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是迷你句子网的编辑整理,主题为“伊利亚特读后感”,通过阅读作者写的作品,突然产生了一些独特的思考。在这之后,我意识到了文章中深层意义的重要性,希望您可以被文中所描绘的情节所震撼!
《伊利亚特》一书通过叙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希腊人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城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希腊人的生活方式、世界观、价值观,
特洛伊主将赫克托尔死时,希腊将领阿喀琉斯说道:我的命运怎样,只要宙斯和众神派定,我自会接受。在愚昧的时代里,未知的神是主宰,信仰神,也是一种乐观主义,不用每天去纠结生与死,悲与喜。而当狄俄墨得斯打了不死的天神阿佛洛狄忒时,奥林匹斯山的众神却都并不惊讶。因为许多奥林匹斯天神都吃过凡人的苦,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古希腊,蔑视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敬仰权威而又蔑视权威,从而获得了一种相对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正是推动希腊文明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激情和欲望组成的。我们只有使这三者处于一个有序的状态才能拥有一个公正的灵魂,这种状态就是由理性做主,激情和欲望归附于灵魂,始终让理性主导生活,让灵魂主导身体。而在一个国家(或城邦)里,当激情主导灵魂时,就会导致荣誉政体,其具体表现为求胜。《伊利亚特》里的英雄基本都奉行光荣至上的原则。这在赫克托尔被杀中就有体现赫克托尔内心独白道:我最好还是去杀死阿喀琉斯,或者在这城墙前面光荣地死在他手下,我最好和他决一死战,看奥林匹斯的主宰到底给我光荣还是给他光荣。让他勇敢的,是光荣;支撑他的信念的,亦是光荣;能让特洛伊战争打了轰轰烈烈的十年的,还是光荣。在围墙边的大战中,足智多谋的波吕达马斯劝赫克托尔不要再追赶希腊人时,赫克托尔呵斥道:对于一个勇敢的人,只有一种可信的预兆,那就是为祖国而战。这,也是一种求胜!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此时,古希腊(地域概念)的政体就是由激情主导的荣誉政体。另外,希腊人在平原上的大战失败后,希腊大军的阿伽门农王召集全体将领开会时,涅斯托说道宙斯让你做万民之主,你就应该好好地对待你的人民。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只要他的话说得中肯,你就应该倾听。从他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孤希腊的政治已经趋向民主化,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寡头政治。
希腊人对死者也是极其尊重的。特洛伊盟军将领萨尔珀冬阵亡后,射神阿波罗奉宙斯的命令将萨尔珀冬的尸体送出战场,用清水洗净,涂上香膏,给他穿上神的衣服,交给睡神和死神,让他们把萨尔珀冬送回她的祖国吕喀亚去了。这里对尸体的处理,足以体现了他们对死者的敬重。而且,《伊利亚特》中,有很多个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争夺尸体的画面。特别是在阿喀琉斯的朋友帕特洛克罗斯的葬礼上,更是将这种尊重演绎到了极致。火葬、献祭、举行纪念仪式等,向我们展示了古希腊人隆重的葬礼。
阿喀琉斯为帕特洛克罗斯举行的纪念仪式就是一次竞技比赛,其中包含了战车比赛,斗拳,摔跤比赛,赛跑,斗武,扔铁块,射箭比赛,投掷标枪。这些比赛项目均反映了希腊人爱运动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健康,更是为了生存。特洛伊战争中频频出现的战马、战车和御者,射神阿波罗的神箭,特洛伊城上投掷而下的石块,赫克托尔与阿喀琉斯决战时所掷出的长枪等等,无不昭示着冷兵器时代强壮体魄的重要性。
《伊利亚特》里各式各样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只是古希腊历史的冰山一隅,真想进一步了解希腊的故事,去发掘更多文明的源头!
