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汲取的过程中我们会有自己的想法。 因此,写下我们的感受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记录心中的感动,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丰富,你是否在找一篇关于观后感范文呢?如果您从未听说过“了凡四训观后感”那么请看下面的文章介绍,如果您喜欢本网页请将其收藏起来以便下次访问!

了凡四训观后感【篇1】

《了凡四训》为明代袁了凡所著训子善书,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全文分为四个篇章: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后三篇是了凡先生为改变命运所开的三剂良药。作者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年轻时他请一位孔先生算命,何年何月参加考试、考第几名、中不中、当什么官、何时娶妻、几个孩子、享寿几何。不知道是否纯属巧合,袁了凡先生算命后的前20年情况全部被证实算准,于是他相信今后的命运也将会一一验证,开始听天由命,不再努力奋斗,早早开启坐吃等死的节奏。直至遇到云谷禅师,禅师告诉他一种化解命运格局的方法才破局,考上了举人,最后还活到了七十四岁,远远超过孔先生算的五十三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总体颇为可信,非常值得当代人学习借鉴。

——坚定自己可以改变命运的信心。其实,我不是怀疑“神算子”的水平,如果没有后面改变命运的良方举措和实际行动,袁了凡先生的人生轨迹还真有可能被全部算定。但算命先生再厉害,也只能算准命运中变化中的计划,算不准计划中的变化,如果变化远远超过计划,就相当于量变引起质变,偏离原来的人生命运轨迹就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会按照算命先生的预测来演绎坐实。换句话说,能被算出来的命,都是凡夫俗子的命。

小时候身处思想落后的农村,算命和命运之说很流行,乡亲们一遇到天灾人祸或不顺的事都说“这就是命啊!”,听天由命的思想普遍存在。虽然事实上起到了一定社会稳定、安抚人心的作用,但也是麻醉自己、消极怠慢的源头。父亲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好,初一时考过全年级第二名,但因为家庭贫困初二辍学,参军复员后回家种地当农民。他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于是在极度贫穷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供我们三兄弟上学。说实话,当时由于眼界狭窄、见识短浅,并不知道自己好好读书考上大学会怎么样,但现实生活中繁重体力劳动的农活与低下收入的不成比例现象已经持续多年,那种让人几乎看不到希望的绝望悲观状况,让“鲤鱼跳农门”的诱惑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后来我和弟弟都考上了大学,成为朝思暮想的工人阶级一份子,摆脱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现在呢?面对事业发展的“瓶颈”,我也坚信这不是最终的结果。反思自己,还存在很多性格上的缺点和能力上的不足,所以当前最要紧的是提升自己综合素养,功夫下到位了,事业发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越努力越幸运,做一个有准备的人,才能抢抓迟早到来的人生机遇。我坚信,只有改变自己,做更好的自己,才配拥有更精彩的人生、更美好的未来。

在坚信“命自我立”的前提下,该如何“立命”呢?立命需要先立志。人无志不立,事无恒不成。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明成祖朱棣说:“人须立志,志立则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无志而建功”,王勃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些名人名言都深刻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北宋儒家大师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思想境界更是高人一筹,激励了文天祥、岳飞、夏完淳、曾国藩等无数后来的仁人志士。志向是初心,是梦想,是动力,是最想实现的长期目标。如果没有志向,人们就会荒废自己的本心,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必将一事无成或者抱憾终身,白发苍苍时便悔之晚矣。然而,还得注意一点:有志之人立常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如果一个人没有主心骨和远大目标,朝令夕改、见异思迁,看似忙忙碌碌,也终将成不了大事。

了凡先生也在文中写道:“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所以说,没有远大志向的人,不配谈改良命运,甚至可能将原来的好运气消磨殆尽,迎来更糟糕的命运结局。

