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观影一方面可以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又能够激发内心的思考和体悟。通过写出观后感,观众可以反映出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再次审视原作的内涵。如果对于电影或者电视剧《了凡观后感》感兴趣,那么可以从下面的资料开始,特别要注意本文中提到的要点!

了凡观后感 篇1

本月我看了《了凡四训》这本书,这是我在郑州进货时一个经营素食的门市结缘赠送的,他说这本书是教导人如何惜福行善、励志的书值得一看。通过读完这本书之后,感慨万千,突然间豁然开朗,寻得了一条通天的人生大道,这条大道是如此清晰,如此的光明,令我十分感动,信心倍增。这是明朝袁洁凡先生为教育后代而写的家训。它分为四个部分:

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讲述了袁了凡一生改变命运的经过,举出了许多因行善而得善报、改变命运的实例,阐述了积德行善的种种方法,鼓励人们积极改过修身,力行善道,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下面我将书中最经典的四点分享以下:

1.立命之学。人的命运有两种先天命运和后天命运,先天的命运是父母祖宗上天给的,是先天注定的,就像我们的出生地无法改变一样。

而后天的命运则是由先天的命运转变而成,有的人一生无所作为则后天命运终生没有变化;有的人善于修持完善自己,积德行善,则他的后天命运就会向更好的方向转变;而有的人不善于修持完善自己,甚至作恶多端,则他的后天命运就会向坏的方向转变。命运本来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也就是说,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束缚自己。三国时期刘备曾说: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认为坏事是小事,不要认为好事是小事。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去做;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须要做

2. 改过之法。人不怕有过失,小的过失要及时改正;但是大的罪孽,就不能再制造了,终究会得到报应。

一个人改过,如果能具备书中所说的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这三种心,那么就能有过错立刻改了,就像春天的薄冰,碰到太阳光一样,还怕不融化吗?但要改过,有三种方法。一种是从事实上改,一种是从道理上改,一种是从心念。

也就是说,从内心意识上,你必须端正态度,用积极的行动来提高自己。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件事的本质,不是为自己找一堆借口,而是要有一种羞耻感,知道羞耻,然后勇敢起来。

3.积善之方。善良的人,时时存善念、常常做好事,所以能够远离祸患而得到福报,极为恶毒的人,时时存恶念、常常做坏事,是福报损耗而招致祸害。

积善的方法就是发慈悲心,广积阴德。善要积攒得多,才能产生巨大的效果,积攒的善应该是别人不知道的恶德,才能扭转命运。然而行善积德都以慈悲心为根本。

有了慈悲心,你才能有博爱的胸怀,去接受大家,去感化大家。好的善的言行就会得到好的反馈,即使你是一个能力有限的人,你的人生道路也会得以拓宽和通畅;而你的不好的恶劣的言行就会得到不好的反馈,即使你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你的人生道路也会变得狭窄不顺。

4.谦德之效。知道要积善之后,还须明白人在社会上人与人的交往,,做人的方法必须讲究,而做好的方法就是“谦虚”,一个人能谦虚,在社会上一定会得到大众广泛的支持与信任,学问也会进步,做人做事交朋友等等样样都会进步。

所有这些好处都来自谦虚,所以它们被称为谦虚和美德。人的能力和人的道德是两回事,但是,当今的一些年轻人,他们的言行盲目,内心浮躁,经常会拿着一知半解就去挑战权威,就像我们这个行业的小孩,学了几个月基本功还不扎实,就异想天开出去幻想挣高工资,结果都是被老板解雇,因为的你得技术和修行还不能驾驭这个工作。

总之,我觉得改过和行善最重要的是要修心,从念头上做起,做到意念清净,不起一丝毫的妄念,顺和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诚,才能成功。去掉世俗虚荣心的伪装,老老实实地看待自己,积德行善,双手致力于改变自己的命运,有志向,人有志向,就像树有根,自然可以生长成材。命运靠自己的修行和努力实现!

了凡观后感 篇2

研读过《了凡四训》的朋友们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训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据史料记载,袁庆凡先生与佛教和当时著名的禅师云谷有着深厚的渊源。在遇到云谷禅师之前,他只知道承认自己的生命,让命运来安排。他很被动。

之后,在与云谷禅师的交往中,他逐渐意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道理,并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改造命运,并教导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积善积德,实现人生的价值。

《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内涵丰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浑厚。

虽然这本书不是佛经,但很多高僧和德行都把它当作佛经来尊重。例如,民国初年,英光大师大力提倡这本书,他的弘化社先后印制并寄送了100多万册。细细品读《了凡四训》,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何谓“立命”?

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其所束缚、禁锢。我们的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它永远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是命运的主人,命运是可以创造和改变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县长。

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任何错觉。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

”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

“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仅考入进士,而且还生了两个儿子,活到74岁。

现在呢,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够成为政府高官,贫困户能成为百万富翁……这正如《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无论一个人有多伟大,有多名声,他都难免犯错误。有些人,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失去了生命;有些人,因为他们的错误,成为永恒的罪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致命的,绝大多的过错是能够避免或是改过的。

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即: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

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我们全心全意地发出善念,做善事,积极的思想就出现在我们面前,那么邪恶的思想自然不会污染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

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如果是自我修养和自我关注,那么谦虚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态度。试想,一个不知道谦虚的人,是多么鲁莽和无知啊!“无知者无畏”,不知谦虚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后悔莫及。

