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是一种计划性公文,在计划开展某项工作时。我们应该制定一些方案去实施,如何把工作方案做到重点突出呢?栏目特意为你整理“小学课题研究方案”,我们欢迎大家来阅读这篇文章希望它能带给您启示和探索的方向!

小学课题研究方案(篇1)

负责:吴世翠

组员:何祥梅、王咸星、赵海英、张正芬、王艳、何祥梅

近期活动内容及分工:

1、第 8 周,各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阅读习作研究方面的一些著作**或是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优秀的作文教学视屏,积累自己的习作教学指导经验。每个小组成员应密切合作,经常交流教学和指导练习的经验。(负责:

全体组员)

2在第9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以电子版的形式提交了两份作文教学设计。(负责:赵海英、张正芬)

3、第10 周,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指导本班学生进行习作,认真批改、点评后(除赵海英、张正芬两位教师外,其他每位组员参与批改学生习作不少于四篇),并且积极配合以上两位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问题分析,找出学生习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并写出书面汇报总结材料。(主要负责人:赵海英、张正芬,全体队员参加)

4第11周收集资料,撰写《安康市基础教育研究报告(中期报告)》(负责人:吴世翠)

5、第11周,针对学生习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各组员以讨论交流的形式,制定出一套新型的切实可行的习作指导方案,并由赵海英、张正芬两位教师再次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负责:全体组员)

6在第12周,对教师的工作指导内容进行了细化。并设计相应的调查**,以验证和修改教师的指导内容,写出教学经验或**。(负责:全体组员)

7第13周,我整理资料,撰写了《安康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的最终报告。(负责:吴世翠)

小学课题研究方案(篇2)

永定县大溪小学江善好

一、课题提出。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知识学习的价值”、“数学知识**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社会、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而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知识量激增,在这充满激烈竞争和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学生一旦掌握了必要的能力,他们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并进行知识创新。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改革传统的数学教学,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从身边知识入手,主动**知识,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课题。

为此,我们提出了从课堂教学入手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促使学生主动**知识的实验课题。

二、研究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从学生的现有生活经验出发,结合教学内容,使新知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通过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和生活实践,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生活实践的能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2、趣味性原则: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年龄特点,趣化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情境,如数学迷宫、找朋友等,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3、现实性原则:小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生动形象的典型情境,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生活数学化,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88教案网 M.JAb88.CoM]

4、动态性原则 :就是在教学中根据所教内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条件创设情境,通过多**、演示、操作等使情境动态化,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5、开放性原则 :就是创建的课堂情境促使学生思维呈现活化状态,学生思考的空间广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明确有许多数学问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

三、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主要目标是合理开发合理用小学生活数学资源,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所有有助于创造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得到开发和利用。我们审视了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中能从中获益的各种资源,发现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数学资源最感兴趣,能在学习生活数学中获得积极的独特情感体验。

“合理挖掘与运用生活数学资源”强调了在使用教材时注意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望,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研究对象。

本校1—6年级学生。

五、研究内容和具体措施。

(一)研究内容:

1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的研究

通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相关背景从多种渠道中加以发掘,凸现出该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呈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揭示该知识的发展规律和本质,认识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影响和真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点赋予个人的现实意义,促使学生形成端正、稳定的学习态度。

2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研究

通过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鼓励学生主动以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结论。

三。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研究

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等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通过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及时将数学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验证于课堂与生活之间,即作业形式生活化。

4丰富学生数学生活实践经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

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途径、形式的数学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经验,留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多方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5、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我拓展的意识及学习品质的研究

通过对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现实环境的关注,从中挖掘与学生数学学习密切相关的生活要素,结合学生个体或者群体的实际认知水平,加以开发、提炼、加工和整合,使之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生活教育资源而进行合理的利用,引导学生在对知识经验的积累、验证、巩固、应用等过程中,不断自我拓展、自我完善其数学意识及数学学习品质。

