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篇1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来自日本的剧情电影《入殓师》呢?影片改编自青木新门的**《门纳棺夫日记》,通过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讲述了日本入殓师的生活。影片被很多人都评定为经典之作,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今天去学校上课,偿还过去欠下的学***。下午考完试从学校回来的路上,**了《入殓师》这部电影,在昏昏欲睡的公交车上打发漫长的时间。随手写一点,记录一下自己的心情。

这部电影由日本导演大田洋二执导,山崎、山崎和广子(和我最喜欢的妹妹广子)主演。讲的是一位因乐团解散而失去工作的提琴家从东京搬回乡下老家,找了一份入殓师的工作,从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成为一名尊重死者,热爱自己工作的入殓师,他最终赢得了周围人的敬重,同时也解开了同爱人、同儿时玩伴、同父亲的种种心结,在这个过程中,提琴家也渐渐对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电影伊始,就是交响乐团演奏贝多芬的《欢乐颂》的场景,这首气势磅礴的曲子时长17分钟左右,没有耐心的人绝对听不完。这首曲子倾注了贝多芬太多的心血,我们可以从里面听到极度的欢欣鼓舞和乐观狂放,同时,里面也饱含莫名的悲怆和哀痛,仿佛极喜极悲都融入到了这首曲子里。所以,从片头上似乎就能感到,这部电影即有着悲伤的主题,同样也蕴含一丝丝萦绕心怀的温馨。

提琴家在第一次接受的任务,是同师傅给一个离世好几天的老人入殓。因为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工作,小提琴手开了很多玩笑,也被现场恶劣的工作环境折磨,甚至不得不忍受公交车上人回家时的指指点点。于是,他来到离家不远的澡堂,把**里里外外的每一寸都认真地洗了一遍,连鼻孔都洗得干干净净,甚至用洗澡水漱口刷牙。

回到家里,他的爱人把邻居送来的新鲜鸡肉摆在他面前,涮火锅吃,他又想到工作时不堪的经历,一阵反胃。他呕吐后,妻子安慰他。这时他紧紧地抱着她。实是上,他是在确认自己周围的生活,并强迫自己相信噩梦场景只是一个梦。这个情节让我有这样的想法,当一个人精神压力非常大的时候,身边的最亲近的人往往可以让自己很好的缓解压力释放情绪,同时非常神奇,一个家里的女主人往往代表了包容与接纳,奠定了一个家庭新生和希望的基础,使这个家庭无比温馨无比温暖,让如风筝般飘摇的男人有了牵挂的线,这是一个家庭里只有女性能带来的奇妙的感觉。

在第二个任务中,小提琴手看到了大师是如何为一位死去的女士工作的。

师傅的手艺非常细致,他在工作的过程中既照顾了家人的情绪,同时尽全力满足逝者家人的要求,他为离世的女士恭恭敬敬的更衣清洗,给她戴上生前最喜欢的饰品,为她画上素雅的淡妆,让她能体面的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在师傅小心翼翼打扮之后,家人看到化完妆的逝者,仿佛睡着了一般,音容笑貌似乎犹在,只是再也唤不醒她罢了,不由得悲从中来,但对入殓师无微不至的工作感激至极,因为正是这位入殓师,让死去的亲人走的更安详,更平和,更有尊严。提琴家被师傅精致入微的手段折服了,他也感受到在平等死亡里的人性关怀,他又重新开始思考生命和死亡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贾谊在《鵩鸟赋》里,把时间比作一条河,而生命是这条河上的小船,船何时靠到岸边,生命何时就到了尽头,顺着命运的浪,一点都由不得自己左右,似乎是豁达狂放,其实也是对命运沉浮的无奈。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又把生命比作不可回首的旅途,人们因为恐惧死后的无法预知的世界,才在人间苟活,同样也是对生命无常的无奈叹息。它们不同于电影中冰冷的生死。

在影片中,小提琴手坐在雪山富士山下村庄的河边,演奏他心爱的小提琴。琴声悠扬而振奋,绵柔却激昂,飘在潺潺的河水上,随着河水一起流向远方,蓝蓝的天上翱翔着飞回的天鹅,河堤上春草盎然,一片勃勃生机,而提琴家仿佛为万物而奏这一曲,歌颂着延绵不绝的生命之光,那一刻的场景,真如穆旦的那句诗:“我傲然生活了几十年,仿佛曾做着万物的导演”所言,张扬着无限的生命力。

