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为什么在这风云变幻的200年中仍可以经久不衰呢?读完《红与黑》这本**后我掩面而思,谈一谈我的个人感受。
首先,读一本书并试着去理解它。我认为有必要了解它的作者。司汤达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这本书中,他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
司汤达之所以被评论家称为"现代**之父"则是因为他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而他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两语就把人物行动,周围环境交代过去,而对其内心的活动则洋洋洒洒,不惜笔墨。《红与黑》体现了现实主义作品的另一种艺术特色—司汤达倾心的人的"灵魂辩证法"司汤达的墓志铭上写着一段话:
活过、爱过、写过。
司汤达的名人名言:快乐的需要,即使在这厌倦的世纪里,他的力量还是这样的强大。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作家笔下展现的, 首先是整个法兰西社会的一个典型的窗口—— 小小的维里埃尔城的政治格局.**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是一部"政治**"。
描写的是法国大贵族和资产阶级交替执政的关键时期的状况.对十九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红与黑》在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匀称的艺术结构和白描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
对于书名,可以这样理解。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而轮盘则象征人生的游戏等.红色象征着于连的追求人生意义,而黑色就代表社会中形形色色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却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义的生存状态. 红色是生命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的代表,天生的傲气和才智支持这一股热情,浇灌了在他内心最深处野心的种子,同时红像是一个先知吐出的预言一般,化作一注鲜血,从断头台上的人的脖颈中流出,此时心是沉痛?
叹惋?怜悯?司汤达以其细腻的心里和言语的刻划,喷薄而出的感情。
黑色是廉连的自尊心,虚荣心和其他人的天性的黑暗部分。于连并不是在善与恶之间反复徘徊虽然他自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是与那个社会水火不容的,但是他的幸福标准和人生目标无疑和他的爱情一样反复无常,在他的意识中轮流占有上风,并数次处于半疯狂状态。最后,只有灵魂和尸体躺在洞穴的孤寂的大地上。
他的思想同时兼容了黑暗和正义——他在鄙弃那些贪财无德的小人的同时,因为爱情以外的东西而和恩人的女儿暗通款曲,使他痛苦难堪,满足自己的虚荣和野心。
于连是怎样一个形象和角色呢?书中的主人公于连.索雷尔是一个有一定的受教育程度的贫穷的木匠的儿子,性格略显内向,崇拜名人,梦想一飞冲天,渴望模仿名人的作为,梦想自己将来也能和自己崇拜的名人一样“耀武扬威”或者“成名之后谦虚而受人尊重”,在这样的虚荣心的驱逐下,触动了那些尽享荣华富贵却厌恶这种生活的深闺中的善良的女性,从而演绎了白天鹅与丑小鸭的扭曲故事。
文明的上层社会,其模板是固定的,看似高不可攀,其实很容易被侵入,在文明上层的大舞台上,一个小丑于连.索雷尔凭借着自己极富野心的心机,一步一步赢得了一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社会地位,这种成功推高了于连的梦想,看似梦想就会实现,其实半瓶醋的于连已经站在悬崖边上,其实他此时不仅仅物质相对贵族贫穷,精神上比以前更加贫穷。复仇和叛逆心理成为他的行动指南。贫穷的精神破裂是生命的终结,因为人们站在精神上。
榆林苏希尔是一个富有时代色彩和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于连的经历和遭遇,反应了当时广大资产阶级青年的普遍命运。于连生聪明、傲慢、热情、果断,但自私、多疑。
这种受压迫的地位使他对启蒙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这一现实越来越不满,并养成了反交战的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才智建立功勋,飞黄腾达。
他生活在那个社会,所以他学会了伪装。他在白山松时就学会了这一切。他有野心,那是因为他有学识,他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他不甘屈尊人下,有人说过不愿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一个有能力的人就非得很平庸的过一辈子吗?他要追求幸福,当他在木材场的时候他的愿望就是看喜欢的书,当他踏入市长家中的时候,他就开始被那个肮脏的社会给染色了,他那时才快满十九岁。
他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只知道他正在征服德国。上流社会对金钱的痴迷和唯利是图的欲望,也侵蚀了于连的灵魂,助长了他向上爬的欲望和野心。
同时,连的生活中有两个女人,一个是厌恶自级的阶级,另一个是反抗封建的门阀制度。
德·雷纳尔夫人善良,温柔。玛蒂尔德小姐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
