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完一本书之后,我们心中总会有一些收获,这是不可避免的。当我们通过阅读作者的作品,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时,我们可能会想要将这些感受写成读后感。但是为什么一想到写读后感就感到头疼呢?或许您对“数学教育读后感”的故事感到好奇,接下来请阅读下文。

数学教育读后感 篇1

读书心得

南新焕《从数学教育到教育数学》读后感

《从数学教育到教育数学》是张景中教授的教育数学丛书之一,这本书浅近地介绍张景中教授自1975年以来在数学教育领域进行的探索,为平面几何的数学作了教材与教法上的改进,这种再创已超越教学法加工的范围,形成了教育数学的研究领域。在这本书里,我见识到古老的面积解题技巧,为三角函数注入新血,此外于微积分中使很多学生感到头疼的“极限 ”语言被自然平易的定义所取代等,丰富的例题表明张景中教授所提的新观点,的确提供简明的逻辑结构且能便利的解题。

一、数学教育与教育数学的分别

两千多年前,欧几里德对当时的几何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

造,写成了「几何原本」,一直成为历久不衰、影响深远的几何教程。近两百年前法国数学家柯西将牛顿、莱布尼兹的微积分研究成果进行再造,写成「分析教程」,深厚的影响现今的大学讲坛,当代的布尔巴基学派把现代数学纳入结构的框架,完成四十余卷的巨著“数学原理”,为数学家教育准备了高级教程。从欧几里得、柯西和伯巴基学派,我们可以看到:

为了适应数学教育的需要,对数学教材进行研究和再加工是数学教育的任务。总之,数学教育只需要拿起学习材料,添加教学处理方法来开展活动;数学教育需要对学习材料和教学方法的缺陷进行研究、创新和梳理。

作者张景中与曹培生教授于1974至1976年间,曾

在新疆巴州21团农场少儿学校的中学数学教学中,两人共同研究了面积法几何教材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为教育数学做出了贡献。两千多年来,中西方累积了不少的数学知识,国内中学数学教育普遍呈现一种现象:要将所有的数学知识逐年灌输给莘莘学子,赶进度是司空见惯的事,数学教育可以不必这样填鸭,数学教育家只要学会撷取适当的数学材料,于数学教学法加工即可改善现状,但教育数学的重大课题则是前辈大师留下珍贵遗产并非完美无瑕,于中学到大学的数学课程中存在着公认难点,指出大师们工作上的缺陷,从数学内部于以再改造,是教育数学家主要的任务。

二、为什么改革?

如同大家一样,我也有些疑惑之处:

一。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定义三角函数sin(α)的目的是什么?

2、生活中何时应用到三角函数?

3、国中生对符号运算能力足够吗?

4、三角函数的性质用在何处?

5、三角函数值的数感何以淡化处理?

6、实施新路数学的成功结果如何断定?

三、勇于尝试

仅管有上述疑问,但在欣赏了大师的新三角函数面积法之后,我的心里总有冲动。为什么我不利用课外专题研究来尝试一下呢?江翠国中陈彩凤老师早已将此新式三角函数新义在资优班实施,获得学生热烈回响,估且不论成败如何,陈老师对数学的热忱实令人感到敬佩,更激发我自身的改革初衷。我认为这样的三角函数教材应该对初中生有投资价值。我希望能尽快完成讲稿,并作一个很好的比较。

四、结语

读书会着重讨论与分享,诚如赖逢老师所言,分享自己的教法比较有意义,更易使彼此成长,讨论会中看法与分析犀利的黄科铭老师总能从较高层次的结构上看问题,黄郁斐老师亦有针血之见,吾人何其有幸聆听众师智言。

数学教育读后感 篇2

摘 要:新课程理念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接的形式和客观事物为载体加以呈现,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增进对数学的亲近和理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更要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来落实呢?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本地、本班的实际情况,改进教材,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数学教学必须开放小教室,走进生活的大课堂,让原本抽象缜密的数学内容在与鲜活的生活题材相互磨合渗透中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数学技能和生活经验。