(二)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组全体人员要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精神,把握《数学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组织学习讨论陶行之生活即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思想、活动教学等理论,努力把握这些理论的精髓和实质,用以指导课题研究实践。同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本课题的发展和相关信息,不断调整本课题实验的研究工作。

2、认真分析现状通过各种途径的调查了解现行教材、教学基本方法和手段、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等诸多方面存在各种问题,加以认真详细的分析,从而针对性制订工作策略。

3、关注学生生活从学生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现实生活中,有目的地收集和挖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活动并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保证学生的数学知识及时在日常生活得到应用和验证。

4、联系生活实际重组教材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5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生活化课堂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教学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以更便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与数学现象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创造实践时空,注重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开展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课外活动,既深化所学的课内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积累)生活经验——(发现)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验证)生活经验”的教学模式。在逼真的问题情境中展开自主**的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数学才华,促进学生的应用数学技能得以提高。以实践课为阵地,用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寓教于乐,增强学生数学学习欲望;用实践的形式锻炼学生,寓教于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才能;用数学的思想熏陶学生,寓教于思,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水平。

培养学生从小用数学的方法去实践生活,感受生活的数学与数学的生活,沟通数学解题方法与生活问题解决策略之间的联系。

7、加强数学应用能力的教学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一方面重视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教学,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使学生弄清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弄清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背景和实及其演变后的一般意义;二是开展模型教学和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在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构筑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寻求出其结果,再返回到实际问题实现问题解决,最后又反过来促进数学新思想、新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8、教学内容安排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教学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以更便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与数学现象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自主合作的过程中形成实践性思维,不断享受成功的体验,感受创作过程中的无穷乐趣。

9、建立学生档案建立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档案、学生数学知识应用、验证能力发展评估报告册、学生数学学习(含学习兴趣、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跟踪观察记录册、学生生活实践作业评价标准等相关过程性资料,以便能在实验工作中有效调控实验对象的数学生活实践学习活动行为,保证课题实施能在真实的生活背景下,具有充足的生活实践条件和依据。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学生应用题的喜好程度、学习方式,以及教师在数学应用题上的教学感受进行调查,为课题的展开作好准备。

2、观察法:对学生课内、课外的学习活动、学习行为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观察,对观察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

3、行动研究法:全体数学教师以《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为指导,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生活化的内容、原则,以及程序进行研究,根据总课题“三论三创”的教学模式与实践,探索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

4案例研究法:课题组对数学教师进行培训,记录、梳理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

5、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崭新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其现代化的手段,理论及设计原理、方法。

七、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8.3-2008.7)

(1)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了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进行专题座谈。

(3) 成立课题组,开展相关实践研究活动。

4组织研究方案的论证、申报和完善,开题。

2实施阶段(2008.8-2009.6)

小学课题研究方案(篇3)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课题研究方案(篇4)

教学要求:

1.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表达自己对他人的赞扬。

2.注意写好与中心相关的制,注意把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写具体。

“**”指人物,可以是姓名,也可以是称谓。“真好”指的是本文的中心所规定的范围,也就是反映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表达作者对这个人的赞扬之情。

3.从你熟悉、了解的人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2)读一读文章结尾部分/article/,体会小作者写这篇短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合板书

(4)讨论如何修改这篇短文。

(1)读短文,与第一稿作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删去了与中心无关的.材料,补充了与中心相关的事,抓住了表现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把它写具体了。

(3)讨论:与第一稿相比,第二稿中第二件事一中心相关,写得好在哪里?划出表现王松林急人所急,乐于助人的句子,看一看这些句子是不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写的。

在生活中,我们熟悉和了解的人们,有许多令人钦佩和赞扬的事,选几件具体地介绍给大家。

“我”向王松林借字典,他帮“我”借到了,(# )赞扬王松林急人所急的优秀品质。

小学课题研究方案(篇5)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体验到识字的快乐”。课堂无疑是学生识字的主渠道。