这是这部电影里我非常喜欢的场景之一。

在影片的最后,提琴家收到了抛弃母子私奔去东京父亲的死讯。他非常怨恨父亲离开自己和母亲,他强迫自己忘掉父亲的模样,但是他的提琴箱里还保留着父亲给他的礼物:

一块儿时送他的石头。他很不愿意去东京悼念父亲,但在女同事和老板的指导下,他和妻子去东京处理父亲的事情。在给父亲入殓的时候,那个不专业的入殓师完全不像他和他的师傅,毛手毛脚,粗心大意,对死者没有一丝一毫的敬意,他愤怒的推开入殓师,亲自给父亲打点后事,他给父亲擦净了身体,换好了寿服,却看到父亲手里紧紧攥住一个东西。

他小心翼翼地张开父亲的手。当他父亲的手松开时,他终于清楚地看到,这是他小时候和父亲交换的礼物。这是他给他父亲的石头。提琴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伤心的眼泪,童年模糊的父亲的音容笑貌渐渐清晰起来,他知道父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心里挂念的还是自己,挂念的还是最爱的孩子,原来啊,父亲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不是这么容易就割舍下的。提琴家终于和父亲和解了,但是父亲也听不到了,这时,他能做的事情,就是忍住眼泪,把父亲打扮的精精神神的,和蔼而安详,送完父亲走完最后一程路,因为这是他的工作,因为他是一位——入殓师。

就如《太极张三丰》里一般,张君宝被董天宝背叛,责任心极强的他受不了这样的打击而发疯,但他听到邻居的妻子诞下了一个孩子的消息,又看到了枯死的树干上抽出了一个新枝,他若有所动,自言自语道:“放下过去,迈向新生命。”就此开悟。

生死的事情谁也躲不过,而让逝去的人走的从容平静,让活着的人放下悲痛迎接新的生活,新的挑战,这便是这部电影告诉我的道理。

最后一波私货,凉子姐姐,真的是很漂亮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篇2

我最早接触关于死亡这一沉重的命题的书籍是英国作家艾利克斯希尔写的《天蓝色的彼岸》。希尔在书中以第一视角描写男主公哈里在车祸去世后在朋友阿瑟的带领下重返人间的故事,在书中作者运用诙谐、充满童真的语气把死后的世界描绘成一个宁静的地方,每个死去的人最终都会走向天蓝色的彼岸,开始下一场旅行。但死后的世界真的仿佛希尔所说的一样吗?

没人知道,所以死亡一直是禁忌之一。但电影《入殓师》却大胆的把死亡这一沉重的命题通过入殓师这一不被为人熟知的职业展现出来,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观察、凝视各种各样的死亡。

剧中男主角前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在失业后机缘巧合下瞒着妻子和朋友进入了入殓师这一行业,在同为入殓师的事务所老板佐佐木先生的带领下,小林大悟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生离死别中逐渐抛下了对死亡这一包袱,逐渐喜欢上入殓师这一工作。然而随着日子的流逝,妻子和幼时的朋友逐渐知道了小林的真正工作,面对妻子的不解、指责,朋友的轻视误解,小林大悟也曾迷茫过,但在佐佐木开导下小林大悟逐渐坚定了从事入殓师这一职业的想法,并最终得到了妻子和朋友的认可。而小林大悟也在一次次入殓仪式中对待死者更加温柔和尊重,变得更加从容和淡定!

一个人的生活就像电影里逆流而上的一条鱼。他在上游出生,在下游长大,迁徙产卵,最后在出生地结束生命。也许其他人认为这是一种死亡,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这不是重生?剧中借一名火葬师的口点出了导演对死亡的理解:

“死可能只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的确,死后的世界是怎样没有人知道,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为不可避免的结果彷徨、惊恐?倒不如努力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天!

笑着面对未知的道路出发!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篇3

深夜,一个人静静**日本电影《入殓师》,是享受寂寞还是享受**呢?不告诉你!影片不长、场景简单、人物平常、结构单

一、色彩暗淡、对白平静、估计投资也不多,但表达出来的主题充满日式哲学的特点:庄重、静谧、禅性、诡异、玄乎。

大爱观后感:

1、 影片的主题与其说是对死亡的态度和尊重,不如说是对生命的追求和热爱;与其说是对家庭感情的背叛、理解和宽恕,不如说是对爱情的永恒、美丽和宽容。

二、生,是瞬间的、短暂的;死,才是长久的、永恒的。

3、 无论权力、财富和地位如何,所有生物的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走向死亡。把死亡看做是人生旅程的终点,还是来世的起点,由自己的心决定。人一辈子中,也许这也是唯一可以完全由自己决定的决定。

四、谁都难以把握自己的生命,也难以把握他或它的生命。就像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充满希望一样,他们想把活着的章鱼放回海里,章鱼在帮助章鱼最终返回大海的那一刻死去。

五、活着,其实就是一个走向死亡的过程。静静地在下游等待死亡,或者试图向上游移动迎接死亡,这更有意义,有没有正确的答案?