学生学习的知识,有很多虽然来源于他们的实际生活,但由于他们的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所以当数学问题作为一个系统知识编入教材中加以呈现时,学生会因缺少灵性而感到乏味,失去兴趣。

我们在教学时,要选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数学教学更精彩、更直观,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率。

三、多元化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既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因为,只有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才能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体现出数学的价值。

为此,我注重多方面的结合,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做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汇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的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练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

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

例如:教学“观察物体”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学校大门的内外两面进行拍照,体验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是一种享受。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教育读后感 篇3

《数学教育心理学》是由曹才翰、章建跃主编的,这本书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以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为基本线索,从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分析入手,论述了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技能等的学习与教学,并对数学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培养、数学学习的迁移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学教育改革的基本观点,并最后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上。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依靠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而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水平。《数学教育心理学》这一书,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方向,让教师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数学学科的教学进行重新的思量。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心理因素对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数学教学的效果不仅与教师有关,还与学生自身有关。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佳的教学安排,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

要想研究数学教学的“教”与“学”,焕发出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前提。早在18世纪,教育学家裴斯塔洛齐就指出教育应该是心理的。也就是说,只有遵循心理学原理,教学过程才能科学、经济、合理,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

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提高自己的心育能力,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丰富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达到“会学”和“乐学”的境界。所以我想,阅读《数学教育心理学》对教师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的第七章是讲数学学习中的自我监控。所谓自我监控,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小学生一开始就没有自我监控的能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发展自我监控能力。

有了自我监控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课堂上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而不是随着性子去玩闹。我认为,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后,就会了解抄袭作业、作弊等行为的危害,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书中还提到了“迁移”。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而负迁移是两种学习之间的干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正迁移关系,利用所学知识向新知识迁移。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就要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在数学学习中,知识的相似性大多隐藏在内部,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练习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有利于学生辨别能力的发展。

数学教育读后感 篇4

《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读后感600字:

这本书在书架上已经躺了几个月了,其实上个月选书的时候,差点临幸它。只是当时随意翻了一下,感觉都是理论,有点枯燥,所以又放回去了。然而,这次当我深入细读,发现它是一本值得一线教师、身为孩子的家长,甚至,一些崇洋媚外的社会人士细细品读。这本书站在高度的视角上,审视、对比、分析中国的教育和国外的教育,从历史的角度,客观评价国内外数学教育的实践价值。指出兼容并包的中国数学教育道路。

6月中旬,英国政府通过了一项“回到基础”的小学数学课程方案,该方案将重新强调背诵九九表、心算、计算分数、甚至机械的学习方式。这就是说,大部分40岁以上的英国人将会看到他们孩提时代的训练方式将重新回到当今的教室之中。英国的部长和教育工作者罕见地一致认为,“要向东方看齐。”英国的数学教育经过不断的改革、实践、改革,最后重新拾起了我们近几年所一直想要摒弃的所谓“死记硬背”。“悦读”当然好,苦读也少不了。正如范良火所说,压力太大固然不好,但有一点压力也没什么不好。欧美国家的孩子就缺乏一些必要的压力。书中提供的实验数据说明中国学生更擅长于使用一般的、符号的方法解决问题。

中国学生的这种符号化数学能力得益于他们具有较强的算术和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者指出:优质教育=坚实基础+发展创新。我们反对“在花岗石基础上盖茅草屋”,也反对“在沙滩上盖高楼大厦”。

中国数学教学要避免枯燥,但是也不怕枯燥。因为我们知道,坚实的基础是创新的前提!

