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影视作品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并引发我们对生活、人性以及社会现象的思考。通过观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也能够反思人生的意义和方向。因此,撰写观后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来总结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同时可以增强我们对语言和文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写观后感时,我们可以按照作品的剧情、人物性格、导演手法、主题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评价,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通过对作品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也能够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

如果您对如何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感兴趣,不妨点击阅读文章“鬼子来了观后感”,里面会有相关的专业技巧和实用指导,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祝您阅读愉快!

鬼子来了观后感 篇1

最开始接触姜文的电影是从《太阳照样升起》,大量的心里留白在故事中以画面的形式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让我认识到了这个导演的不同之处。之后《让子弹飞》的走红,更是让他的导演才能为更多的观众所熟知。而在他的众多作品当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还当属《鬼子来了》。

“你对《鬼子来了》的印象是什么?”

“很搞笑。”

的确,这是一部以黑白为背景的黑色幽默电影。它的幽默真的足以让人发笑,但在笑声的背后,我们又沉默了。我们在笑什么?

笑我们的前辈们的愚昧无知?笑他们的懦弱?无论是懦弱胆小的马大山,说空话的五舅爷,只会瞎嚷嚷的七爷还是借外人杀了自己同胞的高少校,不都正是我们身边生动的人?

他们身上那些麻痹、愚昧、自私,甚至痴心的以为可以和自己的敌人做朋友的那种苟且偷生的嘴脸,难道不是对我们当初的国人最好的批判?

反思现在中国的抗日剧,不顾常理的夸大国人的战斗力和爱国情操,盲目的渲染厮杀过程,似乎以前在战争中受过的屈辱,全要在这里找回来似的。而中国人似乎也愿意付出,总有一群人争先恐后地追赶。而事实呢?

真的是那个样子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像我们这样大的国家不能把这么少的人赶出我们的领土呢。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像在电影里一样,说空话,手上练太极,像小丑一样原地比较。JzD365.coM

当魔鬼真的来了,我们就在村子里筑巢,幻想我们甚至可以和敌人成为朋友,接受敌人的糖果。没有一个家长教育过自己的孩子不要接受日本人的糖果,他们在面对明明可以杀死的日本人面前,甚至企图感化他们。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劣根性,我们的奴性和愚昧之处在《鬼子来了》里被真实的还原到了我们的面前。

这样的我们,是很多抗日剧的追随者所无法接受的。他们还在做着那个英勇杀敌、同仇敌忾的梦。他们在意识里反复构思着鬼子的再次来临,然后在意识里把他们杀得片甲不留。

这样一个荒唐可笑的白日梦!

影片到最后,马大山大头颅鲜红的滚落在地,无数的中国人的头颅滚落在地。可影片外面的我们呢?笑过之后,你还能流下同情的眼泪吗?

鬼子来了观后感 篇2

首先感受是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翻版,姜文饰演的主角活活一个阿Q的形象再现;愚昧,无知,善良,真诚;唯一不同的是没有了脑后的辫子,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剥削并没有减轻,反而更加沉重,从另一个侧面深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真理。与今天相比,也反衬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生在今天的人们与生活在过去的爷爷,父母亲相比,难道不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吗?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深深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别的不说,汶川地震要是发生在过去,惨象不知道有多大呢!影片采用黑白胶片,突显了30年代老电影怀旧风格,地方语言对话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影片结尾姜文饰演的主角,头在地上,凝视上方,沉思,给人以多方想想,被一个自己救过并给予第二次生命的人亲手杀害,心里是什么滋味?大家心里是什么味道?这是影片要告诉观众的主旨,这一部影片比《让子弹飞》好些,最起码名导们耗巨资拍一部电影,除了让人们娱乐和注重收益外,也应该有一点教育意义和启迪,沉思的目的,而不能光让观众记住了名演员并成为其粉丝;这是当下的潮流,却是一股流行性感冒潮流,不值得道也,不足取也。

鬼子来了观后感 篇3

人生五十年,如梦亦如幻。有生方有死,壮士何所憾!——《敦盛》

这首歌是《鬼子来了》中日军军官野野村在海边高歌的那首,更为人所知的,这是日本战国枭雄织田信长最爱的代表诗。讽刺的是,高歌人生五十年的信长公享年只有49岁。这首歌本是枭雄的悲凉写照,却同样讽刺的,成为将日本农民变为残暴愚昧的武士的教科书典范。

影片中,野野村面朝大海,上身裸着,仰天高歌,人生五十年,他在唱什么?他在悲或是感慨什么?战争的失败?也许的确是。而作为观众,我们在这首悲歌中悲的是什么?也许是人性。