——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认为,善恶有报并不是封建迷信,而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因果关系论的现实体现。有的人看不透,举例说某某一生干了不少坏事,不也是有权有势无病无灾安康长寿?其实,因果报应不一定非得在本人身上体现,还有可能在他的子孙身上体现。这也正应了一句古话:远报儿孙近报身。就拿我家来说,爷爷中年时身为公社民兵连连长,他宁愿辞职也不忍心对村里无辜的“地富反坏右”家属进行迫害;父亲曾经至少救过5名落水孩童的性命,他们虽然都穷苦一生,但福报就是后代出了两名大学生,我11岁在河中游泳精疲力尽时被一位村民救过,正好印证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名言。

为什么没单独写“改过之法”?因为在我看来,改过就是一种积善。有错不改,不仅是缺乏文中的“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还是缺乏善心的表现。凡是缺点、过错、谬误,不管是性格上的、还是决策上的、亦或是操作上的,多多少少都会对单位、对家庭或者对个人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物质精神损失。如果被别人指出来或者自己意识到了,却不下决心去整改,属于典型的“破罐子破摔”“死不悔改”“我行我素”“苟且苟安”的做法。其潜台词一般就是“吹毛求疵,谁还没个过错啊?”“我就不改,你能咬我啊?”“改变起来太麻烦了,就这样得过且过吧!”“懒得改,习惯就好!”有这样任性念头的人,往往很自私,或者套用时髦的网络用语叫“精致的利己主义”,你能指望他是良善之辈么?即使本质不坏、不是大奸大恶之徒,但往往也是毛病多多的平庸之辈,经不起道德和时间的考验。南怀瑾大师讲过一句话:“战胜天下是英雄,征服自己是圣人”。征服自己,首先就是要克服自己的惰性,不断修正自己的缺点、改变自己的错误。道理上很简单,就是管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因为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善人不讲挣钱,专讲挣命。什麼叫做挣命呢?就是我们为人做事,要做到被人佩服,命就长了,这就是挣到命了。因此,积善改过可以看做是一个事物的正反面,改过主要从自我改进、完善提升的角度来说,而积善主要是从帮助别人的角度来说的。

易经上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了凡四训》列举了十种随缘济众、行善之举: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所幸自己也曾有过为灾区捐款、开车免费搭载乘客、拾金不昧、义务劳动、公益活动等善行,今后更应该多多行善、积累福报,虽然可能做不到像丛飞、古天乐、周润发那样倾囊而出,像消防英雄那样赴汤蹈火,但力所能及的善事还是可以主动多做的。大家活学活用,推而广之,积善不难也。

——坚持谦虚谨慎、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老祖宗教育我们“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亏盈而益谦”“虚已者进德之基”,然而不少现代人稍微有点成就便自命不凡、傲视一切,带来的结果往往不是人缘差就是前途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向钱看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追求的东西太多太满,渐渐迷失自己本性,这恰恰是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怎么办?还得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寻找答案。《了凡四训》告诉我们:惟谦受福。在做学问上,要虚怀若谷,认识到知识永无止境,敢于承认自己的鄙薄无知;为人处世的时候,要礼让三分,不能得理不饶人;追名逐利的时候,要反思自己德位是否相配、功禄是否相称,君子忧道不忧贫;修身养德的时候,要戒骄戒躁,与时俱进,坚持“忠诚干净担当”,凡事以德为先、以德服人。至于厚德载物,什么是“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说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这样做的人就是最有道德的人。以利己之心帮助别人,然后要求感恩回报,这是交易;以无私之心帮助别人不图回报,就叫做“德”。你帮助到的人越多,所得到的回报越少,你的德就越厚,就可以称作德高望重了。

《了凡四训》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方法就是改过、积善、谦德。真的很感谢领导向我推荐了这本书,让我提醒自己要“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在无时思有时”,发耻心、畏心、勇心,积善改过,谦虚养德,让不甘平凡的自己争取赢得更好的命运。在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好好读这本书,依照古圣贤的教导,让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顺畅通达、更加团结友爱、更加和谐文明!(朱春柳)

