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电影不仅能解压,还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有了这样的好机会,当然要将感悟记录下来并形成观后感,观后感可以让作品对我们的影响更加深刻,您是否对写作品名的观后感有所疑问呢?一份值得一读的“于丹观后感”相关精品文章推荐给您,经过我的探索和实践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有用的经验和建议!
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中国的语言竟如此的唯美,即可妙语连珠的娓娓道来,亦可妙语天成的让你听之忘忧。
向中华古老文化创始的古圣先贤致敬!
向中华古老文化的传播人于丹教授致敬!
(二)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专家讲座,十分有感触。她教给我很多对我有帮助的人生道理。
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几个主题,分别是:1。父母应该如何了解自己的孩子,以及如何制定合理的生活目标。
2。孩子们不听话,脾气暴躁。作为家长,如何正确引导教育。3.
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
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第2个主题。
在讲这个主题的时候,于丹老师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却再一次的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十分爱发脾气。一天,他父亲把他带到院子里的篱笆边,对他说:
'孩子,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这个男孩便照着爸爸说的去做了。第一天结束时,小男孩去看篱笆。他今天钉了30多颗钉子。他很惊讶。他怎么能一天发那么多次脾气?
他自己都没感觉到。这时,爸爸走到旁边说:“如果你想要少点指甲,你只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
“小男孩尽力控制自己的脾气,所以每天要钉的钉子越来越少:十,十,五,三。终于有一天,他高兴地跑向父亲说:“爸爸,我今天一颗钉子都没钉!
'爸爸说:'那就把钉子全拔了吧。'待小男孩把钉子全拔了后,爸爸又对他说:
'今天一颗钉子都没定这固然很好,但你有没有想到这上面的钉子孔还是会留在别人的心上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发脾气。发脾气就像在某人心里钉钉子。指甲洞将永远留在某人的身体里。
转过身来看着我,我一整天都在向家人发脾气。我母亲劝我向母亲学习。我总是对父亲让我做的是不耐烦。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内疚:我在亲人心中留下了多少难以磨灭的伤痕。我想改正发脾气的坏习惯,听父母的话,做个好孩子。
水流是世间最不受拘束的事物之一,只要涓涓汇积,必定沿起伏的大地奔流,仿佛生命的格局原本就是从容和随意,虽然它也曾被滞积,被曲折,甚至被击碎,但始终不改单纯,自然的属性.我们应该用一颗似水的心灵来生活.自然纯真,才是最好的.
岁月如流水,悲欢离合如流水。最可敬的方式是对待自然。拥有一颗宁静、平和、快乐的心,你可以管理你生活中的一切
我们用眼睛观察,发现事物,但更需要用内心理解,认可事物,眼前的光明不一定反射到内心,但内心的光明却时时拂拭目光,反之,暗淡,甚至阴霾的心情里,即使春光旖旎,也很可能视而未见.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境界不同的思维方式,观察事物的效果和带来的心情就大相径庭.
拥有卓越的智慧,深邃的思想何其重要.但是,可怜或无奈何的是,思想的大门并不随意向我们敞开,想获得聪明才智的思想,不能等候只有进入,尤其是具备高僧那样博大精深的大智大慧__禅.
通过于丹老师的演讲,她让我认识到了两个词“行动”
行动是获得思想的惟一途径,不管采取的方式是跑是走,或是跌倒了再爬起来.我不敢停歇,一直跋涉不已,我想取得思想,并住在那里.