“你们应当记住的是我在那火光中的模样。战败者赫克托尔,你们应当记住的是他立在希腊战船的船尾,被烈焰包围的模样。被阿基琉斯杀死、拖在战车后沿特洛伊城墙绕城三圈的赫克托尔,你们应当记住的是他身披银铜盔甲,容光焕发庆祝胜利的模样。”
这是意大利作家亚历山德罗·巴里科在其根据《伊利亚特》改写的《荷马,伊利亚特》中在赫克托尔放火烧毁敌船后为他安排的一段独白。火烧敌船是赫克托尔在特洛伊战争中的巅峰时刻,在这场战斗中,他一往无前、杀敌无数,直至最终获胜。这的确是值得人们记住的英雄时刻,可是赫克托尔不知道,在他“充满热望”“勇猛攻击”,以为可以一举击败敌军之时,他毁灭的命运早已注定,而这暂时的胜利巅峰只是宙斯的安排,为的是让阿基琉斯获得更大的荣誉。
特洛伊战争中,神明对赫克托尔不可谓不眷顾。在进攻希腊战船的过程中,宙斯命令对抗特洛伊人的波塞冬退出战场,让阿波罗在赫克托尔在受到大埃阿斯的攻击后将他救活过来,并使他避开透克罗斯的箭矢。之后阿波罗甚至帮助赫克托尔杀死了帕特罗克洛斯。但这眷顾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赫克托尔注定将死于阿基琉斯之手,没有神祇能够改变他早已编织好的命运。也正是因此,当宙斯用天秤称量赫克托尔与阿基琉斯的命运,赫克托尔的一侧滑向哈得斯的冥府时,阿波罗果断地放弃了保护他。
但赫克托尔的一生并非只是命运的玩物和众神的棋子。当没有神祇在场时,特洛伊第一勇士赫克托尔真实的样子方才得以展现在读者面前。
战场上的赫克托尔是一名令敌人畏惧的战士,在史诗中,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便是在阿基琉斯表达自己“愤怒”之时:“总有一天阿开奥斯儿子们会怀念阿基琉斯,那时候许多人死亡,被杀人的赫克托尔杀死”,足见英勇的赫克托尔在希腊联军中的震慑力。对祖国的爱与责任使赫克托尔一向冲杀在阵前,即便是在接受弟弟赫勒诺斯的建议回城通知母亲向雅典娜献祭时,他也一直心系战场,先后拒绝了母亲、海伦和妻子安德罗马克的挽留。
赫克托尔在城楼上与安德罗马克道别的情节是史诗中少有的充满温情的片段之一。他已预料到特洛伊城将会毁灭,他关心父母兄弟与特洛伊人的命运,更不忍见到妻子遭受苦难,“但愿我在听见你被俘呼救的声音以前,早已被人杀死,葬身于一堆黄土”。最令人动容的细节是,赫克托尔年幼的儿子害怕父亲威武的头盔,赫克托尔与妻子见状莞尔,而后他便摘下头盔,亲吻儿子,并向众神祷告,希望儿子将来能胜过自己。最后,赫克托尔劝妻子不要过于悲伤,要她回家去,因为“打仗的事男人管,每一个生长在伊利昂的男人管,尤其是我。”赫克托尔是位好丈夫、好父亲,但作为普里阿摩斯王的长子和特洛伊人的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他没有留在妻儿身边,而是选择了为国而战。
赫克托尔的柔情并不只体现在与妻儿在一起时。他的温柔掩藏在勇猛的进攻和狠厉的话语之下,却会在战场之外流露出来。看见帕里斯避战不出,赫克托尔严厉斥责对方的怯懦,却也在帕里斯披甲赶来时表示欣慰和鼓励。他称赞帕里斯的勇敢,也责备帕里斯此前的疏懒,说自己听见特洛伊人说帕里斯的“可耻的话”感到悲伤,同时告诉帕里斯“这些事日后可以补救”,只要神明让他们能够在将敌人赶出国土后在家中献祭——哪怕他已预料到特洛伊将会毁灭。很难说清赫克托尔是对保卫国家还存有希望还是说这些话来鼓励帕里斯,或许二者兼而有之,但明确的是,他虽然因帕里斯给国家带来灾难而感到愤怒,却并未让这愤怒压倒手足之情。更重要的是,赫克托尔虽然责备帕里斯躲避战斗,却从未指责过被其他人认为是红颜祸水的海伦,还在其他人向海伦发难时出言劝说,这足以表明他的善良。在危难时刻,赫克托尔没有简单地归咎他人,而是负起了自己的责任——相应地,也要求帕里斯负起他的责任。
如果说要明白赫克托尔的温柔才能认识到他的坚定,那么同样,要知道他的胆怯才能理解他的勇敢。
虽然是特洛伊的第一英雄,但作为一个凡人,赫克托尔依然会感到害怕,这是他与无所畏惧的女神之子阿基琉斯不同的地方。作文在第一次对阵大埃阿斯时,面对魁梧强大的对手,他的心“在胸中加快悸动”,但他没有逃跑,“因为是他发出挑战”。史诗中也曾不止一次提到过,赫克托尔面对敌军的凶猛攻势想要退却,在战友的责备和激励下才又重新开始作战。