了凡四训观后感【篇2】

《了凡四训》改造命运的方法读后感作者:如玉《了凡四训》-改造命运的方法读后感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不好的命运完全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而改变。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了凡四训读后感两篇,一起来看一下吧。

《了凡四训》第一篇,立命之学。”命由天做,福自己求”了凡先生的人生,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生过的简单,却又快乐。当他知道自己的命运时,他非常平静,向他祈求祝福,最后得到了很好的回报。

若不反躬内省,而途向外驰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每个人的喜好、特长和职业道路都不一样。只要你心中有成功的信念,用自己的方式改正错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终将有好的结果。如果你想成功,内外因素共同作用。

我自认为自己身上还有很多浮躁的东西,要想改变命运,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过之法。一个人怎么能改变?凡先生告诉我们三个心声:第一,羞耻感。当一个人有了羞耻感,就不难改变。

二,发畏心,凡是作恶的人,大多没有畏心,最后一点,改过的勇心。勇于改正错误,战胜自己的勇猛之心。要想改变,就要反省自己的缺点,然后逐一改正。改变自己需要勇气和决心。

第三篇,积善之方。我们做好事都知道的叫积阳德,做好事别人不知道的叫积阴德。《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如果你今天看到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你没有去帮助他,那么有一天,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指望谁来帮助你呢?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大家都要积极做好事,不要担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这样做,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谦德之效。“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就叫我们要谦虚,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你们看秋天麦田里成熟的麦穗是不是都低着头的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它们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实,而那些高高昂着头的麦穗全都是腹中空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谦虚,真正的大师,都是谦虚的人,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头,多听取别人的批评指教,才能进步,才能成为正真的大师!

我读了《了凡四训》两遍,只是粗略的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

1,每天反省自己一天的过失,记在本子上,经常拿出来看。

2,改掉自己急躁的脾气,凡事慢三拍,要发脾气时要告诉自己,忍住!

3,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这样才能宽容。

四。在每件事上,都要考虑两面,全面看待问题,保持平常心。

5,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别人。

6,不断的补充知识,充实自己。

《了凡四训》是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内容,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印证了这样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

正如其所说“余初号学海,是曰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过之法”顾名思义,就是不仅要积极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正如孟子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袁黄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

第一个层次只是从表面上改变,即找出故障并全部改变。第二种层次就是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过错自然就会消除,正如此所说“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第三是从心上改,即“过有千端,惟心所造,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所以这些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满心间,那么其他不正当的思想就不会玷污自己的心灵,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袁黄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要积善就必须先明白事理,因为“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在区分善与恶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中峰禅师的话:“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恶。有益於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此外,在积善方面我们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划分的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水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如果能做到这几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谦德之效”讲的是只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平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过程,也都有其发展的极点,当到达极点后,就会逐步下降,就像“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一样。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也只有谦虚,戒骄戒躁,我们才能更好的领悟这个世界,参透世间的各种道理。

无论改过、积善还是谦德都应基于立命,即对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与构成的理解。“积善”是建立在“改过”的基础之上, “改过”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础之上,即“福善祸淫、命由自造”的人生价值信念。《大学》上说: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立命”亦即“知命”是本,“知命”之后必要力行改过、积善与谦德方可转化命运。

如果借用他人的语言对全文进行归纳那就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

了凡四训观后感【篇3】

我喜欢读唐诗宋词,古风古韵,读故事时有淡淡的感觉。但这份喜欢是浅薄的,因为我从来没有认真地去留意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或许曾经也被小小的触动,只是从来没有放在心上。而今天,当我带着目的去读了凡四训,虽然是被动的去了解,却有了些感悟与体会,也被潜移默化地影响。

我们接受的是应试教育,我们生活在共产党领导的和平年代,我们被教育这个世界上是没有鬼也没有神的,宿命什么的不过是**的一种手段,我们相信科学,相信无论什么都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不是神神鬼鬼的传说。