《易经》谦卦上说: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

鬼神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天、地、鬼、神,还是人,都要注意谦虚的效用,不要对谦虚视而不见,自满自满。因为谦虚,我们可以敞开心扉,接受他人,赢得更多的机会;因为谦虚,我们可以反省自己,及时发现不足,努力改变,赢得新的生活;因为谦虚,我们可以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获得更多的青睐和赞赏,为成功做出贡献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与情感中的种种阴霾,并能发无上慈悲心,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当一个通情达理的智者。

(二)《了凡四训》,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这本书是他用来教导儿子袁天琦认识命运的真谛,明辨是非,改变行善方式,行善积德谦虚。书中他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读了使人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转移社会风气不可多得的好书。

全书共分为四章,开篇的第一章【立命之学】中袁先生就讲述了自己从“被命数所困”到“努力改变命运”的真实经历,读了之后我深有感触。

从他的>故事,让我们切实的了解到,【立命】之意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命运,改变命运,而不是被命运所束缚、禁锢。

在因果关系中,每个人的命运都有一定的数,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关于命数已定,云谷禅师这样描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我的理解是:人的命数虽定,但要看我们对待它的态度。行极善的人们,命运是固然拘束不住他的,因为他不断的累积善果和福报,这极大的福报可以消抵原本命里的不吉变为吉祥;而行恶的人,命数同样不能确定的,因为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极大的恶果也可以使原本的福报变成祸事。

我们的命运最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它可以通过我们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完善来改变。我们是它的主人。

正如书中袁了凡追问命数是否可改时云谷禅师说的第一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句的意思是说:

个人的命运是由自己创造的,祝福需要由自己获得。如果一个人制造了邪恶,他自然会得到祝福。如果一个人培养了善,他自然会得到祝福。紧接着禅师又列举出佛经里的句子--“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来证明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改变命运的事实。但要注意,这句并不是鼓励大家为求功名富贵、子嗣美色而去做善事,这样单纯只为一己贪念而为善,没有真心诚意,反而是造了更大的业障。

我觉得,在现代的社会当中,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例子有很多,他们都是经过不断的自我提升、努力才能达到的。要想有所改变,我们就应该从现在起在平日里有所积累。有这样一句古语--“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我们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多读书,多学习,多做有意义的事,多做好事,不学坏习惯,不做坏事。要心存善念、积德行善,无贪念、无恶念。只要这样每时每刻的累积,就可以真的效法了凡先生那样,来改造自己的命运。

正如《了》文后面章节中所说的:“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了凡观后感 篇3

原创: 朱春柳

《了凡四训》是一名矿处级领导推荐给我的一本好书。感觉上学期间这本书的知名度不算高,以至于向来爱好读书的我都没听说过。但既然是领导推荐的,肯定有优点,所以就开始认真研究。

在仔细欣赏了原著中的文言文和白话文的翻译之后,我从中受益匪浅。相见太迟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现身说法书真言。人近中年终悟道,改过积善方鸣谦。

”这是我读后所作打油诗,但篇幅短小,总觉得意犹未尽,有必要将心中所思所感所悟以散文形式进行拓展,于是有了这篇与大家分享交流的心得体会。

——题记

《了凡四训》为明代袁了凡所著训子善书,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全文共分为四章:人生研究、改革方法、积善方法、谦虚德行效果。最后三章是凡先生为改变命运而开的三剂良药。

作者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年轻时他请一位孔先生算命,何年何月参加考试、考第几名、中不中、当什么官、何时娶妻、几个孩子、享寿几何。不知道是否纯属巧合,袁了凡先生算命后的前20年情况全部被证实算准,于是他相信今后的命运也将会一一验证,开始听天由命,不再努力奋斗,早早开启坐吃等死的节奏。在遇到云谷禅师之前,他告诉他一个解决命运模式的方法。他通过了考试,最终活到74岁,远远超过了孔先生的53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这一说法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总体上是相当可信的,非常值得当代人研究。

——坚定自己可以改变命运的信心。其实,我不是怀疑”神算子”的水平,如果没有后面改变命运的良方举措和实际行动,袁了凡先生的人生轨迹还真有可能被全部算定。但是无论算命师有多强大,他只能在命运的变化中计算出计划。如果变化远远超出计划,则相当于由数量变化引起的质量变化。偏离人生命运的最初轨迹是理所当然的。

这是客观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遵循算命师的意愿。换句话说,能被算出来的命,都是凡夫俗子的命。

小时候身处思想落后的农村,算命和命运之说很流行,乡亲们一遇到天灾人祸或不顺的事都说”这就是命啊!”,听天由命的思想普遍存在。虽然事实上,它起到了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作用,但也是医学独立自主、被动忽视的根源。

我父亲小时候是个好学生。他是初中一年级全班第二名。然而,由于家庭贫困,他初中二年级就辍学了。复员后,他回家当农民。他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于是在极度贫穷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供我们三兄弟上学。说实话,当时由于眼界狭窄、见识短浅,并不知道自己好好读书考上大学会怎么样,但现实生活中繁重体力劳动的农活与低下收入的不成比例现象已经持续多年,那种让人几乎看不到希望的绝望悲观状况,让”鲤鱼跳农门”的**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后来我和弟弟都考上了大学,成为朝思暮想的工人阶级一份子,摆脱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现在呢?面对事业发展的”瓶颈”,我也坚信这不是最终的结果。

反思自己,还存在很多性格上的缺点和能力上的不足,所以当前最要紧的是提升自己综合素养,功夫下到位了,事业发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你越努力工作,你就会越幸运。只有做好准备,才能抓住迟早会到来的机遇。我坚信,只有改变自己,变得更好,我们才能有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未来。

在坚信”命自我立”的前提下,该如何”立命”呢?立命需要先立志。 人无志不立,事无恒不成。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墨子说:

志不强者智不达”,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明成祖朱棣说:”人须立志,志立则功就。

天下古今之人,未有无志而建功”,王勃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些名人名言都深刻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北宋儒家大师张载的”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思想境界更是高人一筹,激励了文天祥、岳飞、夏完淳、曾国藩等无数后来的仁人志士。雄心是第一意图,是梦想,是动力,是要实现的长远目标。如果没有志向,人们就会荒废自己的本心,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必将一事无成或者抱憾终身,白发苍苍时便悔之晚矣。

然而,还得注意一点:有志之人立常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如果一个人没有主心骨和远大目标,而且日新月异,变化多端,看似忙碌,不会成为大事。

了凡观后感 篇4

通过此次的学习,感受良多,首先应该感谢付总,给予我们这此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大家坐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得到提高,得到成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到,我们到底有没有得到提高,得到进步。其实这个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至少我们坐在这里,用心去学,就一定会有所收获,下面我就将我所感受到的东西,与大家分享。

对了凡四训,产生了一种好奇心,

然后通过李毅多教授对凡先生生平的概述。它让我好奇,因为我想知道它是什么?

在生命科学中,我们最大的感受是对因果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同样意识到,自己也一样将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归咎于命运,不去勇敢的面对,真正应该做的应该是反省自己的缺点,让自己拥有那种发自内心反省的力量,才可以改变,所谓的命运。只有真切的用心思考,才能对峙烦恼。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求善避恶的方法,就是通过行善评恶来实现。所以我们应该做好事。只有行善才能得到幸福。

·改过之法:改过的方法有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三个方面。改过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更加能考验我们。

3·积善之方:讲了做善行能对现世自身和后世子孙积累福德。这些善人做善事时候发心真诚,有悲悯心,做起善事来能发长远持久的心。

最让我感动的是,林家的老婆婆给祖宗的钱,三年只有一天。先不说她是做的善事,就从她这三年如一日的毅力,就让我们感到为止动容,坚持的毅力是我所缺少的,我感受到我这是我所不足的地方。

辨别善的真假里面总的说就是要有利他心就算做的是打人骂人也是善,如果不具备利他心就是礼敬人爱护人也是假善。还有真心所发的善事真,反之为假。

行善为公是真,为私是假。无为是真有为是假。

端善是只怀有济世之心、爱人之心、敬人之心。

曲善是只行善时候怀有媚世之心、愤世之心、玩世之心。阴善和阳善主要是看行善中是否有追求明利的心态。如果我们追求明利等,一定会失去福气,否则,积攒阴德可以使福气不失。

善行的大小取决于行善时的心态。心越大,善的美德就越大。

爱惜物命所谓爱惜物命就是爱护万物的生命。之所以要修福积德就是为了保存一点恻隐之心。

学了这四门学科,我可能说不出学到的所有东西,但经过这两天的学习,我也在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正如李毅多先生所说,我一想就会发现很多惊喜。

了凡观后感 篇5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先生为其子所作的家训,主要阐述“人能通过改过行善增加命中的福报”这一观点。和多数宗教理论一样,这一观点既无法被证实,也无法被证伪,虽然了凡先生运用大量事例试图进行论证,但头脑清明的人能看出,这论证过程是禁不起逻辑上的推敲的,无怪乎不少人读完此书后便给其打上“封建迷信”的标签束之高阁。

应该指出的是,任何作品都有其时代局限性,《了凡四训》的内容自然不可全信,可书中蕴含的儒释道三家的一些思想还是值得学习的。如同宗教哲学才是宗教的精华部分一样,我们在看《了凡四训》时,细节的推演上可以不加深究,把重点放在思考书中的观点能否带给我们启发。

大家阅读时首先会关注到的应该是“命运”之说。什么是命运?这里姑且将“命运”一词定义为生来就不可改变之事,即宿命。

那么命运存在吗?我们都知道,人一生的大体走势很大程度上在出生的一刻就能看出,这包括你能接受什么教育,从事什么职业,会生什么疾病,巴菲特也坦言投胎是个技术活,自己最大的成功是中了“卵巢彩票”。但这只是概率的统计表示,不足以证明宿命论。

事实上,我们永远无法证明这个形而上学的命题。书中了凡先生的前半生都被奇人孔先生算对,似是肯定了命运的存在,但后来在云谷禅师的点化下,他改过行善,之后经历的事情与孔先生所**的大不相同,这似乎又否定了命运的存在。如果认为严格定义上的命运是存在的,那么合理的解释是,孔先生最初给了凡算命的时候没算准,或者算准了却撒了谎,了凡先生的命运其实从未发生改变。

若是再阴谋论一点,我们还能假设孔先生和云谷禅师是一伙的,合起来给了凡先生设了一个十几年的局,为的就是让他成为“改命”的代言人,扩大宗教势力的影响力。宿命论就是这么难以被推翻,归根结底可能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而已。

退一步假设命运存在,那么命运是否可以被认知。未来的不可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认知的不充分,假如我们拥有一台演算能力无穷的超级计算机,再为其输入当下宇宙所有基本粒子的状态,以及万物运行的全部规律,那么我们能否准确**下一刻的未来呢?我觉得未必,即使不考虑量子力学方面的争议,这其中仍然少了一个关键变量——意识(此处不光是指人的意识)。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物质世界的了解足够充分,但对人心的把握则有所欠缺,所以对于未来的**也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们不妨再退一步,不管命运是否存在,也不管如何认识命运,只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考虑是否应该接受宿命论。如果肯定宿命论,则人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这种情境下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人更容易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尤其在面对困境和挫折的时候,更能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反正命运已经注定,慌乱也无用。缺点则是人容易丧失生活的激情,如果得知心境的喜怒哀乐,境遇的跌宕起伏都不过是上天提前写好的剧本,自己仅是不自知的傀儡,任谁都免不了陷入空虚的泥淖。