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责怪于连,我们要痛恨的是那个社会。
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其宏愿.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将于连等人的心理活动作了细致的刻画,其描写之精微,分析之深刻,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书中人物的恋爱心理被区分为“心坎里的爱”和“脑袋里的爱”,这是其爱情理论的具体应用。里娜夫人的爱属于内心的爱,即激情的爱;德拉木尔小姐的爱是她头脑中的爱,也就是虚荣的爱。
心理描写细节:
《红与黑》中于连的心理在疑虑和矛盾中挣扎,对于人物的思索是一个极大的宝库
于连得知德·雷纳尔夫人写揭发信到枪杀她这段情节上仅用了三页,而与玛蒂尔德的爱情却花了上百页的篇幅细致描写.德·雷纳尔夫人堕入情网时的那种喜悦,痛苦,忏悔而又不甘放弃幸福的复杂心理的展现,也令人拍案叫绝. 淡化物质描写而突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化的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
写到例如书中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时,于连已经通过出色地背诵拉丁文《圣约》赢得了德·瑞纳一家上下刮目相看,更凭着他清秀的长相、少年的自尊打动了德·瑞纳夫人的芳心。而于连却出于一种奇怪的自尊和一定要证明点什么的心理,望着她,仿佛她是个仇敌,他正要上前和她决斗交锋……
就这样,诡异的于连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于连的敏感和细腻、倔强是天生的,他还拥有着超群的记忆力,而他的高傲和自尊、崇拜权势则是后天环境的赋予。于连确实是十分自我的,在他的心目中,尊严被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可以放弃轻而易举就能到手的钱财,因为他需要的是别人的尊重。
但他的理想和对“自尊”的追求使他误入歧途。
作者却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过人对欲念的执着追求与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这也是《红与黑》流传至今魅力长存的原因。
感受:在这红与黑的较量中,红是内因,黑是外因,跨越司汤达人为创造出来的《红与黑》**中的种种障碍,明天太阳照样升起,依然霞光万丈、红似火。
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们或许平庸得舒适却被社会的前进所淘汰.能不断树立人生目标,决定实现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连有同样气概的反抗者.这个时代当然不欢迎虚伪的言行作为手段,但仍然需要对生活的热情来反抗空虚的度日.
这样一来,于连的悲剧结局除了宣称“个人抵抗不起作用”外,对当今社会更有现实意义
这些伟大的作品大多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而且大多是批评家。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就是一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与最终失败的经历这一主线,广泛展现了“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反映了19世纪早期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问题。
1827年的《法院公报》上登载一个27岁的青年家庭教师枪杀了自己的女主人的案例,启发了司汤达。作者用他长期以来对复辟王朝时期生活的观察,联系当时的实际,注入他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使《红与黑》成为一部反映复辟与反复辟斗争的形象历史。作品中的“红”代表了充满英雄业绩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特别是拿破仑帝国;“黑”代表了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作品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同时,成功地刻画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特别强调了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使作品成为一个典范。
《红与黑》其实是一个象征性的书名,有人说“红”是指书中灵魂人物于连,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叛逆者;“黑”则是指他所反抗的教会、贵族阶级及复辟王朝所结合的强大势力。又有人说“红”与“黑”代表了当时最热门的“军队”与“教会”。你也可以说“红”指的是主角于连心中善良、诚实的那一部分,而“黑”则是他内心伪善、愤恨的那一部分。
“红”与“黑”的交战,主宰了于连的思考与行为;“红”与“黑”的抗争,注定了于连悲剧性的下场。而在时代大环境的笼罩下,于连身旁的诸多人物角色,都这样徘徊在“红”与“黑”的矛盾挣扎里。像天真单纯的雷纳尔夫人,初尝爱情滋味,幸福的狂喜与衷心的悔恨不断在内心交战;而高傲的贵族千金拉穆尔小姐则在英雄崇拜的爱情与身分地位、自尊之间犹疑。
