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我们在写作文时,时常会在诗词中引用一句诗。诗词按照音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它们是从唐代形成的概念。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提高我们现代汉语的写作和鉴赏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记住那些诗句的经典名句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孝迈:湘春夜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湘春夜月》

黄孝迈

近清明,

翠禽枝上消魂。

可惜一片清歌,

都付与黄昏。

欲共柳花低诉。

怕柳花轻薄,

不解伤春。

念楚乡旅宿,

柔情别绪,

谁与温存?

空尊夜泣,

青山不语,

残照当门。

翠玉楼前,

惟是有一陂湘水,

摇荡湘云。

天长梦短,

问甚时重见桃根?

者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

剪断心上愁痕。

赏析:

此词为羁旅江南楚湘,伤春恨别之作。上片近清明七句写清明节已然临近,然而翠鸟栖息落梅枝梢,却是一幅凄苦断魂的情态,借翠鸟睹梅花凋谢而极度伤神,曲写了词人伤春之凄怆,奠定了全词基调。可惜二句写清歌令人愉悦,黄昏令人忧郁,悦耳之鸟鸣湮灭于昏沉暮色之中,流露出词人的惋惜和悲痛。欲与柳花低诉衷情,却又怕柳花轻浮、浅薄,不懂伤春之意,喑寓了知音难觅的忧虑。念楚乡由物及人,转写词人羁旅江南楚湘,无知音柔情温存自己的相思别恨的失落感。下片承谁与温存写长夜孤寂、冷落的痛苦。空樽六句描绘出沉默不语之青山,残缺冷瑟之夜月,浩浩无际之湘水、飘浮荡漾之湘云,组成一幅空阔,凄凉的环境氛围,充分显现出词人以真情之心对无情之物的孤寂感。天长二句感叹天长地阔,道阻且长,欲会无期。者次第二句深感人间竟找不出锋利的剪刀,能将自己的心上愁痕剪断,沉挚率直地倾诉了词人对情侣深长的相思。

jzd365.coM更多诗句小编推荐

王安石:春夜


《春夜》

作者: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翻译: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

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

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

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

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

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赏析:

(一)整体评说。

这是春夜怀人之作。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

这首诗的好处是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

其实不看作者的写诗背景,单独看诗,是看不出这是怀念亲人的。但从诗词中可以感觉出,作者因为心里惦念着某事或某人,显得睡卧不安。

(二)写作手法。

这首诗主要特点是委婉含蓄。作者写夜,通篇是利用了各种物景的变化来替代的,没有直言,这体现了中国诗词一贯含蓄的作风。作者写心情,用的是托词,口里说是恼春色,实际是另有所想,都是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此诗还使用了借代等手法。

(三)解说诗句。

第一句金炉香尽漏声残,单看这句,是看不出在写春夜的,夏夜,秋夜,冬夜都可以用。诗句比较普通。金炉香尽和漏声残都是形容夜已很深。古人用漏壶测算时间,一个漏壶的水快滴尽了,表示时间已经过去很多了。苏轼《卜算子》用过漏断人初静,也是用漏写夜,基本上诗词里写漏壶都是在写夜。

第二句翦翦轻风阵阵寒,翦,原意是指整齐的羽毛,这里是用来形容寒风料峭。这句描写风的轻寒。从这句才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写春。因为夏风凉习,秋风萧杀,冬风凛冽,只有春风才轻且寒。诗的前两句合起来,是先夜再春,不是先春再夜,显得比较庸俗和普通。

第三句春色恼人眠不得。这句非常不错,可以说是比较出彩的。因为诗词里写春色,一般是两种态度为主流。一是赞赏喜爱和眷恋的,一是哀叹惋惜和感慨的,其实也是爱春色,但就是提前担心它流走。王安石在这里别出心裁,表示春色恼人。为什么恼人呢,背后肯定有玄机。至于什么玄机,作者在诗里未点明。读者可以根据这句来推断,肯定是有样东西,让作者觉得比欣赏大好春色更值得用心思记挂的。那就是亲人。

第四句月移花影上栏干。虽说月移花影属于俗词俗句,但写景不错,有月有花,影动花凝。这句诗间接表明,作者是一直没睡,看着花影从庭院移到栏杆。夜更深沉,人却始终难眠。究其原因,是思念太深的缘故。

总的说来,这首诗最出彩的句子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余者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普通的诗句。

春夜喜雨的诗意


春夜喜雨的诗意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注释:

1、好雨:指春雨,及时的雨。

2、乃:就。

3、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4、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俱:全,都。

8、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9、独:独自,只有。

10、晓:清晨。

11、红湿处:指带有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12、花重(第四声):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13、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也代成都。

译文:

这一场雨就好似选好时候,

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

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

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

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

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

要是早晨起来看看,

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

(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赏析: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文章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作者的喜。《春夜喜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让人能感受到当时的情景,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总之,杜甫的《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读者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

