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影片之后,我们领悟到了很多关于人生的真理。观后感是对电影或者其他事物的感悟和收获的文字总结,它通过对作品的思考和联想,引发我们对影视作品的主题和意义的深入思考。那么,如何写出一篇关于作品的观后感,表达真情实感呢?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延安观后感》。

首先,我用心准备了这篇观后感,希望您能够满意。但是请注意,这篇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之用。

《延安观后感》这部影片让我深受触动。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影片通过细腻的画面、恰到好处的音乐和精彩的演技,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世界。

首先,影片的主题让我深思。它通过角色的经历和选择,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生活的认知。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矛盾和追求,他们在面对困境和抉择时展现出真实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观看这部影片让我思考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生活的起伏不定。

其次,影片的立意让我产生了共鸣。它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对人性的剖析,表达了对现实的深思和对未来的期许。影片中的某些场景和台词让我感到震撼和启发,它们让我意识到一些以前未曾注意到的问题,引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自我成长的思索。

最后,我想说,这部影片给我带来了真情实感的观影体验。剧情紧凑且引人入胜,演员们的出色表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的挣扎。每个细节都被精心打磨,每个画面都诉说着无声的故事。观看这部影片,我仿佛置身其中,与角色一同经历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总的来说,《延安观后感》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通过它,我领悟到了很多关于人生和世界的真理,它让我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价值。希望这篇观后感能够带给您一些启发和共鸣,也期待着与您交流对这部影片的看法和感受。

延安观后感 篇1

题目:弘扬延安精神,做延安精神传人——《延安时代》观后感

学院p>

指导老师p>

专业p>

学号p>

姓名p>

弘扬延安精神,做延安精神传人

——《延安时代》观后感

看完纪录片《延安时代》,心中满满的都是感动和敬佩,为陕北人民的厚道朴实所感动,对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坚韧不屈的精神心生敬佩。此时此刻,耳边依旧萦绕着陕北人民的腰鼓声、吆喝声,脑海里依旧闪过万千民众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奋力向前的场景。

延安,一座普通陕北小镇,一个窑洞的聚集所,一个宝塔山下,延河之滨的贫瘠之地。延安是革命的摇篮,是见证革命的圣地,是宣传革命的课堂。贫穷落后并没有阻挡它的革命步伐,荒野也没有掩盖它的历史荣光。

它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革命纪念地,人们向往它无形的力量。它所体现的精神风范,已经孕育出一种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伟大精神,正是延安的魅力所在。

它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也就是在这里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出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延安精神”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风范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它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对今天上午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我们仍然需要坚持和发扬延安精神。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我们党成立初期的理论水平还不够高。我们党存在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这几乎摧毁了中国革命。党中央先后提出了著名的《十大政策》,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为坚持抗战和取得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经过整风,使党内开始盛行的宗派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流毒在思想上得到清算,全党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整风后,全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正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我们党形成了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种独特的优良作风。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本质特征。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又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1939年2月, 毛泽东在致张闻天的信中,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无产阶级的道德观提了出来。

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府,廉洁的政府”。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延安时期,是我党历史上党群关系最密切,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最好的时期之一。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在灾荒不断 、围攻不断、经济封锁不断、人口又大幅增加的情况下,陕甘宁边区面临着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物质极端贫乏与死亡威胁向延安军民提出了严峻的生存挑战。面对这样严酷的客观条件和生存环境,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以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同险恶的环境、日本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作斗争。

面对国民党的封锁,毛泽东同志号召根据地的军队和人民自己动手,丰富衣食住行,开展大规模生产运动。部队战时作战,闲时种地。多年来,红米南瓜汤不仅没能使根据地军民挨饿,而且锻造了延安军民不屈、艰苦奋斗的精神。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带头参加大生产运动,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中心内容的延安精神。

青年的我们学习延安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90后的我们正处于几句变化时期,每天面对大量外界信息,到处弥漫着各种不良思潮。我们不得不承认,物质生活的提高使部分人遗忘,衣食无忧的我们会想着如何让自己看起来更加光彩照人,攀比之风盛行一时,满桌的山珍海味,街上流动着的名车名衣。这让我不禁想起一词“富二代”,坐啃老祖的他们有哪个富过二代?

