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观影后产生的感受和体会。观后感可以让我们从电影中体会到新的道理和思考,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让观后感表达我们的感悟呢?本文将详细介绍关于“将改革到底观后感”的各个方面,希望我的建议能帮助您更全面地了解您所面临的问题。

将改革到底观后感 篇1

作为一名沐浴在改革春风中的新时代战士,最近几天一直在看《将改革进行到底》现在我们看到了第八集《强军路上》,我觉得我们要心怀梦想,开拓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梦想的基层带兵人,从现实入手,就是在部队里如何最大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让我们祖国的钢铁长城更加牢固,让我们的军队更加强大,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繁荣昌盛,我们所守护的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我们才能自豪的说出:“我有一个梦想,那是我的强军梦”。“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梦是强盛中国之梦,生态中国之梦,和谐中国之梦,美丽中国之梦,同时也是强军之梦。“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是不能没有梦想”这句话,我一直记得。

是的,正是因为有梦想,我们才经历坎坷依然前行,正是因为有梦想,祖国母亲才稳步前行:神九飞天,蛟龙入海,航母下水,奥运夺冠。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中国梦”首先是一个“强军梦”,只有国家的稳定强大,我们才有资格有能力再言其他更高更强的梦想。

如同广告中所言:中国梦,梦之蓝。在以前的大海上,我们都无法真正的对其他国家的威胁给予真正的回击,而如今,一切都已改变,面对大海的召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入列中国海军。中国结束了五大国中唯一没有航母的历史。“航母下水百年梦,拼死为国显军威”。中国航母从建造到定型、从下水到命名,一直到今天的舰载机试飞聚焦了世人的目光,成功与否关系民族的尊严和地位。歼-15战机在中国航母上首次完美起飞,标志着中国航母事业迈出了关键一步,令全国为之振奋,让世界为之惊叹,向世界展示了大国的自信,古有郑和七下西洋,今有海军雄狮一方。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文明之师,威武之师,而现如今更应该称作:陆上猛虎,空中威龙,海上飞鲨。长久以来,中国猛虎一直保持着苏联血统。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中国军工依靠苏联取得了一定进展,什么时候才有中国自己的坦克呢?国人在问。2009年的国庆阅兵,并没有让大家失望——99式坦克整齐划一的接受了国家、人民的检阅。陆上猛虎,中国血统!歼20的出世,是中国空军强大的标示。它的入列使中国空军更加现代化。从此,中国的天空,“威龙”保卫。航母舰载机是航母成军的重要标志。歼15飞鲨,中国海空的捍卫者。当它以雄姿从辽宁舰14度仰角滑跃而起,中国海空疆域就结束了他国战机进出随意的历史。飞鲨,中国海空的图腾。

也许,执着于自己的梦想久了,我们可能忘了梦想生长的土壤。然而,百余年前的中国人不敢有梦,百余年后的我们都有自己的梦。在“中国梦”还没有绽放之时,个人的梦又如何开花?从根本上说,我们每个人梦想生长的土壤,都深深植根于“中国梦”。我们梦想的成长,都有“中国梦”的成长相伴。

千百年来,正是无数先贤先烈把自己的梦融入“中国梦”,正是一代代人执着坚韧地传承“中国梦”,祖国和人民才有今日之荣光。“中国梦”与个人梦唇齿相依。我们追逐自己的梦,本身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构建,又为我们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强军梦”支撑“强国梦”。英雄的人民军队一定会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我们要大声宣言:勿忘昨天的苦难与辉煌,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

将改革到底观后感 篇2

今天认真观看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司法改革的出发点,也是立足点,更是目标和任务。

以人为本,就是司法改革的第一出发点。这个以人为本,首先体现的是人人平等,尤其是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没有法律的平等,那就是人分三六等,不是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了。这样滋生了社会的不公平,从而产生了司法上的腐败。这样普通老百姓就会感觉到一种生存,甚至是生命的压力和不公平。司法改革最终的目标就是大家一样的平等,在法律的红线上是同一个标准。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观后感《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观后感。