野野村不是一个坏人。他骑着小马,带着他小队的士兵及演奏乐团,从村里经过时,孩子们开心的朝他笑,他挥动着双手,得意洋洋,变戏法似的变出糖果来,换做以前我认识的什么大佐小佐,总是变出戏法后不给孩子吃,戏弄小孩,然后哈哈大笑,而野野村不仅很厚道的给小孩子糖吃给两个钱,还拍拍小孩子的头,好不喜欢!来回虽不能称秋毫未犯,但也是一片喜悦气氛。接到任务后,与身边士兵,像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赤身跳下海,十分活跃的游泳。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内心积极,心灵朴实还有些小资的可爱家伙。就是这么一个本来可爱的日本农民,却亲手砍死了那名他最喜欢的天真无邪的小男孩儿。在那欢庆喜悦又有点耀武扬威的音乐声中,成就了血淋漓的杀戮。他们来自军国主义,来自武士道,来自对那绝对权力的屈服。

已经明治维新过,强盛了的日本,国内的农民尚且被屈服更何况这个在专制传统下的中国农民呢?一刀刘,二脖子,马大三,四表姐夫,五舅姥爷,六旺,疯七爷,八婶子不是更加愚昧?如果说日本农民是假武士真狗的话,那中国农民就是任人宰割的猪,只是表现形式的不同,本质上是如出一般的愚昧奴性。先不说挂甲村的村民,马大三两进城都有一伙唱戏的,第一次是皇军万岁,东亚共荣,第二次变成了民族抗日,杀光日寇,谁是主就唱什么,如同行尸走肉,再如马大三行刑时,只有高少校一个人在那里眉飞色舞,俩美国大兵也许听不懂,漫不经心就算了,同是中国人的市民,村民,没有一个人敢为,想为马大三说一句话,评一句理,倒是猪从山上掉下来,又从士兵胯下钻过引起他们的哄堂大笑,多么荒谬、讽刺!他们的麻木,冷漠,笑,犹如鲁迅笔下的看客们,如出一辙。民主革命几十年,这种愚昧从未改变,为什么呢?国家本质并未改变,依旧是一个绝对权力主宰的国家。百姓怕,傻,麻木,要活下来,只能不说话,只剩下低级趣味的恶俗和丑陋。不仅几十年未变,时至今日一直未变。幸灾乐祸的人总是不占少数。

绝对权力的屈服之下,其实就是影片中那个耐人寻味的我吧。

马大三刚开门,黑漆漆的枪口顶住了脑袋,把眼睛闭上.死亡离马大三还很远,可他一动不动,连瞧一眼的勇气也没有。我留下麻袋,还没等马大三冲出门问个明白,一把刺刀捅破了窗,马大三立刻又吓得呆若木鸡。马大三问我,那出了事,我找谁呀?我答曰‘你!!’

就这么我我我你几个字,似是答非所问,但细细分析,村民马大三只能盲目服从,有问必答,没有知情权没有提问权更没有反诘权。《鬼子来了》将抗日主题变成了背景,主题则上升为人性与奴性,思想深刻的专制,绝对权力的屈从。

我是谁?我就是那个绝对权力,万物主宰!日军将士穿上军装那一刻,便成了我的爪牙,我的奴仆,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与人性。有生方有死,壮士何所憾?死亡有什么遗憾的呢?唯有死亡是他们能选择的,能主宰的,视死为解脱,放下一切,布政使绝对权力专制下的无奈呢。肉体上的头掉了,换回一瞬间心灵上的头的苏醒,马大三这么做了。反抗了我.他说好三十来取人,却放了半年,他要一辈子不来取,你还给他养活一辈子?啥事总听他们的,就不能自己给自己做回儿主?马大三放了人又目睹全村被屠,一个人复仇杀向了日军,他狂吼,他长啸,他忍无可忍,他疯狂的如同野兽,他成就了他的主宰,他像驴一样的嘶,高少校对他破口大骂,中华民族的美德在你身上已经荡然无存,你不配做一个中国人,更不配做一个人!,而他却恰恰成为了一个人,一个能挣脱我的奴役的人,下场自然无比凄惨,当小三郎的刀将要垂下,他桀骜的向后看去,嚣张、坦荡、愤怒、轻蔑,他从一个胆小怕事的中国农民变成了一个英勇的反抗者——人.刀下,头落。影片又黑白变成了彩色,血一般暗沉的彩色,这是愚昧的农民变成人的转折,他变成了一个人,头在地上。头在地上,笑了一下,含笑九泉,自在,快活,自由,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遗憾呢?壮士何所憾!

壮士何所憾!