于丹讲座观后感1
星期天的早晨,我被爸爸叫醒,一起收看由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于丹教授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节目,看到深受启发。
讲座中讲述了大量的故事和实例,尤其是一颗大树的故事,途述它把自己的全部都贡献给那个小孩,为了满足她的愿望,最后只留下一棵老树根,而小孩一直到头发白了,满脸沧桑的时候,才明白大树的用意,才感恩它,才来真心的陪伴他。就像那棵大树,我们的父母付出了所有的努力和精力来养育我们,希望我们长大后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有时间,我们也要多出去走走,多结交些朋友,不能让自己整天守在书桌旁和电脑桌旁,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观察外界的各种食物,这都是知识的积累。
只有德智体全面优秀的学生,才能称之为合格的好学生。我将为之奋斗,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于丹讲座观后感2
我看了于丹老师教育讲座,受益匪浅。人要懂得孝顺,还要仁爱。对于于丹的演讲,我知道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在社会和生活中需要的原则。
我了解到人们,从小到大,都需要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关系。多在人群中学习娱乐,而不是依赖网络,总是在家上网,不要出去和同龄人玩,交流,孩子应该多做,相信只要你做了,就没有失败。要信赖于用双手实现梦想,实现未来。
人从小要建立两两关系,多与同伴们在一起,不要老呆在家里。我们应该互相帮助,经常聚在一起聊天和玩耍。其次,做家长的,不要娇惯孩子。
于丹老师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从小有一个孩子,天天与大树玩耍。有一天,孩子愁眉苦脸,大树问:“孩子,你怎么了?
怎么不高兴了?”孩子说:“别的同学都有玩具,各式各样。
我也想要。”大树慈祥地说:“孩子,你别担心。
你可以把我的果子全摘了,去卖钱。买你想要的东西。”孩子摘了全部的果子,买了想要的东西。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有一天,孩子仍旧愁眉苦脸。大树问:
“你怎么了?”孩子说:“我的同伴们都出去,去世界各地了,而我却没有。
”大树说:“孩子,你可以把我的树根做成独木舟,去世界各地漂泊。”孩子把树根做成独木舟。
孩子后来回来了。环游世界后,他坐在大树旁,每天和大树一起看每丽的日出。这个故事告诉我,这棵树是一个家长,这个孩子是我们的孩子。孩子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使孩子享受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待遇,而不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取回报。
而且,父母的教育与孩子的成长也有关系,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教育是一个起点、是一种鼓励。在人格中学会爱、学会尊敬。这样的孩子,无论在社会上还是生活中,都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位置,等待着他的到来。
一个人,在社会的苦难中,延长他的生命。这才是最完美的。做人首先要孝,我觉得我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父亲或母亲生病时,送一杯温水和一杯热茶。足以表达女儿的孝心。其实,帮妈妈拿东西,洗衣服和袜子好几次,就说明了。
不用做得那么重大,只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会非同寻常。于丹老师讲座点燃了我心灵的空间。让我懂得、理解人生中的酸、甜、苦、辣。
懂得做人如何孝、顺。所以,人在这个世界上,在任何困难中,都不能低头,要舒展自己的生命,才是最完美的。于丹老师的讲座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我非常感谢于丹老师的精彩演讲。
于丹讲座观后感3
2020年1月17日星期六早上8时,我们家长和孩子按照学校的通知,一起及时收看于丹教授《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电视讲座。主要是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为主题的一个讲座。我受过良好的教育。读完后,我感触深刻,受益匪浅。
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于丹老师通过讲述和举例,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通过“一碗米的价值”的阐述,比喻一个人、一个孩子的价值的创造。
明潦又深刻。孩子的空间大小也不同于人。除了老师和家长帮助他找到最大的价值空间外,更重要的是教育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懂得了“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快乐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
”在学***的同时,完成自己的开发。这是大家都企及的一种教育的境界。并严肃的指出“我们陪伴孩子成长,不能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教会孩子在面对挫折,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自己的发现,去完成自我成长的修复。
”一定要遵从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而踏实走好每一步!
第二:于丹老师剖析了《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让我从我的孩子身上感受、注意并发现这一点。懂得,在学***知识的同时,掌握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快乐地接受它。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味的让孩子去死搬的接受知识,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相反,久而久之,还会适得其反地厌恶学习。作为家长,特别是作为老师,虽然是传道、授业、解惑,但也要为孩子的快乐着想,在课堂上或家庭学***些带有孩子感兴趣而且结合学***的作料,使得孩子能够有兴趣学***受新的知识。
第三:于丹老师给我讲了一个寓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个孩子特别爱发脾气,他的父亲就在墙上钉钉子来记录发脾气的次数,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钉了那么多的钉子,自己也傻了,发誓要改掉这个坏毛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颗钉子,慢慢地钉子拔完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
“孩子,钉子虽然拔完了,但是那么多的洞却永远也抹不掉,你发脾气的时候,让多少人为你痛心呀!”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总是发生“五个过分”的问题;在学校里受点委屈,家长就会找老师论说,试想这样对孩子的发展会有好处吗?!
