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内心感悟呢?让我们认真的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心中常常有许多感悟。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的演变和变化,迷你句子网小编精选了一份题为“教学实践读后感”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实践读后感【篇1】

开学至今,在写了几篇随笔之后,不少学生慢慢吼不住了,开始我手写我心了,在随笔里开始坦露心声了;在批改了几篇随笔之后,我也慢慢发现了问题,之前发现都是别的学科的问题,要么难,要么作业多,从最难的物理开始,轮着来,数学,化学,生物,英语,物理,一科接一科。今天批改作文时,终于有人提出了语文的问题。最直接的难题是如何学好汉语?课堂信息量太大,如何跟上?

在我早作准备的情况下,还是有同学对语文开始有了一些信心动摇,认为语文有点大、有点抓不住,再加上我这几天的课堂观察,是有必要梳理一下语文的学习思路了。

如果直接回答语文如何学好?这个问题几乎是不可能回答的。 即使有些人不愿回答,我们也应对此回答保持谨慎。因为汉语的概念太复杂、太模糊,或者内涵极其丰富和广泛,所以很难解释如何学好它。

如果说是如何考好语文成绩?这个问题的答案相对简单,最好的答案就是去做。

当然,有些题目做了再多估计也没有什么用处,比如作文,没有自己的思想根源,写了再多估计变化也不大。如果说是如何学好课堂语文?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也比较明确,在课后做好知识的积累,跟上课堂演讲的解奏,跟上老师的问题思维。

高一刚开始的两个月内,我的课堂语文的方法就是课文学习中加入方法,方法建立中加入问题,问题回答中走向文章的深处,尽量把课堂用问题的形式串联起来,慢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阅读意识,不断地把语文从牵引推向指引的大路上。

今天,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读了一段内容,这是我非常关心的。

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以一定的方式解决问题,是过程观的最好体现。学生只能根据别人的指令去思考问题而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学习能力弱化的显著标志,而这是由长期的学习过程缺失造成的。

要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是障碍问题,即学习困难;一是发现问题,即对教科书或教师的结论提出不同意见。前一类的问题,是主要的;但后一类的问题更有价值。

对前一类问题,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解决后一类问题可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对这类问题要进行分类筛选,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

有的可以展开充分的讨论,有的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反思,有的可以等待条件成熟再进行解决,不必一律要现场解决,更不必都给予一个明确的答案。

用问题引领课堂,用问题来组织课堂内容,用问题来搭建师生对话的平台,用问题来进入文本深处,用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用问题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有时候真的很重要。回顾这一段时间的课堂,我常常会设计一两个问题来支撑文章的分析,在问题的回答中,课堂的讨论氛围较为热烈,思考的投入度也比较高,可在自主学习这一块,可能还不够,还没有形成自主的问题意识。可能针对上述培养学生的障碍式问题意识和发现式问题意识,我要重新调整,保留障碍式问题,分解发现式问题,因为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发现很难,如果强硬发现就会很容易走向空洞派心虚派。

所以我做了如下处理:

独立阅读课文时,在难理解或不易理解的地方标注问题。每节课都应该有它;质疑式问题,自主阅读课文时,在理解或读懂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质疑,标记问题,每一课都应该有;独立阅读课文时,尽量解释作者的意图或回答自己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具体地明确问题的形式,我又列举了经典的常见的具体的问题形式:1、这一个词,这一句话,什么意思?

(有什么内涵?你是怎样理解的?)2、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其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是为了什么?

)3。这个段落或内容给我们什么启示?(什么启示?联系当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用问题引领课堂,慢慢培养学生的自主语文学习能力,那么我就可以更自由地更充分地加大课堂的容量,自然也就能解决好同学的第二个疑问了。

教学实践读后感【篇2】

“教师干的是个良心活”一直认为凭着良心教书,多教给学生一些知识,就是尽到了做教师的责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实行有效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干的是个良心活”,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习,或者没有收获就不想学习,即使老使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

同样,如果学生努力学习,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也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或低效。因此,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惟一指标。

随着《科学课有效教学研究》课题的开展,我逐渐认识到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首先要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一、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对教师来说,有一个清晰、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新的理念实施新课程。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及时阅读各类教育报刊杂志,掌握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二、丰富个人知识储备。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和广度,那么教学就会流于表面,学生就会学到深入的方法。可见,作为新课程的知接实施者,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

