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我们在写作文时,时常会在诗词中引用一句诗。诗词起源久远,它起源于先秦,后鼎盛于唐代。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那么,你会不会也去写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梅尧臣:陶者”,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陶者》

作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翻译:

挖尽了门前泥土用来做瓦,

可是自己屋顶上却没有一片瓦,

有些人寸指不沾泥土,

却居住着瓦片如鱼鳞的高楼大厦。

赏析:

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反映劳动者疾苦的诗篇,古代有很多,但从唐人孟郊的《织妇词》到宋人张俞《蚕妇诗》,多着眼于衣着。郑谷的《偶书》,于濆的《辛苦行》从耕者腹长饥入手。相比之下,梅尧臣此诗写烧窑工人,就显得十分新颖。这两句有的本子作十指不沾泥,十字似不如寸字尖新,极富家子的根本不劳动。而以鳞鳞形容大厦,开象也非常鲜明。诗人用字简练,含意深刻,读之发人深省。

《陶者》属于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前二句以对比道出,后二句亦以对比道出,前二句与后二句更以对比鲜明令人惊叹。《陶者》一诗正以这种环环相扣的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风格古朴平淡。

从《陶者》即可看出,梅尧臣不断观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在生活场景和人生经历中开拓、寻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题材,或在写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翻新,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梅诗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这是梅诗的创造与追求,也是宋诗的审美取向。

Jzd365.com更多诗句扩展阅读

梅尧臣:鲁山山行


《鲁山山行》

作者: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

1、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2、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心满意足。

3、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4、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变化而变化。

5、幽径:小路。

6、熊升树:熊爬上树。

7、何许:何处,哪里。

8、云外:形容遥远。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翻译: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

千万条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

(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傍晚,霜叶落下,

熊爬上树,树林清静下来,

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

云外传来一声鸡叫,

暗示着有人家,

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

赏析: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向,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本诗是作者梅尧臣登山的一个过程,首先表达的是登山抒怀的一种喜悦,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无比的惊喜与心旷神怡,但是到了最后作者才发现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这就是开头两句诗的意思,说明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颔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小路迷糊了的优雅心情。

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颈联: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像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独特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

因为秋天才有霜,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一棵棵都光秃秃的,好象空荡荡的。这种林空的感觉,是秋天才有的。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至、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诗经:臣工


《诗经:臣工》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

王厘尔成,来咨来茹。

嗟嗟保介,维莫之春,

亦又何求?如何新畲?

于皇来牟,将受厥明。

明昭上帝,迄用康年。

命我众人:

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注释:

1、嗟:发语语气词,嗟嗟,重言以加重语气。臣工:群臣百官。

2、敬尔:尔敬。尔,第二人称代词;敬,勤谨。在公:为公家工作。

3、厘:通赉,赐。成:指成法。

4、咨:询问、商量。茹:调度。

5、保介:田官。介者界之省,保介者,保护田界之人。一说为农官之副,一说为披甲卫士,不取。

6、莫:古暮字,莫之春即暮春,是麦将成熟之时。

7、又:有。求:需求。

8、新畲:耕种二年的田叫新,耕种三年的田叫畲。

9、於:叹词,相当于啊。皇:美盛。来牟:麦子。

10、厥明:厥,其,指代将熟之麦;明,成,刘瑾《传通释》:古以年丰谷熟为成。

11、明昭:明明,谓明智而洞察。

12、迄用:终于。康年:丰年。

13、众人:庶民们,指农人。

14、庤:储备。钱:农具名,掘土用,若后世之锹。鎛:农具名,除草用,若后世之锄。

15、奄观:尽观,即视察之意。铚艾:铚,农具名,一种短小的镰刀;艾,刈的借字,古代一种芟草的大剪刀。铚、艾二字在这里转作动词,指收割作物。

译文:

喂,喂,群臣百官,

你们勤谨地从事公务。

王赐给你们成法,

你们要商量研究调度。

喂,喂,田官,

正是暮春时节,

还有什么事要筹画

该考虑怎样整治新田畲田了。

啊,多茂盛的麦子,

看来将要获得好收成。

光明伟大的上帝,

终于赐给丰年。

命令我的农人们,

收藏好你们的锹和锄,

我要去视察开镰收割。

赏析:

《周颂》是宗庙祭祀乐歌,以其成功告于神明,其中有十篇编为一卷,以这篇《臣工》为首,标明为《臣工之什》。这一篇和另几篇是农事诗(或与农副业生产有关的诗)。

这篇诗传说是周成王时代的作品。从诗的文本来看,确是周王的口气。全诗十五句,前四句训勉群臣勤谨工作,研究调度执行已经颁赐的有关农业生产的成法。下四句是训示农官(保介):暮春时节,麦子快熟了,要赶紧筹划如何在麦收后整治各类田地。再接下四句是称赞今年麦子茂盛,能获得丰收,感谢上帝赐给丰年。最后三句说:命令我的农人们准备麦收,我要去视察收割。全诗脉络清楚,诗义很明白,确是一首歌颂周王关心农业生产,训勉群臣勤恳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发展农业的政策,感谢上天赐予丰收的乐歌。