第四:于丹老师讲了自己和孩子一个关于“小花篮”的故事,也让人很受启示。在学***中遇到挫折在所难免,要经常鼓励孩子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困难,调动孩子的学***性;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地给他打气,此时家长也要和孩子一起努力,用实际行动感染孩子,达到了勇敢面对一切困难,积极想办法去解决的素质和品德的目的。
第五:于丹老师还讲了几个有关孩子因为学***不好、学***过大,以及在生活和人际交往等事情中,想不开就产生和发生轻生的倾向及事件的真实事例。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培养孩子个性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不能掉以轻心。
总之,在我认真仔细聆听了于丹教授的讲座,进一步明潦:无论在家庭或者学校,家长还是教师,在孩子的教育中,不但要教给孩子文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礼仪教育”、“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让每个孩子能健健康康地为自己的将来而学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课题。
让我们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下一代的教育共同努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观后感
昨天早上,我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主讲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讲座,感受颇深。
第一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孝心。于丹教授讲了一个寓意非常深刻的故事---《大树和孩子》,我深受感动,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我们孝心的故事。现在的我们自我意识非常强,尊老爱幼意识薄弱,我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二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爱心。孝是基本的,有了孝还要有仁爱心。有了这两颗心,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于丹教授说:““仁”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人,就是说两个人相处好了才能体现仁的含义。所以我们需要结交更多的朋友,处理好与小伙伴的关系。
”第三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自信、自立、自强。我们自信、自立、自强的习惯,只有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中才能养成。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主,自己独立完成。
有时候爸爸妈妈的事情还可以问问我们的建议,不管对错,都要鼓励。不要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过度依赖性。一个有爱心、自立、自信的孩子更能融入社会。
第四个话题是如何教我们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感恩。孝道是中国文化传统所倡导的第一种行为。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只要我们有心,有心,我相信我们是最好的。
于丹专题讲座 《中小先生感恩教育》观后感看完了于丹教师主讲的《中小先生感恩教育》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感恩是无时无刻都存在,原来感恩并不是一件那么困难的事情。当我们刚出生还在哭泣的时候,我们很感激。感恩父母,感恩医生,感恩大自然,感恩全界……无时无刻我们不在感恩。
当我们无助时,有人伸出援助之手。你首先想到的事感恩。感恩是多么伟大!当你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时,你首先想到的是感谢你的父母,并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由于正是他们辅育了你,在你为目的斗争的时分,给你说一两句鼓舞的话,才使你坚持到明天获得这样的成就。由此可见,感恩是多么神圣啊!记得官方有一句俗语: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连植物都知道感恩的意义,知道别人给你的爱是有限的,学会感恩回报,所以感恩是没有境界、没有分离的。海伦·凯乐的经典代表作《假设给我三天黑暗》作者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懦弱男子的观念,通知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大自然零与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这是感恩的力气。感恩大自然,感恩大自然中的一切的生物,是它让我们存活,就好比人类要是得到了那参天的大树,就没有新颖的氧气成分,到时分天空变得灰蒙蒙的,白色渣滓漫天飞舞,人类只能用氧气罩生活,结果不可思议。其实,感恩并不难。小先生们只需要好好学习。当他们早上在家时,他们为疲惫的父母倒一杯茶。这是感恩的最好方式。
你只需要保护环境、花草树木,在植树节和家人一起种树,这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让我们展开翅膀在感恩中生长吧!
自古以来老祖宗教导我们:忠孝传家、勤俭持家、尊老爱幼、明事知礼……这些,是家风家教的永恒主题,家风家教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家风家教,让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给儿女们无穷的正能量。
于丹老师就现代社会风气而言了“家教门风”:
一、明辨是非: “过去的人大都不能识文断字,却通情达理,大多数人的家教和门风都教孩子厚道做人,勤俭持家,守着农民的本分,不能辱没祖先,这是基本的家风,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于丹认为,首先要教育孩子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说成大白话就是人得知道好歹。
孟子把人的仁、义、礼、智,归结为一颗原始的心和一颗原始的心。所谓仁,是藏心;所谓义,是耻心,是恶心;所谓礼,是恭敬心,是顺从心;所谓智,是是非心。今天,我们的知识教育如此发达,但知识等于智慧吗?