大体而言,对性格偏消极,心中整日充满忧虑的人来说,接受宿命论不失为一种好的**,但如果你内心有着人定胜天的念头,那么宿命论便与你的道心天然相斥。

除了全面接受或否定宿命论,还有其他选择吗?凡先生给了第三条路。他笔下所谈的实际是一种“动态的命运”的概念。

我们可以假定每个人在特定的时刻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命运,如时刻a对应命运a,时刻b对应命运b,若在时刻a和时刻b之间,这个人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则命运a和命运b会保持一致。但是如果这个人有足够大的变化,那么命运b将不同于命运a,类似于平行宇宙的转换。这个变化是什么呢?

书中观点通俗点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可以从社会博弈的角度来理解“报应”之说。在一个运行良好的社会中,一个人做好事的成本应该要低于其收益,否则助人为乐的社会风气必然不能长久,书中提到子贡赎人不接受赏金被孔子训斥,子路救人后接受馈赠却被孔子表扬,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相反,一个人的作恶成本高于收入,人性的阴暗面才能得到遏制,社会才能稳定。

可在现实生活中,不乏做了许多好事,却不得善终的例子,那么这套理论体系还说得通吗?宗教巧妙引入了“轮回”系统来打补丁。根据轮回的说法,一个人当下的遭遇乃是无数劫以来因果累积的产物,而他当下的行为又将影响到后世子孙和自己转世的境遇。

例如,京东和亚马逊一直在亏损,但投资者继续为它们提供资金,因为人们相信它们未来的长期价值。与之类似,即使当下“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的情况出现,人们也无法否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说法,因为我们无法将未来的全部福报“折现”到现在来进行比较。

人懂得趋利避害,懂得趋炎附势,在这套理论体系下,因为举头三尺有神明,所以大家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顾忌,容易产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教化效果。但仅仅这样还不够,在书中,我们能看到了凡先生两种略有矛盾的叙述,一方面他从功利的角度指出行善能改变命运,另一方面他又指出做善事要真诚恳切,不可虚情假意,企图回报。理解这个矛盾的关键在“修心”。

在修心一事上,《了凡四训》带有点禅宗的色彩。六祖慧能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偈子获五祖认可。后来大师又得闻《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开悟,指出“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这些说法都在强调自性本心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强调这些?唯心一点说,社会的变化蕴藏在人心中,因为有追求真理的念头,苏格拉底饮下毒药,因为有普度众生的念头,神农氏遍尝百草,因为有成为圣人的念头,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更早一点,在我们祖先萌生下树的念头的时候,人类社会的雏形或许就已经开始孕育。

因此佛说“莫向外求”,功名利禄和大道真理都在人心里有迹可循,想要改变外界,要从诚意正心开始做起。

这样前面的矛盾之处也就能被理解了。

从社会治理来看,如果仅依靠功利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去劝导百姓行善,那么人们未来也完全有可能因为相信“善有恶报,恶有善报”去大肆作恶,所以在用功利性的理论初步引人向善后,还有必要进行思想上的教化,这样才能长治久安。书中指出改过的三种层次,第一种是通过持戒的外在形式进行克制,第二种是通过明理的方式在逻辑上进行否定,而最好的方法则是通过修心在恶念萌芽之时就消灭它,最终达到不起妄念的地步,三种境界步步递进,但也相辅相成,在一个好的社会中,三者不可偏废。

就个人自由而言,如果是出于精心计算过的成功概率和收益后才去做某件事情,那么我们依然只是在对这个世界投其所好曲意逢迎,唯有出于自己信奉的某种原则,出于“任性”认为这件事情应该做才去做,人才算碰到了自由意志。

在具体如何行善方面,书中也有些很有意思的观点,此处不再赘述。仅举一例,了凡先生说所行善事的大小不光要看事情本身,还要看行善之时的心境如何,这与现代法律中区分违法者违法时主观上是恶意还是善意有相通之处。

与物质层面的快速进步相比,人类社会意识的进化似乎要慢得多,人性可能是永恒的。虽然表现形式有所差异,我们的历史大体还是在不断重演,因此不能说《了凡四训》的思想已经过时,小到个人修身养性,大到国家治理方略,我们或多或少仍能从中汲取些养分。可惜的是这些年各地都冒出不少女德班、国学班,打着宣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实际上灌输的却是三从四德等封建**理论,败坏了国学的名声,而《了凡四训》作为这种机构的常用教材,也染上了一层负面色彩。

佛法强调不懂法者不可妄传,否则曲解佛法,于佛于己于世人皆是在造孽。《了凡四训》的思想精髓并非一篇短短的读后感所能概括,且每个人的阅读体验都有所不同,上述仅是我个人浅陋的见解而已。

了凡观后感 篇6

《了凡四训》 又名《命自我立》, 是xx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袁了凡。这本书是袁的家训。它教会他的儿子袁天启了解命运的真相,分辨善恶的标准,改变故事。今天,编辑与同学们分享了凡四训的四篇文章样本。欢迎阅读和学习!

