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生年味图片内容绘画 篇1

这两年,不知道是不是年龄大的缘故,总觉得年味不再像从前那样浓厚了。在我的记忆里,过年曾是那样的快乐与温暖,可现在呢,我不禁要发出一声疑问:“年,味呢?”

今年的除夕,家里亲戚都像往年一样做着同一件事——回家过年。他们到了,我们一家人怀着欢乐的心情前去迎接远道而归的客人,可所见景象却足以让我们难堪。只见从两辆名贵的汽车上跳下了很多人,几个姑姑都如往常一般和蔼,可紧跟在他们之后的,是七八个捧着手机看电视、玩游戏的青年人和孩子,其中一个孩子还嫌弃地喊着:“我还以为是个什么好地方呢,原来就是个农村!”我本想狠狠地“回敬”他一句,可是碍于主客的关系,忍着没有说出口。就这样,我满怀着失望的心情将他们“请”到了家……

大年初一,穿上心仪的衣服,高高兴兴地去奶奶家拜年,昨天的乌云也一扫而光。可是到了客厅我的心就好似被冷水浇了一般,满心的喜悦在一瞬间化为乌有。眼前的这一幕,就好像是将前一天的场景还原了一样,令人不堪入目。只见那些青年人握着手机,姿态各异:坐着的,趴着的,躺着的……打着所谓的团战“5V5”。此时此刻,房间里充斥着手机辐射的臭味……

大年初六是爷爷的生日,那天早上,我打开妈妈的微信,只见满天纷飞的红包一个个地落下。上面标注着:“祝老太爷生日快乐”“祝爷爷生日快乐”……但是,那些亲戚都沉浸在领红包的喜悦中,他们可曾想过,爷爷这个年老体弱的老寿星,该如何去领“红包”,又该如何去效仿那些青年人,学着与电子产品形影不离呢?

如果时光真的可以倒流的话,我多么愿意回到过去有滋有味的年,那份焦急的期盼,那种兴奋的投入,喜气洋洋的忙碌中酝酿着味道——快乐而温暖。

如今之“年”,其“味”何在?

小学生年味图片内容绘画 篇2

安庆的春节

说起安庆的春节,与别地也没有什么在不同之处,不过想起,也确是饶有些趣味的。

家里春节,该是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的罢。这一天,家里往往会做甜食来吃。听老人说是得让灶王吃甜了嘴 上天。以前小,当故事听听,现在早已知是一种乡俗说法罢了。从这天起,各商铺里也都纷纷布置起来。过了二十三,闲不过几天,到二十八,便又要开始除尘了。

按我家的风俗习惯,孩子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一般可以不像往常那么早起床,也可以过一天近乎“随心所欲”的时光。中午的饭菜,比起平时,可能会比较丰盛一点,基本都是一家三中在一块儿吃。吃完,母亲洗碗时,孩子和父亲会一起去贴对联。家里还讲究一种说法,对联贴得低了,得说“高升”;贴得高了,得说“发财”;贴得正了,不偏了,还得说一句“平平安安”。这说法倒也不知灵不灵,兴许只是一种美好的心愿罢了。

贴完,回家洗个澡,换上新年衣裳;若是巧了,遇上本命年了,还得穿件红色的。之后,便去父母双方的老人家拜个早年。走之前,若是晚上天黑前不回家的,就得把每个房间的灯开了。此时的灯,又可讲做“全堂红”,家里说法是,在新年里好让财神上门。

在我家,父母带着孩子先是去外祖父母家的。一路上,倒也是处处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晚上虽还未到,调皮而心急的孩子们往往拿着炮出门放放,先过过瘾。所以走在街上,这儿“啪”的一声,那儿“哄”的一响,虽令人有些始料未及,却也增添了好些许年味儿。临街的店铺,也纷纷关门,准备回家过年;店老板在这一天,也不管是赚着还是没赚着钱的,个个脸上也都乐呵呵的。大街上,仍红火的生意,怕便是那卖春卷皮儿的了;人们排着很长的队,也就是图个不知为啥的讲究了。

晚上到了祖父母家。家里亲戚几乎都来了。奶奶乐呵呵地将平时都不用的大圆桌搬出来,烧了许多菜,摆了满满的一桌。年夜饭,估摸便该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了罢。吃罢,一家人便坐在一起闲聊,等着看春节晚会。十二点整,便上阳台放炮。窗外如同白昼一般,灯火通明,一派姹紫嫣红的景象。

小学生年味图片内容绘画 篇3

时间演变

我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时节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黄赤交角其附近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了人们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斗柄回寅”大地回春,万象更新,新岁开启。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由于朝代更迭、历法变动,岁首(新年)在日期上亦不同。

中国历代的新年,设定日期并不一致:

上古时代:岁纪摄提,即干支纪元法。北斗七星的斗柄从正东偏北(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斗指寅为春正(正月),“建正”之月为寅月,立春为岁首。(星辰历)

夏商周:夏历正月在孟春,商历正月在冬十二月,周历正月在冬十一月。(阴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使用秦历(颛顼历),正月在冬十月。(阴历)

汉朝初期沿用秦历(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并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将冬季十月一日为岁首改为以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

汉朝以后,曾有几名皇帝进行过改历改岁首。王莽篡汉后,规定十二月朔日为岁首,是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为殷正。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采用周正。此后历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朔日为岁首。(注:武则天登基时间为690年九月初九,当年,竟然出现了两次“正月初一”:690年的2月15日、690年的12月6日。)