智慧是是非之心吗?不是,所以我们需要回到原点。
2、 自主创业:同伴教育也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于丹认为这是当今社会一个特殊的现实问题
“六个大人供着一个孩子,那这个孩子就是宝塔尖上的孩子,所以这种孩子现在叫‘六一儿童’。我常开玩笑说,中国人的许多话都变了。以前我养孩子,叫拉孩子,就是一个一个拉,然后跑两个。现在你敢拉谁扯谁啊,都是供奉的。
”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将邻居家的玻璃打碎,邻居愤怒不已,向他索赔12美元。这12。当时5美元是天文数字,足够买125只产蛋母鸡。
男孩儿把闯祸的事告诉了父亲,并且忏悔。见儿子为难的样子,父亲拿出了12美元,说:“这笔钱是我借给你的,一年后要分毫不差的还给我。
”男孩赔了钱之后,便开始艰苦地打工。终于,经过半年的努力,他把这“天文数字”分毫不差地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罗纳德里根。
他还回忆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到底什么是责任。”
无论怎样,家庭教育都一定要让孩子从小能独立承担,“家教里首要的是明辨是非。第二点,一定要让孩子从小能承担责任。”
我想从我父母的内心呼吁你们:重建中国的家庭教与和家庭作风。辨别是非仍然是这个国家的最高智慧。让我们回到常识上来,它可以防止我们被错误的主张所绑架。让我们保持秩序,让我们做一个有尊严的公民,让我们的孩子在年轻时学会为自己买单。
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但承认错误比不犯错误更重要,纠正错误比承认错误更重要。这是一种责任和责任。一个不能对自己有所担当的孩子,是没有办法去面对未来社会的。更重要的一点,是让他们笃信科学与艺术。
面对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他们总会坚持一些不变的变革,即人性的善。
今天,我看了于丹先生的专题讲座,感触很深。于丹老师讲了四个专题:一是怎样培养孩子的孝心、爱心、责任心;二是怎样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坚强勇敢的性格;三是怎样培养孩子抗击压力、面对挫折和防被骗的能力;四是当家长面对孩子叛逆、爱发脾气不听话、不爱学习等问题怎样正确与孩子交流沟通。
在第一个专题中,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刘黑子的悍匪,他在方圆多少里内杀人多然后经常劫富济贫,大家都认为他是悍匪,但唯独到他出生的那村里,全村都说他是个大孝子他在外面杀人越货干好多坏事,但他回来也接济别人,他一心就想让把他拉扯大的寡母风光一下,他母亲年轻时就没裹小脚(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拉扯着他很不容易,外号“张大脚”他回到村里就号令全村的人出来迎接他的母亲,他把他母亲抬出来风光一回,他母亲上交后一看脚太大了在轿帘外头,他就拉起轿帘给他母亲挡了挡脚,结果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他母亲掀轿帘就下来了说“你嫌我脚大给你丢人啦,没我这双大脚哪有你今天当师长?我就凭着脚大才把你拉扯出来”如此的一个悍匪,在那样的情况下,当众给他母亲跪下磕头谢罪,所以说这样一个土匪,能够这样对自己的母亲令人心生震撼孝为德之本,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担爱与责任。
要想成就别样的人生,就要点亮自信的明灯,对自身的力量怀抱坚定的信念!
于丹老师还说“爱是一种交流,再给的时候收获感恩,而家在爱的循环里,是全家人的滋养,每个人都在得这才是一个家。当一个孩子给你一碗糖水的时候,他的妈妈会说,如果对他的孩子一样,他就感觉不到爱,所以爱是对公民最好的教育!爱是一个家庭教育的基调!
所以爱很重要。
最后,谈到如何正确地与孩子沟通,于丹先生告诉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将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们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知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经验和理解。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过于丹老师的讲课,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学习,学习成才才才才是第一位的。
今天,我看到了于丹先生的专家讲座,我很感动。她教给我很多对我有帮助的人生道理。
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几个主题,分别是:1。父母应该如何了解自己的孩子,以及如何制定合理的生活目标。
2。孩子们不听话,脾气暴躁。作为家长,如何正确引导教育。3.