随着知识厚度的增加,课堂教学可以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学生及时调整,做到随手可得、简单渐进,从而实现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坚持写教学反思力。叶澜教授有句名言:一个老师如果一生写一个教学计划,就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他写了三年的教学反思,他可能会成为一名著名的教师。

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只有及时写出教学反思,才能及时把握课堂中的闪光点或缺陷,才能不断纠正课堂教学,实现教与学的相互提高。

四、目标要有效:学生为行为主体;行为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表现程度指学生学***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教师再经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条件、情感态度以及对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意图和学生需要意图的深入研究之后,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起导向作用。

此外,教师还必须有效地组织课堂,有效地课外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保证语言组织准确、简洁,时间组织恰当,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

练***不在多,贵在精。现在一些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展开了一场题海大战,使学生大部分时间反复抄袭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提高训练效果,就是要充分了解学习情况,为课程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的目标,它的实现有赖于教学各方面的坚持。褚明

教学实践读后感【篇3】

编写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这本书是作者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最新撰著而成的,它比较全面和系统地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应用题教学、练习题设计中的应用,并对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小学数学教师素质等进行了深入阐发。本书对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并且把这些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形成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特有的方法和风格。

读了这本书,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的重要性。也知道了数学教育研究工作的一个基本定位是“放眼世界,立足本土;注重理念,聚焦改革”。在现实教学中,当你真正走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当你用整个心灵去拥有她的时候,才领悟到教师工作博深而丰富的内涵。

“一切为了孩子”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应该是教师多年来努力追求的目标;“把小学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点发展”应成为教师平日工作中自觉的教学行为。

现在我想谈谈本书小学数学教师一章中的一节:加强数学语言训练。其实,数学语言的训练也是思维能力的训练。

如果学生的数学语言不能得到发展,他们的思维将不可避免地受到阻碍。训练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而不是训练学生说“套话”。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要注意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化,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工作主要依靠语言的表达,语言是教师工作的一种特殊方式。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但是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就不只是为了交流思想,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时甚至比专业知识还重要。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忆、注意、思维、想像,与学生交流思想、情感、信息。

语言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和理解,而且能表达教师的情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差,那么即使他知识很渊博、工作责任心很强,也难以取得对学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小学教师的语言具有特定的要求,这与教师所承担的专业学科知师的特点密切相关。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熟悉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描述和表达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的特殊语言,表述的科学性、准确性、逻辑性和系统性是第一位重要的事。

数学学科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独特的概念范畴和特殊的术语。如学习了约数与倍数以后,正确的表述是“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那么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而不能说成“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那么a就叫做倍数,b就叫做约数”,因为约数和倍数都是两个在整除前提下相互依存的概念,它们各自不能独立存在。

数学教师的语言必须严格遵循逻辑规律。如果将“整除”与“除尽”混为一谈,当然是违背了同一律;如果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说成“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缺少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一重要的前提,又是违反了充足理由律。当然,为了让小学生能生动形象地掌握某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在语言表述方面可以为求浅显易懂,甚至于画草图、打比喻等。

但不能影响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它必须流行而不失真实和形象而不失真实。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恰当地使用无声语言,无声语言往往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学中使用的无声语言主要包括眼神、手势、表情、手势等。

会说话的眼神是心灵的窗户;面部的表情是心灵的一面镜子;手势和手势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适当使用无声语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或辅助口语的表达,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和富有感染力。总之,语言的表现力是教师重要的基本技能。在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地磨炼,久而久之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本书详细讲解了许多理论知识,并将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有了这些基本理论来支持和指导实践,我相信我会在今后的工作和实践中作的更好。

教学实践读后感【篇4】

看完《马克思传》,说实话,里面的很多内容我都没有看懂,可见我是一个多么浅薄的人。对于哲学,我知道的少得可怜。之前唯一一次接触有关哲学的书籍,就是高中老师推荐我看的《苏菲的世界》。

读《马克思传》的感觉就像在走迷宫,不停地绕,却怎么也绕不出来似的,所以所得的感觉也只是一些肤浅的认识和感知。

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爱情,生活,事业,等等。这些是可以被认为是偶然因素,终归也将是必然因素。

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带有极强的个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而然在和女孩们的相处中处于领导地位,这也导致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显得高傲,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

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纵观马克思的成长,教育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从开始他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其理想主义的态度,反映到后期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即便到现在,我个人仍然认为这是超理想主义的,也是超现实主义的.而后在大学里面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热,奠定了他对爱情的态度,也是我所欣赏的,其实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本为矛盾的融合体,我指在爱情当中,好歹,马克思把这两者很好的统一了,最后趋于理性,于是他得到了他心爱的人.这一点,他必须感谢他父亲和爱人对他的不断鞭策.

