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在读书时,虽然诗句是诗词的一部分,但它们的概念确实一样的。在我们常见的诗词中,古诗词按照内容可分为九大类。我们在阅读古诗时,可以了解到文学的兴旺衰落。那么,怎样诗句的句子才是最经典的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作者: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

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注释:

1、绿玉杖:神仙所用之杖。

2、南斗:即斗宿星。

3、屏风九叠:形容山峰重叠,状如屏风。

4、青黛:青黑色。

5、九道:古代地志说,长江流到浔阳境内,分为九派。

6、谢公:指刘宋谢灵运。

7、琴心三叠:道家修炼的术语,意思是使心神宁静。

8、玉京:道家说元始天尊在天中心之上,名玉京山。

译文:

我原是楚国的狂人,高唱凤歌讥笑孔丘。

手执神仙的绿玉杖,早晨我辞别黄鹤楼。

为着寻仙,我遍访五岳不辞遥远,

平生中,我最爱好到名山去遨游。

庐山高耸,与天上的南斗星靠近,

五老峰的九叠屏,好象云霞展开,

山影湖光相映衬,青黑绮丽俊秀。

金阙前香炉峰和双剑峰,高耸对峙,

三石梁的瀑布,恰似银河倒挂飞流。

香炉峰的瀑布,与此遥遥相望,

峻崖环绕,峰峦重叠直至天上。

苍翠的山色映着朝阳,红霞更加绚丽,

在鸟飞不到的峰顶,俯视吴天真宽广。

登上庐山纵览天地,才领略天地壮观,

俯瞰茫茫长江永去不还,流向东方。

万里黄云起伏,两岸的景色不断变幻,

长江九条支流,翻滚着雪山般的白浪。

爱作赞美庐山的歌谣,诗兴都因庐山所触发。

闲对石镜峰窥看,我更加心清意畅,

谢灵运当年游处,早已被青苔掩藏。

我早就服了还丹,对世俗毫无情念,

心神宁静了,就觉得仙道已经初成。

向远处看去,仙人们正驾驭着彩云,

手捧芙蓉到玉京山,去朝拜天尊神。

我早与汗漫仙人,相约在九天之顶,

心想接你这个卢敖,一起同游太清。

赏析:

这首诗是咏叹庐山风景的奇绝,游览飘然,猛发学道成仙之欲望,并进而邀请同伴。诗分四段。首六句为第一段,是序曲。以楚狂自比,对政治淡漠,透露寻仙访道隐逸之心。庐山八句,为第二段,以仰视角度写庐山瀑布相望、银河倒挂、翠影映月、鸟飞不到雄奇风光。登高八句为第三段,以俯视角度,写长江茫茫东去、黄云万里、九派流雪的雄伟气势,并以谢灵运故事,抒发浮生若萝,盛事难再,寄隐求仙访道,超脱现实的心情。早服六句为第四段,想象自己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到达向往的自由仙界。并以卢敖故事,邀卢侍卿同游。??

全诗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五岳寻仙不辞远,可借以作事业追求者的警句。

jZD365.cOm更多诗句编辑推荐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沙丘城下寄杜甫》

作者:李白

原文: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释:

1、沙丘:指唐代兖州治城瑕丘。沙丘城一说为位于今山东肥城市汶阳镇东、大汶河南下支流洸河(今名洸府河)分水口对岸。而根据1993年出土于兖州城东南泗河中的北齐沙丘城造像残碑(又名沙丘碑),兖州古地名为沙丘,又名瑕丘,于唐代为鲁西南重要治所,李白应于此居住。由于此重大考古发现,学术界基本上认同兖州为李白居住之沙丘城。

2、来:将来,引申为某一时间以后,这里意指自从你走了以后。竟:究竟,终究。

3、高卧:高枕而卧,这里指闲居。《晋书陶潜传》: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4、夕:傍晚,日落的时候。连:连续不断。秋声:秋风吹动草木之声。

5、鲁酒两句:古来有鲁国酒薄之称。《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此谓鲁酒之薄,不能醉人;齐歌之艳,听之无绪。皆因无共赏之人。鲁、齐:均指山东一带。空复情:徒有情意。

6、汶水:鲁地河流名,河的正流今称大汶河,其源有三:一发泰山之旁仙台岭,一发莱芜县原山之阳,一发莱芜县寨子村,流经兖州瑕丘县北,西南行,入大野泽。耿元端说汶水在曲阜之北七八十里处向西流,思君若汶水只是联想到汶水,不能认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参见《百家唐宋诗新话》)。

7、浩荡:广阔、浩大的样子。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

翻译:

我来这里终究是为了什么事?