《了凡四训》,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这本书是他用来教导儿子袁天琦认识命运的真谛,明辨是非,改变行善方式,行善积德谦虚。书中他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读了使人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转移社会风气不可多得的好书。

全书共分为四章,开篇的第一章【立命之学】中袁先生就讲述了自己从“被命数所困”到“努力改变命运”的真实经历,读了之后我深有感触。

从他的故事中,让我们真正明白“创造生命”的意义,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和改变命运,而不是被命运束缚和禁锢。

在因果关系中,每个人的命运都有一定的数,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关于命数已定,云谷禅师这样描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我的理解是:人的命数虽定,但要看我们对待它的态度。行极善的人们,命运是固然拘束不住他的,因为他不断的累积善果和福报,这极大的福报可以消抵原本命里的不吉变为吉祥;而行恶的人,命数同样不能确定的,因为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极大的恶果也可以使原本的福报变成祸事。

我们的命运最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它可以通过我们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完善来改变。我们是它的主人。

正如书中袁了凡追问命数是否可改时云谷禅师说的第一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句的意思是说:

个人的命运是由自己创造的,祝福需要由自己获得。如果一个人制造了**,他自然会得到祝福。如果一个人培养了善,他自然会得到祝福。紧接着禅师又列举出佛经里的句子--“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来证明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改变命运的事实。但要注意,这句并不是鼓励大家为求功名富贵、子嗣美色而去做善事,这样单纯只为一己贪念而为善,没有真心诚意,反而是造了更大的业障。

我觉得,在现代的社会当中,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例子有很多,他们都是经过不断的自我提升、努力才能达到的。要想有所改变,我们就应该从现在起在平日里有所积累。有这样一句古语--“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我们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多读书,多学习,多做有意义的事,多做好事,不学爱,不做坏事。要心存善念、积德行善,无贪念、无恶念。只要这样每时每刻的累积,就可以真的效法了凡先生那样,来改造自己的命运。

正如《了》文后面章节中所说的:“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读此书,从她说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与我甚是要好,xx机缘巧合结缘佛教,xx暑假回家乡与她见面,言谈间对生的从容、对死的坦然让我刮目,临别送我几本书,其中一本——《了凡四训》,暑假期间得空细细品读,颇有些许沉淀,借此机以为记。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县长。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人生已定,心也已定,就没有妄想。

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任何错觉。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

”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

“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仅考入进士,而且还生了两个儿子,活到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

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种种阴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当成修行。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内容,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印证了这样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

正如其所说“余初号学海,是曰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过之法”顾名思义,就是不仅要积极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正如孟子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袁黄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

第一个层次只是从表面上改变,即找出故障并全部改变。第二种层次就是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过错自然就会消除,正如此所说“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第三是从心上改,即“过有千端,惟心所造,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所以这些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满心间,那么其他不正当的思想就不会玷污自己的心灵,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袁黄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要积善就必须先明白事理,因为“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在区分善与恶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中峰禅师的话:“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恶。有益於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此外,在积善方面我们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划分的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水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如果能做到这几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谦德之效”讲的是只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平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过程,也都有其发展的极点,当到达极点后,就会逐步下降,就像“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一样。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也只有谦虚,戒骄戒躁,我们才能更好的领悟这个世界,参透世间的各种道理。

无论改过、积善还是谦德都应基于立命,即对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与构成的理解。“积善”是建立在“改过”的基础之上, “改过”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础之上,即“福善祸淫、命由自造”的人生价值信念。《大学》上说: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立命”亦即“知命”是本,“知命”之后必要力行改过、积善与谦德方可转化命运。

如果借用他人的语言对全文进行归纳那就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写给儿子的四封家书,主题思想是告诉我们,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但命运究竟如何能够改变,书中主要是通过袁了凡先生如何在云谷禅师的教导下,通过自己不断的行善而改变原孔先生为他算定的命,来告诫世人只有不断的行善才能彻底改变命运。一个常人很难做到没有忽视乱想的念头,那就会被阴阳气数所束缚,也就有了定数。

但一个很好的人,有了行善的力量,命运就不会控制他。当然极恶的人,定数也拘不住他,原本他可以享福,但是由于恶事做得太多,最后也享受不了了。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行善,什么是善?做好事,首先,我们必须有改变的心。要改过要先有发“羞耻心”。

没有“羞耻心”的人,经常沉溺于美酒佳肴、赌博、****等等卑劣的行为,也会失掉人格,和禽兽没有两样。上次跟有人在聊因果报应的时候,提到一点现在很多人在外面乱搞性关系,我提到:今天他搞其他人,假设哪一天他的亲人或者他的下一代的下一代受到报应,他会有什么感受?

有时候,真的是会报应在他身边的人或者他自己的身上的。

改过,还要有畏惧的心。佛家常言道:三尺头上有神明。

人在做,天在看。很多时候,我们自欺欺人,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很隐蔽,没有人知道。其实,这个道理古人在《掩耳盗铃》中的道理应该跟我们说得很清楚了。

说到这个,我想起南怀瑾大师曾经说到的,现在很多人,乱搞男女关系,以为没有人知道,其实在做那种事情的时候,有很多幽灵在旁边等着投胎呢!有成千上万的幽灵在看着你们做的事情。

改过,最后还要有毅力、有勇猛之心。我们人很多时候都比较懒惰,有了过失得过且过,没有毅力。要改过,今天发现了过失,今天就要立马去改,不可推迟到明天,因为明天又复明天了。

行善,只有改过之心是不够的,还要去做一些善事。行善的事情很多,按照袁先生的概况,大概有下面十种: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那么做这些事情是不是就一定是善呢?未必,中锋禅师认为:做多别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恶。