赫克托尔最糟糕的时刻是在面对复出的阿基琉斯时转身逃离,被对方绕着特洛伊城墙追了三圈。但如此怯懦的表现能说明他不勇敢吗?如果他是个懦夫,就不会不顾父母的苦苦劝说、坚持留在城门外等待向他冲来的阿基琉斯。在这段等待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活动:他知道自己此前因为坚持不撤军而折损了军队,愧对特洛伊人,也明白假如他卸下盔甲试图与阿基琉斯讲和,对方也只会无情地将他杀死,因此,他决心独自留在城外面对最强大的敌人。
但赫克托尔的这些畏惧和顾虑,在他意识到阿基琉斯有雅典娜相助、自己却孤立无援的时候,都已经不再重要。赫克托尔发现自己受到雅典娜的蒙骗,是一个重要的悲剧性转折点,在这一瞬之前,他还以为凭借自己的武艺有机会能杀死对手、为特洛伊除掉最大的灾祸,而此刻却明白了自己必死无疑。但在这关键的一刻,他却没有再逃离。“命运已经降临。我不能束手待毙,暗无光彩地死去,我还要大杀一场,给后代留下英名。”他已知晓自己无法逃脱毁灭的命运,却依旧拔出长剑扑向阿基琉斯。在这一刻又有谁能说赫克托尔是个懦夫?他曾经害怕过,但他选择了不退缩。于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留给世界的是英勇进击的姿态,“有如高飞的苍鹰”。
所以,赫克托尔,我不愿像巴里科所写的那样只是记住你火烧敌船的胜利模样。凡人的战争是神祇之间的博弈,英雄的成败是命运织就的幕网,奥林波斯山上的众神导演了这场由命运女神写好脚本的悲剧。而你,赫克托尔,在阿基琉斯撼动天地的愤怒中,你成了他荣誉之路上的铺路石,因为他是受神明宠爱的女神之子,而你只是一介凡人。可是,真好啊,“神样的”你只是凡人,所以在众神操纵的战争胜败之外,你拥有与你的头盔一般闪亮的人性。我要记住的是你在城楼上与妻儿话别时的模样,是你独自在城门外等待对手的模样,是你最终决定挥剑出击的模样——那时候没有神明站在你这一边,而你的温柔、你的勇敢,都只属于你自己。
虽然从小就知道荷马,却从未看过《伊利亚特》或《奥德赛》,这次选修西方文学史才让我有了这个机会。
我非常震惊于这本书。传说中荷马是位盲诗人,他记录了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荷马描绘了10年战争中最精彩绝伦的一部分,让我对神秘的希腊文化无限地向往。
《伊利亚特》中,两位主角的形象都十分饱满,阿伽门农是典型的统治阶级,很霸道很专制,但是让我惊讶的是他很勇于承认错误,肯为了整个希腊联军而牺牲自己的一些尊严,低头向阿喀琉斯认错,并将自己的宝贵财富相送,我觉得这是整个希腊联军十年不倒很关键的一个因素。而阿喀琉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勇士,他英勇善战,为人正直,对阿伽门农的无理、嚣张直言不讳,他也很讲义气,因为自己好兄弟帕特洛克罗斯的死,他气愤填膺,杀了赫克托耳以复仇。这真的是大快人心。
另外,书中富有特色的是有许多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比如众神之首宙斯、宙斯之女智慧和艺术的女神雅典娜、海洋女神忒提斯、火神赫淮斯托斯等。阿喀琉斯的英勇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众神的相助,实在是天之骄子啊。
看完《伊利亚特》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希腊人真的很神奇。首先这本书只描绘了10年战争中的第十年中的几十天,这个描写方法实在比很多大学生喜欢的报流水账高明许多。而且希腊人富有想象力,将这么多的神话人物创造出来并参与了这场战争。另外,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来看,那些创作这本书的行吟歌手的逻辑似乎相当好,基本没什么情节的纰漏,这个比国内很多电视连续剧甚至美剧都要厉害,他们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绘也很出色,虽然简单易懂,但又很生动。在这场持久战中,希腊人与特洛亚人的智慧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作为一个为自己祖国悠扬文化自豪的人,我也深深地钦佩着希腊文化,这次阅读《伊利亚特》让我真正地放眼看世界。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主要围绕英雄阿基琉斯的两次疯怒展开,全篇一开始交待残暴、贪婪的阿伽门农王在一次议会中引发了卓越的阿基琉斯的愤怒,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事件又催发了特洛伊人最勇敢的赫克托尔杀死了阿基琉斯的同伴,如此激发了阿基琉斯的第二次愤怒,最后以阿基琉斯为同伴报仇,愤怒平息而收尾。
