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句子网小编特意为大家推荐了一篇题目为“设计观后感”的阅读材料。最近你是否有想写一篇观后感的想法呢?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系统地整合电影中的细节,以更好地理解电影的主题。建议将这个链接加入你的浏览器收藏夹,以备不时之需!

设计观后感 篇1

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教育信息化设施逐步完善,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一系列成绩,作为学校教师,为更好地把信息化运用于教学中,不仅要在实践中解决信息技术难题,更需要加强专业理论学习。近日,认真阅读学习了《微课的设计与操作》一书,受益匪浅。

“微时代”的到来给传统互联网应用带来了前所未有革命性的冲击,同时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微”教学模式逐渐在教育领域兴起。“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可以说是传统教学**在“微时代”下的衍变。微课短小精悍,易于网络传播,内容覆盖学科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特色内容,形式非常丰富,学***短,方便学***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而且可以反复使用。

如果与手机等移动终端相结合,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课前、课后帮助。

专题一帮你认识微课

“微时代”的到来给传统互联网的应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冲击,同时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它影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微”教学模式逐渐在教育领域兴起。

微课、微课程、讲课、说课

微课产生的理论依据

微课的特点

专题二教你设计微课

微课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如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等),或是某个教学主题的环节、活动等,这就决定了它必然与传统的各种课的设计形式有很大不同。微课程教学设计原则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案例分析

专题三教你快速找微课素材并**

微课的设计需要找一些素材,这些素材网上一般都有,我们只要选个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查找,然后选取合适的素材**并保存在合适的位置就可以了。本主题还介绍了一些相关知识和查找资料的技巧。

设计观后感 篇2

本书第十二章的内容是《宏观设计》,有“围绕表现性任务制定课程框架”“从任务到量规”等内容。这一章节从宏观的角度,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让教学设计能够被理解。

建一所房子需要先设计一个框架,做一件事需要一个先后计划。同样,我们的教学设计也需要有个整体架构。我们平时在做教学设计时容易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这个错误青年教师更突出——教学设计的关注点往往是“这个资源很好,我可以拿来做导语”“这样表达很新颖,我可以用作环节过渡”……这就是“点”上的关注,而非“面”上的关照。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有“架构”意识。有了这个大的框架才能一点点儿的添砖加瓦,让教学设计的大厦既牢固又美观。如,我们的古诗教学,第一步从题目和作者入手,第二步把古诗读正确,读出停顿,第三步理解意思,体会情感,第四步补充资料,拓展延伸,我们的脑海中有了这样的整体架构,才能让教学设计条理有层次,不至于犯“丢了西瓜保芝麻”的错误。

本书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好好读一读的地方,如“逆向设计”、“设计学习”等,这些都给我们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和设计启示。

本书最后一章写道“行动胜于空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设计也要“养正求真”,那就行动起来吧。

设计观后感 篇3

在拜读原研哉先生的《设计中的设计》时,每每读到精彩的语句是,便不由的的引发阵阵感慨,也引得我不断地就设计问题进行思考。为了抓住瞬间的灵感,便以随笔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所感所悟,边读边记录。仅为自己的一点拙见,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

1、【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设计的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的价值观或是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我认为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实际物质上的需求或是满足投资方的经济利益,其最高的境界是通过设计、或是消费者共同参与设计的过程而让消费者获得一份感动、得到精神上一种收获。例如我曾经看到的一个充气椅子的设计,若是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椅子也可以满足坐的需求,但是设计师却在与主体的四周连有一些充气小动物的造型,当人坐到主体上时,主体椅子内的气体就会因为挤压的原因通过相连的软管进入到小动物的体内,这些小动物就“站起来”,这样不乏童趣,为平日枯燥的生活增添一份活力。

2、坂茂与卫生纸

其卫生纸中间的芯是方形的,在抽取卷上取卫生纸时会因为阻力问题而发出咔哒的声音。这种阻力的信息和作用是节约能源。此外,厕纸的排列也可以紧密排列,以节省空间。

由此而见,设计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设计这种**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揭露这个问题,引发用户的思考。设计也是为社会而服务。