小时候,其实是信神的,无知的小孩子总是胡思乱想,甚至想着自己哪天也去月宫里和嫦娥姐姐一起跳舞。长大了,梦想破灭了,没有嫦娥姐姐,没有玉兔,没有上帝。我突然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可怕的,除了人。

天才是最可怕的动物,踏上食物链的顶端,控制着所有生物的命运。在这个无神的世界里,人就是上帝。

曾经想过或许我们是有宿命的,或许我们也不过是哪些什么手中掌控的蚂蚁,但只是一瞬间,一瞬间的迷茫过后,生活,总是要继续的。

凡事皆有因果。事实上,我相信。为什么不呢?就像你不好好学习,种下了因,自然就会有一个被父母老师骂的果。三条命和三条命太遥远了。只要我们过得好,问心无愧就好。

了凡四训中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立命之学,第二部分,是改过之法,第三部分,是积善之方,第四部分,是谦德之效。

立命之学中,云谷禅师有一句话“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凡夫俗子们之所以不能成佛成圣,就是因为妄想、了别、执着等念头纠缠于心,无法止定。事实上,我的第一个想法是,佛教徒和圣徒必须没有感情,麻木和朴素的木头。

无欲无念,那活在世间还有什么意思?自然是要飞升的。但想了想,觉得不对。

只要是人,就会有感情,我们会渴望温暖,渴望亲情,友情,爱情,我们也会施与温暖,带给别人阳光。而成佛成圣者,不是没有情感,因为有情感和妄念相缠是两个概念,他们有情,而且是大情,大爱。我们只爱一部分人,他们富有同情心,珍惜一切。

我们生活在滚滚红尘,面对各种**,我们产生欲念,产生执念,会想要钱,想要权,会为了那些东西蒙蔽内心的善良,不择手段,这,才是妄念相缠。我们做不到悲悯世人,但可以努力守住自己的那颗心,看得淡薄些,执念少一些,对人,宽和些。金钱和权力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心,在夜里睡觉时,不会感到不安吗?

人终有一死,终有一死,只有那颗心,脏兮兮的,不会觉得难过吗?

命运这种东西,听起来很玄妙,或许有,或许无,但其实重要的不是答案,不是吗?因为不管答案是什么,路,还是继续走,只是想看看你在这条路上是否得到了你想要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我还是相信的。不管前方有什么,抱着自己的心,找到自己想要的,只要不奢靡,努力,就能得到,就会幸福。

书上说,通过积累祝福,你会得到你想要的一切。无论真假,可以肯定的是,善待他人,他人也一定会善待你,即使不亲厚,却也是见面微笑招呼的朋友。善良的人,总会有幸福的结局,像白雪公主,像灰姑娘。

行善积德不是故意的,而是要有一颗真正善良的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改过。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

有欲望、有想法、能做事的人会做错的。普通人要做的不是努力保持内心的平静,而是犯错误,做出改变,然后取得进步。

以前的种种,比如昨天的死亡,以后的种种,比如今天的生活。犯错误并不可怕。知道自己错了是很可怕的,但你必须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或许有人会说,我已经错了,不可能再回头,但其实只是怯懦吧,没有试过,又怎知回不了头,没有试过,又怎知,抛却过往种种错误后,会不会幸福。

就像第二篇中说的那样,改过,须有三心。一,发耻心,二,发畏心,三,发勇心。

回首往事,只有当你感到惭愧和内疚时,你才能忏悔,知道自己错了**和**需要改正。仅仅知道**出了问题还不够。 我们应该勇于纠正它,并迈出第一步。改错需要持之以恒,所以要发畏心。

何为畏心,便是心有所惧。有人信佛,有人信教,那是他们的信仰,所以做事的时候会分外当心,他们害怕自己的信仰惩罚他们,所以严格约束自己。我们不信神,也不信教,却不可以不有所畏惧,无畏者无敌,什么都干得出来的人,什么良心道德都可以不顾。

