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通过阅读作者写的作品,突然产生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之后。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心得,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为您提供有关“金阁寺读后感”的一些重要内容迷你句子网的编辑有备而来,以下内容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不得外传或做他用!
夜里因为一些事情,把本来安排睡眠的时间放到重读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上了。故事情节其实蛮好理解的,作为足利义满将军的住所,金阁寺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足足6之久,去过日本旅游的人都会看到这座金碧辉煌的阁楼之。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过,这个美轮美奂的建筑在上世界50年代被一个小和尚烧掉,和尚的理由是:我忌妒金阁寺的美。三岛由纪夫便根据这个事件展开联想,把自己的世界观和美学观融入到这个小和尚的一言一行之中,便完成了这本很具有代表性的小说――《金阁寺》。而如今的金阁寺只是一座后人仿古重建的古寺而已,早已失去600年的沧桑。
在书中,小和尚沟口反复接触着一个典故,就是《南泉斩猫》。而我理解来看, “南泉斩猫”到“三岛式的火烧金阁寺”再到“三岛由纪夫的切腹自杀”,都是顺理成章的。所谓“南泉斩猫”是佛家经典中的一个公案,讲的是曾经有个南泉寺,里面有一只非常漂亮并且善于抓老鼠的猫,但是这只猫是一只流浪猫,一次猫在庭院正中休息,东西两院的和尚抓住这只猫,却争执了起来,都说这只猫是自己的,后来争吵打扰了寺院的住持,住持走出禅房,想了片刻,便抓起这只猫把猫杀掉了。晚上,住持的好朋友赵州来到寺院,听说了这件事,想了一会,便把自己的脚上沾了很多泥的草鞋脱了下来放在头上,离开了寺院,住持说:如果赵州上午在的话,猫就不会死了……这个所谓公案的意思,就是大家都可以来说这个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金阁寺》一书中,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最常见的说法就是:两院抢猫,实为被俗世所乱,出家人不应有占有欲,故住持挥刀斩猫,以断私欲,赵州拖鞋戴之是想说明鞋这么脏,尚且可以顶于头上,还有什么接受不了的呢?住持应该接受这样看来很肮脏的现实。但是,从三岛由纪夫的美学理念中,会和书中人物柏木的思想重合,或许把柏木的理解现实化就是三岛由纪夫的本体,而火烧金阁寺也不过只是一种美的意识的体现,最后就会成为结束自己的生命以达自己认知下的终极状态……
书中柏木把“南泉斩猫”案当成了世界观的体现。猫是美丽的,可爱的,吸引人的,猫的存在就像是某种意识,某种非常纯粹,非常美丽,非常吸引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是存在的,两院僧侣所争执的不过就是这个意识真正归属,但是这种意识是会由人们产生,会委身于人,但事实上并不属于任何人,是凌驾于现实之上的存在,而主持恰恰发现了这点,于是便把猫杀死,把这意识的具体形态破除,留下的只有猫的记忆在僧侣心中。而后赵州知道此事,他的举动实际上是想说明这件事是本末倒置了,因为猫的本质是捉老鼠而非美丽,意识的本质也是实体的存在而非虚幻的飘渺,任何“美”都必须有其“存在的实体”,否则斩实体而求意识永存是本末倒置的。简而言之,赵州之意是,美必须存在于物体之内,不能离开物体;住持之意在于美可以超脱于物体之外,斩灭实体,美可永恒。这其实就是个一对哲学上的矛盾。由此,可看出小和尚烧毁金阁寺的思想变迁。
小和尚在日本的一个小山村长大,从来没有见过美丽的金阁寺,他对金阁寺的认识完全来自于他父亲的描述。而当小和尚终于有一天来到了金阁寺里学习,却发现现实中的金阁寺与想象中的金阁寺存在天壤之别,事实上,这是现实之美与幻想之美的差异。但是小和尚天生的口吃,使得他从小就不善于表达自己,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与外界脱钩,逐渐地这现实与思想的差异越来越大,也造成了他对金阁寺理解的越来越不同于常人。最终小和尚纠结于到底让意识之中美丽的金阁寺服从于现实的金阁寺,还是让现实的金阁寺服从于他想象之中的金阁寺?最初小和尚就想赵州一样,让思想中的美遵从于现实,尽管现实不是那么美,但他认为,其实金阁寺是隐藏着神秘力量的,并没有向人们完全展示其全部,并且他也逐渐认识到了这现实的力量与震撼。然而他也看到了人类之伪善,坏的意念主宰着肉身并让坏事合理化,坏的'身躯坏的意识也和好的身躯好的意识共同存在于世上,坏的思想并不会因为附在好的身躯上就会变成好的思想。最终他还是屈服于心的意志,像南泉寺住持那样除掉了现实的具象,烧掉了历经沧桑的金阁寺,将金阁寺之美永远刻在人们脑海中。