如此看来统领全篇的是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但是从荷马所叙述的一系列事件来看,左右了阿基琉斯愤怒的却是至高无上的神明——宙斯和赫拉的的内斗引发了神与神,神与人,甚至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战争。这是受那个时代神化传说的局限,并非出自荷马的意愿。
从目前的观点来看,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是海伦,一个貌美如天神的女人引发的。但从《伊利亚特》的情节来看,荷马似乎否定了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是海伦引发的,相反,他认为引发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是至高无上的神明蒙惑了阿伽门农王的头脑,从而触发了阿基琉斯的愤怒,使得特洛伊人有机可趁。其实,那根本就不是神明的意旨,而是残暴的统治者,是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纷争不断,这点我们可以从史诗中找到。当然,那个时代的人通常把统治者视若神明,以至于到了今天都有很多学者认为特洛伊战争是为了一个女人而爆发的,其实大错特错,也是荒唐可笑的.,甚至一些学派,如精神分析法也为此奠定了理论基础,说来更是让大家啼笑皆非了。
事实上,特洛伊战争之所以会爆发,无非就是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为了统治更辽阔的疆土,联合各方的首领,而他们又各怀鬼胎,且都想从战争中捞到好处,或者说是得到战利品。
伊利亚特里描写死亡最常用的句子是:“无边的黑暗笼罩了他的眼睛。”
但是各人的死亡描写得各不相同,在死亡之中发现诗意,这是荷马的独到之处。这是暴力型的:
“他首先投枪,击中插顶马鬃的头盔,坚挺的突角,铜尖扎进厄开波洛斯的前额,深咬进去,捣碎头骨,浓黑的迷雾蒙住了他的眼睛。他栽倒在地,死于激战之中,像一堵翻塌的墙基。”
这是优美型的,将人比作杨树(罗念生版翻译做梣树),很美:“他翻倒泥尘,像一棵杨树,长在洼地里,大片的草泽上,树干光洁,但顶部枝桠横生;一位制车的工匠把它砍倒,用闪光的铁斧,准备把他弯成轮轱,装上精制的战车。
血腥型的:
“投石者赶至他的身旁,壮士裴罗斯,一枪扎在肚脐边,和盘捣出腹肠,满地涂泻,浓黑的迷雾蒙住了他的眼睛。”
细致型的。请注意荷马是怎样细致地描写解剖结构的:“犀利的枪矛打断了后脑勺下的筋腱,枪尖深扎进去,挨着上下齿层,撬掉了舌头。
裴代俄斯倒身泥尘,嘴里咬着冰凉的青铜。”这些都可以归结到阿喀琉斯的愤怒:“他的暴怒招致了这场凶险的灾祸,给阿开亚人带来了受之不尽的苦难,将许多豪杰强健的魂魄打入了哀地斯,而把他们的躯体,作为美食,扔给了狗和兀鸟,从而实践了宙斯的意志”
这个图像跟李白有点类似:“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但是精神毫不相同,因为荷马是希腊人:“凡人的生活,就像树叶的聚落。
凉风吹散垂挂枝头的旧叶,但一日春风拂起,枝干便会抽发茸密的新绿。
英雄史诗,有时间再听一次。
荣誉,声名,出身,家产,是当时人们最重视的东西,对光荣的英雄梦想的追求,甚于生命本身,为了勇气、荣誉和美名,一个个骁勇的神的和凡人的儿郎,纷纷奔赴并丧命于血腥残酷的战场,他们人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此,生命于荣誉面前,轻如鸿毛!