目前的低年段识字教学有以下特点:1.从课堂教学上看,学生识字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忽视学生内在的兴趣和感悟。2.从教学内容上看,识字内容局限于教材,没有引入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3.从教学形式上看,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从上述三点可以看出,当前的低段识字教学还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样的识字教学制约了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发展,忽视学生的心灵体验,学生对学习汉字就会缺乏兴趣,不能进入主动识字的状态,识字教学的效率就差。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创设学习生字的情境,结合生字的语言环境、构字特点,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积极参与主动识字、体会识字乐趣、感悟生字本身蕴涵的人文性、艺术性,在不断的参与实践中掌握和探索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兴趣和独立识字的能力,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识字难,识字教学更难,连教师上公开课都避开生字不讲,觉得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但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觉得责任重大。在努力学习各种识字教学方法之后,结合我们所运用的语文教材的特点,我们认为要在识字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情智,必须集百家之长,融自身教材于一体,为我所用,以便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开发学生识字潜能。

二、课题现状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只有在课堂上才算学习“语文”,其实,广阔的生活更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及专家对识字教学进行坚持不懈地研究,并形成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等多种教学流派。本课题注重有效地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进行识字教学,从而论证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级识字教学》。

三、课题研究实施目标

1、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创设生活化情境,为学生的识字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2、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3、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启迪学生思维,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识字难点和进行拓展创新性的学习。

4、教会学生识字生活化的方法,掌握科学地识字方法。

5、能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找寻有效地激发学生识字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改变识字过程中学生的死记硬背,只会写而不懂得其义,探究并研究目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所表现出的各自利弊,结合教材进行合理安排,充分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思维水平发展的不同特征,结合汉字固有的字理特点,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认识汉字、理解汉字、欣赏汉字。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师应为学生设立各种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让全体学生在“亲身感知、亲历感悟、积极思维、主动积累、调动情感、体验合作、参与实践、尝试创新、敢于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商,促进知识的创新的自信心。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堂内识字

(二)生活中识字

(三)活动中识字

(四)体验识字成功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课题的研究对象

小学一年级。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以行动研究法、比较实验研究法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

七、课题研究的时间和步骤

1、课题研究时间:2017年3月到2017年6月

2、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

(1)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2)确定课题方案,明确研究方向。(3)修改方案,向上级申报课题。(4)集中学习理论,开展教学观摩和研讨。(5)整理上交相关资料。第二阶段:

(1)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语文教学在识字教学中,开启学生情智的教学策略。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在识字教学中,开启学生情智的进展情况。(4)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第三阶 :

通过中期汇报,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第四阶段: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阶段研究总结,研究案例,研究论文,教学活动设计等。

2、学生的作业等。

课题报告

汤 房 小 学

2017年3月日

小学课题研究方案(篇6)

一、研究背景

与2004年开始的教学改革相比,2017年以来的教学改革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旨在培养合格的未来公民,核心素养、深度学习、高阶思维等关键词日益被教育界关注。议题式教学法自提出以来则备受关注并被广泛实施,其被认为是提升学生社会参与能力、培育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走向深度学习的《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法实践研究成为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走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改革实践一种要求,探索议题式教学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是基于时代发展和教学一线的呼唤,对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现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为一体的特性,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初中生,随着生活范围不断扩展,信息获取渠道广泛、庞杂,容易被不良信息带偏、带跑。一般课堂教学方法中的讨论、探究、辨析大部分属于单方面、浅层次、封闭性、零散性,而议题式教学法是通过“议题”情境的创设和“议中学”活动的展开,凸显多方面、深层次、开放性、针对性,使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课堂活动开展中、在自主辨析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探究问题

我校以“对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为办学宗旨,以“创造教育”为特色,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学生。通过翻转课堂、小组合作、主题教学、研学实践、项目学习等教学模式,采用多元智慧评价和多种教育激励措施,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这些都为我们探索议题式教学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校道德与法治科组将教育的视线贯穿学生生命发展的全程,注重学生在身体、智慧、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议题式教学法逐渐成为核心素养时代一种重要的教学样态,为我们实现具有生命力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提供了丰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