6、 死亡并不可怕,它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对每个人都公平。给活着的人留下的是遗憾、忏悔、悔恨、笑声、哭声……,对死者而言已无意义,就像不管让死者躺在五万日元的棺材里,还是躺在三十万日元的棺材里,但烧起来都一样,躺在里面也一样。所以活着的时候最好是善良,理解和尊重。

7、 让死者带着干净、美丽、整洁和尊严去另一个世界。这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和尊重,更是对生命的爱和自尊,因为你终究会去的。

8、 活着的时候,善待生命;死了的时候,平静地接受死亡。因为谁都不知道你活着何时会死亡,你死亡时下一个旅程会是在**。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篇4

没有想到的是,看一部电影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旅程。初次听到《入殓师》这个名字,着实被这个名字的文字缠绕的诡异吓了一跳,然而随着电影一点一点地播放,我心中的那点恐惧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入殓师》整部电影都笼罩着一种淡淡的氛围,没有浓墨重彩的色调,没有夸张浮华的演技,它静静叙述,缓缓推进,娓娓道来。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从头至尾萦绕的久石让的音乐是那么澄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是真正的东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缓慢而抒情的音乐里,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冲洗过的被阳光慵懒照着的那片蓝色天空,在不知不觉间,我的心平静下来,享受着光影交错带来的美感。

当你的付出不再得到认可,当你十几年的努力蓦然之间化为泡沫,你是选择继续坚持自己已经残破的梦想,还是换一种方式重新开始?影片的男主人公大悟选择了后者。乐团解散后,他卖掉大提琴和妻子一起回到了乡下。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个关于旅行的工作,被录取后欣喜之余却发现自己的工作是入殓师,大悟犹豫之后还是选择了接受,于是他的人生被彻底改写。

大悟经历了从第一次看到尸体的呕吐不止到后来可以心存敬畏地描绘死者的容颜的过程:尸体腐烂不堪的老人、外表像女人一样美丽实际上却是男生的双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儿而死去的母亲、穿长筒袜离去的老奶奶……应该说,在不同的国度,死亡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对于死亡的态度。日本的丧葬礼仪显得繁冗复杂,大悟用细腻缓慢的动作诠释了对死者的尊重。可是这样的工作终究是不被认可。朋友对他指指点点,连妻子也认为他双手无比肮脏甚至离他而去。他很难过,可是他依旧坚持。可是,正是因为大悟的坚持,他赢得了我的尊重。

我们知道,失去亲人最痛的两个时刻,一是在亲人断掉呼吸的那个瞬间,你突然醒悟,以后再也见不到活着的他了;二是当亲人被送入焚化炉的瞬间,你会意识到,从此以后,你爱的那个人连肉身也将要消失,往后你想要轻轻地抚一抚他的脸颊也不能够了!大悟的妻子因怀孕而回来,她虽然还反对丈夫的这一份工作但是不得不同大悟一起出席他好友母亲的葬礼。她亲眼目睹了大悟为死者“入殓”的全过程,目睹了失去母亲那一家人的悲伤,目睹了火化那一刻好友撕心裂肺的痛楚。片中的那个火葬师说:“死是一道门,生命走到尽头,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影片的结局美好得让人想哭。大悟的妻子终于接受了丈夫的工作,大悟也放下了对父亲的恨意。那些昔日的痛苦都随着眼泪而烟消云散。大悟用他的经历用他的心,在黑暗无情的死亡之上盛开了一朵美丽的花,升华了他的生命……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篇5

作为一部以入殓师为主题的电影,电影《入殓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片导演石井岳龙在这部作品中全方位的展现了日本极致细腻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了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该片的主人公叶隈和平,是来自福山的入殓师。他是一个极其谨慎、有着独特经验和非凡能力的人。在电影中,主人公和平和他的徒弟泽田有着多年的师徒关系。泽田始终想不通师父为何如此坚守传统的入殓方式,对于泽田来说,他觉得不同于他师父的那种现代化的方式更能迎合时代和满足客户的需求。

