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观看最新的高水平影片时,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每个观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与想法。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生大事》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生大事观后感 篇1

电影故事是以丧葬行业展开的,让我很自然的想到——可能葬礼或者如何有体面的离开就是人生大事。但就像电影开头所展现的那样,死亡,是人人所避讳但终要面对的话题,就像医院北面的丧葬店,只是看着冷清而已。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因不能接受外婆的死亡,阴差阳错得跟随主角从事丧葬工作并且最终接受事实、相互照顾的故事。听上去有些无聊,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我感受到了电影传达给我未曾想到的——死亡虽然应严肃面对,但可能也真的就不过如此。

电影的布景和镜头效果也得到了与我同行的学过相关专业课程的朋友的赞赏,他很喜欢上天堂丧葬行和婚庆店拐角相邻的场景安排。

结婚和死亡是人生两大事,既能暗示电影名,也在严肃中透露着些许玩笑。

除此之外,还有两段关于小文去留的情节引发了我的思考。

小文被舅舅托付在上天堂的那段时间让她与三妹的感情发生了巨大变化,当舅舅一家从北京回来,没有家庭地位的舅舅依旧没办法把小文接到家中。

他也正是看出了小文和莫三妹之间的感情变化,于是委婉地询问小文的意愿,小文自然是选择了更能带给她亲情的三哥。

但是当小文的亲生母亲去找三哥表示想带走小文时,没人询问小文的意见。

小文的亲生母亲认为以自己一颗绝对全心全意爱女儿的心,怎样都要带走小文。

三妹或许也这样认为,觉得这样一位母亲可以给小文更好的'生活,反观自己的职业可能带给小文畸形的童年。

于是趁小文睡着,将她抱给了从未见过的生母。

没人询问当事人怎样更能感到幸福,都在自以为是地“为了她好”。

这两位真正爱着小文的人,反倒不如和小文没什么感情的舅舅更加尊重孩子的意愿。

这两段情节的对比也体现了当下的社会现实,或许会有观影的有心人注意到这一点,进行一下反思可能会对自己当前的家庭形势有更加积极的影响。

电影结束后我在想,我的人生大事是什么呢?可能人生的各个阶段不同吧。那我现在又在意的是什么呢?

人生大事观后感 篇2

“种星星的人”是这部电影赋予殡葬行业的特殊称号。“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我也曾坐拥于山野之中,抬头遥望每一颗星。科学灌输多了,也就失了感性。总在想象宇宙恒星的存亡,却没有想过每一颗星都可能是某个人心里最挂记的人。

在仲夏夜的延江路,小文和三哥会不会常常遥望星河,思念自己的外婆和父亲呢?

在我心里,小文就是一个小哪吒,跳脱、调皮,却又把该放在心里的人放在心上。从小和外婆一起成长,却在一天早上醒来外婆匆匆地离去。小文,不要伤心,你睡着了,外婆会变成星星掉落进你的梦里的;小文,不要难过,难过就坐在“上天堂”外面的石凳上,看看天上的星星,听一听外婆的声音,外婆就在你身边。

失去了外婆,小文也收获了一个暖心的爸爸,不是嘛?

短短的两个小时涵盖了三哥蜕变的一年。从原来的自私、对生活无方向的三哥变成了一个爱女儿的好爸爸;从原来对殡葬行业有异议到现在子承父业,变成了一名合格的“种星者”。三哥也许不懂父亲为何就把他往死人堆里推。其实就像歌词里写的一样——“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是最幸福的人;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是种星星的人”。相信这个行业,相信自己,相信天上每一颗星星,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

我最感动的是老莫变成烟花消逝于长江之上吧。没有满堂的哭声、没有满堂的白布,只是把自己的骨灰装在一个最平常不过的罐子里。留下一封家书,让儿子选择一种最特别、最体面的离开方式。三哥理解您了,不知道您在天上有没有看到呢?在二儿子死去的上空,把您的'骨灰掺进烟花,成为延江路那一夜最亮眼的存在。或许您已经变成了一颗星星,看到儿子的作为,估计得和其他星星炫耀了吧!