为了保住自己的心,我们需要找到一些东西来约束他,可以是法律,也可以是我们给自己戴上的道德枷锁。又或者,相信灵魂吧!死亡后减少的23克也可以成为我们的敬畏。

锁链中的自由之舞是最美的。

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众生平等,一花一草有生命。行善积德者,必须少吃肉食。改革的内在动力是先了解真相。

花草尚不能言不能语,牲畜等,却也都是有感情的。就像曾经读的一个故事。偷猎者猎杀藏羚羊,羚羊妈妈因为怀着宝宝,跪地向偷猎者求饶,不求饶过自己,只求能放过孩子,至少让他看看这个世界。

藏羚羊妈妈知道自己的命运,但她仍然要为孩子们努力。当猎人的子弹穿过它的心脏时,它的眼睛甚至流下了眼泪。其实只是因为人类幸运些罢了,不然我们也只能是食物链里竞争杀戮的普通动物。但是既然我们可以选择,为什么不吃一点肉,少点杀戮呢?

当想清楚那也曾经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会向妈妈撒娇,会调皮,就像我们一样,你还吃得下那些肉吗?

改过是一项大工程,有了三心,明了事理,持之以恒下去,定会在各个方面都得到提高

积善之方,讲了一些故事,大意都是劝人为善。所列之事,都是一个人如何如何大仁大义,与人为善,最后大富大贵,得偿所愿。故事真假不论,只需记住,善恶终有报,善良的人,终归会有一个好的结局,就好了吧。

这部分还有一句话,就是从内心开始,公开,成为善良,成为私有,成为**。其实就我看来,未免有失偏颇。我们是人类。保护自己是本能。珍惜自己也是本能。想想自己是不是很**?

何况,谁生来就是慈悲的?谁不都是为了自己的生活,忙碌而奔波?难道这世上所有人都是恶的吗?

只是本性而已,我们不是圣人,没有那么大的胸襟与气魄去做所有的事都为公。他说,凡先生自己写的这本书,不是为了儿子才用心读的吗?

行善,不能图一时,眼光放长远,要长期不能对大众造成伤害,不能以一时之善害他人半生。

就像春秋时期,鲁国法律规定,鲁国人如果能从别国诸侯那里把被俘虏过去做臣妾的人赎回来,都可以得到官府的赏金,但子贡把被俘虏的人赎回来后,却没有接受官府的赏金。孔子听到这句话,不高兴批评子贡。鲁国富人少,穷人多,若接受了官府的赏银便是不廉洁,以后还有谁会去赎人呢?

而现在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又何尝不是在以爱的名义,把他往万劫不复的路上推呢。该狠心的时候,便要狠起来,这样,才不会对今后造成更大的危害。

最后一篇,讲的是谦逊。

满招损,谦受益,其实也是有些道理的。那些恃才自傲的人,首先,失的是分寸。对长辈和领导的任何态度都会失去原来的界限。

长辈或许会包容,心里多少却也会生出疏离,便失了亲情,而领导,说不定就会堵在你升迁的路上,让你上不去,下不来。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骄傲的人感到孤独和烦人的原因。

做人还是宽厚一些的好,把才情显露在该显露的地方,自然得到你想要的。但谦逊不是退让,不是怯懦。特别是在这个竞争压力大的社会里,不要把谦逊和退让划等号,该争取的,便要倾尽全力

我的命运决定了我。我的人生总有一个目标,不是吗?在追逐中,得到乐趣,但须谨记的是,固守本心,不失谦德。

回想自己,真的也有过招人嫌的时候呀。仗着自己比别人学得更好一些,仗着老师看起来很和善,做了多少令人大动肝火的事。盲目自以为是,盲目自信,然后,大跌,鼻青脸肿。

其实,我有时会反省,但反省之后,我忘了改正。等到下一个错误发生再坦白是很糟糕的。

一边看书,一边反省。固然不能完全赞同书里的观点,要与人为善这一条,却是刻进了脑子里的。我相信灵魂,而且不愿意让他蒙尘,纵然人生在世有许多无奈,我仍会尽全力,守护自己的心,守住善良,也会努力地去改正错误!