甚少,风流才子唐伯虎也曾在晚年感叹“柴米油盐酱醋茶”。财富的前提是努力工作,这也是21世纪青年不可或缺的精神。

现在的我们可以出言不逊,可以不可一世,可以狂妄不羁,可以傲视一切,,然而这些都只能表明我们软弱背后的无知与年少轻狂.。可是毛主席不一样,他卓立于橘子洲头出口成章:“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大气磅礴的诗词道出了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

1927年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并不沮丧。他在井冈山说:“站得高,看得远,不仅是长沙、福建,还有中国和世界!”!”他如此豪情壮志、高瞻远瞩,再看看所谓祖国未来的我们,没课上午可以一觉睡到九点,下午一觉睡到三点,身体越来越差、眼睛越来越近视、脸色越来越黄二十岁的年龄显示出八十岁的心态。

如此颓废消沉何谈理想抱负。延安精神在新时期的今天,对激发青年一代乐观进取,客服萎靡不振的作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60年来,延安精神哺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认真学习延安精神的思想内涵,深刻领悟延安精神的精神实质,一个极为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用延安精神武装、教育、涵养青年大学生,从延安精神中汲取精神给养和灵魂内核,努力将当代大学生塑造成全面自由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建功立业。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民族的兴衰,都与是否有一种高昂的民族精神直接关联,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延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汇流的中国精神在近代、当代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研究和宣传延安精神已经成为现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伟大工程。只有弘扬和培育延安精神,不断赋予延安新的时代内涵,中华民族才能保持旺盛的精神面貌,才能在新世纪的征程中破浪前进,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站在时代前列的21世纪新青年,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更加严峻的挑战。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做延安精神的接班人。

延安观后感 篇2

提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日理万机”这个词。当刚刚小学一年级的我接触这个词的时候,并不能深刻理解,但却将这个词和周总理一起记忆了许多年。一直以来,这份强行植入的记忆好像成为了一个逐渐远去的符号,直到《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用真实的感动,激发了我对历史的深刻认知。

50多年革命生涯,26年总理任期,周恩来总理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功勋卓著,是我们几代人敬仰的楷模,学习的典范。周总理的伟大事迹数不胜数,但这部影片却以平易近人的叙事形式,以蒙太奇的手法,讲述了身患重病的周总理在1973年这个特殊历史时期,陪同外宾重新回到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与延安人民亲密接触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影片一开场,身处病榻之上的周恩来总理,就开始了一天紧张又忙碌的工作,从批阅文件到接待外宾,从飞赴延安到陪同外宾考察,从接见老乡到登门拜访,时时刻刻都处在忙碌之中,没有丝毫的放松和休息,就连吃饭的时间都充分利用上,不是陪老乡话家常就是与当地的工作人员深入交流。身患重病但不改严谨的工作态度、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着实令人钦佩和折服。

这部影片最打动我的是无数生动的细节呈现。影片中,周总理衬衫的领子都已经磨破了,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嘱咐服务员洗衣服的时候要特别小心留意;周总理的袜子有个特写,脚尖儿和脚后跟的部位都打着厚厚的补丁;他收了老乡的礼物,嘱咐工作人员折成现金返还……特别是总理给已经八十多岁变成曹奶奶的曹大嫂戴上眼镜,让我泪点崩溃。影片就是在这些平实鲜活的细节里让人感受真情实感的,这一点恰是这部影片的特质所在——伟人,并非时刻都在重大事件中前行,寻常举动更能显其伟大。

小米是延安的特产,小米饭在影片中起着推动情节的重要作用。总理在出发前,两个咸菜一碗白粥的饭桌,给人极其深刻的印象。总理的早餐竟如此简单!到延安后,总理自费请熟识的百姓和当地陪同的工作人员吃饭,总理说“小米饭真香”,是回味26年前那场雪夜里曹家大嫂做的香喷喷的小米饭;当地的老乡也觉得小米饭香,因为他们太久没有吃过饱饭了。曹大嫂给行军途中总理一行人的一碗小米饭,代表更多的是延安百姓对革命事业的无私支持。曹家正是这千千万万百姓中的一员,所以总理才会念念不忘。26年前百姓让自己吃饱了出发,但26年过去了,这里的百姓依然吃不饱小米饭。总理会有多么无奈!我的眼泪潸然滑落。

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也就有了总理和地方人员再吃一顿饭的戏份。是的,他要听到地方官员保证让粮食产量翻倍之后,才能放下担忧从容离开。总理一直都是心系百姓的,这样的他怎能不让人感动?