关于爱情,马克思晚年的生活很大程度受到了影响,在失去燕妮之后,这其中饱含着他对爱情的浪漫主义情怀,他对爱人的理解与支持的需要,他对爱人的思念,人是不可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上的,因为思想是不能孤独的.我想在马克思的爱情形成阶段是受浪漫主义影响,而在真正得到爱情和爱情生活当中理性占了上风,因为他似乎一直忙于事业,忙于理想,然而最终他回归了,是在失去爱人之后,这也表明,骨子里面他仍然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人.

马克思生活上的窘迫其实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也因为他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但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执著的追求,使他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身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与其想到今天的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压力依然很大,但至少没有窘迫到那个年代的地步,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去改变,去创造,去抗争.

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着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习惯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想法,并且不断的证实你的成功,马克思理论的成功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他对唯物主义的概述,超越了所有前人,是由于他不断的批判,极端的批判.当今社会,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已经由冲突转变为了相互融合,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鲁迅先生对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大概可以说明这个现象吧,当然文化的融合只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方面.

马克思思想到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应用,这也是他晚年的时候为什么会说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反映的不过是他固化的思想模式,批判一切.到最后马克思自己都在怀疑社会主义构想,我想怀疑才是对的,怀疑才会让思想不断前进.而这个无关他是否能够预料到今天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人可以预料未来.

也无关于他是否受到历史的限制.但是马克思思想的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不断创造.创造才能产生价值.

教学实践读后感【篇5】

四年级这个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单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地讲解,把他们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填鸭式地问他们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他们便不感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需要兴趣。就某种意义上讲,学英语就更需要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它,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正是趣味教学考虑的出发点。

刚开始孩子们大都不喜欢主动回答问题,课堂气氛稍显沉闷,听力和口语也都相对比较薄弱。听不懂就更无法主动学习,克服这个英语学习上的拦路虎迫在眉睫。为了提高大家的听力和口语我要求学生作值日报告“DutyReport”:每堂课给学生3分钟朗读小故事、小幽默或是自己的经历,说者锻炼口语,听者锻炼听力,并由老师总结发问。一开始的几堂课我尝试用全英文的方式授课(内容是对话,比较简单)来对我班同学的英语水平摸底,但课后学生反映接受有困难,听课效率不会很高。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以及让学生写自己学英语的困难和对英语学习的期望等方式,我对同学们英语方面的弊病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对讲课方式和步骤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由原来的全英文授课变为中英各半,课文前的导入部分自己设置问题,课后带领学生听磁带以锻炼听力。

其次,随着授课方式的改变,中文多起来了,我也渐渐放下了一开始异常严肃的面具,利用画画和身体语言把习题中的错误问题表现出来,使学生们更容易认识到错误,并加深印象,另一方面,讲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西方国家的风俗习语,增加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同时增加幽默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适当地加入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谚语、典故甚至广告词,比如“Asweallknow/Asisknowntoall/Everybodyknows,”意思是“大家都知道”我就形象得告诉大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地球人都知道”,引得大家会心一笑的同时又加深他们的印象,这些方式对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实践读后感【篇6】

近日,我**了教学片《力量》,通过沂蒙革命亲历者讲述抗日战争期间涌现出的拥军模范事迹,折射出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浓厚的群众基础,沂蒙人民倾其所有的奉献真正体现了革命根据地的军民鱼水情,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

沂蒙山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革命老区之一。被誉为两场战争圣地和红色沂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反对外国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抗日战争期间沂蒙山涌现出了许多拥军模范,有着“沂蒙母亲”称号的红嫂王换于的事迹,令许多革命老前辈每每回忆都唏嘘不已、热泪盈眶,抗战最艰苦的年代里“沂蒙红嫂” 王换于一家掩护首长和战士、保护党的绝密文件、收养八路军后代几十人,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中,为支援孟良崮战役艾山乡妇救会长李桂芳带领东波池村32名妇女,5个小时内架设起一座浮桥,没有桥腿用人腿,没有桥板用人板,在冰冷的汶河内用自己的身躯当桥墩架起了一座“火线桥”,为解放军顺利过河夺取最后胜利赢得了时间,她们没有豪言壮语,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他们只知道时间就是胜利,刺骨的河水没有挡住她们的革命意志,对革命胜利的向往和对新生活的渴望激励着这些柔弱的妇女坚强的担起了重担。