《人生大事》传递出来的观念是“人生除死无大事”。就像老莫最后说的“人生就像一本书,总是要翻到最后一页的。只不过标点符号不同,有的人是句号,有的人是省略号”。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宇宙恒星更大的事,人生里没有什么·比死亡更大的事。只要你愿意相信,只要你愿意投入生活,人生这本书的标点符号也可以是最美的星星。

我家在延江路雨花区槐安路七十三号上天堂,我是种星星的人,你也可以是。

人生大事观后感 篇3

朱一龙在电影中极具__性地出演一位刑满释放的刑释人员,江湖人称三哥,三哥从事的还是游走于生死边缘的殡葬行业。

殡葬师、刑释人员、半道父女……选择这样冷门却极具挑战的题材,就连角色形象也来了个彻底的转变,这真的很朱一龙。不惧挑战、热爱冒险、拒绝被定义、不想呆在舒适区的他,又一次默默地用行动刷新了大众对他的认知。可盐可甜、可刚可柔、可动可静、可正可邪、可雅可痞……一龙千面,诚不欺我。

中国俗语本有“这世间除生死无大事”之说,电影《人生大事》四字隐喻的,想来跟生死二字也脱不开关系。因为世俗忌讳,从来没有尝试了解过殡葬行业,现在想想,刑满释放的。三哥,在监狱里经历了社会性死亡之后,又要在殡葬业面对真正的生理性死亡,日日在生死之间游走的他,对生和死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又会如何面对原本苍凉惨淡的人生?他和半道收留的小女生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而因为海报里的暖暖烟火气和殡葬业给人的凄冷之感有着强烈的违和感,也让我不由想起用热闹温情的方式讲述生死离别的《寻梦环游记》,这隐隐约约透露出来的蛛丝马迹似乎也在暗示我,题材虽苍凉清冷,故事却仍可治愈温暖。

人生大事观后感 篇4

电影主要讲的是刚刑满释放不久的殡葬师莫三妹在一次出殡中遇到了和外婆相依为命的女孩小文,在和小文后来的相处中,莫三妹改变了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也产生了感情。

本以为这部电影会充满着悲伤,但是前期却充满了欢快的气氛,这两个人就是一对欢喜冤家,前面非常搞笑,但是越到后面越伤感,表面上互相嫌弃,但是后面却是父慈子孝,人的关系,一开始,可好可坏,但越到后面,真情就会越浓,三妹对小文的爱,其实就是弥补童年的缺爱吧。上一辈非打即骂,永远不被赞扬的爱,即使成年后,在生活里被理解了,也终究无法释怀,因为童年,无法再来。

中国人向来是看重死后哀荣,三妹从对白事的不理解,到渐渐体会作文吧他所做的事能带给逝者亲属的安慰,并逐渐成为真正的种星星的人。

没有人可以预知自己的身后事,但无一例外的,都是想让留在这个世界的亲人可以不用太伤心,不会太难过,三妹,带着他种星星的`队伍,在市井里穿行,把一颗颗星星送上天,也送走了难以说爱的老父亲。

《人生大事》不同于《入殓师》,它讲述的是“生”的故事,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活着的时候能相互取暖。在今天这个疫情时代,这样的情绪弥足珍贵,它让我们懂得要爱我们身边的人,家人,朋友,爱人……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地上爱过我们的人!

人生大事观后感 篇5

听老人说,每个逝去的亲人,都会变成天空中的一颗星星。每当我仰望星空,仿佛听到星星们在说话,就像地上的人们在满天星斗的夏夜摇着蒲扇围坐纳凉一样,我的心情变得安宁而平静。

《人生大事》是一部墓葬题材的'电影。关于死亡,年少的我们总觉得很遥远,不太愿意接触这一类的作品,但在阅读余华的《活着》时,我似乎触摸到了生命的意义。于是我去了电影院,这一决定使我受益匪浅。

电影讲述的是殡葬师莫三妹和孤儿武小文的故事。莫三妹刑满释放不久,在一次出殡中,遇到了孤儿武小文,小文就此缠上了莫三妹,在笑和泪的交织中,演绎出悲欢离合的剧情,也正是小文的出现,改变了莫三妹对职业和生活的态度。