电影还有一个令人肃然起敬之处,周总理与老乡们二十多年没见,张口就能叫出每一个人的名字。这说明总理不仅有一双慧眼,也有一颗慧心,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惦记着当年一起为新中国打下基石的延安人民,显示了他不朽的人格魅力。

看完这部影片,留给我的是满满的感动。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延安精神,深刻体会到了肩负重责的总理对人民饱含的炽热情感,也深刻体会到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鞠躬尽瘁的人格魅力,更深刻体会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原因。前辈们热血奋斗铸就了我们现在的美好和平,我辈更应砥砺奋进,努力书写中华民族崭新的辉煌!

延安观后感 篇3

革命圣地延安观后感


近日,我有幸来到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参观了许多重要历史遗迹和纪念馆,深切感受到了延安这座城市的伟大历史和壮丽场景。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圣地,至今仍散发着岁月的气息,让人无比敬畏。


首先参观了我所激动不已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在这里,我深深感受到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和其他革命先烈在苦难中催生出革命的火种和坚定的信念。展馆内展示了革命前夜延安的苦难岁月,毛泽东同志坚强领导全国人民诉求,使他们找到了希望,找到了充满活力的新中国。


参观完延安革命纪念馆,我又踏上了枣园。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工作地点,也是党和红军战士们生活的地方。枣园内保留了许多当年的建筑物,如八路军司令部、中央办公楼等,这让我仿佛穿越回到了那个充满斗志的时代。在枣园内,我还看到了当年习仲勋同志的家,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这里传承了革命的精神,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和发展。


受不了邀请,我去到了杨家岭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寂静的杨家岭是毛泽东同志寻找战胜敌人办法的地方,也是中国革命战士们不屈斗争的象征。在纪念馆内,我看到了毛泽东同志的办公室和卧室,这让我感触颇多。毛泽东同志既是伟大的领袖,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人。他不仅书写了无数伟大著作,在这个简朴的居所中思考了国家的前途,关乎十四亿中国人民的未来。


延安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革命的气息。在红军广场,我看到了那个英勇壮丽的时刻,感受到了那个战士们与敌人抗争到底的决心。而在延安大学,我参观了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先烈们默默致敬。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延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座城市承载着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和党的初心。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想和追求,也看到了人民的胸怀与勇气。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一座具有教育意义的城市,它向我们传递着艰辛与光辉的历史记忆,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国革命的赤子之心。


参观延安,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全国人民的正确领导,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情怀。我将牢记历史,发扬延安精神,在青春韶华中立下志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延安,是一座永远敬畏的圣地,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和胜利,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要继续发扬的地方。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延安而自豪。让我们心怀革命的火种,继续为伟大的祖国献身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延安观后感 篇4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特殊日子。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这段历史,我们一家三口来到延安。他们近距离感受延安的风土人情,用心感受延安的历史和精神。

清晨,我们乘坐大巴车来到延安,这里的天气比较凉爽,我们去了著名的枣园、杨家岭等红色圣地,参观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故居,**了《延安保育院》舞剧。

这场歌舞剧让我感触颇多。

走进剧场,当枪声响起时,瞬间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个战争年代。

第一幕在战火中孩子的妈妈牺牲了,孩子得救了,被送到保育院。

第二幕是院长和**用深情滋润每个孩子的心,就像天上的星星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让孩子的心结打开。

第三,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安全,院长接到了上级的指示,必须立即调离养老院的所有工作人员。

就在转移当天,又有一个孩子被送到保育院,可保育院再也没有能力多带走一个孩子,院长妈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就在这时,院长的孩子跑到妈妈身边说"妈妈我留下"孩子稚嫩的声音让我潸然泪下。

第四幕是在转移的过程中,院长妈妈为救落水的孩子,被滔滔河水卷走,这时,他和保育院的孩子们声嘶力竭的喊出了内心深藏已久的妈妈。

落幕了,我们又回到了幸福生活。

幸福的生活真的来之不易。许多无名英雄,如疗养院院长、**和战死人员,用无私的爱唤醒了新中国的曙光。

从此,红色的大地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伟大的延安精神引领我们向前迈进。

延安保育院观后感二今天早上是被巨大的雷声所惊醒的,西安下很大的雨,一扫前几日闷热的感觉,因此可以静下心来回忆"五一"那次甜蜜的延安保育院旅程,学校里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期末复***的严厉,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拖到了今天。