电影从大量机智缜密、反思富有的台词和镜头中,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当叶隈和平即将引退之时,他决定将自己最后的一件事留给泽田,来找找出在他们师徒之间因心理问题而造成的疏远。震惊的事是叶隈安排的“最后一个任务”,其实是希望泽田能够亲眼见证叶隈母亲从人世离去,从而度过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过程中,泽田的态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也使观众深深反思了生命有限,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使它不至于太过短暂或过于残忍。

电影中把握死者最后一次百分百的体面与尊严, 去给在人生中扮演过多种不同角色的众多人们,去替他们默哀,是一件极为难得而令人肃然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得以从生命的终结和离别中,寻找出与之相对的意义。只要认真思考,这样的意义便可以被找到。这样的生死探讨和对最后一个仪式的细致描绘,都让人瞬间进入深深的思考。

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应该是叶隈和平选用的"八十八夜"的仪式。仪式由叶隈则从头到尾穿越其中,举行的一种皈依佛教,并躬耕田地,以备来年新的一季次的收获。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于死亡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以一种跨越生命、现世和来世的观点来看待时间和存在的沉思深邃哲学。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非常值得一看。影片所表现的爱情,情感和认真入木的制作都使本影迷赞叹不已。最后,我想说,《入殓师》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就在于影片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细致展示,让人暂时忘却现实,去寻找一段灵魂深处的探索。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篇6

这部电影,风格如此的朴素,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让人多次落泪。原因在于它所讲述的是生命的旷味,如此的惆怅,就象你行走在时间的长河中,无时不刻会感受的那一种味道。

主角小林大悟这个名字颇有意味。他的人生本应用失败来形容:失业逃回老家农村落脚的前大提琴手,为了生存,无奈的选择了当一名入敛师。电影根据编剧小山薰堂的原小说《胶片》改编,小山的经历也很复杂,想必尝遍人生各种旷味,对于活着这件事实在是感慨万千,无言以对。虽然他身处喧嚣的功利场(他是电台主持人、编剧、作家、创意顾问等),却无时不刻想逃离,因此赋予了大悟这样的性格:随性,浪漫,内敛,颇有点道家的风范。影片开始不久大悟有句台词: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我们的新居,周游世界,来个演奏之旅吧。他希望靠自己的乐团工作,给妻子提供浪漫又有保障的生活,却被残酷的失业打碎了这一梦想。但这个人物让人觉得柔软、易感的地方就在于:他并不是功利心很强、不择手段要出人头地的城市动物,而是承认自己无能、面对现实只求活下去的草根。我猜这个角色身上寄托了编剧很强的个人理想,同时也是许多在城市打拼的中年人的心情:逃离城市的烟火,隐居到乡村的世外桃源,以求得心灵的平静。

虽然沮丧的认清自己是个失败者(我应该更早的承认,自己根本没有演奏的才能),决定接受现实,但略带凋蔽的乡村并没有提供给大悟心灵的安宁。他人的嘲弄眼光可以不在乎,但如何面对柴米油盐却是个永恒的难题。伫立在桥上,大悟看着桥下的溪水里奋力逆流而行的鲑鱼,以及那些失败了死在途中被冲下来的鱼尸,对生命的意义陷入了迷惘:拼命游上来的,只是为了去死。反正是死,为什么要活得这么辛苦?

既然能如此真切的感知存在,那么探究这种存在的意义,就是本能: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去向何方?死亡之后,是否一切归零?若一切必然归零,则血泪斑斑的抗争指向何处?影片中一次次描写入殓的场景:患性别倒错症的男孩,和男友飚车丧命的太妹,澡堂老板娘,夭折的男童他们的人生形形色色,过程中的旷味各自品尝,外人已无从知晓,只是从悲伤的亲人脸上,知道那也曾是喜怒哀乐集为一体的盛宴。如今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就是化为冰冷的尸体。死亡是对人生最猛的当头棒吓,加深着大悟的思考,最终让他把这样不体面的工作坚持了下去。影片中并没有中国电影里常唱的高调,比如说为他人服务乃是人生价值所在,而是展现了大悟接受这份工作的合理性:既然一切没有意义,那么做这份工作又何妨?