还有给战士喂乳汁的明德英,谁第一个参军就嫁给谁的梁怀玉,被誉为中国抗战第一村的渊子崖抗日自卫战以及许许多多拥军支前的先进事迹,让沂蒙山人民的革命精神永远传颂在九州大地上。***将军曾不止一次地激动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胜利是根据地人民,特别是沂蒙山区人民用谷子和担架带来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沂蒙老姐妹的善良。

陈毅元帅也感叹老区人民把最后一块布当军鞋,把最后一口饭当军粮,把最后一个儿子当战场。这是人民战争的光辉反映。

同样,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带给沂蒙群众的是崭新的面貌和作风,他们天亮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老百姓院子打扫干净,要把老百姓家里的水缸挑满水,这种密切的军民关系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传统做法,被叫做满缸运动。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沂蒙山养育了淳朴坚韧、热情乐观、重情重义的沂蒙人,他们在战争中几乎倾尽所有送郎参军上战场,为支援前线筹集粮草,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切,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的最无私的奉献和极其巨大的牺牲精神。今天,我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学习,必须始终把学习的本质扎根在群众中,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思想。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路线,历来是我们党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取得最终胜利的无价之宝,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根本工作路线。能否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取决于人民群众对党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中作用的认识和支持。只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才能真正成为群众利益的代表和领导者。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只有联系群众,才能了解群众,只有深入群众,才能知道群众的要求。在新形势下,要密切联系群众,结合个人工作实际,抓好工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坚持深入调查研究。要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坚决破除“官本位”思想,反对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作风。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研究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方式方法。

而工作是否“深入”,主要看问题抓准了没有,实质性问题解决了没有,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了没有。

二是密切联系群众,要为群众办好事,为群众谋利益。树立人民观点,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具体体现。要把群众是否同意、是否高兴、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和衡量好事是否落到实处的重要标准。

要认真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三要密切联系群众。党员必须以身作则,以身作则。党员要在作风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在弘扬党的作风优良传统和模范方面发挥好作用,这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关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干部应从实际出发,立足新的实践,把需要与可能统一起来,把对群众负责与对党负责统一起来,把工作热情与科学态度统一起来,促进良好领导方法方式在工作作风中真正得到体现,以推动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教学实践读后感【篇7】

四。以脑为本的课堂教学强调互动与合作,以满足学生的社会需求

基于大脑的课堂教学认为,互动合作是有效学习的基本方式。每个学生都有社会性需求,都需要与他人交往,互动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基于脑的课堂教学重视了生生、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促进了其对话与交流。

5、基于脑的课堂教学体现了更多的“提取式”学习

基于脑的课堂教学认为,提取式学习比“精加工”学习更有效。基于“提取式”的学习要求学习者更多地应用知识,更多地讨论与交流,更多地检测知识,这些都是有效学习的重要保证。

基于脑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更是一种科学提高教与学效能的新型教学方式,它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点:1、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成果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的前提是充分认识和理解大脑发育和认知活动的规律。

三。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是教学的基本目标。四。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脑发育规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基于脑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按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知识学习规律,合理安排和处理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意义。

(1)采取多感官教学。脑科学研究表明,越是调动感官,就越能利用大脑通道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这样,我们可以对所学的信息使用更多的局部编码,增强记忆线索,提高记忆的成功率。

另一方面,由于每个人有自己的相对偏好的感官通道,感觉神经对于该通道的信息输入会更加敏感,信息加工会更加迅速,学习效率相应提高。所以,多感官教学能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味、嗅、触、动等多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多元智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能。

(2)运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能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运用**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示出来,在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之间建立记忆链接,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技术是学生构建自己认知系统的有效途径,这已被许多学者所证实。

大脑将每个新知识点与已学知识相联系产生意义,形成意元组块和神经网络,这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记忆效果,而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联系,它和传统的学习记忆方法相比有较大的优势,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增进理解和记忆能力。

(3)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能够追求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生命意义。脑科学研究表明,发现意义是大脑的本能。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至关重要。

当学习者感受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宜,学习内容对自己的发展有帮助,他们的学习动力就会更强,学习积极性就会极大地调动起来。因此,以脑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应用价值及其发展壮大的意义。