数学教育读后感 篇5

《数学教育到教育数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让我对数学教育的本质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这本书从数学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数学教育的本质、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作者强调了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作者还介绍了教育数学的概念和意义,以及它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我对作者的观点深表赞同。数学教育应该不仅仅是教授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此外,数学教育应该不断地发展和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

这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案例和实例,让我更好地理解了数学教育在实际中的应用。例如,在教育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总结起来,《数学教育到教育数学》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让我对数学教育的本质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数学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

数学教育读后感 篇6

第一、教师要为了课堂更精彩而教。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输出和传递上,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老师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地工作,循环往复的课堂教学使广大教师身心疲惫,产生了“职业倦怠”,沦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毫无思想、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是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义务和奉献,体会不到自己职业生活的快乐、幸福,感受不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既有助于学生成长,又有益于教师提升教学生命的课堂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成了一种自己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理想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是教师个人的幸福生活和不断持续发展的源泉。

也就是说,在理想的课堂上,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收获――向学生所付出的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愉快,而且学生给予我们的回报也是我们加倍的快乐;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享受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带给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感受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

所以说,“当你将一个一时糊涂而做错事的学生说服,师生彼此之间意见沟通的喜悦是多么甜美啊!又当你将一个聪明的学生培育成更聪明,往更高的理想迈进,又是多么的喜悦呀!我们都为着培育我们的美好世界而快乐无比的努力,更在享受着这神圣职业的芳馨。”

第二,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当我们把教学视为自己的生命活动时,我们所面对的文字就充满了灵性和活力,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就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课堂就成了不断净化自己灵魂、挑战自身能力、激发自身智慧,不断促进自身成长变化的场所。

作为教师,要边教边学,需要把学到的东西投放课堂,改造课堂,促进教学变化。感悟“教”的变化,有利于增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教师的幸福就蕴含在这良性互动过程和结果中。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把教师的讲课分成两种讲法:一种是照着讲,一种是接着讲。所谓照着讲,就是书上有什么,我就教什么,这叫照本宣科照着讲;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讲,这是依样画瓢照着讲;过去怎样讲,今天还是那样讲,这叫固步自封照着讲。照着讲离不开书本,离不开定论,舍不得过去。所谓接着讲,就是对书本要批判性的讲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讲完现有结论,接着有自己的看法和质疑,这是超越定论接着讲;对自己受教育时的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听到和学到的其他历史的教学方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借鉴中批判,在借鉴中创新,这是超越前人接着讲:对自己的教学始终抱着批判的态度,始终“不满意”并致力于改进使自己“满意”,这是超越昨天接着讲。

照着讲天天如此,始终如此,尽管可以轻松一点,但却难免枯燥和痛苦。接着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它将使我们对教学充满期望,并享受实现希望的幸福。

原来,“教师”也可以精彩。感谢工作,让我们生存,也带给我们快乐,让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思考,觉得充实而有意义。爱上工作,也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

数学教育读后感 篇7

摘要: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用,可以说只要一个人能参与社会活动,那么他就已经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

因此,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小学教育更不容忽视。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做伯乐,伯乐意在选拔千里马,这不符合我们教育的宗旨,我们要让所有儿童都得到应有进步和发展。

所以我们要把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重点工作来做。

记得教育家陶西平同志在《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一文中提出:教师是“伯乐“伯乐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个性的差别决定我们教育的迥异。

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千里马而淘汰其余马,我们的孩子走进校园的那天起,就是带着一颗求知的心来的,他们就像一张张透明洁白的纸,怎样的绚烂,多姿全凭老师的一颗心、一双手,教师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因此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认识班上每位学生的巨大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生以后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设必备的条件。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好以下在方面的工作:

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他们在学习新知之前所具备的已有知识,这一点常常被一些老师忽视。

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认识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消除了课堂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习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教学概念时,教师应可能地从实际中他们已认知的情景引出问题,不要问一些远离他们生活环境的问题。

记得我代表本校参加水局教育集团组织的一次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时,有一位上一年级“统计”的老师就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全班高兴地说:喜欢!!),那么,你们看过那届奥运会吗?(极少数学生小声地答:喜欢)。

既然你们喜欢,你们能说说中国健儿在奥运会上勇夺了几块金牌?几块银牌?几块铜牌?(全班哑然)。

这一连串的问话层层拔高,而学生的回答却渐渐消沉。

轻松、愉快的场面被这位老师的大意而破坏了,可想而知,这节课的成败不言而喻。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业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都是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