了凡四训观后感【篇4】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内容,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印证了这样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正如其所说余初号学海,是曰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过之法顾名思义,就是不仅要积极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正如孟子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袁黄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种层次仅仅是从表面上改变,即把毛病找出来一样样地改。第二种层次就是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过错自然就会消除,正如此所说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第三是从心上改,即过有千端,惟心所造,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所以这些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满心间,那么其他不正当的思想就不会玷污自己的心灵,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袁黄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要积善就必须先明白事理,因为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在区分善与恶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中峰禅师的话: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恶。有益於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此外,在积善方面我们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划分的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水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如果能做到这几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谦德之效讲的是只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平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过程,也都有其发展的极点,当到达极点后,就会逐步下降,就像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一样。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也只有谦虚,戒骄戒躁,我们才能更好的领悟这个世界,参透世间的各种道理。

无论改过、积善还是谦德都应基于立命,即对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与构成的理解。积善是建立在改过的基础之上, 改过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础之上,即福善祸淫、命由自造的人生价值信念。《大学》上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立命亦即知命是本,知命之后必要力行改过、积善与谦德方可转化命运。

如果借用他人的语言对全文进行归纳那就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

了凡四训观后感【篇5】

之前听同学讲解了了凡四训,大概了解了一下内容,这本书贯穿的一个理念就是向内求,持续不断的做好事,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当时听了同学的讲述心里觉得太神奇,我立刻下单买了这本书。

本书从四个方面,阐述作者的观点:1.立命之学,听命但不放弃自己,帮助别人,莫问前程,自己多努力,不要把命运定在别人手里。教育孩子,每天都要不断反省自己,反复思考,尽力去做践行,行动大于一切,先完成再完美。

改过之法,一个人活着,要有三心,有羞耻心,进畏之后,勇猛的心,做任何事情都要心静,坚持不懈的努力精进,发奋图强,改过自身,努力向上生长。

积善之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成人达己,与人为善,成人之美,舍得付出,爱惜物命,看到别人做好事,就应该去鼓励,遇到困难,不要抱怨,转变思路,除去自己的执念。正心正念去做每一件事,不求改变他人,只求心安理得。

谦德之效,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家落后,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想着利他,努力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必将可以改变自己的一生。

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每天都做冥想,让自己处于一种正面的心态,提升自己的心智,让自己过的更快乐!

了凡四训观后感【篇6】

《了凡四训》读后感

读了《了凡四训》这篇节选古文,我不禁对云谷禅师产生了巨大的敬佩之情,因为他说过:“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这小小的一句话,却使我豁然开朗,不看相应的译文也知道云谷禅师在说什么,他说:

“一个平平常常的人,不能够说没有胡思乱想的那颗意识心,既然有这一颗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阴阳气数束缚,怎么可说没有数呢?”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脑子里都会有一个个永不停止的念头,当你在抛掉任何念头,不论是恶念还是好念,都应该不留任何痕迹地抛掉,这样你才能收获大智慧,见到真理。

现在,我听云谷禅师说的话,每天做的事,不论是善是恶,每天都要记在功过格里,善的事情就记在功格下面,恶的事情就记在过格下面,还要看恶事的大小,把已经记的功来减除。日复一日,当你完成了三千件善事,你就会不同于普通人,开悟了。

看了《了凡四训》短短的节选,却使我明白了许许多多,不同寻常的道理,我明白的第一个道理是:不能轻信命运的安排,要学会去改变命运,改变未来!这一个小小的道理,却使我们受益匪浅!