就像一些大师通过海报设计呼吁人们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一样。

3、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

正是因为对沟通的法则很有心得,又能够在实践中很好的应用,他在许多领域都很活跃。在我看来,设计就是设计是和消费者通过设计产品进行沟通。

出入境章是一个左或右飞行的飞机。这种设计不仅让出入境手续一目了然,也留下了难忘的惊喜。为这个程式化的手续中增添了一份情趣,从而增加了旅客对这个国家的喜爱。

这个设计包含着一种感动,他的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可行和生动的沟通方式。

四。重新设计就是将这些日常生活用品陌生化,进一步捕捉设计的新鲜感。

5、【我曾尝试着从触觉开始,设计各种各样与感觉相关的媒介,进行信息的传达。】

设计可以说是一种设计师思想的信息传达的媒介,所以我们要提供给使用者的感受、想法等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渠道去传达、从不同的感官去刺激使用者,更加加深他们对于设计的理解。要从综合感觉形成的这一角度出发。

6。[在适应市场的同时,要努力提升消费者的审美意识,努力实现引导性设计。】

通过我们的设计,逐步提高消费者的审美意识。流行的观点是提高消费者的品味。

7、【“无何有之乡”庄子的名言。一眼看去似乎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内涵却很丰富。正因为容器是“空”的,才能收藏东西。这样就其拥有的可能性来说,非常丰富。】

我们现在的设计是不断的加上一个个的设计点,不停的做着加法,实质上并没有体会“无”的内涵与丰富。“无”更会带个人们以无限想象的可能。

8个。[人类的幸福不仅仅存在于经济增长中。我们应该对“异国文化”、“经济”、“科技”等这些因素进行冷静的思考,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长处所在,争取生成一种成熟文化应该具有的典型气质。不然的话,日本就会成为一个无趣的国家,因为不知道用哪种方式合理运用自己的资源而失去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

这样的日本式肤浅的,会被遗忘的。也许,再创成熟的文化是很必要的。】

有内涵的设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如果没有成熟文化的典型气质,那么我们的设计就枯燥、肤浅,迟早会被时代淘汰。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应该不断地深化我们的文化,丰富我们的内涵。

设计观后感 篇4

原研哉在书中讲到了设计的过去,讲到了设计与生活,讲到了设计师与其所处的时代,讲到设计与当前瞬息万变的世界,讲到了设计所引导的消费观念以及设计的未来等等,所有这些细枝末节间,不仅能看出作者丰富的积累和经验,更尤为可贵的是对待设计的态度和责任心。很遗憾也让我觉得很惭愧的是,我既没有潜心研读过前人的足迹,积累丰厚的能量。我没有把自己深深融入这个时代。学习设计符合时代的优秀设计,更不用说把握未来的脉搏。

学生不才,妄自猜想作者将书名定为“设计中的设计”,想必是想告诉每一位读者书中的字句均是经过反复提炼的,是原研哉设计观念的精华所在。它是经过无数的理论和几十年的实践积累起来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希望有朝一日我们也能领悟“设计中的设计”,设计出“设计中的设计”。

**:cooper

作者:张娟

设计观后感 篇5

设计的觉醒》田中一光.读后感+书摘]设计的觉醒过程,就是设计师在日常中对生活认知不断觉醒的过程,这意味着司空见惯的东西里也有大量值得我们去再发现的未知部分,'觉醒'是设计应该扮演的重要角色,《设计的觉醒》试图提供的就是接近设计觉醒的入口,《设计的觉醒》田中一光.读后感+书摘。

--朱锷《设计的觉醒》序今天读完了田中一光先生的这本文集。书中的文章都不长,路**前顺手翻开一页就能开始读。回想起曾经在北京的地铁里和荷兰的火车上,本来是浮躁的环境,让人很难随意就扎进书里,却能多次片刻间被文中寥寥数语秒杀,特别受感动。

要是能这么入了梦乡,延长这感动的时间,那真是件美事儿!我有一边看书一边划的习惯。这本恐怕是被我划的最花的一本了。

即便如此,合上末页,觉得只领会了表层,意犹未尽。真想马上再重温一遍!大多数介绍设计作品的书籍或文字都采用直线介绍的方式。

一个设计师,a,b,c,d,一步一步下来,得到了最终的设计。但凡写过简短的作品介绍的人都清楚,这种介绍方式,看似是条理清晰,符合逻辑的,当然这也是由于各种(潜在)甲方的限制,却不一定能反映出设计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过程中的随机性。不过,我以前接触的书刊大多是这样的。