这样教学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适应了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研究重点,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识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搜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搜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改变的核心问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重大问题。

一般地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可以自然而然的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就还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就更需要我们的学生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

学生学习时说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缺乏统一性,但教师从中可了解他们是怎样思考的,哪此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并从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搜索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高的一种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的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 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当然这并不是所有小学生能做得到的,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一个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

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

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却有一定的代表性。

教师要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

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会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知识,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

当然,如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给每一位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帮助,那么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并达到自身正常的学习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常数,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数学教育读后感 篇8

前几天,幼儿园组织了学习。这次的学习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不管是新形式下的教育教学,还是一名幼儿教师如何真正的走进孩子,真心爱孩子。都让我得到了启发和思考。

苏老师的《幼儿数学教育的探讨》给我们年轻教师又上了一节数学课。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各个内容都进行了梳理。从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制定,幼儿园教育内容有哪些?和详细的数量关系,都做到了详细的说明和解释。特别是数学教育内容中的数量关系很深刻。当苏老师在讲解这十二种数量关系,请我们说说这些关系是什么意思,平时有哪些在教学中是有的?这一下还难住了我。有的数量关系我还真的不能就马上给予很好的解释。所以,我觉的.在数学教育上关于有关理论的东西我还要学习,要对各和年龄阶段的数学的一些目标,关系还要重新的学习。活动的课前准备还应更丰富和充分。

任老师的《走进童心世界》让我感觉我又回到了那个刚刚从幼师毕业踏入工作岗位的那几年。那时候年轻,积极,爱孩子。对幼儿有耐心。但是因为幼儿园工作的琐碎,一些活动的增加,慢慢的我也出现了职业倦怠期。在人们的眼中,幼儿教师是一群活泼美丽的姑娘,每天带着孩子唱歌跳舞,自由自在,非常开心。事实却不然,幼儿教师辛苦的程度,外人难以想象。任老师在学习中提了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为什么不开心的工作,而生命的价值在于生命本身,过好每一天,面向当下。以后我要积极,快乐的过好每一天,从“心”开始教育,拾回当初那颗爱心和耐心,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

数学教育读后感 篇9

当今,在教育跨越式大发展的推动下,数学教育领域里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百花盛开”。在这个花圃里,有许多质量差、可读性差的作品。难怪有人说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新书,但可读性很差。而《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一书,其观点的新颖、方法的独特、设计的精妙以及叙述的通俗性等特点,使我很快地读完了全书。

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读后感。

这本书全面展示数学发展的概况,以及弥补学校教育中内容偏少、严重与现代数学发展脱节的缺陷,克服受教育者“只见树木不见林”的局限性;强调数学是人类创造活动的过程,而不单纯是一种形式化的结果;运用辨证唯物注意的观点看待数学科学及数学教育,在他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但表现出矛盾运动的特点,而且它们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一般人类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早期人类社会,数学、语言、艺术和宗教构成了人类最早的文明。

对于数学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社会群体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当代数学家的共同体中,一般将数学看作是“模式”的科学,用以“揭示人们从自然界和数学本身抽象世界中所观察到的结构和对称性。”数学科学以抽象的理论为核心,这个核心一方面依靠自身的内能、运用逻辑的链条发展新的理论,另一方面又不断从现实世界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吸取营养并创造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了以纯粹数学为核心、由众多同心核层结构组成的庞大的理论与应用体系。

据《美国数学评论》统计,数学科学包括62门中专课程和400多个**科目。数学是最抽象的科学,而最抽象的数学可以孕育出人类文明的灿烂花朵。这使得数学成为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学科。恩格斯指出:

数学在科学中的应用标志着科学的成熟。在现代社会,数学为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和技术支持。虽然数学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公众并不容易察觉。

当人们惊叹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时,却很难知道和真正理解它所依赖的“质能公式”;当人们接受ct扫描仪的检查和诊断时,很少有人理解它的设计原理:拉东变换;当人们尽情享受动画片的娱乐时。很少联想制作这些动画背后的数学方法。