电影中让我最为感动的是这样一幕:某一天晚上,小文在半夜独自起来,坐在外面的台阶上用儿童手表播放着外婆生前给她发的语音,小小的她不知道什么是死亡,更不知道外婆已经永远离开了她。小文不停地询问着:“我的外婆去哪了?我外婆去哪了……”看到这里,好多观众潸然落泪,吸鼻声此起彼伏,泪水打湿了口罩。三哥耐心地安慰道:“外婆变成了星星在天上看着你!”这句话治愈了泪流满面的我,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

走出影院,夜,暗得深邃,凝望那满天大大小小、忽明忽暗的繁星,那星星好像会说话,跟我诉说着人生种种。这部嬉笑怒骂和市井诙谐的电影,很真实地展现了现实的生离死别。“人生除死无大事”,毕竟人生有太多的来日方长,不畏惧生活的苦难,坚持就会看到光芒。

人生大事观后感 篇6

《人生大事》作为一部殡葬题材电影,虽然讲的是殡葬题材,但并非颓丧的一哭到底或者简单的只谈生死,而是通过聚焦市井小人物的故事,启发观众从死亡的角度出发,再度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

很多人在这部电影中感受到了平凡珍贵的人间温暖,影片中既有“大笑爆哭治愈”的'瞬间,也有“烟火气息十足”的市井生活,这部片子饱含“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死亡不再是冰冷恐怖的,而是从容客观的存在,是我们每个人终有一天要学会面对的,也不得不面对的。

我作为殡仪馆最普通的一名工人,看完这部影片,更多的是看到了殡葬从业者的不易。我们不被大众认可,被误解,被歧视,就算被家属恶言相向,甚至拳脚相加,我们都要保持克制,秉持着“圣人之心”去照顾家属的情绪。其实很多人都不理解殡仪馆或者社会上的殡葬师对于逝者的意义。电影中有一个片段,莫三妹受委托请出老爷子为前女友的老公整理残躯,在殡仪馆整容间,老爷子亲授还原逝者躯体面容的修复技艺,为逝者老六恢复肢体和半边面容,为逝者保留了一丝尊严。这个片段不仅仅是殡葬世家的传承,还是对逝者亲属委托的一种责任。我们为逝者梳理面容,穿整衣物,就是希望能够让逝者能够干干净净、体体面面的离开世间。“他们就是干这个的,收钱就应该把事情办好”、“不要靠近我们,脏死了,晦气”,类似这样的话,我们在背地里听到了无数次。我们不求每一位家属都能有一颗感谢的心,但是我们希望能够得到家属的尊重。

何为人生大事,电影中莫三妹父亲遗言中给了答案:“人生好像一本书,每个人都会翻到最后一页,人除死,无大事。”这告诉我们,人生不要在意太多,积极面对一切。莫父干了一辈子殡葬师,最后希望莫三妹给自己安排一个不一样的发送方式,莫三妹也遵照遗嘱,把父亲的骨灰以烟花的方式发射到天空,化作一颗颗繁星。这里也点到了现在国家大力倡导的绿色殡葬,减少土葬,提倡绿色安葬方式,也许通过这部电影,很多人都会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人生大事观后感 篇7

《人生大事》监制是导演了《送你一朵小红花》、《滚蛋吧,肿瘤君》的韩延。在采访中韩延就说:“我创作题材很简单,生老病死。”而本片导演是刘江江,2008 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毕业后在河北广电工作 . 给电视台拍栏目剧《村里这点事》,做了十一年。(作为石家庄人的蛋壳君上学时很少看电视节目,所以对这个栏目剧没有看过,对导演并不熟悉)。2017 年时节目停播,导演重做职业规划,杀向了电影圈。2019 年平遥电影节的陌陌 · 平遥创投中他自编自导的项目以华北丧葬文化为故事背景的《上天堂》(后更名为《人生大事》)入围。有了十多年生活剧的积累,加上韩延的监制对人物情感的把控,作为导演刘江江初次大荧幕作品,《人生大事》中刻画的角色形象也显得十分生动。