金阁寺,就这样小和尚烧掉了。在三岛由纪夫的理解下,小和尚对美的忌妒,升华为一种物与神之美的斗争。谁主宰谁是一个哲学永远的命题。
书的内容到此为止。但是翻来覆去的发现,其实小和尚为何烧掉金阁寺,真的只是人们的猜测,而三岛由纪夫也只是把自己的世界观嫁接到小和尚的行为上了。所以小和尚就是三岛自己。换句话说,三岛自己以前也信奉者精神应该服从于物质,现实的存在应该是可以主宰精神的,但是某次事件之后,他变了,他认为精神应该高于现实的存在,只有让现实的存在于服从精神世界。这就有三点需要想清楚:三岛认为的现实是什么?他的精神又是什么?什么事件让他有了如此之大的转变。想搞清楚这点,便翻看了三岛由纪夫本人的个人履历。
三岛由纪夫是出生于1925年的日本。那个时代的日本是刚刚经历了日俄战争的胜利并大肆开展殖民扩张侵略的时代,是军国主义思想盛行的年代,他便是生长在这个环境之下。然而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二战无条件投降,曾经日本帝国的辉煌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和平宪法”下的宪政和“美国托管”下的傀儡政府。这部作品完成于1956年,也就是日本战败后,日本经历着经济的萧条,社会的动荡,更重要的是传统思想“武士道精神”的丧失。从小受到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影响的三岛很难接受这个时期的变迁,因此他的世界观也因此产生了变化。
所以从他的个人情况中就能想清楚之前的三个问题的答案。()三岛思想转变的开始是日本的战败,而转变的根源是在于日本社会的动荡以及思想的缺如。他的精神主张,是日本社会传统的武士道思想,而三岛认为的现实便是现实社会的政治体制。曾经的他认为,就算是战败了,社会的传统思想也要服从于政治体制,因为政治体制是可以反映传统思想之美的,就想赵州一样的认为,意识是必须依附于现实的,思想也要依附于社会形态和政治;然而三岛发现他错了,新建立的政治体制是没有反映日本本身的特质,相反日本的很多美的东西却被同时抹杀掉了,变得破败不堪。于是后半生的三岛主张废除现有的政治体制,斩掉现有的社会的血肉,以传统日本思想和武士道精神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所以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民族主义者、日本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分子,而当他发现他的政变失败之后,便继续随着南泉主持的思想将自己的肉身斩灭,使自己的思想永恒凌驾于现实之上……
三岛的死是悲剧的,是当时日本社会的一种极大的悲剧,而这扭曲的变动也对川端康成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颤动,似乎川端康成的死也受到三岛由纪夫的影响。
现在想想,如今的社会是什么样子?恐怕不宜多言,毕竟不再是这本书能体现的了。
局外人,所以人间失格罢了!
“金阁啊!倘使你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美,那么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美,为什么必须美?”日本人追求的美学,不圆满色彩占了很大一部分,如樱花的飘零之美,瓷器的拙涩之尚.缺憾或许更能在人的内心创造永恒。
《金阁寺》里的沟口和《人间失格》的叶藏,气质上有种联结--局外人,他们异于常人的思维、行为方式,并且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特殊之处,不过是困囿于和社会人的艰难沟通,没有正常、实在的情志。可能是源于身体与生俱来的残缺,或是源于小时候的不幸遭遇,他们某种程度上自愿扮演了“小丑”的角色。沟口看到那么炫美的金阁寺,心里想到的是对完美的不解,终有一天要烧了它,这是企图把外在世界与自己的外貌、内心变得和谐一致。叶藏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甘愿故意当众出丑,搏他人哄笑,他深知自己可笑,所以就让他们笑个够。
《菊与刀》里说道:日本人动辄抑郁,习惯性崩溃。不论是沟口还是叶藏,他们没想过改变自己的思想,以便使自我条件得到改善提高,反而安于现状,甚至沉迷于自我的执拗中。日本很多小说,不像美国式的作品传达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拼搏主旨,而是淡淡的、忧郁的,我本来怎样就让它这样吧的那种顺从感。
静阁寺是一座真实世界的建筑。它建于1397年。因为外墙使用金箔装饰的,所以叫净阁寺。在日本动画片中,寺庙是僧侣和将军们为智慧而战的地方。1950年,一个和尚突然放火烧了金阁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那些没有受损的建筑物被蓄意烧毁。