鬼子来了观后感 篇4

而说到《辛德勒名单》,似乎《鬼子来了》“抄袭”了《辛德勒名单》的创意,全片从头至尾几乎全是黑白色,只在最后一抹鲜红从小女孩的身上蔓延开来,那般的红,那般的耀眼。希望的色彩一瞬间刺痛了所有人的眼睛,泪,无意识地留下,似乎是羡慕那抹希望,却实在是在心痛,为那个年代的人们心痛。《鬼子来了》的结局则更为刺激观众的眼睛,马大三的头就那样,以奇怪的角度呈现在大屏幕上,不断变大、变红,不停地旋转,九圈,对,就是九圈,不多不少正好九圈。

而马大山的笑容,像知足和解脱一样,固定在画面中间,逐渐拉近镜头。然后,镜头似乎被鲜血淋透,一片通红,全剧终。带着笑容,头转九圈,这是否就是刘爷所说的“含笑九泉”?

我们,不得而知。然而,我知道马妈最后的微笑一定包含了很多。面对全村人的惨死,马大山愤怒、无助、内疚。他要以死心刺杀日本战俘,因为他知道他别无选择,只能选择这种方式来解放自己。

姜文不想用太多的文字来解读马大山的最后一个心理过程。姜文选择用镜头说话,所以最后一句就充满了鲜红,这说明问题太多了。

其实,第二遍再看《鬼子来了》,我一直有一个疑惑,那就是:鱼儿和孩子**去了?是被马大三送走了,还是怎么了?

当时日军已经投降,国家比较平静。也许在这个时候,它在**是安全的。但是,为什么姜文没有解释鱼和孩子的问题?你认为这两个人不够重要吗,还是留我们一个想法?

都说姜文的《鬼子来了》,太过于愚化中国人民,而屠村的结局也不是大家所想看到的。那么,鱼和孩子是希望、思想和遗产吗?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我内心里,是愿意这样想的。我想,那一个历尽艰险、苦难、屈辱和不堪的年代,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伤疤,我们已经感受了太多的伤痛,我们需要像《辛德勒名单》里那个小女孩一样的希望,一个念想,一个曾经存在的证明,一个重新崛起的力量。

我看过很多抗日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但是这部让我笑了,但是笑了之后,我留下了无尽的哀伤和思绪

鬼子来了观后感 篇5

中国近现代史,是屈辱的一段历史,但在同时期的人民,确是最有气魄和力量的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关于那段时间的记录,我们可以在文字里、在资料中读到很多。近期我又把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找出来重温了一遍,有了第一次的深刻印象,第二次观看更多了一些新的看法,不免又一次被打动、被折服。

与其他抗战片不同,这不是一部令人愉悦的电影,影片还经常有一些黑色幽默的情节令人发笑,但是它所留给我们品尝的苦涩,留给我们体味的悲伤,留给我们痛定思痛的空间,是每个看过的人都不得不深思的。虽然它遭到封禁,但是它带给人的深思考和姜文所追求的真史实、真情感无疑对我们的教育意义是无比巨大的。正是因为有了这部电影,才使我明白了"战争与人"的残酷,才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片中的马大三在有人说他懦弱,还有人怀疑他是不是做了鬼子的汉奸,可这就是中国农民阿,一辈子勤勤恳恳,想要的东西无非就是安宁的生活,纯朴简单,甚至可以说他身上有种奴性。可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他却为此付出了太大的代价。他精心照顾两个俘虏,给他们吃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白面饺子,就算差点被鬼子暗害,也不会主动去害别人。可这一切都在鬼子答应换粮食的那一晚发生了变化,老实的、怕事的农民也最有力量,当他只身一人拿着刀冲进敌人的营地时,他什么都不怕了。这就是决心奋起反抗的中国人,坚韧勇猛。

影片中对于日本人的刻画达到了同时期作品无可超越的高度。在答应了农民送粮食的交换条件后,日本人的确装好了粮食送与农民,因为约定是不可悖逆的,却在那个“狂欢夜”里,大开杀戒,露出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两个样子。有人说,日本人是露出来自己的真实样子。可我认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并不冲突,日本人就是一只手里握菊,一只手里拿刀的这样一个特殊的民族。

《鬼子来了》犹如一个关于我们民族性格与命运的寓言,它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性与普遍性,并由此引发出我们对中日民族性格冷峻的剖析与思考,当我们认识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弱点,深刻的了解了人性,更深的体会了对恐惧、对爱、对死亡的感受,我们才真正看懂了它。

中国由一个极度贫穷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中国,这中间经历了失败和挫折,有多少仁人志士为此抛头颅、洒热血。这段经历是惨痛的,也是沉重的。

我们应该细细研读这段历史,体会当中的精神,以史为鉴。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定不再重蹈覆辙。最后,希望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