那是人类的年少时代,率性纯粹,血气方刚,体魄强健,思维敏捷,神勇过人,同时充满了无知、冲动、欲念,无论是人还是神,他们用生命和灵魂谱写了神话。
神与凡人,英雄与懦夫,男与女,无一例外地兼具了各种人性的优点和缺点,这一特质贯穿人类的历史——永恒不变的人性史,它也将继续被传承下去。
——这就是人,在我的少年时代似乎已明了的定律和结局,也许正因此才那么抑郁悲观……
谈一下诗中所揭示的“命运”,这也有永恒不变的定律。
神主宰着人的命运,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的分歧、矛盾、争斗,这种种纷争的结果就是以摆布人类的生老病死、战争与和平告终。
——命运是无常的,它掌控在神的手里。
神也不是蛮不讲理的,他们也会妥协,彼此制衡,他们任性妄为,也明白是非,因而他们会根据人性的光荣与卑劣进行各种“奖赏”与“惩罚”,安排人类的福与祸,类似于中国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命运是自造的,性格决定命运。
无常与有常,站在天秤的两端,到底向哪边倾斜,并没有恒定的方向,这么说来,命运也许是更多的无常吧……
诗的语言很有意思,比喻也很有趣生动,切合当时的现实生活,就嫌反复的内容太多了!也许,与《诗经》同时代的《荷马史诗》也善用“反复”和“比兴”?《诗经》篇幅短,我们觉得它反复比兴得可爱动听,《荷马史诗》篇幅长,我们便觉得它反复比兴得啰嗦乏味?……也许……这也是东方的少年和西方的少年的异同?
我想,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在古代希腊应该是耳熟能详的,那些遥远的英雄故事世世代代在人们中间传诵着,在这样的状况下,重要的不是故事本身,每个人都知道那些英雄的结局,每个人都知道奥德修斯经过多年漫长的漂流,终会返回家乡,和妻儿团聚,过上和美的生活,也都了解在特洛伊城下赫克托耳一定会杀掉阿喀硫斯忠诚的伙伴帕特洛克罗斯,以至于阿喀硫斯在无法忍受的悲痛之下发誓为战友报仇,最终呼唤来自己死在特洛伊的命运,下到地府,永远无法返回家乡…所以史诗本身的任务从一开始就和现代那些侦探**有所不同。那些侦探**总是试图将罪犯写得平易近人,以至于你读到最后几页发现某个人畜无害的老太太是某个连环杀人案的**时,会吓得头发都站起来然后受到极大的震撼,不,不是这样,荷马的任务从一开始就是不这样的,《伊利亚特》——他的结局是所有希腊人了然于心,早有准备的,所以你可以看到荷马处处都好像在提醒听众,就好像我们将要和阿喀硫斯共同迎来最后的那个显而易见的结局。
和永恒的神明相比,人的生命终究是有限的,终究要受到各种限制,这个观点在故事中反复渲染着,白天到来战士们在战场上一个个倒地身亡,就连赫克托耳也哀叹着神拥有无限,而人类却没有办法得到。阿基里斯所有的疑虑都来自对死亡的恐惧。他看到人类生活本身就有这种矛盾和不可调和的无奈,所以一直在犹豫。为什么人类受苦如此之久?年轻人在战场上夭折,而战争这种带给人无数痛苦的东西本身又是毫无道理的,少女们被随便塞给某个人,就好像是一个物品,老年人享受安静的一生,到老的时候却惨遭厄运。
荷马他带出了很多著名的希腊神话来烘托那种疑惑,在那些故事里妄图和神明还有命运对抗的凡人免不了遭受厄运,而这样的厄运是理所当然的吗?阿喀硫斯试图躲避这样的厄运,但是在希腊人看来害怕死亡不是好的品质,正如白天人们在战场上拼命厮杀,夜晚却会极度狂欢,对悲惨的事情加以消解一样。
然而尽管死亡对于每个战士而言都是近在咫尺,他们也绝对不会让死亡的恐怖和战争的惨痛伤害生活的乐趣,即使是面对一场理亏的战争,赫克托耳也终究要誓死保卫自己的家乡,即使是不理性的代价惨痛的战争,也不能改变他保卫国家的愿望。他们都实践着希腊曾经存在但是现在消亡掉的某些伟大的精神。对我而言阿喀硫斯实践了希腊最伟大的精神,他明知道自己会死去,但是他还是迎着命运走了上去----他不是像一头小猪一样被动接受了自己的命运,而是经历了思考,主动做出了最后的选择,那就是他愿意为帕特洛克罗斯奉献自己的生命,就连神明也不能阻止他的脚步,这是阿喀硫斯作为人为自己赢得的所有的尊严。