之所以烧掉这座建筑,是因为这个和尚嫉妒金阁寺的美,必须将其销毁。1955年,寺庙重建,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金阁寺被烧毁让三岛由纪夫非常惋惜,他由此开始了创作,他对纵火犯和金阁寺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最终**《金阁寺》在1956年出版,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中的主人公沟口,就像一个暗恋心中女神的人。他不和女神交流。他觉得自己得不到女神的爱,最终选择了杀死女神。这是暗恋者表现的最极端的那种。接下来,我将介绍情节。沟口住在一个偏僻的城市。他父亲是个和尚。在日本,僧侣可以找他的妻子。
沟口因为出生,命运是不由选择的,又因为他患有口吃,所以他本身带有了强烈的自卑。受父亲的影响,他和父亲坚信金阁寺是世界上最美的存在。沟口第一次与外世界打交道是认识了一个叫有为子的美丽姑娘,但由于口吃,他一激动,做出了一些出格的举动,有为子便去他家里告状,这让沟口更加的自卑。
他诅咒那个女孩死了,然后那个女孩真的死了。当然,不是因为诅咒,而是因为女孩给男友带了一顶绿帽子。突然间,了解这一切的沟壑对美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美的事物将有一个悲惨的结局。
之后父亲带着沟口来到了金阁寺,把他交给了主持,看到了真正金阁寺的沟口非常失望,他难以接受心中想象的金阁寺和实际看到的差别那么大。在那之后,他的父亲死了。沟口只能在净阁寺好好生活,每天念经念经。虽然沟口与金阁寺在物理角度很近,但在心理上,金阁寺与他依然遥远。
时间来到了二战最后阶段,美军开始轰炸日本,沟口也担心如果空袭突然降临,那么他将与金阁寺一起毁灭,但是当金阁寺始终安然无恙(被美军定位非轰炸地区),沟口心里又产生了变化,他期待着金阁寺被美军烧毁。日本战败后,沟口回到了现实。他觉得以前离他很近的金阁寺离他很远,他觉得自己被出卖了。(之前是幻想有为子)
这时,**鹤川的另一位英雄出现了。他是一个简单善良的人。鹤川不介意沟口的口吃,和他做了朋友。在读大学期间,沟口又认识了一个叫柏木的人,他是鹤川的反面,代表了极致的心理阴暗,柏木也先天有缺陷,所以他是内心和外表都畸形。
这时,鹤川代表光明,柏树代表黑暗,沟口就在他们中间。沟口的选择是柏树,因为他羡慕柏树能肆意作恶。他模仿柏木,但总是失败,因为每当他真正想作恶,他总是想到金阁寺的美丽。
之后,鹤川意外死亡。沟口以为是上天的建议,他选择了黑暗,光明再也不会出现。沟口彻底堕落,考试不及格,逃课。当他发现这位受人尊敬的主人一直在找妓女时,他对主人的关心变得非常尴尬,这意味着他在寺庙里没有前途。小池把一切都归功与金阁寺的顶部。他觉得所有让他倒霉的事都和金阁寺有关。他来到海边,向大海起誓:
“我必须烧掉金阁寺”。
之后,沟口受到致命打击。他发现明亮的鹤川和他背上的黑柏树有很好的私交。从那以后,鹤川的形象就崩溃了。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他发现世界充满了黑暗。**的最后阶段,沟口开始行动,他本身非常想和金阁寺同归于尽,但是金阁寺那天晚上门被关闭,沟口进入不了金阁寺内,这也让沟口再一次觉得金阁寺离他非常遥远。
最后,这座庙宇在大火中合而为一。这是山谷最后一次感受到寺庙的美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沟口抽着烟,心里想着:我要活下去。
因为他这个时候突然感到了烧毁金阁寺是徒劳的。
这里顺便提一下,作者三岛由纪夫在匆匆写完最后一部作品《丰饶之海》后选择了切腹自杀。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认为,三岛由纪夫的自杀使他的文学不朽。
沟口的表演会发生在我们身边,但大多数都没有他那么极端。网上经常看到对于名人,富人的评论是落井下石,给予最**的诅咒,不是因为网友真的非常光明,非常正义,而是他们知道自己这一生也不会有他们的地位和财富,所以就希望他们倒霉遭殃。这里点到为止,我认为对于这种心态最应该的是调整自己,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要庸人自扰,让自己陷入到一个无解的循环。
也许名著第一遍就是读不懂的,是我的问题,不是它的问题。——《金阁寺》读后感
故事非常简单,男主从小听父亲对金阁各种夸赞,对父亲口中的金阁十分向往,后来他父亲去世,母亲把他托付给父亲的同门,他因此恰好可以去到金阁寺出家。
男主的爸爸是当地寺庙里的僧人,日本的僧人好像是一种职业,他们可以结婚生子,甚至可以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家业”,挺神奇。后来男主还专门去上了一个教你如何更好当和尚的大学,学佛典这类课程。