诗歌一开头(首联)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这里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的确,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是多么好。

第二联(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称赞春雨霏霏、悄无声息的特点,而且表现了它无私的品质。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这两句也是名句,比喻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和风细雨的教诲。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此时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市南)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这首诗写的是雨,诗人敏锐地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前两句写了下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雨的及时。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后面六句集中写了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原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1、洛城:今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子。玉:指玉石。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4、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5、闻:听;听见。

6、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7、故园:指故乡,家乡。

翻译: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

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赏析:

(一)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二)

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倒颇能显现李太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


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原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1、洛城:今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子。玉:指玉石。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4、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5、闻:听;听见。

6、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7、故园:指故乡,家乡。

诗意: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

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赏析: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诗经:时迈


《诗经:时迈》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

实右序有周。

薄言震之,莫不震叠。

怀柔百神,及河乔岳,

允王维后。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载戢干戈,载橐弓矢。

我求懿德,肆于时夏,

允王保之。

注释:

1、时:语助词,一说为按时。犹言现时、今世。迈:林义光《经通解》读为万,众多。邦:国。此指武王克商后封建的诸侯邦国。

2、昊天:苍天,皇天。子之:以之为子,谓使之为王也。即视诸侯邦国为自己的儿子。

3、实:语助词。一说指实在,的确。右:同佑,保佑。序:顺,顺应。有周:即周王朝。有,名词字头,无实义。

4、薄言:犹言薄然、薄焉,发语词,有急追之意。震:威严,谓以威力震慑。此指武王以武力威胁、施威。之:指各诸侯邦国。

5、震叠:即震慑,震惊慑服。叠,通慑,恐惧、畏服。

6、怀柔:安抚。怀:来。柔:安。百神:泛指天地山川之众神。此句谓祭祀百神。

7、及:指祭及。河:黄河,此指河神。乔岳:高山,此指山神。

8、允:诚然,的确。王:指周武王。维:犹为。后:君。

9、明昭:犹昭明,显着,此为发扬光大的意思。

10、式:发语词,无实义。序:顺序,依次。序在位:谓合理安排在位的诸侯。

11、载:犹则,于是,乃。戢:收藏。干,盾。干戈:泛指兵器。

12、櫜:古代盛衣甲或弓箭的皮囊。此处用为动词。此两句指周武王偃武修文,不再用兵。

13、我:周人自谓。懿:美。懿德:美德,指文治教化。

14、肆:施,陈列,谓施行。时:犹是,这、此。夏:中国。指周王朝所统治的天下。

15、保:指保持天命、保持先祖的功业。

译文:

按时巡视诸侯国,上帝使我为君王,

保佑周家国运昌。

周王声威震天下,无不震动受惊慌。

祭祀四方山川神,来到黄河泰山上。

周王真是好君王。

周家德行最光明,百官依次行奖赏。

干戈武器都收藏,良弓利箭装进囊。

我求先王好德行,遍施华夏各地方,

周王保持永不忘。

赏析:

据文献记载,夏、商、周三代建国统一天下之初,都创作过一套盛大隆重的乐舞,纪念开国立朝的功业,用以向上帝和祖先汇报,树立新朝的威信,并勉励后嗣子孙。夏禹治水成功作《大夏》,商汤统一天下之后作《大濩》,周武王灭殷之后作《大武》。这些乐舞,就成为三代最崇高而尊贵的礼乐仪式。

周朝的《大武》相传为周公所作,由六场歌舞组成,歌舞开始前还有一段击鼓等待的序曲。歌舞的六场叫做六成,从音乐的角度叫做六章。舞蹈表演者有六十四人,分为八行,每行八人,叫做八佾。《大武》的六成再现了西周建国过程中的六大事件,组合成为一个以周代商平定天下的完整过程。因为西周立朝是武力征服的结果,所以《大武》就主要是表演和再现战争场面的武舞。据《礼记-乐记》的记载,孔子对《大武》六成所表现的历史事件做了如下的说明: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高亨《周代大武乐考释》连下读作复缀以崇天子)。郑玄对这段记述做了具体解释:始奏象观兵于盟津时也,再奏象克殷时也,三奏象克殷有余力也,四奏象南方荆蛮之国侵畔者服也,五奏象周公、召公分职而治也,六奏象兵还振旅也。根据郑玄对孔子之言的解释,则《大武》六成当一分为二,前三成是再现武王灭商的功业的,后三成是再现周公平乱和周召二公治理天下,达到天下太平的功业的。这正与《吕氏春秋-古乐》中所述大体一致: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于牧野,归乃荐俘馘于京太室,乃命周公为作《大武》。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乃为《三象》,以嘉其德。