(恐怕是主题需要集中的缘故,而文集的主题可以相应的散开来。)也曾感叹过,其实它们并没有展示出,或教给我真实的思考和设计过程。因为我只看到那只结成的苹果,以及其所在的那枝枝干,以及部分根茎等。

但我看不到整棵树提供养分,也不知道土壤、大气等环境。在过去,田中先生的作品只是表面上知道这些独特的几何形状。但这本书为我展示了其后的大树。

正所谓未知的已知。先生回想着他从小**歌舞伎的日子,借品茶、品尝料理、介绍他认为是日本设计之源的琳派绘画等娓娓道来令他醉心的日本美学和其与西方美学的异同。(这让我非常希望能去京都做一次深度游!

)文中多次**西学东渐对日本战后社会发展的诸多影响,以及国际化背景下日本设计何以体现独特的日本文化。这对当前我国设计业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许多这些问题和想法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读时觉得自己很被理解,时而又豁然开朗。陈先生的生活经验和设计思维高度融合,令人钦佩和羡慕。设计师工作的原点是观察。

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在阅读一段文字和抬头仰望时,我会觉得眼睛似乎明亮了,耳朵更灵活了,感官更开阔了,头脑也更自由了,仿佛事物之间隐藏的联系可以一个接一个地呈现在我面前。一种意想不到的联系往往会带来设计灵感。只是,这感觉转眼即逝了。

田中先生文笔朴实细腻,字里行间透着令人陶醉的淡淡香气。(朱锷也功不可没阿!)我想他肯定是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肯定也是个从不停止思考的可爱工作狂老头子。

仿佛我能看到他每天站在街头的**中,冲着某处街景出神的样子。总之这是本很叫人享受的书。下面摘抄几段我划过的段落,和大家分享。

-我的二十一世纪(1993)人就是有这种天性,在痛苦的时候,会想着或许明天一切就会好起来,而在幸福的时候又会隐隐不安于未来可能遭遇的不幸。在古代的日本,有一种叫做空寂的美学。损坏的茶碗用金漆修补,油漆本身的美感渗透到茶碗里。

以破损修复的茶碗为荣的理念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所谓世界只有物质是无法成立的,显示的或许就是这种强烈对比中的自豪。我认为,思考受伤地球的再生,重新认识非西欧文明,脱离整齐划一的欧陆风格,控制对舒适的过度追求,减少华而不实的国际交流,弥合由认知不同而产生的思想冲突,找回对非光滑闪亮之物品的审美等,这些都是二十一世纪设计的最大课题,读后感《《设计的觉醒》田中一光.

读后感+书摘》。-一个人的创想之旅(1987)设计师工作的原点是观察。观察世界,观察人类,观察文化。

只是,这样的旅行一定要一人独自完成,万万不可结成团队。因为如果你不是一个人走路,你就不能吸收有助于设计的营养。我们越是单独行动,就越有机会接触到人和事。

说到三角形,莫里的蝴蝶标志也有三角形的翅膀。这个标志是1987年森英惠大厦竣工典礼的标志。这是我设计的海报和内部说明。蝴蝶是象征森英惠的重要主题。

那个时期的我,正着手于康定斯基的海报,便想到如果是康定斯基,他会怎样处理蝴蝶?于是我尝试将蝴蝶的曲线用直线去描绘。虽然没有理由把森英惠和康定斯基联系在一起,但康定斯基确实给了我意想不到的启示。

再如,我曾在为书籍做装帧设计而毫无头绪时,转而在展示设计的工作中得到了装帧的灵感。我也曾在阅读**评论时,试着将**二字替换成设计,从而发现全文即变成了对设计的评论,由此得到新鲜的感触。我的手经常同时在不同的学校和风格工作,从软到硬。

各式各样的工作一起品尝起来,渐渐就不分彼此,每项工作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淡。因此,原本毫无关系的a工作和b工作,有时候会意外地发生有趣的联系。蝴蝶与康定斯基的关系就类似于此吧。

越高水准的设计师,就越丰富地在脑中积累着这样的创想启示。-设计与日本文化(1987.10.

