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腊八蒜作文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腊八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从这一天起,就为过年做准备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腊八很冷,可是事实呦!
每年的腊月初八我都要做腊八蒜,工艺也很简单。
腊八那天,我们买了一斤大蒜,剥好了皮,放到瓶子里倒上了米醋,与最上层的大蒜齐平。放在阴凉处,两三天后,蒜变成了神奇的淡蓝绿色,发生了反应!快好了呀。
等待做成的日子是盼望而又欣喜的',看着蒜一点点变成蓝绿色,一点一点从中心向四周变成蓝绿色,我真的感到神秘,过程对我而言很是漫长而焦灼。
正在腌制的蒜其实也别有一番风味的。辣味未退净,又增上酸,又酸又辣,把蒜用刀切开一看,蓝绿色浓淡有致,恰如一幅山水画。
做好的蒜,酸酸的,一点儿辣味也没有了。我原本最不爱吃蒜,吃饭的时候总要从菜中小心翼翼地剔除,唯恐一不小心吃到,嗓子里就像着火一般难受。但这回不同了,我自己做的味道就是好!
腊八节来临了,每家每户都热热闹闹的。在我们家,我妈妈买蒜、醋,泡腊八醋。姥姥买做腊八粥的原料,熬腊八粥。我太奶说:“晚上十二点以后泡腊八醋,蒜不变绿。”我想,蒜为什么会变绿,跟时间有没有关系?太奶说的这句话有道理吗?我问太奶这些问题,可是太奶却说不知道,只知道这种说法是老人流传下来的。
我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就上网查资料。在网上,我终于找到答案了。其实,腊八蒜应该是绿色的,网页上说,腊八蒜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蒜瓣碧绿,蒜香扑鼻,咬起来脆脆的,真可谓色香味俱全。以前,妈妈一直以为蒜绿了就不能吃了呢。那么,腊八蒜为什么是绿色的呢?原来,在大蒜里藏着一些活性物质,在酶的作用下,这些物质会变成一种蒜绿素。蒜绿素可是个好东西,它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所以,吃腊八蒜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功效。不过,蒜绿素喜欢低温,而腊八前后是一年中温度最低的时候,所以这时候泡腊八蒜更容易变绿。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腊八蒜的做法:
一、选料上,要用腊月新下的紫皮蒜和米醋(白醋也行)。我们这里现在没有紫皮蒜,妈妈就用了普通的白皮蒜。
二、在腊八当天(晚几天也行),把蒜去皮洗净、晾干,放入能够密封的罐子或是坛子里,把米醋倒入淹没蒜瓣。
三、将容器密封,放在阴冷的地方,温度最好是在十度以下。
这样,到了除夕夜就可以吃了。怎么样,你会做了吗?要是会了,就赶快做做看吧,这样,到了过年的时候,就可以吃上美味的腊八蒜了。
1月3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一年一度的腊八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有关专家指出,腊八节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民间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腊”在古代本是一种祭礼。在商代,每年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4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的规模,也最隆重,后来称为“腊祭”。因此,人们就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农历十二月初八,称为“腊八”。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每到腊八节这一天,人们总要吃上一顿香甜可口的“腊八粥”。
专家介绍说,“腊八粥”的来历和传说多种多样,各地版本不同、说法不一。在佛家看来,“腊八粥”来自印度,是佛教的一种宗教节日食品。自从佛教传入中国,腊月初八这一天广为施舍饥民的善举。逐渐演变成熬煮腊八粥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腊八粥原有的宗教意味逐渐隐退,到如今实际上已成为色味俱佳的节令美食了。
专家指出,腊八,本身是个传统节日,又是年节的前奏,可以说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民谣曰:“腊八,腊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了,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粥原有的宗教意味逐渐隐退,到如今实际上已成为色味俱佳的节令美食。有关专家指出,腊八节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民间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好香啊。”农历腊八的早上,一起来,我就闻到了一股香味,匆匆穿好衣服,来到饭桌前。这时,一碗粥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正准备拿起筷子好好品尝一番,妈妈突然走过来笑笑说:“小馋猫,你知道这是什么粥吗?”我摇了摇头。