颂诗皆为庙堂乐曲,所谓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诗序》)。此篇也不例外。

《毛诗序》说:《时迈》,巡守告祭柴望也。何谓巡守?郑玄笺说:武王既定天下,时出行其邦国,谓巡守也。何谓柴望?即柴祭、望祭。柴祭即燔柴以祭天地,望祭即遥望而祭山川。因此,孔颖达疏认为是武王巡守告祭天之乐歌,朱熹《诗集传》认为是巡守而朝会祭告之乐歌。今人高亨更具体地说是周王望祭山川时所唱的乐歌(《诗经今注》)。其他古今说诗者,虽有小异,而无大的不同。但细审诗意,乃歌颂克商后武王封建诸侯,威震四方,安抚百神,偃武修文,从而发扬光大大周祖先功业诸事,应为宗庙祭祀先祖时歌颂周武王的乐歌。

《左传-宣公十二年》说: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允王保之。《国语-周语上》上也说:是故周文公(即周公姬旦)之《颂》曰:载戢干戈,允王保之。说是周武王克商建周、平定天下之后周公所作,也大体是可信的。全诗仅称武王为王、为君,没用谥号武字,并说允王维后、式序在位等等,是武王在世时的颂辞。

全诗十五句,毛诗、朱熹《诗集传》皆不分章。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分为两章,以明昭有周起为第二章,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因之。但细审诗意,前半颂武王之武功,后赞武王之文治,语意连贯。如若分章,不惟章法长短不齐,文气亦觉紧缓不顺(方玉润《诗经原始》),所以还是从旧说以不分为好。

周武王姬发在祖先及父王姬昌所开创的周部族基业的基础上,在吕尚(姜子牙)、周公旦的辅佐下,联合周围众多部族,伐殷兴周,并于牧野一战,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然后又大封诸侯,以屏藩西周王朝。其功业,是彪炳千秋的。《诗经》中有许多篇章歌颂和赞美了他,也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此诗采用赋的手法进行铺叙。开头即说周武王封建的诸侯各国,不仅得到了皇天的承认,而且皇天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而他们的作用就是右序有周。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就首先说明武王得到了天命。其次又说武王不仅能威慑四方,而且能安抚百神,所以他的继立,明昭有周,是能发扬光大有周先祖的光辉功业的。接着又写武王平定殷纣、兴立大周、封建诸侯之后,戢干戈、櫜弓矢,偃武修文,并以赞叹的口气说:我们谋求治国的美德,武王就把这美德施行于天下四方了。最后一句,总赞武王能保持天命,保持祖德,与首句遥相呼应。可见,此诗从头到尾,语意参差、语气连贯,而皆起伏错落有致,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深挚而敬慕的感情。它以天命和周武王的联系作为全诗的主线,重点歌颂了周武王的武功和文德,层次清晰,结构紧密,在大多臃肿板滞的雅颂诗篇中,不失是一篇较为优秀的作品。陈子展《诗经直解》中曾引明人孙鑛的评语说:首二句甚壮、甚快,俨然坐明堂、朝万国气象。下分两节,一宣威,一布德,皆以有周起,整然有度,遣词最古而腴。这是符合此诗写作特点的。

李煜: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作者:李煜

原文: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

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释:

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2、谢:凋谢。

3、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4、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赏析: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着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红^叟鲛肖(左应加鱼旁),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贺铸:望湘人


《望湘人》

贺铸

厌莺声到枕,

花气动帘,

醉魂愁梦相半。

被惜余熏,

带惊剩眼,

几许伤春春晚。

泪竹痕鲜,

佩兰香老,

湘天浓暖。

记小江风月佳时,

屡约非烟游伴。

须信鸾弦易断,

奈云和再鼓,

曲中人远。

认罗袜无踪,

旧处弄波清浅。

青翰棹舣,

白苹洲畔,

尽目临皋飞观。

不解寄、一字相思,

幸有归来双燕。

赏析:

此词为伤春怀人之作。上片触景生情,引起对昔日心上人的怀念。厌莺声六句渲染词人伤春心境。醉魂愁梦相半,言其愁心深重,点明厌烦之原因。最后以伤春春晚概括其愁情:既有对春色衰微的感伤,又有对与情侣恋情失落的痛楚,而借几许二字添情,显示伤春时久。泪竹三句由情入景,写词人触景生愁。记小山二句借回忆昔日非烟游伴,进一步巧妙揭明当年之恋人而今不见,才是伤春、愁恨之根源。下片由情入景,抒发相思的苦情。须信五句借琴弦易断、罗袜无踪,暗示词人与情侣如琴弦断裂,难以鸾胶再续。青翰三句写词人登高纵目俯瞰,空见彩舟泊岸,白苹满洲,却不见当年乘舟远去的情侣返回,当年聚首与离别的白苹洲畔,竟然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见之令人断肠!不解寄二句写正在怨恨她太绝情,竟不寄一字相思,却见双燕飞来。这首词写寻常离索之思,于精丽中见浑成,于顿挫中见深厚。

相信《黄孝迈:湘春夜月》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迷你句子网”是您了解诗句,节日祝福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jzd3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黄优美句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