时,是先用“商”乘除数,然后用被除数减去它们的积,看得数是几。如果它们相减后的最终结果不是零,是一个小于除数的数,那么这个数就是余数。除法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