他描述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分析了人物情感和欲望的微妙变化,使读者能够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你将不仅仅知道故事表层的结果,更洞察造成此一切结果背后的原因,因而获得更深的冲击与感动。正是这样,作者让我们感觉到人物就在我们身边。
其实作者在无意之中也开启了现在的一种文学的题材即现在所说的意识流文体。
泰纳说:“斯坦达尔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作为这样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司汤达在《红与黑》中真实地展现了个人奋斗者于连的心理演变历史。
于连从家教到被送上断头台的短暂人生,实际上是他人格中两股自我力量不断压制和斗争的过程。于连的斗争史集中反映了法国君主制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他是有个人主义野心的小资产阶级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是虚伪和妥协的,但这并不包括他的所有性格。虽然恶劣的环境一直在折磨着他,但他并没有完全堕落。
在他虚伪的面具下,还有一颗叛逆的心。他的反抗体现了对社会恢复和个人解放追求的否定。他是在头脑清醒时自觉接受死刑的。
如果他把野心看得高于一切,那他在可以获救的时候,在贵族小姐并未抛弃他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活下来。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清楚地看到了上层社会的本质。他用死亡来反抗和指责上层社会,揭露上层社会的黑暗。
在短短的三个多礼拜的时间里,我完成了对《红与黑》这本小说的阅读,虽然做不到对小说进行深刻而剖析,但我也对这本小说小说产生了自己的看法。《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对19世纪这个动荡社会的真实写照,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世界十大名著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与黑》全书共有四十五章。小说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他英俊,聪明,能干,有非凡的记忆力。小时候,他疯狂地崇拜拿破仑,渴望像拿破仑一样佩剑,成为世界的主人。
据信,拿破仑“是由一个卑微可怜的初级军官,仅仅依靠他的剑而成为世界的主人。”。后来于连又投拜在神父西朗的门下,钻研神学。于连被市长选为家教。在市长府,于连遇到了漂亮的市长夫人。
市长夫人因为从小在修道院长大,所以十分厌恶庸俗粗鲁的市长,却对主人公于连充满好感。尽管受到了道德的压力,市长夫人还是爱上了于连,但是于连对市长夫人的爱大多出于自己自尊心的满足。后来,两人被告知,于连的父亲想让他去省城的白长松神学院深造。在院长的推荐下,于连成成为马尔侯爵的秘书,成为为追求自己的目的和傲慢而任性浪漫的侯爵。
后来市长夫人因教士的阴谋,给木尔侯爵写信揭露了他们原先的关系。得知这件事之后,恼羞成怒的于连**了市长夫人,并因为入狱。在监狱里,英雄于连终于醒来,和市长夫人互相原谅,但于连最终选择了断头台。
众人对《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的形象特色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但可以确定的是,于连是一个极具矛盾的人物,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见一个能鲜明反映19世纪法国特点的人物形象。于连虽然曾经为了满足他的个人自尊利用了爱情,但并不能因此抹杀掉他内心依旧存在着善良的光辉。书中两个悲剧爱情故事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新贵族隐约的分离和于连的自卑所带来的怀疑。直到生命的进头,原来无用的爱的火花迸发出来,令人感动。
作者通过结合自己对当时法国社会的观察和所产生的认识,借助《红与黑》再现拿破仑的伟大,鞭挞复辟王朝的黑暗。为此,作者用“红与黑”来象征其作品的创作背景:“红”象征着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鲜血与革命,“黑”则象征着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的僧袍。
虽然《红与黑》所描述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这并不影响这本书在文坛上的地位与对现代社会所产生的意义,不然它也不会被多次成电影,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用自己的心与那个时代沟通,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它的本质。
他热血澎湃,向往拿破仑时代通过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理想社会;他才华横溢,是驰骋在上流社会里的一个木匠的儿子;他野心勃勃,把它埋在病态的外表下。他是于连——《红与黑》的主人公,一个散发着无限魅力的深深吸引着我的人。
他一生曲折,为了适应时代,违心的研究《圣经》,把拉丁文的《新约全书》背的滚瓜烂熟,他高傲、包含着不甘,在市长家做家庭
教师时,他和德·雷纳尔发生了暧昧关系,不可否认其中包含着某些真挚的感情,但却更像是一种报复心理,当他占有德·雷纳尔,德·雷纳尔求他爱她时他说:“看呀!这个骄傲的女人躺在我的脚下!