数学是无声的音乐,无色的图画。数学家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他们在逻辑的链条上构筑着人间的奇迹。一个民族数学修养的高低,对这个民族的文明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在现代所谓的“热门学科”中,人们常常难以提到数学学科。当代数学家哈尔莫斯深感,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不知道我的学科存在,这让我很难过!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科学经历了更长的历史进程。在科学的其他分支中,物理学产生较早,但它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而数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数学史是研究数学发展规律的科学。

数学教育读后感 篇10

最近我拜读了《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这本书。看完之后,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学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做为一名老师,这本书对我的启发非常大,通过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学是需要激情与智慧并存的,根据书中举的许多教学的案例,我也试着教学生,效果相当好,尤其是互动的部分,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兴趣,激发了孩子的智慧。因此我将我的感受做如下概论:

一、让学生动,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抓住学生们好动、好奇、求知欲强的心理特征,加以适当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实际生活情景之中,让我们的数学问题具有生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书中运用的通过讲精彩故事、故布疑阵、运用幽默等。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造出适合学生思想实际、紧紧围绕教学中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问题情境。

2、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学生们的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让他们在动中学,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本书中《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课例与评析》中,采用了拼图游戏折纸游戏来加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辨认能力。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对这些图形的特征进行比较的过程。既有独立思考的快乐,也有合作学习的愉快,真是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生命美。

3、根据数学教具直观性的特点,引发学生好奇、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数学教具的直观印象,常常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有助于他们理解、掌握有关知识。

二、让学生想,培养创新思维

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数学史上的费马猜想、欧拉猜想、非欧几何等,不知曾激发了多少数学家的创新热情!在生命化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对学生的大胆猜想给予鼓励,学会赏识,爱护学生的独特思考。要知道,学生猜想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形成这种意识与习惯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联想。联想是创新思维的翅膀,让学生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入手,采用由此及彼、化生为热、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部分为整体的思维方法。把一个未知的问题转化到已知的问题。联想是从一个数学问题到另一个数学问题的心理活动,即寻找一个我们熟悉的相似问题或者找到与题目接近的原理、方法,变通运用这些知识,从而使问题获解的过程。学生们通过联想转化解决的学习过程,既培养了创新思维,又深刻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之美、成功之乐。

三、让学生炫,增强创新意识

学生们都爱表现,希望在学习上能得到别人的关注、肯定、赞赏,但苦于没有这样的机会,于是,我们就可以多创造一些机会来让他们炫起来。让学生们炫,炫出他们独具个性的风采,让他们在炫的体验中增强创新意识,加深对数学之美的感受。

要放手让学生炫。教师要解放思想,相信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潜能是令人难以估量的。如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已出题,编题考考其他同学,其他同学有疑问的或不懂的还可以举手向小老师请教,学生们在出题、答题中既肯定了自己,又得到了同伴的赞赏,他们就会学得更加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同时在出题、答题的过程中,他们也巩固了知识本身的内容,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对数学这一门学科的生命意义之所在也就更有自己的心得。

通过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面旗帜,要让生命教育落实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在课堂之中,就需要创造生命化的课堂、生命化的校园。在教学中老师要用自己的激情和智慧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课堂。

数学教育读后感 篇11

小学数学教育评价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小学数学教育评价》,现在谈一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教师评价学生。教师评价学生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应该继承、改善、发展和沿用下去。

1.形成性评价。在认知领域评价中经常采用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内外作业分析,平时测验,制作模型、整理某阶段学习的知识等方面进行评价。

2.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师对学生成绩评价的方法。当学生完成某一阶段学习任务时,可对其行为进行表现性评价测试。

(二)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使评价从外部转向内部、从形式转向实质、从定量转向定性、从被动转向主动的突破口。掌握自己的主要标志是能否正确评价自己。因此,自我评价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可分为学生评价卡、数学日记、档案袋评价法。

学生数学评价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只有注重数学评价,运用灵活、科学、广泛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才能使每一位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