我相信这是荷马想告诉我们的,至少是他想告诉我们的很多事情的一部分。
在古希腊,《伊利亚特》不仅仅是一本**一个故事一首诗,这是一个教材,它讲述了最伟大的英雄们,他们有着最强健的体魄,在一场让人绝望的战争中坚持到了最后,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些英雄的故事将要教育那些孩子们何为真、善、美,这是非常重大的任务,所以它本身也包含了很多真实复杂而艰深的内容。
通观全书,会让人惊奇地发现,最初的时候人类的战场和俄林波斯的神殿是一样的,每个凡人和神明都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但是最后不管是天上还是人间都归于和谐,阿伽门农和阿喀硫斯最初的争执在更重大的现实困境面前被妥善解决了。全书赞扬的是有所牺牲然后顾全大局的品德。赫克托为了保卫自己的城邦而牺牲,他也是书中仅次于阿基里斯的英雄。荷马并不吝惜赞美他,因为热爱祖国,为他付出一切,无疑是最好的品质。
同样,帕特洛克罗斯在世时也受到很多赞扬。他的和善和亲切获得了广泛的尊敬,他的性格是如此温柔,以至于他冒着危险假扮阿喀硫斯上了战场,他死去之后,也有无数的希腊战士为了保护他的尸体不受特洛伊人侮辱而献出生命。荷马他不遗余力地赞扬这些非常好的品质。
好的东西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受到赞扬。艺术就是为了记录人类的这些美好品质。
然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英雄之中的英雄阿喀硫斯,在帕特洛克罗斯死去之后,他是那么深情,那么坚决,为了复仇他宁肯陷于暴躁而不理智的境地,作者对这些场景有非常详细的描述,他变得那么暴躁,不肯让帕特洛克罗斯下葬,不肯吃饭喝水,不肯放过所有特洛伊人,只是为了发泄自己失去帕特洛克罗斯的痛苦。荷马对他的不理智充满了同情,他并没有任何贬低阿喀硫斯的想法,因为在古希腊为了给自己的伙伴报仇是非常高尚的行为,而阿喀硫斯不仅是为伙伴报仇,更是用自己的生命献祭,尽管现代人很难想象为一个人付出生命的那种激情,也许放弃生命对我们现代人而言是不可在理性上加以理解的,因为生命是人最为宝贵的东西。但希腊人的理想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丰富的激情而不是理性。也就是说,正如狄德罗所说,所有优雅而理性的东西在艺术上都不会成功。他喜欢的是原始的疯狂,愿意为激情牺牲自己的生命。
我认为他的爱好和对“美”的理解,也是对《伊利亚特》最好的注解。《伊利亚特》揭示了真正的至善至美。
阿喀硫斯自己一刻都没有忘记悲伤,他无法让帕特洛克罗斯复活,无法扭转某种不可捉摸的命运,但是“他不可以活,我却可以去死”,帕特洛克罗斯不能复活,阿喀硫斯却可以自己主动去地府与他相伴。这其实是很高尚的品质,和为了国家奉献生命,为了拯救别人甘愿牺牲自己的那些人同样高尚,也是我们现在的人很难想到,也很难达到的境界。有时我想,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现代人太文明,太拥有,太享受,太现实,所以他们失去了曾经拥有的崇高。
我真的想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认为阿卡迪亚斯为帕特洛克勒斯献出生命的行为是一种纯粹的愚蠢行为?有多少人,像亚历山大大帝,会被荷马的悲剧所感动?