高枕安卧在沙丘城。

沙丘城边有苍老古树,

白日黑夜沙沙有声与秋声相连。

鲁地酒薄难使人醉,

齐歌情浓徒然向谁。

我思念您的情思如滔滔汶水,

汶水浩浩荡荡向南流去寄托着我的深情。

赏析: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在李白传世的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但是,律体的盛行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然不是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

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


《送路六侍御入朝》

作者:杜甫

原文: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翻译:

与儿时的旧友分别了四十年,在此之间的杳无音信令我们都感到茫然失落。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的久,谁能想到在某地能重新会合?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

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冬景伤感,只见酒边的剑南春色,别筵的眼前风光。我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冒犯了我这个愁人;而它之所以冒犯了我,是由于我和朋友后会无期,离怀难遣。

赏析:

关于路六侍御的生平,详不可考,从诗的开头一句看,是杜甫儿时旧友。作此诗时,杜甫五十一岁,四十年前,他们都在十岁左右,正是竹马童年。诗人用童稚情亲四十年完满地表现出童年伙伴那种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四十年,在这里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并不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归于淡忘。正因为如此,下句说,中间消息两茫然。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无从问讯,故有茫然之感。而这种心情,彼此间是相同的,所以说两茫然。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的久,没能想到会有重新相见的一天。所以说忽漫相逢。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忽漫相逢是别筵,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从过去到重逢,聚散离合是这样的迷离莫测;从分别悬想将来,诗人把感慨集中地写在更为后会知何地这句话里。这是全诗的主脑。它包涵有下列两重意思:路六侍御这次离开梓州,回到长安去做官,勾起了杜甫满腹心事。他设想:倘若今后能和路六再度相见,这地点又将在哪里?自己能不能够也被召还朝廷?回答是不可知的。从他自身蹭蹬坎坷的生活历程,从这次和路六的聚散离合,诗人懂得了乱世人生,有如飘蓬泛梗,一切都无从说起。这是就空间而言的。从时间方面来说,过去的分别,一别就是四十年;别时彼此都在童年,相见时俱入老境。人生苦短,更为后会,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诗人没有直说后会无期,而是以诘问语发出咏叹,体现出他的向往之切、感慨之深。

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它本身有个时间的层次。这里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诗从童稚情亲依次写来,写到四十年来,中间消息两茫然,不接着写相逢和送别,而突然插入更为后会知何地。乍一看,恍如天外奇峰,劈空飞来,让读者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实际上,更为后会,就已逆摄了下文的忽漫相逢。因为没有眼前的忽漫相逢,诗人是不可能想到将来的更为后会的。这句对上句来说,是突接。由于这样的突接,所以能掀起波澜,把诗人感伤离乱的情怀,表现得沉郁苍凉,百端交集。就下文来说,这是在一联之内的逆挽,也就是颠倒其次序,用上句带动下句。由于这样的逆挽,所以能化板滞为飞动,使得全诗神完气足,精彩四溢。如果没有诗人思想情感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在诗歌艺术上深湛的造诣,也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诗的后四句写景,另起了一个头,颈联和颔联似乎毫无相干。其实,这景物描写,全是从上文的别筵生发出来的。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别筵的眼前风光。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伤情的缘故。尾联中的不分和生憎,恰恰成为绾合上半篇和下半篇的纽带,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诗的整体。全诗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一气运转,跌宕起伏;而诗句的措辞,脉络的贯通,则又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的特点。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2、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3、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4、与:给。

5、随风:一作随君。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翻译: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

听说你路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

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赏析: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辛弃疾:山鬼谣


《山鬼谣》

作者:辛弃疾

雨岩有石,状怪甚,

取《离骚》《九歌》,

名曰山鬼,

因赋《摸鱼儿》改今名。

问何年、此山来此?