三公是司法改革的本质。司法改革就是要达到人人在法律面前是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所谓的公平就是每一位公民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该有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所谓的公开,就是司法是公开和透明的,每一位公民在法律面前是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所谓的公正,就是每一位公民在违法犯罪的时候,惩罚是一样的,是一个标准的。只有司法上的公平、公开和公正,这才是司法改革的生命力。

司法是反对特权的。司法不能成为某些人的私权利,想怎样司法就怎样司法,对待不同的公民有双重的标准。这是我们过去的缺陷。只有认识清楚过去的错误和缺点,才能通过改革进行弥补不足。改革也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相对于司法改革,那就是消弱特权,消除随意性,一切按照法律为准绳来司法。司法的不公,其实折射的就是权力的不公,改革不公,其实就是要求平等,就是大家一样。否则的话,就是丧失民心,就是威胁着执政基础。只有司法公平、公正、公开了,社会才会更加公开、透明、公正。否则的话,暗箱操作,终究也是出问题的。

司法改革的曙光已经出现端倪,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维护司法公开、公平和公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将改革到底观后感 篇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和污染,功在当代,利在干秋,惠及子孙万代。现在我们生存的环境,已经被我们这一代人在无意识地破坏和污染,如果我们不加紧采取有效地措施尽快治理,任其继续遭受更严重地破坏和污染,那么,无需太长的时间,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将会逐渐消失,最终灭绝,这是必然。所以,每一个人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环境,其实就是在保护着我们生存的家园,保护我们自身及子孙后代。当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就会大大增强,未来更加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和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将不再遥远,必将为全人类营造出自然优美和谐舒适的幸福生活空间。

将改革到底观后感 篇4

2017年7月17日起,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每晚八点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这也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全景报道。

在第三集《人民民主新境界》中提到,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写道:自由民主制已经成为“人类政府的最后形式”,历史将终结在这里。随后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陆续发生剧变,人们自然也把目光投向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中国共产党面对复杂分坛的国内外形势,给了全国人民一个最好的交代,也向全世界传递着中国共产党推动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信心与决心。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只有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才能推动改革,使改革更加积极健康的发展。

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是一切权利的本源,执政要以人民的意愿为信号,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执政决策要充分尊重民意、代表民意、体现民意,而不是包办代替。 作为社区工作者,我们是最直接和群众打交道的社会组织,我们一定要坚持“助人自助”的宗旨,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多听取群众意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不断向党靠近,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努力与奋斗。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将改革到底观后感 篇5

7月18日,央视一套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二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改革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改革出现的问题一定要用更高要求的改革来解决。难题与希望并存,如何拉动内需?

新常态是中央给中国改革给出的新坐标,思想和认识一定要适应新常态,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用新常态定义当下中国经济所处的新阶段,是一种战略眼光,有助于人们扫清心中的迷茫。

供给侧结构改革,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中国经济以壮士断腕的决绝,告别旧的发展方式告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诸多任务,都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的形成,而呈现纲举目张的形式。进而深入到农业、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多个领域。

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从有到优的变革中,书写着转型升级的中国故事。结构之变,是追求质量效益之变,更是经济发展方式之变,结构之变是全面之变,更是深层之变。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层次着力点就是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结构之变的关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四大以来的20年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我们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修改为起决定性作用,旗帜鲜明的提出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市场建设规律认识的一次新突破。

引领新常态,创新驱动,以创新之力,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改革改出新动能,释放创新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国家的三大战略,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雄安新区。三权分置的土地改革,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奠定基础。有恒产者有恒心,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石,依法保护产权,向社会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法律保护民事主体。推进国企改革,是要体现两个毫不动摇,推进国企的发展,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新的历史节点,带给中国新的格局,一带一路的提出,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中国经济的中高增长,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改革开放的新征程正向着未来延续。

将改革到底观后感 篇6

《将改革进行到底》专题片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新中国发展历史为题,不偏不倚,不张不蔓,娓娓道来,中肯诚实,让人信服,给人力量。