如何教会孩子理解父母,尊重老师,感恩。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
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第2个主题。在讲这个主题的时候,于丹老师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却再一次的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十分爱发脾气。
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带到院子里的篱笆跟前,对他说:“孩子,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这个男孩便照着爸爸说的去做了。
第一天结束时,小男孩去看篱笆。他今天钉了30多颗钉子。他很惊讶。他怎么能一天发那么多次脾气?他自己都没感觉到。这时,爸爸走到他的旁边说:
“要想让钉子更少就只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小男孩就尽力控制自己的脾气,于是每天钉的钉子越来越少:十几颗、十颗、五颗、三颗,终于有一天,他高兴地跑到爸爸跟前说:
“爸爸,我今天一颗钉子也没有钉!”爸爸说:“那就把钉子全拔了吧。
”待小男孩把钉子全拔了后,爸爸又对他说:“今天一颗钉子都没定这固然很好,但你有没有想到这上面的钉子孔还是会留在别人的心上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乱发脾气,发脾气就像在别人的心上钉钉子,钉子孔会永远留在别人身上的。
转过头来看看我,整天对家人发脾气,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妈妈啰嗦,爸爸让我干什么我总是不耐烦,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内疚:我在亲人的心上留下了多少个难以磨灭的伤口啊。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改正发脾气的坏习惯,听父母的话,做一个好孩子。
家庭是教育的起点,是德育的第一课堂,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觉得大道理老师和家长都懂,但是一接触实际就忘了,或者说难于运用到教育孩子当中,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是其中的关键!我觉得于丹老师讲的非常好,而且道理通俗易懂。
我认为这是一个教育孩子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父母是责任重大的总工程师。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我认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效率是最重要的过程,成绩是最终的结果。比如:
通过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引导孩子看三国演义原著;通过看电视百家讲坛引导孩子看史记、庄子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书籍,自然就促进了文言文的学习和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
2.博览群书精益求精。知识是互动的,触类旁通。尤其是英语、汉语和历史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完善的过程。让孩子多读书,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达到积累和提高。
3.心平气和的解决问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不可能勃然大怒,甚至殴打孩子。
一次考试后不是只看孩子多少分,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回忆做题的过程、思路,找到错题的原因。
4.发挥孩子的特长。我们的孩子都是好孩子,他们也是好学生,但通常我们应该注意孩子的特点。只要我们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着力解决自己的弱点,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扬帆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
总之,教育孩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讲道理、教方法开始,自己从认知上不断提高,了解孩子,因材施教,发挥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动性;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和老师一起帮助孩子成长,向共同的美好目标前进;向行家靠拢,向里手看齐;在交流、总结、探索中不断提高,实现让我们孩子成才的共同理想!
河北公共频道在2016年3月5日早上7:40播出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教育专题节目,节目的欣赏性、教育性很强,启发很大,我明白了爱是整个教育的核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现代教育的核心因素是“爱”和“理解”。教育的最优化,就在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心理认同所产生的“爱”。教师的爱,是启迪学生心扉的钥匙,是促进学生奋进的催化剂,是师生之间达到心理相融的接触点。
中学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理性与爱的结合,具有强烈的情感特征。教师在塑造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地不断地塑造自己。因为中学生对教师所组织的教育活动和发出的信息和态度,总是带有他个人的情感色彩,甚至附带着对教师形象的评价。
教师应当拥有使学生既热爱又敬畏的形象。按照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具体分析,给予充分理解,扬其长,避其短,才能引导青少年健康地发展人格。
教师对学生的师爱传导应有特殊性:优秀生需要尊重其自尊心,给予严厉的爱;对情感强烈的学生需以温柔的爱;对热情、冲动的学生却要以明智的爱?这样会使各种性格、各种心态、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和重视,感到老师给了他们以理智的塑造和感召,并在不断的进步中认识到自己的成长,进而发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体验到人格发展。
快乐环境的基础应是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应该有相对统一的精神,有较为稳定的风格,有权威性的**,有带倾向性的价值观。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仅真正生活其中,而且为它服务、争光,与它共欢笑,同悲伤,从而产生真正的快乐——一种生机勃勃的愉悦感。
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可促进人格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应通过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来实现这一目标。而这当中,又只有以“爱”为纽带,将学生与周围的人及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时,才会使他们产生责任感和自觉性。
在培养学生对集体的爱时,应为学生创造许多为班集体服务的机会,并及时得到集体的认可。哪怕只是一次出色完成的作业,或一种礼貌行
为等,都得到及时的集体肯定,久而久之每个人都爱学校、爱同学、爱老师,关心和帮助周围的人,同时,每个人也得到了别人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从而使学生们在集体生活“如乘春风,如沐春雨”,既有对集体的依托感,又有对集体依赖的愉悦感,并使他们处处感受到集体的关心,而不是被集体抛弃。这种付出爱也被爱的精神境界,促使学生积极向上。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主要是强调我们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于丹教授讲座观后感