20)只要是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有着认真的思考,那么即使是做行政或是商务工作的人,也会具有与时代同行的设计感受。如果我们在社会和生活中充分发挥这种感觉,就会增加生活的设计感,形成高度的文化。.例如每到秋天,日本人就会推出一些以吹叶[译者注:

吹叶用在料理上是指将不同颜色和口味的食材融合在一起的什锦拼盘]为名的料理和点心。它描绘了树叶飞舞、蘑菇生长、果实滚落、树叶被秋风吹在一起的独特的季节之美。这一幕在西洋人的眼中也许只是一堆无用的垃圾,而日本人却把这些看似不得不扫掉的枯叶比作栗子、银杏和蘑菇,美不胜收地放在盘中。

这种美感并非来自大陆文化,而是日本人独有的。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认识这种优雅的美。如果日本在经济上变得更加富裕,其文化将逐渐得到世界的承认,那么日本能向世界传达什么呢?

这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忽视明治以后的现代主义,而应该更加珍惜它。比如在国外介绍日本的时候,总是禅学、茶道、花道、歌舞伎或能乐这一类的东西,而之后却突然变成汽车、电视、电脑等内容的话,会让人感觉日本像是个神秘的国家,就是因为少了中间的部分。

-爵士乐与色彩(1971.8)**的美也是不稳定而容易消逝的。听觉的触摸最终成为一种虚幻的记忆,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这一点也和色彩十分相似。在演奏会上深深震撼了我们的**,一旦被刻录到无机的黑胶唱盘上,那种感动的情绪就好像打了折扣一般平淡了。颜色久了会褪却,唱片久了会磨损,这些只是微妙的物理现象。

然而颜色的隐匿、**的流逝还会因为观众和听众这方的不同而出现变化。所以我觉得,真正的美无法被分析和管理所保存,而只能永远存在于幻想中。

设计观后感 篇6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设计师originai。在书中,我通过讲述设计案例来解释设计的涵义和概念。它简单易懂,能吸引我继续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层次地理解了设计的真正涵义,书中很多设计理念对我们今后的创作很有帮助,正如书名“设计中的设计”,设计并不是单一孤立存在,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要考虑更多的综合性因素。以下是我的读书感想和设计随笔。

一、1、《设计中的设计》第一章对设计的定义不完整,他只是说设计是通过创造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种定义也可以说是发明或是创作。

我认为设计是一种具有审美性、功能性和创造性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思维活动。

2、我认为书中“创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悦”。这句话很好,反映了设计的真实目的,也是人们心中对设计最真实、最朴素的想法和要求。

3、“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这是设计和艺术的区别。

4、书中谈到的整合设计是将设计的所有问题都从整体去观望,再去领悟它的本质。无论是从设计的时代进程还是从设计对象的整体艺术形式来看,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宏观的态度。这样我们才会真正的了解设计。

5个。问:我们研究的**设计史,19世纪以前的设计史料,可以称之为设计吗?因为在19世纪之前设计这一概念和词语还未出现。

6、视觉传达

2、 第二章通过展览中的实例和设计案例来说明设计师的各种设计理念

7号。重新设计:在现有设计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和设计,使设计更加人性化和创造性思维。捕捉新鲜感进行再设计。

让人们对熟悉和使用得生活用品的认识发生变化,与人类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关系。

8个。纸管建筑和四角纸管厕纸的设计体现了设计师节约资源的设计理念,

9号。保温服(多拉链、报纸)设计人性化,注重设计与人的关系。

9号。设计不仅考虑了主体行为,还考虑了图象背后的各种环境。“青年放咖啡杯”这一例子,说明设计有时候是一种“给予”,结合环境设计,会有偶然性发现,这是环境的给予。

10、cd播放机,外型与“换气扇”相似,这是嫁接的手法,把人们对换气扇的感觉植入到cd播放机,两者结合,吸取换气扇的优点。

11、茶包设计把潜意识领域的种种可能性设计进去

木偶牵线茶包,是运用设计迁移的手法,找到之间的相同要素

四、12、第四章谈到“无中生有”这一设计概念,设计出“有品质的设计”,具有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如同中国山水画中恰到好处的留白,一种“无中生有”的心灵体验。