《人生大事》是一部淡化了殡葬仪式,把生死轻松化的电影。对成人与孩子对死亡的不同视角、不同理解做了现实和浪漫的处理,从意识上减少了谈论死亡的恐惧和拒绝。影片剧情融入各种家庭矛盾、复杂亲情关系到角色的'生活中、加强了莫三妹与父亲、朋友、小文之间的戏剧冲突,有笑点有泪点,朱一龙和杨恩又之间的几场情感戏,笑点和泪点有铺垫和爆发点,精准地调动观众的情绪,引发共鸣反馈。因此对这部电影情节的理解没有人群限制,哪个年龄层次都会找到笑点和泪点。地域风俗与方言的差距虽与大多数人生活有些距离感,但人物性格的两极增加了影片的喜感!尽管影片有种放大矛盾,强推情感的刻意,但外婆的死让莫三妹与小文相遇,外婆舞伴的生前葬礼体验真情可贵,前女友对象的死让两人关系和解,“死而复生”的转折和“失而复得”的不舍无不让人笑中带泪,引发思考。虽然影片剧情围绕“死后”发展,但处处都在寻找如何更好活着的答案,毕竟人生大事不止于死,活着也很重要!如果你也有亲情的困扰、有情感的不舍,有生活的压抑,面对这些年疫情防控隔离所见所闻的生死离别的无奈,不妨去影院看看《人生大事》,情绪的适时释放也不妨是一次情感的释怀。

人生大事观后感 篇8

电影故事是以丧葬行业展开的,让我很自然的想到——可能葬礼或者如何有体面的离开就是人生大事。但就像电影开头所展现的那样,死亡,是人人所避讳但终要面对的话题,就像医院北面的丧葬店,只是看着冷清而已。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因不能接受外婆的死亡,阴差阳错得跟随主角从事丧葬工作并且最终接受事实、相互照顾的故事。听上去有些无聊,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我感受到了电影传达给我未曾想到的——死亡虽然应严肃面对,但可能也真的就不过如此。

例如将丧葬店安排在狭小热闹的胡同里,两边是婚庆店和理发店〔好似是〕,初看是这么格格不入,虽邻里间偶有摩擦,但最终也都接受并相处融洽,让我感觉它不再那么碍眼了;虽然葬礼贯穿了整个电影,哀伤的情感是逃不过的',但我也能感受到了每一次的葬礼的形式以及它所带来的沉重感都有所不同;还有一些其他的事件,虽然有些戏剧性,如两个主角间的相互救赎、女友的离开、朋友的结婚等等。

这些都让我慢慢感受到,比起未来要面对的死亡,可能我们当下才是真正的人生大事——与其担忧未来,不如好好生活,自我照顾,对自己负责。

回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些探讨与死亡相关的电影,比方入殓师、寻梦环游记、百鸟朝凤等,虽然这部和它们有些差距但故事的背景更让我熟悉,而且现在我才发现它所表达的好似也都是为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入殓师讲的是关于这个职业的故事,让人们探寻工作的价值,任何工作都值得被尊重和认真对待,生活也应是如此;寻梦环游记是说一个人的社会性死亡即当现实中没有人再记得你时你才算是真的死去,也是告诉我们要好好生活,值得被他人记住。

电影结束后我在想,我的人生大事是什么呢?可能人生的各个阶段不同吧。那我现在又在意的是什么呢?

人生大事观后感 篇9

假如我们向漫长又短暂、宝贵又潦草的人生发问:何为此生之大事?没有人会告知我们答案,因此人们总在努力寻找。童稚小儿之大事乃父母是否同意吃块雪糕;莘莘学子之大事乃千军万马的高考;一般的成年人之大事乃工资几何是否可养家糊口;国之栋梁之大事乃远大抱负鞠躬尽瘁建立国家……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当时当地所认为的大事,只是当我们面临生死时,才知人生除死无大事。可是,道理总是知易而行难,大多数人不过都是“只是当时已惘然”罢了,就像影片中围绕“上天堂”而发生故事的那些人们。