“这个是腊八粥,每年农历腊八,人们都要吃腊八粥。”妈妈说着,拿起勺子舀了一点粥,吃了下去。“说起腊八粥的来历,那就悠久了。你想不想听?”我开心的笑了:“肯定啦,了解一下也好嘛。”妈妈念念有词的讲解着腊八粥的来历:“好了,我开始讲了: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行,云游四海。
有一天,他因饥饿和劳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发现,女童急忙跑回家寻找食物。可她家境贫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种的杂粮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几粒米。姑娘向来慷慨大方,乐于助人,她将每个粮袋子底下所剩无几的粮食搜罗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家种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香喷喷的粥后,很快苏醒过来,并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树下静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后来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腊月初八煮粥供佛。
所以,腊八粥又称佛粥。每到这一天,寺庙里的僧众将募化来的斋粮煮成稀饭,来供奉神佛,将佛粥供过之后,再分给穷人食用。后来,腊八粥流传开来,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南宋诗人陆游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腊八粥作为民间的吉祥食品相互赠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丰收以及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从此,每年农历腊八,人们都要吃腊八粥了。”
我用汤勺轻轻地在碗里的四周划了几下。然后,舀一勺放进嘴里,粥熬得烂烂的,不用嚼,很快融化了,嘴里还留有余香。喝下了这碗腊八粥,我的心就暖了起来。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八的童谣是清晨喜鹊起的调,清脆,响亮,从寒风中来,惺忪间瞅见小院里的鸟儿欢喜的模样,便带来了一整天的好心情。
在老家,腊八这一天,不仅要喝腊八粥,还得腌腊八蒜。姥姥的腊八蒜简单至极,只放醋、盐、糖,经过几天的泡制,腊八蒜便如翡翠般模样,酸甜爽口,原始,有着独特的香醇,令我一闻就闻上瘾。
腌腊八蒜最先闻到的就是米醋释放出的特有的酸味,琥珀色的醋闻起来清清爽爽,接着就是剥蒜的环节了,姥姥有独家秘方,可以将剥蒜的环节省去不少的`工夫——将蒜泡在白瓷的盆里,倒上放凉的水,寒气四溢,如同一月的寒霜,泡一两个小时,蒜拿出来,一捏一剥就非常容易了。
最令我着迷的就是腌腊八蒜的过程,把蒜放在无油无水的密封的罐子中,放上盐、糖,最后就是“咕咚咕咚”倒醋的声响了。我也跟着姥姥一起做腊八蒜,每次姥姥总是说: “诺儿腌得最好吃了,别人都要抢哦!”姥姥用满是裂痕的手抚摸着我的头,另一只手抚摸着我的小手,虽然被姥姥因终年干活满是小刺的手抚摸着,有一点疼,但我知道姥姥最爱我了。
腌制一夜,我忍不住去看,它们都安静地躺在那白瓷盆里,慵懒,像一片片雪花,是人世间最纯洁的白。我见过姥姥之前做过腊八蒜,腌好的腊八蒜色如翡翠,连牡丹都为之失色。真是“美馔珍馐皆失色,封坛翡翠佐三筵”。
之后便是时间的考验了,一天,两天,三天,先是蒜的一头变成浅绿,米醋浸润,慢慢蔓延至整个蒜瓣,一颗,两颗,三颗……终于到了第十天,每一颗都变成了一块又块的翡翠。我激动地打开罐子,一股浓郁的蒜香充斥着我的鼻腔,用小勺把蒜放在碗里,腊八蒜通体碧绿,晶莹剔透,美丽极了,配着饺子吃,简直就是人间最美的佳肴!
我在腊八的童谣中渐渐长大,但姥姥却在童谣中渐渐白了头。我吃过很多用别的方法做的腊八蒜,但都不及姥姥做的腊八蒜,那酸甜爽口的腊八蒜里承载了我童年太多回忆,回忆里承载了太多的美好,那些美好,足以让我温暖一生。
又是一个腊八节,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香喷喷的腊八粥,那一丝丝的甜意,又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腊八节……
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腊八是一个很特别的节日,我早早地就盼望着腊八节的到来。到初七傍晚,早已迫不及待的我们放学就约好了伙伴,三五成群,男孩背着自制的冰车,女孩拎着个大篮子,一路小跑,直冲我们冬天的乐园——村外大河边。