全诗反映出周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周族是一个农业民族,依靠在当时处于先进地位的农业而兴国,建立王朝之后,进一步采取解放生产力和推广农业技术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之作为基本国策。周朝制度,周王直接拥有大片土地,由农奴耕种,称为藉田。每年春季,周王率群臣百官亲耕藉田,举行所谓藉田礼,表示以身作则。藉田礼中也祈祷神明,演唱乐歌。据西周文献,周王朝在立国之初就制定土地分配、土地管理、耕作制度的具体法规,如品种改良、土壤改良、水利建设以及轮种等耕作技术都包括在内。这一套法规,就是诗中所说的成(法)。当时鼓励开垦土地,又注重土壤改良,把田地分等级,耕二年称新田,三年称畲。为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朝廷规定了因地制宜的整治方法,如轮作、深翻、平整、灌溉、施肥等等,即诗中所说的如何新畲,周王要求臣民按颁布的成法去做。周朝重祭祀,祭礼众多,不但在开耕之前要向神明祈祷,而且在收获之后也向神明致谢,这篇诗中面对即将到来的丰收,自然也要向神明献祭,感谢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当时的周王不但春耕去藉田,收割也去省视,末三句就是写这一内容。周王说:锹、锄暂时用不着了,要收好,准备镰刀割麦子吧。他对农业生产很熟悉,指示比较具体,这进一步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此诗究竟产生在怎样的具体环境,历来解说就很不一致了。有人说是藉田礼之歌,驳者以为诗中所指暮春麦熟,不是藉田礼举行的春耕时节;有人说是庙祭之歌,驳者以为诗中并无祭事;有人说是庙祭后周王对助祭诸侯说的话,驳者以为诗中明明是对臣工的训勉。诸家成篇累牍的解说,颇多分歧,但是,这并不影响读者对此诗基本内容的理解。所以,有的学者如今只说这是赞颂周王省耕、劳群臣、祈丰年的乐歌(袁梅《诗经译注》)。具体细节,留待历史考据学家研究。

此诗的王,可信是成王。它编为《臣工之什》之首,下一篇《噫嘻》首句即直称噫嘻成王;因为这一篇用成王的口气,作为成王的训示,所以放在前面,它们都是歌颂成王的。殷商后王把歌颂先王省耕和祈祷神明的诗,配合乐舞,作为宗庙乐歌在一定的礼仪上演唱,也是为了追念先王的功业,继承先王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继续贯彻执行以农立国的基本国策。所以,此诗和其他几篇农事诗都被编入《周颂》。从此诗的形式来看,全诗十五句,不分章,不用韵,与《周颂》其他作品相类,确是宗庙乐歌。

又:此诗的历代训诂也多歧义,主要是第三句的成字和第五句的保介一词。成字有释为成绩者,则句意为王对你们的成绩给予赏赐,亦通。兹仍以《诗集传》等书所释成法于上下文义更为圆通顺畅。保介一词,有人释为执甲之士,即周王左右卫士,有成篇的考据,终觉迂曲求深,未若释为农官更合情合理。当然古代官制官名时有变化,对这些细节问题,不妨求大同,存小异。

杜甫:悲陈陶


《悲陈陶》

作者:杜甫

原文: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释:

1、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2、孟冬:农历十月。十郡:指秦中各郡。良家子:从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3、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

4、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5、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

翻译:

初冬时节,从十几个郡征来的良家子弟,

一战之后鲜血都洒在陈陶水泽之中。

蓝天下的旷野现在变得死寂无声,

四万名兵士竟然在一日之内全部战死。

野蛮的胡兵箭镞上滴着善良百姓的鲜血,

唱着人们听不懂的胡歌在长安街市上饮酒狂欢。

长安城的百姓转头向陈陶方向失声痛哭,

日夜盼望唐朝军队打回来恢复昔日的太平生活。

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是惨烈的。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诗即为这次战事而作。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中,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诗经:摽有梅


《诗经: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注释:

1、摽:落下,坠落。有:助词,没有实义。梅:梅树,果实就是梅子。

2、七:七成。

3、庶:众,多。士:指年轻的未婚男子。

4、迨:及时。吉:吉日。

5、今:今日,现在。

6、顷筐:浅筐,墍:拾取。

7、谓:以言相告。

译文:

梅子纷纷落在地,树上剩下有七成。

追求我的小伙子,切莫错过好时辰。

梅子纷纷落在地,树上剩下有三成。

追求我的小伙子,今天正是好时机。

梅子纷纷落在地,提着竹筐来拾取。

追求我的小伙于,就等你说上一句。

赏析:

一位女子苦苦企盼有男子前来向她求婚,等到树上的梅子落下了一大半,没有人前来,最后结果,不得而知。

我们不敢妄加猜测,苦苦等待的原因是风俗、禁忌,还是她本人的害羞。其实,所有这些原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表达了女性在内心深处对情感寄托的欲求。这才是最真实的,天经地 的,无可指责的,合乎自然的。只要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无论 他的身份地位如何,财富学识如何,都会有内在的情感欲求,否 则便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

敢于将自己内心的欲求表达出来,而不顾忌外来的压力,这本身仗需要极大的勇气,本身就值得赞赏。

随着时代的前进,现代的女性早已超越了表达自己内心欲求的方式,而以现实的行动去实现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正如时髦话说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这样做,同样需要勇气和自信,同样但得赞赏和讴歌,丝毫没有什么可以嘲弄和指责的。

诗句《梅尧臣:陶者》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迷你句子网”是专门为给您寻找诗句创建的网站。同时,jzd3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追求者送花寄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