通过观看此片不难看出,无论客观上,还是主观上,每到遇到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党都有进行改革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只有改革才能化解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也坚信,在今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我们都能迎难而上,锐意改革,用改革的办法化解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各项扶贫政策落地,推进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这是弯道取直、加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各类矛盾集中凸现,也面临着巨大挑战。集中表现在: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三农改革阻力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触发矛盾以及极少数别有用心之人的挑唆串联等。

如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化解矛盾,迎接挑战,促进发展,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把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研判、脚踏实地推进、不断总结提高作为当务之急。

只要有一颗改革的心、一颗奉献的心、一颗担当的心,扎实推进以增收为目标、以产权为基础、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共享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两个一百年目标必将实现。

将改革到底观后感 篇7

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滚滚向前、洪流不息,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不断改革――用改革激发活力,让人民群众从改革与发展中受益。今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用更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要用更坚定更深入的改革来破解。

这是《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二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开篇之语,如果说第一集《时代之问》激发了我们内心汹涌澎湃的感情,让我们开始自问,那么第二集就已经开始犀利的列出那些改革中存在的难题,一步一步的展示党和国家如何开启了一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向更高形态发展的结构之变,让我们进行思考。其中最抓眼球的应是“新常态”一词。在我看来,在改革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终的目的便是为了让人民幸福成为“常态”。这些,专题片里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_将改革进行到底有感《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_将改革进行到底有感。

速度、结构、动力,六个字,三个关键词,勾勒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内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判断。20xx年,化解煤炭产能超过2.9亿吨,压减粗钢产能超过6500万吨;20XX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点,进一步拓展到农业、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等多个领域。在这段新征程上,物价连续四年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3%以下,百姓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每年1300多万人找到新的工作。

改革发展下的经济新常态,让我们开始冷静下来思考。有专家称,经济应该求好,而不是应该求快经济发展要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是好看的报表和漂亮的数字。在新常态下,我们恰恰可以预见到一种适合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未来的良好状态《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_将改革进行到底有感读后感、观后感。多样化消费代替模仿型排浪式消费,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使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在低端就可以得到体现,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为凸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新方式,让人民群众可以呼吸干净空气,喝干净的水……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虽然从短期来看,引领“新常态”,中国的改革需要攻坚克难,会有一些困难,一些突如其来的阵痛甚至会让一些人产生质疑,但是从长远来看,其“以人为本”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决定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结构性改革正在深化“前景十分光明”。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引领经济“新常态”让人民幸福成为“常态”,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领导者应有的担当,改革开放的新征程,正向着未来延续,将改革进行到底已经唱响最豪迈的“战歌”!

将改革到底观后感 篇8

大型政论电视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XX年新年贺词时说:“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40年前,当时人们呼吁改革,是只要改就行;现在民众要求的改革,是必得好才行。所谓的好,就是老百姓期盼着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改革,就是不断为人民群众奉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实惠,目的是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获得感。

人民的获得感是改革的着力点与落脚点,也是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最大公约数。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当下,必须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注重关心生活困难的群众。把事关民生的民心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心之忧。

改革是为了人民,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是要分好“蛋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实现了强国富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上下有口皆碑。但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蛋糕”并没有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在医疗卫生、教育招生、社会保障、就业创业、公共文化服务等与民心息息相关的领域,不同群体间的差别仍然很大。

我国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要想在各方面迅速拉平,很困难。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精准扶贫等一系列大决策、大战略,就是为了确保公平制定了一系列坚实管用的顶层设计。国务院的每年一号文件,都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五年来,人民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工资涨了,药价降了,火车更快了”……供给侧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两孩政策落地,全面推行河长制,精准扶贫……一件又一件的民生大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审议中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落实。

将改革进行到底,无论是40年前的改革初期,还是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其最大的公约数都是为人民创造更多的获得感。

将改革到底观后感 篇9

日前,大型政论文献片《将改革进行到度》在央视热播,激发全民收视热潮。该片系统总结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推进改革的进程,看后令人倍感振奋,荡气回肠,更加坚定了道路自信、理念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政论片第四集聚集司法体制改革。“司法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老百姓心里,法就是天。”