若是你做的事情,可以使别人得到好处,即使骂人、打人,也是善的;如果是为了自己,就算你是恭敬人,礼貌待人也是恶。

也许你是一个唯物者,认为我迷信或者在瞎扯蛋。当然不会要求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因果报应或者幽灵的存在,因为这个东西我自己也讲不清楚。我们先来做这样一个分析,善事有分为阳善和阴德,所谓阳善就是做的善事是被人知道的,所谓阴德是所做的善事是不被人知道的。

接下来你细细想一下你做了很多善事会怎么样?如果你做的很多是阳善,今天你帮助那么多的人,哪一天你落难的时候,也会有一些人来拉你一把的。当然我们做的善事主要不是为了这个,但是有些人还是有情的。

再说,你做的阴德,那么没有人知道你做的善事,你坚持做了,你的人生境界已经到达一个很高的层次了,你的心态也相当的好。对人生的得与失你也不会去计较很多了,这样的情况下你还不会快乐吗?从这两点来说,我是赞同行善的可以改变命运的。

也许我的论点或者论据不是很充分,观点是片面的,但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不在于你这辈子是否轰轰烈烈,而在于有没有意义。多行善的人生我觉得会是很有意义的。

了凡观后感 篇7

查知坊读此书,从她说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与我甚是要好,xx机缘巧合结缘佛教,xx暑假回家乡与她见面,言谈间对生的从容、对死的坦然让我刮目,临别送我几本书,其中一本---《了凡四训》,暑假期间得空细细品读,颇有些许沉淀,借此机以为记。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县长。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人生已定,那么心就定了,就没有妄想。

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任何错觉。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

”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

“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仅承认进了进士,而且还生了两个儿子,活到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是有错,也有错,只要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能回归自然和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

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种种阴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当成修行。

了凡观后感 篇8

了凡四训读后感(一):

到此刻为止,《了凡四训》大概听了有六次了,每次听都有新的认识。一开始,我决定听,只是因为我好奇。现在我越来越觉得去上课是多么正确。

首先,和谐友好的气氛让人感觉很舒服,没有人要求你付出什么去得到这些教诲,你只管去听就好了,并且那里的所有人都是友好的,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我相信这就是佛在心中的人的气质的自然流露吧,尤其是崔瑞同修,每次都忙着为听众们准备吃的喝的,在此感谢她。

再说说课堂,刘老师讲课比较风趣幽默,对其中道理的阐释也做得很详尽,同时,又不忘让同修们共同参与,除了最初的读***之外,还发动大家自己做***来讲,这是对大家的信任与培养,也让我们学***力更大了。到目前为止,三个同修的分享和讲解各有所长,刘亚斌师兄讲课比较有激情,都是从自身找例子,生动形象,很勇于进行自我批评;韦泽睿师兄对理论的讲解很到位,也找了很多资料,美中不足的就是有点小紧张;于寒松师兄的讲解无论从理论到实例都很精彩,他谦虚好学的态度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观众;他们的共同点是,对佛教怀着虔诚的信仰与极大的热情。

之后再说说我,听了几次课之后,我开始对《了凡四训》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对我来说好处重大,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内心很脆弱的人,有时候找不到精神支柱,找不到一个做人做事的指导原则,无法处理一些坏情绪和心理问题,对过去的事情不能释怀,对将来的未知又感到恐惧,敏感,多想,容易受伤,爱抱怨,这一切,都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糟,虽然表面看不出什么来,这些只有我自己明白,自从开始听课,尤其是每周二上课时与崔瑞和刘老师一齐谈话,每次都给我以很深的启迪,我的心渐渐变得平静下来,我开始明白内心的平静是应对一切最好的法宝,我也很赞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的道理,我相信我一向是一个善良的人,只但是由于自己欲望太多,自招烦恼而已,刘老师说,学佛教最基本的就是明白因果报应这个道理,此刻我也就处于最基本的阶段。对于《了凡四训》的原文,我承诺刘老师年前要读够三十遍,此刻我正在享受着阅读的乐趣,真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我期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幸运,得以了接触并了解《了凡四训》,能得到内心的平静,能过一种行善而快乐的生活。

了凡四训读后感(二):

研读过《了凡四训》的朋友们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训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据史料记载,袁庆凡先生与佛教和当时著名的禅师云谷有着深厚的渊源。他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只明白认命,任凭命运的安排,十分消极被动。

之后,在与云谷禅师的交往中,他逐渐意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道理,并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改造命运,并教导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积善积德,实现人生的价值。

《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文章篇幅虽短,但理论深刻,内涵丰富,融儒、道、佛于一体,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虽然这本书不是佛经,但许多高僧和德行都把它尊为佛经。如在**初年,印光大师对这本书极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后印送这本书达百万册以上。细细品读《了凡四训》,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何谓立命?

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其所束缚、禁锢。我们的命运不是命中注定的,它永远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是命运的主人,命运是可以创造和改变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能够做到县长。

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人生已定,心也已定,就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之后,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任何错觉。禅师很佩服他,说:你的功夫很好,普通人做不到。

他回答说:“我的生活已经决定了。与妄想作斗争是没有用的。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

我以为你是圣人,原先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仅考入进士,而且还生了两个儿子,活到74岁。

此刻呢,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够成为****,贫困户能成为百万富翁这正如《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无论一个人有多伟大,有多名声,他都难免犯错误。有些人,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失去了生命;有些人,因为他们的错误,成为永恒的罪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致命的,绝大多的过错是能够避免或是改过的。

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即: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

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平心静气,祛除贪、怒、愚、疑五毒,不被名利、财富等物欲所动,坚持刚正不阿。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此刻前,那么**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向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