13、这章节中围绕“无印良品”这一设计,谈到的设计理念就是“无”,这里的“无”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中的“无”,这是日本所倡导的简约优雅的设计风格。

14、原研哉认为“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这是我们俗称的善于发现问题和改善问题。

15、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校长马克斯·比尔认为设计是“外界环境形成”。将设计看做一种与环境有关的思想。

5、 第五章论述了设计的目的和发展方向。设计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价值观或偏好,而且可以促进经济利益的增长,引导消费欲望。

6、 第六章,中原研哉用描写和批判的语言考察日本的历史和文化。他深刻分析了日本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承认不足,展望未来,但谦虚的言辞掩盖不了主人翁的风范。另一个是对所处自然环境的热爱,不推崇同西方文化一样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十足的色彩斑斓的设计,他引导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

设计观后感 篇7

曾裕峰11080126

期盼已久的《民用场地设计》一书终于速递到我手中,虽然只是粗略通读了一遍,但是这书却像一座知识宝库向我打开大门一般,令我沉迷其中不得自拔。赵晓光教授博大精深的学识和通俗的语言,充分展示了他的专业设计能力和深厚的写作技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民用场地设计》采用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并重的方式,在现有的场地设计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场地类型的划分,场地设计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作用,场地设计文件编制方法等。内容详尽,从民用化建筑场地设计的各种分类到具体设计的规范,从场地设计的方法到市里的具体分析、计算,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民用建筑场地设计的方方面面。较其他书更为周到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实例分析和**说明,并引入了场地考试中的题目(特别是建筑师资格考试),通过解答来对所学的知识具体运用和巩固,杜宇场地设计的学习、实际运用和考试都很有帮助,特别是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初学者而言,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民用建筑场地设计》全书分为八章,分步骤演示设计过程,循序渐进地、条理清晰地介绍了常用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技巧。第一章介绍基本概念,

二、三章则属于前期分析;第四至七章是关于具体分析和设计阶段,最后一章属于后期。该书采用专业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方式,从理论、系统、完整性上反映了现行规范和设计标准,便于实际应用。

整本书涵盖了很多内容,包括更复杂的计算。这也颠覆了我对**设计的理解和概念。在学习场地设计之前,我以为所谓的场地设计,只不过是为了符合任务书上的硬性指标,只是为了能将楼房安全建起来而已。

读了赵老师的《民用建筑设计》后才懂得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肤浅,更重要的,是让我找到了之前设计时,场地功能设计流线混乱、环境设计与建筑缺乏联系等不尽如人意状况的原因。在目前的设计中,一般建筑师都是先考虑建筑的立面、造型、功能等,随后配上绿化植物和小品,场地规划设计成为一种填空游戏,缺乏必要的功能组织、使用需求、空间效果等场地设计的基本要素与建筑的统一考虑,造成建筑与场地设计的脱节。

此外,对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一些已建成的**中,对用户的人文关怀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场地环境作为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重要连接,尊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依据不同的需要营造适宜的环境氛围是场地设计中必须注重的基本问题。

概略地读完本书,我才真正了解场地设计远非简单分析设计中的基地,而应把眼光放高放长远,统领全局,从城市的角度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场地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重要的过程,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场地分析时不仅要注重建筑单体的功能和交通,还要注重场地以及建筑与场地的功能及交通问题,注重建筑与场地之间的对话及融合。一个好的建筑作品绝不仅仅光鲜于表面,更重要的是恰当地利用场地、融于场地,这便是我读完本书的最终感想。

设计观后感 篇8

这段时间我不仅在为毕业设计想方案,同时也阅读了《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读了这么久,突然发现就像原研哉在开篇的自序中所说的一样,自己越来越不懂设计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对于设计的认知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进了一步”,所以归根结底,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因为我对设计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越来越高涨的热情,以及对设计的意义更加深刻的思考与感知。

设计是什么?在我离设计很远很远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名词。而如今作为一个初学者,它有些神秘,有些美丽,又有点包罗万象,意蕴复杂。对于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通过创新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是我在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中所认识的设计。