因为男主口吃,性格孤僻,没什么朋友,所以他越来越沉迷金阁寺的美,觉得金阁和人类的美不一样,金阁的美是永恒的。一个人白天也看金阁,晚上也看金阁,做梦也想金阁,看不见金阁的时候也仿佛看见了金阁(已经魔怔了)。
书中有很多次他可以接触女性的机会,他都没反应,因为他觉得金阁比她们都美。我很费解。
后来住持亲口告诉他,不打算选他当金阁的新住持,他拥有金阁的梦想破灭了。然后他就打算烧掉金阁,和金阁一同毁灭。
一切准备好之后,他放了火,可因为金阁三楼他最喜欢的“究竟顶”锁了门他进不去,他就丢下金阁自己跑了。他原本是打算在究竟顶里和金阁一同被烧掉的。
跑到了寺庙对面的山上,他看着金阁冒出滚滚浓烟,闪着火星子,然后他又想活着了。全书到这里就结束了。
我读完感觉十分莫名其妙,然后重新看了书的简介,“毁灭与重生的代表作品”……
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他的重生要建立在金阁的毁灭之上?以一个偏执的怪人为主角的故事居然写了16万字,他的内心有什么可看的?孤僻又奇怪。
在读完《青之炎》、《罪与罚》这一类犯罪小说之后,我倒是发现了一个人一旦打算犯罪,并且在犯了第一次罪之后,他就很难再回到正常的生活。
第二次犯罪会变得轻易很多,他无疑成了一个移动的炸弹,一个无法控制的危险人物。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将他人的善意都解读为恶意,心灵已经扭曲,没救了。
无论是因为什么犯罪,哪怕一开始是为了亲人,为了“惩恶扬善”。之后为了掩盖罪行肯定需要撒很多慌,犯更多罪。
我们是没有权利随意剥夺他人生命的,为了避免让自己成为罪人,避免让自己承受心灵折磨,最好别自己亲手沾血。我的意思当然是建议你拿起法律。
每个人都对我说三岛很好,却都说不出哪里好。“总之,你去读就是了。”没错,就像食物,不尝一口,你又何尝能品出各中的滋味。于是,我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读了这位“日本的海明威”的《金阁寺》。这一读,我也就深深地折服于他的悲情美学之中了。
该书以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纵火烧毁金阁的真实事件为原型,据犯人交代,他作案的动机是因为对金阁之美的怨恨。同样的,本书也以此展开了讨论。
作为一位三度获得诺奖提名的作家,他的书中自然体现了相当的厚度。可是,让我没想到的是,尽管他被称作“日本的海明威”,全书的文风却足够柔滑细腻。可是细腻中又不乏一种洒脱。他对于景色与内心的描写,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写景衬心,由心观景,不过如此。书中随处可见的暗喻,象征,使人初读此书时感觉十分晦涩难懂。没有足够吸引人的故事,用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支撑全文,像极了《人间失格》与《麦田里的.守望者》。可是精彩就精彩在这里,主人公沟口的从头至尾的天人交战的搏斗过程;一边羡慕着金阁的无与伦比的美,一边又因自己的口吃而嫉妒着、憎恨着世间的一切的复杂情感,就像一场无声的风暴,在静谧中摧枯拉朽,摧毁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衔枚疾走,杀声震天,一切都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发生。如同电影《三块广告牌》中展现的那样,在最平常的活动中,把世上最残酷激烈的战争呈现在世人面前。我犹记得沟口的那句内心独白:“不被人理解已经成为我唯一的自豪。所以,那种想要让外界理解我的表现的冲动一次也没有。我觉得命运不赋予我任何能醒人耳目的东西。孤独愈发膨胀。”可是在我看来,所谓的“孤独愈发膨胀”也不过是沟口赌气的自嘲罢了。他也渴望金阁对他能有所回应,他希望被人接纳,他不喜欢被拒绝,可是他无时无刻不在被人拒绝,被人无视,也被金阁排挤――他又何尝能与金阁相提并论呢?
沟口将自己与世界隔,。金阁也将他与世界隔绝。他以为自己能够欣赏金阁的美就与金阁合为一体,实则是被自己囚禁于金阁之内。
在全书进行到中部时,沟口渴望自己和金阁在战争中共同毁灭的愿望落空了,用自己的卑微留住永恒的金阁的美的愿望落空了,此时的内心该是何等的凄凉?三岛没有直接写出。当然,若是他直接写出,那也就不是一位大作家的水准了。他绕开了。他通过沟口自我堕落的过程暗示了金阁必随之堕落;我追求不到的美,必亲手毁掉。在这里,我再次想到《人间失格》中的主人公,在悬崖边舞蹈,最终毁灭。沟口经历了许多,终于下定决心要亲手毁掉金阁。
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同样的,金阁之于每个人也必然是不同的象征。我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卑微的人、一个个卑微的人对于内心渴求之物的执着与怨念。美也好,物也好,当以何等之心去追求对待自不必我多说,可是在读罢此书之后,我才会正视自己的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