读书笔记之《了凡四训与俞净意公讲论》

恒性是以不固。没有恒心、没有耐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转。故生平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沈。何尝有一事著实。

我们学佛***,无论在家、出家,四众**,自己反省有没有常犯这些毛病?我们听到善言欢喜,见到人行善事也欢喜,但是过后就忘了,跟俞先生犯同样的毛病。这不仅是说我们俞先生出生于明朝,与憨山大师、莲池大师同处一个时代,也无一例外地说是过去释迦牟尼佛诞生的时候。

如果善根真正深厚,早就成佛作祖了。成佛作祖的人毕竟是少数!

古代读书人每月有一定的日子,轮流开讲。常常讲《感应篇》,讲《文昌帝君阴骘文》等劝善的书。可见从前这样的讲座,在中国非常普遍,可惜现在反而没有了。

常常讲,常常劝,有的时候人心还是不能挽回!要是不讲,那还得了!所以,确确实实要普遍的到处去弘讲。

我也劝勉同修要发心,先不必学讲经,先学讲善书、讲因果。至于演讲材料,我们会慢慢研究和编辑。就是像这个样子,到处去讲,讲演时间不要超过一个星期,一天讲一次,七天就圆满了。

这样才能普及。教材要重新编辑,像《阴骘文》、《感应篇》、《了凡四训》,

都订作七次,七天就讲圆满。我们要精编教材来训练同修们,大家发心弘扬,以此做基础,而后进修大乘佛法,才得真实受用。

没有这个基础,学***大论,不过是好听而已!这跟俞净意公一样,好高鹜远,专务虚名,不切实际,意恶还是改不掉;大的劫难到来时,我们凭什么避免!这是当前亟须做的课题。

俞净意公的善根我们有;他的恶报,我们还没有现前。可见我们的意恶比他稍微好一点,轻一点。要是像他一样,果报就惨了!

因与果一定相应,丝毫不爽。古德常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除非你明心见性,破除《金刚经》所讲的“四相”、“四见”,转凡成圣,转十界为一真,那才行!当这四个阶段没有被打破时,它们就被因果律所支配。在家里,出家也不例外。几时破了我执,见思烦恼断尽,出三界,才勉强说你超越生死轮回了。

我们以俞净意公作镜子,对照自己的言行。

书上一再告诉我们,三年必有效验。如果勇猛精进,虔诚恳切,半年就变样子了,就不相同了.

我们必须明白,始劫上没有开始。知道了以后,就要彻底改造自己,改变命运,决不抱怨大自然和人民。因为一切都是自己造的,所谓“自作自受”。

我们自己再造善业,再结善缘,后来的果报当然很殊胜。这一段非常重要--就在念头上转变,再造自己新的命运。‘君从今后’,灶神告诉俞净意,从今以后你‘凡有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这些都是世俗的事情。

‘先具猛力。一切摒除’,这就是彻底悔改。从心地里把这些妄想、杂念都断除。

诸位想想,讲得很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试问:我们那个人不想断妄想,不想使自

己心地清净?虽然天天这样想,可是妄念依然纷飞,究其原因就是积***所现业障之相,也叫“业相”;说得更实在一点,就是“恶业之相”。我们立刻要觉悟,这不是好相。

“觉悟”才是改革的根本。不觉悟就不能改;觉悟才有改的希望。所以,佛告诉我们: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就是此地所讲的“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这些念头一起来,立刻就觉悟--我业障深重,为什么还有这些妄念,还有这些罪业之相?