“设计的时代将要来临”。当初的松下幸之助看到了设计发展前景,二战后的日本产品设计高速成长,并且对质量的追求为规模化、量化的生产提供了品质保证。日本设计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因为,对如何形成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思想的思索,在于反思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日本的”,在于将现代主义的感觉浸润并融入日本的生活文化中去。

完美是枯燥的。设计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完美但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东西。真正的设计应该不受教条、规则的束缚,充满想象力,永远在寻找新的、更好的、不同的、不被遗忘的创意。试着通过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才可以寻求新突破。每个人也要有自己的逻辑体系,不人云亦云。

设计在哪里?设计已经深深的扎根在生活当中,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而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因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每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都是设计。设计也为原本普通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温馨与惊喜,让生活变美、变放松。“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什么才是好的设计?没有标准答案。事实上,哪有那么多好与不好,只要它足够有趣、足够有新意;只要你喜欢,哪怕一件有趣的小物件,也可以将不好变成好,给你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官享受,让你怦然而心动。

在现代工业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如何退去浮华、回归自我,保持一颗平静宽容的心越来越多的被人追捧。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也不仅仅限于好用,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设计产品。

正如原研哉写在最后:“我想邀请那些对设计有兴趣,在设计入口观望的人一起来阅读。设计世界看起来门槛很高,不会让人将其与流行或者潮流联想在一起,相信有很多人即使对

设计有兴趣也不一定会真的认为自己可以进入设计界,但我认为,只要脚踏实地,就能走好设计这条路。我期待那些对设计有兴趣的人能够坚定地进入设计界”。

设计观后感 篇9

设计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但当设计师把它剖削了之后,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有时甚至会擦肩而过,看你有没有发现而已,设计也如此。设计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是企业重要的经济支柱。一般来说,经济、政治、文化都离不开设计。

比如说;商品是市场的主体,是消费欲望的集合体,无论设计什么都要适合消费者更能实现具有引导性的设计,作者还从国家的品牌来解析这个设计。因为每个国家的形态不同,经济文化都是一样的,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应该被人们所接受。

正如作者所说的环保,这是当今世界最关注的问题,需要我们慎重的考虑,其实环境也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但要对社会的敏感度,而且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设计不能因为技术的发展而停滞。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设计本身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技能,以及产生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所要知道的。

但我对设计真的一点都不了解,但看完这本书后我深刻的了解到设计真的很广泛,而且设计出来的商品都要符合时代的进化,这些都是为了我们能拥有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更好地观察世界之美,同时我们要真正了解到设计的涵义,设计为了什么?怎么样设计?这些都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作者之所以一步步迈向设计中心,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设计师,这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的学好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三)

坦白地说,在我上大学之前我不知道设计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我一直想知道答案。在十一假期的时候我就在书店买了一本老师推荐的《设计中的设计》这一本书,想从中获取我想要的答案。于是带着问题,我就开始了我的“发现之旅”。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封面。它简单明了。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却散发出神秘感。这本书的作者是原研哉。日本平面设计师、日本设计中心代表、武藏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美术总监。

目录的前面是三位设计界的大师:李埃德尔库特、前田约翰和杰斯帕莫里森对作者原研哉的评价以及对《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体会,这使我在没有阅读之前就明白,我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也许我对设计这个词的意思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设计观后感 篇10

读了《设计中的设计》,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话:设计的不仅是“设计”还有你的生活。从设计本身来看,一个好的设计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设计师,但是没有一种模式可以让这个设计商业化或者让别人知道,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不在自己的生活中。

看完之后总结一下,《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从内容上来讲也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的内容从“设计是什么?”这个宽泛的话题入手,涉及到设计与社会科学经济发展的关系,将日常生活设计化——即redsign,信息建筑的思维构成方式,引导消费欲望,设计领域的在配置等方面;实践是以理论内容为前提,用了许多自己与他人的实践示例来解释,证明并且延伸了设计的含义。

我认为这本书有三个主要观点,即1。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捕捉事物本质的感知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应该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这点作者多次提出,全书都以它为中心来论述,所以我认为他是最主要的一点)2.

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于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不断地开发出这些创意才是真正的设计。3.