西风落日无语。

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

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

一杯谁举?

举我醉呼君,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

须记取:昨夜龙湫风雨,门前石浪掀舞。

四更山鬼吹灯啸,惊倒世间儿女。

依约处,还问我:清游杖履公良苦。

待万里携君,鞭笞鸾凤,诵我《远游》赋。

石浪,庵外巨石也,长三十馀丈。

赏析:

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到博山游览。雨岩在博山之隈,风景绝佳。据题注,雨岩有石,状怪甚,词人借用了屈原《九歌》中的山鬼名,而将这首词的词牌名由《摸鱼儿》改为《山鬼谣》。

这首词写得诡异奇特,与石之怪甚十分相称。

上阕头二句问何年,此山来此?着一来字便把偌大一座博山拟人化了。从历史长河中来看,这座山当有形成的日期,但在科学知识不发达的古代,谁能解答这个问题呢?提问的对象,并不确指,又巧妙地以西风落日无语作答,使渺茫的太古融入了瑟瑟西风、奄奄落日之中,竟不能够究洁。既渲染了冷峻阴森的气氛,又引起日落后神秘可怖的悬想。究诘既无所得,所以紧接着便以猜度之词说: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伏羲即太昊。《白虎通号》: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传说伏羲始画八卦,造书契,揭开了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列子天瑞》:太初者,气之始也;《易》易有太极疏云: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说这怪石早于伏羲,实际上便把近在眼前的怪石写得超越千古,无与伦比。这是从纵的方面来写的。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则是从眼前的景物照应远古写的。空山无人,溪水清澈,缘溪而行,一尘不染。人间虽然经历了沧桑,但这儿依然红尘不到,只此才与太古相似。既突出了雨岩环境的无比幽静,又透露了词人对纷扰、龌龊现实的厌恶。词人独游雨岩的词作,大多抒发了知音难遇的感慨。空山独酌,孤寂可知,一杯谁举,与之相对者唯有此一块巨石。然而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巨石不能与我共饮,酒杯却又被山鸟打翻了。巨石不起,是无情之物体;而山鸟覆杯,是无心呢?还是有意呢?还或许是精灵所使吧?或真或幻把山鬼之灵从无写到有。由此可见,山鸟的插曲,正是人、物交感的契机。妙在写得空灵,犹如山鸟之去,无迹可寻。与之相对者唯有此一块巨石。然而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巨石不能与我共饮,酒杯却又被山鸟打翻了。巨石不起,是无情之物体;而山鸟覆杯,是无心呢?还是有意呢?还或许是精灵所使吧?或真或幻把山鬼之灵从无写到有。由此可见,山鸟的插曲,正是人、物交感的契机。妙在写得空灵,犹如山鸟之去,无迹可寻。

如果说上阕写极静的意境,那么下阕就写了极动的景象:龙潭风雨,足以惊人;长达三十馀丈的巨石,然被掀而舞,就更加骇人了。继之四更山鬼吹灯啸,能不惊倒世间儿女吗?如此层层渲染,步步推进,直到山鬼出场,真令人惊心动魄。词人对于雨岩之夜的描绘如此笔酣墨饱,显然快意于这种景象的思想感情。龙潭的风雨,石浪的掀舞,山鬼的呼啸,其势足以冲破如磐夜气,其力足以震撼浑浑噩噩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惊倒世间儿女有什么不好!在这里,词人长期被压抑被钳制的心声,突然爆发出最激越的声响!可知以怪石为知已,不仅在于它远古荒忽,阅尽沧桑,而且更在于它惊世绝俗,能使人在精神上受到震动。词人与之相通者,大概就在这里吧!我以石为知已,石亦以我为知已,所以接着说依约处,还问我:清游杖履公良苦。神交心许。这个苦字语意双关,既是说登山涉水之劳,也是说内心之苦,知已难得,人间难求,既神交心许,便深合默契,难分难解,所以最后说待万里携君,鞭苔鸾凤,诵我《远游》赋,从横的空间展示了广阔的天地。韩愈《酬卢给事曲江荷花引见寄》诗云:上界真人足官府,岂如散仙鞭笞鸾凤终日相追陪。词人要携带山鬼,驾驭鸾凤,云游万里了。《远游》是《楚辞》中的篇名。词人在这里说诵我《远游》赋,主要是表明他追求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屈原内心的苦闷是与追求理想的渴望交织在一起的,辛词的用意亦在于此。