但是我也相信无论世事如何,无论人们多么浮躁,总有一些人,他们追求理想和真挚的那种心意不会改变。就像那些伟大的希腊人民一样,即使是在浮躁的时代,他们仍然回追寻远古使是中所铭记的真善美。
曾经认为**中的战争是宏伟壮丽的、气势磅礴的场面,千军万马,浴血杀敌,但真正的英雄总能在战后的黎明曙光中、在遍地狼藉之中找到一片安静的土地,与相爱的人相傍瞭望那个晨昏交替时的天空,缅怀一段逝去的时光,等待下一个黎明。但《伊利亚特》却带给了我一种不同的感觉,未必所有战争都是崇高壮丽的,未必所有英雄最后都能拥有完美的结局。两军交战的喊杀、万马奔腾的嘶鸣、血肉横飞的厮杀,这勾勒出的战场除了气势,更有悲凉,战鼓声中,无数战士倒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抑或是自己的城门前,为自己的国家战到最后一刻也许他们无怨无悔,但闭上双眼的那一刻,他们心中必定还有对这个人世的依恋和不舍,也许他们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挚爱的情人在翘首以盼他们的归来,却还不知此时他们挚爱的人与他们已阴阳相隔,再也无法说上一句安慰的话。(励志的句子 M.J458.COM)
战争,不会纯粹伟大的,因为它的背后蕴藏着太多家庭的妻离子散、太多恋人的生离死别,这些对人而言刻入骨髓的痛,使得无论目的多崇高、结果多辉煌的战争,也会蒙上一层难以消散的阴影。
凡有战争,必定会出英雄,就如“乱世出豪杰”一般。我想,未必是战争塑造了英雄,因为英雄的许多品质与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或是在战争之前的成长岁月中就早已积淀起来的,但战争却让这些英雄身上的光华得到一种契机以最耀眼盛大的姿态绽放出来,被一代代人传颂,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又将他们身上的美无限扩大,不再去介怀他们的不足,最终成就了他们最光辉的形象。我认为此时的英雄不仅代表着一个人,更是人们精神的追求和寄托。
但不可否认,他们无疑是英雄。他们的名字是永垂不朽的,必须以勇气、勇敢和策略为支撑,成为最坚实的基石。
特洛伊战争的第一个原因是女神之间的争端,但它导致了希腊和特洛伊之间长达十年的战争。《伊利亚特》的战场上主角是人,它尽情展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但诸神却又一直在白云缭绕之间用他们不朽的双眼注视着这一切,也干涉着战争的进程。黑暗中是无法逃脱的命运。帕特洛克勒斯被赫克托刺死,赫克托倒在特洛伊城门前阿基里斯的长枪下。
这是人类生命的脆弱和无奈,但即便如此,人们也不会放弃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力量。即使已经知道有些东西自己无力掌控,即使知道天上的诸神已然宣判自己的死刑,依旧不失英雄本色,在死神面前舞剑冲杀,最后一次绽放出自己的光芒,展现给诸神给世人,留证这一生的光彩。
我想,这是人类的尊严与骄傲。
**中国的战争只是一个宏大的背景,就像舞台上华丽的幕布和音响效果。真正上演在舞台上的,是战争展现出来的真实而美丽的人性。那一幕幕血光剑影间士兵们为国家不顾生死的奋战,那一出出城墙后面女子们痛失亲友的哭泣,那些交织进生命深处的爱与痛,萦绕在滚滚历史长河上空,唱出叩击灵魂的悲歌。诸神掌控时间与永恒,人类的生命却是脆弱而短暂的,但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学会珍惜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和自己终有一天会离去;正是因为生命被设置了太多无奈,人们才不甘心就这样诚服于命运,才想要放手一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光华。
战鼓喧哗,城市被摧毁和重建,但人性的光辉是永恒的。
《伊利亚特》:荷马著,傅东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参考:《世界电影理论思潮》2002年版,游飞、蔡卫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一、 对比:《伊利亚特》叙事方式和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
经典好莱坞的叙事系统(classic hollywood narrative system),又被尼尔·巴奇(noel burch)在《实用电影理论》(theory of film practice)一书中称为“表达的程序性格式”(the institutional mode of representation ,imr)。
著名电影人安德烈·巴赞说:“理解影片表达什么,最好先懂得它是怎么表达的。”赫曼·g·温伯格则说,叙述故事的方式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伊利亚特》是一部较为古老的西方文学经典,美国好莱坞电影则是现代大众文化的代表之一,但是二者在叙事方面却有着某种惊人的一致性。莎士比亚说:“阳光下面无新事。
”这是否又是一次对经典的回归呢?