话外音: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于人内心最本性的理解。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呢?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尤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呢?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种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论语中,其实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论语》不是扳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一些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任何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只是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实有很多事情应当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曾经有他的学生问他,有一个人说:或曰,以德抱怨何如?以德抱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有这样的人,说你看别人那么对不起他,他还对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这里是得到赞赏的。没想到呢,孔子反问了他一句:子曰,何以报德?孔夫子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去抱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抱别人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馈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实,这个道理我们要是一听觉得好象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啊,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抱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抱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
其实孔夫子在这里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提倡以怨抱怨,怨怨相报何时了!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以一种仇杀去面队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的循环将是一种恶性的、将是无止无休的,我们付出的不是自己的代价,还有子孙的幸福。所以,以德抱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搭上了太多的恩德,你搭上了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那种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事情,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在两者之间,其实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耿介和磊落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既不是德,也不是怨。其实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可以举一反三,归集到我们生活中很多很多的事情,就是人生有限,生也有崖。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在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避免能源的浪费。这个地球上被浪费的资源已经太多了。但是,当我们关注环保的时候,我们其实没有关注一点,就是心灵环境的荒芜和我们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应该说今天物质是繁荣了,但是心灵的生态未必随之改变,变得欣欣向荣。也不意味着今天那种仇恨、那种报复、种种的甚至高科技的犯罪是停止的吗?有的时候会越演越烈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样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呢?就是我们面对一件事情迅速的做出判断、选择自己最有价值的方式。
话外音:老师,如果一个特别仁义的人掉进去井里。你会跟着跳下去吗?
为什么要跟着跳井呢?做什么事情都是要用脑子想想的。
曾经有学生宰我去问他的老师。说:老师呀,仁者,虽告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看,给他老师出的难题。说问您个问题,如果是一个特别仁义的人,现在有人跑来跟他说,有一个仁者在井里,他掉井里了,你跟着去吗?这叫井有仁焉。井里头有一个更贤德的人,你跟着下去吗?那么,这怎么办呢?老师问他,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这话说的好。孔夫子说,那干吗要这么做呢?为什么仁者在井里,你也要跟着毫无原则的就跳到井里去?这是一个君子所为吗?君子也许不能避免很多的伤害,他可以被人欺骗了,但是他自己的心不能迷惘,也就是说,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不能被自己一时智力上的糊涂、一种冲动之下,做出来人生没有效率的傻事。这是孔夫子所不耻的。他并没有拘泥地说,仁者在井里你就一定要跟着下去。他很不解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所以,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要把握尺度。这在今天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于丹教授讲座观后感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主要是强调我们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然后谈到“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会做人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时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啰嗦,有时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总不情愿,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还不知道感恩,总惹他们生气,伤心,太不应该了。在这里,我想对爸妈说:“我错了,我以后要听你们的话,好好孝敬你们,好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跟同学们一起快乐的学习,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做一个优秀的合格人才。
于丹教授讲座观后感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是我完美了自己的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自己的人生!