六、七米宽的大河冰冻结实,冰面光洁如镜,阶梯似的石头上流水结的冰,凸凹波纹如鱼鳞,疙疙瘩瘩,很是美观。男孩们放上冰车,有的跪在上面,有的两人坐一起,双手冰钎一凿,“哧溜”一声,滑的无影无踪。女孩也不甘示弱,从河边找上薄而大的石块,再用双手捧上几捧背阴处没有化的积雪,分撒在冰面上,放好石块坐上去,“推吧。”后面的人一推,嘎啦啦一阵冲向前,有的原地打转摔倒,有的冲出不远屁股下的石头早已不见踪影,四脚朝天,任凭后脑勺被磕的有点闷疼,依然会找一块更大的石块,大伙像串糖葫芦,一个一个拽着前面人的袄后襟,齐声令下,一起使劲,还是不到几步,东倒西歪,人仰马翻,脑勺着地,玩的起劲的我们根本没在意冻的通红的小手都蹭破了皮。寂静而空旷的山涧回荡着顽皮的欢声笑语……
天色已晚,兴致未尽的我们匆忙各自赶到上游(为的是干净),用石块砸上几大块冰凌,按照自己心中的想象,把冰块稍做敲凿,像娃娃,像动物……载着满心的喜悦,不停的用口中的热气哈着冻的发青的小手,回家的路上,仍然忘不了欢闹嬉戏……
腊八的早晨,早早起床,和姐姐弟弟争先恐后,端上妈妈做的红红的腊八粥,跑到院里,抢着去喂昨晚放在每个门口两边的冰凌人儿,用红色的豆子给他安上小嘴,看着似笑了的冰凌人儿,心里别提有多美……
不觉太阳已经升起,尽管现在的腊八已经没了孩提时的情趣,但那甜甜的腊八粥依然给人以浓浓的回味。
又是一个腊八节,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香喷喷的腊八粥,那一丝丝的甜意,又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腊八节……
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腊八也是个非常特别的节日,早早地就盼望着腊八节的到来。到初七傍晚,早已迫不及待的我们放学就约好了伙伴,三五成群,男孩背着自制的冰车,女孩拎着个大篮子,一路小跑,直冲我们冬天的乐园——村外大河边。
六、七米宽的大河冰冻结实,冰面光洁如镜,阶梯似的石头上流水结的冰,凸凹波纹如鱼鳞,疙疙瘩瘩,非常是美观。男孩们放上冰车,有的跪在上面,有的两人坐一起,双手冰钎一凿,“哧溜”一声,滑的无影无踪。女孩也不甘示弱,从河边找上薄而大的石块,再用双手捧上几捧背阴处没化的积雪,分撒在冰面上,放好石块坐上去,“推吧。”后面的人一推,嘎啦啦一阵冲向前,有的原地打转摔倒,有的冲出不远屁股下的石头早已不见踪影,四脚朝天,任凭后脑勺被磕的有点闷疼,依然会找一块更大的石块,大伙像串糖葫芦,一个一个拽着前面人的袄后襟,齐声令下,一起使劲,还是不到几步,东倒西歪,人仰马 翻,脑勺着地,玩的起劲的我们根本没有在意冻的通红的小手都蹭破了皮。寂静而空旷的山涧回荡着顽皮的欢声笑语……
天色已晚,兴致未尽的我们匆忙各自赶到上游(为的是干净),用石块砸上几大块冰凌,按照自己心中的想象,把冰块稍做敲凿,像娃娃,像动物……载着满心的喜悦,不停的用口中的热气哈着冻的发青的小手,回家的路上,仍然忘不了欢闹嬉戏……
腊八的早晨,早早起床,与姐姐弟弟争先恐后,端上妈妈做的红红的腊八粥,跑到院里,抢着去喂昨晚放在每个门口两边的冰凌人儿,用红色的豆子给他安上小嘴,看着似笑了的冰凌人儿,心里别提有多美……
不觉太阳已经升起,尽管没有了孩提时的情趣,但那甜甜的腊八粥依然给人以浓浓的回味。
过年喝腊八粥在我的家乡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习俗。人们喜欢喝腊八粥,既是因为腊八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因为腊八粥是一种美味。在家乡不论贫穷富裕,还是繁忙与否,人们都会熬腊八粥。
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准备熬腊八粥用的材料了。首先准备的是各种米:糯米是首选,因为它既糯又香。黄米也很好,它是我们华北地区的特产,也是中国最古老的粮食作物之一。两种米比较起来,我更喜欢黄米,因为用这种米熬出来的粥味道更浓。再加入大米,小米等。
其次是各种豆,主要是红小豆,它既有营养,又色泽鲜艳。黄豆、绿豆更是应有尽有。我最喜欢的是红枣,其实红枣早在深秋,就要开始准备了。刚打下来的红枣要晒干了,直到枣的皮儿皱了为止。听爷爷说,大红枣晒得越干就会越甜,因为在太阳下一晒,水分都跑走了,只留下糖分在里面。所以我家每年都是最晚收红枣的户家之一。晒完后,还要把坏的枣捡出来,枣坏了,就会变苦,很涩的那种。虽然现在在超市里也开始卖红枣,可以省去不少人力,但是家乡人还是沿用传统的老方法,因为超市里的不仅坏的枣居多,而且也不如自己种的甜。
到了腊八这一天,家乡人就要熬腊八粥了。把头天煮熟的红枣、花生、大米、小米、绿豆等放在锅里,用文火熬。熬得黏黏的、软软的,吃起来,不仅细腻,而且口味极佳。
关于腊八粥,有这样一个传说:在一个贫穷、干旱的地方,那里不知什么原因闹起了瘟疫,在粮草尽绝的最后时刻,一些人把找到的零碎的谷物放到一起熬制成粥,给患病的人们喂下,奇迹发生了,那些患病人的病全好了。于是人们把这一天也就是腊月八日记下来,每年庆祝。从而期望明年身体健康,无病无灾。
腊八节熬的腊八粥特别多,每家都熬一大柴锅,要吃十来天,人们不仅吃的是粥,更主要的是那种氛围,那种欢乐,那种文化,那种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