(4)针对学生差异,以学定教。学生是具有不同特点的生命体。学生在认知基础、感官偏好、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教学是适应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差异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学习意义。

教学实践读后感【篇8】

开学至今,在写了几篇随笔之后,不少学生慢慢“吼不住”了,开始“我手写我心”了,在随笔里开始坦露心声了;在批改了几篇随笔之后,我也慢慢发现了问题,之前发现都是别的学科的问题,要么难,要么作业多,从最难的物理开始,轮着来,数学,化学,生物,英语,物理,一科接一科。今天在批改随笔的时候,终于有人提出了语文的问题,最直接的困惑是,语文如何学好?上课的信息量太大,如何跟得上?在我早作准备的情况下,还是有同学对语文开始有了一些信心动摇,认为语文有点大、有点抓不住,再加上我这几天的课堂观察,是有必要梳理一下语文的学习思路了。

如果直接回答“语文如何学好?”这一问题,几乎无法回答,即使有人勉强回答,也要对这个回答慎之又慎。因为,“语文”这一概念太过繁杂,太过含混,或者说内涵极其丰富、广博,所以对于如何学好自然无法解释。如果说是“如何考好语文成绩?”这个问题的回答比较简单,最好的答案就是:做题。当然,有些题目做了再多估计也没有什么用处,比如作文,没有自己的思想根源,写了再多估计变化也不大。如果说是“如何学好课堂语文?”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也比较清楚,做好课下的知识积累,跟得上课堂的发言节奏,撵得上老师的问题思考。高一刚开始的两个月内,我的课堂语文的方法就是课文学习中加入方法,方法建立中加入问题,问题回答中走向文章的深处,尽量把课堂用问题的形式串联起来,慢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阅读意识,不断地把语文从“牵引”推向“指引”的大路上。

今天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到了一段内容“于我心有戚戚焉”。

“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过程观的最好体现。学生只能根据别人的指令去思考问题而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学习能力弱化的显著标志,而这是由长期的学习过程缺失造成的。

要围绕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是障碍式的问题,即学习中的困难;一是发现式的问题,即对教材或教师的结论提出不同的见解。前一类的问题,是主要的;但后一类的问题更有价值。对前一类问题,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后一类问题的解决,能够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创造思维的能力。对这类问题,要进行分类和筛选,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有的可以展开充分的讨论,有的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反思,有的可以等待条件成熟再进行解决,不必一律要现场解决,更不必都给予一个明确的答案。”

用问题引领课堂,用问题来组织课堂内容,用问题来搭建师生对话的平台,用问题来进入文本深处,用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用问题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有时候真的很重要。回顾这一段时间的课堂,我常常会设计一两个问题来支撑文章的分析,在问题的回答中,课堂的讨论氛围较为热烈,思考的投入度也比较高,可在自主学习这一块,可能还不够,还没有形成“自主的问题意识”。可能针对上述培养学生的“障碍式问题”意识和“发现式问题”意识,我要重新调整,保留“障碍式问题”,分解“发现式问题”,因为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发现”很难,如果强硬“发现”就会很容易走向“空洞派”“心虚派”。所以我做了如下处理:

障碍式问题,自主阅读课文时,在理解困难或不理解的地方,标记问题,每一课应该都有;质疑式问题,自主阅读课文时,在理解或读懂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质疑,标记问题,每一课都应该有;解释式问题,自主阅读课文时,尝试解释作者的意图,或者尝试回答自己的问题,每一课一定要有。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具体地明确问题的形式,我又列举了经典的常见的具体的问题形式:

1、这一个词,这一句话,什么意思?(有什么内涵?你是怎样理解的?)

2、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其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是为了什么?)

3、这一段文字或内容给我们什么启发?(什么启示?联系当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用问题引领课堂,慢慢培养学生的自主语文学习能力,那么我就可以更自由地更充分地加大课堂的容量,自然也就能解决好同学的第二个疑问了。

教学实践读后感【篇9】

通过这次学习,我感悟很深。作为一名教师“德高为师,学高为范”,为人师表一举一动代表的不是一个教师,而是一个群体。比如,教师人生观的体现,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好老师。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对我们的学习和行为也有影响,终身难忘。

好的教师是是学生生命历程中的幸运。教师的言行常常影响学生的生活。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可以使人终身受益。中国著名记者邹韬奋先生在自传中回忆了他的老师沈永珍