这一念就是“觉”,就是光明,就是惭愧心。

因此,我们不要灰心,只理会善一边去。‘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就是踏踏实实的去做。

切切实实,直捷痛快的去做。‘耐心行去’,大小善事都要有耐心。一天、一年、一世都要这样去做;并且还要发愿,生生世世都这么做,这才是“菩萨”。

这是我们力量办得到的。‘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恳恳’。换句话说;我力量虽然达不到,我有这个心,要存这个心,使此善意圆满。

这篇家训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内容。首先,了凡讲述自己一生改造命运的经历,告诉人们:命运虽有定数,但定中又有不定,只要掌握立命的原理与方法,人人都可以改造自己的命运。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内容,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印证了这样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

正如其所说“余初号学海,是曰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过之法”顾名思义,就是不仅要积极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正如孟子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袁黄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

第一个层次只是从表面上改变,即找出故障并全部改变。第二种层次就是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过错自然就会消除,正如此所说“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第三是从心上改,即“过有千端,惟心所造,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所以这些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满心间,那么其他不正当的思想就不会玷污自己的心灵,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袁黄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要积善就必须先明白事理,因为“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在区分善与恶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中峰禅师的话:“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恶。有益於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此外,在积善方面我们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划分的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水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如果能做到这几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谦德之效”讲的是只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平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过程,也都有其发展的极点,当到达极点后,就会逐步下降,就像“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一样。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也只有谦虚,戒骄戒躁,我们才能更好的领悟这个世界,参透世间的各种道理。

无论改过、积善还是谦德都应基于立命,即对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与构成的理解。“积善”是建立在“改过”的基础之上, “改过”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础之上,即“福善祸淫、命由自造”的人生价值信念。《大学》上说: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立命”亦即“知命”是本,“知命”之后必要力行改过、积善与谦德方可转化命运。

如果借用他人的语言对全文进行归纳那就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

通过此次的学习,感受良多,首先应该感谢付总,给予我们这此学***会,让我们大家坐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我们学***的,就是让我们得到提高,得到成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到,我们到底有没有得到提高,得到进步。其实这个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至少我们坐在这里,用心去学,就一定会有所收获,下面我就将我所感受到的东西,与大家分享。

对了凡四训,产生了一种好奇心,

然后通过李毅多教授对凡先生生平的概述。它让我好奇,因为我想知道它是什么?

在生命科学中,我们最大的感受是对因果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同样意识到,自己也一样将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归咎于命运,不去勇敢的面对,真正应该做的应该是反省自己的缺点,让自己拥有那种发自内心反省的力量,才可以改变,所谓的命运。只有真切的用心思考,才能对峙烦恼。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趋吉避凶的方法就是要通过行善断恶来实现。所以我们应该做好事。只有行善才能得到幸福。

·改过之法:改过的方法有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三个方面。改过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更加能考验我们。

3·积善之方:讲了做善行能对现世自身和后世子孙积累福德。这些善人做善事时候发心真诚,有悲悯心,做起善事来能发长远持久的心。

最让我感动的是,林家的老婆婆给祖宗的钱,三年只有一天。先不说她是做的善事,就从她这三年如一日的毅力,就让我们感到为止动容,坚持的毅力是我所缺少的,我感受到我这是我所不足的地方。

辨别善的真假里面总的说就是要有利他心就算做的是打人骂人也是善,如果不具备利他心就是礼敬人爱护人也是假善。还有真心所发的善事真,反之为假。行善为公是真,为私是假。

无为是真有为是假。

端善是只怀有济世之心、爱人之心、敬人之心。

曲善是只行善时候怀有媚世之心、愤世之心、玩世之心。阴善和阳善主要是看行善有没有追求明利的心态,如果追求名声之类的肯定会损消福报,反之积累阴德能使得福报不被损耗。

善的大小取决于行善时候的心量,心量越大善的功德也越大。

爱惜物命所谓爱惜物命就是爱护万物的生命。之所以要修福积德就是为了保存一点恻隐之心。

学过了凡四训,也许所学的东西不能全部的说出来,但是通过这两天的学***,我也在反思我的生活,我的工作,就像李毅多先生所说,我去思考,会发现很多惊喜的地方。

破除私心和私欲、快乐至诚、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