莫三妹,是武汉街头一个三十来岁的街溜子,成天垮着脸,叼着烟,披着花衬衫,踢拉着一双拖鞋,满口都是“老子”。他曾经的人生大事是和前女友结婚,当他最终拿到房本跑去跟前女友说时,前女友却跟好兄弟在一起了;他曾经的人生大事是卖了上天堂,重新做个生意,却最终还是经营了上天堂;他曾经的人生大事是为了赌一口气,立誓在一个月内攒足三十万来买父亲的房子,最终客人的家人突然消失并砸了场,打进了警察局。电影的前半场,三妹的人生大事如一场闹剧。

其他的人物亦是如此。三妹的前女友背叛了三妹,想去过更好的生活,最终丈夫喝酒出了车祸死了,还死无全尸;小文的母亲少年叛逆,生了孩子,去了国外,却坐牢,失去了母亲和女儿;三妹的姐姐离了婚,在照看父亲;胖子和白雪虽结了婚,却还是住在一间小破房子里,和三妹一起开着生意冷清的店;小文更是从小只有外婆疼爱,有着冷酷自私舅妈,被妈妈抛弃的孩子……他和他们都是被生活嫌弃的人。

但是生活不会让一个人始终在谷底,它给了无望中的人们盼望。小文给骨灰盒画画,反而劝慰了失去女儿的父母;三妹送小文上了幼儿园,小文稚嫩可笑的画反而让三妹懂得了职业的意义;三妹女友跪求三妹帮她为老六缝合,三妹用一瓶白酒收买了他父亲,这是三妹原来不情愿做的事,反而调和了父子的关系,懂了殡葬行业是对活人的安慰;三妹父亲离世,三妹抢来骨灰倒入烟花里放出,做事离经叛道,反而完成父亲言里说的“葬礼风光且不费钱”,让人生升华。电影的.后半场,让人们跟着三妹和小文哭哭笑笑,懂得了人生。

这部影片,以一般人的视角,描写了殡葬这个特别的职业。老莫是影片中的灵魂人物,是个有点神圣的人,看上去却有点可笑。影片中的三妹、小文、白雪、胖子、小文母亲最终都坐在上天堂门口,抬头瞧着天上的星星。好像告知我们这些一般的人都是没有着落的人,凑合一起过也没什么大不了。

总而言之,我认为《人生大事》的故事对在生活中挣扎的观众来说,正确面对和探讨死

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更好地面对未知的生活,更好地爱自己和爱别人。眼前,这才是我们的人生大事。

人生大事观后感 篇10

这个星期我观看了电影《人生大事》。这部电影让我认识了一种职业殡葬师。片中的莫三妹(三哥)继承了父亲的职业—殡葬师,别人口中“吃死人饭”的。他觉得这个行业风水不好,觉得生活没意思过不下去,自暴自弃,看不起自己。小文呢,有个外婆,一天,她外婆走了,小文以为外婆睡着了,跟着三哥大闹火葬场。小文住在莫三妹的寿衣店里,在骨灰盒上画画,给莫三妹找活儿,吞了跳跳球,发生一些让三哥无法忍受的'事情。莫三妹在收养小文后的生活里重新有了希望,给予自己尊严,与父亲从顶撞不在乎的关系慢慢缓和,认识到了父爱,他的职业也受到了家属的尊敬与认可。但是,小文的亲生母亲想要回小文,莫三妹同意了,但当小文在出租车里敲打着车窗,喊着莫三妹“爸爸!”莫三妹情绪失控,想留住小文,他已经把小文看成了自己的女儿。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父爱的深沉表达,还有像莫三妹一样种星星的人,他们值得我们的尊重。电影的两句经典台词:“人生就像一本书,总会翻到最后一页,有的画上了句号,有的画上了省略号。”“人生除了生和死,再无大事。”

人生大事观后感 篇11

最近网评不错,口碑不错的《人生大事》吸引了我,从剧情介绍到电影画风让我想到了《入殓师》,最开始我猜测可能是一部《药神》味道的《入殓师》,对电影抱着期待,踏进了有几个月都没有踏进的电影院,看完电影之后发现,说实话浪费了一个很好的题材。