经历代发展,后人在早期历法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夏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直至今。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阴阳合历)。

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属阳历的一种,又称格里高利历)。后来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鉴于夏历一月一日恰在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廿四个特定节令之一的“立春”节气前后,因此便把夏历(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

1913年7月(民国二年),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

小学生年味图片内容绘画 篇4

“新年快乐,新年快乐,女孩需要鲜花,男孩需要枪,老男人需要新毡帽。”这首简单的儿歌,表达了前一年男女老少过年时发自内心的甜蜜。和以前一样,人们仍然坚持过去的传统:购买年货,贴对联和挂灯笼。时间越来越近,一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似乎给生活平添了一份莫名的期待。

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今天我来到了杭州古文化的发源地——吴山广场。吴山寺虽已不复存在,但仍有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如苏东坡的牡丹诗和明代吴东升写的“韩遂白松”几个字,字迹至今清晰可辨。三毛关旧址附近有一块岩石,上面刻着“五山第一峰”五个大字。

农历20月是杭州吴山每年举行一次巫山庙会的日子。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聚集在这里,为美丽的新年祝福。巫山庙会自古就有,四季繁多。从腊月二十到正月十八,人们来这里辞旧迎新,祈福一年。早期庙会,除了烧香拜佛、算命测字等传统活动外,还有卖画、演庙会剧的人。琳琅满目的小吃是庙会永恒的风景。这里,西北烧烤,台湾省冰点,老北京糖葫芦,新疆蜜饯。很多食客一路吃饭,就是为了“把好吃的都钓上来”。

今天的巫山庙会为你提供了一个购物娱乐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庙会的内容如此丰富,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细节,让我感受到了过去杭城的市场风格。

还在五山广场看到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是杭州各大高校的志愿者,他们尊重最可爱的爱的使者。在吴山广场以“青春杭城春风带来和谐”为主题的广场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我和志愿者们在一起,看到了他们为春节外出的杭州市民和游客所做的一切。

元旦那天广场上有很多游客。步行街熙熙攘攘,挤满了人。游客蜂拥而至,问路,拍照,欢笑,玩耍。耐心志愿者无视嘈杂的话语和热闹的场面,维持秩序,引导游客,用最礼貌的话语和真诚的微笑耐心回答游客的各种问题。

在志愿者中,我看到了真情,体会到了温暖,感受到了放弃时间去服务他人的奉献和伟大。在那里,我学会了为别人服务是一种乐趣。

我学到了一些书上可能不会出现的东西。那是一种执着的人生态度,是“善待他人,暖丝锦缎”,“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原则。吴山年会结束了,但今天看到的,发生的一切,都会在脑海里久久萦绕。

小学生年味图片内容绘画 篇5

寒风之冬已逐渐褪去,春天的脚步已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我们的生活。春节也在这富有春的气息中悄然而逝,一切如往常般平淡。看那红砖泥坯粘成的童年,曾经春节的记忆让人难以释怀。

儿时浓厚的年味开始于家家户户挂灯笼。大早晨挨家挨户都将自己亲手做的灯笼挂起,阳台上的灯笼是必不可少的。灯笼各式各样,左边这家的阳台上游着一条鱼,鱼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两眼弯弯,在空中自由地游着,意味着年年有余;右边那家的灯笼是最普通的圆灯,外面裹着一圈红色的塑料,中间的圆筒上财神爷不知停息的转着圈,意味着来年财源滚滚;上面那户是自己用皱纹纸粘成的,红的、黄的、橙的所有暖色系一圈圈裹着,裹了足足有脸盆那么大,这意味着来年五彩缤纷。

黄昏一到,所有灯都亮了,开辟出一个火红的世界。每当这时,全院的孩子都会集中在一起,三五成群,这个评一评,那个在介绍自己家的灯笼,最终会选出一个人气最高的,并向那家孩子发“年终大奖”-我们所有孩子提供的糖!那年,我获得了这个奖,别提心里的那份激动了。看着满满的兜,早已迫不及待地抓了一把,剥了皮就往嘴里塞。糖甜甜的,心也甜甜的。

晚饭过后,所有孩子又聚在一起,在这火红的地区载歌载舞。邻居阿姨家的妹妹不知从哪里学到长辈晨练的舞,早早窜到前面,领着我们跳着。拍拍手,踢踢腿,扭扭身。所有人做的各不相同,却十分起劲,惹的爸妈们直笑。灯笼们也有了激情,更亮了,配合着我们。几次热身后,我们的舞步也开始整齐划一了,在灯笼的映射下,心中的火热从未灭息。

如今的灯笼早已不在是亲手制作了,“大奖”也不在吸引我了,在楼下唱歌跳舞的节目早已删去,那份快乐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我默默地想,又看到灯笼下的舞蹈,又听到灯笼下的笑声

小学生年味图片内容绘画 篇6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买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成一派。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即在新年到来的第一天,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换桃符

相传在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干长度有三千里的距离,叉枝一直延伸向东北方的鬼门,鬼门下山洞里住的鬼怪每天都由此门进出。树下有两位神将:神荼、郁垒把守。这两位神将只要发现害人的恶,就用芒苇编成的网子去捆住他们,并丢去喂一只老虎。周朝起,每逢年节,百姓就用两块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的图像或题上他们的名字,悬挂在大门或卧房门的两侧,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这就是桃符。而且古代人还会在自家的第二道门.上画上那只专门吃鬼的老虎,旁边还有一条芒苇绳,被人们用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现在的门神就是桃符演变成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