影片让我落泪的地方,一处是小林大悟站在旷野里拉大提琴。音乐在此时不再是他谋生的工具,而是回归它本真的意义,和着他情绪律动,发泄着他满腔无以名状的惆怅。远处河流在阳光下蜿蜒闪光,天地如此广漠,生命更新换代,如此执着的延续下去,到底是为了什么?一切如果本无意义,又是谁赋予它意义?

另一处是结尾,大悟的父亲死了。三十年前抛妻弃子的父亲对于大悟来说,本是陌生人,但他还是去为父亲举行入敛仪式。这是所谓的政治正确,或者说观众的习惯,喜欢在影片的结尾看到和解,人道主义要求大家这么做。可我之所以落泪,不是认为大悟终于原谅了父亲,他的内心世界得到升华。而是认为,大悟接受了存在的必然性:三十年前的父亲背叛了妻子和儿子,和咖啡馆女招待私奔。这种伤害既然已经造成了,就接受它,如接受生命存在的必然性一样。

所以,我对影片中吃鸡肉一幕印象深刻。一开始,初当入敛师的小林大悟曾对死尸的性状气味感到极度恶心,面对着妻子为他准备的鸡肉火锅做呕不已。但最后,想通了的他和社长、同事在又一次的入殓工作之后,圣诞夜里,大口大口的吃着烤鸡,已经非常坦然且享受了。烤得焦黄的鸡肉,沾满油脂的手指头,饱尝美食的满足的表情,都揭示了:这就是意义。仔细体会存在感,仔细品尝着喜怒哀乐的人生旷味,就是全部的意义所在。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篇7

日本电影《入殓师》是一部难得的作品,很有哲理。我看后有几点心得:

1、有人说亚洲的困境在于历史。是,日本侵略过我们,我们要铭记。但我们也要吸收日本的好东西,不要拒绝看到日本的东西。

日本的电影有些就不错,如《罗生门》。这部《入殓师》相信大家看后会有收获。

2。人生最好做自己喜欢的事业,也要赚钱。但大多数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为了生存,他们做一些别人不想做的工作。人是如此,企业也是如此,都在夹缝中生存。

三。一种生物依赖于另一种生物。如果你想吃,你可以吃得最好。生活要节俭,但不回避好吃的东西。

4、不回避死亡,把它想通想透,理解死亡对理解人性有帮助。死亡是另一种生命。死亡是一扇门,通过它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很多人从人的死亡中领悟了。

5个。生活并不容易。我们应该专注于我们所做的,尊重每一个人。

6。我以前认为我父亲是个混蛋,一辈子什么也没做。现在看来我错了。当我父亲把我们养大的时候,他很了不起。无论他做了什么,无论他拥有什么,他对我们的爱是不变的。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篇8

电影是一种非常特别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视觉、声音等多种方式向观众传递感知和情感。电影《入殓师》便是一部这样的电影,它通过描绘一个日本传统殡葬行业的故事,向观众展现了人类生命和死亡的真实面貌。

电影《入殓师》以主人公崔寿郎作为主要视角,讲述了他在日本战后时期从事殡葬工作的经历。这个时代处于战争和重建的交接期,人们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是死亡并没有随之减少。因此,崔寿郎这样的入殓师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电影通过描绘每个角色的表情和行为来展现他们的内心感受。有时候,殡葬师崔寿郎和他的同事们需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和残酷的场景,例如搬动尸体、清洗遗体、帮助家属处理事务等等。这些都让人感到非常沉重和压抑。

在电影中,崔寿郎和他的同事们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因为他们知道死者的尊严需要被尊重和保护。这种态度也让他们成为了当时社会上的重要人物,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们对生死的认知和尊重,为人们保留了死亡时刻的尊严。

《入殓师》这部电影中,崔寿郎对于死亡的态度还有一些个人的思考和感悟。他认为,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它只是人生的另一种形态,而生命本身虽然很短暂,但是我们应该在有生之年里为自己的生命留下足够的痕迹。这些想法让崔寿郎有一种深深的忧思和哲学色彩,并且与传统的日本文化和宗教有着一定的关联。这些想法也反映在他的教导学徒崎山,并且影响到了其他身处困境的人们。

总的来说,电影《入殓师》非常生动、深刻、感人。它给出的反思和启示,是对人类生命和死亡的一种极为珍贵的思考和记录。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忙于追逐生命中的各种目标和计划,而容易忘记生命的真正意义。这种情况下,电影《入殓师》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离开尘嚣的机会,让我们重新思考并感悟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包括尊严、仁慈、责任和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