近几年因为《药神》诞生让内地电影市场涌入了很多同类型电影,都想在拿奖的同时把票房也赚到手。但是从18年到现在没有一部可以超越《药神》。

《人生大事》这部电影刚开始我认为国内院线还没有一部关于丧葬行业的电影出来,我相信很多观众会和我一样对于这个行业充满了好奇。我一开始认为这部电影可能可以弥补内地电影缺少的行业话题性,但是看完之后发现我真的想多了。

群里有位小伙伴总结了几个字简直是一针见血,“功利性太强”,确实整部电影给我感觉就是太过于商业,已经可以是把商业两个大字刻在脸上给你看,整部电影也更像一个“童话故事”。

电影中手持摄影部分很多,请问为什么要用手持摄影?手持摄影不就是为了拉进观众吗?反而这部电影把观众越推越远。

整部电影节奏把控问题很大,节奏太快,快的我们观众都快要吸氧气瓶了,几乎每个节点都给你安排一个小高潮,泪点也太密集了,当一部电影泪点太密集的会造成一种廉价感,反而多次泪点的密集轰炸会让电影本质存在的情绪基点化为乌有,观众失去耐心,也让演员的表演失去精彩点。

中间有一段就是,女儿刚走,父亲马上去世,父亲刚做完道别,女儿马上失踪,这样密集的轰炸真的让观众都还来不及欣赏演员的表演就开始切场,说实话有点拉胯,我都怀疑这部电影的成片上映前有没有请一位专业的老师观看和指导,这种低级的错误还可以出现在20xx年说实话有点难见。我承认朱一龙在这部电影里能看见一位演员对于电影表演的渴望,但是电影叙述节奏让我来不及欣赏朱一龙的表演确实有点遗憾。

观看电影时我们观众对于角色,严重缺乏共情点,甚至有些不理解的`行为,为什么可以去帮助伤害过你的人?还要去帮助小三?没错角色可以有动机,但是能不能让我们感受到角色为什么要这么去做?

另外为什么莫名其妙就接受小孩?为什么莫名其妙的让“女儿”跟着不负责的妈妈回去?

为什么莫名其名的又让小孩的母亲加入你这个行业?因为需要Happy Ending?

最重要的就是主角反感这个行业,但是通过一个“二哥的故事”就接受了这个行业,也太过去儿戏,没有成人世界的思考。

电影中也在这种没有感情的观影下结束了。

其实以上我对于电影中的几问,导演可以通过两个点解决,第一就是“匠人精神”行业匠人精神在这部电影里我根本完全感受不到,导演宁愿花时间去填充泪点也不愿意花时间去讲“匠人精神”这个思维就是错的。

第二也就是,电影中缺乏男主对于家庭观念的改变,收留女儿思想转变缺乏说服力,太过于儿戏,这里完全可以通过情感羁绊去提升观众的理解,但是导演却不这样去做。

整部电影其实就只需要两个泪点,第一就是父亲的离去,第二就是与这位女儿的羁绊,其他的只需要交代好人物、工作这两个点就够了,真的不需要太多密集笑点与泪点。

如果你没有文牧野、宁浩这类对于类型片把控的能力,其实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就好了。

而且与女儿的泪点,也不要用母亲来抢夺抚养权这种俗套的方式可以吗?真的太老套了,你看见这一幕就能猜到接下来会发生的感觉真的太难受了。

整部电影对于我个人来说真的没有太多可以夸的了,浮于表面的电影,拥有华丽的外观但是内核却什么都没有。

商业片也请认真对待电影,对于流量演员为主角的电影,老观众们踏进电影也就是对于题材与演员抱有希望,但是一点诚意都看不到。

我不会去说“新人导演已经很不错了”这类的话,因为我看见了太多的优秀电影处女作。

抱歉整部电影我只看见了电影流水线的一面,并看不见所谓的“电影精神”。

可能导演也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因为资本问题导致电影应该这样去拍,不伦是哪一种理由,都只能展现出目前电影行业可悲的现状。