”或许之后他包藏祸心的与玛蒂尔恋爱,证实了,他已经将爱情当做工具,成了彻底的野心家。
为了向上爬,他伤害了很多人,然而却每每在之后忏悔,他蔑视贵族阶级的庸俗,怯懦,却又羡慕地位和财富,他憎恶大资产阶级的惟利是图和虚伪,却又不得不穿上教会的黑袍。通过于连的复仇与反抗,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动荡而扭曲的社会。同时也预言了它最终的灭亡。
在他向德·瑞那夫人开枪之后,于连便成为统治阶级阴谋的牺牲品,在狱中的思考,以及自杀式的发言尤其吸引着我。他很虔诚地忏悔自己的伪善:“只剩下很少的日子,竟忘了生活和爱情。
”同时他明白了,生死和永恒,都是非常简单的问题:“一个蜉游在烈日当空的
夏天,它早上9点出生,晚上5点死亡。它怎么能理解“夜”这个词的意思呢?再让它延长5个钟头的生命,它就会看见而且了解什么是黑夜了。”
命运之轮不断转动,于连留在殷红与浓黑的挽歌中,我只是小孩子,无法理解《红与黑》里对社会深沉的批判,我只知道,再黑暗的社会,终会随风而逝,只是于连却长存我心,吸引着我,他狂,桀骜不驯,他痴,至死不渝。在阳光斑驳的血迹中,他的生活就像一道美逦的风景。
最近参加了一个同读活动,读了这本久负盛名的名著。
说实话,自己本身倒也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只可惜近几年啃的砖头少了,简单的书多了,所以理解和语言能力都有所下降。这次选择的这个版本,就碰到了此类问题,译者是个大家,法文,文言文功底都很深,所以翻成了带一点文言腔调的小说,文采风流,辞藻斐然。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口语的方式不断变化,导致了一种奇怪的感觉,就是现在的我读起来,并不顺畅,每个字都认识,放在一起读,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没有办法把语句具象到脑海中,导致阅读起来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连写文章也是,要么就是1,2,3点的工科类报告文章,要么就是这种口语化的流水账,一个有序的,结构化的文章都没有办法写出来,这也是工作久了,久不动笔的后遗症,反哺过来,就导致了阅读能力的下降,非常可惜。
伴读的大家就很厉害,可以带领我们进入了另一个层次的阅读方式,并不是读完这本书就这么读完了,而是关注于故事存在的社会背景,以及书中简单的描述所带出来的当时的社会风貌。如果在阅读之前,没有这些准备的话,很容易就读过去了,还是要先泛读了解一下,再去搜索相关资料,再精读一下,才能把一本书横着读,竖着读,给读透。
《红与黑》这部书的大体发生时间,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拿破仑失败了,波旁王朝复辟,但原有的社会结构摇摇欲坠,作为统治阶层的贵族、军队和宗教,不再保有绝对的权威,世袭的铁板出现了缝隙,给了底层的草根人民上升的空间,这才给了于连这样的人物施展的舞台。
于连是铁匠的儿子,父亲和哥哥都大字不识一个,并且脾气极度暴躁,动辄打骂,而于连本身却聪明过人,记忆力极佳,办事牢靠细心,长相俊美。相当于一个业务能力非常强的人,却没有一个很好的出身,再加上于连的自尊心极强,导致后续他极度拧巴的性格,自卑与自傲的混合体,既没有一条路走到红,也没有一条路走到黑。
红在这里面大概率是表示革命的意思,也就是于连心心念念的拿破仑时光,他总觉得自己生错了时代,如果早生二十年,就可以为了革命奉献,要么死亡,要么成为将军,可以实现阶级的逆袭,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
黑在里面表示宗教的意思,神父总是穿着一身黑袍,这也是现实社会中,于连最有可能晋升,实现阶级突破的方式,只是于连自己本身,对此毫无兴趣,他学习拉丁文,背诵整本圣经,都只是为了升迁,并非发自内心的热爱。
于是,这样的于连成为了一个昂贵的摆设,作为家庭教师进入了市长家,也因此遇见了纠缠一生的德瑞那夫人。德瑞那夫人很可怜,作为一个贵族出身的女子,一直被当作花瓶养大,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是虔诚的宗教信徒,长大后就嫁给了市长,一个自大无知粗暴的男人。在遇到于连之后,德瑞那夫人才初次尝到了爱与被爱的情感滋味。
两人之间的纠葛非常精彩,试探与反试探,进攻与反进攻,这个时候的于连也不是此中高手,所做的一切都是发自内心而非套路,所以内心纠结不定,忐忑不安,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付出的真心能否得到回报,两个人完全就是沉浸于爱情中的模样。如果一直如此,倒也罢了,可惜德瑞那夫人作为虔诚的信徒,认为是自己如此的所作所为导致了孩子的疾病,故而毅然决然的斩断情丝,与于连分开,并且送他去宗教学院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