这首词把写景合咏物揉合在一起来抒情言态。由于寓意深刻,感情炽热,形象生动,渗透着对国家兴亡和作者本人身世的感慨,所以读后感到有一种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元人刘敏中曾写过一首《泌园春号太初石为苍然》,显然摹仿本词。这说明《山鬼谣》一词,对后世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诗经:柏舟·泛彼柏舟


《诗经:柏舟泛彼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注释:

1、髧:(音旦)头发下垂状

2、两髦:(音毛)男子未成年时剪发齐眉。

3、仪:配偶

4、之:到

5、矢:誓

6、靡它:无他心

7、只:语助词

8、特:配偶

9、慝:(音特)邪恶,恶念,引申为变心。

译文:

轻轻摇荡柏木舟,在那河中慢慢游。

头发飘垂那少年,是我相中好侣伴。

发誓至死不另求!我的母亲我的天,为何对我不相信!

轻轻摇荡柏木舟,在那河边慢慢游。

头发飘垂那少年,是我相中好侣伴。

发誓至死不变心!我的母亲我的天,为何对我不相信!

赏析:

旧说多将这首诗与《邶风》中同名之作混为一谈,认为是共姜自誓之作。或以为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节,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作此诗(《毛诗序》);或认为是共伯被弑,共姜不嫁自誓,作此诗(三家诗)。古人称丧夫为柏舟之痛,夫死不嫁为柏舟之节,皆原于旧说。而这些旧说多胶柱鼓瑟,实不可取。

其实诗意一看就很明白:主人公原是一个待嫁的姑娘,她选中的对象是一个不到二十的少年郎,只消看他披着两髦,尚未加冠就可以知道。姑娘的选择未能得到母亲的同意,所以她满腔怨恨,发誓要和母亲对抗到底。

这首诗还接触到一个更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无论古今中外,在择偶的问题上,母亲和女儿的意见往往不能一致。母亲相中的,女儿不屑一顾;女儿中意的,母亲坚决不准带回家来。这种事不但古代有,今天还有;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例如白俄罗斯民歌《妈妈要我出嫁》中,妈妈给女儿挑了好多人家,女儿的表态都是妈妈我不嫁给他!印度尼西亚民歌《哎哟妈妈》中,女儿为自己辩解说:哎哟妈妈,你不要对我生气,年轻人就是这样相爱。

妈妈也曾年轻过,为什么一旦成了妈妈,就不理解年轻人的心思了呢?这是因为女儿是跟着感觉走,而妈妈多了些岁数,就多了些世故。这是因为妈妈健忘,多了些功利,就少了些热情;多了些理智,就少了些感觉。老是看家底呀,看文凭呀,看几大件呀,女儿都烦透了。殊不知甜蜜的爱情从哪里来?是从那眼睛里到心怀与家底无关、与文凭无关、与几大件也无关。

母女的意见不统一,爱情就发生了危机。女儿要么放弃己见,要么作坚决的抗争。看来诗中女主人公是持后一种态度的:至死誓靡它!坚决到这种程度,母亲也就难办了。但要为娘的改变主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女主人公一面誓死维护爱情,一面从内心发出沉重的叹息:娘呀天啊,为什么就不相信我是有眼力的呢!这一声叹息,使得诗的内容变得沉甸甸的。

和《国风》、《小雅》中的多数篇章一样,这也是一首歌词。在形式上属于典型的两章叠咏:中心意思在第一章中已经说完,但只唱一遍不够味;所以第二章变易韵脚上的字,将同样的意思再唱一遍。实际上也就一支曲子,两段歌词,结尾处以咏叹作副歌。这种形式,在当代歌曲中,也还是很常见的。

感谢您阅读“迷你句子网”的《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合适的诗句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jzd3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寄语感言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