“我尤其受他的熏陶的是他人格的可爱。我这里所谓人格,是包括他性格的一切。他的服饰并不华丽,但是非常整洁。

他对于所教授的科目有着充分的准备。我对于他所教的科目有任何的疑难,他都能给我以满意的解释。他教得很认真,常常好像我们有一个不认识的词。

他的认真和负责的态度,是我一生做事所最得力的模范。他没有任何死板的信条教我,但他在行为、言行上给我的现成榜样,是我一生不能忘记的。”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认知水平会有所不同,但对学生的关心和责任应该是一样的。只有忠于职业、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真正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尊重。

在教学工作中,我对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了深刻的理解。我一直坚持在教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果我们的学生有丰富的情感、务实的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我们的工作将是怎样的一种场景——不再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为了他们的安全和健康。我们的课堂是轻松的,孩子们的课外生活会丰富多彩,成长的快乐会充满和谐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可是这一美好憧憬的实现是不易的,是艰巨的,容不得我们教师有丝毫的懈怠与马虎。特别是新课标实施以来,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目标体系提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我们更应该注重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怎样做好这一颇具难度的工作呐,结合我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感受如下:

首先,我们要准备充分的载体。教师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搜集:一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价值观,这一点我们绝大多数教师都意识到了;二是要从影视作品中搜集极具感染力的场景,这对丰富学生的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结合生活实事,这些身边常见或曾经造成一定影响的真人真事说服力强,易入人心。

此外,若是能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作为校本课程进行教师间的大范围合作共享,可取得更好效果。

其次,教师要长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明确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在工作中要言正身正,以身示范;面对学生的错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切不可简单施暴,让前功尽弃。教师要倾入更多的情感才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

其三,开展的活动要目的明确,主题突出。与人交往有四种内容:一是培养自尊、自知、自控、自信、自信心;二是懂得宽容、关心他人;三是热爱、珍惜自然;三是对社会负责、有亲和力。

这些生活中的基本素质,是学生应抓住的重点。第四,教师要做好反馈评价工作。培养离不开严密的“监控”,教师要多渠道的了解学生的表现做到及时和真实;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家长能评,同伴评,发奖状,戴标志等等。

人的情感是细腻的,丰富而多变的,要实现预期目标,培养学生乐观的态度,健康的人格只靠上述几点是不够的,我们教师应齐心协力,交流经验,找到更多成熟的教育方式方法进行推广。让工作少操心,多舒心;少操心,多安心。

教学实践读后感【篇1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读书心得》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书中指出数学课堂课程标准理念,仅靠形式上的效仿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继承、反思传统教学优点和不足,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或理念中的合理成分,并通过积极的实践与深入研究有效的加以应用。书中《怎样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络》,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反思中讲到: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镶嵌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因此我们的教学中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生活情境、活动情境、游戏情境中,更能引起学困生的注意,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比较容易调动学生内部已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参与到知识获得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深入的理解知识,形成技能。

一、创设故事情境

低年级的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可以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一个个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的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困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在“认识位置”教学中,教材中给出情境是课桌上数学书和练习本摆放的情况: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边。根据教材中反映的问题变成一个故事。课件出示一棵拟人大树的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再给学生讲故事:森林里的大树老爷爷每天都给小动物讲故事,看今天又有谁来了?(出示松鼠、小白兔、小猪、小鹿排成一排的画面)

抓住这一契机,提出问题:你能说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学生利用自已生活中已知的左右方向,积极举手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使学困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但学习左右方向辨别,而且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活动情境

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获得,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教学中让学生亲身投入中情境中活动,使学生在眼看、手做、脑想、口说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具体的形象思维,在用口表达的过程中向抽象思维过渡。

例如在教学“认识位置”时,在学生认识了左右位置后,为了加深巩固对左右位置的掌握,可以给学生创设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在学生学完左右后,教师面带微笑的说:“我们来做个有游戏,好不好?”学生顿时高兴极了,学困生也积极参与到其中。把数学书放在课桌的中间,再把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左边,练习本放在数学书的右边。同桌同学互相检查看看,两人放的是否一样,不一样想想左右看看谁摆的正确,把错误位置改过来。在检查改正中,可以帮助学困掌握左右位置的确定。再做一个游戏:右手握拳头,左手伸掌;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左、右方位的辨认,巩固了新知。