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如果是自我修养和自我关注,那么谦虚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态度。想象一下,一个不懂得谦虚的人是多么鲁莽无知!无知者无畏,不知谦虚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后悔莫及。

《易经》谦卦上说: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

鬼神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使他受福。人们的真理是,他们痛恨傲慢自满的人,却喜欢谦卑的人。

由此来看,不论是天、地、鬼、神,还是人,都就应注重谦虚的效用,不能熟视无睹,一味自满。因为谦虚,我们能放开心胸,接纳他人,赢得更多的机遇;因为谦虚,我们能反躬内省,及时发现弊病,极力改过,赢得新的生命;因为谦虚,我们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获得更多的青睐和赏识,助力于成功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与情感中的种种阴霾,并能发无上慈悲心,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当一个通情达理的智者。

了凡四训读后感(三):

近日,我阅读了《了凡四训》,如同聆听圣人教诲,收获甚大。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人)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儿子的四篇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资料,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

改过之法,就是不仅仅要用心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了凡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从心上改,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灵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会犯错误。

这是了凡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在积善方面了凡先生划分了十条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如果能做到这几点,我们就能够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谦德之效讲的是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平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透过了凡先生的经历,有两点我感触颇深:

一、命运是能够改变的。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充满信心,完全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人若能待人厚道,处处为他人着想,此人必有后福;而一个人若对人刻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必将遭致灾祸,即使眼前有福报,福也会折损消亡。即佛门讲究的因果报应。佛教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的生起,都是业力感召而成。

因此,人的善恶报应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召。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因此,要培养善良之心,多行善事,这种光明正大的心念就会主导人的身心,**的念头就无法乘虚而入了。要经常反省自己。

当意识到不好的状况发生时,要立刻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去。

二、知非改过须具三心:一是知耻心,二是畏惧心,三是勇猛心。

第一要发耻心。人能够知耻,就不会起妄心,动恶念。我们做人处事时刻要谨慎,要反省是否对得起父母的养育、组织的培养、亲人的期盼。

第二要发畏心。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没有畏心,又不知耻,什么样的坏事都会做出来。

平时我们在工作、生活、处事中要敬畏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这是铁规,须深知触碰各项规章制度高压线的后果严重,教训惨痛。

了凡观后感 篇9

《了凡四训》为明代袁了凡所著训子善书,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全文共分为四章:人生研究、改革方法、积善方法、谦虚德行效果。最后三章是凡先生为改变命运而开的三剂良药。

作者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年轻时他请一位孔先生算命,何年何月参加考试、考第几名、中不中、当什么官、何时娶妻、几个孩子、享寿几何。不知道是否纯属巧合,袁了凡先生算命后的前20年情况全部被证实算准,于是他相信今后的命运也将会一一验证,开始听天由命,不再努力奋斗,早早开启坐吃等死的节奏。在遇到云谷禅师之前,他告诉他一个解决命运模式的方法。他通过了考试,最终活到74岁,远远超过了孔先生的53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这一说法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总体上是相当可信的,非常值得当代人研究。

——坚定自己可以改变命运的信心。其实,我不是怀疑“神算子”的水平,如果没有后面改变命运的良方举措和实际行动,袁了凡先生的人生轨迹还真有可能被全部算定。但是无论算命师有多强大,他只能在命运的变化中计算出计划。如果变化远远超出计划,则相当于由数量变化引起的质量变化。偏离人生命运的最初轨迹是理所当然的。

这是客观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遵循算命师的意愿。换句话说,能被算出来的命,都是凡夫俗子的命。

小时候身处思想落后的农村,算命和命运之说很流行,乡亲们一遇到天灾人祸或不顺的事都说“这就是命啊!”,听天由命的思想普遍存在。虽然事实上,它起到了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作用,但也是麻醉和被动忽视的根源。

我父亲小时候是个好学生。他是初中一年级全班第二名。然而,由于家庭贫困,他初中二年级就辍学了。复员后,他回家当农民。他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于是在极度贫穷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供我们三兄弟上学。说实话,当时由于眼界狭窄、见识短浅,并不知道自己好好读书考上大学会怎么样,但现实生活中繁重体力劳动的农活与低下收入的不成比例现象已经持续多年,那种让人几乎看不到希望的绝望悲观状况,让“鲤鱼跳农门”的**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后来我和弟弟都考上了大学,成为朝思暮想的工人阶级一份子,摆脱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现在呢?面对事业发展的“瓶颈”,我也坚信这不是最终的结果。

反思自己,还存在很多性格上的缺点和能力上的不足,所以当前最要紧的是提升自己综合素养,功夫下到位了,事业发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你越努力工作,你就越幸运。只有做好准备,你才能抓住迟早到来的人生机遇。我坚信,只有改变自己,变得更好,我们才能有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未来。

在坚信“命自我立”的前提下,该如何“立命”呢?立命需要先立志。人无志不立,事无恒不成。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墨子说:

志不强者智不达”,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明成祖朱棣说:“人须立志,志立则功就。

天下古今之人,未有无志而建功”,王勃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些名人名言都深刻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北宋儒家大师张载的“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思想境界更是高人一筹,激励了文天祥、岳飞、夏完淳、曾国藩等无数后来的仁人志士。雄心是第一意图,是梦想,是动力,是要实现的长远目标。如果没有志向,人们就会荒废自己的本心,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必将一事无成或者抱憾终身,白发苍苍时便悔之晚矣。

然而,还得注意一点:有志之人立常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如果一个人没有主心骨和远大目标,日以继夜地改变,想改变的事情,看似忙碌,却不会成为大事。

了凡先生也在文中写道:“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所以说,没有远大志向的人,不配谈改良命运,甚至可能将原来的好运气消磨殆尽,迎来更糟糕的命运结局。

——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认为,****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因果关系理论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中的具体体现。有的人看不透,举例说某某一生干了不少坏事,不也是有权有势无病无灾安康长寿?