于丹教授是讲话极富感染力,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精炼的语言和高度的概括能力,是人叹为观止。
孝是什么?于丹教授用一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孝就是当父母老了是去陪他们。那个寓言中的树就如同我们的父母,用他的全部来成就我们的一生。但他们不求回报,只求在他们老时我们能陪在他们身边。
人一定要有人际关系。在300个小学生中,有百分之五十点七的同学因缺玩伴而独自一人在家玩电脑、看电视;百分之十三点三的同学喜欢喝保姆、家长等长辈玩;百分之三十六的同学没有固定的朋友。在生活中,人一定要有朋友,不能在别人心中扮演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感恩,其实并不是那么难做到,我们只要学习好,晚上在家时,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倒杯茶,这就是最好的感恩方法。对大自然的感恩你只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植树节那天抽点时间和家人一起去植树,这就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
通过看于丹教授的讲座,我明白了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大点:孝,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感恩。
话外音: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于人内心最本性的理解。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呢?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尤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呢?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种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论语中,其实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论语》不是扳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一些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任何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只是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实有很多事情应当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曾经有他的学生问他,有一个人说:或曰,以德抱怨何如?以德抱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有这样的人,说你看别人那么对不起他,他还对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这里是得到赞赏的。没想到呢,孔子反问了他一句:子曰,何以报德?孔夫子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去抱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抱别人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馈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实,这个道理我们要是一听觉得好象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啊,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抱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抱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
其实孔夫子在这里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提倡以怨抱怨,怨怨相报何时了!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以一种仇杀去面队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的循环将是一种恶性的、将是无止无休的,我们付出的不是自己的代价,还有子孙的幸福。所以,以德抱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搭上了太多的恩德,你搭上了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那种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事情,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在两者之间,其实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耿介和磊落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既不是德,也不是怨。其实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可以举一反三,归集到我们生活中很多很多的事情,就是人生有限,生也有崖。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在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避免能源的浪费。这个地球上被浪费的资源已经太多了。但是,当我们关注环保的时候,我们其实没有关注一点,就是心灵环境的荒芜和我们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应该说今天物质是繁荣了,但是心灵的生态未必随之改变,变得欣欣向荣。也不意味着今天那种仇恨、那种报复、种种的甚至高科技的犯罪是停止的吗?有的时候会越演越烈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样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呢?就是我们面对一件事情迅速的做出判断、选择自己最有价值的方式。
话外音:老师,如果一个特别仁义的人掉进去井里。你会跟着跳下去吗?
为什么要跟着跳井呢?做什么事情都是要用脑子想想的。
曾经有学生宰我去问他的老师。说:老师呀,仁者,虽告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看,给他老师出的难题。说问您个问题,如果是一个特别仁义的人,现在有人跑来跟他说,有一个仁者在井里,他掉井里了,你跟着去吗?这叫井有仁焉。井里头有一个更贤德的人,你跟着下去吗?那么,这怎么办呢?老师问他,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这话说的好。孔夫子说,那干吗要这么做呢?为什么仁者在井里,你也要跟着毫无原则的就跳到井里去?这是一个君子所为吗?君子也许不能避免很多的伤害,他可以被人欺骗了,但是他自己的心不能迷惘,也就是说,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不能被自己一时智力上的糊涂、一种冲动之下,做出来人生没有效率的傻事。这是孔夫子所不耻的。他并没有拘泥地说,仁者在井里你就一定要跟着下去。他很不解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所以,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要把握尺度。这在今天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于丹讲座观后感
于丹说《论语》观后感
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于丹讲座》观后感_500 字
今天,在学校的推荐下,我**了黑龙江卫视少儿频道**的《于丹讲座》,于丹教授告诉了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建立人格。我听了之后想到了许多……
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她的演讲栩栩如生,给人一种亲切舒适的感觉。她向我们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人格的确立。她还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
例如,胡萝卜、生鸡蛋、干茶的实验,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们更容易理解真相。听完讲座,我突然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因为我们都是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心里的一块宝,要什幺,家长就给什幺,从没说过一个“不”字。
可是我们却不懂得感恩,甚至认为这是天经地仪的事,更别说好好孝敬父母了,多数时候还任性地惹父母生气!
这个讲座让我突然间长大了,懂得了很多。看着父母天天为我们操心,白发渐渐出现在头顶,皱纹也刻在脸上,心里感到一阵剧痛,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回报父母,让他们天天开心。现在我要对我他们说:
“爸、妈,我长大了,可以体会你们的良苦用心,也懂得了感恩,现在起我决定要好好孝敬你们,让你们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