三、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把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生活中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有利于学生理解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到生活中数学处处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认识位置”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座位的实际情况,说说你的左、右各是谁,你坐在谁的左边,你坐在谁的右边?学生在实际中确认左右位置,不但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而且更加深了对左右位置的辨别,使学困生在实践中辨别位置。再如教学“元角分”时,教材中创设实践活动“小小商店”。用一节课,让学生把自己家中玩具带一些和零钱,让学生给自己的玩具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几元几角),在教室进行玩具的买卖。学困生也积极参与其中,在玩具买卖的过程中,即巩固了所学的元、角、分的知识,又有利用到整数的加减法,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读后感【篇11】

活接球暑假当中,我利用闲暇时间认真学习了李炳亭的《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使我受益匪浅。

随着高效课堂的迅速发展,关于它的争论一直伴随着我们。可惜诸多的批评者未解其教育内涵,仅仅只是从字面上揣度和理解,便对其做标签式解读,偏狭地将其归为“教学方法升级”、“应试利器”。这本书可能是对这种误读的回应和回答:

高效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理念,而是一个教育理念,是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它的理念支撑正是新课改理念,它的教育指向是从课堂“切入”的,切入课堂正是揪住了教学关系中的“学中心”建设,再用“学中心”撬动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又带动教育教学观念和思想的变革。

我非常喜欢李炳亭说的一句话:“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这话折射出一个教育人的良知和信仰。

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有目共睹,改革是大势所趋。但课改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升级,正如书中所言:“课改不仅仅是改课,也不仅仅是重写教学关系,而且是在书写全新的人本‘教育学’。

我一直认为,支撑‘新教育学’的其实就是四个基本概念,即‘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而基础概念是新教师……新教师‘族群’的多寡决定了教育最终的成败。”立足这个角度,这部书的价值便不仅仅在于系统阐释和解读

在高效课堂的研究与**中,我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高效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享受着学习的乐趣: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能力;老师乐教:

不再喊叫,而是师生互动,及时通话。然而,高效课堂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精心提炼,在于从学生角度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让学生能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提升,该讲的时侯讲,不该讲的一句也不讲。

理论都清楚,可实际课堂中有时却往往事与愿违,如:课上我们也主张学生的自主、合作、**,可同学围成小组,有些同学还没弄清问题怎样就开始你说我说,老师这时也无力对每个小组作有针对性的指导,课堂上自然有些失控,使得“合作”教学在课堂上仅仅是让学生讨论讨论走走形式过场而已。“自主”变成了放羊式的学习,全然没有了教师的指导……有些问题是否有必要讨论?

期望在课堂上看到的真正的心灵的碰撞,思维的交织,创新思辩的火花却很少甚至没有,一节课学生自主下来,收获显然不大。这问题究竟出在**?我们缺乏的又是什么呢?

用心“倾听”,灵活“接球”。有人说教育是消除误解的过程。倾听,有时可能就是一种理解。

倾听,还是一种等待,给学生机会,不随便打断,也不轻易做出评价,让他们把话说完,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小世界,我们应学会倾听,倾听他们的话语,倾听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梦想。佐藤学认为,“在课堂上以谨慎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无声的语言,能在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

”可我们每堂课总是为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急于引导着学生朝教学目标迈进,所以,往往导致我们老师在听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注意倾听,而脑子里却想着自己教案的设计“下一步该怎么办”,怎样更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希望学生的回答跟自己的想法是一致的,若有偏差,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同学回答。而对于学生的回答更多的好像也是追求那种热闹的、积极发言的活跃的课堂,有时甚至怕学生不发言,使自己的课堂冷了场,失去了课堂的活跃。所以我们忽视了师生之间的倾听。

现在想来那些发言的学生有多少是认真倾听又认真思考了的?别人说话时有多少学生在听?我们自己又认真倾听了几个学生的发言呢?

因此,要想达到课堂的高效,我们教师的倾听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听学生好的思路、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及时缓解学生心中的不满、困惑、焦虑。

书中讲到“倾听学生的发言的,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在和学生玩棒球投救练习。准确地接住学生投掷的球。即使学生什么也不跟你说,他的心情也很愉快。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

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是呀,平时我们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法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解决方法。

作为老师,必须在与孩子的学习中,走进孩子的心灵,解读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倾听孩子的声音。然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今后要吸取教训。每次上课前问问自己:

今天,我准备好了吗?我能认真听学生的话,抓住每个学生扔的球吗? 只有“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 才能接好学生的每一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