人类的极为纤细的感觉作为尖端技术得到了重视。在与世界的交流中,人们以各种感官为媒介,所以我们应该仔细品味自己的感受。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著名的日本设计师。在我看来,日本的设计很简单。日本设计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以及对自然材质的珍惜与爱护,以简约的形式发挥材料的本质,既体现了其“极简主义”美学观,又体现了其纯粹之美。日本设计以其具有的典型性和民族性在当今世界设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形成了独特的日本风格,当今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环境急剧恶化,自然资源也因此愈加珍贵,所以尊重自然、追求简单朴素设计风格的设计美学观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赞美,总是能于细节之中迸发一些小智慧,当然这也和日本本国有限的土地,并不丰沛的资源以及迅速增加的人口有关,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日本极简主义的最大特点是空白。然而,在原研哉看来,空白并不作为功能的一部分而存在,而白色本身就是一种美感。和想包容一切西方意识不同,日本的传统空间意识是空白的部分叫空间,在那里

有闲逸和紧张的空感和气氛,从他对作品整体的空间和造形的细腻描写,以及对空间的取舍、

空间意识使我们看到了日本传统空间的一端。白色可以会激发出人们关于“背景性”、“包容力”、“现代感”、“品位”、“高级感”、“更新性”等各种各样的联想。背景性和包容力,现代感和品位,和谐统一于白色这一色彩之中。

日本的优秀设计,大都具有一种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如同中国山水画中恰到好处的留白,一种“无中生有”的心灵体验。

无印良品是日本一个优秀的设计品牌。他的观念是由创始人田中一光先生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中提炼出来的。无印良品追求极简主义的审美意识,甚至简化生产工艺,创造出一批简单朴素的产品。

而之所以简洁,不只因为单纯地喜欢简洁,还有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太在乎材质美了,而一个产品体现材质美的最好方式往往是使用简洁的造型。简单的形状可以使材质的纹理和纹理显示在最大的区域,而不是被切割成更多的小块。简洁也使视觉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不是分散,而拘束的张力则使造型更加内敛低调,弱化造型注意力,使视觉注意力更多地停留在材料上。

日本的看似克制的简洁设计其实是对物质的本质探索之后让它发挥更大的魅力。

而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例子就是书中原研哉先生举得一则小例子:在日本一次呼吁对“取火照明”这种原生态方式再关注的设计会上,面出薰先生做出一个非常有趣且另人感动的提案。他把掉在地上的树枝收集起来,在树枝的顶端涂上一层底漆,用来做火柴。

让这些树枝在返回地球之前为人类做点什么。落在地上的树枝形状很美,人们用这根火柴,可以让人们忘记忙碌的时光,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火、人以及时间万物的印象。其实说是印象最深,也不是说看到了之后印象深,在之前我就听说过这个小故事,只是再次温读起来觉得震撼不亚于第一次听到是的感觉。

只要一根火柴被点燃,大自然就会烧毁一段小树,给人类带来光明。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哲学设计啊。

读完了这本书,我才发现了作者的大智慧,他的思路是那么的清晰完整,带着我们畅游在他的思想之中,原研哉从现代设计先驱johnruskin和williammorris讲到包豪斯,再到现代和后现代,一步一步的叙述欧洲,美国,日本三条路线,串起过去一百多年来现代设计的起源发展和世界变革的史实。我想起书评中的一句话:“这是在设计本身之上向地域范围,影响深远程度和时间推演三个维度上的俯瞰,以“哲学是关于思考的思考”一样的姿态带领读者走入这本《设计中的设计》。

”而这句话更是印证一般的说明了原研哉在本书的开篇第一句写的“将设计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以一种设计。”

而这之后脑海中也是充盈着各种的想法,我认为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就是要以生活的视野来看待设计,拓展设计的视野和范畴,是作品富有生命力,使设计与作品相互交融,交织在一起。将日常的事物通过重新的设计,再设计这种贴近生活、以生活的文化积累为素材的创新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是十分可贵的,设计源于生活,设计精髓也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将事物陌生化,当一件作品的设计内容减少到最低限度时,任然令人感到完美。对于我们正在学习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相: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设计师只有保持对社会的敏感性,才能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日常设计的本质,进而提高作品的设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