下面我就把那几天的行程做一个大概的介绍我们那次旅行从西安出发,直奔延安,玩了三天,第一天就去了大剧院**了《延安保育院》舞剧票我们是在网上买的,刚来到门口,向里面看去,瞬间有一种穿越了一样的感觉,仿佛自己来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门口的礼仪小姐也热情的过来向我讲解延安保育院的历史以及剧场的展示,剧场十分气派,舞台看起来是采用国际先进水平制作的,在**的时候无论是声音还是视觉效果都十分清晰、逼真正式的演出到了中午了,所有的座位都被坐满了,空无一席,舞台的展示效果是非常不错,演出刚开始是回家,那些因战争被收留的孩子在这里幸福生活。

第二步是长大。院长和**帮助孩子们敞开心扉。托儿所浓浓的爱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就像夜空中的星星,支撑着爱他们的天空。

第三个动作是转移。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安全,上级指示,养老院的所有人员必须立即转移。

第四幕是东渡,宏远面对着滔滔河水,他和同伴们声嘶力竭的喊出了内心深藏已久的妈妈,生命永远地消失了,但许许多多像放羊老人、保育院院长和保育员一样前赴后继的无名英雄们,却用无私的大爱唤醒了新中国黎明的曙光。

从此,红土闪烁着不朽的光辉,伟大的延安精神引领着无数后来者勇往直前。

延安保育院观后感三上周六,我们一家到圣地大剧院看了一部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

全剧时长75分钟,分为四幕:回家、成长、转移、东进。

序幕一开始,惨烈的战斗吸引了观众。

在悲惨的情况下,母亲在战斗中牺牲了,只给孩子留下了一顶血淋淋的军帽。在《回家》一章中,孩子跟随军队来到烈士后裔居住的延安养老院。

孩子们也来到了共产党的温暖怀抱;在成长与转移的篇章中,孩子们在托儿所里快乐地成长。

毛主席写了他们“要学习,要热爱演奏”作为舞台背景。

突然,院长接到情报,孩子们必须转移。

可人力有限,不能带走所有的孩子。

院长的女儿主动要求留在放羊爷爷家中。

后来,爷爷放羊牺牲保护她;最后一幕,在东渡途中,院长被滔滔不绝的黄河吞没,救起溺水的孩子。

看完红色革命舞台剧,我们一家被战争时期孩子们的勇敢深深打动,也感受到延安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

《延安保育院》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更让我们感受到它的伟大。

作为祖国的下一代,我们要牢记毛主席的话:“打好,学好,健康成长,为人民服务”。"

延安观后感 篇5

他有“大我”而无“小我”。党的事业、民族兴盛是他的至高追求。为了这至高追求,他无分昼夜、不知饥饱、不顾安危地思考和写作。

他吃的是小米杂粮,穿的是补丁衣裳,想的是天下百姓,干的是强国伟业。对党和人民的利益,他寸土必争,寸利必得,“吃着碗里的,谋着锅里的”。对个人私利,他看得淡如水,轻如烟,不争不抢,能让则让,心中无我。

身为领袖们的领袖,他住的窑洞却毫不特殊,一样的四壁黄土,一样的油灯昏暗,不同的是他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境界更高,智慧更多。他也曾被战友中伤,也曾被同志误解,也曾遭遇高层挑战,但他都处之泰然,从不怒目相向。他不争个人意气而争真理,同志战友间的嫌隙隔阂,能化解弥合则尽力为之,一时不成便耐心等待,并不利用权力给人“穿小鞋”。

这不是普通人眼中的崇高风范,而是开国领袖的境界和气度。

他是人不是神,也曾有过错。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也可以放下架子,公开检讨,当众鞠躬,诚恳地承认错误和检讨,立即改正,坦诚相待。在认错改错中,他失去的是“面子”,得到的是更多更大的衷心拥戴。

他也有七情六欲,常人心态,但他的私情私欲服从于党和人民利益这个大情大欲,绝不让私情私欲压过党情民欲。当他在百忙中抽闲与妻子女儿享天伦之乐时,人们只有感动,忍不住潸然泪下。他为党为民付出的太多太多。

开罢“七大”,他就要走出延安,赴重庆谈判。走出陕北,他将要东渡黄河,进京赶考。但是,他在延安创造的伟业,将千古流芳。

他在延安酝酿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世代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他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复兴付出了太多的代价。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应该付出自己的汗水,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