一。在经典的叙事结构中,故事中的事件是围绕着神谜和解谜的基本结构来组织的。在故事的开头,常常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时件,打破了虚构存在世界的和平与和谐。现在,叙事的任务是处理失衡的世界,重新找到世界的和平与和谐。
《伊利亚特》虽然叙述的是特洛伊战争中的一个片断,却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由团结到**,再到团结的故事,或者说是由愤怒到愤怒消解的故事。《伊》开篇,希腊联军已经和特洛伊及其盟友对峙九年,“阿尔戈斯人并不松懈,只是因为特洛亚人养精蓄锐,对于他们很少攻击,所以他们转而侵略特洛亚城附近的地区”。这是一种力量的平衡,但被阿基里斯的愤怒打破了。
第一种情况是,希腊盟军失去了阿基里斯,力量平衡开始向特洛伊倾斜。特洛伊人失去了维持平衡的支点,有机会趁机进入。当然,他们不会轻易放过的。状况二,为给阿基琉斯复仇机会,宙斯**阿伽门农,希腊联军贸然出动,使秩序更加混乱。
随后《伊》叙事的任务就是解决矛盾,使阿基琉斯回到战场,战争又回到两军对垒的正常秩序。
一开始感觉三十来岁来读《伊利亚特》,是不是有点晚了,属于补课。读了以后,发现一切来得刚刚好,最近读书总是有这句话在脑子里萦绕,按照荷马的说法,这是神有翼飞翔的话语。
《伊利亚特》和电影《特洛伊》讲的是同一个故事。《特洛伊》很震撼,故事情节的推动有着现代人非常现实的逻辑,我们看起来很容易理解,电影里面也没有出现神,即便阿基琉斯的母亲也是人样的母亲讲话。
如果讲《伊利亚特》关于神的部分裁剪掉,我想,这个故事所有的转折变得莫名其妙。比如小时候写作文,正在干一件坏事,突然想起父母或者哪位名人的一句教导的话,发现自己错了,要改变自己。有时候这个转折也发生在内心中的自我、本我、超越,莫名其妙的对话。
现在看来,这样的写作幼稚可笑。《伊利亚特》正好用神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故事在神和人之间穿梭。站在故事之外来看,这就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神可以操控人,一句有翼飞翔的话,就改变了人原有的行为逻辑。
《伊利亚特》的读者站在故事之外看,故事美得不得了,神和人都充满了个性,而且人跟孩子一样,有着自己的小心思、小癖好,表现得却很率真。而人因为相信神,面对不可把控的变故,表现得自在、安静。
《伊利亚特》扣掉神的部分,扣掉的正是命运。幼稚的写作虽然往往是编造,真实的生活却不可避免地出现突然的转折,往往也弄不清楚,不知道是突然想起了谁、突然看到了什么、突然明白了什么,但总是觉得非这样去做不可。大概毛姆笔下的《月亮与六便士》真是如此。
80后很少能真真认识到命运,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买车、买房、生小孩、二胎,一步又一步,一环扣一环,这不是命运,这是工作流程。
有人说我们一生都在比,小时候比成绩、大了比有钱,老了比儿女成绩,最后就比命长。大家都在同一个轨道上,能比什么?无非就是这些。
当像《月亮和六便士》的思特里克兰德一样,突然一天发现,我真的应该改变了。那才是命运之神第一次向你招手,伊里斯有翼飞翔的带来了宙斯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