其实,因果报应不一定非得在本人身上体现,还有可能在他的子孙身上体现。这也正应了一句古话:远报儿孙近报身。

就拿我家来说,爷爷中年时正赶上*****,身为公社民兵连连长,他宁愿辞职也不忍心对村里无辜的“地富反坏右”家属进行**;父亲曾经至少救过5名落水孩童的性命,他们虽然都穷苦一生,但福报就是后代出了两名大学生,我11岁在河中游泳精疲力尽时被一位村民救过,正好印证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名言。

为什么没单独写“改过之法”?因为在我看来,改过就是一种积善。有错不改,不仅是缺乏文中的“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还是缺乏善心的表现。

凡是缺点、过错、谬误,不管是性格上的、还是决策上的、亦或是操作上的,多多少少都会对单位、对家庭或者对个人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物质精神损失。如果被别人指出来或者自己意识到了,却不下决心去整改,属于典型的“破罐子破摔”“死不悔改”“我行我素”“苟且苟安”的做法。其潜台词一般就是“吹毛求疵,谁还没个过错啊?

”“我就不改,你能咬我啊?”“改变起来太麻烦了,就这样得过且过吧!”“懒得改,***好!

”有这样任性念头的人,往往很自私,或者套用时髦的网络用语叫“精致的利己主义”,你能指望他是良善之辈么?即使天性不坏,不是汉奸,也不是恶棍,往往是一个有很多问题的平庸之人,经不起道德和时间的考验。南怀瑾大师讲过一句话:

“战胜天下是英雄,征服自己是圣人”。战胜自己,首先要克服惯性,不断改正缺点,改变错误。道理上很简单,就是管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因为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善人不讲挣钱,专讲挣命。什麼叫做挣命呢?就是我们为人做事,要做到被人佩服,命就长了,这就是挣到命了。

因此,它可以看做是事物的积极和消极的一面,主要是从自我完善、改进和提升的角度,而主要是从帮助他人的角度。

了凡观后感 篇10

一直听说《了凡四训》这本书好,想静下心来读一读,恰好朋友送我一本《命运自己掌握》的书,竟然是《了凡四训》的**,随意翻看两页便不忍放下,于是便拿来细细研读,觉得受益匪浅。

《了凡四训》是明朝人袁黄当宝坻县县令时写下的四篇小短文,用来教育自己的儿子,后广为流传,启迪滋养了无数人。在书的第一页有一个“阅读提示”,一共四句话:命运可以改变的;改正错误就是改变命运;世代行善必然改变命运;谦虚和蔼对改变命运非常重要。

袁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把这四句话讲给后人听。了凡先生幼年丧父,母亲遵照父亲的遗嘱让他弃文学医,后来他在慈云寺遇到精通《皇极数》的孔先生,孔先生说他是官场中人,劝他继续读书,给他推测了过去的遭遇,连很小的事情都推测的准确无误,于是在孔先生的劝说下了凡先生重入私塾继续求学,从如私塾开始到当上贡生,历经二十多年来,了凡先生每次考试的名次和所得俸禄居然和孔先生推算的分毫不差,从此,他深信人的一切遭遇都是命中注定,不可更改的。思想也由此走向安定,不追名逐利,也不求学业的精进。

直到有一天他到栖霞山云谷寺拜访了以为禅师,他和禅师对坐了三个日夜后,禅师问他:“常人见到我总是谈仕途钱财,你为什么不问这些?不起妄想?

”他说:“荣辱生死都是有定数的,即使妄想也没有用的。”禅师说:

“其实,所谓的定数,只可拘泥束缚那些凡夫俗子,行大善和做大恶的人谁都不能拘泥他。命运是自己掌握的。如果我们能达到无心状态,命运就可以改变。”“只要你从心田去寻找,不断地积善去恶,就能得到感通,就可以仁义富贵,内外兼得。

如果一味地费尽心机只是向外追逐,必然徒劳无益,甚至会失去固有的德行。”在受到禅师的指点后,了凡先生当即改号为了凡,并决心改掉往日的缺点,一心向善,一生做了无数善事,改变了自己原有的命运。

当时看完后只是觉得有道理,但是也觉得夸张,当我将这个故事以及自己的想法讲给一位朋友听的时候,她说:“是啊,你想呀,你要是帮助了一个人,这个人对你一定很感激,你要是帮助了一万个人就有一万个人对你感激、尊敬甚至敬仰,这种力量多大啊?你的人生能不改变吗?

”我静下心来仔细想,是的,人生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就像书中所说要不断地积善去恶,做善事帮助了别人,自己也会很开心,那是一种真正的心灵愉悦,积累的善行多了内心也会变得不一样,这就是“从自己的心田去寻找”。书中还提到“真善”和“伪善”,为某种目的而做善事不是真善,只有发自内心去做而没有所求才是“真善”,这让我想到一句话“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真心向善的人内心才会平和,由内而发生的改变会使整个人的气场都不一样。仔细想自己周围人、在我生命中遇到的人,凡是斤斤计较的或许一时能够占尽便宜,但是从长远看其以前的生活,远没有“傻乎乎”的人有福气,有时候得到并不一定是好,不得到不见得不好。

命为天定,运在人为,积德行善,由内而外散发的平和向善之美是我们毕生都应追求的。用心赢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