一段时间以来,现实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吃了原告吃被告”,而这一切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司法体制不完善、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项清晰的司法体制改革清单出炉,主要内容是在全国推开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四项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诉讼制度,推进繁简分流,努力构建普通程序、简易程序、速裁程序等相配套的多层次诉讼制度体系;深化司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律师和监狱制度改革,健全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深化公安改革,聚焦能力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公安工作整体效能。

通过法官员额制改革选拔出最优秀的法官,大大增加了一线办案法官的比例;防止人为干扰司法制度对那些过去习惯于“打招呼”、“写条子”的神通广大者发出了禁止令,“人情案”的现象应该会大量减少了;积极推进司法公开,审判流程、裁判文书和执行信息都要按规定公开,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一批错案被得到纠正,剧中一位被错判为无期徒刑的公民在四年之后得到了无罪的改判结果,我相信他的心情一定是百感交集,重见天日。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将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把改革进行到底。”什么叫壮士断腕的勇气?就是党和政府敢于给自己“看病”,给自己“开刀”,进行自我治疗,从短板着手,完善体制机制,完善司法体制改革,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将改革到底观后感 篇10

史的长河奔涌浩荡,惟奋楫者先;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惟改革者强。

建设强大人民军队,动力在改革,出路也在改革。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整体性革命性改革全面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把握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鲜明提出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科学阐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一系列带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时代光芒,是党的军事理论最新成果,是改革强军的纲领性文献。

纵观历史,任何一场伟大的改革,都离不开坚强的领导和科学理论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国家利益全局高度统筹谋划军队建设,从政治大局高度思考处理军事问题,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盘子,上升为党的意志和国家行为。特别是亲自领导、亲自决策、亲自推动,提出一系列重大方针原则,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绘制了改革强军的宏伟蓝图和清晰路线图,为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坚强引领。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现在,我国进入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论是应对当今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贯彻落实强军目标和军事战略方针、履行好军队使命任务,都要求我们必须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军队是要打仗的。从这些年军队现代化建设和遂行军事斗争任务的情况来看,我军打信息化战争能力不够、各级指挥信息化战争能力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军事斗争准备存在不少短板。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原因是领导管理体制不够科学、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不够健全、力量结构不够合理、政策制度相对滞后。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我军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要靠改革。

“事之当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时为害。”近代以来,我国屡次错失军事革命机遇,结果军事上逐渐落后,最后到了被动挨打的地步。血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改革机遇窗口稍纵即逝,抓住了是契机,抓不住就是危机。这次改革,是在世界新军事革命转型加速的大潮流下进行的,是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展开的,是在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大背景下推动的,世情国情军情总体于我有利,机遇千载难逢,绝对不能再错过。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关键是要抓住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个“牛鼻子”,坚持用强军目标审视、引领、推进改革,全面把握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总体要求和战略举措。着眼于贯彻新形势下政治建军的要求,推进领导掌握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有机统一,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着眼于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抓住治权这个关键,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着眼于打造精锐作战力量,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推动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着眼于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着眼于开发管理用好军事人力资源,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着眼于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跨军地重大改革任务,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这次改革,推进力度之大、触及利益之深、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要着力统一思想认识,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近平总书记改革决策部署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坚决反对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的自由主义;要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抓改革举措落地作为政治责任,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近平总书记统一领导下有组织有秩序加以推进;要着力搞好配套保障,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确保新旧体制顺利对接、平稳过渡;要着力统筹其他各项工作,把工作指导重心、工作主线放在改革上,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改革来谋划、部署、推进。改革关头勇者胜。全军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坚定信心、凝聚意志,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拿出破釜沉舟的胆魄来,拿出中流击水的担当来,拿出闯关夺隘的拼劲来,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改革必成,强军可期。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为了设计和塑造军队未来,为今后20年、30年国防和军队发展打下基础。我们坚信,经过新一轮历史性改革,人民军队必将脱胎换骨、浴火重生,加快迈向强国军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